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40個機會:飢餓世界的曙光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最擅長投資的巴菲特家族寫出人生報酬率的故事。 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只要你掌握40個機會! 激勵人心、發人深省、最富挑戰的一本書! 父親華倫.巴菲特真情洋溢作序,兒子霍華.W.巴菲特擔任共同作者, 造就第一部,也可能是唯一一部,傾巴菲特三代之力的著作! 如果你有一筆錢,可完成一件轟轟烈烈的事,那麼你要做什麼? 股神巴菲特2006年宣布將大部分財產捐出做慈善時,等於也給兒子一項挑戰。他的長子決定利用這筆基金幫助全球近10億無法獲得溫飽的人。霍華給自己一個目標:投入40年x運用30億美金=解決全球飢餓的艱鉅任務。 為什麼會把期限訂在40年?霍華除了是企業家、攝影師、政治家之外,也是個在自家土地上親自耕種的農夫。他說,農夫一生中應該有40個年頭的生長季在農場耕作,若以每年一穫的情況來看,那麼應該有40個機會從錯誤中學習,改善下一季的農穫。這道理不僅適用於農場也適用於每個人在40年內竭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作者訴說自己對於農耕的熱愛及從中學到的哲理,接著帶領我們走遍全世界,一同思考該如何幫助受飢餓之苦的人。有些地方可能就在他家附近,例如美國境內就有許多飢餓的人口。美國是富庶的已開發國家,但也隱藏種種飢餓問題,例如有些孩子的父母因為入獄、工作等因素,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照顧,因此孩子往往無法三餐溫飽。近年由於大環境惡化,仰賴食物銀行或免費提供食物的救濟中心過活者越來越多,許多父母失業的家庭,孩子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可能是一天唯一的一餐。對於這些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的人,更需要糧食銀行伸出援手。 另外,他也前往環境最險惡的地方,若深入那些險惡之地,看了不該看到的情景,甚至可能招來敵意,讓救援者命喪黃泉。霍華曾在這些地方見過許多慘不忍睹的畫面,例如有個小男孩在獅子山內戰期,親眼目睹母親遭殘忍殺害,之後被逮去當童兵,當時他甚至年紀小到扛不動槍,只好在槍上綁一條繩子拖著槍前進。他叫做「小鉻鐵」,被逮去當童兵之後就遭強灌古柯鹼,以維持精力來戰鬥,折磨其他人。小鉻鐵稍微長大一點時,大人甚至在他胸前劃一刀,直接塞古柯鹼進去。那刀痕現在仍在他胸口,離心臟很近。如果他不服從命令去殺人,手就會被剁掉。戰爭結束之後,不代表小鉻鐵的人生可以重現光明。突然降臨的自由往往令這類孩子不知所措,他們從小的悲慘遭遇已使人性扭曲,況且除了殺人之外,什麼也不會。多年來累積的心靈創傷,使許多曾遭戰火蹂躪的人在戰後過得更悲慘,國家也難以重建。 其他國家的人民則因為不同的因素飽受饑貧之苦,亞美尼亞就是一例。這國家原本為蘇聯一員,政府會給予農具和肥料讓人民耕種。然而蘇聯解體後,民眾無法取得農耕用具,農地於是荒廢,年輕人紛紛出走,留下許多年邁老人過著三餐不繼、沒錢就醫的日子。霍華說,世上許多窮苦的人仍保持樂觀,但是亞美尼亞的老人認為自己為國家奉獻一生,曾對未來還有一點希望,可是最後落得貧病交加,內心相當不平衡,覺得自己被家人、國家甚至上帝「背叛」。 救援過程中會面臨重重問題,例如全球投入拯救非洲的經費已是難以計數的天文數字,但為何有時越幫越糟?霍華於是停止資助某些最常見卻無效的計畫,因為他了解,必須放棄西方思維模式,改以非洲的在地思考模式來看待問題,才能看出當地真正的需求,找出正確的解決之道。 比方說,面對嚴重營養不良的人,不能光給予食物。他們身體虛弱,若吃一般的食物反而可能喪命,因此需要治療性的補充,這又需要大批醫療人員投入才能解決問題。此外,即使有了糧食,也不代表獲得了適當的營養,若缺乏適當營養,一樣得面對疾病。這絕非可以輕易解決的單純問題。 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下,往往得因地制宜,尋找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飢荒問題。例如在戰火依然頻仍的地區,必須改變作物型態與農耕策略,才能在耕地可能隨時消失之前,有足夠的糧食來供應需求。在解決飢荒問題時,固然得注重緊急救援,然而要真正協助這個問題,必須放眼長期發展,讓人民能耕種,且要放眼整體局面,多管及下,例如改善基礎建設,讓作物能夠運送,並為作物尋找通路,以創造經濟價值。就非洲的情況來說,許多國家有先天上的自然限制,可能缺水、且土壤已經老化不夠肥沃,因此須設法先養育土壤、尋找乾淨水源,建立道路等,涉及層面相當廣而複雜。 但有時候,許多救援物資根本到不了難民手上,而是被權貴瓜分。還有些非營利組織竟將救援用的糧食拿去市場變賣,以籌措資金來維持組織運作或進行其他救援任務。此外非洲文化認為,你如果願意伸出援手,你就會(也應該)幫到底,因此他們就坐等幫忙。許多問題都會讓捐助者感到挫折。 然而在本書最後一部分,作者以許多實例,說明為什麼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有理由保持樂觀。例如巴西曾透過改良土壤,成功提高了收成與糧食供給,且該國政府透過各種方案,讓人民獲得充分營養。也有社會企業家在西非種植可可,並尋找通路讓農作物得以販售,提高農民所得。甚至新生代的非洲人遠赴國外取經,設法在非洲發展保育性的農業,他們正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希望家鄉能夠擺脫貧困,重新站起來。 由於飢餓所牽涉的問題相當廣泛,因此霍華基金會協助推動的工作除了建立糧食銀行、培養未來的農經專家、協助尋找乾淨水源、提供緊急糧食救援之外,也有促進性別平等、促進政府治理能力、保護野生動物、對抗極端貧困……等等,如此才能真正長久改造社會,讓人脫離飢餓深淵。 本書的40個故事,是關於作者嘗試抗擊全球飢餓的心路歷程及基金會至今投入的心力及成果。也包括對人性的致敬,即使在世上最貧困艱苦的地方,也有展露笑容的孩童。本書激勵讀者將有限的機會,化為改變世界的契機。《40個機會》一半是回憶錄,一半揭露今日對抗全球糧食問題的現實面,並為每個渴望成為改變世界力量的人,提供一種振奮人心的思考模式及行動的希望。 【熱情推薦】 林以涵(社企流創辦人)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會會執行董事)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羅文嘉(水牛出版社社長) 【好評推薦】 「霍華.巴菲特訴說維護糧食安全的漫長旅程,並傳達出他對貧農的敬佩,深信他們也有能力餵飽這個世界。他的成績斐然,能激發讀者共襄盛舉。」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 「這本書就像霍華本人那樣有啟發性、積極正面,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如果曾懷疑自己能否讓世界變得更好,那麼一定要讀這本書,必能恢復樂觀的精神。」 ——英國前首相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 「霍華的基金會主要目標是保護野生生態,對抗全球飢荒的問題。他以以坦白且生動的方式,訴說個人與專業經驗。霍華也是個傑出攝影師,許多故事都在他的照片中顯得更慈悲動人。本書成功結合個人經歷,同時深入訴說對抗國內外飢荒問題的過程,對於這些問題與全球慈善事業有興趣的人,肯定會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 「霍華有三大熱情:致力於對抗飢餓與困苦;熱愛農業;卓越的攝影與寫作能力,分享精彩的旅程見聞。透過本書的故事,霍華希望大家能共襄盛舉,一起對抗貧窮問題。」 ——世界首富卡洛斯.史林(Carlos Slim) 「猶太法典《塔木德》寫著,救人一命,就是挽救全世界。霍華.巴菲特遵循這項教誨,救了世界無數次。《40個機會》訴說他如何積極挽救美國與發展中國家的人脫離貧窮,對全球農民與農村人口帶來巨大影響。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讀者可以看到一個人拯救世界的熱情,進而以自己的方式,一同改變世界。」 ——美國前農業部長丹.格里克曼(Dan Glickman) 「無論是在伊利諾州開收割機、與瓜地馬拉的農夫見面、在墨西哥與美國邊境遊走,或在冰雪皇后餐廳享受一番,總之和霍華.巴菲特共處一天,都能歡歡喜喜、受益良多。他知識豐富、肚量寬宏。讀者看完這本書,就會和我一樣認識他,並好好珍惜、利用自己的40個機會。」 ——女星、慈善家伊娃.朗格莉亞(Eva Longoria) 「這個人的精彩範例證明了個人的努力,確實能影響全世界。 ——《科克斯書評》(Kirkus)

目錄

推薦序:改變人生的40個機會 禇士瑩 代序:父親巴菲特的話 引言:朝軍閥按下快門 第一部 「四十個機會」之根 故事1:倒數計時開始 故事2:布拉格,一九六八年:蘇維埃軍人優先──「我們只能吃剩下的」 故事3:從推土到育土 故事4:來自黛雯的禮物 故事5:因為「艾爾來電」 故事6:生對家庭,投對胎 故事7:現實有一股堅果味,尤其炸過之後 故事8:飢餓藏身之處 第二部 無懼、勇氣和希望 故事9:摯愛,痛失 故事10:空的卡路里 故事11:小鉻鐵 故事12:廷巴克圖的性與飢餓 故事13:失落的亞美尼亞 故事14:在戰火下耕作 故事15:改變的種子 故事16:夏奇拉 故事17:馬德雷山上的方濟會神父 故事18:大猩猩對決游擊軍 第三部:慘痛教訓 故事19:這個村莊還有救嗎? 故事20:一言難盡的遺緒 故事21:要提升產量,先低頭觀察 故事21 ½:耕者最好有其田 故事22:文化差異 故事23:做得更好是什麼樣子?(文︱霍華.W.巴菲特) 故事24:「這是誰想到的瘋狂點子?」 故事25:六瓶啤酒的洞見 故事26:不如預期 第四部:有待解決的挑戰 故事27:大象與專家 故事28:更聰明的發放津貼可以拯救土壤? 故事29:釋放潛力的價值鏈(文︱霍華.W.巴菲特) 故事30:女人或許是關鍵,但別忽略男人 故事31:用簡陋工具加強收成工具提升產量 故事32:救援是否種下暴力之源(文︱霍華.W.巴菲特) 第五部:希望的曙光 故事33:開放曾經「不對外開放」的喜拉多 故事34:裹著巧克力糖衣的機會 故事35:迦納新生機 故事36:在地購買 故事37:求知若飢 故事38:一張紙的力量 故事39:未來農夫(文︱霍華.W.巴菲特) 故事40:治理的新途徑 結語:消極的樂觀主義者重返布拉格

內文試閱

故事十一 小鉻鐵
  灰色襯衫沒上扣,年輕男子胸前中央的傷疤袒露,疤痕有一把麵包刀刀鋒那麼寬。傷口不難看,甚至顯得出奇平滑。那是二○○八年,HWB和我正坐在獅子山共和國一處空蕩蕩的學校操場,和我們聊天的年輕男子似乎提心吊膽,他不斷以雙眼掃視我們周遭的開闊空地。這雙眼睛流露出的人性或情感非常微弱。二十多年來,他每天只靠幾美分和偶爾得到的糧食援助過活,這張飢餓臉孔不是糧食或營養素不足的生物學示範案例,而是說明無能為力的受飢孩童花了多長的時間掙扎求存。   飢餓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和戰爭攜手相伴。拿破崙曾提出類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Anarmy moves on its stomach)的概念,而在衝突區,作戰士兵經常將人民趕離自己的土地,將糧食占為己有─甚至把飢餓當作一種軍事戰術。對敵軍或俘虜進食與否的控制可以是強大的工具。   然而,有些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者。   我們訪問獅子山共和國的時候,媒體正大幅報導「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s)的相關議題。這有一部分要歸功於二○○六年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主演的電影《血鑽石》(Blood Diamond),電影在全球造成回響,讓人們意識到奢侈品的真正代價是鮮血和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命。故事講述獅子山共和國某處悲慘而泥濘的鑽石礦山,有個家境貧困的男人在武裝分子的看守下做苦力,意外發現一顆巨鑽。男人是個農夫,他的兒子被革命聯合陣線(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的暴徒強行帶走。男人被送到科諾(Kono)地區採鑽石,叛軍就是靠這些鑽石支撐內戰的開銷,家中其他成員則淪落難民營。在此同時,他的兒子成為了孩子兵。   電影故事是以發生在獅子山共和國的真實事件為依據。革命聯合陣線是由賴比瑞亞軍閥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九○年代持續資助的一支傭兵叛軍,包括他當總統期間。(二○一二年,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根據他以總統身分下令施加的暴行,判六十四歲的泰勒五十年有期徒刑。)   為控制靠近賴比瑞亞邊境盛產鑽石的礦區,泰勒煽動獅子山共和國的內戰,使該國人民心生恐懼。叛軍團體擄走數千名孩童,就像電影中的小男孩和獅子山共和國操場上的年輕男子。革命聯合陣線踏遍一座座村莊,系統性屠殺酋長、長老、政府雇員和無辜的老百姓。內戰從九○年代持續到二○○二年正式結束,約有五萬人被殺,全國近半數人口被迫遷離家園,其中數十萬流落到賴比瑞亞和幾內亞。在電影中,有一幕駭人的畫面是革命聯合陣線的士兵們手持開山刀抓   住村民,把他們壓在樹樁或桌子上扯開四肢,然後會有一個士兵負責問:「長袖? 短袖?」意思是:你要刀子砍在手肘以上還是以下?   我們到訪時,獅子山共和國已維持和平有六年。然而,衝突的後果將在經歷過內戰的人心裡留下永久創傷。據說政府為了將鑽石開採權賣給外國企業,將許多百姓從他們的土地上驅離。內戰後,上千名身無分文的寡婦試圖撫養多個小孩。除了大屠殺和流離失所,長袖/短袖的酷刑帶來約兩萬七千名截肢人口。在某些案例中,有人是雙臂都被砍下。還有許許多多人,包括不少沒有一技之長的前叛軍戰士,如今在鑽石礦場工作,一天下來工資僅幾個美分。   我參觀了科諾和凱內馬(Kenema)兩地的鑽石礦場,好萊塢電影把這裡的可怕情況演得完全不誇張。在獅子山共和國開採價值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鑽石和其他礦物的是一些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在二○一二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獅子山共和國是一百八十七個國家中的第一百七十七名,平均國民所得每日不到二美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一直是非洲人民的詛咒。財源主要來自原油、金礦或鑽石的政府,不需要擔心賦稅和選票。腐敗的領導人可以出售國家資產。濫用資源財富使老百姓在政治過程中不具地位,同時破壞任何走向民主的機會。   獅子山共和國已經開始慢慢進步。不過,參訪期間看見的礦場環境讓我意識到,多年的衝突已阻礙政府對人民的同理心。男孩扛著一袋袋泥土和卵石在礦山與分類清理區之間來回穿梭,他們瘦成鐵絲般,身上一點脂肪也不剩,年紀最小的才八歲。礦工和守衛之間氣氛緊張。我在想:如果過去幾十年的領導人需要仰賴選民的支持,這種工資才幾個銅板的、糟糕的奴役式勞動,而且每天可能只吃一杯米的鑽石礦坑生態還會出現嗎?   當希望消失,生命變得廉價,暴力成為主宰。參觀過程中,當我們走向泥濘的池塘岸邊看工人處理卵石、尋找鑽石,有一批拿著十字鎬和開山刀的守衛盯著我們不放。我把相機背在身旁,我決定從臀部的角度按幾下快門,希望能捕捉一些礦場的環境。快門發出的喀擦喀擦聲震天價響,守衛們一邊開始咆哮一邊朝我們走來,手上握著武器。我們道歉,然後在負責接待我們的政府人員幫助下全身而退。接待團告訴我們,這些守衛和許多礦工都曾是士兵。他們往往很憤怒、帶有攻擊性,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後來接待團安排我和沒被雇主盯住的一名礦工進行談話。「他們一天天把我們往墳墓裡送。」他說。 小鉻鐵   我透過NGO的人脈,和一名獅子山共和國所謂的「召集人」取得聯繫。「召集人」就是收取小筆費用的中間人,他們替想要做生意或蒐集資訊的外國人安排相關會面。這不是我做事的風格,但在這個國家唯有如此才能接觸到前戰鬥成員。我想了解這些人究竟經歷了些什麼。召集人堅持會面地點要選在城郊,而且要一群人聚在一起,分散外人注意力。我們總共見了十個過去的孩子兵,通常一次三個。我們見到親身參與作戰的幾個男孩,也見到被拐去當革命聯合陣線官兵「老婆」的幾個女孩。當年的女孩如今已是女人,她們當時的生活狀態是無盡殘酷的強暴與奴役。她們也必須聽命折磨、屠殺革命聯合陣線想要消滅或恐嚇的村莊居民,這往往只是因為她們的主人想要看點餘興節目,而他們是喪心病狂的一群人。   穿灰襯衫的男孩不肯說出自己的名字。不過,他的叢林稱號是「小鉻鐵」。在某種程度上,叢林稱號和作戰名稱大致說明了形塑這些孩童的世界的野蠻心態:我們還見了「一個也不放過」。他們的直屬上司是「鮮血指揮官」。他們的襲擊包括「不留活口行動」和「破壞一切行動」。鉻鐵是由鐵、鎂、氧和鉻組成的礦物,屬硬質金屬,經常和鐵摻在一起製成不鏽鋼。小鉻鐵的過去使他變得冷酷。   小鉻鐵說他六歲時被從卡布拉的鎮上被擄走。他說革命聯合陣線當著他的面殺了他母親,並將她的胸部切下。當初他若沒跟著殺她的人走,他不會活到今天。還是小男孩的他當時根本無法扛著槍行軍,所以他們讓他將槍綁在一根繩子上拖在身後,跟著他的小組四處遷徙。自年幼時,他白天被指揮官注射古柯鹼,讓他有作戰、殺人和施加酷刑的精力,晚上指揮官給他抽大麻,確保他不會造反。九歲時,當他拒絕繼續嗑藥,指揮官用刀在他胸口劃開一個洞,然後把古柯鹼搓   進去,距離心臟只有幾英寸,這就是他身上傷疤的由來。   心理學家相信一旦被有技巧地操縱心智,任何人都有辦法習慣殺人,甚至對人施加酷刑。小鉻鐵成長期間都受到藥物控制,就像一場恐怖秀,以他的母親被殺害揭開序幕。別人命令他殺人,否則就要切下他的雙手。他屬於一支流動隊伍,他們將民眾反鎖在自家屋裡,放火燒死一家大小。在他們的世界裡, 告狀者的上下嘴唇會被打洞,將掛鎖穿過傷口並扣上。他說有一次兩個士兵在爭辯一名孕婦肚子裡小孩的性別,於是便把她的肚子剖開。   這樣的故事我不再多說。前述還不是我聽到最泯滅人性的故事。我永遠不會忘記一位婦人臉上的表情,當她說:「我們看了太多沒有人該看的事情。」   我之所以執著於關注衝突和衝突後的受害者,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你聽到這些故事,你會了解小鉻鐵他們這些人所受到的永久傷害。這些孩子兵被奪走,和家人斷了聯繫,淪為無止盡暴虐行為的受害者;他們被迫從事的行為讓他們失去原有的人性。他們從一種受害者變成另一種受害者。當衝突結束,他們還剩什麼? 他們沒受教育,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個個心靈受創,而且很多人的腦部都因嗑藥導致永久受創。   有幾個組織進入獅子山共和國,嘗試訓練部分過去的孩子兵學習耕作或其他技能,但他們受到的心理傷害不容易克服。我們在城郊未完工的校舍召開一連串會面,期間有一名前士兵聽說我們在那,決定不請自來。我看得出其他前孩子兵都對於在他面前和我們說話感到緊張。他的眼神狂野,汗珠順著臉頰流下。「我可以示範給你看!」他一度不斷嚷嚷道,然後對我們細數他和其他前士兵會做的一些鬧劇。在場不只我一個人擔心他是認真的想示範;他說他真希望能展示他從革命聯合陣線學到的殺人技巧。   和我聊天的前孩子兵不只一個對自己的「自由」(如果那是所謂的自由)感到迷失與不安。我想這和罪犯服刑二十年後出獄的情況很類似,更生人對於不再能夠循著既定的規矩而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感到不知所措。他們當中有很高的比例會在出獄後幾天內再度犯刑。另一個孩子兵小聲地說:「我曾經一天有三餐,有槍,還有一個女人。比我現在過得還好。」當你食不溫飽、前途黯淡,生活重心離不開基本需求。   儘管他經歷過當一個孩子兵的苦,小鉻鐵在我們離開前問我能不能幫助他到索馬利亞當傭兵。我相信一個孩子如果擁有充滿愛的家庭,就算食不果腹也不會為求生存走上燒殺擄掠的路。   一個孩子兵所經歷的殘酷再造將這些年輕人推向一個道德模糊的狀態。   我們的基金會贊助幾個計畫,試圖教育並引導前孩子兵重拾諸如農耕等等的生產技能。這是一大挑戰:地方上的民眾通常痛恨且畏懼他們,但這也是情有可原。當我們參觀鑽石礦場時,我記得自己心想這裡幾千名勞工過去曾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為了食物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儘管如此,如果我們選擇視而不見,不設法將他們拉回生活的主流中,他們童年經驗中的憤怒和邪惡可能會持續以新的方式爆發。   在人們受飢餓所苦而且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地方,恐怖分子和狂人就會利用食物引誘某些人走向人性的黑暗角落。食物就是力量。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文/麥田出版編輯   最早是飢餓的議題吸引我打開這本書。讀了之後才發現要解決飢餓的問題,不是只有簡單的飢餓三十而已,世界之大,造成飢餓的原因之多,難以想像。不論是戰亂頻仍的地區、不毛之地的沙漠、疾病叢生的世界邊緣,都需要有力量來支援他們。而巴菲特的長子霍華.巴菲特,成立了一個基金會,讓這股力量能在正確的地方提供資源。   霍華憑藉對農業的熱愛,領悟到人生如同農夫一生耕作,只有40個機會可以學習和檢視調整自己的步調,進而達成夢想。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農業興趣和專長,幫助解決世界飢餓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帶著傻勁的夢想,但至少他開始行動,而且是前往每一個盡他所能抵達的地方,直接解決! 印象深刻的還有每一個他遇到的人事物,無論是只為去耕地糊口而頂著一把釜頭在頭上的殘障婦女、還是和夏奇拉一起支援的營養午餐計畫……在在都提醒著衣食無虞的我們: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只要你掌握40個機會。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霍華.G.巴菲特(Howard G. Buffett)

同名基金會的創辦者與總裁,這家慈善基金會的目標是為世上遭受飢荒之苦的人,強化糧食安全。 霍華致力於野生生態保育,並尋求全球糧食不足的解決之道。他走遍一百二十個國家,記錄著保護生態多樣性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提供充分的資源,因應全球人口增加的需求。他擔任聯合國對抗飢荒的親善大使,也擔任海瑟威柏克夏、可口可樂、林賽公司等公司的董事,在伊利諾州經營家族農場,並掌管位於亞利桑那州、伊利諾州與南非的研究用農場。

霍華.W.巴菲特(Howard W. Buffet)

霍華.G.巴菲特基金會的執行董事。 他曾在美國國防部任職,負責督導伊拉克與阿富汗的農經穩定與發展計畫,因此獲得聯合公職獎章(Joint Civilian Service Commendation Award),這是參謀長聯合會議頒發的最高榮譽。 在此之前,他是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的顧問,參與總統跨部會合作的策略諮詢。他畢業於西北大學,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高階管理與金融碩士。

基本資料

作者:霍華.G.巴菲特(Howard G. Buffett)霍華.W.巴菲特(Howard W. Buffet) 譯者:葉品岑 出版社:麥田 書系:麥田叢書 出版日期:2016-08-30 ISBN:9789863443742 城邦書號:RL4086 規格:平裝 / 單色 / 4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