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捕捉觀光旅遊指南以外的
素顏台東
對於在台北都會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作者楊維晟來說,一切從簡的台東生活並未有任何不適應,反而如魚得水,宛如鰕虎魚苗找到正確的溯河方向,儘管逆流而上卻甘之如飴。
生活看似平靜卻仍有高低起伏,是其創作的最佳靈感來源,近四年的台東生活,漸漸堆疊出一種厚度與態度。
生活在台東,觀察或創作的重點不再只是侷限於自然生態,其足跡開始擴及台東各部落與農村,原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像一塊塊拼圖被拼湊起來之後,台東的樣貌愈來愈清晰完整,就像是某月圓之夜,金色月光照耀在鏡子般的海面。
台東真正的靈魂展現在原住民文化、農漁業、自然生態,以及開發程度尚屬輕微的天然地形地貌,本書的觀點將讓讀者了解到觀光浪潮之外的真實台東。
觀光旅遊不過是台東的「附加價值」,因此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台東的觀光旅遊指南,而是透過作者的心與攝影鏡頭所呈現出來的台東。
目錄
作者序 4
前言 不作白日夢也非冒險王 6
Chapter 1 野地之眼 12
月出太平洋 16
惡浪之上 20
羽翼的重量 24
迷霧之森 26
國慶日下午的棒球賽 30
水圳與她所承載之生命 34
野溪旁的深肚交流 38
生命必須承受的遠行 40
無聲佔領東海岸 46
煙燻色翅膀 48
分與釀 52
紫色春泥 54
披著貓皮的獵人 56
舌尖上的自然生態 60
沒有櫻花鉤吻鮭 66
曾是太平洋的藍 68
鯊魚喪禮 72
彷彿撈盡整座海洋的未來 78
160元與2元 82
美麗灣前的僵持戰 88
悠閒一散 92
那山那泉那蝶 96
Chapter 2 莊稼之勤 102
美好收割天 106
不只很慢 112
蝗蟲爆炸事件 116
地景密碼 122
Chapter 3 部落之聲 130
百浪來了 134
年祭前的一場聊天 138
花環的季節 140
大王的困惑 146
都是小米惹的禍 152
笑顏 160
不再漂流 166
風與靈魂之聲 170
音樂不寂寞 172
Chapter 4 無言之景 178
從懷念駛向紀念 182
另一面風景,如何 186
未完成就別完成 190
黑武士降臨 196
一片名為傲慢的鏡子 200
灰色棋局 202
Chapter 5 常民之語 204
咀嚼真滋味 208
食,在台東 212
學習啜飲一口文化 214
浪上哲思 216
以工藝刻劃生活 220
不只是座教堂 224
山谷裡的年夜飯 230
踢到寶 234
生活詩集 236
元宵節前夕的震撼教育 238
甦醒的老虎 242
序跋
作者序
「為什麼不留在台東?」我很想用這句話,回應朋友們的疑問。
這幾年耳邊常有朋友以好奇或羨慕的口氣問我:「移民台東要有很大的勇氣吧?」我倒不這麼認為,第一,我不是個很有勇氣的人,若是有,十年前早已移居台東;第二,把台東說得很遙遠似的,心遠,哪裡都遠;第三,我只是把多數人想做的事,如移居生活或退休,提前去實現罷了。
我曾在2013年出版的『河口野學堂』書中提到:「對一個在台北都會區生活三十多年的人來說,一切從簡的台東生活並未有任何不適應,反而如魚得水,如鰕虎魚苗找到正確的溯河方向,儘管逆流而上卻甘之如飴,等著我的目的地是甘美之泉?還是荒蕪沙漠?我不得而知。」
彼時我正在抉擇是否要鐵了心,拋棄原先租屋的台東 Long Stay生活,轉而置產落地生根。幸運地,我找到一棟適合的住屋,支持我成為台東人的決定,生活與心境都定下來後,更堅定逆流而上等著我的,是處甘美之泉。
台東面臨廣闊的太平洋,我也期待寫作面相如大海般寬廣,但靈感可不是偶爾襲來的猛烈巨浪,那太不切實際了,靈感反而像是平靜無波的海面,看似平靜卻仍有高低起伏,生活,才是最佳的靈感來源,近四年的台東生活,就漸漸堆疊出一種厚度與態度。
身為作家,我相當關心書市中任何關於台東的書籍,但我察覺到這些書籍皆著重於觀光旅遊面相(政府出版品除外),殊不知,觀光旅遊只是台東的「附加價值」,台東真正的靈魂展現在原住民文化、農漁業、自然生態,以及開發程度尚屬輕微的天然地形地貌。
觀光旅遊這面大旗,往往一不小心就變為摧毀萬物的大鎚,看看東海岸一票等著過關的開發案就知道,而南迴公路拓寬工程也已開始破壞台東引以為傲的海岸線。這一切,都是為了觀光。
基於私心,以及一個自然生態作家的職責,我想為真實的台東留下更多元的紀錄,為此,我的觀點不該侷限於自然生態,足跡開始擴及台東各部落與農村,這些原只是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當它們像一塊塊拼圖被拼湊起來後,樣貌愈來愈清晰完整,著手撰寫『台東之眼』一書也變得明朗,就像某月圓之夜,金色月光照耀在鏡子般海面,那種感動豈能我一人獨享,我唯有戮力透過此書,才能讓更多讀者了解到觀光浪潮之外的真實台東。
所以,我更要留在台東囉!內文試閱
迷霧之森
「每天都在看這座山,怎麼樣一生也要爬上一次啊!」已邁入中年尾聲的同行友人,來自台東利嘉部落的卑南族大哥,語重心長說出這番話。的確,位於台東市北方不遠處的都蘭山,硬是在山勢不高的海岸山脈中拔尖而起,無論從海岸或縱谷,甚或從台東市一直到太麻里,都看得到都蘭山金字塔般的山容。
高聳的地標往往成為神聖象徵,世居台東的阿美族與卑南族就視都蘭山為聖山,登臨都蘭山就對台東人有很大的意義,我這個新台東人不爬都蘭山說不過去,我也找不出理由拒絕卑南族友人們的登山邀約。出發前我們一行人談笑風生,並揶揄一位用賴床當理由放我們鴿子的友人,直到數個小時後我拖著疲憊雙腿下山,才發現最睿智的人原來是賴床的朋友。
累,我只能用這個字來形容這天陡上又陡下的折騰之路,更別說在氣候相對乾燥的台東,都蘭山步道竟以潮濕面容迎接我們,步道濕滑又多樹根阻礙,地面上還有不斷引頸期盼的吸血螞蝗大軍,多虧了牠們,讓我一路精神緊繃,驅趕早起之後久久不散的濃濃睡意,每個人一路上皆不忘當個低頭族,不時查看褲管或鞋內是否有不速之客「得來速(吸)」,若已被螞蝗吸上,還得想辦法拔掉牠。一定是惱人的螞蝗,我開始抱怨這趟旅程,抱怨路太陡太滑,抱怨一路上都是樹林遮擋而沒有風景可賞,抱怨沒幾隻動物現身讓我回去好誇耀一番。
途中經過一塊寫著「普悠瑪」的大石頭,這是處祭台,幾個卑南族部落每年還會有族人與拉罕(祭司)到此祭拜祖靈,當下我感受不到靈氣,因疲累想在此掉頭下山走人,可大夥沒有折返打算,膝蓋有些腫脹的我只好繼續硬著頭皮撐下去。
三個半小時後終於抵達長滿樹林而沒有展望的山頭,明明從山下望去高聳挺拔的都蘭山,怎麼身處其中反而心頭有點悶,或許是期望太高,期望登都蘭山而小天下,實際上,低海拔山林若能躲過人類伐木與開墾,以闊葉林為主的林相理當茂密繁盛,各類植物無不欣欣向榮,哪會有空隙讓你我目光輕易穿透。
想想釋懷不少,下山腳步轉為輕盈,我開始轉而欣賞稜線旁一棵棵姿態萬千的樹木,樹幹無一處不覆蓋滿苔蘚、地衣與蕨類,偶爾飄來一陣雲霧,眼前樹林轉為若隱若現,彷彿置身一個失去色彩,低飽和度的潑墨山水畫。這場籠罩山頂的雲霧似乎急著向我解釋,都蘭山終年潮濕的由來。
我想起從台東市區遙望都蘭山,多數時間山頂總像是戴上一頂白色的帽子,已故台灣鄉土作家鍾理和在『笠山農場』一書中提到:「笠山每天牽起很厚很厚的雲霧,…我爹說笠山是有靈氣的。」老一輩從生活智慧中,體認一座山要有雲霧蓋頭才是座好山,雲霧就是山的靈氣。的確,未經開發破壞過的山,茂密森林與涓涓溪流涵養住水份,當熱對流上升,水氣將化為山嵐雲霧,經年覆蓋著保護著山頭。都蘭山就是一座有靈氣的山。
看來我爬了座好山、聖山,原住民入山前會灑米酒敬祖靈(卑南語稱達拉茂 Dalamau),沒帶米酒的我灑血好了,一路上驚嚇我吸我血的螞蝗,那一點點血就當做我對都蘭山的敬意。
國慶日下午的棒球賽
偶爾,下午興致來臨時我會換上短褲,到利嘉村唯一的利嘉國小紅土操場去慢跑,第一次踏上這座紅土跑道時,還納悶為何橢圓形跑道中央草皮,竟被整齊的剃去一塊方型,徒留裸露的紅土長出幾根稀疏且不整齊的雜草,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國慶日這天我沒出遠門而待在部落中,往年此時我總會和三五好友從台北驅車直奔島之南的恆春半島,目的地是鄰近恆春鎮的滿州鄉一帶淺山地區,欣賞一場盛大的灰面鵟鷹過境秀,數萬隻灰面鵟鷹如同慶賀國慶,每年依約由北方向南遷徙過境台灣,牠們欲飛越國境之南,續往更南更溫暖的菲律賓方向遷徙。這年我未依約前往恆春,而是留在國境之東,像一隻應該遷徙而未遷徙的灰面鵟鷹,輾轉來到東部後,就決定擺脫遷徙的命定,選擇以留鳥身分展開新生活。
儘管腳踝不太舒服,我理當在一個涼風吹拂的下午出去伸展筋骨。
我找到跑道中央草皮消失的元兇了。原來光禿的角落並非荒蕪表象,而是個迷你棒球場,喜愛棒球的我怎麼沒看出來呢。國慶日不用上課,下午來場棒球賽是部落孩童治療手癢與心癢的好運動。他們身高參差不齊,看起來不像真正的棒球隊,人數不齊,連球衣也省去,身手仍有模有樣。
我彷彿見著自己國中與高中時打球的身影,國中時,因朋友送的一隻右手手套(左撇子專用),讓我改練左投左打,高中時剛好中華職棒成立,全民燃起一股棒球瘋,三商虎、味全龍、鄭百勝、涂鴻欽、鷹俠…,不僅聽著、看著職棒轉播,我與國中、高中同學更拿起紅線球,拎起棒子學著球星搖晃球棒,一起度過幻想擊出全壘打的美好時光,那是升學考試中難得的慰藉(或逃避)。
孩童們擊出的軟式棒球暫時還威脅不到跑在紅土跑道上的我,我不用死盯著打擊區擊出的球,我仍可邊跑邊欣賞這個美麗校園,每一次經過校舍前方樹型高大優美的老苦楝樹,我就知道又跑了一圈,接近老苦楝時,我總是將目光游移在長滿伏石蕨的樹幹上,心中暗自稱奇。彼時幾個黑黑的身影掠過青山與雲朵的交界處,奪走我的目光,飛行姿態不像是此地常見的洋燕,體型上也大了不少。
我認出牠們了,在這國慶日的下午,約莫三十隻左右的灰面鵟鷹,像是國慶日閱兵中的飛行中隊,以劃破天際的驕傲高度飛過國小司令台,朝著北方振翅而去。沒到恆春賞鷹的我,竟然沒出遠門也見到遷徙中的鷹群,驚喜當下卻有點慚愧,當年勤跑野外的熱情到哪裡去了?我彷彿站在人生打擊區,連揮棒都懶得揮棒,即將被眼前過而不打的好球給三振。
回過神到現實,十月初灰面鵟鷹紛紛自韓國、日本或中國東北往南遷徙,過境台灣時因中央山脈阻隔,遷徙路線分為西部與東部兩條,從東部遷徙的鷹群大部分會在台東知本藥山一帶停歇過夜。我思考頭上這一小群灰面鵟鷹,不是應該在傍晚時向藥山飛去,怎麼反倒朝北飛向利嘉村,是遊興仍高不肯早早遁入森林歇息?還是風邀請了牠們來利嘉作客?我丟出了一顆問題球,但沒有人能接捕。
這場國慶日下午的棒球賽,觀眾除了跑道上的我,還有匆匆的過客灰面鵟鷹,最忠實的觀眾就是遠方高大的都蘭山,她千百年來見證這塊土地的每個脈動,以及棒球場或人生中的每個好壞球。
水圳與她所承載之生命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條大水溝。
身為台東新移民的我,此地沒有我的童年記憶,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生活與體驗,要由我的嘴巴陳述一個台東故事,哪裡才是好的開頭呢?原來最好的故事就在身邊,故事起頭就來自於我家門前那條日夜奔流的水圳:卑南大圳。
卑南大圳是條灌溉用水圳,從日治時期開鑿迄今,無數水稻田、菜園、釋迦園、荖葉園仰賴她的滋潤,雖然我不從事農業活動,水圳與我唯一的連結就是家庭生活廢水都往水圳裡排放(台東缺乏完善的污水下水道系統)。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不過是條大水溝罷了,混濁的水體也讓人以為水質不佳,真相是水圳源頭卑南大溪含石灰質高,水質終年混濁頗有土石流前兆。還好,那只是混濁。
某日,隔壁空屋的屋主從西部返回台東,這是我倆第一次見面,言談間不算熱絡,但我刻意詢問起卑南大圳,想為我們貧乏的交談注入些話題。我似乎找對話題,他彷彿將記憶倒轉回年少時光,話語開始滔滔不絕,他憶起孩提時每天得到水圳提水,再將水倒入屋旁的陶製大水缸,讓充滿石灰質的水靜置沈澱,家中才有清水可利用。彼時有多少人依賴這條水圳取水、洗衣、灌溉,多年後,通通化為鄉愁流向遠方。
這絕對不是條大水溝。
「颱風來時水會不會淹出來啊?」我最常被親友問到此問題,我告訴他們多心了,颱風來臨前,卑南大圳的取水口會採取預防性關閉,此時水圳遭到斷流,只剩下乾涸見底,整條光溜溜的水泥渠道,想淹水都很困難啊。在颱風季節中,我已歷經數次水圳無水的日子,水圳底部一層厚厚淤泥終於重見天日,讓整條水圳看起來就像是條氣若游絲的水蛇,毫無生氣可言。畢竟我是卑南大圳旁的新移民,對她了解仍不夠深,直到今年第一場颱風前夕,才對她蘊藏的生命力訝異不已。
彼時我沿著水圳邊慢跑,遠處水圳旁有些騷動,好奇心驅使我湊近觀望,已然乾涸的水圳內竟有人腳踏爛泥,手拿看似裝滿物體而顯得沉甸甸的水桶,還有兩個小孩拿了像是蚊帳的網具,撈啊撈的。我問了一位剛爬上來的男子,他伸手撈取水桶內獲物,「這還不夠大,我撈幾隻大隻的給你拍照,」他獻寶似的熱心回覆我,「以前還捉得到鱉,現在都沒看到了。」
剛跟我站在一旁觀望的三位孩童,也禁不住誘惑放下腳踏車,捲起褲管三兩下就爬到水圳內,用手中剛喝完飲料的空寶特瓶,克難地撈起蝦來,他們將回家後可能遭大人的責備拋在腦後,開懷地踏著爛泥,這般景象不曾發生在我的童年回憶中。
我著實吃驚,平日流速不慢,水體還充斥大量泥沙的卑南大圳,竟會是部分溪流生物的家園。讀生物的朋友告訴我這些是「大和沼蝦」,儘管牠們終將成為桌上佳餚,我仍由衷感謝牠們讓我知道卑南大圳的生命力。卑南大圳自卑南大溪引入溪水,流經台東平原最後流入太平洋,屬於河海洄游生物的大和沼蝦反其道而行,依照生命本能自海洋逆河而上,與河海相通的卑南大圳意外成為重要的溯河通道。
當年日本人開鑿水圳時,或許還有成群的鰕虎魚苗與鰻苗,一起與大和沼蝦從太平洋「行軍」進入卑南大圳。我站水圳旁,揣想如此生態景象。
就說這不是條水溝了吧。作者資料
楊維晟
金鼎獎作家。昆蟲超級愛好者,曾親身前往法國普羅旺斯,追尋昆蟲詩人法布爾的名著《昆蟲記》中的一切。 從事昆蟲攝影十多年,有感於國內昆蟲相關書籍多以圖鑑類型為主,鮮少有同時能讓一般民眾或專業昆蟲玩家都能接受的書籍。因此他辭去了原本的工作,讓自己擁有更多時間攝影與寫作,並且創作出許多不同以往形式的昆蟲相關書籍,讓民眾能夠深入淺出,進入昆蟲這個神秘領域。 目前為專業的昆蟲攝影師、作家及民宿主人。著有《昆蟲記中記》《賞蟲365天》《蝶蛾放大鏡》《野蜂放大鏡》《自然老師沒教的事─河口野學堂》《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蟲沒來看過》等多本自然類暢銷書,得獎無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