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動物
都怪我的大腦!:揭露青少年大腦的驚人真相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都怪我的大腦!:揭露青少年大腦的驚人真相

  • 作者:妮可拉.摩根(Nicola Morgan)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1-02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出版20年長銷經典 解開青少年行為之謎的全面指南 以青少年為主題的著作,通常以成年人為對象來書寫,此書的行文方式和內容,都充分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也能從本書理解,原來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面臨充滿挑戰的成長過程,並學習適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提供協助。 《都怪我的大腦!》於2005年出版後即深獲好評,並在2023年推出最新修訂版。近二十年來,除了大腦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有長足的進步,網路革命也翻天覆地。在最新修訂版中,作者加入「社交腦」章節,分析社群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生活。 本書從大腦的基本結構開始說明。由於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完全、杏仁核過度活躍,以及受到多巴胺系統活化的影響,使得青少年做事通常衝動愛冒險、缺乏計畫、不考慮後果、情緒容易大幅波動。其實,這些行為和反應不只是心理上的「鬧彆扭」,而是生理因素導致。 作者全方位解說青少年因生理發展必須承受的各項變化與困擾,例如:自我意識提升、對同伴壓力和社交互動的高度敏感;青春期的生理特性使得青少年更傾向於晚睡晚起,但卻因此很容易睡眠不足;「性別腦」理論是否真的會影響青少年的興趣和志向選擇;以及憂鬱症、自殘等,有些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狀況…… 作者妮可拉.摩根專研青少年身心領域三十年,以有趣的案例和輕鬆生動的文筆,將青少年大腦的知識融會貫通,幫助讀者毫無負擔地理解、吸收。 讀了這本書,你會知道: 青少年的大腦發生什麼事: 了解大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以及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這兩個腦區的變化,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思考與行為。 為什麼青少年喜歡追求刺激: 青少年為何總是愛冒險?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看似瘋狂的決定?這些都與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有關。 青少年如何排解社交壓力: 青少年總是特別在意同伴的看法,這是因為大腦正在變得更加注重社會互動和自我意識,作者提供青少年處理壓力、建立社交自信的方式。 青少年為何喜歡半夜不睡覺,早上起不來: 青少年需要大約9小時的睡眠,而身體製造讓大腦產生睡意的褪黑激素的時間,比兒童晚很多,作者提供青少年如何睡飽、睡得健康的各種建議。

目錄

作者說明 前言 大腦的基本知識 第一章 社交腦:電話、朋友、按讚和同儕壓力 測驗:你對各種螢幕類產品上癮了嗎? 第二章 強烈的情緒 測驗:你可以從別人的表情看出情緒嗎? 第三章 睡眠,以及許多相關問題 測驗:你有多想睡? 第四章 冒險行為 測驗:你的冒險性格有多強大? 第五章 女孩、男孩之身體、大腦與行為的差異 測驗:你有男性腦或女性腦? 第六章 黑暗面:憂鬱、成癮、自我傷害與更糟的事 測驗:你覺得很憂鬱嗎? 第七章 讓你的厲害大腦變得更優秀 測驗:測試你的腦力 結論 後記 致謝 名詞解釋 建議進一步閱讀的書籍和網站 註釋

序跋

【作者說明】為什麼要寫這個新版本? 在大腦科學領域,七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這些年當中,以我們已知的知識為基礎,相關研究已經建立並確認無誤,因此我更新一些參考資料,也加入許多有趣的新鮮見解,或解釋得更清楚一點。由於網站連結經常變動,紙本書很難隨時更新,因此我把書中列出的連結和其他資料放在我的網站上,參見www.nicolamorgan.com。 我加入一個新的章節「社交腦」,這是受到社群媒體的啟發;本書二版在二○一三年出版時,社群媒體還不是生活中的重要事項。講到男性/女性差異的章節,我也做了修訂,以便反映全新的理解和不同的觀點。最後呢,這些年 來,我們討論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我自己在這方面的用字遣詞都改變了。之前兩個版本的語氣,有時候感覺太輕佻了一點。我一直與青少年並肩作戰,大家都知道我很有同理心,不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因此我需要這個新的版本,對於在心理方面艱苦奮戰的人表達敬意。另一方面,有那麼多讀者喜歡先前的版本,如果把語氣輕快的部分全然刪除也不太好。青春期很難熬,有時候笑一笑是最棒的應對方式,但其中依然包含了尊敬與支持。 前言 所有的父母都曾是完美的青少年,模範人類,從來不曾喝醉、抽菸、罵髒話,或者整個早上都賴在床上。他們把自己所有的「激素」(編按:hormone,音譯為荷爾蒙)全都控制得好好的。事實上,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半點激素。他們十分冷靜,永遠面帶微笑,對周遭的每個人超有禮貌。所有的父母都有健忘症。就是因為這樣,他們認為上面那段文字完全正確。 他們用高壓噴槍,把自己記憶中那些討厭的部分清除掉:痛苦的、黏膩的、發臭的、與激素有關的、生氣的、厭惡的。他們會告訴你,他們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井然有序,而且每天吃晚餐前就把當天的功課依序做完。不只如此,冬天要去買煤塊、到森林裡砍木柴,還要在冷颼颼的街上賣火柴,賺到夠多的錢才能去一趟圖書館,當作特別的獎賞。要是膽敢對大人罵髒話,一定會被罰寫「我會乖乖聽所有大人的話」五百萬次。以前的考試比較難,他們也比較聰明,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影片/電玩遊戲/社群媒體。他們所有人都很窮,但是很快樂。而且在耶誕節那一天,他們最大的樂趣是跟家人一起玩比手畫腳猜謎遊戲。對了,在那之前要先把耶誕節的感謝信寫好。球芽甘藍?不,他們不喜歡吃那種苦苦的蔬菜,但永遠乖乖吃下去,因為很了解傳統上在耶誕節吃那種幼苗蔬菜的重要象徵意義。「幼苗」是人塑造品格的階段。 其實只要知道青少年大腦的真實狀況,成年人就會了解自己根本逃不過大腦的特別行為模式。他們讀了這本書,必定會漸漸想起自己青少年歲月的真實樣貌。他們原本不了解的,也是這本書準備要透露的,就是青少年的大腦一直都很 特別。大腦內部正在發生一些不同以往、引人入勝,也相當重要的事,而且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其中有些事是全新的資訊,或是科學家近期才得知的證據。看了這本書的內容,大多數的成年人會覺得非常驚訝、深深著迷,而且茅塞頓開。 我想要提供的是,你們青少年大腦的幕後真相。所以,下次如果有人罵你都要吃午餐了還沒起床、天快亮了還不去睡覺、怎麼老是跟老師頂嘴、明知道對身體不好還要抽菸、反應太情緒化、愛做冒險的事、常常暴躁易怒等等,你 大可這樣說:「別怪我,都怪我的大腦!」其實,這樣說絕對不是藉口,而是一種解釋。一旦你得知自己的大腦到底發生什麼狀況,又為何會這樣,你就可以 和大腦好好合作,不必為了種種狀況而倍感焦慮。擁有知識和理解就成功了一半。 只要知道自己的大腦內部發生什麼事,你甚至會決定要好好尊敬大腦、善待大腦。 繼續讀下去,準備大吃一驚吧!

內文試閱

第1章 社交腦:手機、朋友、按讚和同儕壓力 很多事!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以下幾個狀況: .迫切想要與別人傳訊息。 .很容易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螢幕類產品,而且覺得上癮。 .社群媒體造成分心和拖延,影響力很強大。 .試圖一心二用而造成的問題。 .群體行為:人云亦云和同儕壓力。 .不是只有青少年如此,成年人也一樣。 這些行為源自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而正是因為這種連線方式,導致這些行為真的很難避免。你之後會發現,雖然成年人也有同樣的問題,但這種狀況為什麼對青少年而言,造成的問題更嚴重? 大腦的連線方式讓我們熱愛螢幕類產品? 我們大腦建立的連線早就被設定好,會採取一些特定的運作方式。自從數十萬年前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祖先至今,這種連線方式的改變幅度非常小。 人類的大腦為了很多種行為而建立連線,其中有三種行為與螢幕類產品和社群媒體這類主題特別有關係。我們建立的連線是要能夠: 社交:早期的人類若組成群體,生活會比較安全也比較成功。他們彼此分享所知,合作外出狩獵、建造住所、養育孩子,生病時也互相照顧。如今,我們依然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益處,得到支援、合作、友誼和樂趣。人類的生物特性促使我們渴望社交方面的連結。 好奇心:早期的人類需要各式各樣的好奇心,像是如何製作更好的工具,或建造更安全、更溫暖的住所。也想知道河流、湖水的對岸有沒有更好的生活地點,或者越過那些山脈有沒有更多食物。如今,好奇心幫助我們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 分心:古代的人類面對各種突發的動靜,很需要分心去注意,因為那些動靜有可能是掠食者或敵人。成功的大腦是容易分心的大腦!如今,分心讓我們有所反應,注意到各種問題和威脅,讓我們保持警覺。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讓我們不斷有機會發展社交、發揮好奇心和分心。人類一直都是如此! 我們覺得好像有強迫症,「一次又一次」查看自己的各種螢幕類產品。其實那是大腦的回饋系統讓我們養成了難以停止的習慣。我們熱愛手上的各種裝置,不想關機,因為每次使用時,大腦的回饋系統就會活躍起來,加強我們的成癮 行為。 青少年的大腦是超級社交腦 不管什麼年齡的人類,都很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算是喜歡獨處的人也需要朋友。如果你發生了真的很棒或很糟的事,卻沒有人能聽你說,想像一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孤單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 家人關係和朋友關係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家人的關係應該是自動產生的,朋友的關係則必須去建立、培養。當然啦,有些家人之間的關係很淡薄,而有些友誼非常強固。不過在理想狀況下,即使你對父母或照顧你的人很沒禮貌,或把他們 推開,他們還是會非常愛你。朋友的容忍度則比較差,如果你常常很沒禮貌或把他們推開,他們不會永遠都愛你。 在你人生的這個階段,很需要融入環境、交朋友,與同儕建立的關係比父母更緊密等等,這種社交的需求非常強大。比起父母在想什麼,你更關心與自己同齡的族群到底在想什麼! 那麼安靜、內向的人呢? 我說青少年是很強固的社交團體,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歡參與熱鬧的團體,或去參加瘋狂的派對。我想說的是,人類天生就需要建立關係,而在你這種年紀的群體之中,友誼的連結更加強固。 很多人比較喜歡跟一、兩個人結伴從事安靜的活動,也需要享受很多獨處的時間。我們將這種人描述為內向的人,與他們相反的則是外向的人。有些人非常明顯地屬於其中一類。但你有可能覺得自己有時候很內向,其他時候則比較外 向。 不過呢,內向的人同樣需要與其他人建立連結和友誼,只不過比較討厭吵鬧的環境和與人互動。他們覺得比較自在、較常參與的是小團體,或者一對一的情境。如果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他們會有充電的感覺。你不必覺得自己一定要成為某個吵鬧群體的一分子。你大可用比較安靜的方式參與社交活動,成功與人建立關係,那對你是最好的選擇。 同儕與群體壓力:追隨同儕而非成年人 成年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家的青少年順從他們朋友的想法,而不顧我的想法,即使我的想法比較合理,或對他們比較好?」我的答案是:「因為他們非這樣不可。」青少年有種迫切感,想要得到朋友和潛在朋友的敬意,這種渴望遠大於取悅父母。 人類有種強烈的渴望,想要融入他們周圍的人群。成年人也是如此,不過這一點對青少年來說更加重要。你極度需要團體所帶來的安全感。 索爾曾經想辦法避開艾德那群人,你可以看出兩個原因:一是索爾的姊姊提出一些深入的觀點;二是索爾也有自己的團體成員,就是沒有參與艾德那種行為的其他青少年。如果沒有那群朋友,他可能更難熬。 錯失恐懼症 假設你到了學校,每個人都在談論前一晚發生的事,而你沒聽說,令你覺得被排除在外。就是這種「錯失」的恐懼,驅使你不斷查看手機,而不是專心把功課做完。這也讓你很難把手機關機或設定成靜音,如同索爾察覺的狀況。 每個人都覺得這很困難,不過你需要「前額葉皮質」來抵抗那樣的誘惑,而你的這個腦區卻常常沒有活躍起來執行任務。因為呢,你也知道,它還沒有發育完全。而且,如果你要融入周遭環境,這個腦區對你的重要性遠超過成年人。 所以你面臨兩個問題:前額葉皮質比較弱,而想要跟著情緒走的傾向又比較強。 對社交覺得尷尬和害羞 莎拉—簡恩.布雷克摩爾(Sarah-Jayne Blakemore)教授是重要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專長是青少年的社交腦。她寫過這方面的論文,而她的研究有助於確認成年人經常觀察到的狀況:與其他年齡層的群體比起來,青少年對於尷尬的處境和同儕的意見比較敏感。請青少年想像某種社交上的尷尬處境時,與成年人的大腦活性比起來,青少年的大腦活性不僅比較強,活躍的腦區也有點不一樣。 我確實記得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兩次尷尬事件,如果是現在發生那種事,我只會一笑置之。那兩個例子都是關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今,我還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只不過年輕時尷尬的感受比現在強烈多了。 拍照使用濾鏡 如果你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或者覺得有人批評你的某方面,你會很想用濾鏡來改變自己在螢幕上呈現的模樣。這麼做似乎沒有害處,有時候也確實如此。但是,如果用濾鏡改變你的模樣,等到看見自己沒用濾鏡的真實模樣,又有什 麼樣的感覺呢?這會導致自尊心降低,而且過度關注你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地方。 同樣的,雖然成年人經常感到害羞,也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形象,但青少年的感受比較強烈。你變化得這麼快,能不能融入環境就超級重要。社交腦,以及想要成為團體一分子的需求(無論是什麼樣的團體),都有超強的影響力。 過度分享和網路霸凌 「網路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蘇勒(John Suler)創造的詞彙,描述這樣的事實:比起面對面說話或打電話,人們在網路上活動時比較不謹慎,各種年齡的人都如此。我們匆匆發出即時訊息或留言, 沒有預先考慮後果。大多數人並不是惡毒刻薄的人,但沒有看到結果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出惡意或輕率的議論。網路酸民和霸凌太容易逃過懲罰。 然後,分享照片或影片也是問題。在這一章的開頭,艾德曾分享女孩的上空照片。我們不知道那是怎麼拍到的,但可以確定她不希望有人分享那種照片,也沒料到會有這種事。使用社群媒體,很容易分享任何東西給很多其他人,經 常超出你的控制範圍。艾德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事實上是一種犯罪行為,因為在那個熱頭上,他很容易就把照片分享出去,沒有考慮後果。 我們為什麼經常犯下這樣的錯誤?而且為什麼到了網路上,一些正派的好人這麼欠缺考慮,而惡毒刻薄的人甚至更惡毒?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其中有兩個因素與你和你的大腦最有關係: 又是前額葉皮質:若要抗拒這些衝動行為、做出謹慎的決定,我們很需要前額葉皮質,而既然你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你就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犯下這類錯(不過很多成年人也會犯這種錯)。 又是社交腦:要交朋友和建立關係,牽涉到分享我們的個人資訊和自身的參與。我們大腦的連線方式是設定成要彼此分享(但有時候會過度分享)。點擊按鈕送出資訊或照片是很簡單的事,抵抗這種誘惑比較困難。大腦的連線方式就是這樣,讓我們想要與其他人發展關係,而青少年的渴望又比其他年齡層更加強烈。 專注相對於分心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令人容易分心。於是,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做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設定要做的事,也很樂意去做,就是從事社交活動、發揮好奇心,以及分心。去接收朋友傳來的各種網站連結,以及會動的圖像、影片、知識、通知和訊息。 要專心做功課實在很難,而點開另一個遊戲、影像或訊息往往比較好玩,也比較容易。如果有某件事比較容易,我們就比較想做那件事,而不是做比較困難的事。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所犯的錯誤是同時打開好幾個3C裝置、視窗或應用程式。我們在各種事項之間跳來跳去。作家琳達.史東(Linda Stone)創造出「持續的局部注意力」(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這個詞彙,用來描繪上述 的狀況。 如果事情很簡單,像是回覆一則電子郵件或查詢某項事實,可能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如果事情很困難,或者感覺不有趣,一旦跳來跳去,就沒辦法把事情做得很好。你也看到了,這對索爾來說有多麼困難。他明知道自己應該把手機 關機,但沒有這樣做,直到一切都已太遲。 我們在嘗試要一心多用。但無論成年人或青少年,那都是行不通的! 「專心一意」和「一心多用」大揭祕 .沒有證據顯示人類保持專注的時間正在縮短,但你不時會讀到一些誤導的說法宣稱是如此。其實不可能測量人的專注力能夠持續多久,因為這常常關係到周遭的狀況、自己的心情,以及別人要求我們專注於什麼事情。我敢打賭, 如果是你喜歡的遊戲,你可以專注很久很久! .你可能認為自己會漸漸習慣所有分心的狀況,變得比較能避免分心,但有證據顯示,花比較多時間嘗試一心多用的人,反而比較容易分心。 .手機放在視線內,會降低寫作業、讀書的表現,即使手機沒有發出叮叮聲! .猜猜看,你需要哪個腦區把專注力拉到功課上,而不是放在有趣的社群媒體上?是的,你的「前額葉皮質」! 一心多用的問題 你有沒有試過同時聆聽兩組對話?聆聽一組對話就占掉大腦許多的「頻寬」或注意力,沒有足夠的空間能同時處理另一組對話。閱讀、寫作、數學計算、解決某個問題、做功課、學習知識……這些事都耗費了大量的注意力。我們做一件事 時,剩下的大腦「頻寬」沒有多少,因此面對這個狀況得要小心一點。 即使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即使索爾這樣認為,其實青少年沒有比成年人更會一心多用,女性也沒有比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如果能好好專心做一件事,把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都排除,則幾乎每個人都能把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做得比較 好。 問題在於,我們經常同時開著兩種螢幕類產品或應用程式。索爾如此,他媽媽也是——她同時開著筆電和電視機。我們應該幫自己一個忙,好好專注於自己的功課。需要把事情做好時,專心只做一件事吧! 青少年的大腦為何可能是超級社交腦? 說到青少年的超級社交腦,以下提出幾種解釋。一旦得知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不能很容易就做出良好的決定,也不能控制誘惑和衝動,你就能了解,為什麼你有更多藉口比成年人更容易過度使用或誤用那些很炫的行動裝置。 理論1:準備脫離成年人的保護 青春期是一趟旅程,目的地是獨立,而路程中包括了分離,也就是脫離對成年人的依賴;成年人的任務是在你年紀還小的時候好好保護你。 如果所有人類都需要一些人際連繫,又如果你與家人之間的連繫自然而然逐漸鬆綁,那麼就需要新的連繫取而代之。所以,你漸漸脫離家人羈絆的事實,能夠解釋為什麼建立新的友誼格外重要,以及青少年的大腦為何是「超級社交腦」。你也許不喜歡一些社交場合,像是派對或吵鬧的團體,但仍然需要知道自己和什麼樣的人建立關係和友誼。 理論2:青春期變化的完美風暴 到了青春期,你的每一方面都發生變化:你的身體、激素、大腦、學校課業、擔心的事、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與朋友等等。有的變化令人興奮且積極正面,但也壓力山大、占盡心思,且製造焦慮,於是特別需要友誼才有安全感。社群媒體為你帶來這方面的機會,因此你不想錯過。你想要融入人群,因為那會幫助你得到安全感,覺得有人支持你。 理論3:數位原住民 這個詞彙描述的是西元二○○○年代初期之後出生的人,認為他們帶有不一樣的大腦,比較擅長與螢幕類產品打交道。但這顯然毫無道理!如今剛出生的大腦,其實與五百年前的大腦沒什麼差別。不過有一件事不一樣,就是你有螢幕類產品陪著你長大。如果你現在十三歲,你花在螢幕類產品的時間比我十三歲的時候多了很多。不過呢,你花在閱讀書本和認真搭建超棒祕密基地的時間就比我少了。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我從一九九○年代初期就開始用電腦,使用手機也有二十年了,比你更久吧!我用這些裝置做的事情跟你不太一樣,不過我們使用起來都很熟練。你在某些方面會打敗我,我在其他方面也會打敗你(這又不是什麼比賽)。 不過呢,你從來沒見識過以前沒有螢幕類產品和行動裝置的時代,可能比較容易忘記它們其實只是一些「工具」,而不是我們手臂的延伸。因此,你比較不容易了解有時候需要放下那些裝置的意義。此外,你的生活花在使用數位裝置的比例(將近100%),跟我的狀況比起來(也許40%,即使比你多用了好幾年),你占的比例高多了,所以你的這種習慣可能成為比較強固的大腦線路。不過我們全都可以學習重新連線。身為成年人,我讓自己的大腦重新連線,變成能夠使用電腦。而你身為青少年,當然也可以讓自己的大腦重新連線,透過比較健康的方式來使用你的大腦—如果你願意的話。 有些證據顯示,與我這個年紀的人比起來,青少年的專注力比較差。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需要「前額葉皮質」來引導自己的專注力脫離分心的狀況。不過我相信,如果是自認有趣的事情,所有人都能比較專注;而承受壓力 時,專注力則比較差。 如何擁有健康的社交腦 這裡有些方法,能讓你的超級社交腦為你運作得比較好,以便避開索爾在這一章開頭遇到的那類問題(也提供給索爾媽媽之類的所有成年人哦)。 .練習照顧自己。如果上網讓你感覺很不好,那就關掉吧,做點別的事。與真實生活中的某個人相處一下,或者讀讀書、看看電影、出去走一走。外面的世界很遼闊,你不必透過一塊玻璃體驗它! .放輕鬆。如果你努力想要少吃一點巧克力,你會在自己面前放一塊巧克力嗎?不會,你會放在不可能看見和很難拿到的地方。那就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你的手機,或者想要少用一點的所有東西。眼不見為淨。 .如果某件事很重要,值得你全心投入,那就一次做一件事:拋開其他裝置,關掉你不用的應用程式。好好享受全神貫注於一件事的體驗吧。你瞧,成果改善了,自尊心也提高了! .不要拿錯誤的理想體態與自己比較!試著提醒自己,網路上幾乎每一件事都經過變造,或至少精心挑選過。很多人把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隱藏起來。 .傳送訊息之前再多想一下,等到情緒冷靜下來再說。仍然處於沮喪、氣憤、困惑或疲憊的時候,太匆忙傳出訊息不是好主意。休息一下,深呼吸,等個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需要多久都沒關係,以便做出最好的決定。 .不要傷害別人,或你自己。 最後,騰出時間給生活中的健康事物。有五種活動非常重要,都是你擁有智慧型手機之後比較少從事的活動,也全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必須的。這五種活動是: .睡眠 .運動和新鮮空氣 .面對面的聊天 .離線不上網的嗜好 .思考和夢想

延伸內容

妮可拉.摩根擁有少見的天賦,能以有趣的方式傳達科學知識。她對一般讀者講解大腦的生物學,不僅有教育意義,也極富娛樂性。 ——西蒙.拜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精神病理學教授 超棒的!這本書教我了解自己大腦的很多事…… ——羅斯.雷伊(Ross Rae),13歲 ……也教我了解自己兒子的很多事! ——喬治.雷伊(George Rae),45歲 我想說,我好喜歡這本書。它真的太棒了,正是大家需要的書。 ——約翰.史坦(John Stein),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為青少年而寫,但與他們相處的人也值得一讀,包括父母、醫師和教師——《都怪我的大腦!》引導讀者探究青少年行為背後的生物學,資訊豐富,容易閱讀,有互動性,而且有趣……我們有個「以書作為處方」的醫療計畫,我打算建議採購六本《都怪我的大腦!》。事實上,我可能會建議幫醫療計畫中的每個家庭都買一本。 ——《英國醫學期刊》 很少見到有作者能成功寫出一本既是給青少年的書,同時也是他們父母和教師的「必讀書單」。妮可拉.摩根就辦到了。《都怪我的大腦!》並不是想要幫青少年的行為找藉口,而是真正做出詳盡的說明。 ——《蘇格蘭人報》 ……很棒的資源,可與學生分享,協助他們應對人生最大的挑戰,不過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令人興奮的一段時期。 ——《泰晤士報教育副刊》

作者資料

妮可拉.摩根 Nicola Morgan 英國知名作家,專門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大腦發展。她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並擅長以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闡述青少年的行為。 妮可拉.摩根原本是英文老師,並撰寫青少年小說。其中《夢遊》(Sleepwalking)獲頒2005年蘇格蘭藝術委員會(Scottish Arts Council)年度兒童圖書獎;《虛擲生命》(Wasted)榮獲2011年蘇格蘭兒童圖書獎(Scottish Children’s Book Award),並入圍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 由於擔任英文老師期間接觸到閱讀障礙的學生,讓妮可拉.摩根對大腦與學習能力之間的影響產生無窮的興趣,因此寫了許多書來探討青少年的學習狀況。2005年,她出版了非文學類暢銷書《都怪我的大腦!》,成為國際知名的作家。 此後,她深入探討許多領域,包括青少年福利、壓力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行為,以及各種3C產品、社群媒體和閱讀對於情緒的影響,並陸續出版《青少年壓力指南》(Teenage Guide to Stress)、《青少年交友指南》(Teenage Guide to Friends)、《正向青少年》(Positively Teenage)等書,並於2018年獲頒英國「學校圖書館協會」(School Library Association)的知識類圖書(Information Book)傑出貢獻獎。 妮可拉.摩根的網站:www.nicolamorgan.com

基本資料

作者:妮可拉.摩根(Nicola Morgan) 譯者:王心瑩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學習與創造 出版日期:2025-01-02 ISBN:9786263147706 城邦書號:A0500931 規格:平裝 / 套色 / 23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