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你不知道的線上零工經濟:揭露人工智慧中的工人智慧,以及網路眾包人力低薪、無保障的真相,新型態的雇傭關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瓦解中的傳統職場、崛起的網路眾包發案平台、全面自動化的逐步迫近…… 資訊時代新型的勞動模式,會把我們職涯的未來帶往何方? ▍2000年代之初,網路技術尚未發展到今日的程度,本書所述的工作幾乎無人從事。 而據2015年一項調查——在10多年之間——光是歐、美就有2500萬人投入資訊類線上零工經濟。 ▍他們為亞馬遜一類的電商網頁校對圖片、修正錯字、檢查商品留言; 為臉書等社群媒體過濾不雅內容;更不斷改進搜尋引擎演算法精準度,產生使用者最需要的搜尋結果。 ▍預計在2025年以前,經線上按需發案平台實現的白領資訊服務工作,會讓全球GDP增加2.7兆美元。 ▍到了2030年代初期,單看美國,科技上的創新就會分解掉約38%的工作,並轉為半自動化。 ▍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研判,預計在2055年以前,全球將有半數以上工作會以某種形式轉換成按需式線上零工經濟。 ⌇ 當傳統就業環境龜裂、崩解,企業不願再負擔龐大人事成本,應用更靈活彈性的資訊技術來促成線上接發工作案件的平台異軍突起,新的雇傭生態系也應運而生。 ⌇ 參與這種勞動市場的人有什麼樣的面貌? ⌇ 這些平台又是怎麼運作、誰在運作、利用什麼樣的人力運作? ⌇ 網路與資訊科技未來將怎麼形塑新時代的勞動市場? |各界好評 . 專業推薦| 李健鴻(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吳承紘(前媒體人)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羅泰(UBI Taiwan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共同創辦人) 人類發展科技以求更高效工作並非本世紀獨有。從工業革命的紡織機代替紡織工人、電腦代替人腦達成高速運算等前例中,都可見到以下矛盾——「真人」與「機器」先是互助合作,卻隨技術進步演變為得要提防機器取代原屬於「人」的工作機會。到了網路時代,同樣的故事還在上演——無論技術再怎麼進步,總是有最後一些小任務無法讓機器代勞,需要人類輔助,而這些任務就很適合以按需發案工作平台,將工作發給臨時勞動力來完成。 按需發案工作平台指的是一種可促成無數個別工作案件的雙邊媒合平台,將案主零碎、可在外部執行的小任務,外包給四散各地的線上按需接案工作者。如亞馬遜、臉書、各大旅遊訂房網等企業可透過平台來發布工作案件,將校正、勘誤文字、整理分類圖片,或檢查有無不雅內容等工作交由平台發布出去,與接案者相互媒合、發案,最後支給酬勞。簡言之是一種具備人機合作、群眾外包、按件計酬等特性的線上勞動體系。 本書即是一位人類學家和一位電腦學家召集的研究小組,自2013年開始的五年深入研究結果,講述方興未艾的平台雇傭模式崛起、壯大,甚至可能失控的發展軌跡,探究早已行之有年、卻仍若隱若現於全球經濟體系的線上勞動世界。 除了詳盡闡明線上零工經濟的內幕與趨勢,也提出有關勞權、科技公司獲利模式、社會公平性等問題—— ◆線上平台接案工作者等於自由工作者嗎?他們又能享有多大的自由? ◆按需發案工作平台可以取代企業中人事部門與事業團隊嗎?去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是否為長久之計? ◆按需發案工作平台百害而無一利嗎?有沒有政府或輿論參與改良、討論的空間? ◆這些平台供應商有沒有回饋社會的方式,與接案勞工的在地社群建立良性互動與連結? 這本由產業界核心人士所挖掘的第一手調查報告,要逐步帶領讀者洞悉線上零工、平台經濟、傳統職業AI化的趨勢表面下,更深層而複雜的結構性問題。 |專業推薦| 以數位平台為媒介的「群眾外包」工作型態,正在世界各地快速興起中,這是一種由隱身於數位平台後的「看不見的勞動者」所組成的全球性勞動市場,而這些人數龐大的眾包工作者,正在形成一個新興的「全球數位勞動階級」。究竟這些眾包工作者,為什麼會投入群眾外包的工作?而這些眾包工作者的勞動過程,又是如何在全球性的數位平台上不斷重組建構形成的?還有,日益增加的眾包工作者,在勞動權益上是否面臨了不合理的「數位剝削」處境?這些重要的數位勞動議題,正是本書的二位作者——人類學家葛雷及電腦行為科學家蘇利,透過大量的深入訪談研究方法,企圖探討的問題。相信對於許多關心「數位化與勞動」議題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提供了合理而詳實的解說,值得細細品味。 ——李健鴻/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 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未來是否會產生變化?當我們所以為的人工智慧或全自動化服務,其實是許多看不見臉孔、在接案平台上只有編號、去人性化的幽靈工人所驅動;是許多網站、APP,以及演算法背後的動力時,「待命制」工作正悄悄地改變你我未來的工作型態。而這些在待命機動隊裡隨傳隨到的幽靈工作者,是否會逐漸取代企業正職人員,讓勞動條件進一步劣化,或是讓工作更加彈性,成為進化的派遣制,在這本書裡有精采的分析。 ——吳承紘/前媒體人 創新總會推翻掉傳統,非典勞動的爭議還未解,冰冷的演算法又將勞雇關係寫入一個既無溫度也沒有關係的法外冥界。再先進的演算法都需要人力的輔助,但在演算法的計算中,人被替換成一組可瞬間消失的代碼,只能受困在電腦螢幕前,做為一縷孤獨飄盪在演算法冥界中到處接案的幽靈勞工。幸好有了本書的細緻剖解,我們才能在幽微中直視到他們的存在。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你不知道的線上零工經濟》是一本必讀的書,它揭示了網路產業的現實:網路公司依賴全世界數百萬看不見的低薪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作者將個人故事、統計數據和分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以說明這種新的工作結構既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新的機遇,又有可能破壞勞工的保障。 ——羅泰/UBI Taiwan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共同創辦人

目錄

第一章 參與其中的人 第二章 從計件工作到外包:自動化最後一哩的簡史 第二部:高要求的工作 第三章 演算法的殘酷及幽靈勞工看不見的成本 第四章 (不只是)為了錢努力工作 第三部:對機器人回嘴 第五章 陌生人的好意及協作的力量 第六章 雙重底線 結論:手邊的任務 致謝辭 方法附錄

內文試閱

  很多全職服務業工作因為薪資、時間表和地點,跟幽靈工作比起來並不是「更好的選擇」。想想看最一般常見的工資吧:大多數工作陷入了薪資停滯。再考慮到通貨膨脹,美國在二○一七年的實際工資只比一九七三年增加了10%,因此過去四十年來,每年的薪資成長率只有0.2%,非常緩慢。這個數字沒有變得更低,只有一個理由:因為薪資最高的人薪水暴漲而造成數據傾斜,例如大公司的執行長和華爾街金融家的豐厚收入。從一九七九年到二○一三年,薪資最高的那1%人口年薪成長了138 %,而在同樣的時間內,底層的90%勞工年薪只增加了15%。意思是,把典型的全職工作當成唯一的收入來源,很難維生。      根據全美低收入住房聯盟(National Low Income Housing Coalition)二○一八年的報告,勞工如果一星期工作標準的四十小時,賺取該州普遍的州內最低薪資或聯邦最低薪資,不論在哪一州、哪個都會區或哪個郡,都租不起一家人能住的兩房住屋。阿拉巴馬州是美國生活成本比較低的地方,當地的勞工每小時要賺到十四.六五美元才能租到有兩間臥房的公寓。阿拉巴馬州的最低工資只有一半:七.二五美元。時薪這麼低的話,勞工每星期要工作八十一個小時才能付得起房租。事實上,很諷刺的是,典型的服務業「B計畫」工作不只薪水低——要求也太高,相當於勞工幾乎所有醒著的時間都得工作。      全職員工中,每六個人就有一人必須面對不規律的工時安排。全職或兼職的員工裡,有10%無法提早一個星期內得知後續的工時安排。員工透過電子郵件、簡訊或電話收到最新的輪班工作表,就必須配合排班。如果員工無法安排托兒或放棄其他個人要務,例如學校課程或另一份工作的工時,那麼上多少小時的班就拿多少錢,也沒機會另外安排可上班的其他時間。二○一五年,高聲量的批評讓星巴克、迪士尼和其他大型公司停止這種「即時」的排程,但很多大型零售和待客服務產業的雇主仍常採用這種做法。      我們在第一章討論過,這些比較有經驗的幽靈勞工一旦熟悉了所選用的平台、習慣了工作程序,時薪就跟B計畫的正職差不多。他們也能避免即時排班或做服務工作所需的通勤時間,保留更多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那麼,除了經濟補償,還有其他因素驅使按需接案勞工接受按需勞動工作嗎?很多人或許會回答,不論喜不喜歡自己的正職,都不會辭職,因為要賺錢來付帳單;而按需接案勞工也不例外,大多數人說「賺錢」也是工作的主因。但是,那筆錢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      在這一章,我們會用訪問的資料來呈現勞工的動機,我們研究了四個平台,從在上面工作的勞工收集了一千七百二十九份調查結果。結合這兩組資料後,就可以看出個人的體驗如何「放大擴及」全部的人口,並彰顯出幽靈工作的一些特性。在我們研究的四個平台中,有46%到71%的勞工把賺錢列為接工作的主要動機。另一方面,29%到54%的勞工說主要動機是自我提升,例如得到經驗或學習新技能。當然也有關於自主權的理由,例如能夠利用自己空閒的時間,或當自己的老闆。儘管賺錢很重要,卻不是選擇當幽靈勞工的唯一理由。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二○一六年做的研究調查,按需接案的幽靈工作人口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說是為了維生目的,將他們賺的錢定義為「必要」;另外有四分之一的人則說這筆收入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而說這筆收入是必要的或重要的人當中,將近一半說他們從事幽靈勞動是因為他們有「自行安排時間的需要」;另外四分之一則說自己「在居住地區找不到工作」。認為那份工資是必要收入的人也比較可能是來自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為非白人,也更有可能沒上過大學。事實上,就現有的研究來看,很多勞工並沒有財務上的喘息空間,只能繼續尋找適合的按需接案工作,因為他們也找不到其他的工作。      然而,就連最缺錢的按需接案勞工也認為他們的工作是一種自主選擇,是按自己的考量而有意識選擇的工作。可想而知的是,問人為什麼要做這種工作,他們會說:「為了錢。」但繼續問下去,要他們解釋為什麼不放棄這種顯然比正職更不穩定的工作,答案就很有趣了。      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做此類工作,勞工並未提供單一的主因。相反地,他們看重按需工作是出於很多的理由,比如說能夠挑選任務,賺到那個星期要用的錢之後就可以止接案。我們發現:大公司用這種方法雇用人力是史無前例的。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新型態的雇傭關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文/許舒涵   本世紀頭幾年,網際網路還未像今天這麼強大而無孔不入。但漸漸的,以線上平台自動媒合接、發工作案的零工經濟崛起,據2015年的調查,才過了10多年,歐美國家就已經有2500萬人投入資訊類線上零工經濟。   所謂「資訊類零工」,也就是一群網路上的接案者用幾塊錢的代價,來做細碎且無需企業全職白領出馬的小任務,比如幫亞馬遜一類電商網頁校對圖片、修正錯字、檢查商品留言;為臉書等社群媒體過濾不雅或不實內容;幫忙訓練科技公司的聊天機器人、標記網路上無數影像,好用作AI的訓練資料等。隱藏在人工智慧後的工人智慧讓我們日常使用3C時那些「自動化」環節更加天衣無縫。   AI崛起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工作,從趨勢及目前研究判斷,更可能的是:科技永遠有最後一點不完美,追不上人類心中預期的成效。縱使技術不斷進步,人類的創新、靈感及對科技的想像也同樣在進化,中間產生的落差就需要人工介入來輔助自動化機器。於是,傳統職場開始龜裂,各種任務隨之細碎化,或說半自動化。關心財務報表與獲利的公司業主們搭上這股線上案件眾包潮流:各種流程以電腦運算為主,真人退為輔助配角;畢竟,人事費向來是增加營運成本的,能省則省矣。   可提問的是——小任務、大案件之間還會有明確界線嗎?所謂外部、內部/臨時、正職人力,傳統上的分際是否失去意義?線上勞動媒合平台的應用程式介面只要夠成熟,能否什麼事都交給外包、眾包,簡言之統統用網路上臨時人力來達成?明天,我們的職場又會在哪裡?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瑪莉.葛雷(Mary L. Gray)

為新英格蘭微軟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哈佛大學伯克曼克萊因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在印第安納大學,她還是資訊、電腦與工程學院的教職員,同時也隸屬於該校傳播學院、人類學和性別研究單位。

西達爾特.蘇利(Siddharth Suri)

為微軟人工智慧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也是紐約微軟研究院的創始成員。在此之前,他是Yahoo!的人類與社會動力學小組中的成員。

基本資料

作者:瑪莉.葛雷(Mary L. Gray)西達爾特.蘇利(Siddharth Suri) 譯者:嚴麗娟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0-06-04 ISBN:9789862358467 城邦書號:FS0116 規格:PUR膠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