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
- 作者:鄧騰克(Kirk A. Denton)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5-05-27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79折 395元
-
書虫VIP價:375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56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牌匾文字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臺灣、中國和國家想像:前現代歷史和考古博物館
第二章 多元文化臺灣的多元文化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第三章 紀念死者:忠烈祠和二二八紀念館
第四章 白色恐怖以及和平與和解論述:人權博物館
第五章 國民黨戰爭記憶:抗戰和冷戰紀念場址
第六章 蔣氏王朝記憶:中正紀念堂和兩蔣文化園區
第七章 「民族文化之根」:國立臺灣文學館
第八章 原住民博物館和建構台灣認同
第九章 地方文化、環境和地方創生:生態博物館
第十章 與世界緊密相連的臺灣
後記
延伸內容
作者資料
鄧騰克 Kirk A. Denton
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名譽教授;著有《展出過去: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博物館政治》(Exhib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Museums in Postsocialist China,暫譯)和《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自我問題:胡風與路翎》(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暫譯);曾任《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期刊編輯。二〇〇四、二〇〇九年曾來臺,先後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約訪問學人,以及國立中興大學訪問學人。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