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小書店大繪集: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
如果你想道歉,隨時都可以來──「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背後,那些大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讀建築的故事:建築詩人黎辛斯基探索人類史上百座經典建築的理念、技法與歷史
-
最強排版設計: 32個版面關鍵技巧,社群小編、斜槓設計,自學者神速升級!
-
生命的尋路人(附彩頁經典重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以藝術重生的產廢之島,見證負面遺產如何成為居民的希望之海!
-
藏傳密續的真相:轉欲望為智慧大樂道
內容簡介
耗時數年、投入數百萬經費拍攝製作!
後疫情時代最貼近心靈的電影!
80↑間宮廟、700↑個拍攝紀錄日子、1000↑協助拍攝信眾
獻給當代臺灣的民間信仰紀錄片,
在動盪時代探尋信仰,帶臺灣人看見堅定前行的安定力量!
透過鏡頭,我們希望留下臺灣百年宮廟,以及人與信仰的故事!
「我喜歡的工作是能跟人在一起,且能讓我真誠與人相處,並且保有自己的善良、純真,而拍紀錄片正有這樣的特質,這份工作一點也不輕鬆,離榮華富貴更是遙遠,卻能有特權去關心人的生活、聆聽自己未曾參與過的故事。」
誠意推薦:
楊力州|金馬獎得主
張善政|桃園市長
郭于中|臺視主播
楊宗俊|桃園旗南宮主
朴婕瑀|蘆竹慈母宮主
魏聰浪|蘆竹無極慈鳳宮主
蕭至賢|桃園玄聖宮主
徐東榮|桃園樂天宮主任委員
簡征潭|桃園景福宮/桃園慈護宮主任委員
員林東山媽祖青年團
「紀錄片一直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很重要的一扇窗。《三清》紀錄片,在後疫情時代更顯重要,因為它直指我們那扇心裡的窗。」——楊力州/《三清》紀錄片監製
「我們認識的陳毅,提到神明總帶有一份溫柔浪漫,相信《三清》鏡頭會帶我們再次重拾,信仰源頭那份純粹的可愛。」——凱爾木木神旅行/知名民間信仰部落客
「期許《三清》宗教紀錄片能為台灣宗教信仰,帶向更好的未來,傳遞人性智慧和良善循環的價值觀,信仰的永續價值!」——陳佳慶、莊又丞/東山媽祖青年團長與執行長
「這部片記錄宗教信仰、大小宮廟的故事,讓下一代的人能夠回憶當年宮廟成立的歷史,非常有意義。」——魏聰浪/桃園蘆竹無極慈鳳宮宮主
【自序】有祢我不怕
好久沒有寫書了。有別於前兩本書的出版時間只間隔兩年,這本新書與上一本書《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的出版硬生生差了四年之久,應該是因為,這四年的時光,幾乎與電影《三清》從田野調查、籌拍、開鏡、拍攝、後製的期程重疊。
「好久沒有寫書了。」
這是我在2024年1月退伍後,打算抽空開始撰寫這本書時,打開筆電後的第一個反應。因為睽違四年未有一本書籍創作,一看到沒有文字在內的Word頁面,竟然一時間腦袋空白、遲遲無法動筆。有別於前兩本書的作者自序,都是在整本書才寫沒幾篇或是寫到一半時就預先寫好,這本書的自序,我竟然有耐心等到整本書各篇章都完成後才開始書寫,這般循規蹈矩,是初老的現象嗎?
這本書的出現,同樣是我的任性使然,但也是承載著大家的期待(硬要找理由)。電影《三清》在2024年11月發起群眾集資計畫,在計畫推動前幾個月,平臺早已用問卷調查廣大的網友們,願意為了哪些回饋品參加集資計畫,當時竟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支持紀實書籍這個選項,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是我私心把這個選項放入其中,意圖引誘人犯罪,也給自己再出版一本書的理由。
在集資計畫上線後,我也進入軍中服役,在1,410位網友的支持下,電影的集資計畫順利達標,統計下來至少得寄出300本書籍給贊助者。有了這個壓力,我便在軍中拿出筆記本,試著先規畫這本書要寫什麼內容。但不知道是否因為在軍中的體力耗損甚鉅,加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太需要動腦思考,因此更改了數次也遲遲無法決定這本書能寫什麼。
退伍後,想了個自己也不甚滿意的書籍大綱,然後打鐵趁熱,先從當兵的故事開始寫起,寫到新訓後半段時,就開始進入新的職涯生活。退伍後的日子比我想像中還要忙碌,書稿就一路從2月躺在我電腦裡,直到12月才再打開它。我自己撰寫的書稿部分占了八萬多字,其中就有七萬字是我在這個月寫出來的。
寫書的過程一點也不愜意,從上一本書開始便是如此,但書寫的過程仍然有歡笑、有淚水、有腰痠背痛,也有肥肉的堆積,寫一本書可謂「後患無窮」,朋友笑說,我看你下一本會不會間隔越拉越長,最後六年、八年、十年才出版一本。我只能苦笑回他們:「還有沒有想寫下一本都還不確定呢!」,「他每次都跟人家說不拍片了,過一陣子又拿起攝影機,跟宮崎駿一樣……」每回提到這個話題,大家總是莫名的「團結」圍攻我一人,如此卑微的我,豈能跟宮崎駿導演寫在一起?
這本書主要是書寫我拍攝電影《三清》(Big Dream)的歷程,因為電影製作超過四年,整本書的故事量雖已盡力精簡,仍是硬生生比上一本書多出數萬字,若是用來墊泡麵,效果可能會比前兩本都好上許多。《三清》這部電影的出現,十分峰迴路轉,也充滿寶島眾神明「甲級動員」出手相助的痕跡,例如電影的片名取得這麼不好行銷,卻是來自於道教最高神祇「三清道祖」所賜?我甚至還因為這個片名被幾位高人「提醒」,說用了道祖的名字,若不好好拍會下地獄。
這部片耗時一年以上,在全臺各縣市近百間宮廟田野調查,甚至遠赴韓國取景,斥資超過數百萬,導演跟劇組同仁卻清一色不到25歲。從為何起心動念、片名的選擇、田調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再到罕見號召百間廟宇參加的開鏡記者會,接著從被當成詐騙集團到道教總廟三清宮、南投竹山紫南宮、北港朝天宮、桃園大廟景福宮都熱情協助拍攝,劇組是做了什麼事,讓廟方在態度上轉變如此多?此外我也分享了外界認為這部片不可能達成的集資任務,及目前進行的後製工作。
前面幾個章節由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從我們家供奉的三尊家神「太子爺公」、「財神爺公」、「濟公師父」的身世之謎寫起,再寫到國小、國中對信仰的探索、敷衍、鐵齒及質疑,再到後來在宮廟服務,成為全臺唯一宮廟線記者。回顧童年至今跟信仰的關係,幾乎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一次,也因距離現在已有十五年以上,書寫時非常痛苦。但是當書籍完成之際,才覺得這是多珍貴的記憶,一旦再過幾年,可能就會完全忘記,那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三清》這部片的製作跨越多年,進行田調時我還在中央大學求學,後來隨著電影的製作越來越確定、更加明朗化,我也經歷了擔任記者、大學延畢、交了新女友,甚至到近年來順利畢業、當兵、立法院上班,這些日子以來,不論如何行走,都因為有信仰的存在,讓我在面對困難時,多了些勇氣。
大學的時候因為外務繁忙,以致於學分數嚴重不足,一方面積極補修學分外,在最徬徨、擔心被退學時,我經常到學校旁的平鎮福明宮,祈求三官大帝及陪祀的文昌帝君庇佑,庇佑我多年的南崁五福宮二樓也有文昌帝君,也都是庇佑我順利畢業的「貴神」。
大一那年與前女友分手後,有很長的時間交不到女友,儘管都有曖昧對象,卻總是差臨門一腳,雖然沒有刻意去求月老,偶爾去到南崁五福宮或是去桃園大廟景福宮採訪時,也都會「順便」去跟月老碎念幾句,果真後來在眾神的保佑下,緣分自然牽成,也讓我認識現在的女友,在一起也已過了數年,感情都很穩定。
當兵的時候我有很多恐懼,一入伍身上戴的是北港朝天宮的香火袋,每晚睡前、要去靶場打靶、鑑測時都會放在身上。下部隊在宜蘭當兵,為了能就近守護,便改戴上宜蘭的道教總廟三清宮的香火袋,眾神的鼓勵,讓我在兩個階段的訓練能平安順利。
後來在立法院擔任公費助理,奔走地方之際,偶爾要到殯儀館參加告別式,身上戴著的是新莊地藏庵的香火袋,讓我能在地藏王菩薩的守護下,免除心中的恐懼。而負責跑宮廟行程的我,總會在某間宮廟結識往後的貴人,我也常到服務處旁的土地公廟參香,工作上若遭遇困難,總能迎刃而解。
而我是為了什麼創作呢?拍攝《三清》,當然跟當初拍攝《1819》的起心動念差很多。為了更認識自己,為了找尋某些生命中的答案,於是我繼續踏上創作的道路,但隨著攝影器材的升級、攝影技術的提升、製作流程的專業化,我反而更常提醒自己,要放棄那些大家期待的路徑或習慣方式,因為投其所好,有時反而會違背自己的內心。
拍攝《三清》這幾年同樣辛苦,不論是籌措資金、面對不擅長的題材得重新開始田調、去到各縣市風吹雨淋、跟著一起徒步行走等,但我卻陶醉在每一次的拍攝過程中,往往到了深夜才回到桃園,我仍覺得欲罷不能。
大概是認知到,《三清》真的可能是我人生中拍的最後一部電影了吧,每次大家吐槽我,說我之前明明就說不拍下一部片了,我都只能苦笑,也不否認我不守信用,因為我實在太喜歡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深知能拍一部片是多不容易的事,但我確實沒有辦法完全篤定,自己能否有這樣的幸運,可以再開啟一段旅行。
我漸漸認識我自己,不論是籌組劇組,或是到各縣市拍攝取景,看似是喜歡當導演,其實是自己在人群裡或是社團裡總覺得孤單。只有這個工作,能夠讓我與人真誠相處,就像是坐上時光機,讓我回到無憂無慮、沒有心機的童年,而為了離善良、純真近一點,只有幾個人知道,我幾乎把我自身的積蓄全部都賭上,只為打造一臺名字叫「電影」的時光機。
目錄
TAKE 1、幼苗
公公
身世
幼苗
TAKE 2、鐵齒少年
每日公事
禱告
TAKE 3、後18
首映會
我的五年大學生活
黃斌
TAKE 4、緣 起
記者
宮廟服務
宮廟線記者
TAKE 5、三清
起心動念
三清
田調及籌拍
開鏡
TAKE 6、開拍
打地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山媽祖青年團
求財勝地的神祕面紗──南投竹山紫南宮
因緣俱足,遠赴韓國取景
故事的起點──道教總廟三清宮
老宮主的一生懸命──桃園旗南宮五行大帝廟
TAKE 7、旅程
不可能的任務──群眾募資
光頭小毅重出江湖──當兵
電影帶我去遠方──來自東引的邀請
TAKE 8、當下
陳特助
故事,正要開始
TAKE 9、一起走過的路──劇組人員們的心得
延伸內容
【推薦序】展現對地方的熱愛與使命感
桃園市長/張善政
初識陳毅是在2022年桃園景福宮的成年禮活動上。當時,他熱情地向我分享自己出版的電影紀實書籍,讓我感受到他的青春與才華。隔年,在市府接見2023年桃園市青年節活動籌備委員會時,陳毅作為籌備委員會主席,再次出現在我眼前。他向我介紹他製作的電影《三清》,是一部青年對影像創作與桃園土地深厚情感的見證。
陳毅的成長和求學過程,始終與桃園緊密相連,從大竹國小到中央大學,他的每一步都扎根於這片土地。他的創作,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書籍,始終聚焦於桃園的文化內涵,展現對地方的熱愛與使命感。
他的電影創作之路,啟蒙於市府文化局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計畫」,為桃園留下很多精彩的創作,目前陳毅擔任內政部宗教事務諮詢委員,持續為地方信仰文化留下寶貴的紀錄。
陳毅在任職《桃園電子報》記者期間,為桃園數十間宮廟書寫報導、記錄信仰文化,為後來的電影《三清》奠定深厚基礎。他的學習生涯中,跨文學、新聞媒體、影視與民俗等領域,非典型的學習歷程,展現勇於嘗試與堅持探索的價值,以及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此次,陳毅即將推出第3本紀實書籍,書中展現了陳毅對臺灣民間信仰文化的深刻剖析,更透露出在地青年的理想與視野,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鼓舞更多青年,在時代快速變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勇敢探索,堅守創作理想。誠摯推薦本書,期待讀者能從中體會陳毅的創作熱情,並領略臺灣多元文化的無限魅力。
【推薦序】神永遠陪伴你左右
桃園旗南宮五行大帝廟執行長/楊智傑
一個對於宗教熱衷、熱血的孩子,起初剛踏進旗南宮與我們結識時,他還是一個青澀的大學生。
聽宮主轉述這個大學生進來廟宇東張西望,好像對神明很有研究的樣子,進來旗南宮遇到老宮主,在跟宮主詳談後,了解了廟宇的興建過程始末,很不錯,居然還可以跟老宮主侃侃而談。
而我是在他來兩、三次之後才遇見他,起初他騎著一臺破舊不堪的機車,看起來就像完全沒出過社會的書呆子,一進來廟宇拜拜完就開始擲筊,而他的擲筊讓我懷疑他是來搗蛋的,因為一開始擲筊就不下五、六十次。
經過詳談,才知道他是報社記者,也是電影導演,還是就讀中央大學的高材生,讓我覺得他與常人不同,一定有可造之處。他在了解旗南宮興建的艱苦過程後,還特地寫了一篇文字報導與一則電視新聞,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這間廟的始末。
這當中歷經了他大學比別人多讀一年,以及他入伍當兵的過程,在這段期間,他也常常和我探討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久而久之,我們兩個已是無話不談,我也沒有因為他的年紀小就把他當小弟弟看待,而是把他當兄弟一般對待,有好康的也都會在第一時間和他分享。
看他從大學畢業到當完兵退伍、出社會自己當老闆、當導演,現在又要出書,一路走來,他始終在遇到難題時來到廟裡拜拜、擲筊請示神明,也在旗南宮擲出許久未出現的「立筊」,神跡的出現,讓他更篤定地相信這尊神明──「五行大帝」,往後能讓他在事業的道路上平步青雲、步步順遂。
當他在寫這本書時,利用了三天的時間,在廟裡閉關修練遠離手機,不受外界干擾,三天就寫了快3萬字。當他離開時,拋了一句他請示神明說要我寫推薦序,當時的我很錯愕,自想我憑什麼條件幫他寫推薦序?是他強迫我還是神明旨意?其實我根本不想理他。
過了一週後,他告訴我他的書寫好了,推薦序我該準備給他了,我才恍然大悟好像真的要寫。沒寫過也不會寫,就把這個年輕人認真務實的態度與對宗教熱忱的奉獻經歷告知大家,常常聽他說在哪間廟拜拜、哪間宮為神明祝壽,從南到北、宜、花、東也有很多人都認識這個年輕人,他也受到大家的尊重。
後來又聽他說要拍電影,拍關於神明的電影,這也是一般人無法達成的一個目標,而作品《三清》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真的想不到,剛退伍就有這種想法的年輕人,頭腦到底在想什麼?或許他跟神明有個約定,也或許這就是他對宗教的熱忱吧?很榮幸的,旗南宮在他的電影裡出現,儘管拍攝過程中常常遇到難題,但神明總是眷顧著他,讓他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想,只要有一顆熱忱奉獻的心,神明永遠陪伴你左右、做你最大的後盾,真心期待這個年輕人以後能發光發熱、新書大賣、電影票房亮眼,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勇往直前、永不畏懼!
【推薦序】用雙腳丈量土地,用心靈感受信仰
桃園玄聖宮宮主/蕭至賢
我與陳毅導演的相識,源自一段奇妙的「神緣」。初次見到陳毅,是在桃園玄聖宮安座15週年的文化祭上。他手持三炷清香,虔誠地向神明膜拜,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內心的真誠與善念。就在那時,我們結下了這段「神緣」。
當時,陳毅滿懷熱忱地向我分享他的《三清》電影紀實書籍出版計畫,以及相關研究,他的熱血與用心令人動容,對文化的執著更讓我不禁敬佩。隨著認識的加深,我愈發了解陳導的善良本質,以及他對未來文化傳承的遠大構想。
經常透過社群媒體看到陳導的日常,他不畏風雨、不懼艱難,南來北往地走訪各地廟宇,拜會主委與相關幹部,凡事親力親為。他對於傳統文化的探索與記錄,從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每一個細節,用雙腳丈量土地,用心靈感受信仰。他的努力與堅持,實在令人敬佩。
這本書彙集了陳導多年來的心血與見聞,不僅是對臺灣傳統信仰文化的細膩紀錄,更是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切情感。我相信,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無論年輕或年長,都能從中找到共鳴,並從中汲取豐富的靈感。在此,我誠心推薦這本書,願它成為更多人探索臺灣文化之美的起點,讓傳統信仰在新世代的手中得以綿延不絕。
【推薦序】撥開生命的初心
國小導師/施怡均
教書教了二十幾載,畢業後還會再回來和我分享他們成長的,多半是我的高年級孩子,陳毅大概是唯一一個仍與我有連繫的中年級孩子。
已經忘記是在什麼機緣下再次見到陳毅,只記得他對我說:「老師,當年寫的觀功念恩日記,我都還留著,有時還會拿起來翻一翻,裡面的字句似乎還能為現在的自己打氣……」
這樣的話,不只他說過,比他長幾屆的學姐,也曾經帶著日記本回來探望我,然後藉由文字回憶起自己的小初心,驚訝的發現心底那個單純良善的自己一直都在,只是在生活的瑣碎與匆忙的催促下,常常忘了和那個自己說說話。當時,批改那一本本小小的日記,也是我最期待的時光,因為是心的交流。
印象中的陳毅不多話,總是帶著靦腆的微笑,靜靜的待在一旁,我只能透過小小的日記,偶爾探觸他心中藏著的小王子。十五載過去,靦腆依舊,褪去稚嫩,換上溫雅的氣息,像一抹冬日的陽光,沒有夏日的烈,只給了剛好的暖意。往日不多話的的孩童成了作家,成了導演,透過溫暖的文字和細膩的影像,傳遞他心中對生命的虔誠與信仰。
這本書記錄著陳毅對自我生命的探尋與夢想的實踐,也訴說著信仰強大的支撐,邀請你一同閱讀此書,撥開生命的初心,倚靠心中的「祂」,直面夢想,實踐它!
作者資料
陳毅
2000年生於桃園蘆竹,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高中時嘗試走不一樣的路,成立文學社、舉辦全國青年文學營、創辦獨立媒體《草根青年發聲網》為青少年發聲;在《桃園電子報》擔任特約記者,發表超過百篇信仰報導,是臺灣少見的宮廟線記者。 現為毅然文創媒體工作室有限公司執行長、內政部宗教事務諮詢委員。著有《十八後,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前者獲選文化部第四十二次中小學生讀物推介。 執導紀錄片作品《美鳳的日子》、《伯公與我》、《1819》等,《三清》則是其帶領團隊耗時數年拍攝的最新力作,受各大媒體採訪報導,也在集資平臺上集資300萬元達標。 憑藉著超齡的夢想行動,其忠於《小王子》精神、努力傾聽自己的心、不畏困難的精神,化作簡樸文字、述說人生的苦難跟成長,深受青年喜愛,現仍持續創作,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 工作/演講邀約:yrcaci2019@gmail.com Facebook:陳毅 Instagram:cydreamer0211 相關著作:《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十八後,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