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工生殖的希望與風險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多胞胎共和國:台灣人工生殖的希望與風險

  • 作者:吳嘉苓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4-01
  • 定價:630元
  • 優惠價:79折 498元
  • 書虫VIP價:498元,贈紅利2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73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月會員日:外版79折起,滿899折$150,下單升級/續會VIP!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新書

內容簡介

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試管多胞胎率卻遠高於多數國家,背後隱藏什麼原因? 女性生命與整體社會面臨什麼風險? 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得主】 吳嘉苓 耗時15年、橫跨3國、超過100場深度採訪,寫下第一本全面探討人工生殖議題的專業之作 從追求成功懷孕,到尋求安穩生產,她們在人工生殖過程獨自承擔責任,卻難以掌握身體與胎兒命運…… 多胞胎懷孕是一場既期待新生命降臨,又得抵抗致命威脅的旅程。 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常被當成治療不孕的解方,但過程中,用來提高成功率的刺激排卵藥物與多胚胎植入,卻大幅增加多胞胎懷孕的可能,讓母嬰面臨健康危機。 當各國紛紛限制植入胚胎數目,台灣卻建立全世界最寬鬆的規範,成為獨特的「多胞胎共和國」。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極高的多胞胎懷孕率? 孕產多胞胎隱含哪些有形無形的勞動與風險?每一位參與療程的母親,又如何做出最「好」的生育抉擇? 吳嘉苓耗時15年、橫跨3國、進行上百場深度訪談,寫下台灣女性求孕歷程的掙扎與挑戰。她揭露多胞胎母親的身心與生活負擔,她們懷抱哪些希望,承擔哪些風險?更探討台灣人工生殖技術與政策,如何跟社會期待、國家榮譽、特殊的醫療市場緊密交織。透過記錄這些真實存在的故事,本書深刻關懷母親與嬰兒健康,對人工生殖政策提供中肯建言,並帶領你我認識: 全球試管嬰兒發展技術的誕生與延續 多胞胎孕產為母親與嬰兒帶來的健康風險 台灣人工生殖技術如何與國家光榮的論述結合? 台灣、日本、比利時等國人工生殖法規與醫學指引的比較 從求孕、減胎到安胎,產婦的密集身體勞動

目錄

各界好評推薦 中文版謝辭 英文版謝辭 推薦序 多胞胎孕產,美麗而危險的誘惑 陳明哲 推薦序 獨自坐上人工生殖列車的她們 諶淑婷 推薦序 成為一位三胞胎媽媽 陳慧君 名詞縮寫一覽表 縮寫一覽表 導論 第一章 多胚胎植入:寄望成功、預想風險 第二章 選擇性單一胚胎植入:預想新成功、重塑IVF網絡 第三章 當IVF成為國家之光 第四章 世上最寬鬆管制的管制規範 第五章 生育受阻與最佳策略 第六章 當多胞胎媽媽遇上減胎 第七章 安胎:產婦的密集身體工作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 1. 聚焦於多胞胎母親、人工生育婦女身心經驗,將女性價值納入醫學考量 相較於醫學、政策領域探討人工生育議題時,常側重於創新技術、成功案例,或少子化引發的國安危機,本書將關懷對象聚焦於接受療程的婦女,透過實際訪談,寫下她們從生產到養育過程,經歷的種種身心掙扎,讓讀者以更全面同理視角,理解投入助孕醫療人們的選擇、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並給予她們更多支持。 2.呼應時事,提供台灣《人工生殖法》修法與政策專業建言 近期台灣《人工生殖法》修法議題引發許多議論,政府與民間對「誰」具有資格,接受人工生育療程與補助有諸多見解。本書提供紮實醫療數據,作為討論依據,向政府與醫界提出中肯的法規政策建言,是關注生育議題讀者必參考的重要著作。 3. 榮獲中研院人文及社科專書獎,國際上首部探討人工生育多胞胎議題著作 本書在2024年榮獲中研院人文及社科專書獎,為國際上首部探討人工生育多胞胎議題的著作。透過比較跨國案例與台灣本土經歷,本書凸顯台灣獨特的醫療市場、國家歷史與生育法規,是社會學、生殖醫學與性別研究領域極具開創性的著作。
「引人入勝且富有洞見……作者提出『預想治理』的概念,來探討體外受精(IVF)治理的演變。這種觀點極具參考價值,並啟發我將之應用於自身的研究中。」 —安竺雅.惠特克|澳洲蒙納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本書從宏觀且跨領域的視角,關注孕產多胞胎所衍伸的議題,包括助產科技的發展、醫學倫理的辯證、健康風險預防以及懷孕女性和母親的感受和預想勞動,以及早產兒家庭的負擔等,吳嘉苓教授以國內外的研究報告、統計數據、個人訪談等資料,讓我們了解『帶個健康寶寶回家』的夢想,背後實牽涉到醫療、法律、社會、文化、性別政治各方的協商與角力。」 —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孕育新生命是充滿喜悅和盼望的歷程,而孕育多胞胎不只快樂加倍,辛苦和風險更是倍數增加。在本書中,吳嘉苓老師以『預想治理』和『預想勞動』為核心概念,詳細爬梳臺灣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脈絡,並呈現臺灣的生殖技術政策規範、醫療專業論述、國族政治、以及產婦對於孕產的認知和共作,如何相互碰撞交會,打造出臺灣的『多胞胎共和國』。吳嘉苓老師以歷史為鏡,觀照個人經驗,拆解結構脈絡,對臺灣當代社會和民眾的孕產預想提出洞見,發人深省,值得一讀。」 —胡郁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人工助孕科技儼然成為一項『希望』工程,乘載著國家的光榮,更被視為不孕家庭的救星以及少子女化的解方。然而,這份『希望』卻建立在被誇大的成功率與被忽視的婦女健康之上,反而創造出更多的母嬰風險以及綿延不斷的『選擇』鎖鏈,進一步加重女性在孕產過程中的身心壓力與創傷。作者主張,負責任的預想治理,應包括:反思現況、認真看待女性的預想勞動,加強跨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公眾溝通,並好好回應各種新出現的社會與科技挑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帶一個健康寶寶回家』的希望。」 —陳玫儀|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
導論 雯敏花了九年時間,努力想生小孩。那天醫師恭喜她終於成功懷孕,當下她卻非常失望,因為驗血結果顯示她懷的是單胞胎。在高雄某間咖啡廳,她告訴我:「我辛苦了這麼久⋯⋯我跟醫生說,我應該懷到雙胞胎才對。」 她認為雙胞胎是自己付出諸多努力後的最大回報。為了懷孕,雯敏確實什麼努力都做了:看中醫、吃排卵藥、吃營養品、定期運動。她甚至想過離婚,讓先生能和沒有生育問題的人生小孩。 雯敏還記得自己在一場痛苦的手術中,淚水流下臉頰,當時她對自己發誓:這絕對是最後一次了。在那之後她總算懷孕了。個性開朗的雯敏在小學擔任教學助理,就在她和我娓娓道來這段生育旅程之際,她年滿七歲的三胞胎在我們身邊玩耍。 沒錯,三胞胎!不是單胞胎,也不是雙胞胎。雖然當初驗血結果顯示雯敏只懷了一個,後續的產前檢查卻檢測到兩個胎兒的心跳。在她懷孕三個月時,超音波檢查居然照到三個動來動去的胎兒。 「我非常非常震驚,根本說不出話來。醫生是有說吃排卵藥可能會增加雙胞胎的機會,但我完全沒想到會是三胞胎。」 雯敏高潮迭起的歷程還沒結束。醫師建議她進行減胎手術(fetal reduction),在懷孕期間減少一個或兩個胎兒。她掙扎很久,努力釐清複雜的資訊和道德的困境,最終決定不做減胎。 懷三胞胎期間她幾乎沒辦法走路,也無法上班,只能請假在家休息。三胞胎的早產機率很高,即使雯敏遵照醫囑,用了各種預防早產的措施,最後三胞胎還是早產。他們在保溫箱分別待了二十天到四十天不等,才得以出院回家。 接受訪談那天,雯敏的三個兒子在咖啡廳裡嬉鬧跑跳,不時還會跑來打斷我們的談話,好奇地問:「什麼是減胎呀?」 我在一場台南舉辦的三胞胎家庭年度聚會上認識雯敏。參加這些聚會的三胞胎孩子都是透過不同方式孕產——有的是自然懷孕,有的透過排卵藥物,也有一些是透過俗稱試管嬰兒的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與多胚胎植入(multiple embryo transfer, MET)來到這個世界。 這些家長在疫情之前,約定每年三月第三個星期天定期聚會,並把這一天稱為「三胞胎日」。我跟研究助理去當了幾次志工,幫忙安排戶外野餐與遊戲活動。能跟這麼多可愛的小小朋友相處實在很開心。 雯敏三個的胖嘟嘟兒子超級可愛,令我看得目不轉睛。三胞胎年度團體大合照中的人們都有滿滿笑意,通常隔天照片就會登上媒體版面。 然而,在這些歡樂喧鬧之間,不難注意到有一兩個孩子坐著輪椅,小小臉蛋上已經掛著眼鏡。實際上,舉辦這場年度聚會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支持這些孩童有健康問題的家庭,尤其是處境極度艱難的家庭。 雯敏說她之前在一場三胞胎活動中,曾幫忙將一位坐輪椅的孩子搬上樓梯。當時因為電梯故障,孩子的母親得抱著重度障礙的孩子上樓,雯敏則負責搬輪椅。「我忍不住哭了出來,那個媽媽實在太辛苦了。她一定累壞了。」 那個需要坐輪椅的孩子患有腦性麻痺,也就是嬰兒疾病中最嚴重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出乎我意料之外,腦性麻痺成為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台灣生殖醫學會年會上的重要主題。在這場台灣最大型的生殖醫學專家集會現場,李國光醫師在主題演講中表示:「我們可能創造了幾百個腦麻家庭。」 我定期參與台灣生殖醫學會年會,與會者時常報告、討論尖端研究和技術革新,但我鮮少聽到有醫生會自我定位為造成意外傷害的原因。聽眾間瀰漫一股不自在的沉默。李國光請學會成員試著想像,一個需要照顧嚴重腦麻子女的家庭,未來四十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他強調正是因為在台灣,人們普遍會為了提高懷孕成功率,而在試管嬰兒療程中植入多胚胎,才會造成多胞胎懷孕如此盛行。 當孕肚中的胎兒數量變多,母嬰的健康風險也會隨之增加,而早產就是多胞胎懷孕的主要併發症。有些早產兒不幸夭折,有些順利撐過、健康成長。有些雖然活了下來,卻罹患腦性麻痺。單胞胎的腦性麻痺比例大約是0.2%,雙胞胎會上升至1到2%,三胞胎則為4到5%。 李國光根據這些罹病比例,推估台灣施行試管嬰兒療程造成了多少腦麻兒童出生。為此,他向醫界同行發出警訊:「沒有理由為了治療不孕症而增加腦性麻痺風險。」 藉由展示這些令人堪慮的數據,以及描繪腦麻家庭的艱辛生活,他呼籲在座醫事人員應有所改變。 而解方就是單一胚胎植入(single-embryo transfer, SET)。李國光指出,美國、日本等國的專業指引,其實都建議採行單一胚胎植入。他也進一步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和臨床療效,顯示單一胚胎植入真的能維持台灣既有的成功率,同時避免多胞胎懷孕的問題,箇中技巧在於妥善挑選病患與胚胎。 作為台灣生殖醫學會的前任理事長,李國光很清楚要醫師改採單一胚胎植入而非多胚胎植入,一開始可能引發一些不安。為了鼓勵同行,他在演講中自我揭露自己從滿腹懷疑,到例行採行單一胚胎植入的心路歷程,並在演講的最後一張投影片上,放了張運動品牌NIKE的照片,以及人們朗朗上口的口號:「Just Do It」。決定要植入幾個胚胎的議題很嚴肅,但李國光幽默的演講結尾,依然逗得我和全場聽眾哈哈大笑。 「Just Do It」的鼓勵,是否真的奏效?有沒有醫師就此決定跟隨李國光的腳步?如果這種勸說無效,台灣生殖醫學會是否打算對會員發布新的單一胚胎植入指引? 對雯敏和李國光來說,多胞胎懷孕是場五味雜陳的旅程:既期待新生命降臨,又得面臨致命的威脅。 對於人們來說,懷上雙胞胎或三胞胎可能是最棒的回報,也可能是一場恐怖的惡夢。人工協助生殖科技(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s)雖然為渴望生兒育女的人們帶來一線希望,但正因為要透過醫學介入以極大化成功率,患者罹患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風險也進一步擴大。 人們該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應該透過哪些機制促成最好的未來?那又是屬於誰的未來?在本書中,我將分析自一九八〇年代以降,全球與台灣透過助孕科技持續增加多胞胎孕產,所引發的爭論、挑戰與治理。 這個困境在過去幾十年間就一直困擾著家長(例如雯敏)、醫師(例如李國光),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倡議者與政策制定者。多胞胎孕產在全球的普遍程度可說是史無前例,而解決這個困擾,迄今依然是當務之急。

作者資料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含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等。 曾擔任《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女學學誌》與《台灣社會學》等期刊主編,並參與創辦「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吳嘉苓近期投入東亞跨國生殖與助產師之專業重建計畫,致力於建立更友善孕產家庭的社會制度。

基本資料

作者:吳嘉苓 譯者:柯昀青 其他:審定者:陳明哲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Belong 出版日期:2025-04-01 ISBN:9786267645185 城邦書號:A1690178 規格:平裝 / 黑白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