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匠人‧君子‧ 俠客
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
發掘器物的生命態度
尋找和諧的昂然姿態
淬鍊30餘年的「慢做」心法
「一切都來自對瓷器美學進化深沉的激情,
於是有了甘願做歡喜受的認命姿態!」——王俠軍
狂狷的俠客行
談創意、談美學、談人生,《俠骨柔情》是大師王俠軍淬鍊三十餘載的美學心法。本書從尋找和諧昂然姿態的君子思維、精進修煉的慢工細活法則、尋找器物生命態度的道寓於器,一路論及斟酌閑情的茶席天地……,堪稱是一部匯聚「八方新氣」創意思考和大師養成的美學大作!老工藝該如何傳承,怎麼創新?新時代匠人在面對這個快速運轉的時代,如何沉澱自我,找到最心安理得的匠人思考與實踐心法,書中皆有最深層的感知和解讀。
一致推薦
禪者.臺北書院山長 林谷芳
滾石文化董事長 段鍾沂
十月設計建築設計總監 陳瑞憲
目錄
推薦序 一個藝術家道器相接的自述 林谷芳
自序 狂狷的俠客行
壹、為君子立象——尋找和諧的昂然姿態
1-1 臨江絕美的孤寂
1-2 江邊堅立的風骨
1-3 豎與立的生命提案
1-4 斷章取義 正面取景
1-5 為君子傳神寫照
1-6 可觸摸觀照的倫理構成
1-7 神氣骨血肉之正派體檢
1-8 君子的組織架構
1-9 理氣趣的運作法則
1-10 設計師成為真正的匠人
貳、細話慢工——精進的修煉法則
2-1 慢是必要之善
2-2 傳承的顛覆本質
2-3 沉重的安穩反饋
2-4 用理想鞏固鬥志
2-5 讓身體溫暖材料
2-6 把握每次顛覆機緣
2-7 人定勝天的誤區
2-8 釋放與實踐匠人的誠意
2-9 有福是為造福
2-10 端莊意志的君子之道
2-11 高溫盤點的工藝勝負
2-12 文化求歷史慢走
參、道寓於器——器物的生命態度
3-1 一個時代的瓷器
3-2 剪斷歷史長線的綑綁
3-3 打破花瓶美的僵局
3-4 為器上道 見物見志
3-5 內外兼修的世故美學
3-6 昨日向明日的說明
3-7 概念先行 功能相隨
3-8 隨樂探索 詩緒壯遊
3-9 歲歲月月的山水大器
肆、觀遠——乾坤萬里眼 時序百年心
4-1 形制的莊嚴史詩
4-2 古銅色千年的冷眼凝視
4-3 子子孫孫永寶用
4-4 追憶轟轟烈烈的格局
4-5 永續的進化精神
4-6 觀古思今照遠
4-7 氣定志剛的壯闊
伍、我喝故我在——DIY的斟酌閑情
5-1 與情緒一齊回甘
5-2 端莊必要的現場規矩
5-3 一種解碼——杯子
5-4 一場參與——我在
5-5 一份體驗——茶席
5-6 獨啜曰神——藉神感受存在感
5-7 風舞——以適切的斜角隨風舞入失重的優雅
5-8 芭蕾——屏息靜氣細品柔嫩肌膚下剛毅的信念
5-9 帝國記憶——輕持莊嚴的時光 品味禮樂的規矩
5-10 電影手札——留白靜默,專注每口流動的深味
5-11 二客曰勝——設置往事的對白場景
5-12 鼎諾——江湖俠義的行草美感
5-13 迎春——兩人艷麗的春天
5-14 華麗人間——為情誼繽紛上彩
5-15 豪情有象——共生歲月
5-16 夢的協奏——喝出情的悅聲
序跋
自序
狂狷的俠客行
近來同行説:八方新氣是場狂狷的俠客行。
從早期説八方新氣是「兩岸最後的浪漫」的文藝腔到這個灑脫的江湖味,讓我重新回顧十五年來這番「瓷航」一路來的點滴,那些誇張情節和工藝探索的深切體驗,面對生疏的材料工藝和挑戰的離奇高度,其中的心境轉折或許能為實現創意艱辛勞作的匠人們帶來人文的寫意情趣,以紓解重複於流程中的意志疲勞,並找回手藝人雍容自得的況味。
海角天涯三年馬不停蹄一百五十家代工廠的尋覓、無視瓷器工藝的究𥚃而無知的大膽上路、十噸瓷土令人眼花白色定調的挑剔、不知終點一千個天昏地暗拼搏的熱血研發、無所不用其極窯內整形修坯的絕地突圍、一件作品稀鬆平常即要上百片模具的奢華搭建、藏家等待作品三年耐心忍氣的支持、成功率百分之一的茫然行走……一切都在不知不覺理所當然鬱悶地發生,確實,現在回望這些戲劇般的情事,即壯烈也滄勁。
必須承認改變一千八百年瓷器造型守成不變的企圖和行動是狂狷的。
「官窯的浪漫 美學的實現」使所有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五十歲的焦慮也讓想望輕易地罔顧理性的現實,發生了,海上茫茫地漂盪多時,慶幸看到了海岸,我感恩。
一切都來自對瓷器美學進化深沈的激情,於是有了甘願做歡喜受的認命姿態,也因此和流程進行了全面交融而對工藝和材料有著深一層的感知和解讀。
當代工廠沒著落而自己接手後,開始面對工藝困難而要經常改變燒製方式的抉擇,猶豫不決,不改又無過關,但每個更改都是大費周章代價不菲,而且改變未必就是最終對的解決方案,這情況令人躊躇糾結,但為完成信念還是乖乖接受所有必要費勁的調整,經過冗長的心理調適,而有了與「慢」交手的體驗。
流程上變通、權宜、臨時的作法,因無法確認真正作品成敗的關鍵因果,最大公約數的經驗積累也就沒意義,比如輔助用的托具就是要量身定做,絕不能隨便急著撿些泥坯,濫竽充數地填塞支撐,既使過關了,但到底是偶然還是唯一?就說不清楚了,還是按規矩老實做事。
在無數不良作品的壓力,只有接受並忍痛地改弦易轍,同一方法幾次不行後立即換個處理方式,於是必須重新設計托具,全新製模翻模灌漿整形,雖然又是個遙遙無期的無奈躭擱,但總得嘗試找到了最適切的方案推進,明白不要再為不捨而磋砣,革新有其必要折衝所需「慢」的代價,安步就班是唯一的選擇,雖慢但穩定前進而受益良多。
也因此融入深沈漫長的工序而得以審視雋永的材料本色、自律的工藝倫理、美感的人文構成和時間的按步就班所共構的匠人尊嚴,而更珍惜其間人事地物時所碰撞的因緣,在此記述於善解包容後,對工藝勞作的心情閲讀和深切期許。
最終看到工序流程和創作美學間的本質上的契合,君子「即之也溫,望之儼然」,俠骨柔情的意象,其實正是勞作內含的表述;柔和泥漿之於堅硬模具、溫馴可塑瓷土之於固執定形瓷器、靈巧身手之於堅毅耐力……陰陽共生,而作業自律的態度和作品均衡的昂然,工作謙和的投入和均衡自得的身段……一路演繹了君子之道,讓現場性、物資性與創作有洽當的交集。
自己在傳統工藝產業這不合時宜式微的工作生態,投身也三十餘年了,遇到幾次,外頭鑼鼓喧天地高喊著創意產業、匠人精神或在地文化,本以為能為這沒落的行業,帶來興奮的氣氛,但結果什麼也沒發生,還是感覺這類手工勞作的行當,依然籠罩在不安的陰影中,尤其心底那長期徘徊於此老傳統落伍意識的自我設限,自認非主流的邊緣身分,自然影響工作情懷和作品的進化。
在時下「創新與轉型」氣氛的催促下,無論是老手還是新手,務必以殊勝的心情珍視身上所擁有的手藝和知識,它絕對是搭建我族類安身立命的自得本錢,從陌生與工藝拉拒的冷戰到熟稔後時刻想望著交手的熱戀,接受領略「慢」的勞作現實和確立工作的史觀,不失為進入創新殿堂的重要法門。
除外,也解析自己瓷器創作的美學原型——「君子」剛柔並濟的演化過程、瓷器器皿形制進化的再生期許、《觀遠》系列作品氣韻的構成脈絡和品茗情趣的茶席提案;總之,感性之餘,就條理分明的匠人本色,整理工序與思路間的觀照,也為生活和工作尋回新的能量。
推薦序
一個藝術家道器相接的自述
藝術是生命的聚焦,不聚焦,生命的種種領略就無法透過作品印之於欣賞者心靈,惟聚焦要成,藝術家就須在美學哲思、主題風格、手法材質上合成一氣才行。
不合成一氣,你只高談形上哲思,拙於落實,作品就虛矯無力;你只談藝術風格,恣意揮灑,作品就浮誇自我;你只重技術手法,致遠恐泥,作品不流於匠氣江湖也難。
正如此,儘管在這三者、這連成一氣上,不同藝術家各有所入、各有所重,但真要成家卻就非得有意識地觀照此三者、連接此者不可。
這觀照、這連接,是以自身所最擅最重者,連接於其他兩者,有此連接,才能截長補短。擅談道者須就身於藝、於器;擅談藝者,須上及於道,下及於器;而擅於器物者,則須廣拓其藝術表現,更接於生命哲思。
正如此,王俠軍,這原來以玻璃藝術,其後以瓷器創作知名的藝術家,所以會寫這本書也就成自然之事,於器、於藝既已琢磨多年,到此,更多相應於道,正屬生命之必然。
但雖說必然,他的觀照也更有可為諸方參照處。原來,無論玻璃,無論瓷器,皆屬多數人以為的工藝範疇,歷史上它們固多以器見稱,材質上——尤其是瓷,更有著極致而特殊的風格偏向,也就是說,因於材質「低限」的特性,藝術家似乎只能如歷代名窯般,順其性地將器造至極致,較之其他載體,你想在此突破也就更為困難,而既鍾情於材質特有之魅力,又不滿足於只隨前人器用之腳步,王俠軍的挑戰乃自然而生,但真要脫困也就費盡心力。
挑戰、脫困的種種,王俠軍在本書以當事者的身份慷慨道來,原來,無論是釋道的哲思、儒家的想望,還是經典的詩詞,若沒有對這些直擊生命安頓、直扣文化核心的種種有深的領略,作品的形式及內容就不可能有「真實」的改變 。
這書,正是這形上與形下,道與器間,王俠軍的實踐自述。而一個藝術家自內而外的總體相貌既在此清晰顯現,乃可以為諸方參照。
因這顯現,因這參照,而為之序!
林谷芳
內文試閱
壹、為君子立象——尋找和諧的昂然姿態
1-1臨江絕美的孤寂
初冬,五點半前不捨地離開柔暖的床,快速換裝梳洗,灌上一杯溫開水,套上運動衣鞋,驅車,路上清冷闃暗,三分鐘抵達基隆河畔關渡生態腳踏車步道,這段從北投焚化爐蜿蜒至關渡宮三公里餘的路程是我每天要快步行走的路徑。
這塊都會難得的開闊和寧靜,讓尚未全面甦醒的身體,頓時疏朗,精神抖擻,但腦海依然充塞夢中縈繞著許多模糊膠著的念頭,飄忽不定掌握不住,是概念?是意象?總拿揑不準,期望快速的場景變換,或許可理清依稀的什麼;但這麼多年,我也沒理出頭緒,常常不了了之,可能如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所提系統2的思辯機制,在我專心於腳程速度的掌控下,已經沒有能力做複雜的思考梳理,而工作時也就忘得乾淨。
下了車立即邁開快步,展開例行千篇一律的晨運,來回一小時,達成渾身大汗的通暢。
總希望趕在鑲嵌在沿路洗石子矮牆的路燈尚未熄滅之前,能開始出發;天稍亮這些燈將熄滅,此刻或許它們只能再持續二十來分鐘,這趟路程可以同時享受夜晚和晝間不同的情調,由黑轉藍變白,為一成不變單調的過程增添些變化。
燈光帶來夜晚的氣氛,由於架裝得低矮照射區域小,路面時明時暗,營造一份神祕的安靜感,人不時被包裹在巨大的幽黯,有一種孤單又奢侈的自足,那是尚在睡夢中或在家中的人們所無法擁有的深刻靜謐和無盡虛空,似乎獨佔了整個都市,它使每個腳程愉悅而自得。
黑夜悄然地躱在神祕的藍色矌野,隨即,天明燈熄,空間立刻放大,視野也伸遠了,河面城市夜景的對比倒影換成清晨天光雲影的泛白,其實遠方高架快速道路上的車,早就忙碌了。身體也因東面山頭急速放亮的曙光而徹底清醒,身旁沿岸不時出現的畫面觸動了我,雜念也褪掉許多,似乎有苗頭在騒動。
步道是貼著岸邊築起的堤防,其間夾雜著水草、樹叢、石頭和堆疊的消波塊,令我驚心的是那些佇立在石塊或消波塊上,弓縮著脖子動也不動緊盯著水面的夜鷺身影,瘦細長腳撐起龐大的軀體,這若有所思的孤寂身形,與向西河口奔流廣闊的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牠似乎正倔強地與什麼對峙,這景象頓時為晨曦的朝氣鑲了微弱的寒意和不安的美感。它強烈地吸引著我,但一時還無法找到心中那共振頻率的意含,懸念和急促的腳步不停,天放亮汗滲出。
岸邊沿途樹叢空檔間,不停露出這固執堅毅的姿態,日復一日。一天,終於有了個靈光上心頭,找到歷史情節和現實場景的共鳴映照,同時也點亮心中那糾結納悶多年的黑色區塊,而成為我《臨江仙》系列作品創作靈感的發想源頭。
1-2 江邊堅立的風骨
這畫面中有兩種鮮明對比的面向,不僅意象更是美感,引人焦注。平展寬廣河面和禽鳥形單影隻間有著大與小、平面與垂直的對仗,此時呈現的是渺小生命面對詭譎現實所顯出的微弱單薄,那是立於大漠邊緣不知如何穿越以對的茫然,更像起伏不定不知所至的人生,如此無可奈何、不知所以的生命平常,十分無助,但得面對。其情境有種一意孤行,所建構未獲認同諒解的寂寞感,它正散發極其悲涼的尊嚴和倔强,這場景披著令人不安孤寂的美麗,玄妙迷人,張力十足,幾近崩解。另外就是静與動,以及上游下游的諸多喻意,所關照出的一串議題,那是對過去的上游、未來的下游以及腳前當下的歷史思索和生命意義。臨江的身影,《臨江仙》美麗而耐人尋味的文意景象心中湧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髪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江邊詩人楊慎以詩譜寫感性神傷的情懷,面對浩瀚動盪悖逆的人世遭遇,看著歲月流逝一去不復返有若生命的江水,思忖一生忙碌不盡人意的境遇,有著滄桑的失望和無奈,而採取淡泊無為的表述應對,作為自己和他人對無常的人生早日認清覺悟的警示。
人總有那麼一段不被認同或理解的落寞時刻,三十多年前,正值台灣諸多傳統產業,由於加工製造成本逐漸提高,國際貿易報價上不抵東南亞和大陸的低價競爭,而失去了優勢,於是工廠紛紛外移出走或關門歇業。而我此時卻僅為其致命的美麗吸引,決意赴美研習玻璃工藝的製作;就從大家當時所了解新竹玻璃同業處境的不安情況而言,同學和朋友自然對我的決定不以為然,即使我再堅定地自圓其說,以來日繽紛作品和產業藍圖的想像,來穩住安慰自己的不安,也難免有些失落感,的確那時自己只是片面的一廂情願,想像美好的明天。當時對玻璃也只是紙上練兵,尚未正式接觸,所以錦繡的前景其實只是假設虛幻忐忑茫然的一片,清晨涼意下夜鷺孤單身影的蕭瑟景象正是我當時的寫照吧。
十五年前,當然更絕了,知命之年又要跳進自己全然陌生瓷器創新的想望,不談自己歲數是否為時已晚,或是比玻璃更早出走行業的式微窘境,就看千百年形式一成不變造形的現實,以及「古典、華麗、優雅」好瓷器根深蒂固唯一的價值標準,要突破,則是一千八百年的跨越,哪裡是一個半路出家外行人能隨便撒野的領域,再加上又看到當時我們尋找代工廠屢戰屢敗的征戰狼狽。
而面臨的現實情節也確實誇張,三年從東征討到西,從南殺伐到北,篩選過像樣的百餘家瓷器大廠,全對我的設計圖搖頭,一面倒地肯定沒有一個可以燒成,難度太大。看著朋友如此天真的棄而不捨,大夥兒為我的一往情深也只能默默給予祝福,更不必説,最後當全世界都説「不」時,竟然就自己下海大幹了。日以繼夜大動作的研發,兩年後才見到一些曙光,他們的疑慮和不安可想而知,我的背脊也感受到朋友們這份不解的無奈和自己的寂寞。
「八方新氣」前面五年,其實就在這夜鷺背影低迷清冷的情境度過,未必需要援手,但仍渴望精神支持的溫暖鼓勵,哪怕一抹關懷的眼神都好,如此江邊背影怎麼不教人有觸電般的震懾,那是一道遙遠難以嚼嚥滄涼回味的意識。由於自認所嚮往的標的有其藝術上、文化上的正確,雖然並不需要他人的肯定認同,但這股浪漫心願所形成與同儕間共識上絕緣的孤單感依然強烈。或許對自己設計圖稿的期許,或許是不自量力的過度樂觀,但對瓷器畢竟陌生,一路走來還是籠罩在脆弱的不安裡的。畢竟玻璃曾經顛沛流離的經歷讓人膽大,如今更是知命之年理所當然的價值觀,期許在民族工藝振興的工程上也建立心安理得的平台。
因此行走坐卧時反而感覺身上有股剛毅氣韻流竄,此刻無論是江邊那兀立的失落,還是其所演變我那自覺的自得情懷,都有著的孤絶風骨之美,正反前後,無論哪個面向,個人的處境都與這個畫面意象深度交疊著。
作者資料
王俠軍
著名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創業家。早年從事房地產廣告企劃及多部電影的美術設計,也曾當過演員及導演等工作。而後赴美國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研習玻璃創作,之後返台從事玻璃創作及藝術推廣工作,將台灣的玻璃藝術推上國際舞台,而被喻為「中國現代玻璃之父」。 2003年成立「八方新氣」,投入瓷器創作,期許振興民族工藝昔日榮景。他以創新的技法,克服瓷土高溫燒製的收縮和變形問題,解構了瓷器造型千百年來的束縛,打開了瓷器新的視野。作品廣受各界青睞,也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歷史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典藏。 2013年於中國國務院所出的《華人製造者》一書,王俠軍被評為全球五十位傑出貢獻華人代表,並以「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予以肯定。 2017年獲得聯合國際學院UIC所肯定,授予其榮譽院士殊榮,表彰王俠軍在文化、工藝和美學對人文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