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同慶台北國際書展+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東方迷戀史:從物產、文化到靈性,西方世界對亞洲的發現與探求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何謂真實?誰說了算?我們該怎麼活? 這是千百年來圍繞著西方世界「東方迷戀」的三個大哉問。 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披頭四,從資源的掠奪到真理與靈魂的求索,有哪些事物讓西方人沉醉於亞洲的光芒中? 自古希臘時代開始,西方與亞洲的交會大多充斥著奇異生物與巨人的荒誕傳說、極遠地區運來絲綢與香料的傳奇,以及對於遙遠未知的帝國感到的憂慮或不安。儘管二十世紀亞洲大半地區在經歷數百年戰事之後落入西方勢力的統治,但亞洲的思想、藝術與精神影響,卻在此時開始對西方進行回擊。 《東方迷戀史》志在探索這部豐富交織的故事,勾勒這段混淆、迷茫卻非常重要的亞洲與西方關係史。自馬可‧波羅以降,亞洲是西方人衷心迷戀的對象,但是西方對亞洲的認識卻又同時充滿缺陷。中國、印度和日本既被視為偉大的文明,卻又基於某些褊狹粗淺的觀點,認定是被西方超越並拋在腦後的地區。 東方曾是西方人眼中充滿財富與驚奇的迷人之地、前景可期的基督教傳教對象,甚至成為西方人汲取新智慧的泉源。克里斯多福.哈定以細膩的鋪陳,為讀者展開一片由天才、冒險家、騙子、掠奪者和信仰傳播者共築的天地,生動的景象令人目不轉睛,精闢呈現亞洲對西方造成的豐碩影響。 各界推薦 方天賜(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 巫師地理(地理與國際情勢粉專) 林佩瑩(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樂知(國立臺灣大學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鄭凱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本書是一幅結合歷史與哲學視野的宏大圖像,描繪了歐亞思想交流的多樣面貌。不同於東西二元對立的傳統敘述,哈定教授勾勒了軍事、商業、傳教等背景下,歐亞文化精英如何相遇與碰撞、互相理解與誤解。留下足跡者有希臘大哲亞里斯多德與征服者亞歷山大兩師徒、商人探險家馬可‧波羅、耶穌會傳教士、近現代哲學家萊布尼茲、洛克、謝林、赫德、叔本華,還有亞洲君主忽必烈與康熙帝等。本書非完美,二十世紀的部分只談論且讚揚新紀元運動——一場基於迷信去曲解哲學與科學觀念的偽學術運動,但我們仍可從中了解他們。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一讀的通俗人文佳作。 ——陳樂知(國立臺灣大學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 這部文筆優美、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審慎且廣泛地探討了東方信仰、習俗和道德觀的發現如何塑造了西方思想,同時西方的進步又如何被東方所吸納。從古希臘到披頭四的「拉格搖滾」,展開了一段優雅且趣味盎然的旅程。 ——米克‧布朗(Mick Brown),《電訊報》(The Telegraph) 豐富的歷史……哈定的寫作充滿活力和洞察力,輕鬆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識 ——芮納.米德(Rana Mitte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我發現他的歷史敘述很有趣。這本書是愛德華•薩依德的《東方主義》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因為哈丁填補了薩依德著名論文中的許多空白。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旁觀者》(The Spectator) 研究得好,寫得好 ——柯律格(Craig Clunas),《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目錄

導論 第一部 對外探索:發現亞洲(古代至一六○○年) 第一章 蠻人與野人 第二章 進入印度 第三章 絲綢、香料與樂園 第四章 探索者:馬可波羅和哥倫布 第五章 上帝的水兵:耶穌會 第六章 中國的挑戰與日本的前途 第七章 英國的徒步家:科里亞特 第二部 往下探究:領悟亞洲(一六○○年至一九一○年代) 第八章 靈魂的求索 第九章 中國在歐洲 第十章 加爾各答 第十一章 德意志的東方文藝復興 第十二章 領悟印度:從卑賤到浩瀚 第十三章 亞洲的光芒 第十四章 真理的實驗 第三部 向內探求:臨界處的逗留者(一九一○年代至二○○○年) 第十五章 兩個世界 第十六章 上帝?梵?涅槃? 第十七章 十字架之丘 第十八章 光明宮殿 第十九章 超脫解放 第二十章 古魯上師 第二十一章 新時代 後記 向前探進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第二十章 古魯上師 對於所有盼望亞洲菁華能注入西方生活的人而言,西元一九六五年都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不可思議的一年,開始於一月某日早晨奇想樂團(the Kinks)的雷.戴維斯(Ray Davies)在孟買海灘上望見旭日東升之際,耳中聽見印度漁民在準備漁網時唱起漁歌。據戴維斯日後回憶,「出於言語無法形容的原因」,那些歌聲「立即對我個人造成深深的觸動」。戴維斯利用十二弦吉他的溫和回授(feedback),模仿印度音樂的嗡鳴聲,並且將這種聲音結合上自己招牌的鼻音,寫出〈看看我的朋友〉(See My Friends),由此開創出一種小類的新型音樂:「拉格搖滾」(Raga rock)。 來到二月,有部情節肯定會讓騷塞大為讚許的電影正式開拍了。騷塞當年是從賈格納特節(Jagannatha festival)的巨大碎骨神車獲得啟示,而這位電影編劇則是從英國流傳的印度圖基(Thuggee)傳說(也許根本是虛構)汲取靈感。傳說圖基信奉迦梨女神的印度惡徒邪教,燒殺擄掠無所不為。根據電影劇本,圖基邪教徒正打算殺死一位女子向迦梨女神獻祭,卻突然發覺她沒有穿戴至關重要的獻祭戒指。結果發現,這女子居然是披頭四的歌迷,她將這枚寶戒送給林哥.史達(Ringo Starr)了。 包括披頭四自己在內,幾乎沒有人能料想到,這部電影居然會成為影史上的經典。披頭四團員在拍攝《救命!》(Help!)期間,常常是處於飄飄然的恍惚狀態。即便如此,該片依然是讓西方世界注意到印度音樂的里程碑。電影中某一幕的場景,是在特威克納姆製片廠(Twickenham Studios)裡頭搭設的印度餐廳進行拍攝,在這兒,喬治.哈里森第一次有機會把玩西塔琴(sitar)。西塔琴的重量、平衡與音色令哈里森著迷,他於是去牛津街(Oxford Street)某家印度藝品行買了把「老舊破爛」的西塔琴。從拉維.香卡(Ravi Shankar)的錄音汲取靈感,或許也受到一九六五夏天發表的〈看看我的朋友〉啟發——奇想樂團的某位好友指控披頭四是竊取奇想樂團點子的「文化破壞者」(vandal)——哈里森為約翰.藍儂(John Lennon)創作的一首關於婚外情的歌曲,並用西塔琴添加了些許色彩。當年秋天,〈挪威森林〉(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成為了第一首加入西塔琴音樂的西方流行歌曲。飛鳥樂團(the Byrds)和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也於隔年從善如流,分別創作出〈八英里高空〉(Eight Miles High)和〈塗黑〉(Paint It Black)。 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初,聽過西塔琴的西方人肯定相對是少數,而且聽過的人很可能講到西塔琴就聯想到歌迷尚少但人氣逐漸高漲的拉維.香卡,或者是聯想到音樂廳或印度餐廳的環境。然而到一九七○年初期,西方人一聽到西塔琴音符在空氣中迴盪,便會立即產生混雜夢境奇想、神祕景象、異國之旅、迷幻狀態的感受。西塔琴在西方流行觀念中的意象演變,最終徘徊於靈思與老掉牙之間,有些人對此發展頗感遺憾,拉維.香卡便是其中一位。然而,即便迷幻藥變成非法毒品,嬉皮的時代曇花一現,亞洲靈思與音樂(包含拉格搖滾與經文頌唱等)在這短暫時期間形成的連結,依然能在往後繼續維持活力。 這些年之間,西方世界對於亞洲宗教的欣賞出現轉變:從早期相對重視經籍、詩歌和哲學的知性關懷,變化為對冥想打坐與印度「巴克蒂」(bhakti)虔愛傳統的重視。披頭四(尤其是喬治.哈里森)的例子證明,在眾人對意義的追尋之旅中,沒有什麼比音樂更加契合民主時代的即時性(immediacy)。與此同時,披頭四也成為了靈性冒險之旅興衰起伏與古魯魅力的同義詞。 喬治.哈里森確實有資格聲稱自己在降生之前已經聽過西塔琴的聲音。他的母親路易絲(Louise)懷孕期間喜歡和肚子裡的寶寶一起收聽「印度之音」(Radio India)廣播節目,希望印度西塔琴與塔布拉鼓(tabla)的音樂可以安撫胎兒。雖然路易絲將孩子養育為天主教徒,但教會對哈里森的吸引力跟學校差不多低。哈里森觀賞了一九五六年盧尼.多尼根(Lonnie Donegan)在利物浦帝國劇院的演出,又在盧森堡廣播電台上聽見〈傷心旅館〉(Heartbreak Hotel)一曲,大為感動。當年,他成功游說母親給他三英鎊,從同學那邊買了把吉他。哈里森又在校車車頂上說服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加入自己的行列,當時的麥卡尼正沉迷於抽著菸斗並想像自己是威爾斯詩人狄蘭.湯瑪斯(Dylan Thomas)。兩人最終加入了約翰.藍儂的「採石樂隊」(Quarrymen),於是在這座樂團如雨後春筍般滋生的城市裡,又誕生一支新秀。 西元一九六二年,哈里森和朋友們與百代唱片(EMI)簽約並發行〈請愛我〉(Love Me Do)。歌迷的尖叫聲直上雲霄,誠如某評論家所謂「殺豬般的嚎叫」,標誌著「披頭四狂潮」(Beatlemania)的來臨,來到如日中天的一九六五年,他們的經紀人布萊恩.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甚至接過販賣披頭四原味洗澡水的商業提議。哈里森幫助父親提早退休,他搬到倫敦,購買豪車,開始和年輕模特兒貝蒂.伯伊德約會。但是,他其實從來不享受披頭四受到的那種熱愛,尤其是一九六六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披頭四在東京站和馬尼拉站的鬱悶經歷,是在水泥牆、飯店房間與武裝警察護送之下度過,經歷一九六六年八月最後的舊金山演出之後,哈里森宣告自己受夠巡迴演出的悶氣了。他想要回到初夏指引他心靈的那位古魯身邊,那人便是拉維.香卡。 香卡聽過哈里森在〈挪威森林〉中彈奏的西塔琴後,同意收他為弟子。香卡聽完那首曲子的錄音之後,其實是這麼跟家人說的:「想像你叫印度村民拉小提琴,你就會知道那首歌聽起來是什麼感覺了。」哈里森很快就領悟到香卡古魯對他的期許,在伊舍家中向香卡求教,某次他為了接電話而一腳跨過神聖的西塔琴,腿上因此挨了香卡一板子。除卻訓練弟子以外,香卡還將印度音樂的基礎知識傳授給哈里森。印度音樂以單音符為主,不崇尚和弦,其演唱或演奏的規矩可以創造出感性或靈性的「色彩」,也就是梵文中的「蘭珈」(ranga),即「拉格」一詞的由來。 音樂與宗教的關係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數千年前吠陀經的吟唱。「拉格」音樂大約自西元十世紀開始發展,漸漸演化出北部印度斯坦(Hindustani)風格與南部卡納蒂克(Carnatic)風格兩大類。拉格的旋律調式成千上萬,各自配合不同的季節、時間、心情連結。香卡告訴哈里森:「我的目標向來是要帶領聽眾隨著我的引領深入內心,就像是在冥想那般,感受用心接觸至高存有者帶來的甜蜜痛苦。」據哈里森日後回憶,那一剎那,他瞬間感覺自己已做好拋下伊舍的準備,然後「買一張前往加爾各答的單程機票」,一去不復返。 於是,一九六六年八月披頭四當年最後一場演唱會結束之後,哈里森便和伯伊德飛往孟買,目的是接受香卡的額外培訓。哈里森雖然蓄起新的鬍子造型想要隱匿身分,卻還是在孟買的王冠大飯店(Taj Hotel)被印度歌迷認了出來,他只好將落腳點改到喀什米爾的一間船屋,在印度極北之地接受為期五週的訓練。修練期間,哈里森因為長時間盤腿坐在地上支撐西塔琴而腿疼。香卡希望哈里森能夠去體會印度音樂蘊含的宗教文化,現在機會來了。香卡給哈里森找來一位瑜珈老師,並叫他閱讀維韋卡南達尊者寫的《勝王瑜珈》和帕拉宏撒.尤迦南達的暢銷書《一個瑜珈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一九四六)。 尤迦南達生於一八九三年,也就是維韋卡南達在世界宗教大會登場的那年。尤迦南達飄逸的長髮,魅力十足的教學,永遠一身紅褐色袈裟的打扮,再加上他對於東方靈修在美國市場前景大好的敏感觀察,幫助他打造出一場獲利豐厚的瑜珈運動。尤迦南達在報紙和看板上刊登自己的演講內容,並且設計出「為您的事業充電!」一類標題。此時尤迦南達雖已逝世,但哈里森仍然被《一個瑜珈行者的自傳》封面的那張照片深深吸引。哈里森多年後回憶道,尤迦南達的眼神「直接將我看透……直到今日,我依然沉浸在尤迦南達的咒語魔力中」。哈里森閱讀書中內容,接觸到透過瑜珈和苦行獲得非凡力量的聖徒與修行者故事。這些敘述令他回想起服用LSD所開啟的那個世界:能在「每一株草當中」感覺到上帝,「能在半天之內獲得千百年的經驗」。 哈里森最終拋棄LSD的原因與艾倫.華茲雷同,華茲的說法是「當你接受到訊息,就可以掛掉電話了」。哈里森開始認真看待印度靈修,研讀冥想與輪迴的問題,他和貝蒂旅行到瓦拉納西見證誦讀《羅摩衍那》的盛大節慶,體驗帳篷與篝火、吟唱和香煙,還見到騎在大象上的瓦拉納西拉賈(Raja)。等到他們返回英國家中,哈里森已儼然成為印度的新任宣傳大使。 哈里森的音樂開始出現變化。香卡的指導、維韋卡南達和尤迦南達的著作,再加上「亞洲音樂圈」(Asian Music Circle)伴奏樂師,讓哈里森譜寫的〈你裡你外〉(Within You Without You)一曲,在音樂和歌詞上都帶來冥想之感,與僅僅兩年前〈挪威森林〉中活潑輕快的西塔琴大相逕庭。〈你裡你外〉和尤迦南達最後都進到了披頭四《比伯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一九六七)這張專輯裡頭,尤迦南達的尊容出現在專輯封面那張知名大合照的右上角。再加上兩年前美國移民法規放寬的助益,古魯上師時代的大門於焉敞開。 帕布帕德尊者(Swami Prabhupada)是最早開啟這段旅程的印度古魯之一,他於一九六六年在紐約創辦了國際克里希納意識協會(ISKCON)。帕布帕德歸屬的巴克蒂虔愛傳統起源於孟加拉,而帕布帕德的美國追隨者紛紛穿起中古時代毗濕奴派(相信毗濕奴為至上神)風格的服裝,在街頭上高聲頌唱「哈瑞克里希納」(Hare Krishna),這些做法成為了他們的標誌。帕布帕德教導人們,呼喚克里希納之名時,克里希納便會顯靈同在,因此唱誦其名等同與上帝交流。帕布帕德灌錄過信徒吟誦吠陀真言的唱片,喬治.哈里森因緣際會取得了一張。在一九六七年夏天的希臘群島度假遊輪旅程中,哈里森說服樂團成員在他的烏克麗麗伴奏下吟唱。披頭四就這麼在愛琴海上吟誦著「哈瑞克里希納」,一連唱了六個小時,直至深夜。 幾個星期之後,哈里森、麥卡尼、藍儂來到威爾斯,和米克.傑格(Mick Jagger)一同坐在「瑪哈禮希」(Maharishi,意思是悟道賢者)瑪赫西.優濟大師(Mahesh Yogi)的跟前。瑪赫西大師的「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要求每日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真言吟唱冥想。哈里森和藍儂對瑪赫西及超覺靜坐相當拜服,尤其感佩他們還在威爾斯期間得知布萊恩.艾普斯坦猝死消息時,瑪赫西展現出的大慈悲心。哈里森和藍儂開始規律練習冥想,到一九六八年二月時,兩人遂帶領一群明星探險隊,成員包括林哥.史達、米亞和普魯登斯.法蘿姊妹花(Mia & Prudence Farrow),以及海灘男孩樂團(the Beach Boys)的麥克.勒夫(Mike Love),前往瑪赫西大師在印度瑞詩凱詩(Rishikesh)的房舍,房子所在園地占地十四英畝,可以直接俯瞰恆河。這一行人脫下他們的一九六○年代時尚衣著,換上丘里達綿長褲(churidars)和庫塔長袖白上衣(kurtas),他們在孔雀鳴叫聲與戶外早點中開始一日的修行,練習冥想與聆聽瑪赫西大師的教誨。 整整三個月的修行計畫,不是每個人都能泰然處之。史達和妻子莫琳(Maureen)兩週之後就離開了。麥卡尼待了一整個月之後,帶著女友珍.愛舍(Jane Asher)和好幾首修行空檔新譜的歌曲回家去。藍儂待得更久,十年前母親早逝造成的痛苦,還有伴隨披頭四熱潮而來的幻滅感,導致他最近幾乎陷入某種精神危機。藍儂讀了聖經、《薄伽梵歌》、《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以及艾倫.華茲和提摩西.李瑞的著作,他甚至會跪倒祈求上天指引。藍儂在瑞詩凱詩期間,曾思考披頭四是否會成為將印度靈思帶給普羅大眾的推手,但是後來他卻聽聞到瑪赫西大師對某位女弟子不規矩的謠言(雖然未曾證實)。藍儂決定返家,甚至寫出一首歌譴責這位昔日的古魯上師,歌名甚至直接定為「瑪哈禮希」,哈里森費了好一番脣舌,才說服藍儂將歌名改為〈性感賽迪〉(Sexy Sadie)。 藍儂顯然受到冥想經歷的啟發,其影響反映在他寫的歌〈橫渡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之中。可是一旦涉及宗教,藍儂的態度就像是華茲自述的那樣:「不是個融入者(joiner)。」反觀和藍儂一起離開印度的哈里森,就非常是個「融入者」:隨著披頭四解散,哈里森愈來愈常和國際克里希納意識協會的成員相處,流連於倫敦柯芬園(Covent Garden)的臨時修行所倉庫。眾人會圍繞在燭火與掛著花環的黃銅神像周圍,在哈里森演奏的簧風琴下誦經唱詩。哈里森與克里希納意識協會成員在一九六九年夏天共同錄製了〈哈瑞克里希納真言〉(Hare Krishna Mantra)並發行為單曲,且竟然進入英美金曲排行榜的前二十強。結果在英國的《流行樂排行榜》(Top of the Pops)電視節目上,居然出現國際克里希納意識協會信徒在乾冰煙霧中頌唱的場景,對著全國觀眾放送。

作者資料

克里斯多福.哈定(Christopher Harding) 牛津大學歷史學士、歷史研究碩士、南亞歷史博士、愛丁堡大學南亞與日本研究方向的高級講師。經常出現在BBC Radio 3和Radio 4的節目上。著有廣受佳評的《現代日本史:民族與國家之追尋》(A History of Modern Japan: In Search of a Nation)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克里斯多福.哈定(Christopher Harding) 譯者:韓翔中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歷史與現場 出版日期:2025-02-18 ISBN:9786264191173 城邦書號:A2203938 規格:平裝 / 黑白 / 51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