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最高深度學習法:開發大腦潛力,快速提升學習質與量,像愛因斯坦一樣學習,成為超級知識海綿
- 作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3-18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折 315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299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4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從零開始學會Enscape:軟體功能詳解 × 案例實際操作演練,即時渲染出圖提高接案率
-
Minecraft漫畫~探索世界的盡頭~ 2
-
Minecraft漫畫~探索世界的盡頭~ 1
-
這次不遲到!有感筆電超激推100款ROBLOX絕讚遊戲
-
ChatGPT × Excel 自動化工作聖經:AI 生成公式、數據詮釋、統計報表
-
邊做邊玩邊學速成攻略!Roblox遊戲設計大全
-
holo英語聽力學習 hololive English -Myth-的異世界大冒險 跟hololive一起學習英語會話!
-
我的Minecraft DIY大事典:1.20+1.21棘巧試煉最新攻略
-
超級ROBLOX密技大百科
-
生存、建築、紅石等Minecraft攻略大補帖最新版
內容簡介
訓練你的大腦,發展專業知識,讓學習事半功倍!
Amazon 五星好評,逾500位讀者評價
《最高自主學習法》、《超強記憶學習法》作者彼得.霍林斯又一力作!
你希望在更短的時間內學會更多、記得更多嗎?
如果你想要──
1加速學習能力 2立即提高記憶力 3高效學習新技能 4快速掌握內容
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本書以獲得科學證實的具體可行方法,教你如何像愛因斯坦一樣,充分發揮大腦潛力,應對學習的各個方面。
「我沒有什麼特殊的天賦,只是擁有熱切的好奇心。」
好奇心對終身學習者來說,是最重要的資產。它是一種內在動力,驅使人們不斷追求知識和思想,扮演積極求知的重要推手。
「我很少用文字思考。我的視覺圖像必須很辛苦地轉譯成傳統的語言和數學用語。」
藉由圖像和可視化來利用潛意識的資源,可以獲得有意識的思維無法觸及的新見解和視角。這種方法也會讓人們在問題解決、創造力提升和個人成長上取得突破。
「如果我有一小時的時間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五十五分鐘定義問題,然後用五分鐘來解決它。」
花時間定義、精煉和分析問題,將使人們更清晰理解問題本身,創造更多解決方案。具體方法如重新陳述問題、揭示與挑戰假設、向上歸類等等。
「你若告訴我,有人從未失敗過,我會告訴你,那個人還不夠努力。」
學習科學家的失敗精神,以成長型思維擁抱挫折,讓每次失敗都成為一次學習經歷,如此便能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假設,直到找到正確答案。
好評推薦
《超快速讀書法》作者 王乾任
「周博教你高效閱讀做筆記」版主 周博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目錄
第一章 好奇心是關鍵.如何保持專注
好奇心開啟一切
深入挖掘內在動機
專注的唯一法則
本章重點
第二章 建立自主思維──悖論和門徒
如何運用悖論思維?
使用愛因斯坦分心指數
什麼是「門徒效應」?
本章重點
第三章 思想的力量──腦中的世界
思想漫遊
暢玩思維實驗
圖像串流
本章重點
第四章 學習的藝術──失敗.解決問題.愛因斯坦的閱讀方式
如何像科學家一樣失敗
像愛因斯坦一樣解決問題
成為一位渴望閱讀的人
本章重點
各章提要
內文試閱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與哲學家,在科學領域有相當亮眼的成就。然而一般人可能會好奇: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大家不瞭解的是,他對學習的許多觀察,仍與現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本書將愛因斯坦這位傳奇人物的許多洞見帶入生活,探討的主題甚廣,從好奇心、專注力、目標設定到冒險精神,皆涵蓋其中。
在本書中,將有機會透過實用指南、自我反思和發人深省的概念,發掘自己的學習風格,從而激發自身內在的「愛因斯坦」潛能。這些知識適用於各年齡層,幫助我們變成更有創造力的思考者。對於每位想要獲得自信、充分利用自己的效能,同時遊刃有餘地消化複雜資訊的人來說,本書就像良伴摯友。
「好奇心」對終身學習者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資產。它是一種內在動力,驅使人們不斷追求知識和思想,扮演積極求知的重要推手。從三歲幼童無止境的探索,到像愛因斯坦這種知名科學家提出的精密理論,背後都是基於好奇心的驅使,使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感知現象,並且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關聯性。
本章節將著重在與這些內在動力互動,透過專注於有限的關鍵目標上,追求新的主題和概念,推動自己堅定地朝這些目標前進,藉此發展樂觀迎接挑戰的諸多技能。
好奇心開啟一切
愛因斯坦完全革新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然而他並不覺得自己多麼天賦異稟。反之,他相信「想像力勝過知識的力量」,將他的成就歸功於無與倫比的好奇心。
他渴望理解自身領域之外的事物,因而產生對答案、問題和想法的不懈追求,形塑了現今人類對科學的理解。
那麼,好奇心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它應該被重視?以及它是如何激發人類的想像力,使我們成為更出色、更有活力的學習者呢?
好奇心可以被定義為「對某事想要學習或瞭解更多的渴望」。它是一種探索、發現和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當我們對某事感到好奇時,就會被驅使尋求新的訊息、提出問題,探索自身周遭的世界。
這種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對學習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它是激發人類想像力,使我們成為更好、更有活力的學習者的動力。
此外,好奇心還有助於發展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信念──相信無論技能或知識基礎如何,都可以不斷學習和改進自己。這種「只要辛勤工作,努力付出,就能克服困難和失敗」的觀點,有助於我們不斷進行個人成長。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擁抱他們的好奇心,也不害怕失敗;反之,他們會將失敗視為學習的重要過程。愛因斯坦在童年時期,被認為是註定要失敗的孩子。他四歲才開始說話,十六歲時也未能通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但他從未放棄理解宇宙。如果連他都不放棄,那為什麼我們要放棄呢?
擁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尋求新的知識和經驗,我們便可以成為更出色、更好學的學習者,最終過上更充實的生活。
瑪麗.居里(Marie Curie)就是受到好奇心驅使而創新的真實例證。瑪麗.居里是一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以對放射性的研究聞名。好奇心和理解周遭世界的渴望,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個在不同科學領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核物理的發展鋪了路,也為醫學和能源領域帶來許多重要發現。她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奉獻精神,驅使她追尋新知並進一步拓寬當時知識範圍的極限。
好奇心激發了居里的想像力,使她成為更好、更求知若渴的學習者。她傳承下來的精神,持續激勵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習者,懷抱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領域。
從上述例子可以清楚看出,好奇心會讓人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斷尋求新知,質疑現有的假設,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些好奇寶寶通常都是冒險家,可以打破束縛思維的框架,而這是應對生活中大小難題所必備的技能。
愛因斯坦就是深刻理解這點,所以才高度重視好奇心。他提出:「我並沒有特別的才華,我只是有無可救藥的好奇心罷了。」這句話說得沒錯,他解開了許多奧祕,徹底顛覆大眾對物理學的理解,再次證明研究精神的可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了名地喜歡強調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它是想像力和創造過程的前奏。這個觀點得到充分的支持,因為他所有革命性的發現,都是受到某種無法滿足的興趣,以及對探究未知的激情所推動。
從光和時間的理論,到對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質疑,愛因斯坦廣博的知識,源自於對知識的渴望和深入探索新領域的熱情。他的發現清楚地表明,好奇心和有意義的發現之間存在積極相關性。因此,毫無疑問,好奇心在當今的思想和探索進步中仍然相當重要。
愛因斯坦相信知識雖然有限,但並非是靜態的,這代表藉由新資訊的發現和新思想的發展,知識會隨時間擴展和深化。然而,他也認知到,永遠都會有未知的知識存在,意味著人們總會有更多需要學習和發現的東西。這個信念激勵他不斷尋求新知,質疑自己的假設和信仰,以加深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相信,透露自己的無知、持續發問,是解鎖新知識和新發現的關鍵。承認自己有所不知,就能激勵自身尋找問題答案,探索未知。
愛因斯坦對知識和無知的看法,突顯了在追求知識和理解的過程中,好奇心和質疑的重要性。透過擁抱無知並提出問題,我們可以不斷擴展對周遭世界的理解,為人類的福祉做出重要貢獻。
他相信擁有好奇心以及對現狀提出質疑的意願,對科學和知識的進步至關重要。愛因斯坦強調,好奇心和質疑是對教條及盲目遵循傳統或權威的反動。因此,藉著挑戰假設並探索新思想,人們可以發現新的真理,在科學、技術和社會方面有重大突破。
本質上,愛因斯坦敦促人們擁抱對知識的好奇,培養開放的思維。他認為,這種學習和發現的方式,不僅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也對個人成長和實現有益。但是,該如何展現這種智性上的好奇心呢?
利用對周遭世界的興趣並提出問題,可以深化我們對自身和居住世界的理解。發現新的想法和問題解決方案,為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貢獻。要發掘一個人創造優秀的新點子,關鍵在於提出正確的問題。
馬馬杜克寫作工廠(The Marmaduke Writing Factory)的聯合創始人沃倫.伯格(Warren Berger),針對世界上一些最優秀的設計師進行研究,發現這些人有個主要共通點:他們會提出很多聰明的問題。問對問題可以引導出令人驚豔的想法和發展,而拍立得就是其中一個絕佳的例子。
創作者埃德溫.蘭德(Edwin Land)從他四歲女兒的提問中得到了靈感。當時,女兒問他:「為什麼照片要花這麼長時間才能顯影?」這個問題使他發明我們現在所知的拍立得。提出好的問題將打開人的思維,讓我們看到驚人的可能性──無論是在設計領域還是其他領域!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說明為什麼提出更好的問題能提高人的好奇心,進而帶來新見解和發現。假設一個人對氣候變遷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感興趣,他們會從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始,像是:「什麼是氣候變遷?」但要加深他們的理解並激發好奇心,就需要提出更具體和精準的問題。
例如,他們可能會問:「氣候變遷的主因是什麼?氣候變遷對世界不同地區會有什麼影響?有哪些方法可以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企業和政府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有哪些技術或創新正在開發,以應對氣候變遷?」
透過提出更具體和聚焦的問題,更深入瞭解氣候變遷這個複雜的主題,並對該主題形成更加細緻的觀點。人們會發現新的見解或想法,而這些見解或想法有機會引導我們,探索相關的主題或研究領域。
提出正確問題的方法
從基本原理開始
從基本原理開始,是提出更好問題的好方法。專注於基本知識,建立一個穩固的理解基礎,有助於提出更豐富和深刻見解的問題。
根據柏格(Berger)的說法,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有兩個問題太晚才被注意到,那就是「我為什麼需要理解這個?」、「知道這個對我有什麼影響,對其他人有什麼重要性?」這些問題在初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此時我們的心靈最為開放,好奇心正蓄勢待發、潛伏於表面之下。
柏格的觀察強調了「提出開放性大哉問」的重要性,這些問題會激發進一步的探索和詢問。這些類型的問題,通常會演變為一段包含不同階段的探究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猜測性探究」(speculative inquiry),提問者會在這個階段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產生想法。此階段對擴展思維、生成各種潛在解決方案或答案至關重要。在這個階段會提出像是「我為什麼要理解這個?」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情境探究」,提問者尋求影響潛在答案或解決方案的情境、環境和限制因素。這個階段有助於完善人們的想法,思考如何實際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行。最後,「建設性探究」則會根據前幾個階段獲得的見解,發展和完善具體的解決方案或想法。這個階段使人們能夠從抽象的想法轉向具體的行動步驟。
例如,假設一個團隊正在開發一個新的產品,像是一個智能手錶,在猜測性探究階段,他們可能會研究使用者在可穿戴設備中,正在尋找的特色和功能。在情境探究階段,他們或許會進行使用者訪談或觀察,以瞭解使用者如何使用目前的設備、遇到了什麼困難,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購買決策。
基於這些見解,他們可能會轉向建設性探究階段,生成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功能想法,並透過原型製作(prototype)和使用者測試評估這些想法。
總而言之,採取這個探究過程,產生新的見解和想法,這些見解和想法將引導我們找到答案,即使這些答案可能與當初的預期有出入。有時最偉大的發明,反而是在不經意中發現的。
探索不可能的事物
探索不可能的事物是挑戰界限和質疑假設的一種方法。它涉及想像和檢驗那些看似不切實際、難以實現,甚至荒謬的想法,但這些想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解決方案。
透過探索不可能的事物,打破人們慣用的思考方式,考慮新的可能性。這個方法在需要創新的領域,如科學、技術和藝術上尤其有用。歷史上一些最重大的突破,即是來自那些勇於想像不可能的人。
然而,要注意並非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會有用或可行,這點非常重要。探索不可能應該被視為一種創造性的練習,而不是真正實際的操作辦法。這是產生新想法的方式,這些想法可以被進一步精煉和調整,使它們更加務實可行。
許多創意天才已經證明,突破界限和探索不可能,通常會產生創新與改寫遊戲規則的解決方案。正如柏格所指出的,反覆自問「如果……會如何?」將在所有領域中產生新穎的想法,因為即使看似不可能的概念,也可能引發潛在的可行性。
以飛行或太空旅行為例,那些曾經被視為荒誕不經的可能性,如今已成為現實,這都要歸功於對探索看似不可能的事物充滿渴望的人。同樣,如人工智慧這種革命性的技術,也正在藉由探索以往無法想像的深度,開闢新的前景。
顯然,如果人類想要從技術進步中受益,找到通往成功的隱藏途徑,就應該積極擁抱並追求不可能的探索。想要「探索不可能」和「提出以前從未提出過的問題」,必須具備挑戰既有假設的意願、創造性思維與接納不確定性。
以下是一些探索不可能並產生新奇問題的策略:
• 從「如果……會如何?」的問題開始:「如果人類可以移動得比光速更快呢?」、「如果人類可以與動物溝通呢?」、「如果人類可以讀取思想呢?」這種類型的問題有助於想像新的可能性,開闢新的探究方向。
• 挑戰假設:識別自己所處的領域或興趣中普遍存在的假設,然後質疑它們。例如:「人類真的需要每天睡八個小時嗎?」、「真的需要使用化石燃料驅動交通工具嗎?」挑戰假設會帶來新的觀點和見解,有助於學習和成長。
• 尋找來自專業之外的靈感:探索與自身領域無關的其他學科和興趣。問自己「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和「怎麼將它應用到我的工作中?」如此將引發意想不到的聯繫和見解。
• 利用類比:它可以幫助人們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問題或想法。例如:「大腦和電腦有什麼相似處?」、「宇宙和一個巨大的時鐘有何異同?」類比幫助人們看見未注意到的模式和關係。
• 與他人一起腦力激盪:與他人合作有助於產生新的想法和觀點。鼓勵他人分享他們最瘋狂和最有創意的想法,並在彼此的想法上進一步發展,產生更多可能性。
透過這些策略,人們會產生新穎的問題和想法,引導出創新解決方案和突破的潛力。
讓腦力激盪更有效的好方法,是讓團隊參與類似遊戲的活動。其中一個活動為「蘑菇遊戲」(Mushroom Game)。玩這個遊戲時,每個人都要坐在一個圓圈內。第一個人先丟出一個與正在討論的概念或主題相關的詞語,接下來的人再說一個相關的詞語。
如此持續下去,直到創建至少三個不同的想法,它們彼此間有所關聯,分支從其底部放射出來,形成一個像蘑菇的形狀,這就是該活動名稱的由來。
以這種方式進行遊戲,鼓勵創造性的思維,防止人們只固守於單一想法。此外,它促使參與者成為前瞻性思考者,因為他們需要提前思考,確保貢獻的詞語與主題保持相關,並且相互聯繫。
作者資料
彼得.霍林斯 Peter Hollins
心理學家,長年專攻瞭解人類的表現極限,並於各大學院及公司行號教導相關技巧,帶領人們走向成功。著有《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加速式.子彈學習法則》、《最高自主學習法》等書。 相關著作:《最高精力管理法:透過精力管理,擺脫疲憊和拖延,打造高效、充滿生產力的複利人生》《最高自主學習法:讀書‧工作,一生受用,快速提取資訊精華,駕馭各種複雜知識》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