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大人們的餐桌:從希特勒到歐巴馬,33位牽動政局的歷史人物飲食軼事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大人們的餐桌:從希特勒到歐巴馬,33位牽動政局的歷史人物飲食軼事

  • 作者:蔡子強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7-12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折 23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37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2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從飲食側寫人物,從餐桌探看布局 一部老師沒教你的另類趣味歷史書 本書細數歷史上三十三位牽動政局的名人,不為人知的飲食軼事。擺脫大人物們檯面上的形象與教科書的刻板描繪,藉由日常餐桌上的飲食生活習慣,勾勒出眾所陌生的人物個性。 文中也談及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各國社會風貌,是一本從飲食面向重新認識政治人物與歷史文化的趣味之書。 面對面,與大人物們一起吃頓飯 拿破崙、史達林、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羅斯福、邱吉爾、戴高樂、麥克阿瑟、甘地、胡志明、艾森豪、傑佛遜、甘迺迪、尼克森、詹森、福特、卡達、雷根、老布希、克林頓、雀兒喜、小布希、歐巴馬、米歇爾、柴契爾、威廉王子、戴安娜、曼德拉、李光耀、哈維爾、翁山蘇姬、教宗方濟各 如果你手上有一票,會投給以下哪位候選人呢? 政客A: 常常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來往,也會諮詢占星學家,有婚外情,是個老煙槍,有酗酒習慣,每天得喝八至十杯的馬丁尼。 政客B: 過去曾經有兩次被解雇的記錄,睡覺要睡到日上三竿,中午才會起床,大學時吸過鴉片,而且每天傍晚都會喝一杯威士卡,更同樣被傳言有酗酒習慣。 政客C: 他曾是一位受勳的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煙,只偶爾喝一點啤酒,從沒有發生過婚外情。 恐怕很多人的首選都是政客C吧?想知道是哪幾位政治名人,請參看本書精彩故事。 【名人推薦】 馬家輝 梁文道

目錄

1.拿破崙打完仗後要吃的一道菜 2.史達林的「魚子醬內政和外交」 3.希特勒:殺人如麻的素食者 4.墨索里尼的沙律與麵包 5.佛朗哥的「大鑊飯」 6.羅斯福的「熱狗外交」 7.邱吉爾的「餐桌大外交」 8.戴高樂:以乳酪來妙論治國之難 9.麥克阿瑟帶來的義大利麵 10.甘地:追求真理的素食主義者 11.胡志明的廚房與革命 12.艾森豪的「電視餐」 13.傑佛遜、甘迺迪、和尼克遜:法國料理與白宮 14.詹森:粗鄙總統的食相 15.福特:「老好人」的口胃 16.卡達的花生農夫本色 17.雷根:當「無甜不歡」遇上「家有惡妻」 18.老布希的「西蘭花風波」 19.克林頓:被太太馴服的「食肉獸」 20.雀兒喜的白宮烹飪證書 21.小布希:不用急,但最緊要快 22.歐巴馬的「漢堡包外交」 23.米歇爾的「胡蘿蔔狗」(Carrot Dog) 24.鐵娘子的減肥餐單 25.威廉王子的雪糕、薄餅和茄子 26.戴安娜:餐桌上的「人民皇妃」 27.曼德拉:餐桌紀錄了民運路上的滄桑 28.李光耀最美好的一頓飯 29.哈維爾:只有從伯爵茶當中才覓得自由 30.翁山蘇姬:早餐的憂鬱 31.教宗方濟各的薄餅

內文試閱

墨索里尼的沙拉與麵包
  墨索里尼,義大利的大獨裁者,上世紀二十年代,建立了「黑衫軍」,作為其私人武裝力量,聲稱只有他們才可挽救祖國於混亂、蕭條、水深火熱之中。之後,透過「向羅馬進軍」,發動政變上台。後來更自稱為「領袖」,實行了近二十年的法西斯統治,更企圖透過對外擴張,聲稱要為義大利重拾其古時羅馬帝國時代的光榮,鼓動民族主義,鞏固自己的權位。直至二次大戰戰敗,他才被推翻。   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被「譽」為希特勒的老師,啟蒙了後者的納粹主義。在這些主義之下,國家、民族被捧成至高無上,個人的自由和權力被高度壓抑及犧牲,並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名,發展出高度集權以至軍國主義政體。   那麼,作為義大利這樣一個美酒佳餚國度的大獨裁者,墨索里尼又是否識飲識食,盡享祖國得天獨厚的天賦呢?   大家都知道,義大利國旗由三種顏色所組成,分別是紅、白、綠。但究竟三種顏色代表些甚麼?則可謂眾說紛紜。但對於老饕來說,最令人垂涎的說法是,它代表了義大利菜的三大台柱:番茄、蒜頭、和橄欖(另一說則是番茄、乳酪、和羅勒)。無論真真假假,這種說法也反映了烹調在該國國民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以攀上民族認同和尊嚴的那個層次。   義大利菜,與中國菜和法國菜,合稱世界三大料理,內容可謂多姿多采,美不勝收。如果你到當地,跟人說要嚐嚐義大利菜,情況就好比到中國,說要嚐嚐中國菜一樣,同樣令人為之尷尬,不知道究竟該拿出一些甚麼東西來招呼你。   中國有所謂四大菜系,而義大利剛巧也一樣,不同地方烹飪各有特色。這裡首先有一個獨特的歷史因素,其實直到十九世紀初,半島上還只是包括八個獨立的城邦,沒有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同城邦在文化上各有特色,直到一八七一年才告統一;再加上,該國地形狹長,不同地區氣候風土差異頗大,所以烹飪上產生出不同菜系,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義大利北部菜以米蘭等地為代表,口味較重,較為油膩,醬汁多脂多肉,且愛用牛油而少用橄欖油,愛以米飯和玉米粥而非義大利麵為主食。   義大利中部菜則以托斯卡尼(Toscana)為代表,也被稱為該國最豐盛的美食區,那是一個山城和畜牧區,山珍和農產品豐富,如佛羅倫斯的牛排、錫耶納的牛肝菌菇又或者香堤葡萄酒等等。再加上帕爾瑪的火腿和乳酪、翁布裏亞區(Umbria)的黑松露、以及義式香腸(Salame)等,都是義大利菜膾炙人口的名菜。   義大利南部較為貧困,以前農夫每年只吃兩頓肉,分別在聖誕節和復活節。所以南方菜也弄得較為簡單,多採用蒜頭、蕃茄、橄欖油為烹調基礎,也較多進食蔬菜。例如薄餅的發源地拿坡里,它的薄餅傳統上便只有番茄和乳酪,讓番茄的鮮美,襯托出麵皮的素淨味道,不像美式薄餅般,把五花八門的配料鋪滿整個薄餅,讓麵皮只能淪為配角。   最後,則是海島菜系,以西西里島為代表,以海鮮為最大特色,煮法也著重新鮮、清淡、和健康。 那麼墨索里尼,在這樣的一個美國國度,又是否懂得欣賞?喜愛飲食呢?   答案可能讓大家失望,原來墨索里尼根本不講究吃,他的太太雷切爾(Rachele)說,一碗以蒜蓉、橄欖油、檸檬汁作為醬料的簡單蔬菜沙拉,便是他很鍾愛的一餐。事實上,他一直稱許印度聖雄甘地和英國文豪蕭伯納這些素食者,他不喜歡吃肉,但偶爾也會想吃一片牛肉。而四十歲之後,他更滴酒不沾。事實上,他的腸胃並不好。   墨索里尼也吃義大利麵食,這主要是因為他鼓勵國民種植小麥,更獲得過成功,讓全國收成一下子上升了三分之一,為其法西斯政權初建奇功。他更愛麵包,認為它比麵食更有「無產階級」屬性。事實上,他的童年十分貧苦,由外祖母養大,兒時一片麵包、幾顆菜,再加幾滴橄欖油,便已經是他的一頓午餐。於是,這也養成他並不饞嘴、並不嘴刁的個性。   跟他的老友希特勒一樣,他最討厭花時間去吃冗長的一餐,因此亦厭惡官式宴會,最好「三扒兩撥」便吃完。當在家裡與太太和五個孩子吃飯時,他要自己到前所有人已經就座,最討厭等人,但卻愛在餐桌上發表其政見和偉論。   當墨索里尼被問到如何評價各國美食時,他甚至貶低法國料理,說亳不足取,而恭維義大利料理,說這才是世界第一。而在義大利各地方菜系當中,他說首選是北部如「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ngna)菜餚,次選則是中部的托斯卡尼菜。但看到以上所述其飲食習慣時,與其說他真的懂得欣賞祖國之美酒佳餚,倒不如說,他恭維義大利菜貶低法國菜,只不過是要鼓動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已。
希特勒:殺人如麻的素食者
  希特勒殺人如麻,不單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生靈塗炭,而且還屠殺了無數猶太人,雙手沾滿鮮血。這樣的一個大魔頭,究竟喜歡吃些甚麼呢?   很多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酒池肉林,甚至是茹毛飲血等畫面,但對不起,怕且要讓大家失望了,這樣的一個魔頭,原來竟然是一個素食者。   讀者可能會目瞪口呆,希特勒是一個素食者?﹗   種種紀錄顯示,希特勒早年還有吃肉,但到了一九三七年以後,卻出現轉變,德國媒體開始宣傳他是一個素食者,並說這是因為他們這位偉大領袖愛護生命、愛護動物。到了一九三七年,就連美國的《紐約時報》都湊熱鬧,報導希特勒不單止不吃肉,他甚至也不煙不酒,餐桌上只有蔬菜、湯、蛋,以及礦泉水。   希特勒甚至宣稱未來將是素食者的世界,又說吃肉有損人性。似乎,納粹領袖的心理狀況都頗奇怪,一方面對人殘忍,但另一方面卻對動物仁慈。事實上,納粹以至德國歷史裡很多著名領袖,都飼養寵物,不僅是希特勒,甚至是普魯士時期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都是愛狗如命的人。 希特勒為甚麼不吃肉呢?有一種說法,是他受到他所景仰的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影響。   當希特勒還年少時,便對這位音樂家的樂曲情有獨鍾,這不單是因為這些樂曲悅耳動聽,更因為這些作品的素材大多來自古老的神話和史詩,尤其是歌頌日爾曼人的遠古世界,展現出英雄神話裡的偉大和磅礡,但也同時歌頌戰爭和鮮血帶來的驚悚、毀滅,以及從中帶來的快感。這種音樂對煽動德國民族主義情感提供巨大的力量。所以,不止音樂那麼簡單,華格納的政治傾向,也深深滲入少年希特勒的心靈之中。   而且,不單止政治傾向,就連飲食主張,希特勒也受到這位音樂家所影響。在華格納所撰寫的〈英雄主義和基督教信仰〉(Heroism and Christianity)一文中,他提出自己的古怪宗教史觀。他說人類的墮落,是從放棄素食那一刻開始,人類遭受他們自己宰吃的動物之血液所沾污和腐化,開始淪落;而德國人的祖先,也就是偉大和優秀的雅利安民族,更多了第二個腐化之源,那就是跟劣等民族即猶太人通婚,生出雜種的後代。因此,若要把德國人重新「純淨化」,那便需從這兩個源頭入手。   結果,希特勒不單成了一個素食者,他還屠殺了猶太人。   除了素食之外,這個大魔頭的另一飲食習慣特徵,就是無時無刻都怕被人在食物中下毒。   二○一三年四月,曾任希特勒試食員,當時已屆九十五歲高齡的瑪歌弗克(Margot Wölk),終於打破多年沉默,向記者和媒體披露這位元首的飲食習慣。   話說當年希特勒在位於東普魯士,被稱為「狼穴」的軍事指揮部指揮德軍打仗。但他卻害怕遭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暗算,因而設有試食員,為他每餐之前試吃食物。弗克回憶,當時的試食員共有十五位,都與弗克一樣是年青女子,由「SS」(納粹黨衛軍)所強行徵召。   弗克回憶,在她於「狼穴」工作的兩年半期間,真的從來未見過希特勒吃肉,他只吃素。只有蘆筍、燈籠椒等最新鮮、最好的蔬果才能送到元首的餐桌,再配以米飯和麵條,就成了希特勒的一餐。她還記得,那些最合時令的蘆筍配以美味的荷蘭汁、菜湯小丸子、燒紅椒、米飯、沙拉,都是元首餐桌上的常菜,還有希特勒一個禮拜會吃一次燉雜菜鍋,因為當時納粹要人民在戰時節約,因而每週至少要吃一次的簡單經濟實惠大鍋菜。   弗克說,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尤其是戰時物資短缺,甚麼東西都要配給,這些簡直就像天堂裡的美食,但她們這些試食員卻味同嚼蠟,食不知味,因為她們都誠惶誠恐,恐怕食物被下了毒,自己成了替死鬼,成了自己最後的一餐。大概要等四十五分鐘,看到這些試食員平安無事之後,這些食物才會送到元首的餐桌上。   其實,希特勒不單只吃素,甚至連酒都少飲,煙也不抽,簡直是一個健康飲食的典範。
邱吉爾的「餐桌大外交」
  邱吉爾是一位在戰爭時期顯示卓越才能的政治領袖,二次大戰時,他在納粹鐵蹄踏破大半個歐洲時,憑著勇氣和鋼鐵般的意志,堅定不移地帶領英國這個孤島,拒絕議和,抗爭到底,力保歐洲自由和民主的最後火種;在民心最虛怯時,憑著其鼓舞人心的能力,激發出英國百姓的勇氣和決心。最後,帶領英國渡過百年來最黑暗、最風雨飄搖的時刻,取得最終勝利。   邱吉爾的信念是,政治家要具備膽識,不能畏首畏尾,敢於承擔風險,但他絕不是一個只有匹夫血氣之勇的莽夫,反而滿肚密圈,老謀深算,而且深具歷史視野。他是一個天生的外交家,在大英帝國今非昔比,國力萎靡不振時,仍能夠運籌帷幄,與美、蘇等列強「合縱連橫」,與納粹和法西斯周旋,最後擠身同盟國三巨頭之一,與美、蘇平起平坐。   邱吉爾靠的,就是其一流外交手腕,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成為其施展手腕的舞台。   對於邱吉爾來說,餐桌從來都是政治的,是他回饋朋友、拉攏對手、搜集情報的一大重要場所。他曾無數次為類似的「政治飯」作東,這為他建立和改善了很多人際關係,為自己的政途鋪平道路。   讓我們看看以下例子:   先說「回饋」:在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成功登陸諾曼第後幾天,邱吉爾特走到諾曼第灘頭,探望英國官兵,了解軍情,更與名將蒙哥馬利索性在灘頭野餐,就是這樣,首相親臨前線,大大鼓舞了官兵士氣。   再說「拉攏對手」:邱吉爾早年曾任裝備部長,有一次遇上一間軍工廠進行大罷工,他與其中一名罷工代表會面,並建議一起「飲杯茶,食件餅」,結果這場勞資糾紛,就此順利在茶杯裡平息了干戈,達成雙方都滿意的方案。   最後說說「打探消息」:約瑟夫‧戴衛斯(Joseph Davies)曾任美國駐蘇聯大使,有次他路過倫敦,邱吉爾便請他到家中作客。戴衛斯事後回憶,說吃飯期間對方卻不斷問問題,由蘇聯工業到軍隊實力,每樣都「打破沙鍋問到底」,而且要的都是事實和數據,令他留下深刻印象。   邱吉爾的飯局之所以能夠為他屢建奇功,是因為每次都能賓主盡歡。事實上,他是個很好的宴會主人家,對賓客十分細心和體貼,時刻確保他們不會被冷落或待慢,被賓客讚賞無微不至,由餐單,到酒,到陪客名單,都極有心思,而且更風趣幽默,擅長搞活氣氛,讓大家賓至如歸,笑逐顏開。他的笑話和妙語如珠,永遠是餐桌上的主角,而非食物。   舉個例,戰時資源短缺,食物不會好到那裡,但邱吉爾如天花亂墜般的口才,卻能令晚餐生色不少。邱吉爾的機師回憶,有一回他又宴請一些軍、政界人物,但晚餐的頭盤,只是普通過普通的「牧羊人焗派」(Shepherd’s Pie),但邱吉爾卻別開生面的如此介紹:「蓋在彩雲般的薯蓉之下的肉碎」(minced meat under a glorious cloud of mashed potatoes),剎那間,大家又覺得這個批又好似真的是好吃了很多。   邱吉爾尤其會為宴會中的座位安排而費心,每次都是由他自己親自制定,不會假手於人。其老友艾森豪便曾讀賞他這方面的心細如塵,並說邱吉爾永遠會把自己安排在其右面,作為首席上賓。只有一次例外,但邱吉爾也事先給他打電話,說因為有一位認識多年的上將老友Smuts也會同時出席該次晚宴,問他介不介意就此一次把右邊的位讓出,改坐邱吉爾的左邊?從中可見,這位主人家是如何的周到。   邱吉爾是一個「夜貓子」,愈夜愈有精神,晚餐很多時會與工作和正經事結合在一起,因此往往延續至深夜、凌晨,以至清晨。當餐桌上其他人已經睡眼惺忪,變得鬆懈時,這時邱吉爾卻神清氣爽,也因此最易得其所哉。他的工作人員回憶,通常晚餐由晚上九時開始,十時多吃完,之後到電影房欣賞一套電影,再閒聊一下,到了凌晨一時左右,他們再回到房間,邱吉爾會說:「開始討論正經事吧!」再討論到清晨三、四點。
甘地:追求真理的素食主義者
   二○一五年五月,印度總理莫迪訪華,中國主席習近平在家鄉西安親自迎接,並以國宴款待,但這次國宴卻別開生面,是一頓素食,因為這位總理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素食國宴?那麼又會吃些甚麼菜式呢?   第一道:酸辣湯,配印度烤餅   第二道:雜錦蔬菜煎餅,配紅豆飯   第三道:蘑菇豆腐湯   第四道:豆瓣醬荸薺   第五道:紅燒蘆筍,配竹笙炒蓮藕   主 食:麵條和水餃   甜 點:熱薄餅和水果雪寶   有趣的是,莫迪並非印度史上第一位素食總理,事實上,該國歷史上的素食總理,在莫迪之前,便有達七位之多。其實,印度雄甘地,一樣也是一名素食者,而且是一個尺度十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甘地不單是印度的聖雄,他也是舉世,以至是人類歷史上的偉人。他所倡導的非暴力抗爭,啟發了如馬丁路德金、昂山素姬等著名的人權、民主運動領袖。雖然「公民抗命」這個概念早於十九世紀中葉已由美國作家梭羅所提出,但卻要到二十世紀初,才由甘地在印度的反殖和爭取獨立運動中,身體力行,發揚光大。   甘地透過「鹽的長征」(Salt March),來進行「公民抗命」,反抗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壟斷鹽的供應,讓百姓「捱貴鹽」;透過號召同胞抵制英國的紡織及成衣,以及杯葛英國政府和各級機構,來進行「不合作運動」;他透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及絕食,來進行「非暴力抗爭」。甘地把這些信念和行動,稱為「真理之力量」(Satyagrraha)。   以絕食為例,這未必是由他發明,但肯定的是由他發揚光大,以及聞名於世,這是他主張以非暴力來進行抗爭的其中一種方法。甘地一生總共十七次以絕食來進行抗爭,最短那次是一天,最長那次是二十一天,平均長度是八天,最多出現的是七天(共試過四次)。   甘地常常絕食,那麼當他不絕食的時候,飲食習慣又是如何呢?   大家看到他瘦骨嶙峋,時以苦行者的形式來講道和抗爭,怕且都想到他不是大飲大食之輩。事實上,他在其自傳中第一部第十七節「飲食方法的體驗」(Experiments in Dietetics)中便提到:「人之所以飲食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生存。」對他來說,飲食只是用來滿足生理所需,而不是同來滿足味蕾,以及滿足口腹之慾的一種享受。因此,他對飲食並沒有多大的熱情,只維持一個最低度的需求。

作者資料

蔡子強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亦是著名時事評論員和公共知識份子,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報刊如《明報》、《東周刊》、《頭條日報》、《南方人物周刊》都有撰寫專欄,針砭時政。作為一個香港人,曾在二○一○年,在中國,奪得由《騰訊網》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及《南方周末》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第二名兩項殊榮;在香港也拿過由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協會所聯合頒發的人權評論獎項。對政治領袖的領導學問素有研究,著有在香港和大陸均廣受歡迎的《新君王論》系列,《大人們的餐桌》此系列作品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飲食來探討政治領袖的性格與風格。

基本資料

作者:蔡子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知識叢書 出版日期:2016-07-12 ISBN:9789571367095 城邦書號:A2201574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