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從工業0.0到5.0,翻轉觀念的51種創新
- 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4-07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會說故事的經濟學家寫給未來人的生活發展史
各種事物的發明與改良正以倍速進行,
作者以精簡的篇幅與有趣的故事,
介紹51種在當下與未來持續影響人類生活的發明,
並思索這些發明將如何改變人觀看世界的方式。
.罐頭食品曾經是不輸給矽谷新創公司的革命性發明?
.電商平台的前身郵購型錄,曾入選百大影響力書籍,與文學名著並列?
.為什麼美國與歐盟都想要控制SWIFT?
.密碼忘了、合約發生糾紛時,缺少中介端的區塊鏈如何處理?
.GPS停擺五天時,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體系會面臨崩潰?
.數位試算表、自助結帳機是重塑工作內容還是與人搶工作?
.聊天機器人來分憂解勞,我們才能與真人進行言之有物的對話?
繼備受好評的《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之後,提姆‧哈福特推出續篇。這回挑選的51種發明,同樣涵蓋數千年歷史,並且來源遍布全球。有千百年來型態幾乎未曾改變者,如:磚頭、火,也有正在風口浪尖上的新趨勢,如區塊鏈、太陽能光電。本書在八個概念主題中,藉由精簡的篇幅和淺顯的敘述,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形塑今日世界的種種發明。
.大巧若拙
「拍賣」制度其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古早,每一次搜尋關鍵字,你都在幫谷歌抬高競價!
在歷史學家吉朋的筆下,「拍賣」成了戰爭中雙方較勁的手段,這種行為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從土地、奴隸、花卉到不動產,凡有價值之物皆可拍賣。時至今日,這個行為更轉化為科技巨頭的獲利來源。
磚頭、工廠、郵票、腳踏車、眼鏡、罐頭……這些乍看之下相當平常的物件,卻因為對食衣住行充滿全方位的影響,從而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
.販賣夢想
王室成員御用的瑋緻活(Wedgwood)瓷器,名號竟然是討來的?
品質精良、樣式典雅的瑋緻活瓷器,在成為皇后御用名品後身價水漲船高,也成為中產階級嚮往的品牌,知名度和銷路皆為之大開,從跟上流行到創造流行,「名人加持」永遠是行銷利器。
鬱金香、能量產香菸的邦薩克捲菸機、縫紉機、郵購型錄、速食加盟體系、募款、聖誕老人……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發明,皆來自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想像,無論是為了致富,或是為了自主。
.移動金錢
貧富差距急速擴大,全都是因為比爾.柯林頓搞砸了?
柯林頓修法取消高年薪企業主管的減稅獎勵,此一舉措導致企業轉而發放股票選擇權。管理階層藉由操縱股價,與勞工原本就相距甚遠的薪資級距因此反倒更為惡化。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信用卡、大眾運輸的旋轉閘門、區塊鏈,以不同的與形式改變人類的日常消費行為,把錢從我們的口袋挪去別人的口袋。
.看不見的系統
自助還書服務的起源,來自美蘇交鋒時期的竊聽器?
一九四五年,美國駐俄大使館收到地主國的禮物,這樣裝飾品看似人畜無害卻暗藏玄機:裝有不需電源的竊聽器。這種運用無線電波驅動後回傳資訊的原理,後續發展成為無線辨識射頻(RFID)技術。
能大量生產、快速組裝的可替換零件;連結電腦與電腦、現代網路前身的介面訊息處理器;今日今時無人不可或缺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無論是工業革命或數位革命,它們都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祕密與謊言
作者在寫這本書之前,沒有聽過「靠得住」……
由於早期社會對月經普遍的避諱,女性生理用品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都還是以相當原始的形態存在,直到一戰結束後,製作繃帶的材料才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衛生棉,這種拋棄式生理用品,讓女性能更無後顧之憂地投入職場。
活字印刷機從煽動性宗教手冊開始大發利市,閉路電視則是不斷推陳出新的監控利器。從A片、禁酒令到社群媒體上的「讚」,人類慾望永遠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眾志成城
英文鍵盤的配置方式不是為了讓打字速度變慢?
你或許聽過,現在通行的QWERTY鍵盤是為了讓打字速度變慢,但實情不然。為何如今的電腦即使可以設定其他鍵盤,這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習慣使用這種看起來不怎麼合邏輯的配置?這背後的意義其實大有來頭。
出現在這個主題中的事物都是集眾人智慧的發明:非洲人的主食「木薯」具有毒性,須經繁複工序方能食用;退休金是「老有所養」的終極展現,卻在高齡世代岌岌可危;朗式蜂箱是讓蜂蜜產業化的關鍵設備,水壩則是人定勝天的雄心壯志。
.地球只有一個
台灣人習以為常的「資源回收」,仍然是許多國家的難題
中國曾經是世界回收廠,經營者一度晉身世界富豪。但在政策一夕變更之後,西方國家的垃圾突然不知道往哪裡倒。免洗餐具曾經是從家務中解放的便利物品,卻因日益嚴峻的環保議題引發爭議,至今方興未艾。
野火本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因子、石油至今仍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硫化技術是製作橡膠的關鍵、用以保存植物的「華德箱」促成經濟作物移植、玻璃紙提升食物保鮮、侏儒小麥陪人類熬過饑荒、太陽能光電已然成為更便宜的能源,但人類想要與地球永續共存的願望是否終不可得?
.我們的機器人大大
你可以想像,沒有電子試算表的一天嗎?
「試算表」原是名副其實的紙張表格,每更動一個數字就得全部擦掉重寫。第一個電子試算表軟體在1979年問世,搭載的蘋果電腦因此大賣,也就此改變了會計師的工作面貌。
雖然沒有顯而易見的時間軸,但在本書的最後一個主題,哈福特介紹的發明皆與數位科技相關,他或許意欲藉此提醒讀者,就在這個當下,這些發明仍在進行式:何樂禮打孔機是大數據的前身、陀螺儀如今變成了無人機。從聊天機器人、掌心大小的立方衛星、吃角子老虎機到西洋棋演算法,這些科技以飛快速度不斷演化、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全心擁抱、保持警戒,還是已經別無選擇?
得獎與推薦記錄
「充滿無盡的洞察力和驚喜,一如你對提姆.哈福特的期望。」
——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萬物簡史》作者)
「哈福特讓日常發明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呈現……他活靈活現地介紹人類史上最巧妙,但經常受到忽視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泰晤士報》(The Times)
「機智、資訊豐富、娛樂無窮,最引人入勝的大眾經濟學。」
——《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
「他對這些物品的熱情讓人難以抗拒;他活潑幽默的風格和廣泛的好奇心,讓艱澀的題材變得容易理解。」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可讀性極強……哈福特具備一種天賦,可以看到看似與發明無關的意外發展……非常睿智的書。」
——《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哈福特對於細節的豐富掌握,顯示他不僅是一名經濟分析師,也是受歡迎的評論家。」
——《時代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哈福特似乎總是能提出正確的問題。」
——《旁觀者報》(The Spectator)
「哈福特毫不費力地跨越時空、縱橫全球……非常有啟發性的一本書。」
——「書頁」網站(BookPage)
「這本書既詼諧又引人入勝,充滿有趣的細節和驚人的事實,在研究現代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提供讀者最大的樂趣。」
——《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
編輯小語
在續集中,哈福特秉持一貫的幽默文筆,再一次帶領讀者橫跨古今探索51種發明。相較於第一集,本書更偏重數位科技發展對金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但也不乏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無論是否廣為人知)的事物。隨著哈福特充滿故事性、精練的筆觸,彷彿能夠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何呈現今天的樣貌。
目錄
【前言】1 鉛筆
第一部 大巧若拙
2 磚頭
3 工廠
4 郵票
5 自行車
6 眼鏡
7 罐頭
8 拍賣
第二部 販賣夢想
9 鬱金香
10 皇后御用瓷器
11 邦薩克捲菸機
12 縫紉機
13 郵購型錄
14 速食加盟體系
15 募款訴求
16 聖誕老人
第三部 移動金錢
17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18 信用卡
19 股票選擇權
20 維克里旋轉閘門
21 區塊鏈
第四部 看不見的系統
22 可替換零件
23 無線射頻辨識
24 介面訊息處理器
25 全球定位系統
第五部 祕密與謊言
26 活字印刷機
27 衛生棉
28 閉路電視
29 A片
30 禁酒令
31 「讚」
第六部 眾志成城
32 處理木薯
33 退休金
34 QWERTY鍵盤
35 朗式蜂箱
36 水壩
第七部 地球只有一個
37 火
38 石油
39 硫化技術
40 華德箱
41 賽璐玢
42 回收
43 侏儒小麥
44 太陽能光電
第八部 我們的機器人大大
45 何樂禮打孔機
46 陀螺儀
47 試算表
48 聊天機器人
49 立方衛星
50 吃角子老虎機
51 西洋棋演算法
致謝
附錄:參考資料
序跋
前言
1鉛筆The Pencil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身為十九世紀美國散文大家,有回詳列了一張備品清單,為的是要去踏青。上頭他首先點名露營必備的帳篷與火柴,接著添上了綁繩、舊報紙、捲尺與放大鏡,最後也沒忘了記事跟寄信需要的紙張與郵票。怪的是,他略去一樣東西沒提,就是他用來擬定清單的那支鉛筆。更怪的是,梭羅與父親就是靠做高級鉛筆賺錢的。
不被人放在眼裡似乎早已是鉛筆的宿命,無怪乎英國流傳著一個以鉛筆為主角的古老謎題:「我被人從礦坑中帶出,在木匣裡幽禁,並從此失去自由,但幾乎沒有人用不上我。」沒有人會宣稱「鉛筆比刀劍還強大」,除非有人能先消滅掉橡皮擦。
但邊緣人正好是我的菜。愈是往往會融入在背景中而失去存在感的物品,就愈得我青眼以待。從紅磚到臉書上的那個「讚」,再從賽璐玢到衛生棉,填滿這本書的各種發明都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它們的故事鮮少被傳誦,它們原本可以傳遞的經驗也無從為人所知。這就是何以我希望這些故事與經驗,會比起討論蒸汽引擎或個人電腦等想當然耳的技術突破,更能讓我們有所收穫。
在為本書挑選五十一種物品的時候,我的目標是說出能讓你們覺得意外的事情,是讓你們知道有哪些創意引發了令人驚豔的結果。關於哪些發明改變世界的書已經很多,相對之下,這本書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哪些發明或許會讓你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
既然如此,我們怎麼能不從可憐沒人愛的鉛筆說起。要知道我們甚至連把人家名字叫對的基本尊重都不給。鉛筆的英文叫做pencil,而pencil源自於拉丁文penis,意思是——沒錯,沒錯,不要激動*——尾巴。這是因為古羅馬的毛筆用的是動物尾巴上的簇毛。
「鉛」筆寫起來的效果跟毛筆一樣,但是不需要墨汁。或者應該說,不需要鉛——因為鉛筆筆芯的本體其實是石墨。石墨跟長條木頭的組合作為一種創意,已經有四百五十歲了。但直到其兩百歲的時候,《大英百科全書》都還是把pencil定義為一種毛筆,就跟西塞羅(Cicero)與塞內卡(Seneca)這兩位古人的見解一樣。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人為鉛筆出頭。鉛筆史專家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就曾點出鉛筆的可擦拭性讓設計師與工程師都不能沒有它。按波卓斯基的話講:「墨水是點子要出門見人時化的妝,石墨則是它們背後髒髒的真相。」
然後就要說到美國經濟學家萊納.里德(Leonard Read),他在其經濟專業上是小政府自由市場經濟學原則的急先鋒。一九五八年,里德發表一篇文章叫〈我,鉛筆〉(I, Pencil),以鉛筆的第一人稱語氣寫成。相對於猜謎裡的鉛筆聽來太過認命於自己的默默無名,里德的鉛筆是個善於勸誘人變節的「放任自由主義者」戲精:「要是你可以意識到我所象徵的奇蹟,那你就能盡一份力來拯救人類正百般不情願地在失去的自由。」
里德的鉛筆很清楚自己乍看之下並不起眼:「把我拿起來,打量一番。你看到了什麼?其實沒什麼可瞧的。你看得到一點木頭、一點塗漆、印上去的商標、石墨筆芯,還有少許金屬,跟一小塊橡皮擦。」
然而,鉛筆接著解釋起來,採集雪松木需要鋸子、斧頭、馬達、繩索與產業鐵道;石墨來自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並摻有密西西比州的黏土、硫酸、動物脂肪與若干種其他原料。更別說你千萬別想不開讓鉛筆說起它那六層塗漆、它的黃銅套圈,或是它自帶的橡皮擦——它會希望你知道那也不是橡膠做的,而是拿氯化硫去跟菜籽油合成,並由義大利浮石提供摩擦性,用硫化鎘染成粉紅。
至於那個總有人一問再問的問題,他們是如何把石墨弄進木頭裡面的,要什麼巧妙的答案才配得上呢?這江湖一點訣就在於取一塊雪松木薄板、入窯乾燥後在其頂層表面刻出一整排凹槽。這些凹槽最早是四四方方的,手工作業的時代那樣比較好切,如今它們已經是由有半圓形橫切面的精密器械負責。等圓柱形的石墨一一放進溝槽後,另一片被挖好溝槽的木板就會被蓋上去黏好,這一次溝槽是刻在木片的底層。接著這份「石墨三明治」就會被切割成一根根與石墨平行的長條。這些雪松木條是未塑形的鉛筆半成品,再來只要該刨的刨一刨、該漆的漆一漆,鉛筆就大功告成了。
這麼大費周章做出來的鉛筆只賣你大概十便士一支,整盒一百五十支裝的鉛筆零售價十四點九九鎊,但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完全不考慮要買。
但里德的鉛筆還是滿懷著勇氣不屈不撓。它從國際鉛筆供應鏈的複雜性與大量生產的精準性出發,導出一個讓人無法視若無睹的結論:
「解放所有的創意能量……相信自由的男男女女會回應那隻﹃看不見的手﹄。這股信念將獲得確認。」
里德的撰文闖出名號,是因為經濟學者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獎得主、自由市場倡議者、傳達經濟學觀念的天生好手——在一九八○年將之改編成電視節目分十集播出,名字叫「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從不起眼的鉛筆那十足複雜的來源中,傅利曼擷取到與里德同樣的心得;市場力量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統籌大多數人群的本領,在此不啻獲得了一段令人難忘的證詞:
「沒有政治委員從中央辦公室發號施令,這就是價格系統的魔力。」
穿梭回大約五百年前,你會看到價格體系的魔力如何風起雲湧。石墨第一次被人類發現是在英格蘭的湖區。傳說一場狂風暴雨橫掃了恬靜的巴洛戴爾(Borrowdale)谷地,將當地的森林連根拔起,翻出了樹根下一種怪誕、閃亮的黑色物質,一開始大家管這玩意兒叫「黑鉛」。
至於這東西有沒有值得人去投資開礦的用途呢?欸,還真有。石墨很快就被當成一種拿來做記號的「標示石」,一如三個世紀前的小販會在倫敦街頭叫賣:
買標示石哦,快來買標示石哦。
用標示石好處多多,
我有紅色的標示石,
用起來沒有問題,不然黑鉛的也不錯。
因為石磨質地軟糯但耐高溫,所以也被拿去鑄造砲彈。很快地它就成了一種珍貴的資源。當然石墨的身價還比不上它在礦物學上的表兄弟鑽石——兩者的本質都是碳元素——但讓輪班礦工在換裝下崗之際被武裝警衛盯著,石墨還是夠格的,否則肯定會有人想挾帶幾塊闖關。
到了一七○○年代尾聲,法國的鉛筆廠商已經很樂於花高價從巴洛戴爾進口高級石墨。但就在此時英法開戰,於是英國政府腦袋很清楚地決定不讓法國輕易取得砲彈的原料。這下法國的鉛筆商怎麼辦呢?在這節骨眼上挺身而出的,是有著法國軍官、熱氣球玩家、冒險者等多重身分的尼可拉—雅克.康代(Nicholas-Jacques Conté)——他同時也是鉛筆工程師。康代費盡千辛萬苦,開發出可以用低級粉狀歐陸石墨混以黏土來製作鉛筆筆芯的辦法。為了回饋他的努力,法國政府賞了他一筆專利。
事實證明萊諾.里德筆下的英勇鉛筆有著比鉛筆自知更複雜的背景故事。只不過這背景故事中的一些細節讓我們不得不質疑,里德的鉛筆是否有權如此高調自豪於他的自由市場血統。若無國家授予的專利可圖,康代先生還會那麼拚命去鑽研他的實驗嗎?也許會,也許不會。經濟學家約翰.奎金(John Quiggin)提出了另一種反對意見:在里德的鉛筆強調其由森林與載貨火車所交織出的歷史之餘,殊不知那些森林與鐵道都往往是由政府管理的國有資產。
傅利曼固然說對了世間沒有鉛筆沙皇,但即便在自由市場裡也少不了階級的存在。他的同事,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就對這個觀點深入探究了一番。萊諾.里德筆下很健談的鉛筆是由埃伯哈德.輝柏(Eberhard Faber)公司出品,該公司現已加入紐威.樂柏美(Newell Rubbermaid)集團旗下。一如在任何一家財團中,員工會依照老闆的指示行動,而非對市場裡的價格言聽計從。
所以說在實務上,鉛筆這種產物誕生於一個複雜的經濟系統,其中除了政府扮演一定角色,還有企業中的尊卑將眾多勞工隔絕在傅利曼的「價格系統魔力」以外。這並不表示萊諾.里德認為純粹自由市場較好的看法不對,只不過他的鉛筆並不能證明這一點。
但他的鉛筆倒是做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提醒我們某些日常物品的製程是何其複雜,而其價值又是如何經常被我們忽略。以便宜可靠的方式將這些東西替我們組裝起來的經濟體系,本身就很神奇。它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弄明白的。但話說回來,將觀察信用卡、麥當勞的漢堡、焗豆罐頭,或是T恤上的無線射頻識別標籤等日常物件作為理解的起點,絕不是什麼很糟糕的決定。以任何一樣東西當作起跑線,你都可以開展出一個故事,裡頭有著意外的連結跟引人入勝的效應。
簡單講,我們若想搞清楚現代經濟是怎麼一回事,里德的鉛筆已經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
內文試閱
47
試算表Spreadsheets
一九七八年,哈佛商學院一名叫做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的學生坐在教室裡,看著眼前的會計學講師在黑板上的橫列和直欄中填入數字。每當講師改了其中一個欄位的數字,他就得一擦一寫地把黑板上整列跟整欄的數據統統改掉。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這樣改,數字就兜不起來。這動作看在丹的眼裡既枯燥又機械化——懶惰為發明之母可不是隨便說說。
把數字寫成格狀欄列,又花費大把時間修改資料的並不只這位會計學講師:全世界的會計人員都每天對著他們的帳簿做一樣的事情。帳簿翻開時的左右兩頁加起來,就叫做一個「試算表」,好幾份試算表的輸出又會成為若干更大型主試算表的輸入。由此在紙本上光是更改一個地方,就得用鉛筆、橡皮擦和桌上型計算機工作好幾個小時。
跟許多商學院的學生一樣,丹.布里克林在上哈佛之前已經有了正職,他在一九七○年代叱吒一時的王安電腦(Wang)與迪吉多電腦(DEC)當過程式設計師。因此他想:怎麼會有人想在黑板上或紙本帳簿上做這種事情啊?這件事明明就可以在電腦上做啊?
於是他就劍及履及地為當時新出品的蘋果二號個人電腦寫了一個程式:電子試算表。他的朋友鮑伯.法蘭克林(Bob Frankston)幫他把軟體做了進一步的改良,然後在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七日,他們的心血結晶VisiCalc正式上市。VisiCalc幾乎在一夜之間就紅了。
各種金融與財會軟體已經存在很久了,但VisiCalc是第一款具備現代試算表介面的產品,同時也被認為是電腦史上第一款「殺手級應用」,也就是一款必要性大到你會為了用它而去買電腦的軟體。蘋果的賈伯斯後來也說多虧了VisiCalc,「蘋果二號才能賣得這麼出色。」
VisiCalc問世五年後,讓記者史蒂芬.列維(Steven Levy,現代電腦發展的業餘史家)得以寫下這樣的一段話:「現在已經有企業高階主管、批發商、零售商、中小企業主會講起他們分成兩階段的經商人生,分水嶺就是電子試算表。」
列維還提到VisiCalc出現一款更新更強大的對手叫Lotus 1-2-3。果然在一九八八年,《紐約時報》報導說「蓮花軟體公司已經稱霸試算表市場達五年之久」,一切都要從該公司「擊敗第一款電子試算表VisiCalc說起,須知前任霸主VisiCalc在個人電腦中的市占曾看似無敵」。曾經的巨人就這樣服軟認輸了!《紐約時報》還順便介紹幾名新進的挑戰者,當中也包括一款叫做微軟Excel的產品。
但試算表為我們上的一課不在於獨占地位的風水輪流轉,而在於科技帶來的失業。這年頭大家都愛說機器人要來搶我們的工作了,但其實事情從來不像大家想得那麼簡單,而我能想到最適合說明這一點的案例莫過於數位試算表。
會計機器人到底會長成什麼模樣?它肯定不會長得像阿諾史瓦辛格扮演的魔鬼終結者一樣,只是把霰彈槍換成口袋計算機。當然啦,如果我是一名人類會計師,某天早上我去上班時發現阿諾坐在我的位子上,我會不動聲色地退出去,決定晚一點再找時間來收拾我的個人物品。
要說會計機器人的概念可以對應到什麼東西,那肯定就是VisiCalc或Excel等試算表軟體了。這些軟體讓數十萬的會計員丟了飯碗。會計員就是那些整天一邊按著口袋型計算機,一邊在紙本帳本上擦擦算算寫寫的先生小姐。當然,VisiCalc在當年是一種革命性的存在,它的效率要高於人類。Podcast節目「金錢行星」(Planet Money)表示:光在美國,今日的會計人員職缺就比VisiCalc上市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一九八○)少了四十萬個。
但「金錢行星」還有另外一個發現:他們發現正規會計師的職缺多了六十萬個。畢竟隨著分析數據的成本降低、花樣變多,而且效果強大,需求自然就上升了。重點不是六十萬大於四十萬,自動化對於職缺的影響本來就可正可負。重點是:自動化重塑職場的過程有著很多微妙之處,不能都推給「機器人來搶我的工作」一句話就算了。
進入電子試算表的年代後,會計工作中屬於重複而例行性的部分不見了。活下來而且活得更精采的職務則需要更多的判斷、更多的人類技巧。電子試算表創造出全新的產業,貿易、保險等各種領域都出現多不勝數的高階金融工作,需要人去探索各種不同的數字情境——微調數字,然後看著各欄數據自行重新計算。這些工作在電子試算表出現前都是鳳毛麟角。
在《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一書中,我們結識過一位「珍妮佛套件」(Jennifer Unit)。這種佩戴在倉儲撿貨員耳朵上的裝置,會把各種指示拆解成超無腦、超防呆的步驟,檢貨員只要照著做就行。換句話說,珍妮佛套件把原本已經夠無聊的工作拿來,再奪走當中很勉強算是有趣的微量元素。試算表則是反其道而行:試算表把一種非常需要動腦的工作拿來,把當中最無聊的部分完成了。
將珍妮佛套件與試算表合在一起看,這兩種科技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就是科技通常不會把某種工作「整碗捧去」。科技會把當中容易自動化的部分切走,留下人類適應剩餘的部分。這麼一來,人類的工作可能變得更充滿趣味,也可能變得更讓人感覺生無可戀,一切視狀況而定。
以會計工作為例,試算表讓人類負責的部分變得更需要創意了。誰不希望自己的會計師有創意一點呢?所以說會計師一點也沒有因為自動化的出現而留下創傷,他們現在反而會覺得沒有試算表怎麼工作。我讀到的會計史都已經懶得提到VisiCalc或Excel了,或許他們覺得現在還提這個,有失會計師的尊嚴吧。
試算表為會計與金融工作帶來的影響,可以讓我們一窺其他白領工作的未來。記者已經不用親自動筆寫那些例行性的企業財報新聞,這種事情演算法做得更快更便宜。學校教師的工作則是在虛擬家教測試過學生的程度並評估出他們卡在哪裡後,再去指導學生。醫師偶爾可以請護理師加上診斷小程式的組合來代班。律師事務所可以運用「文件組裝系統」來提供客戶諮詢服務,並按照客戶需求擬成法律合約。
日後這些專業的成員會不會像會計師看待會計員終結者那麼慈眉善目,還有待時間去揭曉。
但無論如何,電子試算表還有一個最終的警世寓言值得他們深思: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忠僕,把一些例行工作授權給萬無一失的電腦,我們沒想到的是,電腦做為一根槓桿,也可以把人為的錯誤放大到不太好收拾的地步。
例如,申請某高階警務職缺失敗的人員也收到錄取通知,這就代表有人在排序時忘了把相鄰的欄位一起排序。
另外一例的當事人是兩位有頭有臉的經濟學家,一個是卡門.萊因哈特
(Carmen Reinhart),一個是曾任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者的肯恩.羅格夫(Ken Rogoff)。他們的臉之所以丟大了,是因為有研究生發現他們在一篇甚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論文中操作試算表出了差錯。萊因哈特跟羅格夫的分析不小心略過了幾個國家,只因為他們忘記把選擇公式的方塊往下多拉五個儲存格。
噢,我差點忘了,還有一次是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慘賠六十億美元,部分原因是試算表上的某個風險指標的分母搞錯了。這個分母原本應該是兩個數字的平均值,但事件發生時被誤植為這兩個數的和,導致風險指數活生生被腰斬。
就算我們叫電腦去做錯的事情,它們也一樣可以展現出讓人屏息、也讓布里克林想要去寫出VisiCalc的超高效率。我怕這種教訓我們得永遠學下去,而且出包的場域絕不僅限於會計。
48
聊天機器人The Chatbot
勞勃.艾普斯坦(Robert Epstein)在找尋戀愛對象。當時是二○○六年,他尋愛的地方是網路。他跟一名亮麗的棕髮美女展開一段好像頗具希望的電郵交流,但沒過多久他就發覺自己被騙了。伊瓦娜用斷斷續續的英文承認她不住在加州附近,而是遠在俄羅斯。艾普斯坦很是失望,畢竟坦白說,他想做的不只是筆友。但她既溫暖又友善。很快地她就承認自己也對他萌生了好感。
「你讓我感覺很不一樣……這……就像美麗的花朵盛開在窩(我)的靈魂中……我實在解釋不了……我等你的答覆,我交叉著手指祈搗(導)……」
這一番鴻雁往返讓人欲罷不能。所以艾普斯坦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注意到伊瓦娜從來不正面回答他的提問。她會寫到自己在公園裡散步,寫到她跟母親聊天,然後翻來覆去地說著虛無縹緲的甜言蜜語,總歸一句就是她很傾心於他。起了疑心的勞勃最終傳了在鍵盤上胡敲亂打的亂碼過去,但伊瓦娜還是回覆了一封關於她母親如何如何的電郵。這總算讓艾普斯坦明白了真相:伊瓦娜是個聊天機器人。
這個故事之所以令人嘖嘖稱奇,不在於一個俄羅斯聊天機器人成功拐到一名寂寞的中年加州男人,而在於這個被拐到的男人曾參與創辦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這個獎項是一年一度對人工智慧進行對話測試,看電腦(程式)能不能騙到人,讓人類以為它們也是人類。換句話說,世界上一等一的聊天機器人專家花了兩個月,才發現讓自己暈船的是一個電腦程式。
每一年,羅布納獎都會邀請聊天機器人來挑戰「圖靈測試」,這個一九五○年由英國數學家、密碼破譯專家、電腦先驅者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給電腦的考驗。在圖靈設計的「模仿遊戲」中,一名裁判會透過讀稿機與一個人類跟一部電腦溝通。
人類的任務是要證明自己確實是人類,而電腦的任務則是要模仿人類對話到能夠說服裁判的程度。
電腦先行者對於電腦的興起感到過度樂觀,是歷史上由來已久的事情。後來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賀伯.賽門(Herb Simon,漢名司馬賀)就曾在一九五七年預測電腦會在兩年內擊敗西洋棋的世界冠軍;事實證明電腦花了四十年,這我們最後一章再詳談。一九七○年,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預言電腦會「在三到八年內」擁有類似於人類的泛用智慧。這用現在的角度看就純屬扯淡了。
艾倫.圖靈的預測就順利多了。他覺得在五十年之內,電腦將能夠在五分鐘的對話後愚弄到百分之三十的人類裁判。雖不中亦不遠。電腦花了六十四年,只不過我們都在爭論二○一四年的「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程式究竟算不算如某些人大肆宣稱的通過了圖靈測試。
如同伊瓦娜,古斯特曼為了降低人類預期而宣稱自己不是英語的母語者(他給自己的人設是來自烏克蘭敖德薩城的十三歲小孩)。
早期很著名的聊天機器人伊萊莎(ELIZA),原本不應該能通過圖靈測試的,但它通過了,而且還只靠著短短幾行程式碼,就成功模仿了一名非指導式的人類治療師。伊萊莎之所以叫ELIZA,典故出自古希臘神話中的故事《皮格馬利翁》,以及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主要是電影裡那個虛構的女主角,就叫伊萊莎.杜利德(ElizaDolittle)。她( 它?) 的程式是在一九六○ 年代中期由喬瑟夫. 維森鮑姆(JosephWeizenbaum)寫成。要是你打出「我先生叫我來這」,伊萊莎可能會直接回答「你先生叫你來這」。要是你提到生氣的事情,伊萊莎可能會問:「你覺得來這有助於你不要覺得生氣嗎?」又或者她可能會直接來上一句:「請繼續。」
當時的人並不介意伊萊莎不是真人,而是認為總算有個人願意不帶成見地傾聽她們,而且還沒有想要把她們騙上床。喬瑟夫.維森鮑姆的女祕書曾請他離開房間,好讓她可以跟伊萊莎私下聊一聊。
心理治療師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電腦系統一小時就可以處理幾百個病人。」當
時的一篇文章在《神經與心理疾病期刊》上有感而發。要是能以監督者的角色統領這樣的聊天機器人大軍,那人類治療師的效率不知道能高到哪裡去。
的確,認知行為治療如今確實已交由聊天機器人來執行,像由臨床心理學家艾莉森.達西設計的諮商機器人Woebot就是現役的機器人醫師。它們並沒有假裝自己是人。
喬瑟夫.維森鮑姆本人很震驚於人類竟然願意將就這麼簡陋的東西來替代人際互動。但就像瑪麗.雪萊筆下的科學怪人,他也創造出了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
聊天機器人現已無所不在了。它們現在會接受客訴與詢問。巴比倫健康(Babylon Health)是一款會針對人的症狀發問,並據此判斷對方需不需要轉介給醫師的聊天機器人。亞美莉亞(Amelia)會與某些銀行的客戶直接交談,但美國的全州保險公司(Allstate Insurance)則將之用以提供資訊給在客服中心跟客戶對話的員工。亞馬遜的亞莉克莎與蘋果iPhone的Siri則會判讀我們說的話然後回應,但那單純只是為了讓我們不要笨拙地往小小的手機螢幕上猛戳。
著有《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一書探討圖靈測試的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指出,現代多數的聊天機器人根本沒把通過圖靈測試當成一個目標。但也有例外:類伊瓦娜的聊天機器人被用在艾胥莉.麥迪遜(AshleyMadison)這個婚外情社交網站,但站方這麼做是為了掩飾網站上真正的女性人類比例極低。
看來只要聊天機器人能對接上我們原始的慾望,我們就不太會去注意到她們是不是真人了。
電腦的另外一招是把我們惹毛。把這件事做得很好的一款聊天機器人是MGonz,它會劈頭就是一陣各種侮辱伺候來讓你中招。
政壇——尤其是惡名昭彰的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對於被社群媒體上的聊天機器人假扮憤怒市民,或是遭到推特假消息與汙辱性迷因的攻擊可是經驗豐富。
但整體而言聊天機器人還是比較樂於做自己,畢竟假扮人類很難。商用機器人基本上已經放棄治療,它們只想專心把小事做好,解決直截了當的問題,然後把過於複雜的問題轉給人類。亞當.斯密在一七○○年代晚期解釋過生產力的建構,必須以把勞動拆分成小而專的任務為基礎。
現代聊天機器人也是循著這個原則在走。
這個邏輯導致經濟學者認為自動化重塑了工作而不是摧毀工作。工作只是被切成小塊。電腦負責重複性高的例行任務,人類提供創意與適應力。
我們在數位試算表、自動提款機與賣場的自助結帳機上看到的都屬於這種狀況,聊天機器人則是錦上添花。
但我們必須關注的風險是,身為消費者、生產者,甚或只是普通的公民,我們都可能扭曲自己去配合電腦。明明跟店員聊聊天可以讓我們心情愉快,但我們還是使用自助結帳。我們貼出近況更新,或只是點擊表情符號,都會被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過濾到;就像面對伊萊莎,我們願意委屈自己只求有人聽我們說話。
布萊恩.克里斯汀認為人類應該將之視為一種追求進步的挑戰動力。就讓電腦和機器人接管客服中心。難道逼著真人宛如機器人那樣對著來電者照本宣科,就會比較好嗎?我們應該會希望聊天機器人不要整天想著怎麼騙我們,而是好好幫我們分憂解勞,好讓我們有更多時間跟真人進行言之有物的對話。
作者資料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經濟學家,《金融時報》最受歡迎專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同時也是記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Nuffield College)訪問學者,及英國皇家統計學會榮譽院士。擅長以幽默風趣的說故事手法,為大眾揭示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經濟學觀念。著有《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迎變世代》、《亂,但是更好》、《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等書。 提姆.哈福特曾獲2015年皇家統計學會獎(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prize),2009、2016年巴斯夏經濟新聞獎(Bastiat Prize for Economic Journalism),2021年溫科特基金會(Wincott Foundation)的年度記者獎。2019年,提姆因其對增進社會大眾經濟學知識的貢獻,躋身英國王室新年授勳名單,獲頒OBE官佐勛章。 他曾在TED和雪梨歌劇院演講,傳達經濟理念;在TED的演講影片觀看次數超過1100萬次。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