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以對比的獨特視角,挑戰傳統賞析方式,
讓40幅名畫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跨世紀PK!
本書精選20個主題、40幅經典名畫,每個章節設定一個主題,將跨越流派和時代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不同時代或流派的畫家,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比如維納斯的形象設定,從奇胖無比的裸女,到柔弱的S形身材,古今中外的「女性理想身材」著實種類繁多。
而相同時代與派別的畫家,也會因為性格和人生際遇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筆觸。這種以對比分析的新穎鑑賞方式,令人大開眼界。像是女性畫家筆下的丈夫形象、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所吃的食物、身為不成功畫家的父親的悲哀……等。
另外,書中還採用了至今美術界很少涉及的同性戀畫家的獨特視角。就像異性戀畫家所描繪的裸女圖一樣,同性戀畫家創作的男性裸體圖也充滿唯美和情慾的氛圍。
作者中野京子憑藉深厚的藝術史學院派背景,以她一貫詼諧幽默的筆調講述畫作的相關歷史、人物故事,並從畫面的枝微末節中尋找蛛絲馬跡,發現隱藏在名畫中出乎意料的細節。
透過本書,我們彷彿穿越時空,觀看名畫進行一場別開生面、跨世紀的PK賽,原本遙不可及的藝術也變得更親切有趣了。
精彩對決一:白天的風采 VS.夜晚的樣貌——巴黎的歌舞廳
同樣是描繪巴黎的歌舞廳,雷諾瓦《紅磨坊的舞會》充滿了白天的歡樂與生機,而畢卡索的《紅磨坊》則展現夜幕之下舞池賓客的空虛與孤寂。
精彩對決二:富爸爸 VS.窮爸爸——父親眼中的不肖子
梵谷的《祖父的肖像》和塞尚的《畫家父親讀事件報》,分別描繪了藝術家家庭中的長輩形象,一個是充滿崇拜與尊敬,另一個則顯得冷峻與嚴肅,但這兩幅畫作都傳達出家庭背景對畫家的深遠影響,以及渴望被父親認可的期待。
精彩對決三:奧地利VS.法國——美麗的皇后
溫特哈爾特《奧地利皇后伊莉莎白》和溫特哈爾特《法國皇后歐仁妮》,從茜茜公主和歐仁妮皇后的肖像畫,講述了這兩位風華絕代的歐洲皇后互相交織又截然不同的命運——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是外在的榮耀,還是內心的平靜?
精彩推薦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粉專主理人 郭怡汝、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張志龍、藝術開開門知名 Youtuber頻道、專職藝術家 高素寬 「乖,你聽畫」Podcast主持人&作家 葵花子
目錄
推薦序 名畫過招,細節和故事才是主角! 郭怡汝
1.死亦無憾
【異性戀的欲慾/同性戀的欲念】 克林姆〈吻〉VS.卡拉瓦喬〈聖馬太殉教〉
2.巴黎歌舞廳
【白天的風采/夜晚的樣貌】 雷諾瓦〈紅磨坊的舞會〉VS.畢卡索〈紅磨坊〉
3.父親眼中的不肖子
【窮爸爸/富爸爸】 梵谷〈祖父的肖像〉VS.塞尚〈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
4.會飛的嬰兒
【上帝使者/愛情頑童】 牟利羅〈聖母無染原罪〉VS.維恩〈丘比特小販〉
5.令人討厭的老人
【可恥的性騷擾/抵死抗老】 真蒂萊斯基〈蘇珊娜與長老〉VS.西蒙•烏偉〈時間被希望、愛情與美打敗〉
6.倚臥的美女
【好評的裸女圖/負評的裸女圖】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S.馬奈〈奧林匹亞〉
7.音樂人生
【天才音樂家/無名氏樂手】德拉克羅瓦〈演奏小提琴的帕格尼尼〉VS.彼得•布勒哲爾〈農民的舞會〉
8.電影中的畫作
【精神錯亂/陰險計謀】 威廉‧布萊克〈尼布甲尼撒》VS.米雷〈奧菲莉亞〉
9.美男子
【風流的國王/性欲化的酷刑】里戈〈路易十五肖像〉VS.雷尼〈聖賽巴斯蒂安〉
10.亂世佳人
【奧地利皇后/法國皇后】溫特哈爾特〈奧地利皇后伊莉莎白〉VS.溫特哈爾特〈法國皇后歐仁妮〉
11.美食盛宴
【義大利菜/祕魯菜】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VS.馬科斯·薩帕塔〈最後的晚餐〉
12.女巫聚會
【中年主婦/冷豔美人】大衛·特尼爾斯二世〈女巫安息日的準備〉VS.阿爾瑪-塔德瑪〈最佳位置》
13.我的兒子是救世主
【酷寒虐嬰/可愛男嬰】雨果•馮•德•格斯〈波提納里祭壇畫〉VS.佛拉•菲利普•利皮〈聖母子與天使〉
14.恐怖的船難事件
【飢餓食人/鯊魚襲擊】傑利柯〈梅杜薩之筏〉VS.約翰•科普利〈沃森與鯊魚〉
15.天妒良緣
【人生勝利組/造化弄人組】魯本斯〈畫家與夫人伊莎貝拉·勃蘭特〉VS.林布蘭〈浪子回頭館〉
16.妻子畫筆下的另一半
【鶼鰈情深/緣盡情了】莫里索〈歐仁•馬奈和女兒在布吉瓦爾〉VS. 塔瑪拉•德•藍碧嘉〈某個男人的肖像〉
17.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變身公牛/.化身女神】提香〈劫奪歐羅巴〉VS.布雪〈朱庇特化身黛安娜色誘卡利斯托〉
18.冥界船夫
【知性文人/惡面猛男】帕提尼爾〈橫渡冥河〉VS.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
19.酗酒成性
【苦艾酒/伏特加】竇加〈苦艾酒〉VS.列賓〈作曲家莫迪斯特·穆索斯基肖像〉
20.美國大都會
【爵士舞曲/孤獨】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VS.霍普〈夜鷹〉
內文試閱
1.死亦無憾
【異性戀的情欲/同性戀的欲念】
用盡全身力氣緊緊擁抱內心狂戀之人,當彼此肉體融合達到顛峰的那一刻,腦中所想的可能只剩下一句「死亦無憾」吧……
對女人的情與欲瞭若指掌的風流畫家克林姆,在華麗耀眼的金色畫布上,描繪出堪稱唯美主義之極致的擁抱場景,透過精緻且充滿洗練的都會感表現,將繪畫藝術在本質上所具備的感官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此時正是世紀交替之際,地點是哈布斯堡王朝傾覆前最後綻放末世華光的維也納。在布爾喬亞階級富裕的大環境下,這座簡直如克林姆的畫作一般金光燦爛、豔麗奪目的城市,卻也被憂愁、頹廢,以及一種難以言喻的不安所籠罩。
這幅〈吻〉就明顯展現出這一點:
畫中的兩人在一處險峻之處忘我地交纏繾綣,雖然周遭是燦爛山花開滿遍野,但他們腳邊就是陡峭的懸崖。如果一不小心在彼此擁抱時一頭栽下,那就只能來世再相見了。從本質上來說,這幅畫就是在潛意識裡,將佛洛伊德(與克林姆同一時代)所謂的「性本能(Eros)」與「死亡本能(Thanatos)」融合在一起。
克林姆在畫中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性暗示。男人衣服上布滿了黑色的長方形,女人衣服上的花紋則以圓形花束為主,透過圖紋強調男女在性器官上的差異。兩人全身被奇妙的金色薄膜包裹,很久以前就有藝術評論家指出其形狀象徵男性性器官。如果以上說法成立,那麼從金色薄膜中向下延伸出來的數條蔓草,莫非是情動之時滲溢而出的(液體)嗎?
怎麼,你覺得我想像力太豐富了?才不是呢!
事實上,在現代媒體中已經氾濫成災的性愛場面,還有那些不論你是否注意到的形狀微妙的商品(比如口紅、電腦滑鼠等),都早已被證明其中包含的性元素,有強烈的吸睛效果。
這自然不是現代人的新發現,古代的畫家們早已深諳此道。在過去的繪畫作品中,雖然裸體能上得了檯面,但描繪性愛場景是絕對被禁止的,因而畫家們運用巧妙的手法,將一些情色內容隱藏在乍看之下很正常的畫面內。
在克林姆的筆下,性愛成為甜美至極的夢幻世界。無論是絢爛繽紛的色彩、純粹而強烈的形體描寫、手與指尖豐富的細微動作,還是把男人的臉隱藏起來的小心機,都是克林姆為我們展現的精湛技藝。
這幅畫將當時華麗璀璨的維也納——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光輝歲月——呈現在畫布上,贏得了超人氣。
不過這幅作品至今依舊廣受歡迎的理由,應該是它點出了愛情的真相吧——炙熱似火的愛戀無法長久,如果能在愛情變質之前,在情欲滅頂的瞬間以死為終的話,才算是真正愛過了……
我們在現實中也許從未經歷如此激烈的愛情,即便遇到也沒有結束生命的勇氣,然而我們每個人在心底深處對這種「死也甘願」的愛情多少暗藏一份憧憬,因而才會在這幅〈吻〉中觸摸到甜蜜的痛楚。
那麼,當這份複雜的情感在卡拉瓦喬的作品中,又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呢?
這一次的畫面就沒有克林姆的那樣好懂了。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吻〉誕生的三個世紀之前。
在一六〇〇年的義大利,美術界的大怪咖(幾年後還殺了人潛逃在外)卡拉瓦喬,在紅衣主教的要求下創作了〈聖馬太殉教〉。
馬太是耶穌十二門徒中之一,原本的職業是稅務官,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裕生活,因為耶穌的一句「跟我來」(=蒙召),拋棄了一切過往而成為門徒,還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撰寫了《福音書》(即《聖經‧馬太福音》)。
耶穌的十二門徒幾乎全員殉教。馬太於西元七〇年死於現今的衣索比亞境內,傳說他是在教堂主持洗禮時被國王派來的刺客所殺。
卡拉瓦喬根據上述傳說創作了這幅畫,其強烈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群像展現的戲劇化動作,堪稱他作品特色的經典代表,那無與倫比的臨場感讓人彷彿就坐在最前排,觀看一場精彩的舞臺劇。
畫面背景全暗,因為後方設有祭壇,我們勉強可以推測此處是在教堂內。祭壇上設置著火光搖曳的燭臺和香爐,前方是臺階,其餘沒有任何陳設,畫面的空間布局僅由人物配置構成(真不愧是高手)。
故事明明是發生在古代的衣索比亞,但畫中登場的人物都是與卡拉瓦喬同時代的人,連穿著打扮都反映出當時的流行。其實這並不稀奇,將過去的事件替換成畫家現今生活年代的「現在」的手法,在宗教畫和神話畫中常常出現。
畫面中央,強烈的光線照射在一名腰間纏布的半裸青年身上。他右手緊握長劍,似乎正在高喊著什麼,左手則一把抓住了癱倒在地的老馬太的手腕。前景中也有三名裸體男子,他們因為馬上要受洗,也就是接受浸入水中的儀式,因此脫去了身上的衣物。
畫面中景的左右兩側是在危險人物的突襲之下恐懼慌亂的人群。左側的兩個男人驚恐萬分,毫無還擊之力,右側的男孩——應該是協助進行洗禮的侍童——雖然眼睛看著馬太,但張開了嘴尖叫連連,正準備拔腿就跑。
祭壇上方飄著一片雲朵,長著翅膀的天使彷彿從雲端窺探般,將棕櫚葉遞給馬太。棕櫚葉是殉教的象徵,這個小道具暗示著馬太在人間命數已盡。
畫面的後景中有兩個戴著羽毛帽子、衣著華麗的人正打算迅速離開。他們身後還有兩人,但穿著打扮比較普通,也正準備逃走(根據推測,回過頭來的那個鬍鬚男就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
那麼,國王派來的刺客是他們中的哪一個人呢?
一直以來,人們是如此解讀這幅畫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樣)——畫面中的半裸青年是刺客,正要刺殺聖馬太,周圍參加洗禮的人則驚恐萬分,落荒而逃。
不過,近幾年有人對這個說法提出了異議。
他們認為暗殺者應該是後景左側那四個匆匆離去的人,他們已經刺中聖馬太的要害,完成工作後打算離開教堂。而半裸青年只是受洗者中的一員,他從暗殺者手中奪過兇器,正要扶聖馬太起來。
原來如此。這麼一來,就能解釋他為什麼沒穿衣服了。
不過,疑團依然存在。首先,如果真的只是幫忙,青年有必要如此粗暴地抓住對方的手腕嗎?而且還滿臉戾氣。雖然可以把他憤怒的表情理解為對刺客的憎惡,卻無法解釋他為何沒拿著劍去追還沒走遠的刺客報仇。如果青年不是殺人者而是救助者,周圍眾人為何會一直保持驚恐狀態,遲遲未能平靜呢?
所以說,所謂的「全新解讀」往往有不少牽強附會的部分(這大概也與研究者急功近利的心態有關吧)。
此外,這種解讀還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一旦把那名俯視著聖馬太的青年視作好心人,這幅作品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繪畫不是衛道士的說教,也絕沒有什麼懲惡揚善的心思。眼前這名腰間緊繫圍布、手握陰森長劍、臉頰因興奮泛紅、對老人行為粗魯的半裸青年分明散發著璀璨的邪惡魅力。
此時此刻,他也許正要舉起長劍,無情地刺向跌倒在地的聖人,畫面也因此充滿了一觸即發的緊張感。
綜合以上所述,哪怕世人對這幅畫有千百種解讀,「刺客」這個角色也必須由他扮演。
不過話說回來,此刻癱軟無力的馬太,腦中是否浮現出「死也甘願」的難頭呢?在傳教過程中,與主耶穌一樣遭到殘殺,就意味著自己的肉身將與主一樣化作犧牲的羊羔。馬太作為虔誠的門徒,在面對刺客時,應當意識到這一神聖的時刻終於來臨,自己也即將殉教,回到主耶穌的身邊,因而內心平靜超然。那麼,我們能從這幅畫裡看出這些情緒嗎?
其實,我們什麼也看不出來。
說到底,本文從開始就一直提到的「死亦無憾」根本不是什麼宗教情感,我真正想探討的重點在於「情欲」(這也是克林姆作品的本質)。
現代法國作家、藝術評論家多明尼克‧費爾南德斯(Dominique Fernandez)公開承認自己的同性戀身分。他在第一人稱小說《在天使手中》(Dans la main de l'Ange)裡,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到世界著名電影導演,同時也是同性戀的皮耶‧保羅‧帕索里尼身上。帕索里尼導演五十三歲時,被自己在街角花錢「買」的十七歲少年殘忍殺害。
《在天使手中》一書中如此描述〈聖馬太殉教〉這幅畫:
「眾人中只有馬太不感到恐懼……他的雙臂朝兩側伸展,與身體形成了十字形……目不轉睛地從正面凝視著青年的臉。
所有光線都聚集在青年的身體上,年輕的肉體散發出燦爛奪目的光彩。我也與馬太一樣瞪大了眼睛,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青年身上。
門徒被這位死刑執行者的年輕以及他身上驚心動魄的美所折服,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一心只想死在這宛如甜美毒藥般的幻象中,而要打消這個令人沉醉的念頭,真的需要超人的毅力。」
我初次讀到這一段話的震驚,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我在內心呐喊著:原來如此!原來還能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幅畫!同時我也在瞬間直覺地認同了這種解讀的正確性,因為這幅畫的創作者卡拉瓦喬本身就是同性戀。
畫中的青年會呈現半裸的狀態絕不是因為要參加什麼洗禮,純粹就是畫家想把那「驚心動魄的美」秀給鑒賞者看罷了。另外,我們也終於理解馬太內心真正所想的——若是能被「這宛如甜美毒藥般的幻象」所殺,那麼「死亦無憾」了。
在直男直女據有優勢地位的現實世界中,我們面對繪畫作品也常常只會對女性美有所反應。且不論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古希臘那種男女通吃的性愛關係,即便你能看懂克林姆畫作中的春情勃發,卻也常常會漏掉卡拉瓦喬筆下的欲念衝動。明明就在眼前卻看不透的事物何其之多!
2.巴黎歌舞廳
【白天的風采/夜晚的樣貌】
巴黎北部的蒙馬特高地曾是刑場,地名「Montmartre」就是「殉教者山丘」的意思。曾經有無數天主教徒在此殉教,時至今日,這裡還流傳著如此令人心驚膽戰的傳說。
在法國仍被稱為高盧,只是羅馬帝國邊境蠻荒之地的西元三世紀,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聖德尼因影響許多人改變信仰而被斬首。與其他殉教者不同的是,「當時聖德尼毫不驚懼」,居然雙手捧著自己被砍下的頭顱向前走去(而且他的頭顱還在持續不斷地傳教),一直步行了十公里才最終倒下(在他倒下的地方建立了聖德尼聖殿,此處也成為歷代法國王室的埋藏之地)。
時過境遷,血色的記憶慢慢在歲月中消逝,越來越多人開始在蒙馬特高地定居,森林和葡萄園的範圍不斷擴大,此地逐漸形成一個風車林立的小村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蒙馬特高地的定位是首都食品出產地。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這裡終於與首都合併,成了巴黎的一部分。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經濟快速成長期,高地也迎來全方位大變身。
當時的掌權者拿破崙三世打算將巴黎城區擴大三倍,於是整座城市陷入空前的大建設狂潮。石匠、建築工人從全國各地及國外蜂擁而至,他們紛紛選擇地價便宜的蒙馬特高地住了下來。第二批搬進蒙馬特的是裁縫、洗衣工、店員及工廠女工。
接下來,畫家、詩人、音樂家、學生、記者這些所謂的「波希米亞人」也逐漸將這裡當作了根據地,活脫脫就是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的世界。如此一來,廉價的娛樂設施也應運而生,對平民開放的咖啡館、劇院、酒吧、舞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蒙馬特高地日漸成為著名的娛樂中心。
到了這個時候,當初遍布小村落的風車早已寥寥無幾,卻有一位創意十足的舞場老闆,把一台殘存的風車作為標誌性看板,於十九世紀五〇年代在此開了一家著名的紅磨坊舞場(Moulin de la galette)。「Moulin」的意思是「風車」,「galette」的意思是烘焙糕點。
紅磨坊以經營糕點起家,在那裡既能盡情跳舞,又能吃到美味的糕點,還可以開懷暢飲,店內每天高朋滿座、生意興隆。店家還特別在週日的下午到深夜,開放店門口的廣場舉辦大規模舞會,就像電影《週末夜狂熱》的男主角一樣,在每次舞會中都會產生舞王和舞后。
這家即便是清貧庶民也能打扮光鮮,隨心所欲地跳舞、喝酒、聊天、戀愛的超人氣名店,曾出現在梵谷、尤特里羅 、羅德列克 等眾多畫家筆下。
不過,真正讓紅磨坊名留青史的畫作,只有雷諾瓦的這幅早期作品。當時雷諾瓦雖然只是畫壇的一個無名小卒,卻擁有許多相信他是潛力股的好朋友。這些朋友不是免費充當模特兒,就是幫忙搬運畫布,積極協助雷諾瓦工作。
將人工照明視為「死光」、「罐頭光」的雷諾瓦,終其一生都在極力頌揚戶外陽光的千變萬化之美。比起店內的舞池,他選擇畫面的主題,自然是戶外的舞會場景。此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充分展現雷諾瓦個人特色的溫暖氛圍、彷彿能穿透畫面聽到聲樂喧囂的蓬勃朝氣,以及從疏斜樹影間傾瀉而下的燦爛陽光。灑滿人物面龐、服裝、地面上的柔和光線,簡直令這幅畫的幸福感爆表。
畫中人物頭戴搭配著黑色緞帶的圓頂草帽或絲綢禮帽,男士身穿全黑的紳士服,女賓的長裙上則點綴著蝴蝶結、蕾絲及鈕釦。這些裝束看似美麗精緻,實際上應該都是質地粗劣、模仿高級服飾縫製的便宜貨。
然而在柔美陽光的魔法中,無論畫中人自己還是作為鑒賞者的我們,都早已將如此煞風景的事實忘得一乾二淨了。
共和政體的時代終於到來。雖然帝制早已在一個世紀前的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但之後又經歷數次復辟,連拿破崙的侄子都曾發動政變占領皇帝寶座。不過事到如今,這位拿破崙三世已經在普法戰爭後被趕下臺,而他留給法國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蛻變成璀璨花都的巴黎。
無論是時代還是城市,此刻都是最好的時光。嚴格的等級制度固然屹立不搖,但現在即便是貧困的下等階級也有了閒適的心情。來吧,來跳舞吧,來享受人生吧,這世界還會變得更美好!
雷諾瓦認為,這種樂觀的態度完全是正確的。雖然他也曾度過有一頓沒一頓、全靠朋友接濟的日子,但當他的才能被社會認可後,他的作品就迅速賣出了高價,並且人氣歷久不衰。
在完成這幅作品之後不久,雷諾瓦就走上了金錢鋪路、名譽相隨的後半生。
在雷諾瓦畫下紅磨坊舞會場景的二十四年後,也就是一九〇〇年,一個來自西班牙的年輕畫家踏上了巴黎的土地。
在當時的藝術家心中,在巴黎獲得成功就等於稱霸世界,因而數以千萬計的無名畫家匯聚於此。這位西班牙青年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位個頭不高的十九歲年輕人卻擁有堪比名師巨匠的天才畫技。
抵達巴黎的兩個月後,他已經數次造訪紅磨坊,並很快畫了一幅畫。他作畫的速度非常快,連完成美術學校入學考試的作品也只用了一天的時間(老師給的期限是一個月)。他對自己是天才這個事實心知肚明,從小就誇口自己畫得跟拉斐爾一樣好。
畫中的場景是同一座舞池。如果把雷諾瓦的作品比作白天的身影,那麼畢卡索的畫面則展現了暗夜的面孔。然而,這一黑一白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比起白天的熱鬧歡騰,夜幕之下的紅磨坊舞池,充斥著耳鬢廝磨間的私密細語和濃重的香水味,透露出暗夜來客們內心的空洞,與那些在陽光下開心談天說笑的白天賓客完全不同。
在這幅〈紅磨坊〉中,畢卡索在黑暗的背景之下,用朦朧暈染的筆觸描繪出許多妖冶蠢動的女子,頹廢至骨的氛圍讓人不禁聯想起孟克的畫作。
兩幅同樣描繪紅磨坊舞會的畫作,給人的感覺卻如此天差地別,我想箇中緣故除了戶外陽光與店內人工照明的區別外,關鍵應該在於雷諾瓦與畢卡索這兩位畫家在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雷諾瓦一生都在熱烈追求人生的光明面,而畢卡索卻用他銳利的雙眼早早看穿了人世的黑暗本質。雷諾瓦鍾愛女人的粉色肌膚,也終其一生對妻子疼愛有加;畢卡索一輩子與各個階層的女子繾綣癡纏,而後將她們殘忍拋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蒙馬特高地及紅磨坊的變化。最初這家舞場是針對平民開設的廉價娛樂場所,人們為了犒賞自己一天的辛苦工作,或是紓解一週的鬱悶心情,來這裡跳舞取樂…
延伸內容
推薦序
名畫過招,細節和故事才是主角! 郭怡汝
1.死亦無憾
【異性戀的欲慾/同性戀的欲念】 克林姆〈吻〉VS.卡拉瓦喬〈聖馬太殉教〉
2.巴黎歌舞廳
【白天的風采/夜晚的樣貌】 雷諾瓦〈紅磨坊的舞會〉VS.畢卡索〈紅磨坊〉
3.父親眼中的不肖子
【窮爸爸/富爸爸】 梵谷〈祖父的肖像〉VS.塞尚〈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
4.會飛的嬰兒
【上帝使者/愛情頑童】 牟利羅〈聖母無染原罪〉VS.維恩〈丘比特小販〉
5.令人討厭的老人
【可恥的性騷擾/抵死抗老】 真蒂萊斯基〈蘇珊娜與長老〉VS.西蒙•烏偉〈時間被希望、愛情與美打敗〉
6.倚臥的美女
【好評的裸女圖/負評的裸女圖】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S.馬奈〈奧林匹亞〉
7.音樂人生
【天才音樂家/無名氏樂手】德拉克羅瓦〈演奏小提琴的帕格尼尼〉VS.彼得•布勒哲爾〈農民的舞會〉
8.電影中的畫作
【精神錯亂/陰險計謀】 威廉‧布萊克〈尼布甲尼撒》VS.米雷〈奧菲莉亞〉
9.美男子
【風流的國王/性欲化的酷刑】里戈〈路易十五肖像〉VS.雷尼〈聖賽巴斯蒂安〉
10.亂世佳人
【奧地利皇后/法國皇后】溫特哈爾特〈奧地利皇后伊莉莎白〉VS.溫特哈爾特〈法國皇后歐仁妮〉
11.美食盛宴
【義大利菜/祕魯菜】委羅內塞〈迦拿的婚禮〉VS.馬科斯·薩帕塔〈最後的晚餐〉
12.女巫聚會
【中年主婦/冷豔美人】大衛·特尼爾斯二世〈女巫安息日的準備〉VS.阿爾瑪-塔德瑪〈最佳位置》
13.我的兒子是救世主
【酷寒虐嬰/可愛男嬰】雨果•馮•德•格斯〈波提納里祭壇畫〉VS.佛拉•菲利普•利皮〈聖母子與天使〉
14.恐怖的船難事件
【飢餓食人/鯊魚襲擊】傑利柯〈梅杜薩之筏〉VS.約翰•科普利〈沃森與鯊魚〉
15.天妒良緣
【人生勝利組/造化弄人組】魯本斯〈畫家與夫人伊莎貝拉·勃蘭特〉VS.林布蘭〈浪子回頭館〉
16.妻子畫筆下的另一半
【鶼鰈情深/緣盡情了】莫里索〈歐仁•馬奈和女兒在布吉瓦爾〉VS. 塔瑪拉•德•藍碧嘉〈某個男人的肖像〉
17.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變身公牛/.化身女神】提香〈劫奪歐羅巴〉VS.布雪〈朱庇特化身黛安娜色誘卡利斯托〉
18.冥界船夫
【知性文人/惡面猛男】帕提尼爾〈橫渡冥河〉VS.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
19.酗酒成性
【苦艾酒/伏特加】竇加〈苦艾酒〉VS.列賓〈作曲家莫迪斯特·穆索斯基肖像〉
20.美國大都會
【爵士舞曲/孤獨】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VS.霍普〈夜鷹〉
作者資料
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二〇一七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 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 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 部落格:「摘花者的房間」(花つむひとの部屋」 htpps://blog.goo.ne.jp/hanatumi2006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