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攝影的異義》
面對這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出決定。
——約翰.伯格
攝影並非約翰.伯格的專業。直到一九八二年出版《另一種影像敘事》之前,他從未針對「攝影」寫過專書。他並非帶著策展人或攝影史家的權威談論攝影,而是以藝術評論者、作家的身分趨近。
伯格的創作生涯以視覺藝術為根基。一九五○年代初,他開始撰寫藝術相關文章;一九六○年代中葉,他的視野跨越藝術和小說的領域,成為不受範疇與類型囿限的作家。他討論素描的文章帶有身為素描家的權威感;他的攝影書寫則往往集中在受攝者的體驗及相片為他們描畫出來的人生——在伯格的著作裡,相片從來不是文本的插圖,文本也非影像的延伸圖說。
本書《攝影的異義》為《持續進行的瞬間》作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從約翰.伯格近半世紀寫作歷程裡,精煉出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按年代順序選編而成。在這些文章裡,伯格是個別照片的批評者和閱讀者,以其獨樹一格的關注強度與時常懷抱的溫柔,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
伯格書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
《影像的閱讀》
藝評巨匠約翰.伯格影像觀看分析經典文集
絕版多年 全新再現
收錄譯者劉惠媛新版譯序
一代藝評大師約翰.伯格在這本文集中,探索人類如何以觀察者的角色,揭露眼下所見之物的嶄新意義層次:我們如何藉由凝視動物園中的動物,提醒自身勿忘人獸之間因現代化而失去的天然原始關係?戰場的畫面是否會透過視覺效果加倍駭人,造成二度傷痛?媒體如何利用攝影效果來渲染概念?寂靜如何激發、孕育藝術家的創作?透過這些源自「觀看」的核心追問,伯格提供了讀者自各個角度閱讀影像的理路方法。
伯格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及對影像特有的解讀能力,提出了以繪畫及攝影為媒介的影像背後的社會與文化思考。書中討論動物與人類的觀看角度、攝影在現代社會的功能實踐,以及歷代重要藝術家創作的動機與背景等,論點精闢,不同凡響。
這位寫盡人間事的大作家,總是用雋永又充滿時代感的秀筆巧析世界,妙論影像,刀刀入髓卻又句句真情,剛柔交參,織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視域。正如本書最後一章所描畫的「原野」一般,生機勃發,遼坦無邊。那正是約翰.伯格對天地萬物一體同觀的不懈凝視。
作者資料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布克獎作家、金筆獎得主 《觀看的方式》作者 當代最重要美學大師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二○一七年辭世。 一九五二年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以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評論家身分迅速竄起,陸續出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此外,約翰‧伯格的小說體別出心裁,曾《G》贏得布克獎、金筆獎、布萊克紀念獎。 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二〇一六年,蒂妲‧絲雲頓、柯林‧麥克比、克里斯多福‧羅斯、巴泰克茲耶多斯執導紀錄片《約翰‧伯格四季肖像》,在鄉間四季更迭中,以多層次的影像、深刻的對話,展現出一個人文主義者歷久不變的初衷。 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有《觀看的方式》、《影像的閱讀》、《觀看的視界》、《另一種影像敘事》、《攝影的異義》、《我們在此相遇》、《班托的素描簿》、《留住一切親愛的》、《A致X》、《另類的出口》等等。
基本資料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11-16
城邦書號:RH1165SC
規格:平裝 / 單色 / 5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