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泡菜與酸梅:從飲食、語言、偶像、經濟等面向拆解日韓社會文化差異與千年歷史糾葛
- 作者:金武貴(ムーギー.キム)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24-02-20
- 定價:499元
- 優惠價:79折 394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94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4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最透澈的日韓關係與文化比較專書!
*著作熱賣超過700,000本、網路文章點擊超過100,000,000次!
同感推薦
林侑毅╱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語書籍譯者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與作家
鄭E子╱旅韓作家 《B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版主
蘭妮小姐
◆石鍋拌飯與懷石料理隱含了哪些日韓民族性的根本差異?
◆日本人重視「感謝」,而韓國人在意「道歉」是日韓關係糾結的關鍵?
◆為什麼日本政治家犯錯後只要辭職就沒事?而韓國總統卸任後都鋃鐺入獄?
對台灣人來說,日本是再熟悉不過的鄰國,韓式食物和影劇明星也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日常,但這兩個國家間的愛恨情仇我們始終一知半解,為什麼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會引起韓國人的示威抗議?為什麼韓國一直在外交場合要求日本道歉謝罪?透過本書作者深入淺出的剖析,我們終於了解這些歷史糾葛的前因後果和兩國文化造成的各種差異,也會知道和日本人或韓國人相處時該注意的眉角與禮儀!
在日本人眼中,「韓國人是死纏爛打的民族」,整天要求他們為歷史道歉,而在韓國人眼中,「日本人是一下子就忘記過去的民族」,滿口客套話,即使道歉也毫無誠意,雙方找不到交集,致使兩國關係難以修復的狀態其實是來自日韓不同的文化、生死觀及信仰基礎。
日本人常為了一些瑣事說對不起,但對於很重要的事情或是會對隸屬的集團造成影響的事情卻習慣逃避責任,不想分清是非黑白,主要是因為從鎌倉時代後七百年都是由武家統治,導致日本人不重視正義與道德,而是認為「反正到最後,也只能屈服於強大的勢力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思想深植人心,而「負責任」=「自殺」這種極端的武士道傳統也讓日本人極度害怕失敗與負責任。
反之,從新羅時代開始一千多年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非常重視道德以及名義,並認為後代子孫也繼承了祖先的功德與罪過,因此強烈認為「只要做了壞事,就得償清罪過,將錯誤的過去導正為應有的過去才是真誠的謝罪」,除了要求謝罪之外,還會鉅細靡遺地要求對方「針對什麼事項道歉與反省」這與既往不咎的武士道精神是對立的,也是日本與韓國在提到歷史種種就針鋒相對,無法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
其實就日常生活來看,韓國是不折不扣的親日大國,兩國有類似的語言結構,也共享許多文化,但相較於重視秩序、政權具高度延續性的日本,以「快快文化」著稱的韓國在社會、經濟、政治上的變動可謂相當劇烈——在最近半世紀內就從窮困的國家翻身擠入先進國之列,一九八○年代人均GDP還跟日本差了五倍之多,到二○二二年竟已超越日本,各種潮流更迭的速度快的讓人吃驚,因此對韓國的許多刻板印象更需與時俱進。
作者為生長於京都的在日韓國人第三代,通曉兩國語言,擁有多年在日韓的生活工作經驗與親友,罕見地並非偏頗一方,而是從兩國的人際關係、稱呼、飲食、娛樂、政治、歷史、經濟等面向比對說明其中異同之處。除了自身觀察與經驗,也參考古今中外關於日韓的書籍與文獻之論點,是至今最全面深入介紹日韓民族特性與糾葛的中文專書,對提升國際觀以及認識這兩個重要鄰國的文化與歷史都有莫大幫助。
目錄
前篇 日韓兩國的文化差異與日韓關係的變化
第一章 日韓的人際關係有何不同?——人際關係的距離感不一樣嗎?比較飲食、語言、表達情緒的方法、家庭關係、待客文化的差異
「飲食差異」透過飲食文化了解民族性的三大差異——泡菜與醃蘿蔔;可從飲食文化隱約窺見的日韓差異是什麼?
「語言的差異」只要是認識的人都叫得像是家人?——從稱呼就能看出人際關係的距離?
「禮儀與情感表達方式的差異」 從眼淚就能看出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想得到感謝的日本人VS.想得到道歉的韓國人
「家庭關係的差異」 從自家人的稱呼看出公私的優先順序——比較日本與韓國的結婚典禮得到的結論
「待客文化的差異」 從待客文化發現的客戶體驗的差異——「顧客就是神」的日本VS.「好管閒事」的韓國
第二章 為什麼韓國人死抓著過去不放,日本人卻絲毫不覺得自己該負責任?——信奉武士道的日本與崇尚儒教的韓國在規矩上的異同
為什麼韓國人死咬著歷史不放?——祖先的靈魂不滅?儒教、朱子學、性理學與理氣二元論
為什麼日本人總是讓過去付諸流水,一副不負責任的態度呢?——死了罪就能得到赦免,榮登極樂世界?透過「切腹」重設一切的武士道與日本
為什麼韓國人對於日本的觀感得回溯到四百年前呢?——從《看羊錄》一窺朝鮮對日本的歷史觀感
日韓的關係若是回溯至古代,會發現什麼「真相」?——快速回顧彌生時代、飛鳥時代、大化革新、白村江之戰、壬申之亂與古代神話的影響
比較兩國的國家象徵——為什麼日本的紙鈔都是以「明治維新的有功之人」為頭像,韓國的紙鈔則都是「儒學家」呢?
第三章 為什麼與鄰國產生紛爭是常態?——日韓關係真的最糟糕?相信日韓、珍愛日韓的Z世代
日本與韓國的經濟實力差距為何急速縮小?——比「漢江奇蹟」規模更大的「江南Style奇蹟」
韓國為什麼會「不惜竄改規則也要取得勝利」?——政權從未輪替的日本與實現兩大政黨制、總統直選的韓國
「新聞自由指數」躍昇全亞洲第一的韓國——光是政治家「握手言和」也無法修補的日韓關係
在排外主義不斷於全世界蔓延之際,日韓關係又有哪些變化?——政治離心力與市場向心力的互相傾軋
為什麼每個國家都不說「抱歉」呢?——從全球實例發現的共通之處
後篇 透過在日韓國人的觀點,弭平日韓之間的鴻溝
第四章「這樣很奇怪耶」,韓國人生氣的理由 被東西南北四方孤立的韓國到底有什麼地方該反省?——該不會搞錯生氣的對象了吧?
「韓式憤怒」的問題——不分析日本人的多元性而自爆的人
為什麼韓國人將無辜的人捲入問題之中?——搞錯批判對象,莫名增加「敵人」的那群人
「日式憤怒三重奏」是什麼?——向來沒有半點悔意的日本人為什麼會對韓國人發怒?
「直來直往的韓國」無法理解「愛說客套話的日本」?——那些令筆者也十分驚訝的違心之論
韓國不是「南北分裂國家」而是「東西南北分裂國家」?——韓國需要的是國民團結而非經濟成長
第五章「這樣很奇怪耶」,日本人的場面話 三大不可思議的論點以及四大修辭方式——都已經是令和時代了,還戒不掉明治時代的場面話嗎?
今時今日的和風韓國人對日本的真正看法是?——韓語的「親日」與日語的「反日」都有奇怪的定義
為什麼韓國與其他的亞洲國家不一樣?——希望大家至少知道「不正義的合法」這種違心之論
加拉巴哥化的歷史認知是如何被一再強化的呢?——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討論渾沌不明的真實情況的三大模式與四大修辭方式
該怎麼做才能察覺自己的偏見與內團體偏私——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全球化在日韓國人」從歷史認知變遷得到的教訓
試著將日韓關係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整理成十大重點——從內團體偏私的HIS STORY到國際觀的OUR STORY
終章 讓日本與韓國紫愛彼此的方法——如何讓日韓在暌違一千三百年重修舊好?
複習國民交好,國家交惡的理由╱改善「民族記憶」的三種方式╱日韓兩國的「未來志向」不一樣╱日本與韓國至少該顧慮彼此哪些事情?╱自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以來的絕佳機會?╱不能讓宛如呆帳的歷史糾葛延續到新時代
內文試閱
泡菜與酸梅:從飲食、語言、偶像、經濟等面向拆解日韓社會文化差異與千年歷史糾葛
內文試閱
------
第1章 日韓的人際關係有何不同?
——人際關係的距離感不一樣嗎?比較飲食、語言、表達情緒的方法、家庭、待客文化的差異
*首先介紹人際關係的文化差異
本書雖然宣佈「分享兩國的集體記憶」,但兩國國民對彼此的印象往往來自實際的交流,也就是人際關係的禮儀。
因此,這章將根據我長年於日韓兩國生活的親身經歷,介紹兩國在人際關係的文化差異,以及不同的社會常識與其背景。
日本與韓國到底哪裡相似?又有哪裡不同呢?
兩國在地理、歷史、與人種都是一衣帶水的鄰居,儘管在萬物有靈論、漢字、佛教、儒教這些部分的著墨不同,但還是共享許多文化。不過,兩國在人際關係的文化差異卻是肉眼可見。
簡單來說,韓國的人際關係較日本緊密,公私領域的界線不像日本那般分明。此外,從韓國人動不動就把「我們的」(「우리」)掛在嘴邊來看,這種「自家人意識」深植於韓國人的人際關係,而「我們的」這種概念也縮短了與別人的距離,所以「深植於腦袋深處的人際關係」也相對緊密。
這種人際關係的遠近感也充份反映在飲食、語言、禮儀、家庭關係、待客文化以及各種日常文化與行為模式。或許正是因為這種距離感的差異,才導致韓國人習慣不假言辭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日本人則崇尚將情緒放在心裡,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感受的文化。
*急遽變化的韓國文化與日韓兩國逐漸同化的次世代文化——放下過去的刻板印象吧
不過,本書通常是有但書的。當時代不斷地改變,每個世代心中的「對日、對韓印象」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快快文化」(빨리빨리)之下不斷變貌的韓國社會之中,每個世代的特徵也明顯不同。其實有不少特徵已經快速消失。
此外,現在已是能即時分享雙方文化與資訊的時代,所以有些韓國人身上有著明顯的日本人特徵,反之亦然。比方說,早期的韓國幾乎沒有一個人吃飯的文化,但現在這個文化就像日本一樣,越來越普及。而早期的韓國在儒教文化的影響之下,總是以男性為尊,但是當儒教文化轉化為快快文化之後,女性成為一家之主儼然是現在進行式。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覺得韓國人說話很大聲。但現在也有不少個性沉穩、語調緩和的韓國人,比方說,我在投資業界認識的韓國人,大多都是輕聲細語的人。
其實從二○二二年年初的總統大選來看,各黨總統候選人的說話方式都非常溫柔緩和,也令人印象深刻。
李在明(當時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的政見雖然強勢,但是他的語氣卻是堅定而溫柔,與他競爭提名的前韓國國務總理李洛淵的說話方式也非常優雅,彷彿讓人想一聽再聽的睡前廣播。
雖然早期的韓國奉行威權主義,但現在的韓國政治家也會穿上潮服,一邊跳著街舞,一邊對著年輕人露出笑容,甚至還會在所有國民面前下跪道歉。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韓國僅用了半世紀的時間,就從最窮困的國家翻身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先進國家,所以社會規範與文化的變化速度與韓國計程車司機的開車速度一樣快。
「日本與韓國的價值觀就像是天秤的那端」
「韓國人的特徵就是……」
在想要以這些籠統的說法概括韓國人的價值觀或特徵的日本人之中,曾在最近的韓國生活,會說韓文,與時下韓國年輕人深入交流的人少之又少。請大家不要再輕易接受那些陳舊的刻板印象。
即使國籍相同,不同世代的文化差異也非常明顯,此外,兩國之間的共通之處也非常多,所以本章除了會提到這些屬於但書的部分,還會具體描述二○二二年,韓國人與日本人在人際關係的遠近感,以及與鄰國相處的教科書。
------
2日本的懷石精神與韓國石鍋拌飯的差異——重視秩序與順序的日本,以及全部拌在一起,重視速度的韓國
另一個能從飲食文化發現的國情差異在於「日本重視秩序與忍耐」以及「韓國把什麼都混在一起,個性非常急躁」。
眾所周知,和食是裝在小碟子或是小盤子,一樣一樣慢慢端出來的料理。由於和食或是法式料理都能讓用餐的人在下一道料理端上來之前輕鬆地聊天,所以比較適合在談生意的時候宴請客人。
此外,在日本用餐時,若需要從大盤子分挾菜色,通常會使用「公筷」以免顯得不禮貌,所以光是從使用筷子的使用方法就能發現日本與韓國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我將這種凡事按部就班,遵守秩序的日本特色稱為「懷石精神」。
反觀韓國料理則是會將明明沒有另外點的小菜分裝在不同的小碟子,然後讓這些小碟子擺滿整個餐桌,而且不管是前菜、小菜還是主菜,常會全部一起端上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比較近,所有人都是用自己的筷子從大盤子或鍋子中挾菜,而且在吃烤五花肉或是烤肋排的時候,會一口氣烤完所有的肉,所以用餐時間很快就結束。
更有趣的事情是,在吃烤五花肉或是烤肋排的時候,沒辦法自己慢慢吃,因為餐廳的大嬸會幫你用剪刀將肉剪成小塊(用剪刀代替菜刀這點,也突顯了韓國人的個性有多急),再俐落地烤好每一塊肉,所以用餐的節奏實在非常快。
明明韓國料理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煮好,卻老是光速吃完,這不禁讓我覺得「要不要吃慢點,讓煮的人覺得沒有白白浪費心血啊?」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兩國做生意的時候,日本企業基本上以電子郵件往來,但韓國企業則習慣以手機與對方的窗口聯絡,哪怕對方是大型機構的投資者也一樣。
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日本的習慣是會在不同的採訪者採訪完畢之後,讓受訪者看過原稿再刊登,反觀韓國則是記者一邊採訪,一邊將聽到的內容打成稿子。由此可知,韓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講究速度。
*「韓式拌飯精神」與「參雞湯精神」
讓我們將話題拉回食物吧。韓國還有「融合各種食材,創造新風味」的飲食文化,也就是讓外國料理與韓國料理不斷融合,不斷催生新的菜色。
韓國的傳統料理有許多湯品或是拌飯,但其實都具有把所有東西拌在一起就會變得很好吃的「韓式拌飯精神」。
從古至今,韓國就有將各種食材煮成一鍋湯的湯文化,而且這種湯文化也非常發達。由於湯品的種類非常多,所以將這種文化稱為「參雞湯精神」也無妨。順帶一提,鍋料理通常會以煮麵收尾,而日本則通常是放烏龍麵。至於韓國則通常是放泡麵,這一樣是受到「快快文化」的影響。
此外,令人意外的是,在撰寫本書的時候,這個「烏龍麵」的部分居然得到編輯部多次讚美,編輯直誇這部分「言之有物」。其實編輯曾告訴我,日本的鍋料理通常也是以隨處買得到的烏龍麵收尾,但還是比不上油炸過的泡麵有效率,可見泡麵應該更符合「快快文化」。
*只有喝湯會慢慢喝?
有趣的是,韓國人雖然如此性急,唯獨喝湯的時候會慢慢喝。
在韓國喝湯時,如果像日本那樣以碗就口,會被當成像狗一樣低俗的人,所以不管要花多少時間,都會用湯匙喝湯。「個性那麼急的韓國人」居然會這樣喝湯,還真教人覺得不可思議啊。
日本的湯品不會是主菜,很多都像是味噌湯或是吸物(清除前一道菜味道的湯品)屬於配菜,量也不多,所以喝的時候通常會以碗就口,反觀韓國的湯品則是主菜,所以分量很多,湯料理的種類也多得不勝枚舉。
此外,韓國的筷子、湯碗以及其他餐具通常都是金屬材質,所以餐具通常都燙得沒辦法直接拿起來喝,反觀日本的筷子、湯碗通常都是木製的,所以不會那麼燙,也比較方便拿起來喝。
順帶一提,這種文化差異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在十五世紀朝鮮王朝初期出版,以日本與琉球的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海東諸國記》(申叔舟編)就記載日本的餐具都是以木頭製成,而且不使用湯匙,作者也因此大吃一驚。
話說回來,我也是個急性子的人,每當我趁著石製湯碗不那麼燙的時候,以喝日式味噌湯的方法,將湯碗整個端起來喝的時候,都會被當成野蠻人。
若問韓國人的個性到底有多急,看看韓國餐廳的時鐘就會知道。其實不只是餐廳,店家或是家裡的時鐘都一樣,時鐘通常都會調快五分鐘。或許大家會以為「該不會連韓國的時鐘都受到快快文化影響吧?」但其實這是店家的貼心,為的是避免客人趕不上後續的會議,就容我在此為大家介紹這個冷知識囉。
------
為什麼韓國人對於「謝罪」那麼執著?——將「錯誤的過去」導正為「應有的過去」才是「真誠的謝罪」
正因為韓國人如此重視原理原則與道德至高點,所以才會不願意妥協,也渴望得到明確的道歉。
比方說,再沒有比韓國更常發動大規模遊行,以及遊行群眾不斷大喊「反省!反省!謝罪!」的國家了。這不禁讓我在內心吐槽「這些人到底是多希望得到別人的道歉啊」
順帶一提,若是去三星公司位於江南區的總公司,隨時都能看到寫著「三星必須負起各種道德責任,給我謝罪與補償!」的布條,或是高舉著自己的聯絡方式,不斷遊行的群眾,換言之,這種要求謝罪與補償的遊行不只針對日本,在韓國國內也非常常見。
比方說,二○二二年年初舉行韓國總統選舉時,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都被爆出家族的醜聞,國民也不斷要求他們謝罪,所以這場選舉也被揶揄為「謝罪選舉」,而且候選人還互相叫囂「你才需要謝罪!」。
由此可知,不管對方是韓國人還是外國人,韓國人都會扣對方帽子,要求對方反省與謝罪,藉此佔據道德的至高點。
正因為如此,韓國人除了要求對方謝罪之外,還會鉅細靡遺地追究對方「針對什麼道歉與反省」。
此外,韓國人要的是「真誠的謝罪」,所以就算對方真的謝罪,卻只是淪於表面的話,反而會惹怒韓國人。
說來丟臉,我想起在我小時候,某次為了不讓爸爸繼續罵我而假裝道歉,沒想到我爸爸居然繼續大罵:「你真的知道錯了嗎?給我說說看你為了什麼道歉!」。此外,結婚之後,我也常常被老婆要求道歉,如果只是隨口的「好啦好啦,對不起」,老婆也會追問:「你真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逼我說出謝罪的理由。
「查明真相」、「佔據道德至高點」源自這兩點的「要求謝罪」。我不禁覺得這三點是激發韓國人的民族性,讓韓國人的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的「三大導火線」。
*既往不咎的日本與溯及既往的韓國
韓國人不像日本人,不會讓「錯誤的過去」隨著流水消失。只有對方真心謝罪,自己佔得道德的至高點,「錯誤的過去」才會被修正為「正確的過去」。
韓國人會溯及既往與「清算積弊」。
在與韓國進行外交時,不管多麼想讓過去的錯誤放諸流水,韓國也一定會「查明真相」以及要求對方「徹底謝罪」。而且會要求對方說明是針對什麼事情或原因謝罪,所以對方若是含糊其詞,說不出「是由誰針對什麼事情或原因謝罪」,反而會激怒韓國人。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於,韓國人對於自己或是自己人犯的錯「非常寬容大度」,總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不滅的靈魂永遠住在人間——儒教之國韓國的生死觀
一如前述,朝鮮半島的傳統深受儒教文化的影響,韓國人也非常堅持道德上正確,任何事物都追求「應有的樣貌」,所以總是溯及既往,想要「糾正過去的錯誤,讓歷史恢復應有的面貌」。
不過,為了避免大家誤解,容我再次強調,現在已有許多韓國人不再如此堅持所謂的「應有的面貌」。前面也提過,有許多人公開表示自己討厭儒教。
不過,在政治這種較多年長者參與,透過民族的記憶或是自我認同形塑團體意志的場合,儒教文化的色彩依舊相同濃厚。
其實前面也提過,這種「死咬著過去不放的態度」或多或少也受到「祖先靈魂不滅」這種儒教生死觀的影響。就現況而言,韓國人仍習慣追究死者的責任。
比方說,不管是韓國連續劇還是日常生活,都很常出現「我一定會追究責任到底」這種台詞,現代的政治家也很常向對手叫罵「我會挖開你的墓墳鞭屍」。
韓國不像日本,沒有所謂的「武士對弱者的慈悲」,就算對方已經死亡,也要追究責任到底。在儒教的世界裡,有「人死後,靈魂長存於世」的概念。而在儒教文化的薰陶之下,後代子孫也能繼承祖先的功德與罪過,所以韓國人認為「只要做了壞事,就得償清罪過」,子子孫孫都得替祖先贖罪。
由此可知,這種追溯過去,徹底追究責任的儒教文化與「死後,每個人都會到天上去」的佛教思想,或是既往不咎的武士道精神是對立的,這也是日本與韓國如此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一。
由於雙方在這部分的文化對立,所以當「查明真相的國家」對上「讓錯誤付諸水流的國家」,韓國人當然會因為「為什麼不肯明確的道歉,怎麼能那麼簡單地就忘了過去的錯誤」而生氣,而日本人也會因為「到底要執著於過去到什麼時候啊!」而生氣。
過去的種種造就了「時此時刻的」狀態。
延伸內容
作者資料
金武貴
金武貴(ムーギー・キム) 投資者、顧問、企業家。於京都大學經營管理大學院博士課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CSR),包括日本和韓國。 京都府出身,在日韓國人第三代。就讀京都洛星中學和高中,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系。獲得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法國/新加坡)MBA學位。在校期間,以交換生就讀於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大學畢業後,就職於歐美金融機構和諮詢公司,參與過多個日韓專案。移居香港後,轉向亞洲的私募股權投資業務,業務對象著重在日本和韓國的客戶。之後在新加坡工作,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留學,參與日本和韓國的併購基金工作,並在新加坡和東京創業。與在新加坡工作時認識的韓籍妻子育有兩個小孩。 也是商業書籍作家和專欄作家,以「我看到了全球精英!」等專欄走紅。 主要著作《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和《一流的教養》(與南瓜夫人合著)已被翻譯成韓文、中文、泰文等。日本國內外累計發行量超過70萬冊。此外,還參與了韓國前任駐英國和日本大使羅鍾一教授著作的日文翻譯工作。在研究所博士課程中,基於製度理論研究企業CSR和資產管理公司ESG投資。2022年1月,在京都大學經營管理大學院社群創新商業競賽中獲得最優秀獎。精通日語、英語、韓語和中文,還為日本和海外的公司、媒體和教育機構授課。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