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洋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
- 作者:花亦芬(Yih-Fen HUA)
- 出版社:先覺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1-06
- 定價:499元
- 優惠價:85折 424元
- ※本商品已最低價,恕不再打折
內容簡介
我們是小國小民,更是好國好民。
台灣需要的,不是透過大國或強國的角度看世界,
而是從「小國」的立場出發,
做全球社群堅實民主人權與自由幸福的重要夥伴。
臺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寫給臺灣的啟發之作。
特別挑選18幅齊柏林導演空拍台灣海洋的精彩攝影作品,
以翱翔的眼睛,重新看見台灣航向世界的無限開闊。
台灣雖小,因開闊而美麗!
台灣是小國。我們應將「小」視為我們難得的優勢。
因為「小」,轉動翻新更容易;
因為「小」,讓各種文化在此都有一些生根的土壤,但不致於肆意壯大到壓抑別人的根苗無以望向陽光;
因為「小」,我們更知道要努力了解世界的多樣繽紛,並與之連結。
透過普世價值,讓台灣的「小」與「世界之大」連結,以確保台灣的永續生存。
啟航,從給台灣一個泱泱開闊的視野開始……
請剷除我們在心底習慣性加給自己的貧乏根源,
以奮發開朗的海洋胸襟,面向追求幸福與尊嚴的世界。
與全球自由民主的社會一起共好,以人權邁向永續經營。
繼臺灣第一本德國轉型正義專書《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正義之路》後,臺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以鑽研世界史30餘年的涵養與視野,與讀者一同思考、探討臺灣如何以開闊的歷史視野省思過去、走向未來。
台灣不曾是世界的中心,但也並非以「東亞」為限的「帝國邊陲」。從海洋看台灣,看到的從來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台灣的國際處境雖然不容易,但也應擺脫對世界局勢的不成熟認知,不要每每聽到「外國」,就只會不以為然地說「但是台灣不一樣」,或者繼續讓自己自外於國際民主人權價值。
健康開闊的台灣意識不是內向性的國族思維有能力打造,也不是歷史悲情打得開局面的。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好好打造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國民教育,不該再繼續用意識形態的對抗來羈絆早該破釜沈舟好好推動的教育改革。是的,台灣不曾是世界的中心,只有當我們瞭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從「小國」的立場重新思考如何走向世界。當我們認清自己是「小國」,也才知道如何打造連結台灣與世界的優質知識,做為積極與世界交流的基礎。
※我們是誰?我們在世界上要以什麼立足?
2008年冰島瞬間爆發的金融泡沫化,不僅造成嚴重的國家危機,更被視為人類史上少數極為嚴重的國家財政風暴。當時,冰島全國上下總計欠下850億美金外債,全國32萬居民中,也有5萬人破產,四分之一有房產的人頓時成為銀行斷頭戶。
然而,冰島只花了3年時間就走出風暴,順利開創經濟復甦的新局面,這個成就也創下了世界史的新紀錄。
德國《明鏡週刊》訪問了金融風暴前,一位在冰島三大銀行之一擔任高階主管的阿思給。針對冰島該走什麼樣的路,才是長遠之道,阿思給說:「勤奮工作的國民。健康的民主。高水準的教育。觀光。天然資源,例如風力、水力和地熱能源。還有漁業。沒有漁業的冰島算什麼?」這是一位冰島國民在經歷巨大風暴後,對自己國家的重新定位。他重視的,不再是虛浮的成就表象,而是真正有質感、小而美的國家發展。一個國家要有多少國民有這樣深刻的自我覺醒,才能像冰島這樣,從走出金融風暴後,不僅在幸福度的全球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是自由民主國家裡,國民對法律與社會秩序最有安全感的國家。
在冰島歷史上,有一些人在19世紀因忍受不了此地生活困苦,只好離鄉背井,到外地求生。但在20世紀也有一些人,因為戰亂、因為貿易、因為對冰島充滿好奇,選擇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冰島這個國家,跟先前定居下來的居民,一起面對不時而來的巨大困難,一起面對常常不定期爆發的火山威脅,他們選擇咬緊牙關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也透過不斷地反省,看到自己須要確實改善處,願意好好面對真實,一起打造世界上眾人稱羨的幸福國家。
目錄
緒論——寫給台灣:勇敢航向世界
PART 1過去不只是過去而已…
1.1945年台北飛航事故對印度當前民主發展的影響:泰戈爾與甘地論戰の番外篇
2.揮別性別文化意識形態的21世紀史學新思維:瑞典國立歷史博物館怎麼做?
3.瑞士的「中立」是世界史的「特例」嗎?
4.理解過去最好的方法,是現在去做對的事:寫給228七十週年紀念
PART 2台灣如何邁向世界?
5.歷史反省的向度:冰島國立博物館如何談「冰島與世界」?
6.不要將「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望向普世價值的「柔性課綱」
7.從米開朗基羅的發薪表,看文藝復興「姓名學」
8.課綱修訂未竟之路(一):去除教科書作為「國民標準知識」載體的想像
9.課綱修訂未竟之路(二):想瞭解「台灣與世界的互動」,先拿掉天朝主義眼鏡
PART 3運動激情與長遠的平安路
10.介於1949與1989年之間的西德六八學運
11.從318「島國關賤字」談打造小國思維
12.納粹狂飆年代裡的激越風發與無言抗爭
13.宗教改革500週年:如何回顧那一場襲捲全歐的宗教運動?
14.錯譯的「十字軍東征」,被標籤化的歷史
圖片來源
注釋
內文試閱
是的,台灣在世界史上最有活力的時期,都是直接連接到遙遠的廣闊世界——不管是南島文化連結到的大洋洲、17世紀大航海文化連結到的歐美、或是1980年代台灣中小企業商人拿起手提箱就往全世界到處闖蕩,在發展經濟時同時見識到的世界。在這些時期,我們從來就不是只以「東亞」(說穿了是中國儒家)為限的「帝國邊陲」。
對台灣教育而言,威權政治留下來的遺緒清楚表現在「標準答案」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透過好的提問來找答案」。因為好的答案來自於能先問出好的問題,但威權統治之所以在過去半個世紀能長期得逞,正如專門研究中東歐20世紀極權政治史學者Timothy Snyder分析:「個人總是趕在威權政府發號施令前,就先想到該怎樣做出符合他們心意的事」
台灣不曾是世界的中心。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在印尼,不在台灣。而在人類史上,會在地圖上把自己畫成世界中心的,除了耶路撒冷外,通常都是帝國。台灣不是帝國,但也不需要因為不是帝國,就以為只能把自己理解成帝國邊陲。
從海洋看台灣,看到的從來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是的,台灣不曾是世界的中心。只有當我們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從「小國」的立場重新思考如何走向世界。當我們認清自己是「小國」,也才知道如何打造連結台灣與世界的優質知識,做為我們積極與世界交流的基礎。
我們需要能夠從自身的歷史經驗,重新思考人類的存在是透過不斷地奮鬥,從各種歷史經驗裡學會如何轉危為安,而非拿著「帝國史學」或「大歷史」喜歡誇談的「命定論」來進行知識簡化的錯誤教育。
台灣雖然有艱困的國際處境,但也是該擺脫對世界局勢向來習於處在不成熟認知的狀態,讓自己成熟起來的時刻了!該是讓我們的國民學習如何獨立思考,懂得用成熟的心智了解台灣跟世界各種不同的關係,懂得深謀遠慮,而不要每每聽到「外國」,就只會不以為然地說「但是台灣不一樣」。
「不一樣」是意謂著繼續讓自己遠離國際民主自由秩序的框架嗎?
健康開闊的台灣意識不是內向性的國族思維有能力打造,也不是歷史悲情打得開局面的。喜樂的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只有當我們決志好好面向廣闊的世界,我們才能在回頭審視崎嶇來時路時,找到可以一起靜下心來撫平歷史創傷的平安與向望。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看重,確實好好提升台灣的教育,因為我們的年輕世代真的值得。新世紀的台灣意識其實是由他們打出一片天,帶著台灣面向寬闊的世界,開心地與世界交朋友。台灣沒有任何理由再用陳腐的教育繼續絆住他們、用自私顢頇耗費他們的青春,讓他們一直喪失跟世界最好的國民教育同步的權利。
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是台灣最好的國防。有堅定的價值理念,才看得見逐步落實夢想的方向。有夢想,才走得遠;也才能將世界的豐富美好帶回原來啟航的地方。
給台灣民主自由無盡續航的潛能。
給台灣年輕世代可以航向美好未來開闊無盡的空間與向望。
台灣雖小,因開闊而美麗。
◎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如何打造「冰島與世界」的寬闊視野?
2008年冰島瞬間爆發的金融泡沫化,不僅造成嚴重的國家危機,更被視為人類史上少數極為嚴重的國家財政風暴。當時,冰島全國上下總計欠下850億美金外債,全國32萬居民中,也有5萬人破產,四分之一有房產的人頓時成為銀行斷頭戶。
然而,冰島只花了3年時間就走出風暴,順利開創經濟復甦的新局面,這個成就也創下了世界史的新紀錄。 誠如德國《明鏡週刊》的專題報導指出:
冰島的財政危機與復甦可被視為人類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群體治療。冰島人花了5 年時間團結在一起,他們好好問了自己:我們是誰?我們在世界上要以什麼立足?
〈從冰島的復甦學習經驗〉這篇專題報導訪問了金融風暴前,一位在冰島三大銀行之一擔任高階主管的阿思給的看法。阿思給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好幾年,就非常反對冰島透過吸引外資來玩高獲利金錢遊戲的作法。針對冰島該走什麼樣的路,才是長遠之道,阿思給說:「勤奮工作的國民。健康的民主。高水準的教育。觀光。天然資源,例如風力、水力和地熱能源。還有漁業。沒有漁業的冰島算什麼?」
這是一位冰島國民在經歷巨大風暴後,對自己國家的重新定位。他重視的,不再是虛浮的成就表象,而是真正有質感、小而美的國家發展。一個國家要有多少國民有這樣深刻的自我覺醒,才能像冰島這樣,從走出金融風暴後,不僅在幸福度的全球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是自由民主國家裡,國民對法律與社會秩序最有安全感的國家。
作為現代國家,冰島國立博物館透過介紹了移入冰島的人、與從冰島移出的人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來探討「冰島與世界」的主題,並由此啟發冰島國民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如何立足於世界」的問題。
透過參訪這個小型的常設展,我們會發現,館方並不想給參訪者任何明確的答案。他們只是靜靜地引發參訪者自行產生歷史反省的視野,看從過去到現在,冰島社會文化並不像大家理所當然認為那樣,是開放性的「跨國主義」,而是大家潛意識裡還是有著心照不宣的種族偏見。然而,交織在這個種族偏見的歷史現實之中的冰島,其實曾經是極為窮困的國家。他們有相當比例的人口,在19世紀曾因忍受不了此地的困苦,被迫離鄉背井,到外地求生。到了21世紀初,即便冰島的經濟大幅改善,但卻也曾因為金融嚴重泡沫化,又再度促使自己的國民離鄉背井,到國外尋求其他發展。
但是,與這個貧窮的軸線交錯的,在冰島近現代歷史上,也有一些人,因為戰亂、因為貿易、因為對冰島充滿好奇,選擇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冰島這個國家,跟先前定居下來的居民,一起面對不時而來的巨大困難,一起面對常常不定期爆發的火山威脅,他們選擇咬緊牙關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也透過不斷地反省,看到自己須要確實改善處,願意好好面對真實,一起打造世界上眾人稱羨的幸福國家。
◎想瞭解「台灣與世界的互動」,先拿掉天朝主義眼鏡
缺乏良好世界史教育的台灣,如何發展外交思考?
新版歷史科課綱草案出來了。 經過之前各方不斷敦促、呼籲,課綱編修委員會終於放棄原先擬就的中國史課綱,改將中國史放在東亞脈絡下討論。對於課綱編修委員會願意從善如流,是該對其辛勞給予肯定。然而,在媒體喧騰之際,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檢視新版課綱草案。尤其當教育部強調,新版歷史課綱「世界史也將更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時,我們更該好好注意世界史究竟是如何編修的。
台灣歷史教育過去受到中國史大力箝制,不僅台灣史難以成立,世界史更是扭曲。世界史在過去的框架思考下,要不是作為「中外」歷史裡的「外國史」、不然就是「中西史學」下的「西洋史」。就重視國民教育的先進國家歷史教育而言,歷史教育本該放在世界史脈絡下,從「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角度——也就是說,在看重自己主體性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主體性——來看自己國家與世界的互動,也了解自己國家在世界史脈絡下,不同時期在發展上的各種歷史經驗。
帶著中國史眼鏡的「東亞史」
仔細看課綱草案所謂的「東亞史」,幾乎是中國史的翻版。課綱內容談到其他東亞國家的部分其實非常有限,而且大體上不脫離從中國天朝的眼光來看東亞周邊國家的歷史發展。日本與韓國應該不會認為,這種帶著厚重中國史眼鏡的課綱,適足以跟他們對東亞史的認知進行溝通交流吧?
世界史課綱應該化繁為簡,真正做到「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應該從學生角度思考的,也包括不要在條目說明上,給出那麼多教科書編寫內容細節的指示。難以想像一個國中生,在學完「兩宋時期,國際間以對抗與征服為主的關係,蒙元時期王朝的國際新秩序,明清與周邊國家及西方國家的互動後」,接著馬上要學「蕃薯、玉米、馬鈴薯、花生如何在明清時期傳入東亞」,然後又要緊接著學「明清之際傳入東亞的西方宗教」,接著,還。沒。完~ ~ ~,還有「儒家經典、醫學典籍、庭園設計轉譯到其他社會」要學。這些子項目彼此之間的關係,老師有辦法在短短數小時內,講得清楚嗎?有想過國中社會科(包含公民、歷史、地理)每週只剩 3小時,平均分下來,國中歷史老師光是為了講授這一小段時期的歷史,要趕課趕成什麼樣?
課綱不是All you can eat 的總匯自助餐,而必須消化這套超人課綱的是十幾歲的國中生!高中新版歷史課綱簡化成主題式,卻把原先高中上的通史以高密度的方式,塞到國中課綱裡。跟九年一貫課綱比起來,十二年國教的國中歷史課綱,讓人相當擔心,國中生如何消受得了?這是把國中生的腦袋當大型倉儲在使用。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及藝術的發展,可以印刷術複製古籍的革命性影響及全才的達文西兩例為代表」,以及「近代國家的興起,在宗教改革的脈絡下,可以法、英、西、和葡四個王國的中央集權發展為例,並兼及俄國沙皇政權。」
如果真要從「台灣與世界」的脈絡來談,文藝復興與印刷術的關係,與其從「複製古籍」來談,不如從因為有了印刷術的新發明,許多新學說、新思想得以自由散佈來談。對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的歐洲而言,印刷術的發明形同今天的網路革命,各式各樣的意見都出籠了。從這一點來談印刷術帶來的影響,中學生切身的即視感不是更強嗎?這是連結過去與現在非常好的切入點啊!
在宗教改革脈絡下要談「近代國家的興起」,怎麼不是提跟台灣關係密切的荷蘭呢?荷蘭人當初成立東印度公司,來到了福爾摩沙,有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累積建國的財源。而他們在1648年所建立的國家,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具有「共和國」(republic)意義的國家——「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 圖10-7)。放掉這麼具有公民社會建構的里程碑歷史經驗不談,況且又跟台灣史緊密相關,反而選擇去談近世「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背後的教育思維,著實令人不解。更何況法國中央王權的建立有更早的發展脈絡,到了十六世紀,那已經是進入到與神聖羅馬帝國「爭雄」的階段,並非宗教改革脈絡可以適足解釋的。
在台灣教世界史也要戴上中國眼鏡嗎?
這種只偏重「大國/ 強權」歷史,卻不願意去重視比較追求公民平權的共和小國之歷史發展,向來是台灣世界史課綱的嚴重問題。我們自己是小國,我們的早期文化是原住民文化,我們的世界史卻只知教導「大國/ 強權」的歷史。而我們的世界史開頭也從來不曾有意願去談,其他國家歷史的開頭也涵蓋了原住民文化。
教育部雖然強調「世界史也將更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但在國高中的世界史課綱草案卻看不到,與台灣原住民文化相關的「南島文化」在其他地區發展的歷史經驗跟台灣有何異同、以及他們的現況又是如何?台灣應該不要只知停留在滿足於自己作為南島語言的原鄉這一點上,更應好好培養下一代去了解,如何透過這麼可貴的文化遺產連結,去建立與南太平洋國家的友誼。
跟南島文化同樣情況的是,我們大部分邦交國所在的中南美洲古代原住民文化(如馬雅、印加文化),也都在我們的世界史新課綱裡隻字未提。台灣世界史教育「反西方」?
這種既想高倡「以台灣為主體」,離開台灣望向世界各地(包括我們的鄰國)時,卻又顯出沒有中國眼鏡不知眼睛要往哪裡擺的窘態。在這方面,最大的問題可從高中世界史課綱草案一再出現的關鍵字——「西方」——來看。 作為一個三十年來專注在研究世界史(尤其是歐洲史)的學者,坦白講,筆者真的不知道,「西方」具體指的到底是什麼?首都建立在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算是西方嗎?現代的紐西蘭、澳大利亞算是西方嗎?今天的德國有1/20 人口是穆斯林,總數超過400萬人,當德國總理梅克爾說:「穆斯林文化是我們的一部份」時,對這個今天歐盟領頭羊的國家,我們能不假思索用「西方國家」的標籤來定義它嗎?
1.課綱條目用語應該盡可能客觀,留下討論空間。「西方霸權」這個用語幾乎是整個歷史科課綱草案裡,唯一一個有非常清楚價值判斷的字眼。帝國主義對世界各地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但課綱條目書寫,應該要細心思考,如何啟發學生在這些議題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理解。如果新版世界史課綱要放「西方霸權」這個條目,那也應該在東亞史與台灣史放「日本霸權」與「中國霸權」這兩個條目,才是持平的課綱設計吧。
2.當今之世,除了伊斯蘭國(IS)的恐怖份子外,誰最愛講「西方霸權」與「反西方」?非中國領導人莫屬。如果編修委員要說不知道/ 沒想到/ 沒注意到,連世界政治重要現況都不清楚的人,適合來編我們接下來要用8至10年的新版歷史課綱嗎?
這已經不只是戴著中國眼鏡在看世界史,這是在與對岸一起唱和「反西方價值」的教育了。這個條目及說明已經不是「怪異到不行」可以形容的。
扮裝納粹的事件不會再重演了嗎?
去年年底,高中生扮裝納粹事件發生後,教育部長出面道歉,承諾「身為教育大家長,他有責任向國際社會表達歉意,且會更積極地推動歷史教育,讓學生們深入了解相關事件,才能避免再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言猶在耳,在我們新版的歷史科課綱草案「共同必修」部分,卻早是船過水無痕。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草案「共同必修」部分,對德國納粹大屠殺的歷史過往,明明白白是完。全。隻。字。不。提。
這個現象清楚顯示出,長期以來,在台灣教育裡,世界史在中國天朝主義思想影響下,只是陪襯、無關緊要。台灣歷史教育藉由「台灣史」努力掙脫中國天朝中心主義的束縛,但卻沒有得到望向世界的眼睛與開闊的心胸器度。反之,以為只要台灣史與中國史相互的關係架構有被處理好,犧牲世界史並無妨。而長期以來,不少教學現場的老師不知如何教世界史,索性放中國拍攝的《大國崛起》影片作為上課內容,這種情況並不是什麼秘密。長此以往,我們能走多遠?我們真的有讓人放心的國安嗎?
作者資料
花亦芬(Yih-Fen HUA)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 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2014年與史學界朋友合作成立臺灣第一個學術共筆部落格及臉書專頁《歷史學柑仔店》,推廣「公民史學」。
基本資料
作者:花亦芬(Yih-Fen HUA)
出版社:先覺出版
書系:人文思潮
出版日期:2017-11-06
ISBN:9789861343099
城邦書號:A440101
規格:軟精裝 / 全彩 / 44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