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內容簡介
「每個人在成為任何一個角色之前,
首先是成為自己!」
打造10億情感視頻流量推手,
給女性最溫柔的覺醒之語——
「你以為付出才會被照亮,卻忘了自己也會發光!」
☆☆一本重塑內心秩序、理清關係、強大自己必看之作!☆☆
〇你曾因外貌而自卑嗎?
無法面對父母親的掌控而壓抑過嗎?
因為甩不掉的「前任」而執迷?
〇總是一味妥協、退讓、無法說「不」?
對過去糾結,對未來迷茫?
……
如果其中有一項的答案「是」,
那麼你可以看看這本重塑內心秩序的誠意之作!
我們被各種關係綁架、控制和折磨,當局者迷,其實最根本的,是需要為關係做「斷捨離」,重新認識與自己、父母、伴侶、孩子、朋友的關係!
☆☆從女兒到女人到成為妻子,無論哪一個角色,
為什麼一直覺得不快樂?☆☆
「完美」是一件穿在「貪婪」身上的外套,生活需要的其實是減法,放過自己,放棄完美,放下無謂的執著,管她什麼完美呢,周全不了別人,就周全自己。學會和自己的欲望相處,並且敢於說出「我想要什麼」。
☆☆寫給正在經歷人生30大關,
和無論何時都覺得正在卡關而深感困惑的你☆☆
→◆關於自己——重塑內心秩序,與自己握手言和
「接納自己的第一步:放下完美的執念,真正成為自己。」我們經常常聽到「要成為最好的成自己」,但事實上是,我們還沒有自己而活。自我實現聽起來好美,實踐起來卻是荊棘遍地。
「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堅持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嘗試去連接,覺知自己的自卑、懶惰和陰暗,審視自己的恐懼、怯儒和妥協,與自己的『黑暗』和平共處,與自己的負面握手言和。」
→◆重新認識親情、愛情、友情的關係,必要時斷、捨、離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對於父母,也是需要斷捨離;
你所嫌棄的愛人身上,藏著你不敢面對的自己;
對待自己的方式,很可能複製了你的原生家庭。
不妨試試這些改變:
˙親情→捨棄對父母的依賴,放下改變孩子的執念
˙愛情→放棄改變自己的伴侶
˙友情→朋友不必志同道合
→◆對未來最好的祝福就是活在當下
我們吃過的飯,走過的路,看過的書,愛過的人,都會變成氣質的一部分,在言談舉止間表露出來。真正對自己好一點,就要謹慎篩選食物、衣服、朋友、戀人,這些選擇就是你的環境,滋養你、塑造你,不是消耗你。
「真正對自己好,就是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感:讓身體、家庭、朋友和學業都向陽而生,有秩序,有品質。有邊界。」
「消費的快樂只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而長期持續行動構建一個全新的自己,才是最大的快樂。」
☆☆療癒自己、活出個性的24個暖心覺醒☆☆
成為你自己,不完美也很美!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設法強大思考力、經濟能力、專業力,停止任何形式的自我攻擊,失敗了,做錯了,不苛責自己,無條件接納自己。
◆敢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擁抱你內心的柔軟
◆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是成為快樂的自己
◆「攻擊性」是最「美」的力量
◆捨棄對父母的依賴
◆放棄改變自己的伴侶
◆放下改變孩子的執念
◆重新認識友情:不是必須志同道合
………
祝願你,藉由這本書,重新理一遍自己的過去,並且帶著篤定走向未來!
推薦人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邏輯,清晰入理,漸次展開。作者閱人無數,凝結出特別珍貴的體會,直指人心。」
——洪仲清
「在坊間太多以女性成長為名,其實洗腦女性去符合社會期待的書當中,很高興看見這樣一本獨具洞見,真誠又犀利的作品,誠心推薦給大家。」
——羽茜
・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少女凱倫|《人生不是單選題》作者
・朱姐|社畜時代
・羽茜|作家
・林靜如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黃大米|暢銷書作家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啟點文化創辦人
手.比.愛.心.推薦
※依首字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跟你一樣經歷許多血淚和教訓,每一段文字揮灑的都是真性情,如果你還時常感到迷惘,不妨讀一讀本書,那些相似的青春,總能給你無限希望。完美不算美,內心充盈和豐盛,才是最美的。
每個人在成為任何一個角色之前,首先是自己。而我們追求的是那個拚命走出黯淡、變得閃閃發光的自己,這無關出年齡、無關身分的累贅。透過她的經歷,願我們不忘初心,眼中總有光芒,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目錄
目次
推薦序1-羽茜:為了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自由的成長
推薦序2-洪仲清:兒女並不是父母生命或意志的延伸
自序-成為你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CHAPTER1 與自己握手言和
我花了三十年才站到起跑線
治癒自卑的不是自信,而是接納
敢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是成為快樂的自己
完美強迫症:不優秀就不行嗎?
擁抱你內心的柔軟
在成為媽媽之前,先成為你自己
「攻擊性」是最「美」的力量
CHAPTER2 重新認識關係
捨棄對父母的依賴
放棄改變自己的伴侶
放下改變孩子的執念
重新認識友情:不是必須志同道合
重新樹立財富觀
逼婚的實質是什麼
重新認識離婚:比起開始,結束才更需要勇氣
關係中的控制是怎麼回事
CHAPTER3 對未來最好的祝福就是活在當下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不分男女,只分強弱
你有權拒絕
再聰明也比不過熱愛,再熱愛也比不過堅毅
真的有年齡紅利嗎
你擁有的,就是你想要的
自我競爭,是與自己最好的合作
內文試閱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對自己真正的好,是在內心建立全新的秩序感
以前總看到廣告說,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得買最新款的名牌包,買最貴的化妝品,經常去吃美食,買雙漂亮的高跟鞋,還要出國旅行……這樣的快樂可以讓我高興一天、一個月,但剩下的日子就是無盡的虛無和令人頭疼的 帳單。後來,我才發現讓人高興的方式不是「買買買」,而是知道買什麼適合自己,而且買得起!
我們吃過的飯、走過的路、看過的書、愛過的人,都會變成氣質的一部分,在言談舉止間表露出來。真正對自己好一點,就要謹慎篩選食物、衣服、朋友、戀人,這些選擇就是你的環境,滋養你、塑造你,而不是消耗你。
真正的對自己好,就是重新建立自己生活的秩序感:讓自己的身體、家庭、朋友、學業和事業都向陽而生,有秩序,有品質,有邊界。
你用來做什麼,時間就是什麼;
你做了什麼,生活就是什麼。
一件一件用品,搭建出你的整個生活;一口一口食物, 搭建出你的整個身體。它們精良,你就精良。
消費的快樂只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而長期持續行動構建一個全新的自己,才是最大的快樂。
用時間和持續行動去構建,從自己的邊邊角角開始清理,用每一個日常重建自己的「王國」。這件事情,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給你目標;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時間。
美一點,是現實主義
臉蛋不是從脖子和身體割裂的,要想發光和緊緻,一是鍛煉,二是保濕,三是飲食,四是作息,日復一日,十年為期。這個世界上當然有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人們通常把感情用「隨緣」來面對;但對於可以改變的,例如身材,就一定要雕塑試試。
美一點,不是穿漂亮的連衣裙和高跟鞋就能達到的,除了打扮得漂亮得體,還要擁有健康的體態、整潔的牙齒、光亮的頭髮和緊致的皮膚。飲食、作息、健身共同作用,才能支撐起這個美麗,我們要的是看上去很美,而不是站 上去很輕。
健身房、體育館、球場、操場,甚至是自己家的臥室,都可以成為我們變得美一點的地方。別老是說沒時間,沒時間是最大的藉口,說自己連 20 分鐘鍛煉運動時間都沒有的人,就像一個男人一整天都說因為太忙而沒空給你打電話一樣,根本禁不住檢驗。
外表和性格,共同決定你的命運。
任何人的外表差異,總是比思想、經歷和教養更早呈現在其他人面前,鍛煉身體當然痛苦,但比起身材走形的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健身的同時別忘了健腦
閱讀可以滋養浩然之氣,讓你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一本好書就是作者的靈魂,打開就是他的人生,我們只需要付出時間來閱讀,就可以和作者的靈魂觸碰。
閱讀是最便宜和方便的增值方式,可以為我們打開眼界,輸入新的知識,提供看問題的角度。
瑯玡榜男主角胡歌義務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裡,有這樣一句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深度閱讀都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它是人們認識生 命真相、抵達世界深處的最佳路徑。
閱讀是一件終生不可停止的事情,因為無法預先判斷何時何地何本書會參與構建你,整個歷程都是一場奇遇。
就像一小時訓練會體現在肌肉上,同樣,一小時閱讀一定會體現在大腦上。如果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可能是你誤會了我說的「一小時」的意思,我說的是「每天一小時」。
鍛煉身體、閱讀,任何時候都不會錯,不會晚,不嫌多。
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愛自己,可以從不熬夜開始,早睡早起,三餐有序,培養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
遠離身邊的垃圾人。一段好的關係不是被消耗、被壓榨、被否定,而是平等、尊重和互相幫助。愛自己,就要為自己選擇健康向上的朋友。同行的人比風景重要,何況有時候同行的人就是風景。
遠離低品位的玩樂,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滑稽荒唐的事情上。培養健康的愛好,其要一個小小的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但不能讓其成為全部目標,不然就會偏離人生本質。
遠離一切讓你糟糕的事情,像要求兒女一樣要求自己,不想讓他們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做。
像培育植物一樣培育自己
停止任何形式的自我攻擊。失敗了,做錯事了,不自我攻擊,不苛責自己,先對自己表示理解和包容,然後再尋求解決的辦法,偶爾還可以挑戰權威,無條件接納自己,淡定從容,有足夠高的價值感,自信,有主見。
做一個有一點「小壞」的人,為自己的利益和情感負責,敢於反抗,敢於對峙,敢於為自己發聲。懂得尊重自己的欲望,找到能帶給你自我認知的滿足、讓生命的活力 得以更美妙舒展的欲望。
不失信於自己,答應自己的事一定要做到。許下的承諾,一定要盡力達成,例如,今年一定考上研究生,今年去芬蘭看極光,今年閱讀三十本書等等。這些都可以記下來,制訂一個可行的計畫。
為自己創造生活的儀式感,在特殊的節日(生日,升職、加薪、拿到錄取通知書等日子)給自己買點喜歡的東西。生活真的需要這種小確幸,精緻對待自己,你會滿心歡喜,寂靜美好。
為自己制訂未來半年、一年、五年的計畫。每週看一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夢想。不管現在的你有多麼迷茫、多麼失敗,都不要忘記心中的夢想,把夢想拆分成小單元,每天接近一點,你就會變成自己生活的英雄。
不要在意年齡,年齡是一個人不前進的藉口。不要讓年齡捆綁和定義你自己,要做一個少年,決定自己是一個 少年,決定自己不老去,持續成長,保持好奇心、求知欲。
延伸內容
推薦序1
【為了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自由的成長】
◎文/羽茜(作家)
因為是女性作家的關係吧,常被推薦看女性成長的書,但是說真的,很多標榜女性成長的書或言論,都會讓我覺得有些違和。
為什麼都是女性要成長呢?男性不用成長嗎?女性成長的目標是什麼?很多看似鼓勵女性的言論,仔細推敲,好像都不是鼓勵女性「為了自己」而成長的。
不管是強調女性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還是要變得「更美麗」、「更有自信」,這些看起來很棒的宗旨,大多連接到一個不是「為了自己」的理由。
比方說教女人如何撒嬌,如何不著痕跡地達成目標,就是因為女人如果展露出太多野心,就會被認為是一個有攻擊性,「不那麼女人」的女人。換言之,即不符合社會主流認知中女性該有的樣子。
有些書甚至開宗明義地指出,女人不論到了幾歲都要很有魅力,而這個魅力如果細究,就會發現不外乎是對男性的性魅力,以及社會文化中,女性就該溫柔纖細的一種想像。
在身為人之前,就被規定要先身為女性。所以許多女性成長、心理勵志的書,在我看來一點都不勵志,只是用美好的話語,去包裝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束縛,用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取代女性對自己的期待。
但這本書我沒有這種感覺,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講這件事,在許多邀約我推薦的女性成長書當中,這本是我覺得認同的作品。
很多地方我都深有同感,像是作者說:「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首先應該是人,其次才有性別。」
身為女性而且是母親,特別會被期待要展現出「母性」,這個母性其實就是所有被認定是「女性特質」的內容之基礎,所以對一個媽媽來說,被批評沒有母性或母愛不足,是很根本在否定她身為女性的價值。
但是我在被期待,也自我期待「要做個好媽媽」的同時,卻越來越懷疑,是不是就是這種對母性,也就是對理想女性的想像,在束縛著我們去做一個「人」。
我們是人,就有人性,有普遍性,也有屬於自己個體的獨特性,這些東西不被允許或被壓抑住的時候,說真的,即使有母性或滿滿的母愛,也不能好好地表現出來。因為,我們身為一個人的自然追求,被社會對「女性就該如何」的框架限制住了。
作者以她的經驗和觀察,能夠總結「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遠遠不及個體差異大」,這項很多學者累積研究後才做出的結論,提出要解放性別刻板印象對個人的壓迫,我覺得非常感動。
先成為一個人,然後才是其他,為了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自由的成長。
在坊間太多以女性成長為名,其實洗腦女性去符合社會期待的書當中,很高興看見這樣一本獨具洞見,真誠又犀利的作品,誠心推薦給大家。
推薦序2
【兒女並不是父母生命或意志的延伸】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有些父母其實並不關心孩子和誰戀愛、結婚,而是透過參與兒女的生活,來處理他們自己的焦慮,讓自己的意志在子女的身上呈現,以對抗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
在早期的社會,父母視子女為財產,可以過繼、買賣。孩子的存在,被教育要滿足父母各方面的需求,像是最常被提到的「養兒防老」、「光宗耀祖」。孩子如果沒辦法承擔父母設定好的「功能」,就容易被貼上各種難堪的標籤,像是「沒出息」、「沒有用」……
然而,過去因為道德的制約,例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能輕易懷疑他們口中種種「為你好」的說法是否合理。傳統的思維忽視了父母也是人,也有很多侷限與缺憾,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一定能良好掌控,卻試著要去控制子女,來讓自己感覺不失控。
「為了孩子不離婚就是一個謊言,事實上是父母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婚姻關係,卻把這個『黑鍋』丟給孩子。」
父母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婚姻關係,但有些父母卻選擇要讓孩子背起他們難以承擔的責任。然後,自己的婚姻處理不好,又要介入孩子的婚姻,這狀況比比皆是。
當父母願意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不隨意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如意,都怪罪到孩子身上,親子雙方於是有空間能各自成長,並且能交織出更深刻的關係。當父母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完美,在陪伴自己的同時也陪伴孩子,生命的美好便能在相互扶持中綻放。
「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只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最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帶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可以獻出生命的愛。」
還好,在教育普及、知識流通的現代,父母更願意謙虛內省。不少父母知道自己還在學習,也藉著跟孩子的親密互動,學著表達愛,並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我看見許多父母不強裝權威,不把自己塑造成全知全能,而是願意跟孩子真誠討論,走向雙贏的局面,這真是動人的風景。父母不再只在乎「面子」,更懂得經營溫暖而接納的親子關係,「犧牲」已經不是美德,父母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采。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對自己有基本全面的了解,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力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常常我們是先懂得扮演一個人,才開始學著扮演父母。也許原生家庭不懂得好好對待我們,但我們透過自我教育,建設自己,也慢慢成就孩子。
我很關心一個人三十歲左右的價值觀,因為這個階段正是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關鍵轉折。即便是教養派別與方法,目前也有許多可能性,但最終要回到一個人的自我認識,由此展開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養實驗,邊走邊調整。
先對自己有扎扎實實的明瞭,才能溫和而堅定地設立界線,並適時依賴又能獨立。真正懂得做自己的人,也會允許對方做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做自己』,是因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但問題在於:人怎麼可能透過別人的認同而做自己呢?當你開始想要別人認同你的時候,就啟動了討好模式,只會離自己更遠。不妨將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發覺自己的優勢和天賦。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才能徹底『做自己』。對內安頓好自己,對外才能開放包容,不隨波逐流。」
一個人的獨立並不容易,在我們的社會裡,那表示這個人要試著對原生家庭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且為自己負責。試著發掘自己心底的需要,試著透過行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便是自我認同的起點。
真的認同自己了,有能力在社會立足了,能靠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才有個底。很多人根本連獨立都做不到,所謂的「做自己」,常只是「任性」換個說法而已。
「愛情是建立在兩個獨立、完全能為自己負責的人身上。」
安頓好自己,才有可能安頓好兩個人所建構的關係。兩個人都能為自己負責,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可以更美麗。
當婚姻中的愛情堅實,那麼經營出有愛又有界線的家庭,就不會只存在於童話。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邏輯,清晰入理,漸次展開。作者閱人無數,凝結出特別珍貴的體會,直指人心。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重新理一遍自己的過去,並且帶著篤定走向未來!作者資料
湯蓓
知名主持人,明星演講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為女性多樣化實踐者,主張做不被定義的女性。打造多條爆款短視頻,為超過百萬女性和青少年傳播正能量,全網播放量超過10億次。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