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 作者: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2-11-01
- 定價:340元
- 優惠價:9折 306元
-
書虫VIP價:269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圖解第一次塔羅占卜就上手修訂版
-
美國原裝進口韋特塔羅牌
-
《與你襄遇》林襄寫真書
-
加拿大 Canada
-
典藏世界遺產
-
沖繩親子遊:帶小孩第一沖就上手!溜滑梯公園X主題園區X文化體驗X高CP值飯店,從北玩到南150+人氣景點全制霸! 暢銷最新版
-
《揭開.面莎》super Lisa林莎寫真書
-
白沙套書【全三冊】(限量珍藏白沙三款「山德森之年寰宇藏書票」及「全彩原畫地圖海報」,邪惡奇幻天才布蘭登.山德森首部圖像小說全彩精緻完整版!)
-
帕恰狗讀卡內基快樂學:擺脫憂慮、獲得自由的行動法則
-
holo英語聽力學習 hololive English -Myth-的異世界大冒險 跟hololive一起學習英語會話!
內容簡介
英國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繼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後,再次跨越東西飲食版圖,打破舌尖上的偏見
「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
——扶霞
西方人對中菜有哪些誤解?吃慣中菜的人對西餐又有哪些成見?在一個西方人眼中,中菜有哪些嚇煞人的暗黑料理以及有趣的不傳之祕?
吃貫中西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劍橋及倫敦大學畢業後,曾到四川成都學藝川菜,遍訪中國各地以及臺灣。她的暢銷書《魚翅與花椒》,成功地穿越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得到多項美食寫作大獎。她還以英文書寫過正宗道地的中式川菜、湘菜與家常菜食譜等,堪稱「最了解中菜的西方人」。
在這部美食文集中,扶霞要帶領我們穿越東西方的味覺藩籬,打破舌尖上的偏見。全書蒐羅了東西方美食的奇聞趣事,帶我們一起目擊她親自動手的料理大冒險,以及她對美食與文化差異的深刻領悟。扶霞的文字幽默機鋒、滿滿人間煙火氣,讀完如同帶領讀者的美食味蕾探索到從未開拓的領地。
挑戰嚇煞西方人的暗黑料理
◆人生第一次嘗試料理「鞭」菜,用的竟是雄鹿的那話兒。
◆想挑戰「一雞九吃」,在倫敦家中後院親手殺雞嚇壞鄰居。
◆在雲南第一次嘗試吃生豬皮,憂心忡忡可能被寄生蟲侵腦。
打破東西方舌尖上的偏見
◆中國人愛吃各種「下水」,真是因為生活「貧窮和絕望」?
◆能吃紹興臭霉菜,為什麼卻如此抗拒歐洲人愛吃的臭起司?
◆四川國寶級大廚到美國吃頂級米其林西餐,會是什麼體驗?
暢談美食的趣味歷史與軼事
◆左宗棠真的吃過宮保雞丁、但左宗棠雞卻不是左宗棠發明的!
◆用不同金屬材質做成的勺子,竟能吃出菜餚不同的風味!
◆嘗一口在古墓中封存了兩千多年的番紅花粉末,是什麼味道?
「儘管我的重點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時候都在進行跨文化的飲食冒險……。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是對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脫胎換骨,讓我不僅能對關於中餐的西方偏見說『不』,也能從他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扶霞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人,那麼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蠟,我覺得這本書不讀也罷。」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
▍毛奇(飲食文化作家)
▍洪愛珠(作家)
▍Liz高琹雯(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張國立(作家)
▍裴偉(鏡文學董事長)
▍蔡珠兒(作家)
▍韓良憶(作家/譯者/電台主持人)
眾多美食行家,鼓舌推薦
目錄
推薦序:跟著扶霞吃東西
序:張嘴吃飯,敞開心扉
第一部分 吃東吃西
四川大廚在美國
中餐英漸
譯得真「菜」
鴨舌吃法指南
功夫雞:一雞九吃
倫敦唐人街
中餐點菜,是門藝術
在中國吃起司
中式餐配酒
中國慢食
第二部分 奇菜異味
「試勺」晚宴
紹興臭霉,又臭又美
「鞭」闢入裡
「狗」且偷生
「生」而美味
第三部分 心胃相通
獨品生蠔
食色性也
熱情如火
雜食動物養育指南
第四部分 食之趣史
左宗棠雞奇談
古味古香
當代臺灣菜風雲
敢問醬油從何來
宮保雞丁的故事
尋味朝鮮
譯後記:尋味東西,正南齊北
文章首次發表刊物及日期一覽表
延伸內容
【序】張嘴吃飯,敞開心扉
到加州納帕谷的「法國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頓是我的夙願,畢竟,那裡被公認為北美最高級的餐廳。傳言要訂到「洗衣房」裡的一張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當我找了關係終於搞定預訂的時候,那感覺可謂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二○○四年,在遙遠的中國,大多數人都沒見識過好吃的異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飯友」是頂級川菜廚師,他們以前從未到過所謂的「西方」,對所謂的「西餐」也知之甚少。於是乎,我們四個都經歷了一場叫人坐立不安的怪異晚餐(欲知詳情,請參見本書《四川大廚在美國》一文)。
那晚的餐食,在我看來堪稱美妙絕倫,三位川菜大師卻認為有可指摘,比如沒煮熟的羊肉,融化成乳脂狀的東西,還有甜點竟然要上好幾道,真叫人起膩。那是我第一次透過中國人的黑眼睛去看「西餐」:他們是頭一遭見識,還要加上文化衝擊,「殺傷力」倍增。我也真是大開眼界,永誌不忘。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外人看來是多麼陌生而奇特;正如我的同胞們也會對海參、雞爪等中國美食側目,視為怪異。幾乎全體歐美人都會認為「法國洗衣房」的餐食美味超凡,但他們的觀點並非四海歸一。大廚喻波當時說道:「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說不出來到底是好是壞:我沒有資格來評判。」這話很是精闢,時至今日仍引起我的共鳴。
我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美食札記《魚翅與花椒》中寫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我有幸在中國品嘗到許許多多特別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麼都吃」;西方世界有許多「什麼能吃」和「什麼不能吃」的偏見,我絕不會因此對食物望而卻步。我明白,中國的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翹楚,其多樣廣博與精緻成熟,更是無與倫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這樣一個美食的國度,如果大家都視某種食物為珍饈佳餚,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關注。這種冒險精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我品嘗中餐,認識「生產」這些盤中美味的人們,也和中國朋友們分享美食,真乃人生樂事。瞭解得越多,我就越是著迷:中餐包羅萬象,大廚們匠心獨運、才華橫溢地做出美味無比的餐食,這一直以來都叫我歎為觀止。
文化壁壘擋不住誓撞南牆的我,我也因此品嘗到很多不可思議的絕妙食物,其中的一些會被我的英倫同胞們視為離奇,甚至深感厭惡反胃。如今,我最喜歡的食物中,有些食材從文化視角看依然會被歸入「怪異」的範疇,比如魚肚和牛筋、魚頭和豆腐。我也陪著許多中國朋友進行了他們人生中頭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經冒險。大家一起去倫敦、雪梨和杜林(Torino)等地的餐廳吃飯,我見證了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一言難盡,交織著欣賞與不安;這種種反應,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中餐與西餐兩者的理解。如今的我,熱愛用清淡的中餐湯品,搭配比較「乾」的菜餚;比起沙拉,更喜歡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國的餐廳連續吃上幾個星期,我通常會覺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話,我大部分時候都會做中餐來吃,也經常採取中國文化中的「食療」之法應對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說出外旅行和學習外語可以「開拓眼界思想」,我的經歷恰恰佐證了此言不虛。儘管我的重點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時候都在進行跨文化的飲食冒險,從那頓「法國洗衣房」的晚餐,到為外國人做導遊在中國進行美食之旅,再到為紹興的餐飲專家們安排「重口味」歐洲起司品嘗會(詳見本書〈在中國吃起司〉一文)。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是對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脫胎換骨,讓我不僅能對關於中餐的西方偏見說「不」,也能從他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這些經歷也一直提醒著我,憎惡與喜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對而言」。我眼中的「習以為常」,在你看來可能「陌生怪異」,反之亦然;你謂之「發酵」,我視為「腐爛」;你食之「美味」,我感覺「噁心」。如此總總,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確」和「錯誤」的概念往往難以準確界定。英語裡的老話說得好,「剝貓皮的辦法不止一種」(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自然與芸芸眾生一樣,有個人好惡;但時至今日,內心深處也明白一個道理:這些好惡並不絕對。既然我一個英國女子能學著去享受紹興的霉莧菜梗(詳見本書〈紹興臭霉,又臭又美〉一文),那麼只要願意,任何一個中國人也會循序漸進地愛上藍紋起司。
我用英語寫作,一直以來都努力為西方讀者奉上關於中餐的新視角,並讓他們由此對中國文化有個整體上的新認識。我致力於脫離自身的文化背景,擯棄各種先入為主的西方成見,以公平、全面與理性的方式來書寫中國的飲食與烹飪傳統,包括「吃狗肉」和「加味精」等有爭議的話題。無論是西方人接觸中餐,還是中國人接觸西餐,都會產生障礙和困難,我努力地去理解雙方,有時候為他們提出新的解決途徑(本書的〈中餐點菜,是門藝術〉一文帶你瞭解中餐的點菜要訣;〈中式餐配酒〉探討了葡萄酒與中餐菜品的搭配問題)。
原本,我從未想過自己的作品會被翻譯成中文,自己寫的東西會被中文讀者所熟知。二○一八年,《魚翅與花椒》中文版付梓,收穫各種肯定,讓我頗受鼓舞。聽說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我猜他們這種反應,有那麼一點兒像在「法國洗衣房」和三位川菜廚師吃飯的我——各種既定的看法土崩瓦解,頓悟到如果立足點不同,整個世界的樣貌都會發生巨大改變。
自古以來,西方人就對中餐有著許多可怕的刻板印象,傳播最廣(也是最荒唐)的,便是中餐的「廉價」、「怪異」和「不健康」。不過,中國人對西餐的諸多看法也頗為刻薄偏頗:他們通常會覺得西餐「簡單」、「乏味」,除了三明治和漢堡之外就沒什麼花樣了。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夠促使西方讀者擯棄偏見,重新思考對中餐的態度;也希望它們被譯者何雨珈翻譯成中文後,能讓中文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對所謂「西餐」的成見。
文化多樣性能讓我們都更為充盈豐富。生物多樣性既讓世界美妙無比,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文化多樣性也是如此,為我們提供多種多樣的視角,讓我們不斷成長與發展。這種進步不僅體現在飲食上,也關乎我們與整個世界的關係。我相信,中餐為西方人提供了更為健康與可持續飲食的寶貴洞見。而從十六世紀辣椒由美洲出口以來,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餐食材的時尚,中餐烹飪傳統也因為西方的影響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從前如此,以後也一樣。
往深了說,雖然世界之大,人們的飲食都不盡相同,但像「正確」與「錯誤」、「正常」與「奇怪」這樣的概念,很少能下絕對的定論。想明白這個道理,其意義遠超於單純的美食。我從事寫作,主題是食物,當然部分也是因為喜歡,以及個人所迷戀的東西:我就是純粹地喜歡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將我帶入兩堵「偏見之牆」的中間地帶——一堵牆是西方對中國的偏見,另一堵是中國對西方的偏見。我身處兩堵牆之間,得以看清兩種偏見都是根基不足、謬以千里。
當今世界,局勢複雜,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們接觸某個異國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個完美的演武場,讓偏頗的成見接受挑戰,讓各類差異接受試煉,並讓我們嘗試從新的途徑去了解曾經視為陌生怪異的東西。因此,親愛的中國(文)讀者們,我既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本書中關於中餐與文化差異的種種思考,也邀請你們跟隨我進入兩堵牆之間的地帶,試著品嘗一下臭起司——嘴巴嘗嘗,思想也「嘗嘗」。
一如我既往被譯介為中文的作品,本書依然由何雨珈承擔翻譯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謝她貢獻了出色的譯筆;也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優秀的編輯們,感謝在我將近三十年(天啊,不敢相信都三十年了!)中國美食冒險生涯中有幸相遇的良師益友們。
希望這本與美食相關的書也能成為大家的「精神食糧」(英語裡有個短語叫「food for thought」)。
還有好話一句想奉送給各位,遺憾的是在英語裡找不到合適的措辭,所以,送您一句法語: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語:Afiyet Olsun(用餐愉快)!還有中文:慢慢兒吃!
扶霞作者資料
扶霞.鄧洛普 Fuchsia Dunlop
著名美食作家,成長在英國牛津,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後來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扶霞研究中國烹飪及中國飲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魚翅與花椒》《川菜》等多部作品,也於《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雜誌》《四川烹飪》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榮獲多項大獎,其中包括四次有「飲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The James Beard Awards)。《魚翅與花椒》出版至今,在中國已暢銷十餘萬冊,斬獲多個獎項,繁中版由台灣貓頭鷹出版。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