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 作者:卡爾.歐曼(Carl Öhman)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4-30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如果有來生,只會在雲端上發生! 臉書上死人即將多過活人?AI可以用來與過逝親友對話? 這不是科幻情節,而是現正進行中的全球現象! 該刪除網路上的往生者嗎?死人的資料可否盈利?誰應該擁有數位遺物? 當「音容宛在」不再是形容詞,人類社會就有義務做出回應 ────在亡魂塞爆伺服器之前 瑞典思想家Carl Öhman.雲端時代對生死與科技倫理的反思 人一旦過世,我們留在雲端的數位個資會發生什麼事?二十一世紀走到第二個十年,如今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事情是在線上大量發生。但你我可能都不曉得,這些數位遺物將在我們死後展開新生。我們的消費,我們的喜好,我們用來紀念生活點滴的記憶,文字與聲音,照片與影像,全都遺留在網路上,等待人們進一步處理。本書想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數位痕跡?是要想盡可能銷毀,還是設法重建再利用?「誰」又有權力決定? 這不只是個人及往生者家屬的事情,而是攸關每個社會及人類文明。往後三十年,將會有超過二十億離世使用者加入雲端亡魂的行列。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成為地球上第一批數位公民,我們的生活將無處不圍繞著繼承而來的龐大「數位遺物」。無論是誰掌握這些數位檔案,勢必都將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影響。如何處理數位遺物,因此成為與所有人都密切相關的課題。 《雲端亡魂》是一本超前部署的思考指南,帶領讀者理解網路個資及數位遺物的重要性,重新思考生者及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一切數位遺物都被不負責任地壟斷及營利之前,重新奪回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主導權。 專文推薦 曹馭博,詩人/小說家 蔡蕙如,臺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各界推薦 林從一,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大師兄,接體員、作家 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李梅君,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陳芳毓,《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建佑,資鋒法律事務所所長 超級歪SuperY,說書YouTuber

目錄

推薦序 成為好祖先的協定(曹馭博) 導讀 雲端記憶的壟斷政治:數據資本主義下的數位亡靈(蔡蕙如) 開場 眾人之事 新納圖芬人 如何處理往生者的數位存在? 所有人都該關心 第一章 從骨頭到位元組 開端 死者的深度時間 攜帶式死者 啟航的港埠 今日現況? 第二章 如何思考數位遺物 什麼是數位遺物? 幽靈車和祈禱機器人 資訊豐富的屍體 死者會受到傷害嗎? 數位版死者百科全書 布魯圖的儲藏室 到底有多少史料價值? 第三章 數位生後產業的興起 亞許和瑪莎 數位生後產業 數位生後產業遭受的批評 線上博物館 第四章 誰擁有(數位)過去? 岌岌可危 誰值得留存? 臉書要是破產怎麼辦? 歐威爾的警告 去中心化 第五章 活在後死亡處境 我們都是布勞德 「後死亡」、「處境」的意義 檔案公民的責任 該怎麼做? 尾聲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在數位媒體時代,留下記錄成了社會常態。幾乎所有事情都會留下痕跡,不管有意或無意。我們用來溝通的社群平臺會追蹤所有行為模式和社會互動,娛樂用的串流服務會記住我們的音樂和電影愛好,信用卡會記錄我們的消費模式,Google約兩百五十萬台伺服器當中的某一台則會儲存我們的搜尋紀錄。即便是「離線」活動最後還是會存進伺服器。許多應用程式每兩秒就會傳送地理位置訊號,幾乎完美記錄使用者的去向。 舉例來說,每台iPhone都預先安裝了名為「健康」的應用程式,自動追蹤使用者走的每一步並記錄在雲端。如果你是一位蘋果手機使用者,世上某處存有一份數據檔案,可以相當精準地描繪出這些年來你有多健康(或不健康)。不論你是否頻繁使用網際網路,生活製造的數據只會不停增長,逐漸成形的數位影子只會跟你愈來愈像。 即便是最少接觸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留下的個資都比林布蘭和貝多芬還要多。如同林布蘭畫作的模式可以被複製,我們的數位遺物也一樣,只是細節更多罷了。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留下的數據中確實「提取」出來,甚至還有一個專門提供這項服務的產業正在興起。 麻省理工學院新創的公司「Eterni.me」就替使用者提供虛擬代理人,這些代理人根據使用者自己的設定檔建成,其談吐、外貌、行為就如同使用者本人。理論上,這名人造代理人可以讓使用者獲得「虛擬永生」,甚至和後代聊天。 這聽來或許比較像科幻小說而不是現實世界,但「往生後即自動存在於線上雲端」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未來幻夢,更不需要多頂尖的科技。這其實是一個逐漸普及的現象,多數都只要行動裝置便能運作,通常會和世界各種宗教文化習俗搭配。 想想那些愈來愈熱門的伊斯蘭教祈禱應用程式,這些新興服務會從訂閱用戶的社群媒體中自動發送祈禱詞:只要訂閱,該應用程式就會替用戶打理好一切線上宗教參與,通常還會明確承諾在使用者死後繼續張貼祈禱詞。這些應用程式每天產生數百萬條自動推文,而且愈來愈多是由死者張貼。這些推文不見得都會明確標示自己來自往生後的世界,因為張貼的個人檔案就跟在世時沒有兩樣。你很可能已經看過亡者張貼的線上內容,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然而,最根本的轉變還不是死者獲得新的互動能力,而是持續不斷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如今,多數人都有一位或多位朋友離世,這些朋友的面孔持續在社群推播中出現,又或者是我們會為了尋求慰藉而重複觀看他們的照片和舊訊息。與墳墓或實體照片不同,數位遺物幾乎隨處可得,而且擁有前所未見的資料精細程度。 舉例來說,我幾年前過世的祖父,其實依然在我身邊。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打開Instagram,看他在瑞典山區滑雪的影片,聽他歡快的聲音,閱讀我們之間的對話,笑他在我那激動政治貼文下方留的諷刺言論──我甚至可以繼續在他的臉書Facebook動態牆上張貼圖文。一部分的他依然在那,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往生後都是如此。在乙太網絡中,往生者依然存在,隨時在大家口袋裡待命,就在那些你認識也固定聊天的人旁邊。你在哪裡,死者就跟到哪裡。 數千年來頭一遭,生者可以透過網上互聯的資料庫,與死者住在相同的矩陣世界。曾經分隔此世和彼世的邊界,如今正在急速消融。往生者就在雲端,永遠不會離開,除非我們動手移除。 本書將會解釋後死亡處境下浮現的道德、政治與經濟挑戰,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我們不難從個人經驗中推想,對剛失去摯愛的人來說,處理往生者的數位存在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面對至親尤其艱難。要是死者沒有留下密碼,又該如何撤下他們線上的帳戶和個人檔案呢?該如何告知線上連絡人這項死訊呢?死者的數位資產、訂閱、虛擬頭像又該如何處理?這些都不是能在散步時思考的輕鬆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會帶來十分嚇人的新挑戰,而我們對這些挑戰幾乎沒有任何準備。 不只如此,線上平臺很少會在設計時考量這些問題,這也代表要移除個人檔案或回報使用者過世時,得要面對不那麼好操作的介面——特別是對那些不熟悉應用程式和網站的高齡使用者而言。除此之外,死者數位遺物的存在也造成一些更叩問道德本質的問題。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死後立即刪除嗎?又或者恰恰相反,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呢?誰又有權決定?死者還有隱私權嗎?那些擁有並控制死者數據的公司又該負起怎樣的責任?而回答這些問題的責任,最終會落在我們每一個個人身上。 但除了個人,我們集體的社會乃至於文明,也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一起回應過往世代徘徊不去的存在。因為不論我們或我們的摯愛是否使用網路,所有人都會受到這些問題影響。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將近二十二億人預期會在接下來三十年內過世(本世紀結束前幾乎會有高達八十億人過世),許多人想必會留下相當龐大的資料。這些資料終將占滿我們日常聊天平臺的伺服器。 最快在2070年,臉書上的死者數量就可能會超越生者。如果網路持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成長,到了本世紀末就會累積將近五十億過世使用者的個人檔案,而且幾乎遍布全世界。每一個社交網路平臺、每一個蒐集消費者資料的企業,都會面臨類似的未來。有朝一日,使用者或消費者終將死亡。然後呢?臉書允許家屬移除過世者的個人檔案,或將其轉設為數位紀念帳號(只是暫時解方)。但萬一紀念帳號代理人也過世呢?隨著死者慢慢占滿伺服器,威脅到的正是平臺得靠廣告支撐的商業模式。所以問題依舊:要怎麼處理這些資料?應該如何處理這些資料? 正如我會在本書裡再三強調,不論答案為何,其影響遠遠超過個人使用者的範疇。只要死者「打造文明」,這就是全體社會都要關心的事,不只是個人及其家屬的事。不同於過往的歷史資料,這些數位遺物的集合不單單只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生活的反映或呈現,它們正逐漸變成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本身。 歷史學家羅森史維克(Roy Rosenzweig)就曾警告:「我們最重要也最富想像力的數位典藏都為私人所有。」而這將會導致「過去的未來岌岌可危」。迄今過了二十個年頭,仍舊無人能證明他有錯。 數位資料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幾家強大的私人企業手裡,導致權力不對等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綜觀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這麼少數人握有這麼多過去的資訊,或是對其有這麼大的控制權,進而獲得形塑現在的龐大權力。這樣的不平衡只會逐漸擴大,帶來嚴重的政治威脅。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名著《一九八四》警告道:「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如今數十年過去,控制過去的或許已不是歐威爾書中所說的邪惡政黨,而是單獨一家營利企業。如果Meta(舊稱臉書)、Google和其他幾間類似的公司繼續壟斷我們的數位過去,自然也不難想像這些公司會運用此一權力來促進自身的政經利益,無論有意或無意。 企業掌控數位遺物還造成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挑選哪些遺物值得保留。與大眾的刻板印象相反,數位資料其實相當脆弱,稍有管理不當就會壞去或損毀。數位保存專家羅騰伯格(Jeff Rothenberg)如此總結:「數位資訊永流傳,但也可能只流傳五年,端看哪個先發生。」檔案需要持續不斷的照料,才能維持可用可讀,好比持續更新檔案格式、汰換硬體、升級與整理系統,全部都是勞力密集的工作。由於資源有限,有些資料(或有些人的資料)就得被刪除。如此一來就需要某種標準來決定哪些資料「值得」留存,也需要一些原則來指引揀選過程。 遺憾的是,現在的制度不讓我們集體自問這些原則應該為何,因為如今我們的數位遺物,我們集體數位過往的構造物,主要是由私人營利企業擁有與控制。在營利企業眼中,只有一種價值算數,那就是利潤。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本累積落後競爭者,該公司注定一敗塗地。不論一家公司產生多少非貨幣價值(例如美麗、幸福、高尚),只要沒有帶來長期經濟成長,都注定難以存續。總之,如果我們交給這類產業來全權管理集體數位過往,那麼「該如何處理死者資料?」這個問題只會變成「哪些過去可以拿來賺錢?」 人類正在冒險失去自身集體過往的存取權,落入檔案人員稱之為「數位黑暗時代」的下場。即使你近期沒有任何離世的計畫,即便你自己可能根本毫不在意死後其他人如何對待你的數位資料,你依舊得(或應該要)關心過去的未來。本書將會說明原因,以及該如何處理。 走筆至此想要強調的是,我們與亡者的關係正面臨重大轉變。不只攸關身後隱私或能否瀏覽往生親屬的臉書頁面,更涉及人類文明未來該如何處理自身的過去。應該如何安排數位遺物的管理方式?如何對集體數位遺物加強監管?我們對未來世代有哪些虧欠?誰又該負起責任? 這些都是倫理學上的大哉問,沒有任何明確答案。本書的目的並非為這些問題提供一翻兩瞪眼的解決方案。我反而會在論證中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無卡單憑一人之力,而是得仰賴民主審議。如同所有重大政治議題,既沒有真正客觀的最佳解,也沒有解決方案能無視我們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標。不論選擇哪條路途,都會滿布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突。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本書最後指出可能的前行方向,引導讀者一邊緩解衝突,一邊持續前進。因為唯有一件事情千真萬確:不論選擇哪條路,我們都必須攜手同行。如何鞭策你我共有的人工環境,生者、亡者、未出世者全都脫不了干係。承擔這份責任不只是因為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或是我們想哀悼哪個個體,其實也是因為我們都是「檔案公民」(archeopolitans)——居住在檔案裡的市民,這些檔案其名為「人類」,目前還在繼續執行。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新形態的亡者共處,學習如何成為好的檔案公民。 我們有可能選擇主動將亡者從伺服器中移除,但就必須面對先移除誰的問題,以及如果沒有共識又該怎麼辦?我們也可能決定讓亡者再次走入日常生活,只是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對如何負擔成本、誰該負擔成本一事有所共識,尤其是數據儲存的碳足跡。我們當然也可能走向介於上述兩種極端之間的道路。重點是,我們得做出選擇。

延伸內容

★《經濟學人》2024年度選書 「書中引人入勝的哲學思考將長期縈繞在你我腦海中。幾乎可以說,這本鼓勵讀者思考該如何處理數位遺物的著作,值得在書架上活久一點。」 ──《經濟學人》 「一部開創性的實證與哲學探索,可讀性強,充滿有趣的個人趣事與豐富的歷史案例,對重要文化現象的分析則能讓讀者深入理解當今最重要的數位倫理爭議。」 ──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 「文筆精雕細琢、一針見血,輕鬆便將讀者帶入對全新領域的深入理解。本書鼓勵我們思考何謂數位往生者,以及我們對他們有何責任。」 ──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作者 「幾年前,我做過一則報導:一位悲傷的父親,用AI技術將早逝女兒的聲音與影像,轉化為一個能互動的數位助理,好讓熟悉的嗓音能繼續在家中迴盪。報導迎來了廣大迴響,許多人分享著類似的渴望,希望為因癌症早逝的母親、插管無法言語的祖母,留下健康的聲音與影像。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我們處理失去與記憶的方式。而《雲端亡魂》恰恰為這則報導所見證的現象,提供了一個宏大而深刻的歷史與哲學座標──作者將我們比作『新納圖芬人』,如同遠古先民將亡者骨骸納入居所,我們也正透過社群媒體、雲端相簿、甚至AI生成的數位替身,將逝者『帶回』我們的生活,賦予數位永生。 書中提出的『後死亡處境』概念,精準描繪了這個亡者足跡無所不在、隨時可及的新現實。但這不只關乎個人層面的哀悼與慰藉,更觸及了更廣泛的議題:誰有權決定數位遺產的去留?當利潤導向的私人企業掌控著集體的數位記憶庫,甚至形成『數位身後產業』,過去的未來又將屬於誰? 這本書不僅解釋了科技如何重塑我們與亡者的關係,更迫使我們思考身為『檔案公民』的責任──這正是我在採訪第一線感受到的、許多人的疑問。」 ──陳芳毓,《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雲端亡魂》一書深刻探討在AI時代,我們留下的『數位遺物』所引發的數位倫理議題。臉書上『數位遺物』的未來檔案庫堪稱人類行為的全球性檔案,如同美劇《黑鏡》中經常呈現的科技反思,當AI能夠分析甚至模擬我們的數據,創造出某種形式的『數位分身』時,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逝者的數位存在? 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全球大部分國家的現行法律對於『數位遺物』的處理仍有許多模糊地帶,例如究竟誰擁有或有權控制逝者資料?這些豐富資訊或語料,到底算誰的所有物或人格?本書提醒我們,如何管理、繼承甚至『處置』這些數位資料,已是迫切需要面對的課題。這不僅關乎個人隱私,更牽涉到社會對於死亡與記憶的重新定義。筆者雖然曾撰寫關於數位遺產、AI復活等文章,例如在某些情況下,逝者的繼承人可能擁有對其資料的控制權,但仍僅在法律層面稍微著墨,但本書的探討不只法律,更觸及人類歷史、社會、哲學、經濟等思維角度,提供宏觀的視野。 本書以其獨到的視角,引用許多重要的案例,帶領我們深思在AI與社群媒體高度發展的今日,如何建立健全的『數位倫理』,尊重逝者的數位意願或資訊自主權,並為後代留下一個有意義的數位歷史。甚至作者認為在我們處於Web2.0的時期,應有去中心化管理的措施,且我們每人應有身為『檔案公民』的自知與責任。就此,筆者推薦本書給所有對AI資料、數位分身及自身社群媒體足跡感到好奇與關心的人,相信本書能讓讀者在AI時代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陳建佑,資鋒法律事務所所長

作者資料

卡爾.歐曼(Carl Öhman) 瑞典思想家,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研究潛力新人獎得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政治科學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包括AI人工智慧的政治倫理學、數位遺物及深偽技術。

基本資料

作者:卡爾.歐曼(Carl Öhman) 譯者:傅文心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Beyond 出版日期:2025-04-30 ISBN:9786267645147 城邦書號:A1690179 規格:平裝 / 黑白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