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報導文學
安納托利亞的刺客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一把刀,能割裂軀體、血緣與國家! 在這文明、信仰與世界的交會之地,最親近的家人,也能孕育最純粹的殺意。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與《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報導之眼的起點 ★獻給台灣版的作者序 在土耳其,從一個男人留什麼鬍子,就能知道他的政治認同? 沒有地方比土耳其父母更愛女兒——愛到要殺了她們? 傳達阿拉意旨的教士,也要負責教男人戴保險套? 每個土耳其男人都上妓院,但每個土耳其男人都只娶處女? 為什麼人人眼中的好兒子、好鄰居,會成為刺殺教宗的恐怖份子? 這裡是土耳其,一個信仰比中東咖啡濃厚,認同比馬賽克磚複雜的國家。 2013年,土耳其之春爆發之際,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帶著睡袋和錄音筆,踏上這片神祕的大陸。他在抗爭現場採訪讚美總理「屁股很性感」的跨性別男子;在陽光明媚的海灘,拾起翻船難民遺留的夾腳拖。他在東土耳其傾聽受榮譽殺人威脅與被逼賣淫的女性訴說經歷,更去到盛產杏桃的純樸古城──據說那裡出了一位謀殺西方教宗的刺客。 土耳其是矛盾與分裂的同義詞。在這片橫跨歐亞的土地上,信仰與慾望、傳統與現代、民主與獨裁,每天都經歷千百次衝撞。認同有如一把利刃,不僅割裂國土,還侵入日常,加深你我的矛盾歧見。最厲害的說書人沙博爾夫斯基以人物為核心、衝突為燃料,帶領我們踏上一段充滿諷刺荒謬又無比真實的旅程。他寫下土耳其人的希望與失落,也思索這個國度未知的命運,這些經驗有如多彩的馬賽克碎片,共同拼湊出當代土耳其憂鬱的容顏。

目錄

致謝 各界好評推薦 臺灣版序 地圖 讀音說明 代序 塔克西姆的故事 伊斯坦堡煉獄 一切都是為了愛,姊姊 希南之夢 伊瑪目與保險套 在亞拉拉特山腳下 小鬍子共和國 阿塔圖克夫人 黑色女孩 亞伯拉罕的鯉魚 來自杏城的刺客 掰掰布希 納欣 這就是土耳其 關於作者 重要名詞對照表

內文試閱

一切都是為了愛,姊姊 1 哈蒂潔用手遮住嘴,彷彿擔心話語會從她體內流洩而出。她不想談。她從未和任何人談過那些事,本來也沒這個打算。 我向她說明她沒有任何危險,但重點不是危險與否。哈蒂潔只是不知道怎麼開口,訴說她經歷過的事情。 因為,要怎麼談她的父親呢?全世界的父親都愛他們的女兒,但哈蒂潔的父親想殺死她。 又能怎麼談她的母親呢?一個母親應該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女兒,但哈蒂潔的母親對丈夫大吼:「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殺了那個婊子?」 她要怎麼談帶著刀來到她家中的弟弟?或是從小跟她睡同一張床,長大卻沒警告她的姊妹? 如果她的丈夫阿赫梅特不是堅強的人,哈蒂潔不會活到現在。 我們在他們家中碰面。我們事先說好,如果他們覺得沒辦法談這件事,我不會堅持。 接待我時,哈蒂潔穿著東方風格圖案的低襠長褲(哈倫褲)和完全遮蓋住頭髮的頭巾。阿赫梅特上唇有條濃密的鬍鬚,穿著格子圖案法蘭絨襯衫。他們兩人都二十二歲,結婚五年了。如同村中大多數人一樣,他們的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但他們很幸福。 他們的公寓有兩張椅子、一張沙發床和一條掛毯。他們還來不及買其他東西,也沒有小孩。兩人住在市場附近,那裡可以買到開心果、西瓜、乳酪和麵包。阿赫梅特就在那裡工作,販售蜂蜜。他們有些朋友也展開新的生活。 舊生活在阿赫梅特四年前去當兵時結束。那段時間,哈蒂潔只能搬去跟阿赫梅特的嬸嬸住。那位嬸嬸孀居,與兒子同住,所以是理想的安排。在土耳其東部,女性不可以獨居——那是不道德的。 問題是,阿赫梅特離開第二天,他嬸嬸的二兒子阿布杜拉就來敲哈蒂潔的房門。他不該那樣做,哈蒂潔要他走開。 他走了,但第二天他又回來,開始拉門把。「把門打開,我要來對付你!」他大吼。 哈蒂潔站在那裡,僵住了。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大叫嗎?阿布杜拉會裝無辜。他不會坦承的。告訴嬸嬸?我的阿拉!誰會相信一個女人! 於是哈蒂潔用盡全力把門拉緊,最後阿布杜拉放棄了。但隔天他決定報仇。 2 從上方俯瞰,迪亞巴克爾像一片表面有幾個氣泡的鬆餅,某些地方有深褐色的隆起處。隨著飛機下降,我看出那些是石頭,彷彿從地面長出來一樣到處散布。 這片平原的邊緣處有兩條藍線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邊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最初的文明就是從這裡發源。古人在此尋找《聖經》中的伊甸園遺址。基督教先祖亞伯拉罕與挪亞的出生地離這裡很近。 我們關注的議題也許要回溯到那個時代。進入這座城市前,要穿過一道黑色磚頭的城牆,由拜占庭人在一千多年前建造。根據旅遊指南,那是全世界第二有名的一道牆,僅次於中國長城。理應上要有數以千計名遊客造訪此地才對,但事實上沒有。迪亞巴克爾惡名在外。那裡是不存在的國家庫德斯坦與庫德族人的首府,這個民族隨時準備拿起武器,為自己存在的權利而戰鬥。 才不過幾年前,大企業都會跳過這座城市,但自從庫德族人不再埋設炸彈,政府軍停止炮轟鄰近村落後,生意人開始來到這裡。迪亞巴克爾有一百萬居民。如今這裡的大街放到哪座歐洲城市都不遜色,現代商店與昂貴餐廳林立,而且每個月都會冒出新的,因為名為消費主義的惡魔已經在這裡安頓下來,長駐於此。 只有蓄著大鬍子的家父長式老年男性不參與其中。他們坐在清真寺外的樹蔭下抱怨。電視、手機、牛仔褲、短裙、學校或報紙都非他們所喜。他們不喜歡任何為生活帶來混亂、或任何試圖改變他們古老原則的事物。 3 在東土耳其,每年都有數十名年輕女性遭到殺害。她們一個接一個在可疑或未知的情況下死去。她們是榮譽殺人的受害者,在這項傳統中,親人必須殺害有辱家族榮譽的女性。 庫德語電視臺記者艾榭.格克汗正以榮譽殺人為主題撰寫專書。「這裡的文化以男性主宰為基礎。任何反抗都必須受到懲罰。」她說。 家庭暴力防治組織卡梅爾的代表艾榭.菲根.澤貝克指出:「這種傳統有數千年歷史,不成文而且變動性很高。有時連對婚姻不忠都能獲得原諒,但有時一個女孩會因為只是想穿牛仔褲就丟了性命。」 「什麼?」 「女孩會因為想追求獨立而遭到殺害。近年來,貧窮迫使許多家庭離開村莊來到迪雅巴克爾。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彷彿是從中世紀來到這裡。那種衝擊非常巨大,尤其對年輕女性而言。」 「怎麼說?」 「女孩們發現自己置身在地球村,身邊充滿手機、網路、MTV。她們看到同儕可以單獨出門,不需要男性陪同,可以穿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只能一天到晚戴頭巾、穿哈倫褲,結婚前就能跟男性交往。她們也想要那樣的生活。」 「另一方面,她們的父親同樣不知所措。在村子裡要看管女兒很簡單,但到了城裡,一個女孩會產生什麼想法只有天知道。而且女兒跟成天待在家裡的媽媽、祖母和曾祖母不一樣,女兒會來跟父親說:『我想去電影院,我想去散步,我想買新鞋子。』通常被殺害的都是最出色的女孩,那些最勇敢、最外向的。」 我從飛機上欣賞美索不達米亞的那一天,一名父親在尚勒烏爾法殺了自己的女兒。為什麼?因為她傳簡訊給一家電臺為男友送上祝福。廣播中提及她的全名。她父親認為她玷汙了自己的貞潔。 兩個星期前,錫爾萬鎮有一名男子殺死自己的太太。他告訴家人,他們結婚時她已不是處女。他太太的父母猜想他一定是對的。 4 當阿布杜拉狂敲哈蒂潔的房門時,一百公里外有另一個故事正在上演。在美麗的古代堡壘馬爾丁不遠處的亞勒姆村,三十五歲的謝姆塞.阿拉克被一名五十五歲的男子強暴。 村人說謝姆塞有點瘋瘋的。馬爾丁的一家商店老闆直接說她有智能障礙。 但這一切也許與另一種瘋狂有關。認識謝姆塞的一名編織老師說她不想結婚,所以村裡的人才視她為瘋子。 強暴者名為哈利爾.阿吉爾。他有太太和兩個小孩,住在村子外緣。平野從他灰色的石頭房子開展出去,上面布滿數以百計的岩石。 謝姆塞與父親、母親和兄弟同住在比較靠近村子中心的地方,就在通往清真寺的道路旁。每天她沿著這條緩緩上坡的道路從田野返家時,都會經過哈利爾家。惡毒的閒人說哈利爾根本沒強暴她,而是他們一起睡很久了,是謝姆塞發現自己懷孕了,才編出被強暴的幻想故事。除了八卦傳言外,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根據,警方與女性組織都沒有調查到任何證據。 沒人知道哈利爾是否受到謝姆塞吸引。有人說他暗戀她很久了。有人說是他占她便宜,還以為可以不被追究,因為即使謝姆塞告訴別人強暴的事,也沒人會相信一個瘋女人。 謝姆塞懷孕後,她的家人來告訴哈利爾:「你必須娶她,不然我們會殺了你,也殺了她。」哈利爾已經有太太,但謝姆塞的家人提議由伊瑪目證婚。在國家官員面前,你只能與一名女性結婚;但是在上帝的僕人面前,你可以跟兩、三名女性結婚。 哈利爾有意願,但謝姆塞的家人要求他付出數千土耳其里拉。他沒有那麼多錢,於是謝姆塞的兄弟空手而回。 但他們和哈利爾都知道,事情不會這樣結束。一個有愛的家庭一定會捍衛家中女兒的榮譽。 5 榮譽殺人的源頭已不可考,但可能來自游牧部落的傳統。一個女孩只要還是處女,她的父親就能收到聘禮。如果她不是處女,丈夫可以把她送回來。這樣一來,她不僅讓家人蒙羞,還必須靠家人養一輩子。對游牧民族而言,不管是需要餵飽的家中人口,還是聘禮帶來的金錢收入都茲事體大。根據學者研究,這可能就是游牧民族開始殺害家中女兒的原因。 他們也殺害想離婚的女性,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聘禮必須退回。他們也殺害拒絕家人安排婚事的女兒。 卡梅爾組織的澤貝克指出:「謝姆塞.阿拉克悲劇性的死亡撼動了整個國家。我們也沒客氣,直接在她的墳墓旁宣傳我們的計畫。我們保證任何向我們求助的女性生存。」 「這項計畫進行得如何?」 「從二〇〇三年起,我們已經救了超過一百五十名女孩。如果女孩的家人鐵了心要殺她,我們就幫她在另一座城市找到庇護所。我們送她去,協助她展開新生活。庇護所受到嚴密警戒,因為有些家庭為了這件事不惜投入重本。兩年前,一個大家族族長的女兒跟男朋友跑了。他們派出二十輛汽車追她,在所有大城市搜索她。後來他們找到她,但她爬出窗戶、從殺手手中逃脫,如今沒人知道她怎麼了。」 「你們怎麼知道一個家庭是否決心殺人?」 「我們有心理學家同行。如果家人承諾不殺人,他會判斷他們是否值得信賴。」 「他們會做這種承諾嗎?」 「這個過程很棘手。你不可能跑到別人家,跟他們說:『看來你們打算殺掉自己的女兒,奉勸你們最好不要!』我們會先收集資訊。如果這家人很虔誠,我們會帶一名伊瑪目同行;如果父親在工廠工作,我們會請經理支援。有一次一名治療過某家祖母的醫生幫助我們;還有一次是一名和某家庭有親戚關係的部長從安卡拉打電話給他們。這些人會協助說明:『沒有必要殺人!有其他許多解決方式!』」 「這些家庭會怎麼回應?」 「前幾天我在尚勒烏爾法郊外的小村莊維蘭謝希爾。那家人叫家中女孩自殺。有個叔叔傳給她這樣的簡訊:『自己了結,否則你會受盡折磨而死。』為什麼呢?因為她在學校有個男朋友,而他開車送了她一程。這在鄉下地方是不可想像的事。」 「然後呢?」 「要跟一個家庭為了他們自家女兒的生命討價還價,感覺總是很奇怪。但現在我有自己特別的技巧。我會先說明自己也來自當地,我女兒也有男朋友,但我沒打算為了這個原因殺她。我給他們看手機上的照片,說她數學很好,但土耳其語不行。這次那個家庭中的父親接話了。他開始抱怨女兒必須學土耳其語這件事,並認為一切都是那間學校的錯,因為庫德族人為什麼要學土耳其語?」 「我總是試著激起他們體內休眠的家長魂。我問他們女兒出生時的體重、小時候生過什麼病、第一個說出的字是什麼,是媽媽還是爸爸?如果能喚醒家長,事情就上正軌了。」 「那這次呢?有用嗎?」 「他們答應不會對她怎麼樣,女兒也發誓以後都會和哥哥一起從學校回家。不過這也有風險。去年發生了著名的艾榭古爾.艾帕斯蘭案。她的先生在警察面前承諾永遠都不會再打她,一星期後,他把她打死了。」

延伸內容

◆榮獲英國筆會翻譯文學獎 ◆波蘭最重要文學獎「尼刻獎」提名 在沙博爾夫斯基最早期的這部作品裡,我們看見的,是採訪者與受訪者建立的連結。這些連結歷經了時間與空間,抵達了我們手上,讓我們得以有攀上這條大橋眺望風景的機會。讓我們去看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怎麼面對挑戰,並在歷史與文學的倒影裡,回到自身所在的土地。在面臨未知的恐懼時,我們心裡都藏著一頭隨時起舞的被馴化的熊,一些人選擇跳舞,一些人選擇成為刺客,一些人選擇不選擇,而我始終認為,在下定決心作出抉擇以前,沙博爾夫斯基教會我們的,是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先去凝視著那些在面臨改變時所表現出來的掙扎。 ──沐羽 作家 構成本書的十二篇文章,皆來自沙博爾夫斯基長年在土耳其採訪、深入觀察所得,就像煮土耳其咖啡,要深深埋進沙裡移動才能萃取出來。本書迷人之處,是透過各篇獨立的報導故事,串接出土耳其那可能找不到答案的矛盾特質。一個人人眼中的好孩子,為何會犯下刺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驚人罪行?愛與恨的交織、傳統與現代的拉扯,宗教與世俗的矛盾,構成了土耳其這個久遠國度的歷史紋路。而這股天人之際的緊張,或許正是奧秘的所在之處。 ──林齊晧 《udn global 轉角國際》主編 坐落於歐亞大陸交界的土耳其中間隔著一道海峽。而在每個土耳其人心中,也有著這樣一道海峽,一邊是現代開放,一邊是傳統保守。如同透過跨海大橋就能輕易往返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人也是每天都在跨越心中的海峽。在波蘭最厲害報導文學作家沙博爾夫斯基細膩的筆下,土耳其人可以早上禮拜、晚上跳舞。他在2013年土耳其正對伊斯坦堡市區公園改建爭執不休時,來到這個無論是地理還是心理上都充滿衝突的國度,極其深入地探索土耳其人的生活,從政治、榮譽殺人、性生活、妓女、信仰、國父阿塔圖克到總理艾爾段無所不包,讓外人一探土耳其人華麗現代化外表下複雜的生活與想法,是一本令人眼界大開的紀實作品。 ──張育軒 說說伊朗創辦人 這是我看過最生動呈現土耳其多元社會議題的一本書。許多人認識土耳其的歷史痕跡與混血外貌,但這本書讓你更深刻看到現代土耳其的內在。身為女生,對女生的故事更有共鳴,像是榮譽處決、兩性觀念、凱末爾的前妻。身為土耳其觀察者,喜歡古今人物故事,如總統厄多安、共產主義詩人、帝國建築師。別人問起土耳其時,我總覺得難一語道盡,就讓這本書帶你登入真實的土耳其世界體會吧! ──魏宗琳(Zeren) 土女時代 土耳其是一個奇異的國度,東部土耳其更是。本書由許多小片段所組成,好似一幅鑲嵌畫,雖然一片片玻璃顏色各自不同,卻組合成當代土耳其一幅巨大圖像。作者生動的書寫,引領我們進入奇異國度,理解眾多土耳其人所思所想。 ──蔡蔚群 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在強烈的新聞報導、敏銳的政治分析與幽默的觀察間取得絕佳平衡。他的報導對當代土耳其有深入洞察,展現該國家的優勢與許多矛盾……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哈芬頓郵報》
【本書特色】 1.沙博爾夫斯基第一部報導文學著作,揭開土耳其神秘的面紗 本書是波蘭知名記者沙博爾夫斯基首度嘗試報導文學的作品,卻已展現其大膽、靈活而富有創造力的書寫才華。以2010年代動盪的土耳其為背景,他深入採訪各色人物,揭露這個橫跨歐亞國度背後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宗教信仰與族裔糾葛,也寫下社會底層既光輝又陰暗、殘忍與堅韌並存的人性樣貌。這不只是一本描寫異國風土的作品,更是通往理解當代土耳其裂痕與希望的入口。 2.限量親簽+台灣版作者序,獻給資深的台灣書迷 自2020年初次造訪台灣以來,沙博爾夫斯基在本地累積了一群忠實讀者,深受其筆下兼具現場感與人道關懷的報導風格所吸引。為回應讀者的支持,我們特別推出限量親筆簽名版,並邀請作者撰寫台灣版序言,分享他對這趟土耳其旅程的回顧與對台灣讀者的真摯致意。新書出版後更將安排專訪,深入探討今日仍然重要的報導書寫與閱讀意義。對一路陪伴他的台灣書迷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對話與收藏時刻。 3.幽默辛辣又深具悲憫的故事筆法,寫下一部充滿矛盾與分裂的國族寓言 「因為你不是土耳其人,你不會懂的。」土耳其的樣貌遠比旅遊明信片上呈現的更加複雜與分裂。本書以幽默中夾帶苦澀、諷刺中蘊含同理的筆調,寫下一部橫跨歐亞的國族寓言。書中人物各自背負傷痕,也有所執著——從逃避家鄉迫害的同志、被迫賣淫的婦女,到信仰獨裁或民主價值的矛盾群體,本書透過不同充滿裂痕的小人物生命,勾勒出土耳其的集體困境與未竟的命運。

作者資料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天生的故事人,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第一位訪問到翁山蘇姬的西方媒體人。畢業於華沙大學新聞系與政治學系,在業內素以簡潔靈動的語言運用而聞名。他關於歐盟非法移民的報導曾獲「歐洲議會新聞獎」,而他報導土耳其「榮譽殺人」現象的《杏城的刺客》則榮獲波蘭最重要的文學獎「尼刻獎」提名。 沙博爾夫斯基長期關注威權轉型與人權議題,他描繪中東歐國家從共產鐵幕轉型到民主自由的名著《跳舞的熊》在全球激起廣泛迴響,並獲評論家譽為「宛如米蘭.昆德拉版本的《與狼共舞》」。 2021年,沙博爾夫斯基再以《獨裁者的廚師》探討自由與獨裁的課題。他用獨裁者身邊的廚師為視角,以飲食與餵養作喻,剖析獨裁者的為人與權力的誘惑。該書亦獲世界美食家圖書獎。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是他剖析俄羅斯政治與歷史的最新力作。同年美國哲學學會頒發菲力普斯獎給沃爾準,以表揚其在法理學的終身成就。

基本資料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譯者:胡宗香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Beyond 出版日期:2025-08-27 ISBN:9786267645833 城邦書號:A1690187 規格:平裝 / 黑白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