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 作者:羅卓仁謙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8-08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折 23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237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2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人生中,「內心自由」只是手段,「懂得自己」才是目標★ 佛法很深邃,盈滿智慧。 佛法很日常,只是你沒有發現。 怎麼發現呢?從磨練辯思與覺察能力開始。 羅卓仁謙,國中肄業即出國留學 大寶法王親自指導 精通藏文翻譯與佛教古文獻 噶舉派佛學院的學習規畫成員中最年輕者、唯一華人 少見的求學過程與扎實的佛學基礎 教過上千位學生,錄製上百部佛學影片 解說佛法快狠準,讓你釐清宗教誤區、提升覺察力 「辯經」是作者在西藏佛教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但在《辯經 辨人生》這本書裡面,行文沒有使用艱深的佛學名詞,而是以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表達看法,因為佛法本來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但也會適時的佐證經論,讓你了解,這些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本書內涵是從佛陀的基礎教誨出發,就是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是所有佛法學者公認的核心內容。從生活中展現佛法核心思想,幫助讀者釐清宗教誤區,這是這本《辯經 辨人生》的意義。 本書分成十六章,討論關於解脫、無常、煩惱、欲望、信心、無明、道德、戒律……等議題。每一章分別有故事或前景導入、社會與生活問題討論、佛法經論引用與解釋、相似概念釐清等,最後還有每一章主題的問與答。 可能有人會認為:為什麼佛學常講「苦」呢?會不會太悲觀了啊? 其實人生有「苦」是事實,這無關負面思考,只是面對現實而已。佛陀透過非常敏銳的分析與認知,觀察到許多人生的實相,這是觀察的結果,不是想像的哲學。 如果想要讓我們的心能夠進行觀察,那麼「追求內心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內心穩定而自由的狀態,讓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心來進行觀察。但這個心理上的自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透過內心的自由,我們更了解與懂得人生的實相,才有可能真正終結痛苦。 【本書特色】 .作者為大寶法王親自指導、九○後的佛學學者,以生活化與年輕化的筆調,詮釋佛陀最基本的教法。 .「辯經」是作者在西藏佛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本書取「辯經」的精神,強調學佛重在認知的訓練,訓練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本書主軸是佛法中純粹的根本——四聖諦。以現在化、生活化的方式,清楚「辨人生」,引你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目錄

作者序/予豈好辯哉 01 如果有一天,你永遠死不了…… 02 維持現狀,會被淘汰 03 是眼睛看到,還是大腦看到? 04 混亂的情緒刺激,才是活著 05 愛,是本能 06 上癮的真相 07 想成為,還是想依靠? 08 規範,是人的優勢 09 控制別人,不如了解自己 10 看清楚,不要被騙了 11 不是因為對錯,是因為冷熱 12 為自己、為現在,活著 13 想像力的藩籬 14 了解真相,就不需要壓抑 15 一二三,木頭人 16 走著走著,走向究竟

序跋

〈作者序〉予豈好辯哉
簡單講,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釐清很多人對佛法的誤解,以及許多會讓人腦充血的一知半解。在台灣,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社會上經常把民間信仰、外道的知見與佛法混在一起,如果是這樣,乾脆不要信佛教還比較安全吧!      「辯經」是我在西藏佛學院訓練出來的專業之一。但在《辯經 辨人生》這本書裡面,其實沒有使用艱深的佛學名詞,反而是以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表達我的看法,因為佛法本來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我的立場是從佛陀的基礎教誨出發,就是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是所有佛法學者公認的核心內容。從生活中展現佛法核心思想,幫助讀者釐清宗教誤區,這是這本《辯經 辨人生》的意義。      現在的人學佛有兩種狀況。一種人是只追求出世間那部分,沒辦法把佛法用於日常生活中,好像只有厭世、出世,對現實生活缺乏關懷和關聯。這樣只會讓佛教的影響力愈來愈小。另一種人剛好相反,他們把佛法與社會主流聯結。比如說,佛法某個概念或禪修、冥想等是現代人可用的,就把這些東西拿來操作,不符合現代人主流概念的就棄之不顧。這是把佛法當自助餐嗎?      不混雜其他東西,以純粹的佛法來回應跟解決許許多多日常生活會遭遇到的議題,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佛法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生活問題,大到以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人民與人民之間都有分享、慈悲的觀念,而不只是個人欲望與利益考量,這樣就可以提升人民道德、守法的精神,甚至讓整個社會結構更健康,國家更強大。小到對個人的情緒問題、思考能力、觀察力及敏銳度等等,都有莫大的助益。這些議題,佛法已經剖析討論了幾千年,絕對有讓你滿意的解決方案。      幾千年以來,佛法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難免融合了一些當地文化民俗元素,遮蓋了原來純粹的法教意義,這樣就太可惜了!就好像一杯茶,原本已經淡香優雅且甘甜清冽,卻加入太多的糖、奶精,味道變得太甜太膩,甚至變難喝了!但我們不能否定,這杯茶原本純粹的美好。      四聖諦就是佛法中純粹的根本。佛陀教導的四聖諦,讓我們認知何謂苦,如何改變苦的原因,以及苦結束之後還剩下什麼,更進一步說明「如何超越苦」的實踐步驟。這些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對佛法的觀念,常常脫離了生活,好像一定要在生活以外硬要擠出時間才能學習佛法,好像佛法是很神聖的、脫俗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佛法,而且佛法的效益更勝種種治療課程或心理冥想。      傳統的方式把佛法與世間生活區分成兩種獨立的生活型態,但是正確方式是:在同樣的生活型態裡,用不同的方式活出生命的精采。這才是佛法的精髓吧!      我很感謝生命中三位重要的老師。第一位是大寶法王噶瑪巴。第二位是我佛學院的老師,藏文稱為堪布。他是印度人,十八歲才開始學習藏傳佛教,但後來卻成為我們學派裡舉足輕重的大堪布;十八歲才開始學習卻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最後一位是我在台灣學習日本佛教的老師,他是心理學家,以心理學專業和現代生活為基礎去學習佛法,他的動力和熱情,是我現在推動佛法教學最大的典範。      在人世間推動佛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極大的熱情和耐力,我在這三位老師的身上都看到這個特質。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比如說:不一定擁有最完備完美的佛法知識;又或者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生命掙扎和抉擇。但我的老師們對佛法的熱情與虔誠,都足以成為推動佛法教育者的典範。      我感謝他們幫助我了解佛法純粹的美好,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喝到不加糖和奶精的茶,然後發現這杯茶原來這麼好。這是不用辯論的。      羅卓仁謙     二○一七年七月在台北

內文試閱

Ch 1 如果有一天,你永遠死不了……
     [解脫]      我的青少年時代,大部分的時光都是住在印度東北方一個名叫涅歐拉(Neora)的國家公園中一座傳統的藏傳佛教學院裡,學習藏文、佛學、印度邏輯、認知學等等。      在那邊讀書的日子很辛苦,我們三餐幾乎都是鷹嘴豆磨成的清湯配白飯,白飯裡還三不五時有小石子,要是吃飯吞得太急,或是忙著跟同學聊天,一不小心就會咬崩了牙齒。      一般來說,印度的電力都還算穩定(這是相對於尼泊爾來講的,尼泊爾有所謂的例行性停電,一年最順利的季節中,一天也大概只有十小時有電吧,但這也是二○一○年左右的事情了)。但是我們學院位在深山之中,而從最近城鎮的發電廠連接來的電線,並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高掛在天空中,一路拉了幾十公里到學院,以及學院外圍的村子來。      印度雨季為期很長,特別是學院所在的深山,海拔特別高,而國家公園中又有很多樹,往往在一、兩天持續不斷的大雨後,就會有樹木倒了下來、壓垮了某一段的電線……然後就停電了……      印度人效率已經夠慢了,更何況是印度政府,光是修好一段垮掉的電線,大概就要花上三到五天的時間,然後又會有另外一段被壓垮……      所以我們一到晚上,要讀書就得真的「囊螢映雪」,各出奇招。可是考量到常常下大雨,沒辦法一直在戶外照著月光看書,所以我們就發明了一套進階版「點香閱讀」,具體來說,就是:點一支香,然後用香上面那紅色的一點光火,非常靠近著書本上一行一行的字來閱讀。      為什麼不點蠟燭?      因為這種民生用品,我們得到直線距離三十公里左右以外的地方,才買得到。      研究學問讓我很開心,特別是藏傳佛教的學院中非常盛行辯論。與西方辯論制度不一樣的是,這種制度裡面只有一個攻方跟一個守方,攻方必須按照一個規定好的方式,來鋪陳他的質問,而守方只能回答「是」、「不是」,沒有閃躲的空間。      我們學院的學風很盛,雖然整個學院只有一百多人,但幾乎都是各個地區的代表與精英。表訂時間上,我們每天必須辯論三小時,最晚到晚上九點就結束了一天的作息,但沒有人會在晚上九點回房休息,大家都會留下來繼續辯論,持續辯論到晚上十一點多,才會冒著大雨跑回房間。      求學很快樂,但生活很辛苦,我們三不五時還會輪流被排到去趕牛、砍柴。      學院有三十幾頭乳牛,學生們都得輪班帶牛去森林裡面吃草。走了大老遠,一直提心吊膽怕牛跑掉不說,森林裡面到處都是水蛭,走個一百公尺之後,小腿上可能就黏上來了十幾隻這種小吸血鬼,被牠們一咬住就拔不掉;最討厭的是,吸完之後會分泌某一種唾液,讓傷口沒有辦法快速凝固,流出來的血往往會染紅了整件褲子或鞋子,血乾了之後皮膚就會黏在那上面……      除此之外,學院用很傳統的灶來煮飯,灶要有柴火,所以我們一樣得輪班到森林裡面砍柴。沒拿過斧頭的人不知道,對新手來說,不用到一天,只要半小時,握著斧頭的虎口就會震得發紅,一天下來,肌肉組織很容易就會發炎了。      總之,那是一段痛苦又充實的日子,每天的學習讓人很興奮,但是極為不方便的環境讓人度日如年,特別是對一個像我這樣來自高度發展城市的小孩來說(那時候我大概十五歲),更是真正的煎熬。      記得我每天都在想「要不是為了學問,我才不要來這裡」、「我好想家」。      理所當然的,我每天、每刻都期待著我學業有成,離開這裡的一天快點來到。現在看來,那不過是幾年而已,但是在那個當下,真的覺得,好久、好久。      好險,古人是十年寒窗無人問,我沒到十年,就已經在學業上有小小的成就,當年的努力也沒有白費,特別是,我的「等待」沒有白等了。    ▲重來,重來,再重來……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是我,但不同的是,你再怎麼等,你的努力都不會成功呢?      很嘔吧?      你可能會覺得,害怕不會成功,是因為害怕自己在成功之前,就先死亡了。沒關係,那我們重來。      想像一下,如果你不會死。      所謂的不會死,不是說你不會生病、不會痛苦,這些都會發生,但是唯一的事情是你不會老去,也不會死,一直維持在現在的狀況,不論是經過了百年、千年、萬年,都不會死。      但是,只有你是不會死的喔,你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會死去,所以你大概每過五十年,都得換一批朋友,看著他們從年輕,然後漸漸老去、離開了人世,接著又來了一批新的朋友,年輕、老去、死去,無限地下去。      好像有點孤單吧?      還沒完,如果你覺得:「雖然是這樣,但正因為我不會死,占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我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反正我最多的就是時間)來達到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不管經歷多少次失敗都沒有差,因為我有的是時間!」      那,我們再加入一個變數。      想像一下,在這個無限的生命中,你有一個設定,就是每過一百年,你都得從頭來:從頭經歷十二年義務教育、重新進入職場、重新開始存錢、重新開始買房子、車子,你前一個一百年累積的財富、經驗、知識、人脈、學問、感情,全部歸零,馬上不見,所有的努力,都化為虛無。      這代表,如果你原本想的是「千年大業」或是「萬年大業」都得改一下,變成百年大業;然後還得確保自己在這一百年之中完成它,別犯規;你得先花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讀書,然後再開始一步一步計畫你的一切。      就算,你真的完成了一場大業,但是一百年之後,又歸零了。      好吧,或許你會說:「沒關係,那我每個一百年都來完成不同的大業好了:第一個一百年努力創建一家橫跨太平洋的企業,第二個一百年努力選上美國總統,第三個一百年去北極開發,第四個一百年探險一輩子……就算任何一個計畫沒辦法在一百年中完成,那我就延到下一個一百年去做呀!反正我時間很多嘛!」      那,如果,每一百年重新洗牌的時候,你都得重新抽籤,決定你接下來一百年的命運:在這個籤筒裡面,擺有「一百年有期徒刑」、「肚子莫名其妙地餓一百年,餓到你沒有體力做別的事情」跟「過個像人的正常人生」三支籤,只有抽到第三支,你才有條件去談什麼理想。      還想要玩這遊戲嗎?      「賭賭看嘛,反正其他籤也沒有很差啊!」      這個遊戲的最後一個變數,是這些籤的比例:「一百年有期徒刑」有一千支,「肚子莫名其妙地餓一百年,餓到你沒有體力做別的事情」有一百支,而「過個像人的正常人生」只有一支,你每一百年也只有抽一次的機會。      還要玩嗎?      請深入、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如果你擁有這樣一個不死的生命,但是又有以上的變數,該怎麼辦?      是「死去」或是「徹底不要玩這個遊戲」,對吧?    ▲就算你不想玩,也還是得玩下去!      兩千五百多年前,也有一個人跟我們一樣做出了這個答案:「老子不玩了!」      他的本名叫作釋迦喬達摩悉達多(Shakya Gotam Sidadha),後來有一個更名聞遐邇的稱號:釋迦牟尼佛,或是佛陀。      悉達多是一個富二代,他們家族是印度北方一個小城邦的貴族,爸爸是貴族互相推選出來的領導者,媽媽在他出生不滿一個月就死了。後母對他不錯,家裡還有一個後母生的弟弟。      現存的各種歷史紀錄都主張,悉達多在接近三十歲時,突然發現了人生中有「疾病」、「老去」、「死亡」等這些痛苦之後,才毅然決然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到底意義何在?終於,有一天,他離開了金碧輝煌的家裡,去追隨一群住在森林裡的思想家與苦行者,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段話有一半不是鬼扯,也就是說,另外一半是鬼扯。      就算不能說是鬼扯,也是很大的誤解。      姑且不論有沒有任何一個智商正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類,會到快三十歲才發現世界上有「死亡」這件事情,如果僅僅是因為發現人生有很多痛苦,那正常人的反應應該是:      ● 及時行樂!反正有一天都會死,我更要把握機會。     ● 來成就一點事業吧!快點攻占鄰國,還是發明個什麼改變人生的東西。      那你知道為什麼,悉達多會選擇走向森林嗎?      因為他發現到,不但人生有很多痛苦,而且這個痛苦不會隨著死亡結束,還有一個下輩子、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      就算這輩子死前把握機會大玩特玩,或是成就什麼偉業,那也沒啥用,因為死亡不是終結,後面還有一堆鳥事在等著他(或我、或你)。      這種認為有一個下輩子存在的思想,在當時的印度非常風行,主要是來自婆羅門教的「輪迴學說」。輪迴學說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在輪迴裡不停出生又死亡,有時候你會出生在好的狀況,但更多時候則是出生在很糟糕的環境中。      理所當然的,每一次生死,一切的記憶、知識、親友、財富都得重新來過;最重要的是,這個輪迴沒有終結,會一直持續下去。      ……有沒有發現這跟我們剛剛玩的想像遊戲很類似?      沒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潮流之下,悉達多做出了跟你我一樣的決定:「我不要玩了!」      這個道理,在他後來跟他的學生們的對話中可以發現:      「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雜阿含經》卷34)      但問題是,不是只是你說不要玩,你就可以不要玩的,就算你不想玩,也還是得玩下去!      所以,他最後走入了森林,去追隨當時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們,努力尋找可以結束遊戲,或者以上面那段話來看,所謂「斷除諸有」的方式。      其實不只是悉達多有這樣的思想,當時許多著名的「非主流思想家」都有這樣的傾向:他們企圖透過各種方式,停止這場沒有終點、沒有贏家的遊戲。與希臘哲學家們「愛智」、也就是追求知識的特性相比,印度思想家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徹底拔斷一切痛苦的根本。      在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以及他的追隨者們在他死後發展出的各種思想前,我們得先知道,他最早的動機是什麼?就是:終止這場遊戲、離開所謂「輪迴」。或者說:「世尊示世間,趣向解脫道。」(《大莊嚴論經》卷10)——走向解脫。    ▲過度的安逸驅使人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但我忘記在哪裡看過),大綱是:一群研究人員找了一群社會新鮮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究,研究人員給了他們一筆比他們在職場上的月薪高出三倍的資金,唯一的要求,是他們在這一個月內不能工作。      不到半個月,就有超過一半的新鮮人們要求退出這個實驗,就算要被罰錢、或是拿更低的月薪都可以,他們只想要做點什麼,就算是勞力工作也好。      這樣的研究過程,是告訴我們「過度的安逸驅使人們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很多人往往把這與悉達多、甚至他們自己來研究佛教的動機搞混,然而,悉達多的立場,並不是為了尋找意義,而是希望終結輪迴。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有有限的一百萬美金,要怎麼善用這筆錢,就是在尋找它的意義;人生的時間有限,怎麼盡到最大的價值,就是盡到它的意義。      但如果,你戶頭裡有無數的錢,永遠用不完,一開始你可能會很開心、大肆揮霍,但同時,無數的金錢代表你有無數的麻煩要處理:各種壞人想打你主義、你要保護自己的帳戶、你會懷疑每一個朋友到底是真心跟你交朋友還是看上你的錢、感受到一堆金錢沒辦法換來的東西給你帶來的挫折感……      接著你發現這好煩,你不想要了。這,就不是在尋找「這筆錢」的意義了,是想要快點抽身離開這堆麻煩。      這就是悉達多的立場:在他發現這場沒有終結的遊戲後,他不想玩了。      換句話說,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死亡不是終點,還有下輩子的存在。      這邊就會衍伸出一個問題:如果我不認為有下輩子的存在,那悉達多的發現,對我是不是就沒有幫助了?      不會。      因為悉達多不但認為有下輩子的存在,而且他發現,只要下輩子還是毫無終結的茫然與不知所措,換句話說,就是痛苦。所以他所發現的方式,不但能夠終結下輩子的延續,同時也能終結痛苦。      因此,就算你並不認為有所謂的「下輩子」,但你、我、他這輩子活在世界上,都有痛苦吧?      在思想家輩出的當時,許多的大師們都以「徹底解脫」作為前提,不過為什麼這麼多的思想中,只有悉達多的可以流傳至今,更發揚光大呢?      因為其他思想家的方式,清一色都是將這輩子與下輩子分開來討論:透過許多的苦行等等這輩子的痛苦,來換取下輩子的快樂,或是用各種玄之又玄的手段,努力斷除世俗的枷鎖而嚮往超離。      但是悉達多很現實,他知道「痛苦就是現在,從現在開始解決才有效」,因此他的實踐經驗才一再地被當代的科學家們提出佐證,而這,正是本書接下來的章節要討論的核心。    【問答】      Q:為什麼說痛苦不會隨死亡結束?      A:「痛苦不會隨著死亡結束」這件事情,是建立於「人死後會不停地轉世,而只要有轉世、只要有生命就會有痛苦」這樣的一個大前提。在那個時代的印度主流思想中,都一致地承認「人死後會轉世」這件事,這可以分成「信仰上的觀察」以及某些大師們透過他們「冥想經驗的體悟」。但總之,悉達多的立論是,只要人會轉世,那就必然有痛苦。因此,想要終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停止轉世」。      Q:文中舉抽籤的例子,籤的比例是由誰決定?      A:「籤」的比例並非有一個特定的人事決定,而是因為我們在轉世的過程中,會由於自己的「慣性」,習慣的慣性,包括習慣的情緒、習慣的行為、習慣的概念與反應,進而決定我們轉世的去處。      而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中,基本上會有特定的某一些情緒是比較常見的,它就是占比較高的比例。可能是負面的情緒,可能是衝擊的情緒;而正面、比較冷靜的這種概念跟理性,反而占比較低。因此在經驗死亡的過程中,比較感性、比較衝擊、比較直覺的情緒,會比較快反應出來,機率比較高。這類情緒所衍生出的轉世,也就是轉世惡道的機率自然會比較高,所以才說這樣的「籤」的比例比較高。      Q:過度安逸驅使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但人生沒有意義可以尋找嗎?終結輪迴就等於終結沒有意義的人生?      A:佛法認為「人生並不是一個需要去尋找意義的東西」。只要是要尋找人生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承認人生本身有意義可言。然而佛法的根本論點是:人生有所意義,只不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我們很幸運,假設這個轉世的過程中就像抽籤一樣,我們投生到了其他不同的生理狀態或者是不同的生命體,可能完全是被本能驅使的,那連意義都追求不到。所以有沒有意義這件事情,是以「生而為人」作為前提來討論,但是生而為人的機率又是如此之低。因此可見,把心力放在投資報酬率非常低的「意義」上,並不是佛法所重視的。      Q:當每一「人」生都是無意義的輪迴,什麼樣的存在才有意義?      A:佛法不認為有任何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只要有存在,只要有轉世,就有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無法擺脫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有短期的利益,但是沒有長遠深刻、究竟的利益。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徹底地不要再存在」。換句話說是「不要再轉世」,這樣子才能終結所有的痛苦。      Q:解脫之後,可以怎樣?離苦得樂嗎?佛法認為苦是什麼?樂是什麼?      A:「解脫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結束了苦的流轉。而苦的本質就是:只要存在了我們的這一個身體與心理,就一定會有苦的存在。這是佛法的見解。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佛法不是追求離苦而得樂,是「單純離苦」。那這個「樂」呢,並不是我們以為快樂的樂,而是「沒有苦」;僅僅是沒有苦的那個狀態,就稱之為樂。不是我們一般講的這種情緒上的快樂。      Q:不相信、不恐懼天堂或地獄,或不相信有下輩子的人,這一生也需要離苦得樂嗎?      A:離苦得樂是生物的本能追求,所有的生命體都想要超越痛苦、得到快樂。佛法認為這是一個本能的東西,這不需要教。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何謂『苦』」。一旦我們知道這是苦,我們自然就會想要離開它。所以在悉達多最早期的教導裡面,他說痛苦是要「被了解」的。他並沒有說痛苦是要被斷除,或者是捨棄的。為什麼呢?因為想要超越痛苦以及想要斷除痛苦的本能誰都有,我們不需要教這件事情。那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我們不知道、不了解何謂痛苦。一旦了解了何謂痛苦,那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想要捨棄它,這是我們的本能。

影音

作者資料

羅卓仁謙

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學學者。十三歲就到印度專業學院(RDI,Rigpe Dorje Institute)留學,學習藏文和梵文。由於天資聰穎,赴印的第三年,就成為噶舉學派之中最有名的辯論者,也是唯一的華人。第四年離開了學院,出任學派中的教育顧問。之後輾轉到日本學習一年,然後返回台灣,教導一群碩士、博士生藏文與佛學。 目前亦擔任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印度與尼泊爾、不丹所有佛學院的教綱管理組織——教學部編輯組成員,身為唯一的華人、在家人與最年輕的成員,與學派內一時之選的藏人學者們每年開會,共同規畫著教派的學習計畫。且受大寶法王親自指導,進行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研究,並為法王在2016年、有史以來第一場中文講座,出任撰稿人一職。 羅卓仁謙擅長以佛學回應世界,宣揚辯思與覺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有藏文與漢文佛學文獻的底蘊基礎,加上慣於用邏輯思辨和實修經驗的綜合,努力推動「佛法影響世界」這個主軸,積極參與對社會有影響的活動。著有《辯經‧理性的浪漫》、《辯經 辨人生》、《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另外亦擔任「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站專欄作家、《GQ》網站風格評論專欄作家。 FB:羅卓仁謙 https://www.facebook.com/lodrorinchen PRESSPLAY即時佛法學習平台:https://goo.gl/8p4pPq Line:羅卓仁謙 相關著作:《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辯經 辨人生:羅卓仁謙 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基本資料

作者:羅卓仁謙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Open mind系列 出版日期:2017-08-08 ISBN:9789864772865 城邦書號:BU750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