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作者印刷簽名扉頁版】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作者印刷簽名扉頁版】

  •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9-25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60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42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繼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吃佛》,獲獎記者芭芭拉.德米克最新力作 不僅提供了一扇窺見過去半個世紀裡瞬息萬變的中國的絕佳窗口,展示中國最惡名昭彰的政策所留下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這本書有力地證明了,沒有人能在不讀德米克作品的情況下真正理解中國, 因為她挖掘出政府想要掩埋的故事。』──歐逸文(Evan Osnos) 極權、由上而下的壓迫仍是德米克的核心關懷,新書中,她將從一對誕生於中國的雙胞胎命運,來探討中國的一胎化政策與跨國領養議題。 ▍計畫生育政策的影響──偽造孤兒 2000年,幾分之差,芳芳和雙潔先後於湖南邵陽的鄉村家庭呱呱墜地,卻因一胎化政策,使得兩人命運丕變,芳芳輾轉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兩姊妹就此分隔兩地。芳芳的養父母以為他們是在「做善事」,領養遭親生父母遺棄的中國孩子,卻不知實情是國際上領養兒童的需求激增並有利可圖,中國當地官員強行從農村帶走幼兒,把他們賣給孤兒院,孤兒院再將孩子轉賣到國外。在一胎化政策下,貧困的家庭無力面對高額罰款與政權威脅,只能被迫放棄珍愛的孩子。 ▍《洛杉磯時報》的報導間接促成分離雙胞胎的重逢之路 芭芭拉.德米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的北京分社社長,在中國進行了七年多的報導。她對收養問題的懷疑始於2007年搬到北京之後,當時她看到中國父母驕傲地牽著女兒的手,難以想像中國社會對生育女孩的文化偏見根深柢固。2009年,德米克在《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拐賣的中國嬰兒成為國際收養的供應源〉(Stolen Chinese Babies Supply Adoption Demand),附帶一篇關於芳芳和雙潔的故事。這篇文章是最早揭露中國跨國收養背後腐敗問題的報導之一,顛覆了許多西方收養家庭認為他們是在「拯救被遺棄兒童」的敘事,並提及2002年5月30日,芳芳是如何被計生官員從舅舅家強行帶走。這篇文章引起了以斯帖養母瑪莎的注意,她從中發現以斯帖的身世與文章中描述的被綁架雙胞胎驚人吻合。 如今,曾經的芳芳已改名為以斯帖,在德州當攝影師。德米克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感受到「神的呼召」而收養芳芳的基督教家庭,他們完全不知道這是一場綁架。透過德米克不懈地調查報導和尋找這些失散兒童的活動家的努力,這對失散多年的姊妹是否終能重逢?若真能相見,她們還能重拾完整的人生嗎? 德米克在書中全面審視了中國一胎化政策(1979-2015)的起源、其殘酷性及長期影響;國際收養的興起和支持它的宗教思潮;以及罕見的雙胞胎分離現象。藉由分別追溯以斯帖和雙潔在美國和中國的人生,她也進一步探討和質疑:人們對於東西文化和社會的廣大幻想(或偏見),究竟是如何被創造而影響生活於其中的微小個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矢板明夫 日本資深媒體人 李志德 《端傳媒》前任總編輯 李麗美  旅美書評人 阿 潑 文字工作者 張潔平  飛地書店創辦人 顏擇雅  作家

目錄

作者序 第一部 高鳳村 第一章 生於竹林 第二章 現世報 第三章 規避 第四章 奪嬰者 第五章 血書請願 第六章 醜聞 第七章 偽造孤兒 第二部 北京 第八章 我的報導 第九章 湖南省 第十章 大頭照 第十一章 人口雪崩 第三部 德州 第十二章 瑪莎的故事 第十三章 收養全世界 第十四章 以斯帖的故事 第十五章 牽線人 第十六章 網上重逢 第十七章 美國女兒 第十八章 德州 第十九章 前往中國 第四部 高鳳村 第二十章 返鄉 第二十一章 家庭成員 第二十二章 鴿舍 第二十三章 邵陽 第二十四章 離開村子 第二十五章 雙胞胎對話 第五部 第二十六章 羅塞塔石碑 第二十七章 往後退 第二十八章 尋尋覓覓 謝辭 注釋 照片來源

序跋

序──紐約 二○一七年一月,某個寒冷的午後,我正慵懶地蜷縮在紐約公寓兼居家辦公室的沙發上,強忍著睡意,臉書突然跳出一則陌生人傳來的訊息: 德米克女士,很久以前你曾聯繫我,不知現在你還有興趣聊聊嗎?如果有的話,我和家人都非常樂意。 當時我實在提不起勁。身為《洛杉磯時報》駐紐約的記者,我和許多同行一樣,為了報導川普當選和就職後的連串風波,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有休息了。此刻我正癱在沙發上,電視裡不斷傳來的負面新聞更讓我心情鬱悶。我草草回訊,大意是說,我既不認識他,也不明白他的來意,沒想到對方竟然立刻回覆了。 多年前,我母親收養了一個中國女孩……她在中國似乎還有個雙胞胎姊妹。 我兀然坐直了身子。在調來紐約之前,我曾擔任《洛杉磯時報》駐中國的記者長達七年。雖然常駐北京,但我也常深入鄉村,記錄現代中國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報導這個小女孩的經歷,始終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採訪。這段經歷帶我走進了外國人鮮少涉足的角落,那裡的隱密不只是地理上的偏遠,也是心理上的幽微。我不僅深入了偏僻的山村,更窺見了中國家庭最私密的情感世界。我當然不會忘記這一切。 這本書記錄的,就是這個故事在我眼前緩緩展開的過程。謹以此書獻給全球十六萬名被收養的中國兒童,希望能以棉薄之力,幫他們了解自己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成為現今的模樣。

延伸內容

◆卓越……引人入勝又令人不安……芭芭拉.德米克是我們最優秀的東亞紀錄者之一。她筆下的人物刻畫豐富立體,這些往往經過多年報導的故事,帶來罕見的情感震撼。 ──《紐約時報》 ◆這本書強而有力地印證,要真正讀懂中國,必讀芭芭拉・德米克的作品。她總能揭開當局極力掩蓋的真相,文筆充滿人文關懷又兼具文學美感,敘事如小說般引人入勝,但句句屬實,字字擲地有聲。 ──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德米克以無可挑剔的同理心書寫每一位當事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她以少數西方觀察者能達到的方式,捕捉到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精髓。 ──《泰晤士報》 ◆德米克的故事赤裸裸地揭露了中國人口控制實驗的毀滅性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口失衡問題——這個國家至今仍在努力修正。書中還描繪了推動國際收養需求的社會和宗教潮流。這兩個要素在書中匯聚成一場完美風暴。 ──《彭博社》 ◆卓越之作……芭芭拉.德米克動人地追溯了這段中國海外收養的歷史及其在太平洋兩岸產生的漣漪效應。 ──《華爾街日報》 ◆德米克以優雅而富有同理心的散文講述了這個如噩夢般的故事。這是一部力作。 ──《出版者週刊》 ◆在這部駭人的揭露作品中,《洛杉磯時報》資深中國特派員兼調查記者德米克……以驚人的細節層次、細膩入微、同理心和優雅,講述了這些脆弱家庭的故事。 ──《書單》 ◆本書以熱情的筆觸與縝密的細節精彩呈現,讀來宛如步調緊湊的偵探小說,只不過受害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無數無辜的女童。 ──方鳳美(Mei Fong),《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One Child)作者、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得主 ◆歷經十餘年深入中國偏鄉與德州小鎮的採訪,芭芭拉・德米克寫下這部時而令人心碎、時而溫馨感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看到欲罷不能,看完後又一直念念不忘,不斷與朋友分享討論。 ──鄺麗莎(Lisa See),《譚夫人的女人圈》(Lady Tan’s Circle of Women)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資深駐外記者德米克以洞察力和敏感度講述這個故事……德米克的深度訪談和生動筆觸,將以斯帖、雙潔及其親屬既描繪為不同文化的象徵,也呈現為複雜的個體……這是一個關於堅韌和情感成長的動人故事。 ──BookPage星級評論 ◆芭芭拉・德米克精準地捕捉其筆下人物的心思與情感,讓人有時忘了自己是在讀紀實作品。她把社會中看似平凡的悲歡離合,化為電影般震撼人心的磅礴故事。在她的筆下,每個人的故事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那些生命中的美好、尊嚴與奇妙,透過她的文字躍然紙上。 ──馮哲芸(Zhuqing Li),《唯有紅花綻放》(Let Only Red Flowers Bloom)作者、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前駐華記者 ◆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詳實地記錄了中國計畫生育政策所造成的痛苦影響。這部充滿同理心、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的敘事作品,帶領讀者了解國際收養背後的複雜困境。 ──李竹青(Zhuqing Li),《花香園的女兒們》(Daughters of the Flower Fragrant Garden)作者、布朗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這本震撼人心的非凡作品,為那些被遺忘的人發聲。這個雙胞胎被迫分離的故事,不只談兩個女孩相隔重洋仍血脈相連的牽絆,更是成千上萬個家庭因政策、貪婪與謊言而支離破碎的縮影。 ──欣然(Xinran),《無名中國母親的來信》(Message from an unknown Chinese Mother)作者 ◆這是一個令人揪心卻又難以釋卷的真實故事,講述一個中國家庭在「一胎化政策」的高壓下,被迫放棄「非法超生」的骨肉,而這個孩子最終輾轉由美國父母收養的故事。 ──夏偉(Orville Schell),《富強之路》共同作者、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紐約)主任 ◆這是一個關於心碎、羞恥、分離和無法彌補傷害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關於愛的故事。 ──布蘭尼根(Tania Branigan),《紅色記憶》(Red Memory)作者、《衛報》駐北京記者

作者資料

芭芭拉.德米克 Barbara Demick

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耶魯大學畢業。2001年加入《洛杉磯時報》,曾擔任北京分社社長長達七年時間。她的北韓報導為她贏得了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人權報導獎,以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外交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iplomacy)的獎項。她為《費城探究者報》做的塞拉耶佛報導為她贏得了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與羅伯特.甘迺迪獎(Robert F. Kennedy Award),並入圍普立茲獎最佳國際報導獎項。《我們最幸福》一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的決選書單,並榮獲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吃佛》獲《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著作已被譯成二十五種以上的語言。目前是《洛杉磯時報》特派記者、《紐約客》撰稿人,最近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擔任記者。 著有《洛加維納街:塞拉耶佛一處鄰里的生與死》、《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相關著作:《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新版》《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基本資料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不分類 出版日期:2025-09-25 ISBN:9786263109643 城邦書號:RV1276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