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如果你想道歉,隨時都可以來──「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背後,那些大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
小書店大繪集: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以藝術重生的產廢之島,見證負面遺產如何成為居民的希望之海!
-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
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
-
服從權威(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
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西敏寺的故事》
一座人類歷史發展中不曾缺席的教堂。
一座超越教堂的教堂。
西元一○六六年,當英王征服者威廉打敗了哈洛德二世,建立堂堂諾曼王朝,英格蘭這個國家就永遠改變了。而西敏寺,征服者威廉舉行加冕大典的地方,隨著日不落帝國的日漸茁壯,就此注定將成為一座不同凡響的教堂。
西敏寺幾乎是英國歷史上每個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在這裡,重大的歷史場景一次次被定格、被記錄,西敏寺的一磚一瓦,彷彿就是歷史的見證。從一○六六年以來,有四十位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在此舉行,包括電影「王者之聲」中的喬治六世、現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而二○一一年,全球矚目的威廉王子與凱特大婚,同樣選擇了以西敏寺作為婚禮地點。
這座英格蘭土地上的第一座諾曼第風格教堂,除了見證過數不清的加冕儀式與國家慶典,還是大多數英國君主、三千多位英國史上舉足輕重的精英與眾多無名戰士長眠安息的所在。一九九年因車禍喪命的黛安娜王妃,最後也是在西敏寺舉辦葬禮。
西敏寺是一座超越宗教的教堂。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家牛頓、詩人喬叟、英國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德國作曲家韓德爾、發表《物種起源》的博物學家達爾文、英國首相邱吉爾,統統長眠於此。這些人的學術及藝術成就疊加起來絕對是世界之最,也彰顯了英格蘭人尊重知識與藝術的價值觀。
九百多年來,西敏寺屹立不搖,歷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洗滌,走過巴洛克與維多利亞時期,見證倫敦的變遷。這裡不但是人類文明奠基最密集的地方、濃縮的大不列顛帝國歷史、也等同於半個西方世界文明的縮影。
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西敏寺是一座活生生的建築,許多功能和活動今日持續在這裡舉辦、進行、發生。本書作者在牛津大學教授古典傳統學,他在介紹西敏寺的建築特色、多元的歷史角色、藝術價值之外,也將闡述西敏寺的意義與影響,深入剖析這座超越單純教堂的建築,探索眾多長眠於此的王室與名人的故事,回味西敏寺在近乎千年歷史裡的每一個重要場景。
◎《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作者資料
簡金斯(Richard Jenkyns)
簡金斯在牛津大學教授古典傳統學,也是瑪格麗特夫人講堂的研究員。他有多本著作:《尊嚴與衰頹:維多利亞藝術與古典傳承》、《羅馬詩人維吉爾的經驗》。
賀利思(Leo Hollis)
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倫敦。曾就讀石林學院,並於東安格利亞大學修習歷史。 畢業後回倫敦,花了許多時間以行走的方式探索倫敦城,著有兩本關於倫敦與巴黎歷史行腳的書籍。 《倫敦1666》是由他長久以來對十七世紀的興趣發展而來。他經常在《獨立報》、《週日電訊報》、《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及評論,並曾在BBC、國家地理頻道與英國第五頻道現身說法。 現與妻子和兩個小孩居住於倫敦。 歡迎追蹤賀利思:medium.com/@leohollis 與 twitter.com/leohollis
基本資料
作者:簡金斯(Richard Jenkyns)、賀利思(Leo Hollis)
譯者:何修瑜、宋美瑩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組合套書
出版日期:2011-10-20
ISBN:4717702078027
城邦書號:YZ0037
規格:膠裝 / 單色 / 6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