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愛,從臺灣飛翔:一個角落也不遺忘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愛,從臺灣飛翔:一個角落也不遺忘

  • 作者:戚文芬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8-12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298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以善為因緣,成就世間事 人生因利他而豐富! 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用心耕耘大愛種籽 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10年勤耕,散播關懷與希望種籽,讓無數弱勢族群感受無盡的光與熱! ●「人生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短短的一句話,卻富含人生哲理的格言,曾經是被暱稱為林爺爺的林昭元一生奉行不渝的職志。而如今,不僅是林芳瑾基金會全體上下,宛如內化在面對每一件事時的最高處理原則,更是現任林芳瑾基金會執行長林芳寬靈魂深處的一部分。 ●林昭元創辦人常以「縮小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勉,時時以證嚴上人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惕勵自我的堅定意念,令人無限緬懷。他溫柔敦厚、樸實慈愛、心存善念、造就社會愛與善的循環,散播到各個角落,永不止息。 ●在基金會執行的專案,都能從各種角度為個案設身處地著想,尤其是在支持性的專案上,都能從同情、同理心中,以照顧者的支持者角度,引導照顧者情緒的宣洩、瞭解及同理的感覺,這些內心深處對生命價值的觸動,從自我探索增加能量,進而身心靈的成長。這也是基金會在專案活動上,讓參與者與贊助者深受感動而回饋基金會,成為基金會的支持力量。 ●現任基金會董事長程恕人強調,人與人之間善的連結,作最大能量的發揮,是他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在善的根源中,期盼基金會能一步步擴展服務能量,將愛散播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更多社會所忽視的角落。 ●在社會關懷、回饋社會、扶助弱勢的發展主軸中,不管是過去或未來,基金會將會持續努力,並從發現問題,到藉由贊助與辦理活動而引起議題,然後引發社會關注與行動,讓弱勢族群更受到重視。 【專文推薦】 蕭萬長(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黃敏惠(前嘉義市長、中華台北特奧會理事長)  陳錦煌(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政鴻(財團法人新港國小林昭元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聯合推薦】 程恕人(財團法人台北建國中學校友會文教基金會董事)  林游梅(樺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映慧(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謝榮坤(大成不銹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  王文祥(群安行銷有限公司總裁)  李福登(東方學校財團法人東方設計學院董事長)  何語(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常務理事)  張豪城(宏亞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焜燿(臺北市嘉義縣同鄉會理事長) 

目錄

推薦序 樹立臺灣社會福利基金會史上的獨特慈善風格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蕭萬長 深耕十年 賀有成  前嘉義市長、中華台北特奧會理事長 黃敏惠 懷念林昭元創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錦煌 「天使」永傳愛  財團法人新港國小林昭元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政鴻 前言 人生因利他而豐富 一、認識創辦人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二、創辦人的話 以善為因緣,成就世間事 三、舵手畫像 一句話,全力支持 四、林芳瑾生平事略 無盡的愛與溫柔 五、散播光與熱——專案略述 1.找出急難救助關鍵所在 ——沒有資源浪費,送愛送到心坎裡 2.募書,是教育而不是救濟! ——有效捐書救活下一代 3.給予耄耋鶴齡一把手 ——照顧銀髮族,預防勝於治療 4.心靈捕手不可或缺 ——免卻二度傷害,妥適安頓上上策 5.身體快樂地動起來 ——「雅樂舞」導引身障者正向生活態度 6.他們的付出,更需要關注 ——基金會動用龐大資源幫助亞斯伯格照顧者 7.讓夕陽餘暉更光燦 ——居家照顧與補助服務義無反顧 8.活著,就求一份尊嚴 ——社會應給予小腦萎縮及腦性麻痺患者同理心的對待 六、林芳瑾基金會10年勤耕大事紀 七、感謝的話

序跋

創辦人的話 以善為因緣,成就世間事
  在基金會已屆臨十週年,即將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時。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過程,雖然有時也會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但我想,以善為念的本心始終都在,並不妨礙。相反地,卻因為這些波折,讓基金會成長,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成長了,並且,讓大家的感情更好,更知道做事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在我這個老人家眼中,今日基金會算是走出了自己的路,也算是在這十週年的時刻,做出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對社會做出貢獻。   當然,我們不敢完全居功。在這過程中,基金會只是起一個頭,做了一個統整的功夫。把所有可幫助的、服務的能量都聚集起來,然後讓這些人各自發揮力量,幫助了長久以來隱藏在社會角落上,卻始終被忽視的弱勢族群。   十年,不管是對人或是事情,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時間長度。基金會能做到目前的小小成績,誠如我之前所說的,都得感謝這一路走來很多人的幫助。因此這本專書的出版,一方面當然紀念、紀錄基金會這十年來的重要點滴,更要緊的是,感謝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每一個專案、每一次的計畫,不管是對負責的單位或人來說,其實都是他們付出很多心血的過程。這是所有基金會的成員,都懷著深深的感謝來看待,尤其是芳寬和我。   只是,很遺憾的是,書的內容有限。誠如我們每次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時,必須掌握有限的資源,作最大發揮的道理是一樣的;每一個人、每一次的事件,固然重要,但絕不可能毫無止境地提供服務。書的撰寫,自然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心意,這點必須請所有曾經協助過我們的人諒解、包容。   其實,以善為念,是最為要緊的。就像這本書的出版,目的是為了基金會這十年來,非常不容易的歷程,記錄它的點滴故事,希望能藉此將愛散播到更多的地方,進而影響更多人奉獻心力,發揮大愛的精神。因此,很多時候、很多細節,無法照顧到,我想,就只能請大家以善為念,用愛包容。

內文試閱

亞斯柏格症家屬支持專案(民國100年~)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一群人結合在一起,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在接觸林芳瑾基金會所全力關注的亞斯伯格專案中,不難發現涉獵其中的人、專業,簡直是以出乎一般人所想像的規模在運作。   他們的付出,更需要關注——基金會動用龐大資源幫助亞斯伯格照顧者   開設工作坊有系列規劃,進入亞斯伯格的心靈世界   「我們現在就是要一個集體守護的力量……。在我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我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收到很大的幫助,都是來自於那些非親非故的人、那些老師、那些在你身邊有隱形翅膀的天使。」這是曾經埋藏在花媽心裡,一段最深的感觸。   或許因為長期照顧孩子,或許經歷過太多的成長傷痛,其實,在花媽肩上有太多的壓力及許多人看不到的淚水,「知道有家族排列這樣的工作坊時,其實,剛開始一直不太想去面對。」   雖然透過花媽的協助,陸續找到人加入工作坊,成就了基金會順利推動亞斯專案的一系列計畫,花媽自己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中的一名參與者。但,此時此刻的她,雖然透過電腦,成為網路世界中的著名亞斯「代言人」。「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我也不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到底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特別是當時的花媽,自己也有許多難解的習題。   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國當代心靈療癒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綜合多種心理治療取向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心靈工作法。海寧格發現每個家庭都會隱藏著一股無形的力量,並深藏在家庭成員的集體潛意識中,間接或直接地影響家庭中的人。特別是家庭中所發生的負面事件,譬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殺、傷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會成為這股力量。而且,有時候這些事件還會重複發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   家族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協助人辨識家庭背後的這股力量,然後藉由一些方法,重新釐清。換句話說,就是協助參與者找出困擾自己的源由,進而釐清,去面對。   而身為主要帶領者的吳文傑,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有將近三十年的助人歷程,包括921災後心理重建工作、青少年犯罪社工等。在家族排列上,他累積了不少豐沛的經驗。「不過,踏入亞斯伯格的領域,卻是第一次。」回憶起與吳文傑的結識過程,林芳寬淡淡笑說。   時間回溯到數年前,早在基金會執行一系列的亞斯柏格症家屬支持專案前,林芳寬因為對於心理健康的問題有諸多涉獵,接觸了家族排列,也認識其中的佼佼者吳文傑。得知他想要踏入亞斯伯格族群的領域,運用家族排列釐清照顧者的情緒,進而對他們產生幫助,並有意藉由和基金會的合作提供更多協助時,林芳寬二話不說,一口應允。   「事實上,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亞斯伯格症,之前,我僅有在德國求學時,有聽過這個名詞。」此時的亞斯伯格症,對林芳寬來說,雖然還很陌生,但反而更引起她的興趣。書本、網路上的介紹,只是開啟了一道門,她四處找資源,尋求協助,問專業醫生,只要任何可以幫助她更加瞭解亞斯伯格領域的人也好、資源也罷,她從不放棄。   瞭解的愈多,愈加堅定基金會發展支持與協助亞斯伯格症的一系列計畫。就這樣,從家族排列開始,深度探索家族關係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家族中的重要事件,以及那些在家族中被排除在外、貶抑或遺忘的人與亞斯伯格症孩子的關係。   透過這樣的方式,協助亞斯伯格族群的家屬了解,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不代表這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差異性是一種特質、一種資產,父母不用因為有這樣的孩子而感到「丟臉」、「羞恥」,家裡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不是誰的錯,不需要怪罪自己或他人。   總之,就是透過一系列而有系統的規劃,進入亞斯伯格症的心靈地圖——你到底在想什麼?更重要的是,協助家屬更容易進入亞斯伯格孩子的心靈世界。   從無力到充滿希望,找到快樂的鑰匙   在亞斯伯格症中,家族排列只是一個開始。「所有的因緣串成,匯集成一個巨大的能量,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至少期望在有限的能力中,發揮到最大程度的影響力,讓人們注意到社會上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還有一群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林芳寬堅定地表示。   其實,所有的善念匯聚,然後發展,起初也都只是一個小小的事件。隱藏在臺灣眾多角落中的一樁。   在基金會起心動念,於民國99年開始,積極辦理一系列亞斯伯格家屬的家族排列及助人者工作坊,全都肇因於花蓮的一所小學。學校裡的亞斯伯格孩子因為與眾不同的行為,無法融入學校生活,儘管當地校長張世璿非常有心想要解決,無奈在當時亞斯伯格症普遍沒有人特別注意的情況下,當地相關資訊甚少。   張校長非常有心,他努力且積極地與臺北當地的資源聯繫,找到了吳文傑,這才有了家族排列工作坊的首次展開。「半年6場,從花蓮開始,每次都是小學生的家長來參加。」林芳寬緩緩述說道。   猶如破天荒的創舉,很快地,在各界引起廣大的迴響。可是直到100年的亞斯伯格系列工作坊的展開,以身心覺察、MUS-MOV 親子營、家族排列、戲劇故事等四個課程為主軸的工作坊,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由此可知,在亞斯伯格症候群,尤其是其家屬身上到底背負了多大的壓力及艱辛。在身心覺察中擔任「導師」的陳玉秀每次上課,都忍不住一再提醒,嘆息道,「你們都太緊張了……太緊張了。」   「剛開始上課時,絕大多數都是媽媽。她們來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她們非常憔悴的模樣,上課時,很多人都會不自覺捏緊了拳,手都緊緊用力著。」回想起當初上課時的模樣,陳沁慈忍不住心疼。   花媽則自承,起初她也是非常排斥,想到自己從小就肢體不協調,跳起舞來,同手同腳的糗樣,「我怎麼敢去?」她大嘆,不管是MUS-MOV音樂與律動、身心覺察或是戲劇工作坊,她光聽到名字,就是心生畏懼。「沒想到,當我終於鼓足勇氣去參加時,竟然發現大家的『情況』都沒有比我好到哪裡。」   花媽的「覺悟」,誠如其他參加者的心聲。這一系列的課程,其實就是透過各自在專業領域上學有專精的人,經由他們的協助、啟發,探索自己的生命歷程,進而得到幫助。   張嘉容的專業領域在戲劇。在為亞斯伯格家屬量身打造的課程中,她藉由戲劇的方式協助他們放鬆身體、抒發情緒,最終獲得陪伴孩子的全新能量。「事實上,戲劇的表演是包含了很多探索自己內在情緒的過程。每一種方式,都可以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讓自己緊繃已久的心靈獲得舒緩。」   很多人對於戲劇表演,常有種刻板的印象。張嘉容笑說,戲劇的表演其實包含了很多有趣的元素,譬如透過即興的自由舞蹈,放鬆身體,尤其是藉由動作的趣味性與多樣性,釋放累積已久的壓力。其中,以戲劇的技巧引導參與者「說自己的故事」,分享與亞斯伯格症有關的生命經驗,並藉由彼此故事的交流來產生相互支持的力量,或是透過劇場的音樂、影像、燈光、舞台來感受自己與彼此的感動。   「剛開始,參與者可能會不敢上台,不敢表現。但,戲劇有很多面向,可以透過引導,一步步打開心防,解除壓力。」張嘉容強調。   融合不同元素,引導亞斯孩子與人溝通   在教育、關懷、希望的理念中,從民國95年基金會正式成立以來,始終以多元、創新、人文的形式來推展各項慈善工作,在亞斯伯格的領域中,尤其明顯。透過各種不同、創新的的引導,譬如音樂、舞蹈、戲劇、寫作等等各種方式,可以說是顛覆許多人的傳統觀念,只要有一絲希望、只要有一線可能,能提供協助,正面的影響,基金會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執行。   過去,家族排列常被運用在身心障礙者的範疇,雅樂舞則是古老的文化技藝,戲劇則是看似光鮮亮麗者的表演舞台,可是在基金會,都有了更多不同的新意。   陳玉秀在帶領身心覺察的課程時,沒有任何框架、沒有任何的限制,她只讓所有的參與者先靜下心、關照自己。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對於亞斯伯格的家屬而言,該有多大的困難,從照顧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開始,所耗費的心力和時間,讓她的眼中、心中根本僅有孩子而已,要做到靜下心,談何容易。   可是透過陳玉秀的協助,以及課堂上一對一的輔導,他們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在基金會的一切精心設計中,都是希望家屬在歷經各種團體課程後,能先懂得放鬆身心,照顧好自己,誠如劉敏所說的,「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累積多年的經驗,很早就在花蓮協助陪讀媽媽的劉敏淡淡笑道,譬如為了亞斯兒/自閉兒所設計的暑期親子創意營,在基金會耗費許多心血與時間的策劃下,以繪本故事「卡夫卡的變蟲記」為主軸,在應用戲劇和各種有趣的肢體遊戲互動中,不僅引領家屬展現更不一樣的創新思維,更重要的是,藉由他們的改變,也影響到孩子,協助孩子打開心靈,走入更不一樣的亮麗世界。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透過很多肢體上的互動,以及有趣的遊戲,譬如爸爸是公車、大石頭等角色扮演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潛能。」劉敏以自身經驗舉例說道。   換言之,就是藉由創意營的設計,促進親子間的互動,在共同的創作活動中產生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而引導家長發現孩子多元的潛力。課程結束後,還會帶領家長做課程上的回顧檢討,以提供家屬觀察孩子與自我檢視的機會與職能。   「基金會真的非常有心!」劉敏笑道。一個看似簡單的創意營,卻包含了這麼多的元素。而且,還透過這次機會,深入當地培育了更多的種子志工,從點到面,在社區發揮更大的力量,讓人瞭解如何和亞斯兒互動,和泛自閉孩子相處。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工作坊中的MUS-MOV音樂與律動,是特別融合本世紀五大著名音樂教學法中:達克羅士(Dalcroze)的「肢體與節奏教學」、高大宜(Kodaly)的「歌唱教學」、奧福(Orff)的「樂器與即興創作教學」、戈登(Gordon)的「音樂預備聽想」等四大音樂教學方式,透過音樂與律動,啟發孩子的Mus-Mov溝通方式。   美國哈佛教育心理學博士H. Gardner曾在「智力架構」一書中指出,「每個人較弱的及尚未被啟發的智能,能透過較強或已被開發的智能影響並連結與啟發」。同時,他也發現「音樂智能和肢體律動智能」是所有智能中最容易被啟發的,並且,也是最容易連結與啟發其他智能。再加上,相關研究指出(Wing ,1981;Dunn et al.,2002),亞斯柏格症的孩子多數是右腦及前腦葉有問題,而右腦即是掌控音樂、藝術的學習及情緒管理能力。   因此,透過這樣的學習,提升孩子的感統能力、改善孩子與人溝通的方式,以及社會互動,協助孩子作情緒管理,降低焦慮、沮喪、孤獨等等,亦是件重要的過程。總而言之,音樂律動課程不是想要提升孩子個人的音樂或舞蹈能力,而是引導孩子透過另一種語言方式Mus-Mov與人溝通。   一切的作為,但求外界溫馨的關注   在基金會,幾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是為了社會關懷、回饋社會、扶助弱勢。而且,重點是,從來沒有任何限制。   林芳寬笑說,「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規模也有限。所以,我們會先找出問題,發掘事情的真正關鍵,然後再藉由贊助與辦理活動引發關注,匯集能量,讓議題發酵,同時喚起人們的重視,對弱勢族群的注意。」   在這樣的前提下,除了工作坊等各種專案活動外,「泛自閉人生的書寫課」新書發表會暨「鋼索上的企鵝」生命圓夢分享會,也是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因為可以讓老師、學生及家長瞭解泛自閉及罕見疾病的族群,以包容、關懷的態度讓校園充滿人文教育的精神;同時,運用社會資源及慈善人士的共同參與,從校園到社會各階層,共同協助極需關懷與幫助的弱勢族群,發揮大愛與慈善精神。   那麼,即使是會讓人訝異的規劃,有別於一般慈善團體的作法,基金會仍是堅持。   而紀錄片、影像的傳遞,或是舞台劇的呈現,也是同樣的道理。「我記得,剛開始那些來上課的媽媽出現時,總是一副辛苦、憔悴的模樣,不敢上台,更不願意在鏡頭前露臉。可是課程結束後,再看到那些紀錄片,轉變之大,真的很讓我們這些陪伴他們走過的人感到欣喜。」陳沁慈一字一句地述說,並帶著滿心的喜悅。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是可以一點一滴感受到所有參與者的變化,可是透過鏡頭的呈現,尤其基金會尋覓到的人才,還是善於捕捉人的情緒、長年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楊豫揚。他熟稔的運鏡,不光只是將工作坊中的課程全程作影像紀錄,民國100年底家屬工作坊紀錄片「幽谷中的太陽」,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溫暖人也感動人的變化,都在這一幕幕的呈現中,流露出渲染人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瞭解,協助了更多的亞斯伯格家庭走出來。   而101年一月的「天使飛過——亞斯柏格舞台劇」的演出,生動而活潑的表演,引發的關注亦是不少。一切的一切,只是希望能幫助亞斯伯格孩子,得到更多的了解與更友善的對待,「許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林芳寬說。   其實,只是101年的亞斯伯格家屬支持專案中,就有戲劇故事培訓工作坊、互動式劇場「你可以愛我嗎」、「幽谷中的太陽」紀錄片、亞斯兒/泛自閉兒親子創意營、啟發泛自閉兒創意種子帶領者工作坊、公益宣導影展計畫——自閉症電影系列《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出版紀念專書,以及花蓮及臺中地區亞斯伯格族群支持系統計畫等等。在亞斯伯格族群,基金會可以說是傾全力挹注資源,給予百分百的支持。   自閉家屬們的心情及處境,在基金會的努力下,也引發了外界普遍的關注。而一切的一切,也就像是蝴蝶的漣漪效應般,大幅地擴散出去。   在一次亞斯伯格族群的公開聚會中,一位來自花蓮的媽媽說,「以前總聽人說,花蓮的亞斯伯格症很少,事實上,怎麼會少?那是因為原本在花蓮的,有能力的、有經濟基礎的,都為了孩子而移居到臺北,留下來的,就是屬於經濟較弱勢的,既是如此,他們又怎麼會有能力對外發聲,讓別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當然大家就以為花蓮的亞斯伯格孩子很少。」   說到激動處,這位媽媽忍不住哽咽道,「但,現在不一樣了。透過基金會的協助,我們現在也可以回到花蓮了,不用再離鄉背井,再到臺北找資源了。」說完這段話,這位媽媽潸然落淚。   從泛自閉到亞斯伯格 ,關心一直都在   其實,基金會雖然努力於亞斯伯格族群的「被看見」,但對於泛自閉者的關心,從來也沒有少過。譬如在公益宣導影展計畫——泛自閉症電影系列,即有關懷泛自閉族群系列活動《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五場講座,以泛自閉的相關電影為題,探討「診斷」、「療育」、「自閉兒自我成長」、「親子關係的成長」、「學習同理心與尊重」。而相關的心靈書寫工作坊,則是以家屬、助人者為主軸,找出在電影中所呈現的元素,相互討論,激發靈感,從事集體創作。   或是102年度身心障礙者培力補助計畫,這是弱勢家庭自閉症及身心障礙兒童的療育補助計畫。事實上,根據研究指出,發展階段中的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導致成年後產生許多的問題,若不即時處理,更可能進一步導致社會問題,療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所以,透過這項計畫,協助有需要療育輔助課程卻又負擔不起費用的家庭,特別是針對自閉症為主的身心障礙孩子,期待他們能順利進行必要性的職能治療與學習。當然,同時也會針對其他,因各種因素導致無法負擔必要性療育課程及學習課程費用的身障孩子們,提供他們良好且適合的協助。   可貴的是,一如基金會幫助人的初衷,這項補助,也不會侷限於福利身分別,主要是綜合各種考量,家庭的經濟狀況及支持系統。   更重要的是,還有許多資源,特別是針對許多無法得到政府補助的項目,也就是一般自費的部分。基金會囊括更多元、更專業的課程內容來補充目前療育課程的不足,旨在協助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透過療育課程,能在認知、感覺統合、人際互動等各方面的障礙,獲得明顯的改善,建立自信心,以及與家庭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   散播愛心種子,四方落地生根   正因為基金會始終秉持「給予的,一定要是需求者所真正欠缺的。」基金會在亞斯伯格族群中的種種努力,就像一個又一個的種子,紛紛在各地落地生根、發芽、茁壯。   以花媽來說,她自承以前也不知道自己能為亞斯伯格人做些什麼?她個人可以發揮什麼力量?可是經由這次的經驗,她不僅有清楚的認知,對未來更有明確的規劃。   目前,透過《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及基金會的臉書社群報導,可以迅速提供臺灣本地,甚至是海外的家長及關心人士看到活動的內容及訊息。其中,最重要的意義是讓社會大眾能多認識泛自閉族群,並提供給亞斯伯格家庭在親職教育、診療的領域中,能重新思考「真正適合孩子的部分」。   另方面,現在在花蓮及臺中地區,也有了亞斯伯格族群的支持系統計畫,可以協助泛自閉家屬整合自我的身心靈,重建內在力量,成為泛自閉兒及家人的支柱。同時,帶領在地助人者發展適合在地的輔導模式,建立亞斯族群及泛自閉者的支持系統,開發整合當地的內在與外在資源。   「花蓮有位媽媽,甚至無償地捐出自己的住所,提供給當地的亞斯伯格族群上課、辦活動。」花媽說,這都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狀況。   從之前,因為學校裡有亞斯伯格的孩子,花蓮校長必須向外求援,很多媽媽必須帶著孩子離鄉背井到資源較為豐沛的臺北上課。現在,花蓮及臺中地區不僅有在地人的支持系統,臺中地區在臉書上成立的「中臺灣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家屬及助人者」公開社團,也可以作為網路上共同討論的園地。   另方面,家長們成立的小組,會不定期聚會、研討,同時,結合在地資源,給予泛自閉家屬協助。而花蓮自閉兒家長高淑慧成立的「仁心的家」,亦是作為長期支持泛自閉家庭的據點 。對照過去,實在是一大進步。   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懷抱生命的希望   除此之外,連結不同地方的力量、不同的資源,喚起更多注意,一起發聲,也是重點。當然,在這過程中,也會有更多的議題、更多的弱勢族群被看見。譬如在林子期首次的環島計畫,第一次的上台演講,就是這些考量中,因而有了最後的美好呈現。   民國103年6月6日這天,在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裡,洋溢著一股溫暖而快樂的氛圍。新北市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團體、小腦萎縮的林子期,花媽都在這一刻全都聚集在一起。花媽主講「瞭解泛自閉.學習同理心」,林子期則上台和大家分享「企鵝勇士生命圓夢分享」,而鄭智仁則是以溫暖渾厚的歌聲唱出「溫柔的風吹響了風鈴」、「就讓我們珍惜這份緣」。   這次美好的規劃,不僅促成林子期首次走出家門、遠離家鄉,儼然是他期許自己成為生命勇士的起點,對花媽來說,亦是種深深的感動。   「剛剛子期在演講的時候,我又哭了。一方面是心酸,一方面是……我有一個想法,其實我的孩子還是比較幸運,因為我們在,我們還能再照顧他,他還有我們。」   這段來自花媽心底的感觸,讓她不覺充滿希望地說,誠如林子期有鄭智仁這樣的天使在那裡守護著他。她強調,「如果我們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盡力守護,我們的社會就真的會不一樣。就像我,現在可以重新站起來,就像子期可以對生命懷抱希望一樣,然後我們都還在往前走。」   其實,不管在哪一個領域,誠如花媽所說的重新站起來、懷抱生命的希望。基金會所在做的、努力的,也就是散播出希望與愛的種子,讓曾經隱藏在角落的族群,讓他們被看見,也能像一般人一樣擁有生命的希望,然後,往前走。

作者資料

戚文芬

擔任過記者,寫文數十年的歲月裡,始終悠遊於社會各個階層。亦從事小說創作,在資訊公司擔任出版品企畫,從事廣告文案、短文等。近年來,致力於產業及人物的撰寫,期許為臺灣在地人文能有更深的體悟與創作。

基本資料

作者:戚文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時報悅讀 出版日期:2016-08-12 ISBN:9789571367231 城邦書號:A2201629 規格:平裝 / 全彩 / 22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