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怎樣的歷史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塑造了現代菲律賓?
本書梳理菲律賓政治發展的過去與現在,
翻新一般人對菲律賓歷史的刻板印象。
「不知如何回首來時路的人,永遠不會抵達目的地。」
——「菲律賓國族英雄」荷西.黎剎(José Rizal)
2016年,菲律賓人民選出民粹強人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為他們的總統,震撼了全世界。我們該如何理解杜特蒂所帶來的諸多爭議現象,其起源與發展過程又是如何?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塑造了現代菲律賓,並提供了杜特蒂當選且民調持續居高不下的條件?
以上的提問正是本書寫作的目標。多年來,本書作者對於菲律賓的追蹤熱情轉換成書寫群島國的動力,透過梳理菲律賓政治發展的過去與現在,不但翻新了過去一般人對菲律賓歷史的刻板印象,也鋪陳了我們對理解杜特蒂所必備的脈絡。
本書敘述菲律賓自殖民時期以降的政治發展,從西班牙時期、美國時期談到獨立後的菲律賓共和國,觀察其波折多舛的命運,及民主化後的各樣新舊挑戰,最後總結於杜特蒂時期的尾聲。書以三個部分構成,包含了製造菲律賓(菲律賓之所以是菲律賓的歷史淵源)、打造共和國(菲國歷經威權政治與民主化的糅合與掙扎)、煉成杜特蒂(刻劃強人與後強人時代的菲律賓),深入淺出地呈現菲律賓的前世、今生與來世。
菲律賓從殖民時期開始逐步確立「強地方、弱中央」的政治結構,因其助長治理弊病並妨礙重要的變革,而成為菲律賓民眾時而心向民粹或威權政治的根源。所謂「強地方、弱中央」,是指在不同省份、城市擁有顯赫影響力和財富源頭可能來自土地或實業,而政治權力可能源自殖民者拔擢或亂世戰功的各個豪強菁英家族,他們不但壟斷該地地方政府的重要政治職位,還藉由選舉進入菲律賓國會來影響全國政策走向,而導致無論誰想當總統,都需要適度攏絡他們來確保選票。無論誰成為總統,為維持執政穩固,也不容易推動有損各地豪強菁英利益的政策和法案。
正因為如此,菲律賓選民因厭倦豪強菁英政治人物怠慢於變革、甚至助長社會經濟僵局,而在一個個時代中,陸續擁戴美國殖民時期的國族主義強人奎松(Manuel Quezon)、獨立初期的出身平民、強硬反共麥格賽賽(Ramon Magsaysay)、厲行戒嚴統治的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民主化後著名的民粹政治人物埃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到今日聞名全球的杜特蒂,希望他們坐上大位後能夠大破大立。由此可知,杜特蒂現象並非菲律賓政治史上的特例,他只不過是又一個菲律賓民眾在絕望中選擇寄託希望的新對象而已。
「歷史不會重演,只是會押韻。」縱然相似,過去與現在總是有所不同。杜特蒂現象有一部分源於菲律賓政治的民意鐘擺,再度由渴求良善治理的那端,倒向了速成爆破的這端。然而,我們也應該理解杜特蒂的勝選與高民調執政,仍然是當代菲律賓眾多政治、社會與經濟趨勢長期積累的成果,有其屬於此時此刻的獨特性。因此,如何綜合運用「鐘擺來回的尋常性」與「直線演進的獨特性」這兩種對菲律賓政治發展的詮釋路徑,也是本書需慎重應對的重要課題。
目錄
菲律賓地圖
推薦序 北赤道洋流上的島嶼共和國:多元勢力的糅合與自我抉擇/楊昊(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第一部】製造菲律賓
第一章 西班牙人形塑的群島共同體
西班牙帝國的進佔與紮根
殖民地首府馬尼拉的繁榮與限制
殖民地菲律賓的緩步開放
在繁榮與反抗之間崛起的菲律賓國族主義
第二章 美國殖民統治的矛盾遺產
菲律賓革命與帝國主義共謀
和平夢碎與美菲戰爭
美式民主與弱體制國家的成形
邁向獨立,爭議性的強人奎松
【第二部】打造共和國
第三章 新生共和國的奮起與墮落
菲律賓「豪強民主」的盛世
打造現代國家的努力與挫敗
麥格賽賽早逝,停滯的變革進程
馬可仕登場的時代背景
多方權謀下的「首季風暴」
打破僵局,馬可仕出手
第四章 威權時代的複雜實象
戒嚴統治下,馬可仕的國家發展願景
半封建半殖民之下,共產黨的奪權盤算
左右夾殺下,艾奎諾的論述戰術
威權治理先盛後衰
反馬可仕勢力的合作與分歧
人民力量革命,馬可仕與共產黨出局
第五章 民主化的期望與失望
柯拉蓉、羅慕斯與走鋼索的菲律賓民主化
民粹逆襲,與陷入泥淖的艾若育
民主化政治的極限,與中產階級的不耐
【第三部】煉成杜特蒂
第六章 艾奎諾殞落,杜特蒂崛起
艾奎諾,有得有失的成績單
艾奎諾到杜特蒂,十年河東轉河西
民主化政治的激進變形
中產與鄉親助攻,杜特蒂壓倒性的勝利
第七章 六年強人,動盪變局
血腥的毒品戰爭,警察體系的新舊困境
官史的竄改,記憶的鬥爭
民答那峨島,兩年半的戒嚴日子
威權幽靈進逼,步步驚心
個人色彩濃厚、打破常規的外交政策
蕭規曹隨、未竟人意的經濟政策
展望菲律賓二○二二年的大選
後記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第六章 艾奎諾殞落,杜特蒂崛起
明明只是幾年前,昔日菲律賓的面貌卻越來越模糊。
菲律賓前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二○一○-二○一六在任)於二○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這消息來得突然。菲律賓政壇的自由派陣營自二○一六年大選失去政權後,在此低潮時刻、尚無法逆轉其政治頹勢時,就突然間失去了內部最具分量的政治人物。二○○九年柯拉蓉逝世時全國哀悼,艾奎諾的過世也引起大批自由派陣營支持者的哀悼,但現在這股情緒確實比較沒有漫出同溫層。
相形之下,以毒品戰爭、狂人狂語著稱的民粹強人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氣勢如日中天,任期將屆還是政治運作頻繁,在二○二二年菲律賓總統大選民調中,自由派代表政黨「自由黨」(Liberal Party)候選人的支持率卻慘澹低迷。菲律賓自由派陣營一邊緬懷著艾奎諾的正直,另一方面也對菲律賓政治走向感到心情複雜,對於未來如何重整旗鼓也感到茫然徬徨。更何況世局正處於下沉,疲憊不堪的菲律賓民主在未來仍可能投向威權。
為何菲律賓自由派陣營會走到這一步?艾奎諾在二○一○年的大勝不過是幾年前的事情?而撐過馬可仕強勢打壓、頂過共產黨武裝勢力競爭、民粹反撲的菲律賓自由派陣營,明明在艾奎諾任內重振聲勢,好不容易逐漸克服軍隊的忠誠度問題並積極處理貪汙腐敗,為何還會讓菲律賓民眾選擇杜特蒂為總統?這些都是菲律賓自由派陣營心中的痛,也一如歐巴馬被怪罪讓川普上台一樣, 是個無法擦去的汙點,艾奎諾卻在歷史定位混沌未明的狀態下離開了。
艾奎諾有得有失的成績單
艾奎諾出身顯赫,父親是菲律賓威權時期的反對派領袖,母親則是一九八七年民主化後首任總統,完全是個菲律賓正統民主化敘事光環的受益者。而艾奎諾也不負眾望,先於一九九八年當選眾議員踏入政壇,幾年後再任參議員一職,最後於二○一○年代表自由黨(Liberal Party)競選總統獲勝。在競選總統期間,艾奎諾與自由黨主推「正確道路」(Daang Matuwid)政治路線,高喊「沒有貪腐,就沒有貧窮」(Kung walang kurap, walang mahirap),以良善治理、反貪腐、公開透明為競選主軸。這吸引了對前總統艾若育任內貪腐醜聞厭倦的選民支持,而且艾奎諾的母親於前一年去世,吸引到不少同情票與緬懷票。在就職演說中,艾奎諾清楚點出其繼承的歷史遺產:
「我的人生目標很簡單:忠於父母,忠於祖國,做一個孝子、一個有愛心的兄長、一個好公民……我的父親獻出生命來救贖我們的民主,而我母親一生致力於照養我們的民主。我此生將致力於讓我們的民主惠及每一個人。我家人已經流血犧牲過了,而如果有必要,我也願意再做一次。」
黃色是自由黨的代表色,也是一九八七年那場推翻馬可仕威權政府的「人民力量」革命的代表色。艾奎諾也力圖證明除了這民主化光環,自由派陣營也可以在治理方面成事——艾奎諾即曾說過,「有了適當的治理,所有人的生活都會進步。」他成功地讓菲律賓經濟重新步上高速成長的軌道,在其六年任期內年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高達百分之六.二,通膨率也維持在百分之一.四低檔,菲律賓股市指數亦於其執政期間內翻倍。菲律賓政府因為稅收改革而大幅增加收入,菲律賓主權信用評等也隨之上升,菲律賓失業率在艾奎諾任內自二○一○年的百分之七.四降至二○一六年的百分之五.四。多年來老一輩華人常說:「以前菲律賓比日本還有錢,但後來因為政治混亂而敗掉了。」
此時菲律賓的經濟似乎快要走上洗刷屈辱的道路了。
……
艾奎諾到杜特蒂,十年河東轉河西
「艾奎諾」這個姓氏曾經是希望與勇氣的象徵。一九八○年,流亡在外的反馬可仕運動領袖小班尼格諾.艾奎諾(Benigno “Ninoy” Aquino Jr)在紐約演講時表示,他多次問自己:「菲律賓人值得我受苦,甚至犧牲嗎?」(Is the Filipino worth suffering, or even dying for?),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肯定的,因為菲律賓人就是這國家首要未被好好利用的資產。三年後,他在馬尼拉機場遭槍殺身亡,激起了更多菲律賓民眾反抗的意志,而成功推翻馬可仕政權。對當時許多菲律賓人來說,自由民主的道路正是眼前一切困頓的真理解答,他們也勇敢挺身而出追求未來。
在二○一四年的國情咨文的演講中,其子艾奎諾總統引用他父親這段話:「菲律賓人絕對值得為其犧牲,菲律賓人絕對值得為其活著。」(The Filipino is worth definitely dying for, the Filipino is worth living for.)而且「菲律賓人絕對值得為其奮鬥。」(The Filipino is worth fighting for.)這時在他面前是滿場的菲律賓國會議員,每個人都鼓掌,而且許多人落淚。
僅僅兩年後,菲律賓民眾卻選出了崇敬馬可仕成就的杜特蒂為總統,而杜特蒂對馬可仕歷史地位曖昧不明、甚至公開稱讚的態度,也提供了反駁「人民力量」革命正當性的修正史觀發展的土穰。究竟菲律賓選民從馬可仕到艾奎諾、杜特蒂的偏好轉換是如何發展的?為何杜特蒂能抓住眾多菲律賓選民的心?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二○一○年艾奎諾之所以能勝選,是因為選民揚棄艾若育,渴望新的氣象,而且柯拉蓉的去世也讓艾奎諾獲得許多同情票。儘管當時埃斯特拉達也出馬競選,但其過往敗績讓他成了一個有包袱的非建制候選人,無法與自由派挑戰。如此一來,成就了艾奎諾的勝利,而民眾對民主政治的不滿,其實也累積多年。
但到了二○一六年大選前時,政治局面已經完全不同。
首先,艾奎諾過去六年的平穩表現僅僅是不失分,讓許多選民認定這就是自由派改革的極限,而無法對其繼任者、舊面孔政治人物羅哈斯有澎湃的熱情。此外,沒任何特殊的事件可用來催發民主化記憶的動員能量。總體而言,選民在二○一○年重新燃起的激情與信心已殆盡,於是將對改變的期望投射到其他候選人。而曾經參與打倒馬可仕的自由派,在選民賦予六年的施展期後,現已被認定為建制派了。
其次,或許更重要的是,若我們剝開杜特蒂表層的狂言狂語,就可從菲律賓政治史的脈絡中看出他是個相當特殊且強力的菲律賓總統候選人。
杜特蒂並非二○一六年大選時才衝上檯面的大黑馬,早在二○一五年十一月他宣布參選隔年總統大選前,他已經是個被菲律賓各界矚目的地方政治人物,許多人已渴望他出馬參選多年。
杜特蒂的父親曾經擔任菲律賓南方舊有的達沃省(Davao)省長,後來出任馬可仕第一任政府內閣閣員,母親則是教師和社會運動參與者,而杜特蒂本人在競選總統前長期是菲律賓南方大城達沃市(Davao City)的重量級政治人物。由於法律規定市長只能三連任,因此杜特蒂曾三度出任該市市長(一九八八-一九九八、二○○一-二○一○、二○一三-二○一六),其間由家人親信出馬擔綱,他則另任眾議員、副市長等職,早已在達沃市打造好根基深厚的家族政治王朝。
然而,單單這些制霸地方的成就並不足以讓杜特蒂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真正讓杜特蒂成為全國知名政治人物的,是他讓達沃市從著名的犯罪溫床蛻變為菲律賓人眼中全國數一數二的安全城市。多年前杜特蒂接受美國《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現在達沃市有和平與秩序的唯一原因,就是我。」而市政府觀光局也宣傳這是「東南亞最安全的城市」。
杜特蒂能有這樣的治理成績,他自認是靠靈活接地氣的交際手腕,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高壓作風。後者包括推動高壓政策,如未成年宵禁、特定時段禁售酒類產品、公共場合禁菸、噪音管制等,而杜特蒂本人也會參與深夜巡邏活動、懲罰偷懶失舉的警察。但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國內外非政府組織指控杜特蒂使用了非法處決及其嚇阻效果。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等團體的調查,被外界稱為「達沃行刑隊」(Davao Death Squad, DDS)的編制外武裝團體在一九九八-二○○五年於該市殺害超過三百位民眾,而在二○○五-二○○八年間還擴大行動,被殺害人數多達七百多人。
根據「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的報告,這些受害者大多疑似毒販、微罪犯罪者及街童。外界指控達沃市行刑隊及其非法處決行動,有達沃市政府及警方的私下授意、甚至是直接參與。
面對這些說法,杜特蒂並未迴避,他曾二○一三年第三度就任達沃市長當天就對市內罪犯威脅:
「請停止,或離開。如果不能或不願意,你不會活下去的……除了監獄、看守所,還有——上帝保佑——殯儀館內,罪犯在本城市裡沒有立足之地。」
無論真實為何,這種「鐵腕」、「能辦事」的形象讓杜特蒂一宣告參選,即成為許多選民心目中能打破菲律賓僵局的人選,而杜特蒂長年地方政治人物出身的「半」局外人身分,也讓他一方面可以猛攻其他候選人為該承擔歷史共業的建制派,另一方面可以有實績證明他的執政能力。把「達沃市的轉型複製到全國」此一潛在的可能性,讓許多菲律賓人相當心動。
此外,杜特蒂鮮明、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形象,也讓他在面對外界抨擊其性別歧視、威權色彩時,能夠幾乎毫髮無傷地繼續競選活動。這不容易,因為杜特蒂曾經說過的爭議性言論實在不少,他自己曾說:
「有時候,我就是控制不了我的嘴巴……我是一個充滿缺點和矛盾的人。」
延伸內容
北赤道洋流上的島嶼共和國:多元勢力的糅合與自我抉擇
◎文/楊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以下簡稱本書)是近十年來台灣東南亞研究學界(特別是年輕學者耕耘菲律賓研究)的難得佳作。本人大力推薦,值得細讀,也由衷感謝出版社對於出版本書的大力支持。
以「起源」為名的著作很不好寫,內容若是太厚重,難以消化且難以爭取廣大的讀者群;論述分析太過單薄,又撐不起來所謂「起源」的探索。我對於作者有勇氣以起源為名切入探索菲律賓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甚為感佩,有幸預先閱讀本書後,我深深感覺到作者在撰寫本書的同時,頗有向美國歷史學巨擘、著名社會學家巴林頓.摩爾(Barrington Moore)的巨作《專制與民主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形成過程的地主和農民》(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這本書主張中產階級的壯大是民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條件)致敬的意味。
本書的副標題是「從殖民統治到強人杜特蒂,群島國追求獨立、發展與民主的艱難路」,是貫穿時空場景、涵納多樣議題與核心關注的巨作,很難想像這是一本由二十七歲的年輕學術新秀的大作。儘管作者相當謙遜地多次向我表示本書其實是他持續探索菲律賓樣貌的嘗試,但能將自己多年來投入東南亞區域研究的成果轉譯成完整的專書,實在不容易。
在台灣,研究菲律賓的學者並不多見,特別是在政治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寥寥可數。主要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區域研究的知識累積與知識生產並不討好,其重要性在歐美主流社會科學或政治學中的評鑑制度中往往被輕忽。其二,區域研究的耕耘要長時間培養,寫一篇文章要花許久的時間,一本專書的成書更是礦石費日。其三,研究者除了要「持續」充滿熱情、不計成本地燃燒熱情且有志投入,還要與時俱進地掌握當地的情勢與社會政經脈動,才能淬鍊出擲地有聲的研究成果。
本書以三個部分構成,包含了製造菲律賓(也就是菲律賓之所以是菲律賓的歷史淵源),打造共和國(也就是菲國歷經威權政治與民主化的糅合與掙扎)、最後以煉成杜特蒂為收斂(也就是刻畫強人與後強人時代的菲律賓可能會怎麼走)。近十萬字的內容深入淺出地呈現出菲律賓之所以為菲律賓的前世、今生與來世,同時也形構了更多淺層新聞現象以外的細節認識。對菲律賓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必讀的導引,從作者娓娓道來的敘事功夫中,一方面可掌握菲律賓的發展脈動,另一方面也可觀察到社會科學因果關係的推論路徑。
相遇:作者懷哲其書與其人
我特別推薦本書的前言,文字饒富情感,充滿畫面,作者與本書的主題初次相遇在菲律賓,因為身在其中,所以感同身受,多年來的追蹤熱情轉換成書寫群島國的動力。相較於作者與菲律賓的相遇,我與作者的相遇則是在課堂,懷哲極其特別,是台灣學界從事東南亞研究新生代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眾多人關注且期待的大物級新秀。懷哲曾在大學時期上修我在東亞所所開設的碩博合開課程,當時即展現出過人的企圖心與堅實的推理及分析能力。隨後,我們在他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學的期間重逢,欣然得知他在美國期間精進不少。在懷哲訪學完成回國後,我所服務的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有幸可以網羅懷哲加入研究規劃部,他旋即成為我的同事與工作上的得力夥伴,一起為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的研究及推廣積極努力。隨後,懷哲規劃負笈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政治與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我也有幸為其精修一封推薦函(這也是我寫過最長的推薦信)。儘管歷經新冠肺炎威脅,他仍然完成嚴格訓練並在短時間內成功地取得碩士學位。
一位熱愛東南亞研究的年輕學子,在台灣學界與美英頂尖大學接受學術訓練,同時在國際上具代表性的先導型政策智庫歷練多年,具有對區域情勢的敏銳觀察力與學理分析能力,更難得的是,歷經智庫與政策圈的歷練,懷哲更具備了寶貴的政策洞察能力與分析專長。我一直知道他有寫書的宏願,但能在短短時間內完成理想,而且理想展現出他受在台、美、英的學術訓練與國際間重要智庫的歷練,真的很不容易。我有幸能先拜讀到本書,甚感振奮,也很榮幸可以為懷哲的第一本專書作序,也殷切期盼他未來會持續筆耕,也盼我能有幸持續推薦之。
本書在內容安排方面,以菲律賓自殖民時期以降的政治發展為敘事軸心,從群島共同體朝共和國轉進的歷程中,菲律賓面臨到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第一部分的兩個專章涵蓋了西班牙與美國殖民下的菲律賓圖像,看似就不同的被殖民過程獨立敘事,但目的是凸顯菲律賓歷史的命運多舛。本書的第二部分以打造共和國為主題,條理分明地菲律賓國家建構過程的努力與「奮起」,當然,其中經歷了多個強人政治時代的轉進與民主挫敗,懷哲的分析順勢帶出了菲律賓強人眼中的國家治理藍圖與發展願景,這也清楚地反映了菲律賓這個國家與其人民的自我抉擇。藉此,第五章的民主化的期待與失望可說是打造共和國體制與過程的一個暫時註腳。第二部分的精采場景是政治角力過程中的吉光片羽,有奪權爭鬥、有各自盤算的對抗與妥協,當然也刻劃出民主化在亞洲國家(或歐美原型之外)的極限。我個人特別喜歡第三部分的敘事,儘管是以民主化的前行、轉進與挫敗為主調,但敘事脈絡中也順勢鋪陳了各個菲國總統的權力光譜,對應民主化過程,有的叱吒一時、有的充滿爭議、有的被淡忘、有的提前跛腳。懷哲對歷屆領導人的敘述有自己一套具說服力的定位與分析,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奎松的定位:
「即使是野心與理想兼具的強人奎松,在面對勢力盤根錯節的地方豪強時,大都只能透過利益輸送、私下談判、職位安排等手段對地方豪門軟硬兼施,無法刨除地方分據的政治地景,只是暫時「管理」與「利用」而已。這樣的侷限性,以及終究不願與菲律賓豪強精英階層撕破臉的心態,導致奎松無力推動對菲律賓經濟、社會發展實屬必要的深層土地改革——地租繁重的貧窮農民仍無力脫困,而需要通過來協助他們的土地改革,擺脫不了地主家族的卡關阻擋或鑽漏洞。」
短短的幾句話,清楚地展現出懷哲對於菲律賓家族政治與潛規則的深刻了解,類似的分析對於有志探索菲國領導人的讀者而言,有極為重要的指引意義。
本書的寫作方式充滿文氣,特別是對於「共」的概念的多樣呈現,其中包含了島嶼共同體、革命與帝國主義的共謀、共和國的追求歷程等,這些力量的共構與相互糅合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菲律賓國家、政體與社會,呈現出人民的集體自我抉擇過程與結果,同時也造就了杜特蒂這個當今大權在握的政治強人。
我眼中的菲律賓:撞擊、交集與糅合共構而成的島嶼共和國
如果這篇推薦序可以為這本書進一些貢獻,我想以三種糅合及糅合後的共構來呼應本書的三個部分,也就是菲律賓的前世、今生與來世。
北赤道洋流由美國流向亞洲大陸,撞擊到菲律賓後,往北成為黑潮,往南則成為赤道逆流。地理位置與洋流的撞擊,迸發出三種交集後的糅合,為洋流路徑上的島嶼共和國醞釀出豐富的歷史與人文地景,同時也造就了許多精采的發展故事。
第一種是為西方與亞洲的糅合,洋流的襲來也帶來跟隨地圖記錄探險前行的商船隊與殖民者,造訪了這個陌生的島嶼國度,無論是神秘的伊斯蘭世界還是中國商人,他們在菲律賓早期的原生社會中以蘇錄蘇丹國留下了許多印記,相較於斑駁的亞洲記憶,來自歐洲與美洲的西方人則帶來了嶄新的宗教與政治體制,也持續落腳在地尋找新的希望。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末,這一留就是三百二十年。而這也是本書第一部分涵蓋西班牙與美國殖民對於菲律賓歷史發展與社會記憶糅合的第一重共構。
第二種則是民主與威權的糅合,菲律賓被稱為亞洲的民主櫥窗,因為美國帶來民主體制,為群島共和國的政治發展建立了具有西方元素的治理藍圖。然而,民主櫥窗並不是順遂前行的民主範本,公民社會的民主改革力道與一再出現的威權強人的糅合,讓菲律賓的民主化快步前進、再轉進看似停滯的迴旋、甚至倒退。這些由民主與威權共構或共譜的步伐彌足珍貴,因為菲律賓作為民主櫥窗不只在過去被視為亞洲國家政治發展與革新的借鏡,到了今天也是不少亞洲國家邁向後強人時代持續壯大國家發展願景的重要參照。
最後,第三種糅合則是進步與停滯的糅合。極具爭議的杜特蒂執政時期最重要的口號是「建設、建設、再建設」,目的在推動大型基礎建設計畫,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再進展。這是杜特蒂為菲律賓譜寫的進步觀。相較之下,他對人權與自由的倒行逆施,也讓許多公民社會領袖與人權倡議組織失望透頂,認為杜特蒂對於人權的漠視,使得菲國民主自由的前行腳步停滯、甚至倒退,隨著自由度的下滑,菲律賓社會看似陷入民主停滯的困境。
前述三股力量的妥協就在島嶼共和國上,成為今日菲律賓之所以為菲律賓的養分,同時也成為這島嶼故和國在前行過程中的三重連續十字路口,在每個關鍵轉折與時間點,菲律賓從國家到人民都在進行抉擇,儘管過程艱辛困難,但成果都是集體意志的展現。我相信,不只是前世及今生,菲律賓的未來也將脫離不了這三股力量的糅合與共構,特別是即將到來的強人之後的後杜特蒂時代。正因為如此,本書的敘事與分析對於我們深度理解菲律賓更是重要。
從菲律賓在台灣看台菲關係
民眾對於菲律賓的認識多半從新聞媒體的淺層報導取得,近十年來最受矚目的焦點是二○一三年爆發的廣大興事件,一度引起台灣社會對於菲律賓的仇視。人們對於這個離我們很近但總覺得陌生的鄰居充滿問號,殊不知早有許多菲律賓人民長年居住在台灣,包括在台北市精華地段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如果我們在週日上午漫步於綠意盎然的中山北路,接近以聖多福天主堂(St. Christopher Church)為中心的區域,將很容易望見前往參加彌撒的菲律賓移工朋友,週日的聖多福教堂不只是信仰中心,其周邊也成為台北市區內的菲律賓人文地景與生活聚落。
聖多福天主堂的司鐸艾德華神父曾熱情地告訴我,他在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發起捐款活動,一位同學捐助一披索,協助台灣的學童讀書。我也很榮幸自去年起代表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協助台北市靜心小學四年級的五位同學團隊實踐深具意義的「五個夢」計畫,藉由募集防疫所需物資,捐助給前來台灣協助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但因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而無法返鄉照顧家人的東南亞移工朋友。他們成功地募集了兩萬五千多個口罩與相關防疫物資,分享給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朋友,而這些同學的夢想是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於外籍移工的重視,特別是關懷他們深受疫情衝擊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透過資源分享讓他們可以安心留在台灣,也可將所需物資送回家鄉給需要的家人使用。同學們很客氣地說他們的夢想很微小,但我深刻感覺到台灣年輕一輩的宏大志向與人道關懷。
無論是菲律賓神父或台灣的小學生跟我分享的故事與片段,都在在說明了亞洲國家應該互助合作,共同挺過急遽擴張的全球傳染病與即將步入疫後復甦的未來需求。台灣與菲律賓以及鄰近亞洲夥伴國家選擇合作而非仇視彼此,才可以促進善的循環,就此,從「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的期待到「台灣正在協助」(Taiwan is helping)的具體實踐不會只是口號,這其實已經在我們社會的許多角落發光、發熱。台灣與菲律賓同為島嶼共和國,若我們可以更了解我們的鄰居(特別是菲律賓),我們將能開展出更多深具意義、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益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實踐,而懷哲的大作《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正是促進雙向了解一個很棒的知識起點(intellectual starting point)。作者資料
江懷哲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在學期間並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及北京大學訪問學習。過去曾於澳洲國際關係事務所、世界青年聯盟亞太分部及外交部實習,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文章散見各大中英文媒體。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