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晌仁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天龍國小孩,25歲那年重新開始在台東學習,生活和生存的差別。
當社會為所有人都設立了評分標準,薪水、學歷、頭銜這些魅惑的字眼,很容易忘了身為一個人,真正的樣子。
身為社會口中年輕的厭世代,的確胸無大志地愛上了徜徉在超越社會評分標準的自由裡。
工作從社會企業轉換到非營利的基金會,也因此看見世界某些角落、台灣一隅和其相隔餘百里的城市間的資源差距,而資源差距導致了經濟、教育、思想等多層面的落差。
而能開始運用每道堅定、衝出內心的能量,組織成足以撼動體系的聲量,試圖彌補落差,是一輩子的功課。
當社會為所有人都設立了評分標準,薪水、學歷、頭銜這些魅惑的字眼,很容易忘了身為一個人,真正的樣子。
身為社會口中年輕的厭世代,的確胸無大志地愛上了徜徉在超越社會評分標準的自由裡。
工作從社會企業轉換到非營利的基金會,也因此看見世界某些角落、台灣一隅和其相隔餘百里的城市間的資源差距,而資源差距導致了經濟、教育、思想等多層面的落差。
而能開始運用每道堅定、衝出內心的能量,組織成足以撼動體系的聲量,試圖彌補落差,是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