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如果你想道歉,隨時都可以來──「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背後,那些大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
小書店大繪集: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
生命的尋路人(附彩頁經典重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以藝術重生的產廢之島,見證負面遺產如何成為居民的希望之海!
-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服從權威(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
藏傳密續的真相:轉欲望為智慧大樂道
-
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出版六十年媒體批判經典,第一次授權全球繁體中文版)
內容簡介
台灣開發歷史不長,從有台北這個名字的出現到現在,也不過一百二十餘年,很難想像,在這裡曾有一座中國式的古老城池存在過,有城牆、衙門、轅門、書院等等典型中國政治思想下產生的建築形式及空間,不過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二十年左右。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人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蓋起一座城池又旋即拆毀?首府定在台北的經過是如何?當時的台北古城又是什麼樣的面貌?為什麼有人不居住在較熱鬧的艋舺及大稻埕反而定居城內?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清代遺跡,真的只有殘留在二二八公園內的幾座石牌坊而已嗎?
清代的台灣史,對一般人而言,是較為曖昧不明的,大多都只有片斷的概念或口耳相傳的鄉野諺語,像是「一府二鹿三艋舺」、劉銘傳是台灣現代化的肇始者等等。但當我們把台北城的發展放入一個時空軸中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這些說法並不全面,如清末時的台南府城雖然寸土寸金,但就商業發展而言,艋舺和大稻埕早已超越台南,甚至有面對全世界的貿易網絡;劉銘傳最早推動台灣很多現代化的建設,但到後來因種種因素無法持續。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現在流行的官辦民營、合作開發,早在當時就已開始,小南門的出現,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土地開發案件。透過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不但認識清朝時期的台北城,更可一窺清朝台灣的面貎。
本書以一張極稀有的一八九五年間繪製的台北古城地圖,配合年表、清朝概況圖表、古今地圖對照、二百幅照片及圖像、深入淺出的專題討論,不僅是一本可讀性高的好書,更是一本具查索參考價值的工具書。
■重量級文獻收藏家林于昉推薦。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