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聯合報文學大獎散文首獎、首屆三毛散文獎得主
天下沒有不老的人,只有不老的回憶。
我和阿弟聯手把父親洗得乾乾淨淨,換上新尿布,新衣服,全身乾爽,我把父親送回他房間的床上,讓他休息,正準備回身收拾浴室裡滿地的穢物時,父親突然大聲地喊我:「小姐,謝謝妳啊!」他臉上有滿滿的笑容。
啊,父親連我也不認得了,稱呼我小姐而非女兒。我深深地望著他,笑了,在心底默默地對他說:「沒關係,爸爸,我永遠認得您!」
——〈小姐,謝謝妳〉
最熟悉卻陌生,既溫暖又傷感,
我陪在爸爸的身邊,只是爸爸忘了我是誰。
本書收錄了蔡怡散文四十五篇,輯一「說不完的冬話」是作者陪伴失智父親多年的種種生活回顧,輯二「忘了我是誰」則是作者與夫婿、公婆、父母、子女之間的歷歷回憶。她的文字總能舉重若輕,將磨難及艱辛、甜美與動人——化作造就如今不凡人生的珍貴經驗,在細節畢現之中,筆下越淡,刻畫卻越深。
名人推薦
吳鈞堯、汪詠黛 專序推薦
《忘了我是誰》摺疊了《烤神仙》的抒情與美麗詞藻,常以素顏代替彩妝,淡筆即能從容描繪神態,比如「人生如行船,所有用心用力……在老病侵襲下,最後船過水無痕……面對死亡時,能將過往洗得乾乾淨淨」。——吳鈞堯 序
目錄
輯一 說不完的冬話
這輩子沒見過蛤蜊
他的老闆以前是個乞丐
你怎麼能做出這麼難吃的菜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你為什麼認識我爸爸
畫他外面的女人哪
這飛機完全不會動
再餓也不能吃別人家的飯
胡說話話說胡
我要守住爹娘的祖家
你是誰,為什麼給我破包子
我的人呢
這時刻真的到了嗎
留下來留下來吧
小姐,謝謝你
小姐,請送我回家
小物牽情
午餐約會
迴縈舊夢
浪淘沙
回娘家
迷航
聯想
揮手
輯二 忘了我是誰
忘了我是誰
你聽過黃河嗎
遠距離的親情
相親
愛的傳承
孝親
對望
天涼好個秋
衝關
告別在雲端
明顯的暗喻
我是美國人
轉大人
溫馨送卡情
籠子
退化成績單
不要輸給刺青
愛的天秤
檸檬酸雞湯
畢業人生
最後的家
內文試閱
這輩子沒見過蛤蜊
父親何時開始記不得住了十年的自家地址,沒有人知道,因為在家裡,父親是個沉默的影子,久了就成了被忽略的存在。
週末回娘家,我坐在父親對面,卯足了精神做一對一教學,我不相信教了一輩子國文的父親,會在幾個文字與數字間跌倒。我說一遍地址,請他複誦一遍。第一遍他漏了「二段」,第十遍他漏了「四樓」,第二十遍他漏了街名。原本信心滿滿的我,彷彿是充氣彩球,現在球被針扎破一個洞,軟綿綿地倒在沙發上。父親露出一貫靦腆的笑,他自己也不相信。
經過腦神經內科做電腦斷層、MRI、數學、記憶等一連串的測試,證實父親有血管性兼阿茲海默失憶症,醫師提醒我們,證實生病並不表示開始生病,最好能找出更早的蛛絲馬跡,才知道他的病史到底有多長。
我努力追憶,要在尋常的日子中找出不尋常的痕跡……
一年多前,我約父母來我家中小住,三人在客廳閒聊家常,夕陽被紗窗篩過,顏色如蜂蜜般焦黃,讓那個傍晚有了甜甜的味道,因此我想起好久沒吃蛤蜊絲瓜湯了,準備明天去買新鮮蛤蜊。這話題結束了一會兒,在家庭聚會中很少發表意見的父親,突然開口:「什麼是蛤蜊?我這輩子沒見過蛤蜊,也沒吃過蛤蜊!」
我曾在美國住過十六年,自己由二十二歲的青春年少住到快四十歲的中年。這寄居異鄉年間,曾多次返臺探親。每次回來,除了探望父母,細數他們增添的魚尾紋與白髮,另外就是彌補舌尖上的鄉愁。蓮霧、芭樂、鳳梨是水果首選,至於臺灣小吃那就數不完了,韭菜盒子、餛飩、貢丸湯,清炒綠竹筍,我列出清單,照表操課,一樣一樣完成。後來兒子長大,在美國念大學時也學我這一招,每個寒暑假從不留戀美國,一定回臺灣,生煎包、蔥油餅、湖州粽、蚵仔麵線,成為他這個ABC的鄉愁。
只是返臺時日有限,用餐的頓數也有限,怎麼吃都消化不掉我那張長長的單子。某天上午,我剛吃過炭烤燒餅夾油條後,父親默不吭聲地消失了半小時,原來他騎著腳踏車去菜場買了一大袋子的新鮮蛤蜊回來,放進白鐵鍋的滾水中一燙,蛤蜊如鮮花般開出一鍋大大小小的燦爛,肥滋飽滿的蛤肉,鮮甜不僅在齒頰舌尖勾留,更隨著熱氣蒸騰,跳躍在空氣裡。沒多久,眼前堆起如小山般的蛤蜊殼,我飽餐的豈僅是原汁原味的美食,更是親人的溫暖與窩心。這一頓餐後「點心」是那次返臺的意外收獲。
母親不喜歡我太接近父親,所以我只能把對他的愛與感激放在心裡。從此蛤蜊成了我每次返臺美食清單上第一選項,每次都是父親去買、去挑,還陪著我一起吃。
這樣的父親說他一輩子沒見過、也沒吃過蛤蜊。
窗外豔陽高照,是個大熱天,但我眼眶溼冷,眼神定格在回頭忘的時空隧道裡,定格在那堆蛤蜊殼上。我們的疏忽大意,拖延父親快兩年的治療。我心急地請假去老人福利推廣聯盟申請「愛心手鍊」,然後去「失蹤老人協尋中心」領取,立刻送去娘家,給父親戴上,心中才稍覺心安。
幾個月後我發現父親手鍊不見了,「愛心」不知被拋去哪兒,這才明白,父親用幾個月的時間脫掉那羞辱他的標籤,原來父親只是記憶缺損,他和其他正常人一樣擁有一切該有的,包括他的自尊。
雖然腦子有些問題,父親的筋骨卻很硬朗,很能走路,這或許跟他年輕時做過流亡學生有關。他用雙腳走出農村,沿著黃河由山東、河南、湖北、陜西走入大後方四川,最後定居重慶。所以家中買菜、買水果一向是父親的工作,他也樂此不疲。不戴愛心手鍊的他,在每天例行的路上突然忘了回家的路,他提著大包、小包的塑膠袋,在路邊茫然發呆,比他當年離開老家,走出天涯還要茫然。
所幸臺灣是個人情味濃的地方,一位年輕美眉注意到這老爺爺的奇怪行止,細心問了幾句話後,送他去附近的警察局。感謝父親還清楚記得自己的名字,警察先生一查電腦,就將離家不過三個街口的他送了回去,送回父親迷航腦海中,已沒有地址的家。
天下沒有不老的人,應只有不老的記憶,但怎麼父親的記憶卻老舊破損?他腦中缺失的空白,我該用什麼去填滿,去縫補?夜幕升起了,我仰首,一臉落寞承接滿天的星光。
他的老闆以前是個乞丐
母親去世後,失智的父親住我家,彼時,我已提早離開職場,但先生仍在工作,每天中午只有我和父親二人溫馨對坐,共享親子時刻。
窗外,中午的陽光正豔,父親的銀髮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的精神也特別好,開始了每天的固定話題:
「你先生不在家?」
「去上班了!」
「還在那家小公司上班?」
我愣了一下,外子在跨國企業工作快三十年,退休後轉去臺灣某中小企業公司繼續上班,這臺灣公司確實比以前的跨國企業小,所以我照實回答:
「是啊!算是間小公司。」
「公司就在馬路邊?」我不知父親指的是哪一條馬路,但任何公司不都在馬路邊嗎?所以我回說沒錯。
「喔,那我認識他的老闆。」
外子服務的公司專進口化學原料,而父親一輩子教國文,兩者之間沒有任何交集,怎會認識?
我正猶豫,父親再開口:「他的老闆以前是個乞丐,過年時分,常來村子乞討食物,你知道,過年嘛,我家裡很多紅棗玉米發糕,燙麵蒸餃之類的,我就送他一大碗,過年嘛……」
紅棗玉米發糕是父親兒時過年吃的食物,燙麵蒸餃是我母親的拿手。以前過年時分,兩個來自中國北方,年紀不到三十的年輕父母,歷經戰亂,在臺灣南端東港大鵬灣邊眷村那狹窄的小廚房裡,一邊揮汗,一邊聯手做各種麵食。他們就地取材,憑藉破碎的老家回憶,在寶島創造的新家拼貼出一個年景。
數十寒暑就這樣輾過接受歷史宿命的父母,一個已先凋零,剩下的在我面前講著時空錯亂的故事,不知父親那縮水的靈魂,正徘徊在他過往人生哪個階段?我不忍心打斷他的回憶,不辯論,也不糾正,讓他繼續編故事:
「後來,那老闆買了愛國獎券就發財了,眼看他起高樓,買公司,你的先生阿德協助他經營,才有今天這番氣象。」
愛國獎券在臺灣發行三十七年,父親也愛國了三十七年,他從五元一張的獎卷買到十元、五十元一張。彼時,無論經濟多拮据,那一張張由單色而彩色,寫著「重整河山」、「反共必勝」字樣的獎券,不僅藏著他的發財夢,更藏著那年代人人想回家的夢。
這個故事我聽了至少二十遍,每一遍的版本都如出一轍,一字不改。但當外子二度退休,在家中用午餐後,故事就從父親的記憶體中徹底刪除,任我如何誘導,也挖掘不出來了。
我們午餐時刻的話題轉變為餐後水果。剛開始,我採問答方式:
「今天吃什麼水果?」,「什麼顏色?」,「長什麼樣子?」
沒多久,問答題變成選擇題:
「今天吃的水果是香蕉還是西瓜?」,「是黃色還是紅色?」,
「是長形還是圓形?」
再後來,我直接提供答案:
「爸爸,今天吃的是你最喜歡的棗子喲!」
我們家在民國五十年由東港搬到岡山,住在前有庭後有院,紅牆紅瓦的公家宿舍裡。來自農村個性務實的父親要種果樹,來自潦倒的仕宦之家喜愛文學的母親渴望蒔花拈草。於是我們家,既有鮮豔燦紫的葛藤、玫瑰,也有改良品種的芭樂樹,與接枝的臺灣蜜棗。
我初中時芭樂樹已來到我家。粉白小花開完,樹梢綠葉叢下躲藏著果實,全家五口人,十隻眼睛開始緊迫盯「果」。母親牙口好,看到果皮由綠轉白,外表還硬,就先摘下品嘗,父親要等到果皮轉黃,遠遠發出誘人甜香時,才慢慢品嘗。
我和兄弟三人,口味相當,但因珍惜芭樂成熟時從樹上摘下直接入口那分感覺,我們誰也不為搶先機糟蹋未熟的果實。芭樂熟時通常在夏季,大家放暑假不用早起,但為摘下滴著露珠,閃著朝陽的果子,三個小孩比勤快,比早起,品嘗芭樂的清甜脆爽,咀嚼早晨空氣中特有的芳香。
臺灣的農業技術在我高中時代已經突飛猛進,我們家前院種的棗樹都是良枝切接成功的,矮矮的,約莫一人高就都結實累累了。我最記得父親第一次擁有小照相機,喜孜孜地替母親留下側身摘棗的倩影,捕捉母親難有的燦爛笑容。原來他們老家除了盛產紅棗,也有類似的青綠脆棗,原來棗子是他們難解的鄉愁,在種棗樹的過程,他們椎心的眷戀解了碼,移了情。因戰火被連根拔起的他們,飽嘗撕裂之痛後,把自己如種棗樹般種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了,而且種得很深。
吃完午飯,外勞拿出以前父親母親在教堂裡頌揚上帝的詩歌本,準備做腦力激盪的練唱。父親看著歌本,若有所思好一會兒,突然轉身問我:
「你媽媽去了哪兒?」
你怎麼能做出這麼難吃的菜
父親一生行事低調,對人對事鮮少發表個人意見,更從來不說別人一句壞話。為小孩家務困坐家中的母親,常渴望父親下班回來聊些外面世界的趣聞,分享辦公室的八卦,滋潤她單調枯燥的生活,但母親總是失望,因為父親絕對不批評任何人。多半時刻父親臉上只掛著溫和善良的微笑:無以奉告。
公婆生前最後一次來臺灣玩,父母特地盡地主之誼宴請公婆,飯後在家中小坐。那天,公公興致特別高,滔滔不絕地話當年,說他的過往英雄史。公公自以為他講的是「國語」,其實不過把廣東話稍微調了一下發音,父親根本聽不懂,何況他飯後一向要小睡片刻,但為了客氣,他就那樣坐著,不插嘴,不打斷,臉上掛著一抹笑,鴨子聽雷地整整一下午。我曾懷疑,父親是否太過壓抑自我遷就別人,才把自己擠成黑洞,沒有了時間與空間,最後終於完全迷失在一片混沌裡。
如此好脾氣的父親,今天居然在飯桌上質問看護玉真:「妳怎麼能做出這麼難吃的菜?」
自從醫師開出「失智診斷書」後,我們向仲介公司申請外勞,但諸多手續要辦理,在漫長等待過程,仲介幫我們請來一位度過空窗期的陸配,玉真。
我們聽說玉真來自舟山群島,當下的反應是父親有口福了,可以吃到江浙美食。我開始想像那燜得酥透、吸脂藏香的東坡肉;流溢著奶香、軟如棉絮的銀絲卷;還有那醬紅色又甜滋滋的蔥烤鯽魚。
我天真地為父親點菜:「來道紅燒獅子頭,再加一盤黃魚豆腐吧。」
玉真滿頭霧水:「獅子頭也能吃?我沒聽過這些名堂,我來自窮苦漁村哎。」
當場,我直如摔進歷史鴻溝,成了天下荒饑、百姓餓死時卻勸百姓「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臉上刷著又紅又白的三條線。
玉真和我熟了,娓娓道出屬於舟山群島的故事:
她原本有個足夠溫飽的家,過著捕魚維生的平淡日子。生性勤勉又努力好強的丈夫,不甘受僱於人,為他人作嫁,就把一生的積蓄押在一條船上,他相信舟山群島豐富的漁獲和自己的努力,可讓他們迅速還清貸款,並改善家人生活品質。
誰知買船不到一年的丈夫,得了肝癌,無法出海,經濟頓失所依,但高利貸滾出的利息一刻不停,來得如驚濤駭浪又急又猛。不久,這上有公婆、下有兒子的五口之家如風雨中一葉扁舟,霎時翻覆在漆黑一片、深不見底的大海裡。
同村子裡的好鄰居實在看不下這家人的悽慘,偷偷地告訴玉真一條死巷子中的活路:嫁給臺灣人,到臺灣打工去,還債比較快。
玉真的先生面對仲介公司送來一紙離婚證書,眼淚擦了又流,流了又擦,他望了望年邁不堪的雙親,再望了望正要念中學的兒子,終於心一橫,眼一閉,簽了字。然後,他就再也沒張開過雙眼,無法目睹妻子離去的背影,他比醫生預期提早半年離開人世。
彼時,我在讀東北王仁波切的「心靈神醫」,達賴喇嘛的「快樂」,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一心嚮往藏傳佛教裡前世今生的理論,希望自己將來能輪迴轉世,回來這紅塵世界再走一遭。一位朋友聽了我的想法,問我:「你今世受的苦一定不夠多吧?」當時我有些納悶,不知朋友什麼意思。
直到玉真告訴我,她,一個鄉下女人,收拾個小包袱,墳前告別丈夫,離開公婆、兒子,在冷鋒過境的夜晚,搭上全是陌生面孔的船,渡黑水溝,駛向一片濃黑。我這才明白很多人的命運是難以吞嚥的苦藥,這樣的人生走一遭就夠了。
玉真來臺灣五年,沒日沒夜地工作,要替先夫還如天文數字的債,要繼續奉養公婆,還有她心愛的兒子,她說再怎麼苦都要供孩子念大學,才能讓孩子擺脫貧窮的命運。
說故事的玉真,臉好像被長鏡頭拉遠了,看不見一絲怨、怒、嗔、痴,倒像是隱藏在中國山水畫中一個人物黑點,一個閃著無比勇敢與希望光芒的黑點。她沒有讀過什麼佛法的書,我卻在她身上讀到佛法無邊的慈悲。
父親沒專心聽玉真的故事,他只對著眼前一條白水煮魚,一盤灰濛濛、索然無趣的絲瓜,和原該看起來碧綠,咬起來清脆,但現在失去顏色的豌豆,叨叨碎念:「妳怎能做出這麼難吃的菜?」
莫非父親因為失智生病,反而卸下全身的防禦系統、翻越重重的防火牆?他不再壓縮委曲,不再堆砌笑臉,不再掩藏真實,而大剌剌地說出毫不修飾的內心話。
他的真性情在腦海一片混沌中逐漸清明。他終於釋放被他禁錮許久、有些縮水、並且變形的靈魂。
不知該為他開心,還是傷悲?我陷入一片糊塗。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父親住進我家後,我回到當年照顧兒子的歲月。
他晚上九點準時上床,我內心竊喜,趕快回自己房間享受片刻閱讀寫作,十一點半左右熄燈就寢。當我剛要邁入夢鄉時,父親推門邁入我房間,大聲宣布:「天亮了,我要吃東西。」恍惚間,我以為是兒子仲豪的呼喊。彼時,每個週六早上,好夢方酣,兒子就在我耳邊喊:「媽咪,我要吃早餐。」
我扭開床頭燈,看手錶,剛十二點,是玻璃鞋灰姑娘的夢醒時分,心中暗自叫苦:「這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但我知道這不是講道理的時刻。
我隱藏內心的不安,親熱地挽起父親手臂,帶他走進廚房,先沖大半杯熱牛奶,滿足他的需求,然後掀起房內各窗簾,看窗外一片漆黑,反覆強調:「天沒亮,還是半夜呢。」再帶他看呼呼大睡的外勞阿妮,阿妮白天認真照顧父親,夜間讓她睡個好覺,不忍心叫醒她。
「看,阿妮在睡覺,大家都在睡覺。」在漆黑的家逛了一圈後,帶他回房斜躺床上,聽我的「放鬆誘導詞」。
我自年輕就飽受失眠之苦,不得不學習各種改善睡眠的方式,數羊、冥想、腹式呼吸、自我催眠等等。
我一手輕撫父親的頭,一手握住父親的手,用穩定、低沉又緩慢的語調說:「請將眼睛閉起來,眼睛一閉起來,你就開始放鬆了……」
沒多久,父親原本緊張的表情變得柔和,呼吸變得輕,在我掌心的指頭也放鬆了,他發出均勻的鼾聲,然後我躡手躡足走回自己房間,就如當年悄悄走出四歲兒子的房間。
我再看錶,十二點四十五分。我用四十五分的耐心換回下半夜的完整睡眠,沒有辯論,不用爭吵,在安定父親的過程,我的焦慮也得以鎮定。
白天,我帶父親做功課,主要是歌曲、數來寶的反覆練習。歌曲來自父親的教會詩歌,再以經典老歌補充,如「青春舞曲」、「小小羊兒要回家」、「蘇武牧羊」等。
我知道父親喜歡聽歌也愛唱,最早且最深的印象是,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第一屆「國語歌曲比賽」時,父親將耳朵湊近收音機,對進入決賽的歌者仔細評分且做筆記,他的評審和最終結果出入不大。當時的指定曲是「晚霞」,夕陽一霎時間又向西,留下了晚霞多豔麗的美妙旋律,至今我難以忘懷。
通常我先按歌本簡譜學唱,然後教父親,也教外勞阿妮。阿妮音感特別好,一學就會,很快她可承接飯後帶父親練唱的責任。
至於數來寶,幾乎都取材自「中國兒歌」,純文學出版社印行,朱介凡編著,林海音寫序,是整理研究中國兒歌的學術專書,厚厚一本收集了一千五百多首各地兒歌,我從中挑選簡單容易上口的,重新打字,用十八號粗黑字體列印在A4紙上,方便父親閱讀。每天上午,他頭腦清醒時,是數來寶教學時間。
此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底,我人住美國,不記得在哪兒買的,但確定是為兒子學中文而買,當時我萬萬料不到,這本書歷經三十年後會用在老父親身上。
原來,多少事物代代相傳,順著傳,也可倒著傳。
兒子幼時學「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他別有創意的在結尾「姥姥不來,大貓來,嚇得小老鼠嘰里咕嚕滾下來」最後,增添「回家找媽媽,擦藥藥」的版本。
「媽,我就是小老鼠,摔倒了,要回家找你擦藥,貼OK繃喔。」兒子那嬌嫩的童言稚語至今迴縈耳邊。他三歲時,我曾錄製他用中、英、粵語說唱童謠兒歌的珍貴錄音帶,但在數度搬家中竟然遺失,這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繞口令是中國兒歌的一種,當我翻到「崔粗腿,粗腿崔,兩人山前來比腿,是崔粗腿的腿粗,還是粗腿崔的腿粗」時,內心一陣翻攪,這是我和哥哥幼時母親教我們的繞口令。母親念得滾瓜爛熟,我和哥哥卻總在腿、粗、崔三個字間繞來繞去,笑打成一團。
剛開始,有濃重口音的父親仍能把「端湯上塔,塔滑湯灑,湯燙塔」說得字正腔圓,令我好生驚訝,但隨著他的腦力退化,只能應付「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這樣的打油詩了。
說數來寶時,我和父親的聲調都非常高亢,還一起敲打桌面增添節奏熱鬧,父親滿臉的天真爛漫,他看不見我眼眶中的愴然熱淚,也不懂我懷念天上母親,遠方兒子,過往童年和三歲時他教我唱顛倒歌「胡說話,話說胡……」那顆人世悠悠之心。
這些都太複雜了,父親不懂。
只有我聽見內心底層的聲音,不知是瞬間碎裂的沙塵,還是曠宇寂寂的回音?
作者資料
蔡怡
出生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大鵬村,臺大中文系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州Butl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密西根州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育博士。曾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十六年,回臺灣後,在階梯數位與芝麻街總管理處任職副總及教務長十五年,從事英語教學師資培訓及教材編寫、出版等工作。現任臺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副理事長,是聯合報繽紛版與人間福報專欄作者。曾獲第三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大獎,第六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第五屆懷恩文學獎兩代組首獎與第三屆福報文學獎。 作品曾入選九歌《99年散文選》、印刻《流離記憶》、《遇合》、《混搭》、幼獅《從傾城到黃昏》、《晟景文摘》、《講義》雜誌、《幼獅文藝》、山東聊城《水城文藝》等。 已出版《繽紛歲月》一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