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兩強相爭,誰能勝出? 政治體制│經貿戰爭│地緣戰略│科技競賽│軍事角力│航太發展│擴張版圖 一次盤點,完整分析  中國有可能改變政治體制嗎?  除了民主與專制的對立,激烈的貿易戰爭會再次重演嗎?  高科技、軍事與航太競爭,激烈的角力,誰將站上國際新時代的領導位置?  在國際領導權的角逐中,美國最大的阻礙是什麼?中國又將面臨何種危機? 推薦—— 王宏恩 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葉 浩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劉仕傑 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顏擇雅 作家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國法新社資深記者與新聞主編。深耕政治學,並長期旅居亞洲學習中文。長達三十七年的媒體生涯,派駐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其資深的新聞資歷,從眾多客觀的數據資料中,抽絲剝繭,並援引諸多新聞媒體的報導與政治人物的觀點,深入探討國際勢力布局。本書分析中國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經貿體質、地緣政治、高科技軍事角力等領域的互動走勢,清楚盤整中美兩國歷年概況。並以拜登當選後的後川普時期,其對中與對臺政策的轉變,來分析新時代的中美競爭,誰將左右世界?

目錄

前言——勇氣和忠誠 序 中文版序言 導言 第一章 當民主遇上專制 第二章 兩種經濟模式之間的競爭 第三章 世界大分割:地緣戰略 第四章 兩個巨人的戰場:高科技領域博弈 第五章 軍事領域,由美國持續掌控的無聲競賽 第六章 新絲綢之路,中國擴張主義的工具 第七章 太空,新的征服目標 第八章 中國登頂的障礙 結論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作者著述書目

導讀

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經歷了令人目眩的經濟發展,目前,中國正力圖超越美國成為領導世界經濟的勢力。由於夥伴國家的保留態度,北京的絲綢之路計畫(一帶一路)没有最初設想的那麼大展鵬圖,然而,無論如何,確實加深了中國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市場渗透。與此同時,美國終於意識到,現在,中國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了。這兩國在2019年進行了貿易谈判,但在激烈競争的背景下,雙方繼續針鋒相對互不退讓。中國電信龍頭華為所遭遇的困難,具相了這種前所未有的較勁。四十年來第一次,中共被迫坐到談判桌前。現實是,中國和美國已進入冷戰狀態,隨著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更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儘管美國仍然是全球領先的軍事强國,但中國業已取得重大進展,已經挑戰了華盛頓有效支持在該地區盟友的能力。此外,中國沒有顯示出將降低技術差距的跡象。在高速鐵路網建設和民用核能開發方面,都有令人驚嘆的進步。中國已成為電動汽車的最大生產國和最大市場、移動電話和網路的領導者等人工智能發展的先驅。如果要列出一張表單,我們可以加上最近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進展,在民用航空方面,我們一樣可以預見將有類似的進程。 中美對立已演變為一場文明衝突。一個明顯走下坡但仍充滿活力且展現具有反彈能力的民主政體,與一個看來仍牢牢掌控的一黨專政,對峙起來了。在這兩者之間有一道深淵:美國人以他們的個人自由和生活方式——亦即「美國式生活」為榮,而中國人以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自得且以快速經濟發展自豪。但是,儘管大多數中國人擺脱了貧困,人民仍受到國家的嚴密監視,國家機制越來越多地利用科技来實施歐威爾式(Orwellian-style)的社會控制,持續政治嚴控。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員,中國利用其「世界工廠」的角色,成為主導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大國。習近平主席倡議的「中國夢」,把目標設定在2049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時,將帶領中國於全世界所有關键領域在在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將因此洗刷鴉片戰爭帶來的奇恥大辱。中國人獲得了正當的榮譽,且從不錯過任何機會指出他們超過五千年的光輝歷史,而年輕的美國卻只能展示兩個半世紀的存在。2017年11月,在美國總統川普首次到中國國是訪問期間,在中國電視台的鏡頭前,習近平說道:「(中國)有文字的歷史是三千年。」川普:「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有八千年。」習近平認同,「對,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在這場瘋狂競争中,一個國家正用心竭力從另一個國家手中奪取世界領導權位,而另一個國家完全無意讓出它穩坐了一個世紀的寶座。與此同時,歐洲在這場角力中只能扮演一個無助的旁觀者,老邁的歐洲痛苦地意識到,兩者都在破壞歐洲的團結和影響力。 必須謹記的是,在過往二十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是世界頭號強國。直到十八世紀西方開始工業革命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 在基督紀元初期,中國占世界財富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歐洲並未意識到它的存在。亞洲和國際經濟問題專家修伯特‧泰斯塔德(Hubert Testard, 2019a)在「亞洲分析」(Asialyst. com)網站上指出:「距離是巨大的……相互無知是常態。」1820年,國勢臻至鼎盛時期的中國占了世界經濟的36%。因而,在中國領導人眼中,自從1979年以來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一切,不啻是公正地回歸到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殖民帝國羞辱的鴉片戰爭之前的境況。前美國銀行和瑞士信貸主管的美國經濟學家暨分析師戴維‧P‧高德曼(David P. Goldman),他在《亞洲時報》網上專欄中以「斯賓格勒」(Spengler)的筆名走紅,他指出: 在過去一千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在世界上都是占主導地位的製造業大國,然後,約在兩百年前工業革命開始時走下坡。中國人認為這只是暫時失常,他們期盼重新樹立中國的卓越地位。他們將中國的技術優勢——無論是在創新方面還是在控制主要市場方面——視為實現中國實力與繁榮的關鍵。(Gehriger, 2019) 中共把中國復興的開端回推回去到過於久遠的年代了。怎能忘記,在1950年代,中國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毛澤東的統治是連綿不斷的大饑荒與政經混亂的同義詞。然而,隨著鄧小平於1979年開始的經濟改革,中國經歷了三十年的GDP年增長率超過10%。然而,當前的放緩是否反映了中國經濟模式的危機?眾說紛紜。在某些觀察家看來,中國的模式可能已經發現其極限,且遭受了與美國貿易緊張局勢的損害。對另一些人來說,當前的形勢可能並未預示著一場嚴重的危機即將發生,但警示著在過去幾十年從全球化中輕鬆獲利的中國經濟需要有些變革。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國際投資的首選,遠遠超過美國。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来看,共產主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領先的經濟大國,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家。從1980年到2007年,中國的GDP增長了13倍!當然,經濟增長已導致不平等現象顯著增加,並對環境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今天的北京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第四大城市。不過貧窮已大大減少了。根據2005年9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觀察員》發布的統計數據,1980年到2000年間,全球絕對貧困人口减少的一半以上發生在中國。中國的貧困率從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2年的10.2%,再降到2018年的1.7%。中共政府的脫貧目標,是在2020年消除包括農村地區在內的絕對貧困,從而創造一個「相對繁榮的社會」。 這項成就,是在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進行經濟改革十五年後,使其成為可能。它們伴隨著企業私有制與市場經濟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中國已經從蘇聯式的計劃經濟轉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18年,私有企業貢獻了60%的增加值。2017年,私營部門創造了90%的新就業機會。僅管公共部門仍然強大,但眾所周知,通常效率奇差;90家最大的國有企業消耗了超過一半的公共投資。儘管貧富懸殊加劇,然中國的經濟成長使得中產階級如雨後春筍大量萌生,數量甚至超過美國。 大西洋的這一邊,美國尚未失去太多使其叱吒風雲的本事。美國令人敬畏的經濟實力繼續在全世界贏得人們的尊重。2018年和2019年,在強勁的國內需求推動下,美國經濟持續保持活力。2018年增長加速(美聯儲記錄為增長3.0%,2017年為增長2.5%),主要得益於消費和投資。由於勞動力市場的有利形勢,消費保持強勁,這導致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並且使減稅成為2017年稅制改革的一部分。國會在2018年3月通過的財政刺激方案,也對支持經濟增長有所貢獻。美國經濟基本上達到了充分就業的水平,2019年9月的失業率降至3.5%,是自1969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然而,創造就業機會依舊強勁,當月創造了136,000個工作機會,2018年平均每月創造了220,000個工作機會。同時,通貨膨脹率仍然溫和:2018年12月,消費者價格通貨膨脹率為1.9%,接近美聯儲的目標水平。2019年10月,美國經濟進入連續第124個月的增長,這是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自1854年以來記錄的最長的增長。2019年9月,川普在推特發文說:「我們國家所曾經歷過的一些最好的經濟數字,現在正在發生著。」 不管如何,中美兩國的經濟都深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隨著2020年第一季度GDP下降4.8%,美國長達十年的擴張陷入停滯。根據美聯儲的數據,3月份美國工業生產比2月份下降5.4%,這是自1946年1月以來最嚴重的降幅。4月份的失業率飆升到14.7%,是從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很快又回落到10%以下。這次疫情很可能在美國經濟上烙下長達數年的印記,許多人認為川普是因為這疫情的災難而無法連任。 在同一個時期,中國的經濟也受到重創。與2019年同時間相比,2020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6.8%,當時中國大部分經濟活動因封鎖而停止。這是中國至遲從1992年開始編制官方增長統計數據以來,其GDP首次出現收縮。該跌幅略低於分析師預期的6.5%,並延續了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的6.0%增長。但是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第二季度恢復了增長,GDP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3.2%,只是,有些觀察家對這些令人鼓舞的數字的可信度表示懷疑。 除了展示這個星球上兩個主要經濟大國的經濟儀表板之外,本書探究現今這兩個巨頭為了保持或贏得世界領導地位而行進的激烈競爭。這種為爭取影響力和 進行政治競爭而激發的無情鬥爭,催生了新的冷戰,這使得歐洲被邊緣化,陷入沒完沒了的內部分歧之中。明日的世界將見證這兩個大國之間近一步加劇這種多方面競爭的大賽局。當美國霸權在世界各地引起不信任和反對的同時,中國新的經濟和科技之帝國主義已經跨過邊界,征服了遠離北京的眾多場域。 這種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鬥爭被許多人視為文明之間的根本衝突。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否認了這種觀點。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抨擊:「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法國記者克勞德・勒布朗(Claude Leblanc)認為,「出於害怕看到一個非西方國家接管全球領導權的這種恐懼,鼓動了美國人去構想與中國人的長期對抗。」(Leblanc, 2019) 把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與種族因素連結在一起這種觀點,美國國務院一位高級官員曾如是明確表述過。於2019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論壇上,當時擔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的基榮・斯金納(Kiron Skinner)提出:「這是我們第一次遇到非白種人的強大競爭對手。」(Chan, 2019)他補充說明:「這是一場與真正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意識形態的鬥爭,美國以前未曾經歷過。」(資料同上) 所以,我們難道不能下此結論:一方面,美國繼續作為世界自由的堡壘,另方面,一個威權的共產專制體系正積少成多地誘使新興國家懷疑西方的民主美德?可能是這樣,不過,尚非在逐一檢視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和科技各個層面之前,全面審視會幫助我們追蹤二十一世紀這巨大衝突的來龍去脈。「美國世紀」是否將由「中國世紀」接續?我們是否應該指望中國取代美國這超級大國來主導?這些問題尚未有明確答案。然而,經由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對正在發生的變動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些變動將決定我們接下來幾十年的世界。 這本書是一位新聞工作者的作品,並非專門研究中國的研究者的論述,因此,它無法與一位專家對該國的知識一較高下。不過,在亞太地區政治發展的關鍵時刻,我確實在那裡度過了八年的時光,期間包括我在臺灣和香港學習中文,以及在北京擔任法新社的特派員。在那之後,我曾多次回去,那裡有我很多摯友。至於美國,我曾作為法新社駐聯合國特派員,在紐約工作了兩年。我每天系統性地對這本書進行研究和調查,從眾多第一手資料中核對我的訊息,然而,我必須承認,事態發展之緊張是推動這本書的最大動力。我給自己設定的任務是,在這裡呈現出一幅誠實的、盡可能平衡的、毫無疑問將影響世界未來的現實圖像,並且始終牢記鄧小平所珍視的「實事求是」的箴言。

序跋

自序
自從這本書的法文版問世以來,一樁大事已經發生:2020年,喬・拜登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一旦入主橢圓形辦公室,拜登首先要面對的外交政策議題之一將是中國。一般推測,在這方面,美國政策將不會發生180度的大轉彎:拜登傾向對北京維持强硬政策。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樣,在他們眼中,中國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代表著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有必要加以「遏制」。 我們所能期待的僅是措辭上的改變。拜登不會說出「中國病毒」這種字眼,且對中國和其領導們的遣詞用字都會加以克制。他的國務卿,不管是誰,都不會像邁克.龐佩奧(Mike Pompeo)那樣把中國共產黨當做標靶,聲稱那是「當今自由世界的主要挑戰」。拜登也承諾了,是否繼續執行川普對中國施加的商業與科技的制裁,將與美國的歐洲盟友商榷。 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後,實踐他競選承諾的首批措施之一,就是重新加入關於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外交政策方面,除了對中國,拜登將與他的前任截然不同。川普利用他的四年任期相當程度上推動了一種孤立主義政策,這無疑提供中國影響國際組織的一條寬廣大道,不過拜登已經揭櫫他的意圖:美國要重返其積極的角色。在11月下旬,當拜登概述其人事選任時,他說道:「美國回來了,是要領導這個世界,而非退縮。」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對中國會有更多張力。在靠近選舉日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告訴美聯社:「民主黨人看來不那麼好戰,因此,即使是有限的軍事衝突也要防止,他們會更用心與中國進行危機管理溝通。」 等著拜登面對的最微妙問題之一,是中國在南海日益好戰的態勢以及對臺灣的態度。這些是迄今為止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最具争議性的問題。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余萬里認為,至少,拜登的政策「不至於像川普那麼情緒化和荒謬」。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專家羅伯‧薩特(Robert Sutter)表示:「拜登對中國會是個問題,因爲他的政府將在人權議題上緊盯中國,他宣稱與盟友合作來約制中國的做法極可能運作,會讓中國的進展更加複雜。」從拜登為紐約中文報紙《世界日报》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在臺灣議題上的態度。這篇文章發表於美國總統大選前兩週,他在文中承諾重建與華盛頓在太平洋最親近夥伴的關係。拜登寫道:「這其中就包括深化與臺灣的關係,臺灣是居領先地位的民主政體、主要經濟體,以及科技重鎮。臺灣也是開放社會能夠有效控制新冠狀病毒的閃亮典範。」 在11月17日法國《世界報》上的一篇評論,法國外交部長尚-伊夫.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和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聲稱,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不啻是重新建立跨大西洋關係、得以更完善地面對中國的契機。文中闡述:「我們知道,拜登政府依舊會把中國置於美國外交政策的焦點上。對我們,(中國)既是一個合作夥伴,又是個競爭對手,也是一個體系性的勁敵。因而,我們很在意於建立一個共同的陣線,很務實地應對中國日益崛起的強大實力,同時,我們會持續與北京保持必要的合作管道,以面對全球性挑戰如新冠狀肺炎和氣候變遷。」 因此,我們看到,無論兩國領導人的風格如何變化,中美之間競爭的實質都會存在,而且勢必決定未來兩國關係的輪廓。那是因為美國完全無法想像他們的霸權地位會退位給中國。毫無疑問,讓徒弟來駕馭師父,怎麼說都是不可能的。白宮的民主黨人可能更有機會説服歐洲夥伴採取聯合行動來對付中國。很確定的是,歐盟將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過往,歐盟曾對龐佩奧的言論和態勢一直相當冷漠,不過近幾個月以來,很明顯地,歐盟對中國採取了比較強硬的立場。 如果川普是經由經濟利益和商業交易的三棱鏡來看待與中國的關係事務,那麼,顯然地,拜登將更關注於——且可能是不妥協地——人權議題方面。北京政府施加於新疆維吾爾族人的待遇、西藏和香港的命運,以及西方人重新關注的普世人類價值,這些都是舉世觀照的焦點,在在都讓北京政府坐立不安。拜登曾經承諾,如果當選,他將會見達賴喇嘛。達賴喇嘛是西藏的精神領袖,北京方面視他為「危險的分裂分子」。 即使他們永遠不會公開承認,但很明顯地,中國當局是比較樂見拜登上台的。縱使中國已從川普的孤立主義走向獲得利益,從而在國際組織中穩住更多領導的權位,但無論如何,北京政府對川普的不可預測性已飽受驚駭,顯然希望能夠扭轉緊張局勢。邁阿密大學中國專家蓁.託芙.隹爾(June Teufel Dreyer)認為:「與古老的說法相反地,與其跟一個他們已經熟知的惡魔打交道,他們寧可跟一個他們尚不熟悉的惡魔交往。」 拜登的核心外交政策諮詢麥可.卡本特(Michael Carpenter)認為,新任總統遇到中國問題時將會把歐洲團結成「朋友和盟友」。他說:「川普看待中國問題僅是很狹隘地關注在貿易逆差,而拜登政府會致力的,將是與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夥伴共同努力,建立統一陣線,結束這種系統性的操縱。」 北京並未自我欺瞞。在10月底舉行的五中全會的報告中,中國共產黨雖未明確表示但已預告,中方並不期待與美方的關係能迅速改善。官方公報完全沒提到美國大選,報告中說:「穩定和不安全感卻在急劇增加,國際環境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與往常不同的是,這份六千字的文件使用了二十二次「安全」這個詞彙。美國大選吸引全世界關注了一個典型的民主進程,也與習近平獨裁掌控下的中國僵化的政治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選舉後的第二天,拜登說:「我的同胞們,昨天,再次證明了民主是這個國家的心跳……在兩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這個國家的心跳。縱使面對著疫情,卻有比以往美國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多的美國人投票參與這次選舉。超過1.5億人投了票。我認為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我們有任何疑問,也不應該再對一個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政府心存疑慮了。」這是美國民主的亮麗示範,對從未舉行過自由選舉的習近平的共產主義中國嗤之以鼻。 2020年11月18日 法國,默東
中文版序
自拜登入主白宮 自從拜登2021年1月20日入主白宮,美中關係從鬥爭走向對峙,議題主要的分歧點是臺灣,在過去幾個月,戰爭的風險變得真實且數度險象環生。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張力加劇,這個問題越來越尖銳: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臺灣爆發嗎?2020年以來,這座島嶼已經成為北京與華盛頓之間不斷升高對抗的焦點。距離開戰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誰會希望它發生?如果中國當局決定發動武攻,必須有贏得這場戰爭的絕對把握,否則將會落入自己設置的陷阱,以及,幾乎肯定會導致政權崩潰的雙重風險。2021年3月23日,美軍印太地區司令約翰・奎利諾(John Quilino)海軍上將提出相當嚴重的警告,他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報告,中國攻擊臺灣的時間點「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得更早,我們必須把這個可能性放進思考裡,以緊急的憂患意識,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威懾的嚇阻能力。」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到決定開戰之前,人民解放軍已為這般場景演練很久,且相當積極;解放軍正在模擬如何對真實目標進行侵襲,以便當登陸日(D-Day)來臨時所向披靡。 想打贏這場戰爭,中國軍隊除了閃電戰別無選擇,在三天內,利用奇襲的效果癱瘓臺灣軍隊的任何回擊。超過這個時間,美國第七艦隊將有時間組構回應戰略,北京可能因此輸掉這場戰爭。時間如果短於三天,美國就會面臨一個難以著力的既成事實。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宣布2021年軍事預算為13,550億人民幣(2,600億美元),比2020年成長6.8%。軍事預算近年來持續穩定地增加,雖然這數目與美國的軍事預算相比瞠乎其後(美軍2021年為9,340億美元,超過全世界各國所有軍事預算的總和),但仍排名全球第二。中共領導人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開幕致辭中明確表示:這預算將讓人民解放軍「加強戰備能力」。2021年3月9日,習近平以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央軍委主席——也就是中國武裝部隊領導者身分強調,中國正面臨「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全軍要統籌好建設和備戰關係,做好隨時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臺灣的軍事預算成長4%,達到132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的數字是臺灣的16倍之多,而且,專家認為中國官方預算遠低於實際花費:尤其是研發新武器的成本並沒有被納入計算。那麼,這麼龐大數目的軍備預算所為何來?中國有遭到任何立即或是預料之中的外國入侵威脅?顯然沒有。那麼,是不是哪天要攻擊臺灣呢?中華的手足們要互相殘殺了嗎?應是出於習近平的恐懼。如果有一天他在國內遭到有組織性的攻擊時,下令武力侵犯臺灣成了一種手段,一種誘因,一種不計後果的行為,用來轉移焦點,並利用國內的民族主義者的情操,拾回中國重新組合成以他為核心的團結一致。 不過,有一點看來是確定的:如果這樣的軍事衝突真的爆發了,許多國家會被捲入其中。確實,美國在日本領土上的軍事基地,幾乎可以肯定會成為解放軍的優先攻擊目標。即便日本的和平憲法禁止東京動武解決國際衝突,也不管是否心甘情願,日本都會被捲入這場戰爭。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在2021年3月15日至21日這一週,日本和美國國防部長達成協議,同意在北京決定對臺動武的情況下,確保雙方密切合作。「如果北京決定武力侵犯臺灣,解放軍的將領勢必會下令向美國駐沖繩和在日本領土其他基地發射多枚導彈,因為在那裡有著美軍最強大的力量,可以阻撓並對中國軍方造成慘重損失。」香港日報引述美國蘭德智庫的安全專家蒂莫西・希思(Timothy Heath)說法。 美國在日本領土上總共有23個軍事基地,其中位於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是美國在印太地區最大的軍事設施所在。大多數在這個區域巡邏的美國偵察機是從嘉手納起飛。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國防戰略分析師馬爾科姆・戴維斯(Malcolm Davis)認為,澳洲也很有可能會被捲入其中,然後衝突會難以收拾地節節攀高。他表示:「萬一中國對所有用威懾來避免戰爭的努力都視若無睹無動於衷,萬一中國在『灰色地帶』(原書編註:在臺灣附近)進行挑釁,以及,最壞的情況是,直接武力攻擊臺灣,而這種局勢將導致美國、日本和澳洲彼此協調該如何回應。」俄羅斯會怎麼反應仍有待觀察,雖然最近幾個月中俄兩國越走越近,但分析師認為,中俄軍事聯盟的可能性仍然很低。「毫無疑問,兩國在美國的壓力下走得更近,但兩國之間的分歧仍然大於共同利益。」中國社科院中俄關係專家程亦軍表示。與俄羅斯結盟並不是中國所能做出的最佳選擇。 中美關係仍然不斷惡化,觀察家們保持高度注意。2021年7月26日,在距離北京僅一個多小時高鐵車程的天津,美國副國務卿溫迪・雪蔓(Wendy Sherman)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進行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會談,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且更加惡化。北京指責美國想要「妖魔化中國」,並企圖激化中國成為敵人。天津峰會強化了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新冷戰」的觀點。這種關於「假想敵」的想法,再一次被謝鋒提出。這般說詞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不久前,當美國和歐盟譴責中國駭客發動網路攻擊時,北京已經斥責白宮應該停止指控中國是「駭客帝國」且不該暗示中國是「邪惡的帝國」。根據中國外交部在微信上發送的會議序言記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敦促美國改變當前這種「極其錯誤的對華認知」和白宮正在進行的這種「極其危險的對華政策」。謝鋒說:「基本上,這是因為美國人把中國視為假想敵。」我們必須記住2021年3月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那一場災難性會面,當時中共外事委員會主席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國際媒體面前劍拔弩張相互批鬥,舉世傻眼。在這次7月的天津峰會上,中國當局希望能夠促成雙方就拜登與習近平舉行峰會的共同利益。結果在這四小時激烈的會談中,這個問題甚至沒有被討論到。中美鴻溝如此之深,拜登自從1月20日入主白宮後,並未與習近平會面。但無論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有多深的歧見,拜登還是在6月16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日內瓦見了面。溫迪・雪蔓是自從民主黨的拜登當選總統後,訪問中國最高階的美國外交官。到7月為止,只有拜登的氣候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已經訪問中國,但雙方會談僅限於對抗全球暖化,這是兩國試圖找到的少數共同話題之一。中美對抗之持續加劇在3月的會談中表露無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爭辯道,一切取決於美國是否「做出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說,球在美國手上,美國應該要負責主動改善關係。溫迪・雪蔓或許已經保證她的國家並不尋求與中國的戰爭,但中國外交部長直言道:「好像必須遏制中國的發展,才能讓美國再度成為一個偉大國家。」在會談結束時,這位美國國務院的二號人物對於雙方所談論的,評價頗為消沉,她表示很難判斷未來幾個月內,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關係能否有所改善。她告訴美聯社:「我們現在進入了開始建立一種可以回到我們想要的關係的初步階段,但我還看不到任何希望。」自從入主白宮後,拜登一直對中國當局祭出相當嚴厲的政策。美國總統譴責北京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少數民族進行種族滅絕,指責北京藉著去年6月通過的國家安全法,加強對香港的控制,這部港版國安法規定為外國勢力提供情報的人,可以被判有罪並處以終身監禁的無期徒刑。華盛頓認為這部法律,破壞了這個1997年歸還中國的前英國殖民地的自由。 2021年7月27日,第一名被控違反港版國安法的人在香港高等法院出庭,面臨可能終身監禁的刑責。香港高等法院三名法官,裁定被告唐英傑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與恐怖活動罪成立。唐英傑在2020年7月1日騎機車衝撞三名港警,同時揮舞著寫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這是2019年大規模群眾運動的主要口號。根據法官的說法,這名24歲的被告,在示威時傷害三名警察,對香港社會造成了巨大危害。數天後,唐英傑被判入獄9年。 前文曾言,中國和美國之間另一個戰場是中共之威脅入侵臺灣。在這個極度敏感的話題上,最近幾個月北京軍機擾臺威嚇行動次數大幅增加,引起美國對中國提出嚴厲警告。2021年7月27日,中國新任駐美大使秦剛抵達美國。秦剛是一名職業外交官,過往在中國外交部負責歐洲事務,英文流利,但對美國的事務沒那麼嫻熟,不若前任駐美大使崔天凱,在美國待了8年,是美國事務的行家。這個選擇讓西方觀察家感到吃驚,尤其目前北京和華盛頓眾多棘手爭議須由他來帶領處理。55歲的秦剛出生在天津,曾多次陪同習近平出訪,被視為習近平的知己。秦剛在2018年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隨行人員說他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可以口不擇言。2020年2月在中國-東歐峰會上,他斥責那些抨擊中國的人根本是「惡狼」。 Covid-19的起源一直是高度敏感的議題;中國在這個問題曾經長時間保持緘默,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質疑。中國說謊了嗎?2021年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向中國提出第二階段重新進行Covid-19起源調查,並且提及從實驗室洩漏的可能性。北京氣沖牛斗,馬上回應:「我們是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溯源計畫的。」並且認為這個提議「傲慢」、「不尊重」和「違背常理」。在這個議題上,中國和西方的關係惡劣已是明白可見的。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副部長曾益新表示,當他得知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這項調查時「十分吃驚」,他在記者會上聲稱,這項溯源計畫竟將「『中國違反實驗室規程造成病毒洩漏』作為研究重點之一。」世衛組織從來沒有如此深入雷區過,中國頑強地拒絕在自己領土上進行國際病毒溯源調查,這舉動在國際上引起越來越多的質疑聲浪。且讓我們定神忖度一下,這場Covid-19大流行從2019年9月在武漢散播以來,截至2021年7月22日為止,已經奪走全世界413萬條生命。國家衛健委副部長曾益新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職工和研究人員皆未感染Covid-19,而武漢的P4實驗室,不論在何時,都沒有進行任何可能對人類造成危險的研究。「這個情況不容懷疑,」曾益新堅持,「研究人員確定沒有任何實驗室洩漏的證據。那麼病毒有可能從實驗室洩漏出來嗎?這項(由世界衛生組織提議的)『中國違反實驗室規程造成病毒洩露』的病毒溯源調查,在某些方面既不尊重常識,也違背科學。我們完全不可能接受這個溯源計畫的。」2021年7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博士(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認為放棄病毒可能來自實驗室洩漏的理論仍「為時過早」。他說:「我本人是一名實驗室技術人員和免疫學家,我在實驗室工作過,實驗室確實是會發生事故的。」譚德塞再度邀請北京一起合作進行新的調查,而這些調查必須透明,以便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實驗室洩漏論最初是由川普和其政府在2020年4月提出。但當川普的一些官員更進一步認為,病毒是為了開發生化武器而遭人蓄意洩漏時,這個論點的可信度便蕩然無存。針對這些嚴重的指控,知名科學家們在醫學的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文章,公開反對毫無根據的猜測。一個陰謀論讓病毒起源的調查嘎然而止。而讓這項調查起死回生的是拜登總統,他在5月底命令美國情報部門重新調查病毒起源,並在90天內報告結論,尤其關於是否存在實驗室洩漏的可能性。世衛組織在2021年3月29日發布與中國聯合調查Covid-19溯源的報告中,一如預期,未能釐清這場大流行的源起。在報告這項調查結果時,譚德塞委婉地批評道,要獲得中國政府同意取得原始資料困難重重。他強調,2021年初在中國調查期間,國際專家「曾表達難以取得原始數據」。罕見地,多國聯合表達對北京處理這次聯合調查的做法之不滿。許多專家認為研究者在武漢進行為期4週(01/14-02/10)的調查時,沒有足夠的自由活動空間。早在籌備期間,北京和世衛組織為了10名調查專家之任命,其充滿張力的協商過程也成為焦點。北京取得中國專家與世衛組織專家組成聯合專家組共同調查的權益,且有權力限制他們的移動空間。國際專家代表團團長彼得・本・恩巴雷克(Peter Ben Embarek)曾在記者會上試圖淡化這件事,解釋說中國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出於對隱私的顧慮,某些資料無法共享。但祕書長直言道,儘管世衛組織最初曾以為實驗室洩漏是「極不可能」,但他呼籲重新再做一次調查,祕書長強調:「希望這次新的合作調查能建立在更大範圍和更快速的數據分享上。」他認為上次調查報告是重要的開始,但並非最後定論,而是為未來的研究鋪路。在歐盟這方面,欣見「有效的第一步」,但對疫情大流行後「調查起步遲緩、延宕(到中國)部署專家、有效的樣本與數據受限等現象在在表示遺憾」。正是這種調查基調上的巨大轉變,銘記了世界衛生組織與北京的離異,而雙方似乎已經徹底、真正地分道揚鑣。在實務上,中國政府不僅僅是否認任何實驗室洩漏的推測,更開始指責美國不夠透明。中共官員和官方媒體現在連袂為同一件事奮戰,把炮火對準華盛頓附近,一間叫做迪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實驗室,宣稱那裡是Covid-19的起源地。這個地方是美國對抗生物恐怖主義研究的心臟。迪特里克堡位於馬里蘭州腓特烈市以北,是美國陸軍醫療司令部的生物醫學中心。歷史上,此地在1969年之前是美國生物武器計畫的基地。今天,這裡是一個設有P4實驗室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裡面放置了67種病原體和毒素,包括伊波拉、天花、炭疽桿菌、鼠疫和蓖麻毒。迪特里克堡在2019年夏天由於安全問題而關閉,並在2020年3月27日恢復營運。英文報紙《環球時報》隸屬於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具有濃厚民族色彩,於2021年7月21日發起一份請願,要求對迪特里克堡展開調查。毫無疑問,這份請願將收集到大量連署。但中國的指控似乎沒有什麼說服力,不是一項可以影響世界輿論的倡議,更像是一首絕唱。 拜習通話 2021年9月9日星期四,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2021年2月中國農曆除夕以來首次通了電話。在這場舉世矚目的談話中,中國國家主席呼籲白宮當家者展現「勇氣」,將陷入動盪的中美關係帶回正軌。拜登則回應習近平,要他注意別把競爭變成衝突了。 習近平強調,當前中美兩國的對抗局勢,對世界的穩定是一個威脅。在《南華早報》一篇對拜習通話的報導中,這位中國領導人宣稱由於中美對抗,讓世界處於痛苦之中。中國政府的一份聲明稿寫道,兩國元首就中美面臨的眾多議題進行了「坦白和深入」的討論,並同意加強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溝通。 習近平告訴他的對話者,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是美國對中政策所致。「如果中國和美國決定合作,將有利於世界。」倘若不是這樣,「如果中美持續衝撞,世界將為此受苦。」 習近平說道,兩國應該展現出「政治和戰略的勇氣」,以「使兩國關係盡快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上」。北京當局也發出聲明,聲稱兩國領導人「應該緊急深化在重大國際問題的對話,致力維持各種層級的聯繫」、「為了製造發展中美關係的條件,雙方將加強協調與對話。」 中國國營電視台央視引用習近平的話:「這個世界的未來和命運,維繫在中美是否能夠妥善處理兩國關係。這是屬於這個世紀的問題,而兩國都必須做出回應」。 白宮坦承這次對話就是「為了盡可能處理好兩國之間的競爭,美國所做的一部分努力」。拜登總統表述,美國「致力於印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白宮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兩位領導人討論了兩國的責任,以確保彼此的競爭不會導致衝突。」 這是自從2月以來兩國領導人首次通話。這通拜登與習近平的電話進行了90分鐘,雙方試圖平緩北京和華盛頓的張力。兩個超級強權的關係已跌到了1979年建交以來的最低點。這個由川普起頭的對抗情勢,在拜登於1月20日就職以來更趨尖銳,他將中國事務列為第一優先事項。最近幾個月北京和華盛頓幾乎天天指責對方,兩國關係惡劣明顯可見。 美國政府指控中國進行不公平的貿易政策、對臺灣(中共認為臺灣是一個必要時可以用武力統一的省分)進行越來越多的軍事威脅、掠奪美國最尖端的科技,並隱瞞Covid-19疫情起源實情等等。中國則極力駁斥這些指責,反控美國政府企圖玷污中國的形象、侵犯中國主權。 中國的新學年 中國新學年之際,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新奇變化:自今以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所有階段的學校裡都要教導「習近平思想」。中共官方媒體形容這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是對共產黨「初衷」的回歸。 「這像是這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一份長長的購物清單。過去幾個月來,中國政府對所有事務展開規範和管制,」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北京記者斯蒂芬・拉加德(Stéphane Lagarde)指出,「電子商務已經被開刀。」中國數位革命的第二個層次,網路領域的新管制伴隨著更多的社會手段。記者拉加德繼續說道,「最近幾天,我們一直在討論,新學年的開始,被所謂的『雙減政策』搞得天翻地覆:打擊著直到不久前都還是獲利驚人的私人教育機構,以及減輕學生家庭作業負擔。」 中國政府立意要對抗青少年螢幕成癮的不良習氣,下令限制未成年人每週只能玩三個小時的網路遊戲。 最近幾個月,習近平持續示現回歸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方向。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接管,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男女老少。忘了鄧小平「致富」的口號吧。這位中國開放紅色資本主義之父,在1978年揮舞改革大旗,短短40年內,讓中國擺脫了貧困,且原本可望在2028年左右,成為全球GDP的領先經濟體。 習近平「新時代」標誌著回歸黨的本源。尤其是在2021年這個夏天中共建黨100週年的盛大紀念活動中,「毛澤東」如雷貫耳不斷出現就是最明白的印證。習近平矢志將自己塑造成新的中國「偉大舵手」,毛澤東的繼承人,值得打造鋪天蓋地的個人崇拜。 在這些新指令的背景下,出現了滿布意識形態的澎湃浪潮,在政黨的指示下,媒體界紛紛扮演起傳聲筒,於是出現了新口號新標語像是「深刻變革」,這個詞也可被解讀成「深沉改革」或「深刻改變」。這個標語讓人想起毛主義鼎盛時期,但那段歲月對國家的致命傷害斑斑可考。 前官方媒體《華中電力報》總編輯李光滿也用了同樣的方式表達。李光滿認為,中國市場「不再成為資本家一夜暴富的天堂」、我們應該對所謂的「西方文化崇拜」高度提防。 諸多跡象支持著這個現象。曾經非常邊緣的新毛主義團體的言論,現在已成為官方話語的核心。習近平親自宣布了一個新的政策方向:「共同富裕」,目標是要減少由於經濟高速成長造成日趨嚴重的不平等問題,在過去4年貧富不均的情況尤其明顯。 新政策的雙重目標昭然若揭。「共同富裕」的大趨勢是從2020年開始,當時馬雲——中國最著名的億萬富翁、擁有最多財富之一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首次「消失」了數週。他雖然後來再度露面,但顯然已經被邊緣化,且被迫提前退休,這不是馬雲他本人的意願。 第一個目標,是回應民眾的不滿,尤其是中產階級面對天價的房地產價格,以及極高的教育成本,這當然是值得稱讚和有道理的。電子商務巨頭在這方面永遠是被抨擊的標靶。 這些受歡迎的政策還有另一個目的:重申黨對一切的絕對權威,尤其是對私營企業,那是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階層、秩序的呼喚是殘酷的:中國只有一個老闆,就是習近平。 在這種意識形態接管之下,一個新中國的輪廓正在逐漸成形,一個像牡蠣一樣與外界封閉、與西方思想隔絕的中國,無庸置疑的,也隔絕了像是人權、多黨制、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等西方價值觀。 有許多跡象支持著這個令人震驚、讓人感到恐懼的運動。8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學校青年幹部返校大會上演說,神色嚴肅地表述「絕對忠誠於黨」、「拒絕幻想」和「敢於面對挑戰」的需要。這位中國領導人特別強調:絕對不能在自1949年開始統治中國的共產黨政權基本原則上「有任何偏差」。 這場意識形態運動運作時節正逢雙重關鍵點。一方面,中國與美國越來越正面對抗。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冀望在2022年秋季,在共產黨的第20次代表大會前夕,確立自己作為國家的絕對領導人的地位,屆時他可以透過在2018年修改的憲法,獲得第3任,甚至是無限的任期,而目前他仍未指定任何繼任者。 習近平已經是中國的絕對領導人了嗎?共產黨內部圈子裡,抗議的聲音隱隱約約不絕於耳,儘管外界仍然難以察覺。這種不滿,是針對近年犯下一些重大錯誤決策之人。其一就是對維吾爾族穆斯林少數民族施加的殘酷鎮壓,而習近平,現在來看已經相當明顯,是這件事自2015年以來唯一的策劃者。 在這個訊息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流通的世界裡,中國國家主席從未預料到這種鎮壓會傳到西方世界的耳裡。中共對維吾爾人的鎮壓,已經受到各界的譴責,甚至兩屆美國政府,從川普到拜登,都稱之為「種族滅絕」。「種族滅絕」一詞,也已經在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法國的議會中立法通過。 第二個錯誤,是同樣殘酷的鎮壓了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在2020年6月實施國家安全法後,數百名民主派人士被監禁,任何被掛上「分裂國家」、「分裂主義」或「勾結外國勢力」罪名之人,根據這部港版國安法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抗議。就像壓迫維吾爾人一樣,已經讓中國的形象蒙上厚厚的陰影。 中共對臺灣,全球的良心案例 而今中共對臺灣的情勢變得愈發險峻,習主席比起過往任何時候都更恐嚇著要用武力來對治昔稱福爾摩沙的臺灣,以脅迫臺灣的總統蔡英文接受與「祖國」統一。 過去幾個月以來,數百架中共軍機進入臺灣軍事識別區,持續有增無減地威脅臺灣人民。 這麼頻繁的中共軍機擾臺行動所為何來?人民解放軍就要進攻臺灣了?臺灣和中國大陸之間張力之高漲,是從1949年國民政府領袖蔣中正率領軍民來到臺灣以後未曾有的。 臺灣現在是全世界戰爭風險的震央所在。萬一戰爭爆發了,毫無疑問,美國必定出兵防衛全世界華人唯一民主政權的臺灣,接著,日本、韓國、澳洲甚至印度,都會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萬一局勢演變成這樣,俄羅斯、巴基斯坦,或許加上伊朗將紛紛加入中方陣營,那麼,失控且惡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是可能的。 要言之,中國已成為全球的良心案例。西方政權會繼續和中共溝通嗎?日前,美國總統拜登打電話給習近平主席,探求緩和這危險局勢的共同途徑。 期盼習近平能理解,西方國家永遠不會放棄西方的普世價值,而中共亦無法以武力脅迫世界上其他國家接受其政治模式。

內文試閱

中國登頂的障礙 亞洲已超越西方成為領先的經濟中心,這區域住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地球上最大的三十個城市中,有二十一個在亞洲。2020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上一半的中產階級住在亞洲,他們每天的收入在十到一百美元之間(Romei & Reed, 2019)。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2020年的國內生產毛額合計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然而,其在2000年卻尚僅占三分之一。二十一世紀,我們活在亞洲時代(age of Asia),這像鐘擺般的驚人擺盪,當中的推手,是中國。 2020年11月15日,十五個亞太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中國的大力推動下,此自由貿易協定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該協定的簽署國及其22億人民占了全球GDP的30%。參與RCEP的國家,包括十個在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內的國家: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加上澳洲、中國、日本、紐西蘭和南韓。美國沒有參與這組織,這是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又一例證。觀察家認為,當大家正在質疑華盛頓對亞洲事務的參與度時,RCEP可能會更加鞏固中國作為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夥伴地位,使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有能力訂出該地區的貿易規則。川普於2017年1月當選總統後,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RCEP是在美國退出TPP之後簽署的。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就此跨出了兩個增長速度最快的貿易集團。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RCEP的簽署,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誌性意義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為世界經濟增長之復甦提供新的動力。」 縱使中國是保留了巨大的實力,但仍然面臨一些窒礙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在環境領域,以及其經濟成長無法持續的速度所造成的嚴重破壞。2019年8月,結合了195個國家代表團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敲響了土壤枯竭的警報。在日內瓦IPCC會議期間,前聯合國報告員奧利維爾・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呼籲世界要改變農業的運作模式。他直言骨鯁: 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枯竭問題。這些因素,加上人民再也無法繼續忍受空氣污染,促成中國把「生態文明」的理念納進其憲法中。中國感到害怕:它只擁有世界上少於9%的耕地,卻要養活世界上兩成人口。而中產階級的出現,以及由城市化造成的飲食習慣變化,更同時加重了資源需求的壓力。因此,我們誠摯地表達這個期望:希望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新任總幹事屈冬玉,對過渡到生態農業的急迫性具有高度敏感力,這也是前任總幹事何塞‧格拉齊亞諾‧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最後深切體認到的。(Foucart, 2019) 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污染國,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消耗的資源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這是遍布全國各大城市每天都能察覺的一個事實。2014年,中國當局向污染宣戰。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中國已逐漸成為綠色能源的世界冠軍。2019年4月底,中國在浙江省東部的中國海海域放置了第63台離岸風力發電機。該項目動用6億歐元(7.1億美元)的投資,並揚言發電機的容量為252兆瓦,足以為25萬戶家庭供電。中國每小時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面積相當於一座足球場。世界上最大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之一在上海附近的淮南市,面積約為曼哈頓四分之一。該產業獲得中央大量補助:在商定銷售價格的基礎上,生產商每產生1000瓦的電力可獲得5歐分的報酬。 同時,在過去四十年裡,由於工業化和擴張都市範疇,以及非法砍伐,中國的森林遭受大規模的砍伐,這狀況在西藏尤其嚴重。 (這些暫且不說,)幸而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大力推展植樹造林工程,中國現在是全球淨增森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目標是在2050年時建起全世界最巨大的人工森林——中國的「綠色長城」,降低污染,阻擋中國人喚作「黃龍」的戈壁沙漠繼續擴張。這個危險是千真萬確的,黃龍沿著都市化的拓展和農業耕地的緊密擴張所向披靡,在中國北方,五年之間,溫度急升攝氏兩度。在一條長4,500公里、寬1,500公里的帶狀地域,已經種植了超過660億棵樹木。該工程的目標是,在2020年,全中國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總面積的23%。(La reforestation, 2018) 為了應對這項挑戰,甚至連軍隊也動員了:2018年,在84,000平方公里的乾旱土地上,出動了六萬名阿兵哥重新造林。(資料同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一項排名,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是森林面積增加最多的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還表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3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這相當於法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 不過,中國的環境政策有弔詭之處:身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傢俱製造國,它從許多國家進口木材,尤其是東南亞和非洲,可說是很積極地致力於全球森林之破壞。2019年,它榮膺全球工業木材進口國冠軍和森林產品進口國亞軍。 同時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光電板製造國。救亡圖存,勢必如此。 例如,北京市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濃濃的霧霾之中,縱使沒有全球大流行的疫情時,惡質的空氣迫使眾多人戴著口罩。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由於使用煤炭取暖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中國諸多大城市正處於窒息狀態。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惡劣的空氣品質會使得每個中國民眾平均減少三年半的壽命。而在污染最嚴重的中國城市,居民的壽命估計約減少六年半。 中國,如同印度,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皆在國境之內。不管如何,對抗空污的奮鬥已開始有些成效了。空氣品質在2017年的首次改善,繼而在2018年進展顯著。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 2.5),因能穿透而深入氣管和肺部,危害甚巨,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是每立方公尺10微克。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的報告,在中國最大的338個城市中,在2018年的平均水平為每立方公尺39微克。在2017年PM 2.5的濃度已經下降,只是下降幅度較小(減少6.5%)。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空氣污染每年給中國經濟造成高達2,670億人民幣(407億美元)的損失,更導致超過一百萬人英年早逝。中國生態環境部的報告顯示,北京在2018年嚴加執行環境法規,共收取了152.8億人民幣(23億美元)的罰款,一年之間增加了32%罰金。中國光鮮亮麗的發展所隱藏的另一面是污染造成的嚴重損失,而這個損失在1995年至2005年期間,占每年GDP的6%到9%。(Huchet, 2016) 據生態環境部稱,中國每年直接排放超過2億立方公尺的廢料到海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塑膠(Xu & Stanway, 2019)。中國政府的對應之策是,於2020年1月宣布,到2020年底前,主要城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到2022年,全國其他地區禁止使用塑膠袋。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似乎更加熱衷於履行環境相關的國際義務。北京於2015年12月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Paris Agreement)。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16年9月批准該法案。中國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根據一些國際分析,由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導致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的災難性洪水,經濟損失之慘重無以名狀,香港和廣州的部分地區會成為水鄉澤國。 不過,實際上,從2015年以來,中國沒有太大變化。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方面,中國仍然遠遠超越美國和印度,是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在2019年9月於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66個國家共同承諾最遲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但中國選擇了保持觀望態度。同時有30個國家加入了一個聯盟,承諾從2020年起停止燃煤火力發電站的建設。全世界各地這類發電廠的數量正在下降,但是中國除外,到了2030年,中國的產能將增加三成。僅中國就擁有近1,000吉瓦(GW)的燃煤發電廠裝機容量,幾乎占全球的一半,其次是美國的259吉瓦和印度的221吉瓦。這些發電廠很多都是「非法」的,但他們當中卻很少會被強制關閉。據美國非政府組織「全球能源監測機構」(Global Energy Monitor)聲稱,中國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建造了大量燃煤發電廠,其數量之多更甚至會讓全球減碳的努力付諸流水(Shearer, Yu & Nace, 2019)。更甚者,諸多國外的燃煤發電站也是由中國企業建設。2018年,北京向一些由中國企業在開發中國家興建的發電廠投資了360億美元。在1990年到2017年期間,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5倍。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占29%,是美國的兩倍多。 習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演講,宣布了一個道道地地的氣候政策爆炸性新聞:中國將盡其所能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個企圖的野心非同小可,尤其加上較早前的氣候計畫——要在「2030年之前」而不是「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承諾。分析人士認為這個宣言是針對外國輿論而來,在川普把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拒絕再加入任何與環境相關的協定之際,中國希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顯現出樹德務滋的風範,突顯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唯因中國的電力有六成來自煤炭,其餘大部分來自天然氣,這條「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之路還相當漫長。 太空,新的征服目標 美國至今仍是領先世界的太空大國。很多人仍然記得著名的阿波羅11號太空飛行任務,以土星5號(Saturn V)運載火箭把第一批人類送上月球的非凡成就。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都在電視上親眼見證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登陸月球,並聽到20世紀最著名的一句話:「個人的一小步,全人類的一大步(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就在2019年,美國和全世界熱烈慶祝這太空壯舉的五十週年紀念;是這項成就,使原本在冷戰期間由蘇俄在太空領域居先的美國,得以重新叱咤風雲。 直到2020年,擁有掌握著送人類上太空的科技的國家,仍然僅有美國、蘇俄和中國。美國擁有最大的衛星網絡以監測整個地球,這在戰爭以及和平時期都是一個不容忽視先聲奪人的優勢。目前,在我們的頭頂上,約有一千五百個民用和軍用衛星,在低、中、高或與地球旋轉同步的軌道上疾駛著。在五到十年後,將會增加到六千個。從2000年起,單單美國一個國家的開支就占全球太空軍事支出的90%以上。而自從小布希政府在2001年掌權以來,為了稱霸太空,美國戮力於技術日益更新。對美國來說,太空是維繫國家安全、軍事及科技霸權的的一個主要因素,「太空控制」(Space Control)和「太空優勢」(Space Dominance)兩種學說都做出了這般總結(Villain, s.d.)。2019年3月,川普政府宣布加速美國的太空計畫,美國太空人最遲於2024年重返月球。在那之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飛行總署(NASA)一直認為在2028年之前並不可能重返月球。然後,在7月於白宮舉行的阿波羅11號任務五十週年紀念活動上,川普宣布新登月計畫只是朝把太空人送上火星的目標更邁進一步。「他們說,要到達火星,你必須先登陸月球。」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說,旁邊站著兩位當時還健在的阿波羅11號太空人──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和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阿姆斯壯於2012年辭世,柯林斯於2021年辭世)。川普在7月初在推特發文警告:「為了所有我們花的金錢,NASA不應該再說要去月球——那是我們五十年前就做到的。他們應該把焦點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更宏大的目標,包括火星(月球是其中一部分)、國防與科學!」NASA隨後解釋,整體計劃是先在2024年登陸月球,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年內登上火星。美國已為其登月計畫命名:阿提米絲(Artemis)。那時,川普向NASA承諾,將額外提供16億美元,以確保能夠達成2024年的目標。為此鴻圖,波音公司正負責開發一種SLS(太空發射系統)新式巨型火箭,該火箭於2020年9月試射了助推器。民間企業如藍色起源(Blue Origin)和SpaceX,都在設計載人月球飛行器的公司陣營裡。 美國私營企業非常積極參與美國重新進入太空的計畫,尤其是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官方名稱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他在2019年9月發布了星艦(Starship)發射器的第一張照片,並在推特上寫道,「星艦將讓我們能夠居住在其他世界。」這位SpaceX首席執行長胸懷征服太空的雄心壯志,包括將人送上月球,然後再前往火星。在2018年底,他公布了第一位將會搭乘星艦環繞月球軌道的人士:日本億萬富豪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SpaceX員工超過七千名,總部在加州,營運著四個發射設施,分別是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40號航太發射複合體、甘迺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台,以及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太空發射複合體,以及在德州南部波卡奇卡正在興建中的第四座發射場。自從2011年「美國太空梭計畫」結束之後,美國就沒有使用自己的發射器將人類送上太空,不過在2019年10月10日,NASA時任署長吉姆・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宣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將能夠在2020年第一季送一名太空人上地球軌道。布萊登斯坦的預告僅有些微偏差而已。2020年5月31日,SpaceX完成了商業機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兩名太空人乘坐由SpaceX獵鷹9號(Falcon 9)火箭載運的載人龍飛船,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這項歷史性成就對美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十年來,美國由於完全終止發展太空梭而必須依賴蘇俄把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這種情勢至此算是告一段落了。在這段時間,2019年10月19日,NASA完成了第一次由全由女性進行的太空漫步。潔西卡・梅爾(Jessica Meir)與克莉絲蒂娜・柯克(Christina Koch)在國際太空站外頭停留了七個小時。美國軍方還擁有一艘X-37B太空無人機,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執行祕密任務。2019年10月27日,這艘未取名、由波音公司製造的無人機在執行了780天的任務後返回地球,打破了該型號太空船的軌道飛行時間記錄。對這些太空無人機航空任務的目的,美國空軍在在三緘其口。提到其他正在進行使命的,例如1977年9月5日發射的NASA雙探測器航海家1號(Voyager 1)和航海家2號(Voyager 2),在飛過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後,它們現在已經離開了我們的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這兩個探測器都已行駛數十億公里,至今仍繼續傳輸著珍貴的科學數據,吾人對這種冠絕古今的非凡壯舉,怎可能不讚嘆稱奇? 中國並未作壁上觀;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展開長達七個月飛往火星的飛行,它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文學家強納森・麥道威(Jonathan McDowell)認為,「由於這是中國第一次嘗試,我預估它能做的不會超越過往美國已經達到的精彩成就。」(Ehret,2020)不管怎樣,在首次任務時,中國的目標是達到NASA從1970年代以來數次登陸火星的成果:將探測器送入軌道、放置著陸器、部署一部在地表進行實驗的火星車。「只要(天問一號)安全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傳回第一張照片,這項任務就是……巨大的成功。」專門研究中國航天工程的Go-Taikonauts.com網站分析師陳藍如是說。(資料同上)命名該任務為「天問一號」,向上天提問,並向一首與宇宙相關的中國古詩致敬。該任務使用的火星車重量超過兩百公斤,具有四個太陽能板和六個輪子,計畫運行三個月。它的任務包括:進行分析與拍攝土壤和大氣,對正在進行的火星測繪工作有所貢獻。 以中國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命名的太空探測器嫦娥四號,在2018年12月13日進入月球軌道。兩週後,2019年元月3日,它在位於南極─艾托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的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軟著陸,這項科技壯舉在全世界都廣受讚譽,中國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另一端的國家。這成就發生在中國太空人首次太空漫步十年後。嫦娥四號是中國發射到月球的第八艘太空船,第二艘成功登月的太空船,它配有一台著陸器和登月車。在2019年秋天,它從月球背面這個不為人知的區域,將一些驚人的鏡頭傳回地球,舉世震驚。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隨長征五號火箭升空--這是中國所曾發射過的最強大的火箭。嫦娥五號出發到月球進行將月球岩石樣品帶回地球任務。該任務的目的不單是用機械臂收集地表土壤,它還配備了一個鑽頭,能夠鑽到深達兩公尺的地方採樣。收集完樣本後,著陸器需要返回軌道,然後把樣本進行封裝,並轉移到一個具備隔熱功能的膠囊中,以避免它們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受高溫影響。這趟任務一旦圓滿達成則象徵意義非比尋常;中國是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達到這成就的國家,上一回取得樣本的是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Luna-24)探測器。任務成功,不僅提供了有關月球歷史的寶貴資料,且對推動中國邁向載人登陸計畫是無比珍貴的技術經驗。中國的太空計畫顯然與美國已縮小差距了。姑且不說中國在2017年84億美元的預算仍然相當有限,中國的太空經費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在同一年,美國在民用和軍事動太空計畫的花費是480億美元。 2019年6月,中國從山東省東部的黃海海域上一個海上發射平台發射了長征十一號火箭,把七顆衛星送入軌道。繼美國和蘇俄之後,中國是第三個用海上發射平台成功發射運載火箭送衛星上軌道的國家。這門技術使發射更接近赤道且更有效率。接下來的計畫是這樣: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應該會在「風暴洋」中收集兩公斤月球岩石,並將它們帶回地球;2023年,與法國合作的嫦娥六號任務,在月球正面及背面採集樣本;2030年,中國將派遣機器人探索月球兩極,計畫在2036年開始載人任務。最終,中國打算建立一個可長久駐守的月球基地。2019年,中國以三十四顆衛星(成功發射三十二顆)成為全球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領先於美國的二十七顆。中國計劃於2020年發射四十顆。

作者資料

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

法國作家、新聞工作者。畢業於史特拉斯堡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巴黎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學習中文後,負笈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繼續進修中文。繼而在法新社致力長達37年的新聞志業,期間被派駐於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巴黎擔任全球新聞主編。董尼德以他的亞洲旅行經歷寫了數本關於日本和西藏的著作;《西藏生與死》於1990年榮獲亞歷山德拉・大衛・尼爾獎(Alexandra David-Néel Prize)。他與著名的漫畫家卡布(Cabu)合作了三本圖畫書。於關心時局闡述世界局勢之同時,他配合老照片撰述了一系列關於他的故鄉奧佛涅區的小鎮、火山、溫泉和城堡種種。從新聞工作退休後,董尼德筆耕不輟。

基本資料

作者: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 譯者:洪祖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歷史與現場 出版日期:2021-10-26 ISBN:9789571395630 城邦書號:A220327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