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星球上微笑
- 作者:麥特.海格(Matt Haig)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2-12-07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9折 360元
-
書虫VIP價:340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3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生活像不斷倍速播放的電影、一首過度後製的歌
我們看似充實忙碌,但早就瀕臨失控
看似選擇無限,卻已分不出旋律與雜音
一切都來不及、不夠多、不夠好
我們離不開這個超載失速的世界
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心建立保護網
暢銷療癒系作家麥特.海格給現代人的心靈處方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亞馬遜分類榜暢銷書
紐約時報:「現代生活最敏銳的觀察家。」
即使一直叫自己放鬆,還是會陷入恐慌?因為焦慮而停不下紛亂的思緒,睡不著也睡不好?有時會突然呼吸不到空氣,好像一切都完了?不是我們抗壓性不夠、適應力不夠強,而是這個世界塞滿了過量的事物,卻讓我們感覺永遠不夠。於是我們無法做出選擇、不喜歡自己、羨慕他人、甚至習慣了孤單,不知不覺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愈來愈遠。
作者麥特.海格是英國暢銷作家,他曾將自己經歷憂鬱症的故事寫成自傳《活著的理由》,他的文字充滿了同理,誠實地描繪自己內心的掙扎與迷惘,並分享走出黑暗的歷程,撫慰了許多人的心。這次,麥特再度從自身經驗出發,以同樣的獨特視角,觸及更多人心底共同的問題:我如何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瘋狂世界,照顧好自己的心、把每一天活得更好?
在書中,麥特針對各種令人焦慮的事物提出了不一樣的思考,更分享了他的回應方式。的確,大環境充滿我們無法控制的壓力因子,但生活中也有很多我們做得到的改變。改變的契機,就從接受自己開始,並且意識到,我不一定要這樣活,我有選擇。
商人販賣恐懼,我們可以不買單──
新聞就像焦慮的症狀本身,多重切割畫面、跑馬燈不斷,當你被無限重播的壞消息影響心情,請記得,不看新聞沒什麼大不了,不上推特沒什麼大不了,關機離線,也沒什麼大不了。
選擇太多,自由反而令人暈眩──
與其焦慮自己好像錯過很多,不如告訴自己,我不可能看完每部想看的電影,走過每個想去的角落。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在這裡。只要我們放下什麼都需要的念頭。
時間不夠,但我們真正缺的不是時間──
計時工具愈來愈精細,生活也被愈切愈細。時間不再是輔助,而是我們為時間發愁。每件事都比以往更省時便利,我們卻仍忙碌不堪,或許這代表生活中塞進太多盼望,已經超載了。
科技連結彼此,我們卻更寂寞──
演算法把我們關進小小的數位同溫層,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與別人的線上精采人生比較、可以當個演算法無法預測的異數。終結孤單,有時候只需要走出門,與真實世界的朋友喝一杯。
請記得,感覺自己很醜,不代表你真的醜;
感覺焦慮,不代表你一定要焦慮;感覺少了什麼,不代表你不完整。
現在的你,已經足夠。接受原本的自己,即使生活超載,心依然輕盈自由。
*此版為2019年出版之《我們住在焦慮星球》新編改版。
媒體與名人推薦:
「推薦每日服用這本書至少兩次。充滿了智慧、愛,與幽默。」──英國知名影星暨作家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
「溫暖又睿智。如果現代生活也讓你無比焦慮,推薦這本書給你。」──英國作家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誠實且擁抱人性的現代生活應對指南。真誠且睿智,回應了現代人的需求。讀這本書應該可以改善你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當你也開始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時!」——《衛報》
「風趣、坦誠、讓人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麥特.海格擅於描寫憂鬱的隱形風暴……繼《活著的理由》之後又一佳作。」──《週日泰晤士報》
目錄
1. 焦慮世界裡的焦慮心靈
2. 看見全貌
3. 非關外表
4. 關於時間
5. 生活超載
6. 網路焦慮
7. 資訊轟炸
8. 無眠的星球
9. 優先順序
10. 口袋怪獸
11. 絕望偵探
12. 身體會思考
13. 現實的盡頭
14. 渴望與匱乏
15. 關於工作
16. 勾勒未來
17. 代表你的歌
18. 現在的你已經足夠
我想感謝
內文試閱
人生編輯術
我很害怕。我沒辦法不害怕。害怕就是焦慮的最大特徵。
發作愈來愈頻繁,我擔心再下去不知道會怎樣。絕望的感覺似乎沒有上限。我設法轉移注意力。不過我從過去經驗知道,酒精絕對不是辦法。所以我做了一些以前曾幫助我爬出黑洞的事情。我小心調整飲食,做瑜珈,也試過冥想。我躺在地板上,一手放在腹部,深呼吸──吸氣、吐氣,吸氣、吐氣,發現我呼吸的節奏不太順,一頓一頓的。
但不論做什麼都很困難,就連早上選擇要穿的衣服都能讓我哭出來。這跟以前有沒有過這種感覺並不相干。不會因為以前喉嚨痛過,下一次就比較不痛。
我試著看書,但很難集中。我聽podcasts。我看Netflix。我逛社群媒體。我回覆了所有電子郵件,想把工作都處理好。我一醒來就緊抓著手機,祈禱滑到的內容能讓我暫時忘記自己。
但是──注意以下爆雷──這些都沒用。
我愈來愈低落。況且很多「分散心思」的事沒用就算了,還搞得我更心煩、更焦躁。借用詩人艾略特(T. S. Eliot)在《四首四重奏》中的形容,我是「因為分心事從分心事裡分了心」。我會死盯著還沒回的電子郵件,心裡慌得要命,但就是提不起勁回覆。然後是推特──我用來分散心思的數位選項,結果發現看推特的時候,焦慮的情況變得更嚴重。就算只是隨意捲動推特頁面的時間軸,都有一種傷疤被撕開的感覺。
我上網讀新聞,這是分散心思的另一個辦法。但我心理上承受不了。知道世界上發生這麼多苦難,對於緩和我的痛苦毫無幫助,只讓我更加無力。而且多可悲啊,全世界有這麼多看得見的苦難,只是一些看不見的苦惱就讓我動彈不得。我的絕望又更深了。
所以我決定做點什麼。我決定離線。
我選擇幾天不看社群媒體,電子信箱也設定成自動回覆。我不再看新聞,也不讀報紙。我不看電視,不看任何音樂MV,就連雜誌也不翻。(多年前,我第一次崩潰的那陣子,雜誌鮮豔的圖像總是在腦中逗留不去,在我想入睡的時候,用眾多瘋狂賽跑的圖案塞滿我的腦袋。)
我把手機留在樓下才上床睡覺。平日盡可能多走出戶外。我的床邊桌原本一團凌亂,電線和電子產品、還有我其實沒在讀的書,堆得亂七八糟。我也把那些東西清空。
在家裡,我盡量關著燈,在黑暗裡躺著,方法跟應付偏頭痛大概差不多。自從二十幾歲第一次有自殺的念頭開始,我一直深深明白,想好轉起來需要一種人生編輯術。
一種捨棄之道。
就像提倡極簡主義的佐佐木典士說的:「擁有得少,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前幾年,我初次經歷恐慌的時候,捨棄的東西只有烈酒、香菸和黑咖啡。然而多年過去,我發覺問題出在一種更普遍的超載。
超出負荷的生活。
還有肯定超出負荷的科技。現在這次復原期間,我唯一真正用上的科技,汽車和烹飪用具不算,只有YouTube上的瑜珈影片,看影片的時候,我也不忘把螢幕亮度調低。
焦慮並沒有奇蹟似地消失,當然不會。焦慮不像我的智慧型手機,它沒有「滑動關閉」的功能。但我的心情不再愈來愈惡劣,而是進入平穩的高原期。過了幾天,漸漸平靜下來了。熟悉的復原之路終於展開。而阻斷刺激──不光是酒精和咖啡因,還包括上述其他東西,也是復原過程的一環。
簡單來說,我開始再度感到自由。
為什麼寫這本書
大多數人都知道,現代生活會對人的生理造成不少影響。也就是說,現代生活雖然先進,有些方面仍對我們的身體有危害。車禍事故、吸菸、空氣汙染、住在沙發裡的生活方式、外送披薩、輻射、第四杯梅洛紅酒。
就連使用電腦都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坐一整天,重複性勞損上身。有一次甚至有一位驗光師跟我說,我的眼睛感染、淚腺阻塞,是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的。我們用電腦工作的時候,眨眼次數似乎比較少。
既然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不是也能說現代生活影響了人的心理狀態呢?我們生活的方式,是否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明我們身處於現代世界的感受?
不光是現代生活的物質面,還包括價值觀。讓人想擁有比現在更多東西的價值觀。推崇工作勝於玩樂。拿自己最差的一點與別人最好的一點相比。總是覺得自己還缺少什麼。
在我一天天好轉的同時,我忽然有寫一本書的念頭──就是現在這本書。我在《活著的理由》這本書中,已經寫過我的心理健康狀態。但現在,問題不再是為什麼我應該活著?這一次,問題更廣一些,是我們該怎麼活在一個瘋狂世界,而不至於跟著瘋狂?
未來式
進步如果發生太快,有時會讓當下感覺已經是未來。看到網路上瘋傳的影片,跟人類身形相仿的機器人在後空翻,感覺現實已變成了科幻小說。
而我們被鼓勵要嚮往這樣的狀態。「擁抱」未來,「放下」過去。整個消費主義就奠基於此,要我們喜新厭舊,想要下一樣東西,不要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這簡直是製造不快樂的完美配方。
我們不被鼓勵生活在當下。我們被訓練成生活在他方──在未來。從小我們就被送去讀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顧名思義就在提醒我們接著會面臨的是什麼,真正上學。進了學校,孩子從愈來愈早開始被鼓勵要努力用功才能通過考試。到後來,這些考試演變成實際的測驗,我們都知道測驗會左右未來重要的選擇,例如我們能不能繼續追求高等教育,還是十七、八歲就出去找工作。就算進了大學也不代表到此為止。還會有更多考試、更多測驗、更多向我們逼近的決定。更多的你認為幾年後你會在哪裡?更多的你打算走哪一條路?更多謹慎思考你的未來。更多長遠來看凡事都會有結果。
整個教育過程,我們不斷被灌輸一種本末倒置的專注──一種未來學,偽裝成數學、文學、歷史、電腦程式或法語,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被教導要考慮另一個不同於現在身處的時空。到時候考試、到時候工作,到時候長大。
當學習不再是為了學習,只是因為能換得什麼才學習,大大降低了人性的美妙之處。我們是會思考、會感受、會創造藝術、渴求知識的奇妙動物,經由學習行為來認識自己和身處的世界。學習本身就是目的。學習賜予我們的,遠遠多過提供我們寫在履歷表上的那些東西。學習是喜愛現在生活的一種方式。
我漸漸意識到,我很多遠大抱負錯得多麼離譜。我發現自己是多麼違背當下。不論眼前擁有什麼,我一直想要更多。我需要想辦法靜下來,置身當下,然後像我奶奶常說的那樣,有現在這些就很滿足了。
作者資料
麥特.海格(Matt Haig)
麥特.海格的作品包括世界讀書夜選書《我在地球的日子》(The Humans,2015年春天出版)、在英國暢銷榜盤踞40多週的自傳《活著的理由》(Reasons to Stay Alive,2019年天下雜誌出版)。他也為兒童與青少年寫出多本精采故事,並榮獲藍彼得圖書獎年度大獎、雀巢兒童書金獎,還三度入圍卡內基文學獎,作品《聖誕男孩》(A Boy Called Christmas,2017年台灣東方出版)已被翻譯成40多國語言,更曾經協助【柏靈頓:熊愛趴趴走】電影團隊完成劇本。作品《英格蘭的最後家族》(The Last Family in England)目前也已翻譯成三十種語言,《雷德利一族》(The Radleys,2014年春天出版)賣出電影改編權,《時光邊緣的男人》(How To Stop Time,2018年寂寞出版)也在尚未出版前即由知名演員班尼迪克.康柏拜區的製片公司相中搶下改編權,並將由班尼迪克親自擔綱演出主角。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