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博學的人之一、被稱為「作家們的作家」的波赫士,是近代國際文壇最具份量的大師,也是首位影響歐美文學的拉美作家。他的寫作瀰漫魔幻寫實色彩和形上學探索,由詩歌、評論與短篇小說構成了迷宮般的創作體系;在他的作品背後,是怎樣一顆獨特的藝術心靈,其中的智性與創作高度又是如何歷時演進?
波赫士曾說,「上帝同時給了我書籍和黑夜/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作者詹姆士.伍德親自前往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進行親友訪談和資料收集,全書以「鏡」、「書」、「人」三種意象,貫穿波赫士的生平和創作歷程,生動地剖析其人其思想和文字作品間的互動,是一九八六年波赫士去世後第一部以英文寫成的重量級傳記。
【唐諾導讀】
波赫士沒像他的老同學納布可夫的《說吧記憶》一樣,為自己寫一部自傳,但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實質上寫得更多,歷時六十年,用詩、用散文、用小說的完成了整整四大冊。
隨波赫士進行如此自由的時間飛翔,對我們來說,總是力有未逮的,時時有迷路漂流的風險,我們需要抓住更多實體性的東西。我以為,這是我們手上這本《書鏡中人》比較正確的位置,而它也相當程度的完成它的任務。
【國外書評】
◎「本書敏銳、機智……讓我們更了解這位二十世紀無可否認的文學大師。」--《The Evening Standard》
◎「……本書之優點在於伍德不是拉美文學研究者,使他談論波赫士其人其事時,不必要處心積慮地將波赫士納入文學史的意義裡。」--《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目錄】
前言
序
第一部 鏡
1. 1899-1914:巴勒摩的寧靜日子
2. 1914-1921:歐洲與閱讀的激情
3. 1921-1930:詩人與旗手
第二部 書
4. 1931-1938:《南方》、文章和早期小說
5. 1939-1946:偉大的小說和裴隆
6. 1946-1955:聲譽鵲起
第三部 人
7. 1955-1964:世界性的波赫士
8. 1964-1968:愛情與婚姻
9. 1968-1972:與迪喬瓦尼共築的新空間
10. 1972-1986: 眼光年輕的世界
後記:身後事
波赫士生平大事年表
中外名詞對照與索引
作者資料
詹姆士.伍德
一九六○年生,作家與記者,寫作主題涵蓋劇場、音樂和文學,文章見於英國《泰晤士報》、《每日電訊》、《觀察家報》等。一九九二年出版In Search of The Firedance - Spain Through Flamenco,現居住於柏林。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