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23間台北祕密音樂場所 x 23種節奏風格的都市人生
傳統菜市場口,有生鮮肉舖,也有專賣華語經典金曲的唱片行。
幽靜綠蔭的民生社區,有一間咖啡館正在帥氣饒舌。
最高學府的後門,頹廢搖滾與叛逆青春在平房二樓狂飆。
車水馬龍的高架橋下,迷你唱片行播著輕快的日本city-pop。
兩廳院熄燈後,隔街酒吧中另類搖滾的子彈正要上膛。
青春永駐的西門町,老派紅包場繼續唱著酸甜苦辣的人生。
總有一個角落,這些聲音撫慰著你我,陪伴安身立命。
23間台北祕密音樂場所,演示著23種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生活。
從唱片行、音樂咖啡、音樂酒吧、Live House、複合展演空間、歌廳、民歌西餐廳到廣播電台,
還有更多音樂場所在城市角落靜靜守候,
在這之中,你總能找到一處與靈魂巧妙鑲嵌的音樂場合,
每當你推開店門,就能確信:只要音樂在這裡,自由就如影隨形。
目錄
編者言:只要有音樂,我就能在這城市生存下去
Set 1. 唱片行
風和日麗唱片行——音樂圖書館,CD隨選聽
個體戶唱片行——搖滾樂的二手百科
2manyminds Records——日台連線的City-Pop
沒有新歌的唱片行——重返經典的美好年代
上揚唱片——走過半世紀的台灣之歌
佳佳唱片中華店——青春的老唱片行
Set 2. 音樂咖啡
離線咖啡——挑高古蹟裡聆聽彼此
BEANS & BEATS——帥度留給節奏和咖啡豆
iNPUT音鋪樂器調校咖啡——在咖啡館聽見樂器行
Set 3. 音樂酒吧
Double Check——電音時光留給自己
操場——永不打烊的午夜搖滾派對
Vinyl Decision——巷弄裡的黑膠迷基地
Set 4. Live House
小地方展演空間——熱血孤星相聚的所在
Revolver——兩廳院隔街的搖滾躁動
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與 sou-ko 倉庫——共此一時的月下之歌
Sappho Live Jazz——樂手與舞者的即興之家
Set 5. 複合展演
西門町杰克音樂——熱血重金屬的搖滾修煉場
雅痞 Art Reading Café——復古沙龍,爵士悠揚
Legacy Mini@Amba聽吧——打造台灣的外百老匯
Rhythm Alley 享巷——藝術家的遊樂場
Set 6. 其他
鳳凰大歌廳——粉墨一世,光輝依舊
天秤座——點唱你的民歌情懷
愛樂電台——空中音樂會,伴你生活
附錄:台北音樂場所一百選
序跋
只要有音樂,我就能在這城市生存下去
◎文/李明璁
「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某個湧現創意火花的美妙時刻,恰恰好會出現在那個時機、那個地點,而不是在另一個時間和空間。」—— 大衛拜恩(David Byrne)
美國傳奇樂團臉部特寫(Talking Heads)的主唱、被時代雜誌譽為「搖滾的文藝復興人」大衛拜恩,在其二〇一二年的巨著《製造音樂》中,特別以「場景的誕生(Make a Scene)」為題,花了一整章篇幅,書寫一間位於紐約下東城的音樂酒吧。
如果你是龐克樂迷,即使不曾親至也一定久仰CBGB這間酒吧,再不然上網Google便可讀到太多傳奇故事。但有趣的是,拜恩的切入角度截然不同。他幾乎沒有什麼緬懷包含自己樂團在內的搖滾名人們,也完全不提這個場所曾寫下哪些激動人心的歷史。拜恩只用八個小子題,以一種日常感的語調,娓娓道來它的二三事。
原來,為這個微小場所注入巨大基地能量的,不是那些寫入文化史的酷炫事件,而是每個夜裡在此細瑣運行的小原則(比如藝人有權表演自己的作品)、小福利(比如駐唱藝人在不表演的時段也能免費進場或享啤酒)、小堅持(比如一定要跟主流音樂場地有所區隔)、或小體貼(比如觀眾可以無視樂團的存在)。
十年前,CBGB因不敵房租上漲壓力而無奈關店,周邊街區也成了時尚潮店的新樂園。拜恩坦言自己「並不想念它,它已經不再充滿活力。而它歇業時掀起的那股懷舊風潮實在有點可厭」。總在推進文化變革路上的拜恩,轉而關注那些不甚知名的新興音樂場所。
我們居住的台北,其實也有像CBGB這樣充滿獨立態度、孕育搖滾火種的酒吧,它們不僅同樣辛苦對抗著都市縉紳化(gentrification)、地租上漲的問題,更諷刺地還必須閃躲政府以治理為名的各種荒謬管控。不僅「地下社會」被迫停業事件的記憶猶新,往前溯及更有八、九〇年代重要的搖滾基地們:ROXY系列樂吧、Scum、Spin、Vibe、息壤……。
音樂評論人、策展人羅悅全在二〇〇〇年時曾主編《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商周出版),詳細整理了一九九〇年代這個城市的重要音樂事件與五十多個音樂場所。雖然直到今天仍在營業的僅存十間左右,但我們絲毫不會因此覺得徒勞無功,相反的,能透過出版留存這些場景故事,絕對是必要的文化記憶工程。當時共同為此書撰文的作者們,如今都在各音樂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馮光遠在序中說得好:「傳承讓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對音樂生出態度和使命,然後各人再依著自己的條件或者機運,去發揚這個音樂態度或完成應盡的音樂使命。」
現在你翻閱的這本書,或許便能如是作為一個接續的嘗試:在二〇〇〇年代後各種潮起潮落的多元異質音樂場所裡,透過深度採訪與故事述說,為新世紀台北城的文化生活風格變遷,作出適切的紀錄。本書涵蓋的音樂空間屬性,除了現場表演酒吧、唱片行、咖啡館,還包括樂器行、音樂教室、西餐廳甚至紅包場等等。至於在這些場所展演或流通的音樂,亦跨及流行、搖滾、爵士、電音、民謠與古典等多元類型。
身為此書的策劃與編務統籌者,我決定持續讓「祕密」成為一個關鍵字。因為我真心希望,上述這些音樂空間,就算不是門庭若市的消費勝地或擁有話題的熱門場所,只要它們持續在日常生活巷弄中,兀自發光發熱,專注用任何一種音樂撫慰著都會角落裡的人心,那就是一個偉大城市應被善待的美麗風景。
據此想像,我們既不是要作出一本全面性、囊括台北全部音樂場所的導覽書,更不敢言權威性、如同米其林餐廳指南般,評價這些音樂場所的長短優劣(我們何德何能)。於是我對這本書的命名,不同於前書以「版圖」來鋪陳某種全貌,只是謙遜地呈現:這裡有些可以讓人感到舒服自在、或有社群認同的音樂場所。
然而我必須告解,「做選擇」始終是這本書從構思一路至今最為難、也終究無法完美的工作。真的有可能用某種「客觀化」的判準,來決定哪個音樂場所該被收錄進本書嗎?這對我和編採團隊來說,是掙扎痛苦也是彼此爭執的核心問題。誠如大衛拜恩所言:「音樂場所形成的各種方式,毫無疑問地證實我們大家都擁有無限的創意」。既然創意如此無限、場所如此異質,與其宣稱客觀標準,不如坦承主觀選擇。
首先,基於資源分配考量,我們必須決定一個大方向:相對而言有較多媒體報導的場所,無論是較知名、較權威或較有影嚮力的,都忍痛割捨,不再錦上添花地收錄進來。為了讓每一個場所經營者的精彩故事、乃至於這些場所如小星球般自給自足的氛圍畫面,都能完整而細緻地呈現出來,我們不得不減少最初想採訪更多家數的設定。坦白說,在有限的篇幅框架下,要對報導場所的數量,與報導內容的深度、圖文編排的節奏等做出權衡考量,實在是件焦慮的苦差事。
其次,我們所選擇的場所都基於一種類型學上的抽樣,包括空間與音樂兩種類型的交叉考量,希望盡可能不要重複報導屬性類似的空間。比如同樣是唱片行,本書所選取的六家唱片行在經營模式與偏重內容就大不相同。此外我們也會特別留意各種嘗試跨界的複合音樂場所,比如咖啡館、唱片行、工作室三位一體,或者將展演與飲食結合的空間。
最後,如同前述大衛拜恩在書寫CBGB的「見微知著」策略所帶來的啟發,我們相信細節才是王道。這本書既不談傳奇也不造神話,就是簡單具體關注這些報導對象在日常運作中的各種小原則、小堅持,以及對樂迷顧客的體貼乃至於對經營瓶頸的焦慮。總之,有別於多數新聞採訪常著眼大事件或大人物,我們更看重這些場所裡伴隨音樂一起流動的各種想法、心緒、情感和想像。
即便費心抽樣,我肯定還是要說聲抱歉,對於許許多多未被採訪到、肯定是遺珠之憾的場所們,以及戮力經營這些空間、實踐音樂理想的熱血前輩和朋友。各位的努力執著,所有樂迷如我,早已身體力行、經常到場,共鳴支持著。在此也衷心期盼本書讀者,除了我們採訪報導的二十三個地方,也能推薦你的親朋好友,另外一百個收錄於書末、依照捷運路線索引的音樂場所,絕對歡迎光臨!
在二〇一〇年代朝向後段的此刻,台北擁有比諸過去更多類型、不同樂種的音樂場所,持續百花齊放、眾聲喧嘩。這本書毫無疑問只能算是展演這城市音樂風景的一段小序曲,發掘引介更多祕密基地的有趣分享,將如同不間斷的旋律節奏,在你我之間持續進行下去。
請容我再次引述大衛拜恩:「在這裡每天晚上,我們耳畔的音樂隨時都在提醒著我們,自己從何處來、身在何處、往何處去。」音樂假使能像宗教一般協助我們安身立命,那麼展演、流通或收藏音樂的祕密空間,就是洗滌或昇華生活的儀式所在。我一直相信,只要某個角落還有真誠美好的音樂,自己就可以繼續在這城市生存下去。
希望你也能這麼相信。內文試閱
BEANS & BEATS
帥度留給節奏和咖啡豆
「你有聽過一個推翻演化論的說法嗎,就是說孔雀的羽毛既不適合跑步覓食,在求偶時也沒有多大的效果。」顏社負責人迪拉說著。而你這時,正在一家很屌的店裡,想像一種音樂和午後時光的新樣態,打卡款式的漂亮水果塔都出局,民謠、後搖的背景音都不夠有力,畢竟,這是顏社你知道的。當饒舌廠牌的靈魂裝進咖啡館裡,沒有在談什麼小清新、少女系。他說,屬於嘻哈人的場域,除了節奏俐落、態度乾脆,就像孔雀羽毛「最重要的是帥氣。」,一如BEANS & BEATS存在的樣式,不帥不行。
在富錦,饒舌的可能性
那時為了讓蛋堡〈踩.腳.踏.車〉,顏社團隊到民生社區取景,僅僅是「覺得這裡很美啊」,於是這群饒舌人在舊工作室約滿之後就選定了富錦街一隅。沿著格外優雅寧靜的街道漫行,你的耳機裡已經自動有了頭緒,播放起「It' s a sunny day.寫作文會說風和日麗」,腦海中也早飄忽於「幻想著的那生活,我已經在度假」。
你知道,一百種生活有千百首歌,而富錦街的樣子,不僅關於你我和那些文藝夢,也關於饒舌與否。一種新的可能擺放於此,不是那種充滿曖昧的試探,不拖泥帶水,深綠大門上一躍而出的燙金字體、美式工業風直球出擊。BEANS & BEATS的硬派陳設,與其說這些突出於富錦調性的男人有多任性,反倒是更切實顯示饒舌赤誠帥氣的質地。
進門前,你難得地有些緊張,像是在獨自行旅的路途上,期待異質性的同時,也偶爾會遇上讓自己認生裹足不前的情況。「其實我知道啊,所以最近一直在想怎麼樣才不會嚇到人。」迪拉說起話的每個當下,都是慵懶逗趣的節奏。而後,不知道是杯裡的咖啡因起了作用,還是耳畔的變速節奏撩起玩興,似乎在BEANS & BEATS待愈久,聽懂了那些風格和韻腳,你就像被吸住走不了。那些曾在「顏社王TV」裡熟悉的痕跡,重現通化街時期的工作室,透著光的彩色玻璃拼貼出一隻充滿魔力的手和同樣迷幻的黑膠唱片,以及總是如此海派、幽默和放聲大笑。
男人的浪漫都關乎過程
「你知道我們高雄人,就是沒在計較什麼。」從南國向北地,陌生到熟悉,迪拉說,愈了解的領域你就愈不敢去冒險,很多事縝密思考之後就不可能執行,不去預設後果反倒沒有得失心。「反正想做什麼就是先行動再來想後果。」所以看來違和地,他們一邊為方興未艾的台灣饒舌界打下根基,一腳還跨足兒童雜誌《KIDZ》的小天地。
就像後來那些為人所知的「黑膠唱片行計畫」和「咖啡廳計畫」,本來也沒有特定的呈現和終點,「就一點一點慢慢做啊,有存到錢就可以再改」,下一步是什麼,誰也拿不定,但想做的事,譬如開嘻哈黑膠唱片行、辦一本親子時尚雜誌,擁有一間顏社咖啡廳,成不成是一回事,可走過了就不會錯過,最終都內化的,就像蛋堡唱著「過程是風景,結果(只)是明信片」。
和這個時代大把大把的文藝咖啡廳不同,你會很詫異,有一種類型的人開店的熱情是出自黑幫電影,迪拉說,是男生都幻想電影《教父》的情節,「能把辦公室藏在什麼店後面就覺得很厲害」,有祕密基地的事業才帥。可是也不能隨隨便便,男人的浪漫和饒舌本業都要兼顧,結果既不是肉店,也不開酒吧,在傍晚六點就人煙罕至的富錦街,嘻哈的beats和午後香濃的coffee beans反倒絕配。
再忙都要嘻哈地喝杯咖啡
在這裡,嘻哈的帥度和氣場,不只左右著後來黑膠計畫中唱片風格的挑揀和店內歌單的呈現,更日常地展示在場域的細節裡,試菜時更時常全體動員,從上到下,由店員到饒舌歌手,甚至是常客,都認認真真的試吃、研發。有什麼比吃的更重要的呢,迪拉理所當然地說:「我們是嘻哈廠牌啊,還是要切實一點。」
所有圍繞著祕密基地的想像以不同的方式成真,做為一個「真實的存在」,迪拉說,的確知道唱片業式微,咖啡店也不好做,但無論如何都想「讓喜歡的人有個地方能逛實體唱片、試聽,或是窩著。」,朝聖者有之,同道中人亦不在少數。於是認真生活的鄰居阿姨,除了堅持在美而美的早餐時刻自備橄欖油,也默默習慣再忙都要嘻哈的喝杯咖啡。退休的阿叔,只要一踏進店裡,就回春式的大聊那年的黑膠往事。
「先想帥再來想辦法,有時候是一個好策略。」
遁入地下的黑膠唱片行空間,不大不小卻恰恰完備。蒐集的癖是自願墜入的癮頭,說起店裡的黑膠常客,「不需要多做介紹,畢竟他們太多樣貌。」迪拉打趣地說,除了對黑膠音質極度著迷的類型,他們往往點上一杯咖啡就能在黑膠堆裡打滾一下午;另外也有「純粹蒐集型」玩家,新貨一到就預訂大半,把薪水全數投進唱片裡,即使唱機和生活的質地仍不盡完美,但迷戀總是這麼回事。
BEANS & BEATS或者關乎蒐集,一如迪拉總掛在嘴上嚷著:「很多事做了也沒有一定要幹嘛!」大概更純粹的只是為了感到滿意而已。而說到底,顏社十幾年來的饒舌之路也好,黑膠唱片行與咖啡廳的組合也罷,一如孔雀開屏,只為悅己者容,坦率快意之後,再來打算怎麼好好活下去。「人不就是這樣嗎?」他說,「先想帥再來想辦法,有時候也是一個好策略。」像寫在饒舌歌詞裡的態度與抗議,比詩之唯美更真切,在韻腳和曲式之前,「帥」永遠排名第一。(文/許慈恩)作者資料
李明璁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博士,曾任教於台大社會系。多次獲優良教師獎,研究論文見於《臺灣社會學刊》、《新聞學研究》、《日本ジェンダー研究》等重要期刊。 曾在東京與安特衞普任訪問學者,多次擔任金鐘獎、金鼎獎、台北書展大獎等評審。也是《cue》電影雜誌創辦總編輯。著有散文集《物裡學》(2009),統籌主編麥田『時代感』書系與大塊文化『SOUND』書系。 現為台北市政顧問、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常務董事,並主持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同時亦仼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電影創作學系與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 相關著作:《邊讀 邊走(獨家親簽題字版)》
張婉昀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倫敦政經學院性別與媒體研究碩士。十五歲隻身來到台北生活,至今仍在城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曾參與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規劃,主編《時代迴音》(獲第40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與《樂進未來》。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