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目錄
目次
緒論 8
如何使用本書 14
一、野菜類 18
01. 荇(莕菜) 22
02. 卷耳(蒼耳) 24
03. 芣苢(車前草) 26
04. 蔞(蔞蒿) 28
05. 蕨(蕨) 30 06. 薇(野豌豆) 32
07. 苦(苦菜) 34
08. 薺(薺菜) 36
09. 竹(萹蓄) 38
10. 蒲(香蒲) 40
11. 莫(酸模) 42
12. 葵(冬葵) 44
13. 萊(藜) 46
14. 莪(播娘蒿) 48
15. 芑(苦藚菜) 50
16. 蓫(羊蹄) 52
17. 葍(旋花) 54
18. 芹(水芹) 56
19. 堇(石龍芮) 58
20. 蓼(水蓼) 60
21. 茆(蓴菜) 62
二、栽培蔬菜 64
01 匏(葫蘆;瓠;匏;壺) 68
02 菲(蘿蔔) 70
03 葑(蕪菁) 72
04 韭(韭) 74
05 椒(花椒;秦椒) 76
三、栽培穀物類 82
01 黍(黍;秬;秠) 84
02 小米(粱;稷;粟;禾;穈;芑) 86
03 稻(稻;稌) 88
04 大麥(麥;牟) 90
05 小麥(來)) 92
06 大豆(菽;藿;荏菽) 94
四、藥材類 96
1 甘草(苓) 82
2 川貝母(蝱) 84
3 益母草(蓷;茺蔚) 86
4 艾草(艾) 88
5 澤瀉(藚) 90
6 枸杞(杞;紀) 92
7 遠志(葽) 94
8 栝樓(果臝) 96
9 菟絲(唐) 98
五、果樹類 100
01 棘(酸棗) 106
02 棗 108
03 甘棠 (杜;堂;棠梨;杜梨) 110
04 梅 112
05 葛藟(野葡萄;光葉葡萄) 114
06 桃 116
07 李 118
08 榛 120
09 栗(板栗) 122
10 檖(豆梨) 124
11 萇楚(獼猴桃) 126
12 鬱(郁李) 128
13 薁(蘡薁;細本葡萄) 130
14 瓜(甜瓜;香瓜) 132
15 枸 (枳椇;拐棗) 134
16 桋(苦櫧) 136
17 栵(茅栗) 138
六、纖維類植物 140
1 葛(葛藤) 146
2 麻 (苴) 148
3 紵(苧麻) 150
4 榖(構樹) 152
5 桑(桑;白桑;家桑) 154
6 檿(蒙桑;山桑) 156
7 褧(莔麻) 158
七、染料類植物 160
1 綠(藎草) 166
2 茹藘(茜草) 168
3 楰(鼠李) 170
4 藍(蓼藍) 172
5 柘(柘樹) 174
八、用材類植物 178
01 條(灰楸) 184
02 樸(樸樕;槲樹) 186
03 柏(側柏) 188
04 椅(楸) 190
05 桐(泡桐) 192
06 梓(梓樹) 194
07 檜(圓柏) 196
08 松(油松) 198
09 檀(青檀) 200
10 樞(刺榆) 202
11 枌(榆;白榆) 204
12 栲(毛臭椿) 206
13 杻(糠椴;遼椴) 208
14 栩(櫟;麻櫟) 210
15 楊(青楊) 212
16 梅(楠木) 214
17 駮(鹿皮斑木薑子;朝鮮木薑子) 216
18 樗(臭椿) 218
19 檴(樺木) 220
20 柞(柞樹;蒙古櫟) 222
21 梧桐(青桐) 224
22 杞(芑) 226
23 檉(檉柳) 228
九、器用類植物 230
01 楚(楛;黃荊) 236
02 漆(漆樹) 238
03 竹(剛竹;桂竹) 240
04 荑(茅;白茅) 242
05 蕑(澤蘭) 244
06 菅(芒草) 246
07 臺(薹) 248
08 莞(藨草、席草) 250
09 蓑草 252
十、觀賞植物 254
01 唐棣(扶蘇) 260
02 諼草(萱草) 262
03 木瓜(榠楂;木瓜) 264
04 木桃(毛葉木瓜;木瓜海棠) 266
05 木李(榅桲;榠櫨;木梨) 268
06 舜(木槿) 270
07 荷(菡萏;荷;蓮) 272
08 游龍(紅蓼) 274
09 勺藥(芍藥) 276
10 荍(錦葵;荊葵) 278
11 苕(凌霄花) 280
12 椐(蝴蝶戲珠花) 282
13 柳(楊柳) 284
14 杞(枸骨) 286
15 鷊(綬草) 288
十一、祭祀相關植物 290
1 蕭(牛尾蒿) 296
2 蓍(蓍草) 298
3 鬯(鬱金;薑黃) 300
4 蘩(白蒿) 302
5 蘋(田字草) 304
十二、象徵意義的植物 306
01 藻(菹草) 312
02 蓬(飛蓬) 314
03蒹葭(葭;蘆;葦;蘆葦) 316
04 茨(蒺藜) 318
05 菼(荻) 320
06 芄蘭(蘿藦) 322
07 莠(狗尾草) 324
08 蘞(烏斂苺) 326
09 苕(紫雲英) 328
10 稂(狼尾草) 330
11 蔦(桑寄生) 332
12 女蘿(松蘿) 334
13 苹(山萩;珠光香青) 336
14 蒿(青蒿) 338
15 芩(蔓葦) 340
16 蔚(牡蒿) 342
中文索引 346
學名索引 350
序跋
讀《詩經》多識草木,必先正名
我做為外國人讀《詩經》,障礙很多,所以我非常注意《詩經》的各種參考書。我第一次讀《詩經》,是讀英國學者理雅各(James Legge)的譯本。理氏本為傳教士,但讀經讀入迷,後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中國經書的翻譯、研究及教授上。理氏是很好的學者,卻是很差的詩人,所以我讀他的《詩經》譯本,就不太能欣賞。
後來,我找到英國詩人兼漢學大師魏利(Arthur Waley)的《詩經》譯本。魏利翻譯中國文學,成就極高,我讀大學時,臥室牆上貼他的相片,差一點立壇燒香。到現在,我仍覺得魏利的《詩經》譯本有獨到之處,我還在看,還在研究。
後來,我自己上了幾門《詩經》的課,自己多少能夠理解、欣賞原文。但魏利的譯本多少還留在我的腦海裡,不知不覺就左右我的理解和欣賞。尤其是講好多鳥獸草木之名的詩篇,魏利怎麼譯,我就怎麼想。可惜,我後來發現大錯特錯。
用魏利譯本想《詩經》的草木,可以分好幾層的錯誤。第一,我是美國人,魏利是英國人,兩國草木名稱常常不一致,很容易弄錯。第二,魏利用類名,我誤以為專名,或反過來,這是非常容易犯的錯誤,誤人之處不少。第三,魏利有時因為西洋沒有這個東西,自己另起名稱。我後來到台灣來,其實早就看到東西,可是沒有辦法把魏利想出來的名稱和眼前的東西連在一起。例如魏利把「萇楚」譯成「goat’s peach」,一直讓我心裡有疑問。現在知道「萇楚」大概就是獼猴桃,讓我心中的疑惑終於可以解開。
這種種的問題,因為潘富俊先生的《詩經植物圖鑑》一書,我終於得以免去錯誤,讓我非常感謝。歷代雖有幾本類似的《詩經圖鑑》,但潘先生這本原來已是屬一屬二的作品,現在更精益求精,增修新版,在不重視古典的現代社會裡,真是難能可貴;每種植物都有清晰易辨、色彩生動鮮美的照片相佐證,與樸素的文字相輔相成。
日本天明年間有一位醫生叫岡元鳳,寫了一本《毛詩品物圖考》,算是《詩經圖鑑》這個傳統裡另一部屬一屬二的作品;該書有橘國雄畫的版畫,也非常精美。當時的日本漢學大師那波師曾為岡氏作序,說他「辨紫朱於似,指獐鹿不謬,爬羅剔抉,殆無遺憾」。藏書家柴邦彥也有序,說版畫「不獨其形色逼真,其香臭豔淨、狠馴猛順之情,欝然可挹」。這幾句用來形容潘先生的書,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作者資料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了一扇視窗。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最愛。 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系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 十多年前的文創思維,成功轉化台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變身教學園及市民優質遊憩點,建立了「詩經植物區」「唐詩植物區」等,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福爾摩沙植物記》、《民俗植物——恆春社頂部落》,以及《中國文學植物學》、《詩經植物圖鑑2.0版》、《楚辭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成語典故植物學》及《全唐詩植物學》等。 相關著作:《成語典故植物學》《楚辭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詩經植物圖鑑(2.0版)》《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中國文學植物學》《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