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9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中共間諜戰術全解析:800 起真實案例,前美國中情局官員揭露全球共諜行動的面貌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從外交與國防,到企業與學術機構── 你所在的單位,可能早已成為情報行動的目標!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戰略佈局中,情報滲透與非傳統作戰手段日益受到國際關注。本書為近年最具份量與深度的研究報告,首次以系統性的研究,揭示中國間諜作戰的結構、策略與行動細節,涵蓋情報機關組織、科技與產業滲透手法、留學生與僑社操控、跨國鎮壓異議人士等核心面向。無論你是政府公務員、企業高階主管、學術機構領導者、科學家、研究生或記者──本書都是理解當代中國影響力擴張與國際安全挑戰的關鍵讀本。 在書中,作者尼可拉斯・艾夫提米亞迪斯搜集超過800個中共間諜在全球活動的案件,加以分析,進而指出,在過去五年,中國國家安全部大幅改變其海外情報手法;中共也採取「舉國體制」(whole-of-society)的方式,透過金錢及其他誘因,鼓勵全民參與間諜活動。參與者包括政府機構、人民解放軍、國有企業、私人公司、中共體系單位,以及大學。而在這800多個案例中,更有約35%是針對台灣! 本書首次出版於1994 年,被認為是首部對中國情報體系進行結構性、方法論分析的學術著作,出版後即引起國際矚目。本次新版,作者大幅增加新的案例與分析內容,為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統化總結,首度以中文出版。 本書資料來源涵蓋美國國會報告、情報分析機構、司法起訴文件、被告供詞與媒體調查,具高度可驗證性與史料價值。針對中國國家安全部等關鍵部門的歷史演變、機構結構與對外任務,本書不僅抽絲剝繭揭露其如何滲透民主國家的學術、媒體與政治組織,更具體呈現個案操作手法,如利用在地商會掩護、設置海外警務站、以留學生身分為掩護進行科技情報轉移、透過微信與家屬監控異議人士,乃至聯合僑社發動抗議行動、施壓主流媒體。

目錄

序 致堅韌的台灣人民 前言 關鍵發現 導論 分析方法說明 中國間諜行動的法律架構 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組織  經濟間諜  非法技術出口  其他情報組織  與恐怖主義相關的情報蒐集  獵狐行動  國安部組織架構的變化 情報蒐集目標  軍事作戰層級情報蒐集目標  「舉國體制」與新的情報蒐集商業模式 間諜招募動機  中國的間諜招募動機:擺脫 MICE 模型  經濟間諜的動機  經濟間諜的關鍵指標  傳統間諜行為的動機  針對台灣的間諜活動動機  傳統間諜活動的關鍵指標  違反技術出口的動機  非法技術出口的關鍵指標  理解間諜動機  對間諜動機的總結思考 國內情報蒐集行動  國安部的國內情報蒐集  公安部的國內情報蒐集  統戰部與國內情報蒐集  聯合情報局與國內情報蒐集  非官方國內情報蒐集  法律框架  國內技術性情報蒐集  其他國內情報蒐集手段 中國間諜案件分析  間諜案件分析  國家安全案件  經濟間諜  中共的祕密影響力與跨國壓迫 理解中國的間諜手法  情報手法細節  千沙理論  間諜手法 中國間諜技術的演變  間諜行動的特徵  情報員的操控方式 中國間諜活動的全球影響  經濟影響  國家安全影響 結語思考 附錄 參考資料

導讀

導論 自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各國便透過間諜活動來支援其外交政策與軍事行動。然而,情報活動通常隱身於陰影之中,鮮少接受公眾檢視。間諜行動常被用來配合外交政策,本身卻很少成為外交政策的議題──但中國是個例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其龐大的「舉國體制」方式進行間諜活動,正在改寫全球對情報行動的理解與應對模式。事實上,在美中貿易戰與兩國關係惡化的過程中,有項關鍵議題正是美國要求中國停止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與商業機密。儘管中國一再否認,但近年來遭起訴的數百起間諜案件,已清楚揭示真相。中國的間諜行動正在改變全球權力的平衡,不僅衝擊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也對各國的國內安全、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形成挑戰。 中國間諜行動的歷史可上溯幾千年前。至於以國家力量推動商業資訊調查、蒐集西方科技的作法,最早見於晚清面對列強入侵之時。學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中國應透過蒐集西方列強的資訊,藉「師夷長技以制夷」來復興國力與財富。然而他也遭到同時代學者的批評,認為他不該研究這些不如中國人的蠻夷。 當然,在歷史上曾參與這類行動的國家不只有中國。俄羅斯、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盟國,也都曾參與由政府主導的系統性商業間諜與技術竊取行為。許多政府、企業與個人企業家為了獲取或販售美國科技、政府資料與企業機密,違反美國法律。在間諜行動的渾水之中,違反他國法律是常態。幾乎每一次情報機構在他國從事間諜活動,都會違反當地法律,美國情報單位在海外也不例外。不同之處在於,美國與其他許多國家的情報行動,主要是為了掌握與因應敵對或潛在敵對國家的行動。相對之下,中國的情報工作則更大幅著眼於發展自身產業、轉移外國技術與財富,以及壓制海外華人社群中的異議聲音。

序跋

序 致堅韌的台灣人民 1980年代,我曾有幸在台灣學習中文,並前往中國旅行。此後數十年間,我親眼見證兩個社會的不同軌跡:一個走向自由與民主;另一個則陷於壓迫與屈服。 時至今日,當全球地緣政治風雲驟起,台灣矗立於印太地區,成為民主、自由與創新的燈塔。這座島嶼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人類精神堅韌不拔的明證:一個建立在自決、開放對話與法治基礎上的社會。然而,也正因如此,台灣成為中國在隱祕影響力與控制戰爭中的首要目標。是基於這樣深刻的認識,以及對台灣安全與主權的堅定承諾,我要將本書呈現給讀者。 歷史上,各國皆曾動用間諜,來服務外交與軍事目標。然而,情報行動多半隱藏於陰影之下,鮮少被公開討論。通常它們只是外交的輔助工具,卻不會成為外交的主題。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是個例外。它以「舉國體制」推動龐大的間諜網絡,正在改變國際社會對情報行動的執行、理解與應對方式。事實上,美中貿易戰與雙邊關係惡化的一個核心原因,正是美方要求中國停止竊取美國智慧財產與商業機密。儘管北京矢口否認,但數百件已經曝光並被起訴的案件卻揭示了真相。這些間諜活動不僅改變了全球權力平衡,也深刻影響著台灣、美國與其他經濟體,並挑戰各國的內政、國安與外交政策的制定。 長久以來,中共以具有侵略性且多層次的戰略,推動其地緣政治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有系統的間諜與影響力行動。這些威脅並非只存在於情報機構的黑幕裡,而是有計畫地深入台灣社會的每一層面,無所不在,隱隱作亂──從政府機構與關鍵基礎設施,到學術研究、產業經濟,甚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當前兩岸緊張局勢之下,理解這些行動已不再只是出於學術興趣,而是攸關國家生存、攸關民主延續的必修課。事實上,已知的中國間諜行動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直指台灣,這鐵錚錚的事實,足以顯示威脅的嚴重與迫切。這些行動的最終目的,是削弱台灣的社會韌性、破壞人民互信、侵蝕政治與軍事體制,並顛覆民主制度。 本書並非為了製造恐懼,而是要培養一種基於知識與理解的警醒。本書的目的是揭開中國間諜體系的面紗,說明其運作方式,並賦予台灣公民必要的知識,好讓大家能夠辨識、抵抗,並最終反制這些威脅。書中將介紹中共廣泛的情報行動,包含傳統的人力情報,也就是如何招募特務、培養線民、利用人性弱點。 除此之外,本書也會揭示那些更隱蔽卻同樣致命的政治影響與統戰工作。中共的戰略不只在於蒐集情報,更企圖操控敘事、左右輿論、撕裂社會。這些手法可能偽裝為文化交流、經濟誘因、對地方組織的滲透,甚至透過社群媒體進行操弄。理解這些心理戰術,理解它們如何利用社會裂痕、放大不滿、改變人心,對維繫台灣的凝聚力與韌性至關重要。本書將提供對中共影響力行動的深度分析,揭示其目標、手段與心理槓桿。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低估或誤解這些行動的規模與精密程度,傾向把間諜想像成黑影人物的世界,或祕密會議的集成。然而,現實遠比這更廣泛、更複雜。中共的情報機構與代理人,動用各種資源,集合國營企業、學界、研究機構,甚至貌似無害的民間團體,以「舉國體制」的方式推動戰略目標。本書正是要打破迷思,提供全面且清晰的中國間諜與影響力生態全貌。 台灣的安全,不僅取決於軍隊與情報單位的警覺,更倚重於每位公民的知識與韌性。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每一座學術機構、每一個社群,都是國家防線的一環。唯有了解對手的戰術,台灣才能建立更堅固的防禦、凝聚社會團結,確保繼續以自由、獨立之姿立於世界。本書也是這項努力的一環,為讀者提供實用的知識與行動建議,幫助大家成為守護台灣未來的堅實力量。 台灣面對的挑戰雖大,決心也該更強。台灣一再展現出在逆境中保持創新、韌性與堅持民主的能力。透過知識裝備自己,培養批判思維,加強國家團結,台灣能自信地航行於這片動盪海域。本書將是讀者手中的指南,協助您理解這場隱形的戰爭,並呼籲每一位公民起身行動,能夠知情而堅定地守護自由。 願知識化為盾牌,願全民警覺守護台灣長久的力量與繁榮。 尼克・艾夫提米亞迪斯(Nick Eftimiades) 前言 這本著作反映了我多年來有關中國對外情報行動的蒐集、編輯、整理與分析的成果。內容也包括了文件資料來源、媒體報導,以及我在過往出版品中累積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數千小時的研究與對中國情報人員、外交官、叛逃者以及被招募人員的訪談。 然而,未納入本書的內容,其重要性不亞於已納入的部分。本書聚焦於中國在全球的人力情報(HUMINT)行動,但不涉及中國情報機構的組織架構、預算、分析能力或技術情報蒐集。至於網路間諜行動,只有在特定案例中才會提及,這些案例是因人員提供內部權限才得以促成。 顯然,本研究只能反映已知的情報行動。即便檢視超過850起間諜案,仍有許多根本問題未能解答。例如,目前全球究竟有多少人替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本書中的數百起案例,是中國全部情報行動的90%,還是僅占10% ?中國完整的情報預算規模為何?這些問題我無法回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由於中國情報作業採取分散式「舉國體制」(whole-of-society)動員的方式,因此連中國各個情報機構與中共相關部門也無法掌握所有情報行動的全貌。儘管如此,透過大量案例與對行動細節的深入研究,我們仍能對中國的間諜行動與戰術得出某些結論。 我必須對許多促成本書的人表示感謝。我的女兒瑪格麗特.艾夫提米亞迪斯(Marguerite Eftimiades)進行了出色的研究工作,實習生吉兒.斯潘皮納托(Jill Spampinato)亦然。特莎.艾夫提米亞迪斯(Tessa Eftimiades)負責繪製插圖。對於那些撥冗審閱本書的中國問題研究者與情報專家,我深表感激,包括:朱恩.德萊爾博士(Dr. June Dreyer)、韓連潮博士(Dr. Lianchao Han)、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亞歷克斯.喬治亞迪斯(Alex Georgiades),以及威廉.伊凡尼納(William Evanina)。

內文試閱

關鍵發現 本報告分析超過855件中國全球情報蒐集與祕密行動的紀錄個案。重要發現如下: .過去五年,中國國家安全部大幅改變其海外情報手法。 .國安部利用社群媒體來鎖定、招募並操控掌握敏感資訊的外國人。 .中國共產黨採取「舉國體制」的方式,透過金錢及其他誘因,鼓勵全民參與間諜活動。參與者包括政府機構、人民解放軍、國有企業、私人公司、中共體系單位,以及多所大學。 .個人與企業會獨立竊取,並販售商業機密與異議者資訊給中國國安單位,形成一種新的情報商業模式。 .中國全球傳統間諜與祕密行動中,約有35%是針對台灣。 .中國在國外進行的科技情報蒐集行動,與其政府戰略規畫文件中所列的重點科技高度一致。 .中國的祕密政治行動,是以影響各國中央與地方政府為目標,並已擴大至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州政府與地方政治人物。 分析方法說明 對於情報活動的研究,一般可以透過分析數起間諜案件,進而對某情報機構的行動模式與蒐集目標提出一般性觀察。然而,若要理解中國這個國家是否以及如何透過多樣的社會組織,系統性地執行情報工作,就不能僅憑少數案例來推論。這類理解必須建立在具體證據與充足資料的深入分析之上。過去十年間,我彙整並分析了全球共855起中國間諜活動案件,其中超過750件發生於2012年之後。詳細分析這些案件,提供了充分證據,說明中國政府不僅進行情報行動,還積極推動並支援學術界與私部門參與其中。本研究揭示了哪些組織負責這些行動、他們的情報目標、知識缺口,以及所使用的行動技術與情報手法(tradecraft)。 媒體、公眾與美國法律對「間諜行為」的理解差異極大。美國共有五項法律與行政規範涉及這些定義,包括間諜(Espionage)、經濟間諜(Economic Espionage)、出口管制違規(如 ITAR、EAR、IEEPA)、祕密行動(Covert Action)與學術研究違規(Research violations)。本研究將上述所有法律定義的犯罪行為統一歸類為間諜行為。這樣的定義同時考量媒體與一般社會的脈絡,以及這些行為的共通特性──即受外國政府或組織指使,或為其利益而祕密從事非法行為。至於中國的網路間諜行動,原則上未納入本研究的分析。但若具備以下條件之一,則會納入個案研究:(1)與人力情報行動有協同作業者;(2)犯罪嫌疑人於刑事起訴書或起訴文件中被具名指控。 本研究不採「連坐推論」原則。所有涉案個人與組織在未經法院定罪前,皆應視為無罪。我在文本中盡力保持此區分。 最後,本書的分析標準採用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所發布的《情報社群指令203》(Intelligence Community Directive 203, ICD 203)中的評估方法。當表達可能性或機率時,我使用以下術語: .幾乎不可能(Almost no chance, very unlikely):1–5%, .非常不可能(Very unlikely):5–20%, .不太可能(Unlikely):20–40%, .有可能(Likely):55–80%, .非常可能(Very likely):80–95%, .幾乎確定(Almost certainly):95–100%。 本書的資料截止日期為2024年12月。 中國間諜行動的法律架構 中國共產黨動員整個社會體系,以支援其全球間諜行動。例如,中國所有政府部門在國家安全部要求下,皆有義務配合其情報行動。這一簡單的政策,使中國情報系統能夠有效動用大學、智庫、外交部門、官方資助的海外教育項目、軍事交流計畫、友好與公民團體、留學生協會等,進而接觸到大量外國政府官員、科學家、學者與學生。 除了動用政府體系,中共更藉由立法,塑造法律架構,使其情報機構能夠正當徵用民間產業,以接觸外國個人、機密與技術。例如,近年中共頒布多項法律,明確規定企業與個人有義務配合國家情報工作。2014年、2015年與2017 年,全國人大與國務院陸續通過法規,要求中國公民與企業(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必須協助情報蒐集。 2014 年《反間諜法》第22條規定,當國安機關進行反間諜調查時,「有關機關、組織和個人」必須「如實提供有關資料,不得拒絕」。 2017年《國家情報法》第7條(由全國人大通過)規定: 任何組織和公民應當依法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並保守所知悉的國家情報工作祕密。國家對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的個人和組織予以保護。 同法第14條則授予情報機構強制權力: 國家情報工作機構依照法律開展情報工作,並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協助和配合。 2017 年11 月,北京發布《國家情報法實施細則》,進一步說明: 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履行反間諜職責時,對依法應當提供設施或其他協助的公民和組織,如其拒絕,則視為意圖妨礙國家安全機關依法履行反間諜工作任務。 在中國社會中,企業與公民若接到要求,必須依法向政府提供情報,違者將受嚴厲處罰。國家也明言「對支持、協助、配合國家情報工作的個人和組織予以保護」。 2023 年7月,中共修訂了2014年《反間諜法》,大幅擴張原法的適用範圍。新的法條不僅涵蓋國家機密與情報,還包括所有「涉及國家安全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與物件。由於這些用語極為模糊,幾乎任何形式的資訊都可被界定為「國安利益」。 總結來說,中共將情報活動、資訊控制、產業政策、政治與經濟脅迫、外交政策、軍事威懾與科技實力等多重社會力量整合為一體,建構出全球首個數位極權國家的典範。

延伸內容

本書要點 •國家安全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間諜行動中的分工與演變 •統戰部門如何建構海外情報網絡,並與外交部、僑務單位聯動操作 •多起已曝光的間諜案件詳解,涉及美國國防、科技、教育與媒體領域 •留學生、訪問學者與技術工作者被吸收、脅迫、利用的真實模式 •中國如何運用「合法商業交流」、「科技合作」、「文化推廣」作為間諜與影響力作戰的外衣

作者資料

尼可拉斯・艾夫提米亞迪斯 Nicholas Eftimiades 尼可拉斯・艾夫提米亞迪斯是美國國家安全與中國情報問題領域的重要專家,集政府官員、作家與教育者於一身。他現任教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艾夫提米亞迪斯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並取得美國國防情報學院(National Defense Intelligence College)戰略情報碩士學位。他也曾在亞洲地區接受訓練,擁有深厚的跨國文化與情報背景。 他在美國政府體系中服務逾三十年,資歷涵蓋國防情報局(DIA)、國家安全太空辦公室(National Security Space Office)、中央情報局(CIA)與國務院等機構。曾領導「次世代國安太空計畫」工程團隊,也曾主導美國國家太空政策的制定與跨機構協調,為國防與情報界極具聲望的技術與政策專才。 他曾多次就國安、科技與太空發展等議題,向美國國會及高層決策官員進行簡報,亦活躍於大學與政策智庫之間,致力於預測技術發展對未來社會與戰略安全的深層影響。

基本資料

作者:尼可拉斯・艾夫提米亞迪斯(Nicholas Eftimiades) 譯者:江冠廷 出版社:有理文化 書系:Civitas 共同體 出版日期:2025-09-17 ISBN:9786269989263 城邦書號:A6570003 規格:平裝 / 黑白 / 24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