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6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葳老闆」周品均的30道職場辣雞湯(限量菁英透明資料夾版)
-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新完整譯本)【暢銷紀念版】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記憶力,最強的商業技能!:教你做好「記憶管理」,精進學習力、理解力,讓工作和學習更高效
-
賺錢,也賺幸福(修訂版):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稻盛和夫 愈挫愈勇(暢銷紀念版):親筆自傳
-
致富邏輯:變有錢的32個富練習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內容簡介
AI 只是標配,思考才是你的武器,
取代你的人,是會用 AI 的人!
史丹佛電腦科學專家程世嘉,
深入淺出,轉譯AI 帶來的質變,
搞懂AI世界的底層邏輯和生存法則,
讓你在工作、學習、商業上全面超車。
「Sega,一位台大/ 史丹佛高材生、Google 工程師、AI 領域創業家,是不少人面對 AI 焦慮的大海浮木。那種日以繼夜盯著 AI 發展的工作,就交給專業的他吧!世界雖快,透過 Sega 的深入淺出的轉譯,讀者的心,則可以慢!」
——簡立峰(iKala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底層邏輯1 機器會取代重複性「任務」,不能只當工具人
底層邏輯2 人才M型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底層邏輯3 不變的價值才是真正有用的寶物
底層邏輯4 AI如水電,沒它不行,有它不夠
底層邏輯5 AI可讓事務指數型成長
底層邏輯6 AI是標配,你的選配要夠厲害
底層邏輯7 AI如水電,要打開就能用
生存法則1 打不過AI的,就讓AI幫你做
生存法則2 在萬物皆可外包的時代,唯有你的腦袋不能外包
生存法則3 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再將一件事做深
生存法則4 虛幻的「按讚數」會侵蝕你,別讓社群網站主導人生
生存法則5 情況未明前先躺平一下,讓科技巨頭火拚就好
生存法則6 要有自己的想法、發展只有你能做的能力
生存法則 7 批判性思考能力夠強,才能駕馭AI
強力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冠羣|KKBOX 創辦人
林昭陽|中華電信總經理
林憲銘|緯創集團董事長
莫綺慧|BIPO 北亞區董事總經理
陳佳文|中信金控總經理
陳炳宇|台灣大學 D-School 院長
陳秋瑜|Yourator 數位職涯平台創辦人
游名揚|雷亞遊戲執行長
黃翠慧|和通創投集團董事長
劉兆凱|東元集團副會長
鄭博仁|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
簡立峰|iKala 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顏漏有|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與校長
龔師賢|iKala 共同創辦人
C. Karen Liu|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
目錄
推薦序 有溫度的書寫,化解你的AI焦慮 簡立峰
自 序 AI 高速發展時代中的那些變與不變
前 言 當科幻電影場景成為日常
PART 1 職場與工作
當AI成為標配,你的獨特性更重要
Chapter 1 會取代你的,是會使用AI的人
Chapter 2 善用生成式AI,工作產能超車
Chapter 3 不變的東西,更有價值
Chapter 4 拋開成見與人設,職場是共學場域
Chapter 5 未來你的同事可能會是機器人
Chapter 6 鍛鍊同理心,大家一起升級
PART 2 學習與思考
與AI共處,你的腦袋不能外包
Chapter 7 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深耕專業
Chapter 8 當AI成為日常,對人文的需求更強
Chapter 9 邏輯、表達和語文能力是決勝關鍵
Chapter 10 「解決問題」是最有效的學習
Chapter 11 鍛鍊自己「問對問題」的能力
Chapter 12 批判性思考能力夠強,才能駕馭AI
Chapter 13 打破慣性,培養成長心態
Chapter 14 開啟深入對話,良師不可或缺
PART 3 商業與經營
了解AI的強項與短板,借力使力
Chapter 15 如何拿到這班AI高速列車的車票?
Chapter 16 順勢「加值」,不用大變身
Chapter 17 說是「生成」式 AI,但「理解」其實更重要
Chapter 18 在科技巨頭肩上,尋找不可取代的機會
Chapter 19 發展AI策略前,先有好的數據策略
Chapter 20 建立「AI大腦」,讓使用者信任
Chapter 21 向世界學習經營心法
PART 4 當前與未來
看懂AI技術現在進行式
Chapter 22 AI助理、機器人與AI醫療即將大爆發
Chapter 23 「少即是多」的AI設計趨勢
Chapter 24 回歸數位經濟本質,認清科技巨頭的算盤
Chapter 25 不需要為了面子,重新發明輪子
Chapter 26 資安與AI可信度是重中之重
序跋
【自序】
AI 高速發展時代中的那些變與不變
「世界越快,心、則慢」是一支金城武代言的廣告影片當中的提詞,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段哲學敘述。在美國,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提及自己常常被問:「未來 10 年內什麼事情會改變?」但他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未來 10 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當中,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寫完這本書的當下,當中的很多資訊已經需要更新了:更先進的大模型出現,更像人類的人形機器人展現出驚人的能力,監理機關更積極地介入科技公司的 AI 發展 ……。
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化當中,我相信你跟我一樣,每天都對未來的變化充滿了未知的焦慮。但正是在這種時候,貝佐斯的這段話可以作為我們重要的指引。
太多人想要抓住每一天的細微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做出即時的反應,每天不斷「出招」。但是當這麼多的改變、在這麼短的時間同時發生時,想要這麼做不僅是徒勞無功,也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氣力耗盡。
想要跟上 AI 的發展速度就是這樣的狀況,所以我在生成式 AI 剛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就說了「先躺平一陣子也是個好策略」。因為當變化還在劇烈發生的時候,過早投入反而會浪費時間和成本。當你還在部署模型 1.0 的時候,更強的模型 2.0 幾個禮拜後突然就上線了!這時你不就馬上陷入尷尬了嗎?現在回頭來看,這句話真的應驗了,目前 AI 模型迭代的速度,還遠遠超過一般企業部署和導入的速度。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確認那些不需要改變、有價值的核心事物,並且將自己的焦點放在它們上面。
當風潮形成,想跟上已經來不及
在本書當中,我不斷強調 AI 是一種加值技術,要無中生有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非常困難。那麼,你就不應該每天盯著 AI 技術的改變和新進展(這種事情交給我就好了),也不要老是想要從這些新進展裡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而是應該確認自己「不變」的核心商業模式是什麼,反過來問 AI 的新進展能不能為我既有的商業模式加值。如果不能,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以不變應萬變就好。
每一間科技大廠都是如此,我們自然也不會是例外,Google、亞馬遜、Meta、Apple 等公司都是利用 AI 在加值既有的商業模式,沒有整天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或突然改變既有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它們不變的地方。
許多創業者面對 AI 或是科技的新發展,總是會想要立刻跳轉題目、追著風潮走。事實上,當風潮已經形成的時候,你想跟上早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些引領風潮的人,也都是努力累積了許久才展現出這些實力,你現在看到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練成。
所以,一切都回歸到一些從未改變的成功基本原則:樂觀、進取心、終身學習、持續不斷的努力 ……。這些不變,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掌握的事物。
做的是 AI,談的是人性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科技的發展始終不脫人性,也不應該違反人性,必須始終以人為本。而人性萬年來從未改變過,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用科技滿足人類萬年不變的需求,只是每個時代的形式不太相同罷了。所以當你以人為本思考的時候,也更能找出這個世界的不變量,知道自己該把握住些什麼,無論世界的科技發展有多迅速。
事實上,對於科技、對於 AI,我一直保有二元的衝突思維在腦中激盪。一方面我想知道科技的極限會在哪裡、會把人類帶到哪裡去;另一方面,我又擔心科技發展到極致,反而造成人類喪失探索未知的進取精神。
人類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進展,都會讓全世界重新檢視一些重要的事情,這次也不例外。
AI 最近的成功,讓人類重新問一個重要的問題: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什麼?AI 是否具有意識?
這個問題,我並沒有在本書中討論。
意識是科學最後的疆界,可能也是人類相較於機器最後的防線。
我隱隱擔心,AI 最近的進展,會加強我們對唯物論的信念,認為世界不過就是由一堆物質所構成,所謂的意識不過是人類的幻覺罷了,沒有任何神祕之處。
這種想法不但會減少我們探索未知的精神,也會讓我們落入一切命中註定的宿命論當中,造成意義感的喪失,我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因為秉持著科技和人文的二元思維,讓我始終堅持科技和人性的討論要相輔相成,不能偏廢。一個科技專業很強,但是缺乏人文素養的人,可能會誤用科技傷害他人,甚至還會覺得無所謂;相較之下,一個具備企圖心、同理心和各種軟技能的人,則能將心力放在利用科技對人類產生正面的影響。這也是我在本書中談論生成式 AI 的同時,又不斷強調人文素養的原因。
「做的是 AI,談的是人性。」這是我的座右銘。
如果這本書能在如此快速變動的時代當中,提供你一點點的幫助和指引,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對了,這本書沒有任何一段話是用生成式 AI 寫的。至少到現在,我還是希望人類在創作時,盡可能保有純粹的匠人精神,在心中產生一字一句皆出自我手的滿足感。我相信,這是我們與 AI 最不同的地方之一。
希望你喜歡這本書。
延伸內容
【推薦序】
有溫度的書寫,化解你的AI焦慮
簡立峰(iKala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2022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電腦開始可以說人話,能自動創造各種內容。原本屬於科幻小說的場景,就這樣突然出現在世人眼前,讓AI時代提早到來!
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有如盲人摸象,對AI無限想像,充斥各種好AI與壞AI的論戰。關心AI的人,充滿焦慮,擔憂被AI取代,也深怕跟不上AI每週一變的快速腳步。
右手創業、左手寫作的AI奇才
Sega,一位台大/史丹佛高材生、Google工程師、AI領域創業家,他專業且生動的一篇篇作品,就成為很多台灣人的必讀,媒體記者編輯的最愛,是不少人面對AI焦慮的大海浮木、亂世明燈。
我與Sega有很深的淵源與情誼。他是2006年我在Google工作的第一位實習生,也是第一位勇於離開舒適圈創業的Google 台灣工程師。Sega在台大資管系念書時,我還是該系與中研院合聘教授。2020年我從Google退休,更擔任Sega所創的iKala科技董事迄今。
Sega 真的是人如其文,他學的、做的都是AI科技,可是他談的是人性,更確切說他更關心人、關心台灣社會。閱讀Sega的作品,是有溫度的,清晰沒有壓力,有節奏但不販賣焦慮。
會取代你的是會使用AI的人,本書一開始Sega就以此警示讀者。AI改變職場風貌,也將帶來機會。事實上根據Statista 網站統計,約74%台灣人從未使用ChatGPT,也只有4.5%較常使用,遠低於許多先進國家,台灣人確實需要加把勁。
但Sega也說,AI作品不如有生命意義的故事動人,而職場高度,更是由企圖心與動機決定,AI幫不了。這是他用心站在讀者角度的鼓勵與提點,這樣的文章肯定不是AI生成的。
深入淺出,轉譯AI帶來的質變
如果2023年是生成式AI元年,2024年就是人機協作元年,AI將成為職場裡的同事、未來小孩的學伴,我們都得學會與機器共創。習以為常的做事方式、教育方法都將改變。在Sega的書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即將到來的變革。
對新創、對企業、對AI生態系的各種發展,Sega也有很多獨到見解。AI科技巨頭的軍武競賽日趨激烈,媒體競相追逐,Sega自身的學習與工作經驗,讓他比一般AI工程師更能破解產業的競合,也比媒體更能突破五里霧,撥雲見月。企業苦於缺乏數據,缺少人才,Sega也能從iKala的經驗,提出有效建議。而同屬數位新創,Sega對後進創業者,如何在巨人肩膀上找出自我優勢,是自我突破,也是給同儕誠摯建言。
Sega創業繁忙,又勤於研讀新科技,我都還疑他偷偷開發AI程式幫他讀書、創作。不過您若閱讀過他寫給iKala員工動輒數十頁執行長報告,您真的會相信有神人如Sega,右手創業、左手寫作,樣樣精通。
對讀者而言,有這樣深度且快手的作者是幸福的。如他序言自述,那種日以繼夜盯著AI發展的工作,就交給專業的他吧!如此一來,世界雖快,透過Sega的深入淺出的轉譯,讀者的心,則可以慢!
作者資料
程世嘉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參與 Android 多媒體框架、地圖及中文搜尋等專案,將機器學習融入創新科技產品。2015 年潘文淵獎得主,專長人工智慧,也是台灣第一位登上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的講者。 現為跨國 AI 公司 iKala 愛卡拉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iKala 以「AI 賦能」為使命,讓客戶能夠以 AI 為核心來達成事業轉型、加速、及創造新商業模式的目標。熱愛閱讀與寫作的他,集學霸、AI 專家、文青於一身,是台灣新創科技的代表人物。
蕭玉品/採訪整理
曾任《遠見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撥雲迎驕陽:生技中心的探索與創新》(合著)、《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合著)。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