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圖文繪本 > 圖文書/漫畫
法國大革命:自由之章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2020年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金獸獎(Fauve d’or) 2019年 Prix Château de Cheverny 歷史漫畫獎 《人道報》(L'Humanité)Bulles d’Humanité 獎 不自由,毋寧死! 回到1789年歷史現場, 重新詮釋法國大革命。 近年有許多漫畫家嚐試重新詮釋法國大革命這個重大歷史事件,從不同角度勾勒全法國、乃至全世界皆耳熟能詳,對當代政治、社會及文化有重大影響的革命行動。法國漫畫家——弗羅杭.古華杰(Florent Grouazel)與尤恩.洛卡((Younn Locard)就以法國大革命為題,計畫創作一套漫畫形式的三部曲,命名為《法國大革命》(Révolution),其中第一卷〈自由之章〉(Révolution. Tome 1: Liberté)於2019年出版,並拿下2020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好書競賽(la Sélection officielle)的「最佳作品金獸獎」。他們二人在高中時就相識,並一起就讀布魯塞爾聖盧克藝術學校,2013年就曾共同出版以新喀里多尼亞殖民為主題的作品《Éloi》。 《法國大革命:自由之章 》描述法國18世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古華杰與洛卡透過書中幾位人物的際遇,呈現這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他們以鮮明的人物刻劃,勾勒出法國大革命前夕人心如何躁動反抗,展開迅雷不及掩耳的一連串行動。書中故事從一七八九年五月底的黑維雍暴動事件為起點,歷經七月十四日攻占巴士底監獄,一路直到十月時國民議會代表決定頒布戒嚴令為止。藉由掙扎求生的窮困少女、仗義行俠的女魚販、衝鋒陷陣的民兵、與平民同一陣線的貴族、陰狠的記者,乃至背道而行的議會成員,二位作者描繪出法國大革命不僅僅只是籠統的口號與傳奇,更是由血肉之軀所構成,充滿期盼、誤解、貪婪、矛盾等人性的亂世浮生。 在這場革命爆發兩百多年之後,世界仍然四處充滿為自由奮鬥的呼聲,今天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將人明目張膽以階級劃分的社會,但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似乎仍在遙遠的彼端,有待真正實現之日。

內文試閱

人民及其革命 真是太好了,大革命不再只屬於歷史學家才能夠講述。更難得的是,大革命既未被遺忘也並未死去。大革命是少有的鮮活主題,近年來的藝術創作將之據為己有,藉著讓它再次登上藝術舞臺並重新進入公眾言論內,發明嶄新的敘事、呈現全新的影像。大革命前所未有地充滿活力。對於所有曾經設想歷史終結的無足輕重之輩,柏林圍牆的倒塌宣告烏托邦的終結,自由主義處處戰勝宛如最終解答,那些烏托邦的創立者便來提醒他們,只要全世界還存在這麼多的不公不義,革命就尚未結束,而一七八九年的革命,即眾多其他革命和人民起義之母,就依然會是需要一再去挖掘探究、充滿靈感的田野。二〇一一年的突尼西亞人民就提供了顯著的例證。 戲劇、電影、小說、繪畫和從今往後的漫畫全都緊抓著一七八九年,在這二十一世紀的開端加以重新創造,提供新的故事性來理解這則非比尋常的事件,使其展現出新的意義。大革命正在路上,朝向已跑在我們前面的未來。 眾多第九藝術的創作者已經大膽做過嘗試。怎麼讓人不去想到貝赫納爾.伊雷爾(Bernar Yslaire)與尚—克勞德.卡利耶爾(Jean-Claude Carrière)的近期作品,那本絕妙的《羅浮宮上方的天空》 呢?或想到弗杭索瓦.布赫永(François Bourgeon)的歷史冒險傳奇《風之過客》 ,故事從十八世紀的巴黎公社展開,以傑出手法審視一七九一年八月發生在布瓦—蓋蒙(Bois-Caïman)的暴動,即聖多明哥黑奴的起義。 當古華杰和洛卡輪到他們面對這個創建當代法國,基於自由、平等、博愛,憑藉人民及其代表的意志所成立之法國的事件時,遠遠不只是把它用圖像史詩來呈現(光這點本身就已構成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更將其呈現為一段資訊豐沛得令人折服的閱讀經驗,充滿解釋說明的線索,拒絕採取某種善惡二分法,緊緊貼近連當代人自己都難以領會的現實意義,因為事件密集的程度可以隨時改變各種力量之間的關係,可以激起一個陣營乃至另一個陣營的希望或恐懼。這兩位搭檔打造他們的劇本和圖畫,分擔工作,就像在一座熔爐裡取出他們所精心雕琢的故事,以集體情感燃燒、因為對所有懼怕各種改變之人抱持的謹慎態度而降溫、繼之冷卻在不法牟利之徒或反革命人士的無恥盤算中。 時間背景並非隨機挑選,且已然表現這場革命一切的錯綜複雜,混亂和秩序並存,拒絕舊專制的同時也在建立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從黑維雍暴動事件開始,由於一七八九年四月底在聖安托萬郊區發生的居民屠殺,導致一七八九年十月底制憲國民會議代表舉行戒嚴令的表決,直到麵包師弗杭索瓦(全名Denis François)遭群眾屠殺所引起的一連串後續事件。指揮不當的巴黎自衛軍,第一次朝破壞旅館和黑維雍壁紙工廠的鬧事民眾開槍射擊,釀成十多人死亡,甚至在王國三級會議召開之前就引發聖安托萬郊區的恐慌情緒,對這個儘管貧困但仍自豪其專技工匠身分的郊區造成深深創傷。這些創傷,說明了數星期之後,酷熱的七月裡發生之其他暴力事件。一七八九年十月,這位麵包師因疑似私藏麵包(事實上是因為議會代表付了錢,他才把麵包存放在店鋪後的儲藏室)遭人毆打並吊死在路燈上。議會代表因此決定賦予各個城市首長警察權,允許他們在公共秩序遭受威脅時對群眾動用武力。這在日後演變為戒嚴令的實施表決,借¬鑑英國的《暴動法》 來壓制騷動的人群。革命與其一致行動,在介於希望這場革命停止,以及認為革命才正要開始的意見之間開始產生裂痕。一場又一場的屠殺,恰如其分地環繞著本書的故事,因此實現了革命。革命難道只存在暴力之中嗎?當然不是……兩位藝術家一頁接著一頁地剖析(那是他們的長處),這場大革命如同其他的革命,是如何從一開始就充滿暴行。首先是回應不義之舉,即國王的軍隊恐嚇並盲目殘殺那些擔憂薪水和生計的暴動者。其次是一群傳統上並無暴戾之氣的人會變得暴力,是當他們看到部署在戰神廣場(Champ-de-Mars)或巴黎週遭的外國雇傭軍團士兵朝他們猛攻,決定自保,於是武裝起來尋找火藥和武器,他們先是到傷兵院找,然後到象徵絕對主義在這個「啟蒙」時代過度濫權的堡壘去找。有關攻占巴士底監獄和結局景象的篇章,將會成為這部漫畫裡最了不起的片段之一而傳世。 專門研究群眾的歷史學家很清楚知道這點。人民之所以不殘暴,只是因為受到群體身分匿名的保護。這些理論適用於十九世紀末由勒邦 所具體展現的陳舊心理主義。從那時起,許多研究指出人民長期的饑荒、失業與隨之而來的憂慮,對他們去鬥爭那些被認為獨占資源的人都是同等的導火線。因此,在攻占巴士底監獄前,有關徵收入市稅城門這鮮為人知的火災篇章,便極為引人注目。從七月十一日起,包圍巴黎的火勢全部都是了解大革命開端的關鍵。在有關一七八九年七月的敘事裡,這項少見的著墨,顯示出古華杰和洛卡考察過的成果,特別是在巴黎第一先賢祠—索邦大學(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的法國大革命歷史研究所裡得到的收穫。 自一七八〇年代起,國王因亟需稅收而允許在巴黎周圍築起讓居民厭惡的城牆,因為此舉導致人口封閉。城門等於是糧食在市場上以更高價售出前課稅的通道,這正是兩位作者所仔細觀察到的其中一項革命起因。火災和上升的焦慮情緒都非常生動地從那些扭曲的面容、睜大的雙眼、遭追捕之人的驚慌奔竄、發狂的士兵、憤怒的男人、同樣積極行動的女人之中表達。不過兩位創作者對一七八九年有著全新且具高度原創性的觀點,清楚決定了這份雄心的關鍵所在:要讓人看見一個人民怎樣成為革命家。而這與滿足於反覆重述無數關於大革命的故事來說,完全是另一回事。 想要好好了解這個成功贏取自由的賭注,就必須掌握這系列作中,達三百頁的第一部作品裡所召喚來的各種社會面貌。太冗長嗎?當然不會。作者非常尊重他們所創造的人物。他們並不把創造的人物形塑成讓歷史事件具備可看性的託詞,相反地,他們花時間去描繪,在這些人物的痛苦、行動、勇氣還有軟弱之中一路相伴。為了講述這場幾星期內就把長達一千四百年的古老政體摧毀殆盡而顯得如此重大的革命,必須說明它的錯綜複雜,不使之簡化成人民反抗統治菁英的結果。更巧妙地在君主政體的許多不同方面,充分掌握了使之建立而成的「一連串輕蔑言行」。這是段真實的旅程,我們受邀進入層層相疊的舊制度社會,從王室宮廷到巴黎沙龍、從緊抓特權不放的貴族小集團到來自各省分的市民階層代表,他們想要重建國王和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就像本書的凱爾維雷甘。但不能把所有的貴族都混為一談。有些貴族依舊忠於另一個時代的倫理,而其他貴族則跟諾阿依 一樣促成特權的末日。八月四日晚上,這些其他的人還選擇參與大革命中最激進的派別,就如本書帶頭率領鬧事群眾的騎士尼可拉。這可不是為了加以美化而創造出某個虛構的羅賓漢。我親自見過亞爾市(Arles)的市長安東內勒騎士 ,一個澈底深入那些最窮苦、最貧困之處境的貴族世家,整個大革命期間都不改其心,哪怕是被原屬的社會等級所驅逐。 然後,在這些社會階層裡,出現了「下水道的盧梭」,就像杰宏.雷格黑,本書的中心人物,某種布列塔尼的黑帝夫 、晝伏夜出、有點失敗也有點不老實的記者、夾在兩個世界、在他所背叛的人民和那些不把他當作一分子的貴族之間,略顯圖謀報復。很有意思的一名角色,他間接地讓人隱約看見,這整個文人共和國的文人,若非有人出高價才動筆,就是基於信念加入兩個陣營之一,創造出作者用幾個精心構思的漫畫格所描繪出的現象:公共言論如同世界的新女王,帶著牆上張貼的布告、新聞報紙、抨擊文章,以及刊載國會言論的準官方刊物《箴言報》 。 無論如何,這本漫畫提供給歷史和歷史學家最多啟發的,是對於人民的刻劃描寫。這則故事的真實女男主角都是突然擁有自己名字的無名氏,他們成為起義的主要人物、命運的積極參與者、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贏取第一項權利。本書完美地注意到這也正是一場革命:在人民和治安武力可怕的對峙中——每個人只要參與過一次示威遊行都能感受到這種對峙——暴力能夠從此方或彼方突然翻轉的緊張時刻。畢竟,一場革命不僅僅是人民的勝利,更是一個懂得要表現出十分確信其力量、或是十分堅決要發揮其力量之人民的勝利,使治安代表、士兵或自衛軍,舉槍投降站在人民那邊,並自此要求當局跟新的談判對象妥協和解,從巴黎的巴士底監獄廣場到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 都是如此。革命就像這樣發生,完全不用預料它們的結局,它們可能在我們真的裝出一副有不自由毋寧死的理想前景時就結束了! 幸好,作者花費時間去構思、使其發聲、展現行動、重新讓人民為人所見。順便一提,讓我們向大方給予作者發揮空間的編者致敬,許多編者可能會嚴格地加以限制。其成果便是並非僅在字面上呈現有關人民的描述,而是能深入各種人群的親密連結。因為,要再次重申,一則有趣的故事就是一段錯綜複雜的歷史,未經任何刪減,要讓人看見現實的爆裂、採取行動之積極參與者的主體性,而其行動壓倒了每個人的情緒和親身經歷。這裡卓越的成就,其中之一在於呈現「這些」人民,以及他們最後匯集成「大」革命的革命,它顯示出的這種直覺,必定與一七八九年五月到十月間這個極度混亂時期曾經存在過的直覺相似。 孩童在其悲慘處境中現身,工匠離不開其所處地區的生活、大堂搬運工亦然,對憂心其怒火的警察而言是種威脅;桶匠、把走私品藏在船底的街頭賣藝人、充斥在現已荒廢之塞納河碼頭的水手、搬運夫、石匠、印刷工……所有人都在那裡帶著同等而彼此相異的憧憬,實際上則在他們要求一個更公正之世界的意志裡團結了起來,亦即要求一個世界具有如同當時世人所稱的「政治經濟」,能夠保障每個人為了必須生存可以反抗工作,讓每個人有足以養家活口的尊嚴,而不用眼睜睜看家人深受饑荒之苦。這正是君主政體顯現出它澈底無能之處。如果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的麵包價格在當時上漲至世紀天價,絕非偶然。不,巴黎人並沒有酗酒,比方某些反動的歷史學家喜歡影射巴黎人會酗酒來指其行動非法, 他們並不是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告訴自己要去攻打主宰聖安托萬郊區的那座堡壘。如同一格漫畫裡所呈現的,巴黎三天以來處在城門起火的濃煙之中,整夜敲響著引人焦慮的警鐘聲。沒錯,他們在凡爾賽都知情,就像漫畫以同時充滿暗示和令人感到急促的方式所呈現,議會代表正一步步為了獲得新的公正稅法而奮鬥,彼此區分政治色彩、彼此結盟為新的俱樂部,尤其把布列塔尼俱樂部描寫得很出色,日後憲法之友協會的前身,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雅各賓俱樂部(Club des Jacobins)。 米哈波、巴爾納夫、但特別是奧古斯丹.貝爾納爾.弗杭索瓦.勒.古阿澤爾.德.凱爾維雷甘,這場冒險的重要人物,反對教士和貴族濫權的布列塔尼鬥士,他們代表人民發言也為人民說話。凱爾維雷甘,坎佩爾的民選代表、共濟會的分會會長、「快樂石匠」,從一七八八年起就為了第三等級和特權等級代表之間的平等地位而奮鬥。他讓那些缺乏智慧和能力去分析這個破產、負債累累、深陷絕境之君主政體正在衰落的「善良人士」感到十分害怕,他們只看到處處皆陰謀。大革命只會是一場更大的陰謀,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操控,可能是奧爾良公爵這位藏身皇家宮殿裡的放蕩之王,由我們兩位記者/藝術家/漫畫家出色地僅用幾筆加以描繪記錄,也可能是那些暗中勢力在煽動這些本身無能,不得不如同家畜一樣敬愛其國王的群眾……愚蠢的陰謀論已經對他們發生作用,因而不願思考足以充分說明引發廣大多數怒火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財政條件。然而反過來說,那正是作者聰明的地方,輪到人民自己去發現到處都有可疑分子、警探、間諜,使街頭瀰漫著暴力和一觸即發的氛圍。 在這一篇透過這些生動圖像所呈現的閃耀光彩(好比我們在皮影戲時代裡會用的形容)而寫就的簡短介紹,只能以女性在大革命爆發之中真正且終於受到公認的影響來作結。她們決定性的積極參與,貫穿了整個十八世紀的反抗行動。這些負責下廚餵飽家人的女性,是第一批因市場上缺乏必需糧食所苦的人。她們工作,當洗衣婦、紡紗工、小販。她們形成著名的巴黎大堂女魚販,有時則屬於一支由無數來首都定居之巴黎僕人所組成的無名軍隊。這些年輕女性大多數都希望能避開危險,以及威脅她們從娼的可能性,或者如眾所周知,自己想辦法在皇家宮殿出賣肉體。這些女性,無論是羞澀的露伊絲或是伶牙俐齒的漢娜,全都在第一線積極參與大革命。她們訓練男人、戰鬥、在十月五日前往凡爾賽。在列席男人的會議,或在議會講臺之間替自己開路時,她們都帶有政治色彩。她們生活、介入大革命、她們去愛、去擔憂,隨著大革命的進展,她們自己也創造了大革命,而沒有人能控制這股將舊世界帶走,以便誕生新世界的洪流。你們可能以為自己了解一七八九年……古華杰和洛卡的全部本領,就在於精確、真實且令人信服地重新創造它。他們都不是歷史學家,卻重建了真實。他們使整部作品變得可能。事件過後的兩百三十年,他們讓無數彷彿初次作為歷史之血肉的平凡人重生,同樣運用了想像力,或許受小說之助,但更為可能性與真實服務。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從不結束提問,並幫助十八世紀歷史學家回答一則最困難的問題:這些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自由之章構成一段真實的故事,先是貼近土地,接著上升到議會代表的高度,進入貴族的閣樓,卻總是朝著全新的天空,就像這幅出色的封面,呈現一隻握著手槍的手臂,彷彿要擊發用創造大革命來改變世界命運的子彈。之後先是共和國,接著是民主——在這二十一世紀之初,依然有待建立。 皮耶爾.色那(Pierre Serna) 巴黎第一先賢祠—索邦大學法國大革命歷史教授。

作者資料

弗羅杭.古華杰(Florent Grouazel)

1987年出生於洛里昂(Lorient),在當地就讀於Dupuy-de-Lôme高中,其後進入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聖盧克藝術學校(Institut Saint-Luc de Bruxelles)。他於2001年於L'Employédu Moi出版《莫瓦茲人的習性》,也曾參與戲劇演出。

尤恩.洛卡(Younn Locard)

1984年出生於盧昂(Rouen)。2009年於L'Employédu Moi出版《H27》後,他花了兩年時間周遊列國,在此期間持續繪畫創作,在grandpapier.org網站上發表筆記,並於2013年5月在L'Employédu Moi上發表關於伊斯坦堡的作品Dérive Orientale。

基本資料

作者:弗羅杭.古華杰(Florent Grouazel)尤恩.洛卡(Younn Locard) 譯者:李崇瑋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Revolution 出版日期:2021-03-09 ISBN:9789571386539 城邦書號:A2203130 規格:平裝 / 全彩 / 344頁 / 19cm×26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