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排行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打造你要的人生:歐普拉與哈佛教授談「更幸福」的藝術與科學
-
我,91歲依然熱愛學習:在生活、旅行、互助當中,找到想做的事,快樂去做,就能安心自在
-
清理負面情緒的自我對話:練習對自己好好說話,鬆綁焦慮慣性
-
豐盛之流
-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擁有越少,越幸福:擺脫物質束縛,讓人生煥然一新的極簡之道【暢銷新版】
-
我們最快樂:Hygge,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精裝典藏版】
-
愛的業力種子──4步驟和19個練習,讓你從創傷到圓滿,顯化出自己的理想伴侶
內容簡介
超過16萬粉絲敲碗期待!療癒系人氣IG創作者春小姐Haru的全新作品!
「每個人其實都值得擁有一段『不需為別人交代的時間』」
你可以恣意地去做想做的事,或是什麼都不做
「我想要過上『連自己都會羨慕的生活』」
如果三十歲還是普通人的話,就會使用魔法
去全心全意地為自己而活,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不管你是已婚單身,或是月領高薪卻總是笑不出來, 抑或是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都可以是出發的理由,出發前往心裡的遠方, 或是任何一種理想中的日常。選擇離開活得熟悉的地方,選擇去相信自己的直覺。是因為我想活出一個「被自己承認的人生」,並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離開,而是因為那份「野性」在提醒自己:如果我再不去感受、再不去靠近那個可能的自己,內在的花朵會開始枯萎。
✦去相信那個「好想會很有趣」的念頭,都可以是出發的理由。
✦「打掉重練」充滿未知和不安,但其實 一次次鞏固自己「是誰」的過程。
✦開始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擅長或不擅長什麼,而這種過程,長出了自信與自愛。
✦「失敗了怎麼辦」為這個問題而感到焦慮。最後只有一個方法能解決——戰勝它。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GAP YEAR x東京後青春假期
這場「生活的空白_____」並不可怕,你會發現「原來這樣生活也可以」。
如果能有完整的一年、一段長長的時間,可以暫時跟原本的日常告假,啟動一場大人專屬的暑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會是你的嚮往的。春小姐Haru選擇啟程憧憬裡的東京,在日本人環伺的大型和服公司打工,用不熟悉的語言努力填補對話裡的縫隙,彷彿歷經一場長假大冒險,而這個期間限定的人生出走。
✦「不知道的事情,就只是還不知道而已。」為自己創造緩衝區,浮上水面偷偷換氣。
✦只是需要那麼一次經驗就足夠,去承認「我好不甘心」,然後一邊哭,一邊走。
✦這並不是一趟「尋找答案」的旅程,反而更像在和每一個版本的自己同行。
✦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是一段反覆且不舒適的自我觀照。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如何快樂,又是如何爲生活而感傷。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希望是一個能看見別人優點、帶來勇氣的人。
生命是段觀看自我的旅程◇把「想像化為現實」的魔法
東京打工度假的生活實況劇集,也是大人專屬的長假心得報告
這段經歷,就像春小姐Haru喜歡木香玫瑰那樣,每年花開時,總會想起曾經那樣不顧一切地為了自己而活的自己,以及曾經相遇的那些可愛的人事。這些文字是用真實的衝撞記錄的心境變換,試著給你一些陪伴,去直面你的不安和恐懼,回應你的疑惑或猶豫,答案或許不會那麼快地明朗出現,但是,探索的這一路上,已讓生命有了不同的樣貌與重量。
✦這不只是「長大」,而是在成為大人的過程中,變得能寬容地對待自己。
✦當我們一走得深,就無法再以原來的樣子走回原位。
✦人的改變,察覺的時候是一瞬間的,一瞬間的力量是很大的,像電光石火。
✦我不再花時間去想「社會期待的性格」,而是接受並承認,我自己便是這樣。
如果你正經歷的是沒有人回應、沒有劇情高潮的生活,那並不孤單。
這本書就是想陪你站一會,一直到你想走的時候。
Amber.L|日語教育YouTuber
Miho|旅日作家
Sabrina Yew、
Zoey|佐編茶水間Podcast創辦人
Lynn|三分鐘行銷在學中
小林賢伍|旅遊作家
鈴木真知子|双木林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蔡欣妤(Deby Tsai)|前旅日日雜官方部落客/日本美大畢業生
閱讀小姐|社群創作者
搭肩推薦(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序)
目錄
前言 現在的自己,是能夠這麼做的嗎?
CH.1 如果30歲還是個普通人的話,就會使用魔法
現在、這裡、我
不管幾歲都是最好的年紀
走進迷茫的冬日狐狸
人生是規則自定義的沙盒遊戲
理性並非唯一的工具
我說「我要走」,他說「好。」
去相信「好像會很有趣」的念頭
把每天都過成「喜歡的樣子」
除了這裡,我哪都不想去。
最討厭東京了
第二次的東京
異鄉人們
我做了我能做的所有努力
不將就的最低限度生活
大人的暑假要開始了
CH.2 東京後青春假期
從零開始的東京生活
水淺蔥色的勇氣
生活裡的魔法咒語
在東京,有了想見的人。
語言改寫了我的東京樣貌
觀察他,然後愛他。
讀懂幸福是茄子米糠醬菜
東京的她們
閃耀的孩子
你很討厭台灣嗎?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古老、毫無光澤,卻閃閃發亮。
沒有正確答案的生活方式
坐長長的車去看雪
我與他的光毯
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所有相遇都是季節限定
CH.3 生命是段觀看自我的旅程
四月的櫻花
上升負荷
不動搖的軸線
把「想像化為現實」的魔法
最好的一年
後記
序跋
前言 現在的自己,是能夠這麼做的嗎?
剛搬到東京時,正值夏季將至。收拾好從台灣寄來的所有行李後,我便出門,在住家附近隨意晃晃。確認郵局的位置、便利商店與乾洗店的方位,也順道熟悉一下街區的模樣。我落腳的地方是一處安靜的住宅區,幾乎沒有商業設施,從車站走出來,也看不見超市的招牌。和熱鬧的中心還有一小段距離,步行約莫十分鐘。
我穿著一件白底、印有黃綠色英文字母的短袖T恤,搭配一條陪我兩三年的淺藍色牛仔褲。腳上塗著出發前在台灣擦好的橘紅色指甲油,踩著小羊皮拖鞋,走在那條平凡無奇、日常得有些無聊的街道上。五月日暮時分的風帶著一絲清涼,輕柔地掬起金黃色的陽光,映進我深棕色的眼瞳中,亮得清晰。風從我身後吹來,也輕輕將髮絲捲起,東京,深知我對這種美無法自拔。
在東京的這一年,對我來說,是重新靜下來,傾聽自己聲音的時間。我並不會說這本書裡有解答,也並不想鼓勵任何人去休學、辭職,或是出國打工度假。我想說的是:每個人其實都值得擁有一段「不為別人交代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可以恣意地去做想做的事,或什麼都不做。這不用向誰解釋、不用定義價值的時間,會是生命裡最私人且珍貴的寶藏。它在壽命的長河中如此短暫,但正是一種不慍不火的、輕柔的小型革命。這場革命無人傷亡,也無需大聲呼喊口號,可是歷經革命的人,都將變得不同,都將迎來自己的新時代。
這段時間裡,去成為寧靜的觀察者吧。不張揚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每一天的日常中,去認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抗拒什麼?又希望什麼?像一位學者去研究一項主題,花時間、做大量田野調查,或反覆在實驗室中嘗試那般。
因為「關於自己」我們尚未明白。
在歷經這一年脫離主流軌道的時間後,你並不知道你會收穫些什麼、又會變得哪裡不同。可是,孩提時代對世界萬物純粹的感受,在成為大人的路上我們沿路遺忘。青春時代的抗拒和不安,隨著工作和繁重的日常壓抑而淡忘。當我們成為大人,卻再次回到那種敏感的年紀。試圖重新感受光線、氣味、溫度與心跳的頻率時,反而會感到徬徨與迷茫。「現在的自己,是能夠這麼做的嗎?」的憂慮成為了主題。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為一本陪伴、且能夠帶給人勇氣的書,就像跟你一起重新再過一次青春期暑假的朋友。如果你正計劃一場講出來會被爸媽、這個社會說你不務正業的事情的話,去做吧!因為這場「生活的空白」並不可怕。又或者你不知道怎麼了,覺得無聊、卡住了,那也沒關係。我並不是想告訴你「會好起來的」,也不想安慰你「沒事的」,而是想讓你知道,那樣的感覺我也明白。
如果你正經歷的是沒有人回應、沒有劇情高潮的生活,那並不孤單。因為多數人的生活,大都是這樣。
我寫這些,就是想陪你站一會,一直到你想走的時候。
而你要走的時候,會來的。
寫於東京世田谷松陰神社
內文試閱
去相信「好像會很有趣」的念頭
就像重新回到十八歲的暑假,我滿腔熱血與躍躍欲試。二十九歲的我,拋下家裡那隻胖橘貓、我的另一半,離鄉背井、跳脫舒適圈,隻身前往異地生活。那一刻,就像打開了一扇門,門後是一條從未走過的小徑,小徑旁繽紛的野花綻放著為我送行。我開始思考:該住在日本的哪個城市?找什麼樣的工作?最後,吸引我目光的,是一家和服公司。
第一次認識這家和服公司,是在一場台日交流說明會。介紹簡報照片中的模特兒,與我印象中的和服穿搭大相逕庭。一席綠得接近黑的面料上,有近似手繪且不連貫的直線條圖樣。和服下襬還有流蘇裝飾,裡頭搭配著一件黑色帽T,腳上穿的是一雙皮製黑色綁帶平底鞋。她站在海岸邊的岩石上,神情自若。那一刻的她,不是沉重、拘束的模樣, 反而是一種「現在就該這樣穿」的全新提案。
大概是天生對這樣的照片沒有抵抗力,心中「好喜歡!能設計出這樣東西的人,一定很有想法」的念頭油然而生,便把品牌名稱用鉛筆寫在筆記本上。活動結束正要離開時,被協辦活動的朋友認了出來,經由她的介紹認識了主辦活動的高崗。她穿著白色五分袖圓領洋裝,和一雙白紫色相間的平底鞋,精緻細長的金耳環垂在耳下,朝我遞出了名片。
那張薄薄的名片,就像劃開未知大門的魔法鑰匙。而高崗,也許在我身上看見了某種潛力。那時的我並沒有預料到她會對我的人生帶來那麼劇烈的變化。但或許,人生真正有趣的地方,正是在那些沒有劇情安排、卻忽然出現的選項裡。我對她說:「如果真的要在日本工作,我想做一份在台灣做不到的事。」語氣平穩地接著補了一句:「如果一個台灣人,在全是日本人的和服公司工作,肯定很有趣吧?」幾天後,我收到她的訊息。大意是說,她覺得我非常適合,而對方也對我充滿了好奇。大多數人可能是因為「很喜歡和服」,才想進入和服公司,但對我而言,那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真正吸引我的,是那種身為局外人卻選擇靠近的姿態。我想看看,從異鄉人的觀點,在一間充滿日本傳統的公司裡,我會怎麼活出屬於自己的角色?因為這一年對我來說,是我對自己的驗證。
即使我不確定和服公司是不是「我喜歡做的事」,但我有想靠近它的直覺。我相信,一定有什麼值得我探索的地方。就算是我身上的原始設定——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特立獨行的追求在作祟也沒關係。空白的一年,我想要讓它被未知的事物填滿,用一種我從未想像過的方式,讓我過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二十九年、再熟悉不過的人生變得有趣。
很多人認為,必須要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才可以,但並沒有人一下子就能確定自己喜歡什麼。有可能這三年喜歡打電動,下個五年喜歡閱讀。就算小時候討厭青椒、茄子,長大會變得喜歡也說不定,因為我就是這樣的孩子。溫柔地接受自己「還不清楚」的這件事,對這個世界是否有點太難了?但只是「好像很有趣!」的起心動念,是價值連城的。這種微不足道的心動、感性的直覺,在理性當道的社會中,似乎失去了它原本該有的重量。這是件可惜的事,它讓一切都變得困難重重,連嘗試起步的輕盈都變成沉重,只因為大多數人告訴我們「直覺是不可信的」。
我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是忘了傾聽那小小的、微微閃光的「嗯,好像不錯耶」的聲音。「插花好像很好玩!」就花錢去上一堂花藝課吧,「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趣!」就買下來回家靜靜地看吧,就算你上完那堂花藝課覺得帶花回家好麻煩,或是那本書看到一半就再也不看也沒關係。
所有的體驗和感受,都是構建自己最好的方式。那是一種越辯越明的過程。開始能理解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擅長或不擅長什麼,而這種搞懂自己的過程,長出了自信與自愛。而我只是相信了我那「好像會很有趣」的直覺一次。
東京的她們
原先對日本職場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女性結了婚、生了孩子,就很難再兼顧職場生活。實際在東京工作後,我發現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女性——結了婚、有了孩子,卻仍每天準時進辦公室,處理業務、參加會議,絲毫不曾鬆懈。她們不是用聲音證明自己,而是用一次次的出現與堅持,讓我看見什麼是溫柔卻強韌的力量。我真的覺得,女性是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動物,充滿智慧、堅毅與難以言喻的耐性。
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中,看見不一樣的可能,也進而反思自己,婚後的我該怎麼樣生活?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女性?我經常覺得人活出了某種方式或是某條路的時刻,就是對後輩的證明,是一種例證。婚姻並不是要人放棄或限制,而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大多數男性不會問「結婚後我要怎麼安排生活、事業與自我價值?」因為社會通常沒逼他們去選。但對女性來說,那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初識羽生,是我第一次去產地出差的時候。她留著一頭俐落的短髮,妝容簡單乾淨,完全看不出已經四十歲。那是六月,沖繩的太陽毫不留情,一行人前往產地拜訪,同時舉辦棉狹帶的表彰式。我們從東京飛抵那霸,在機場的會議室簡短開過會後,轉搭往石垣島的班機。她穿著一件藍色絞染的棉質浴衣,搭配白色魔鬼氈運動涼鞋,背著一個運動社團常見的超大黑色後背包。
在某些人眼中,這種和服穿搭簡直是「不合規矩」,但羽生卻用行動表示「和服應該貼近生活,隨著時代進化」,她是那種懂得應變、充滿活力又愛笑的女性。簡單打過招呼後,她一邊整理資料,轉過頭問我是不是第一次來石垣島。語氣輕鬆,像是老朋友般自然。知道我是台灣人後,總是特別關照我,但從不以那種「怕你聽不懂」的方式降低語速,也不會特別簡化語言。她對我既親切,又充滿信任。那種「知道你是台灣人,所以我就講得簡單一點」的態度,在她身上從沒出現過。像這種需要過夜的出差,她也從不焦慮。即使她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她總是笑著說:「他們比我想的還堅強喔。」
住在竹富島的夜晚,是我至今最難忘的一次。稀薄的月光透過障子映在榻榻米上,就像住進一座名為「海」的宇宙,除了潮聲緩緩如夜曲之外,什麼聲音也沒有。我走出旅館的石垣,發現整條白沙小徑上,只有我們這座旅館還亮著燈。望向兩側,是樹林與無盡的黑暗。羽生也剛從房裡走出來,叫住我。她說:「那邊有個地方可以看到整座竹富島喔。」於是,我們兩人穿著睡衣與睡褲,踩著拖鞋,再一起慢慢爬上瞭望台。遠處的漁光與島上僅存的幾戶人家的燈火交錯著,頭頂的星空則像從天上傾瀉下來。那一刻,星光與人心都是絕對的奢侈。
我們朝著海岸走去,雖然我已經記不清我們聊了什麼,但是「她是個溫柔且敬重別人的人」這樣的印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裡。隔天表彰式結束後,她特地對我說:「春,你真的很厲害。就算不確定現場需要做什麼,也會觀察氣氛、主動配合,這就是你的長處啊。」羽生一直是那種能夠看見別人優點的前輩,溫柔而堅定、不拘小節,也始終懷著善意。讓我想,等我到四十歲,也想做這樣成熟的女性。從育兒、家庭、職場時而平衡時而混亂的生活裡,仍然對他人保持這樣的態度。
後來被調去設計部,認識了杉田。她有一個正準備考大學的孩子,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卻從未因為育兒而中斷自己的設計師職涯,還常常帶著孩子一起去看美術展覽。她家的高中生通常都自己準備便當、打理生活起居——和我印象中日劇裡那種母親形象,完全不同。
男性的職場存在,在社會中經常是「被預設在場」的。他們不需要用出席、耐性、觀察來證明什麼;社會也不太會問他們「你怎麼還在工作?孩子誰顧?」而女性的在場常常是「爭取來的」,即使已被制度接受,仍然需要用實際表現去不斷「合法化」自己的存在。
有次午休時,部門只有我們兩個,她問我:「春,要不要去吃沾麵?」我眼睛一亮:「是那間有蝦子和羅勒的沾麵嗎?」馬上跟著她走到附近的排隊名店。一邊排隊,我們聊著她讀高中的大兒子最近有沒有交女朋友,偶爾也談談工作裡那些喜歡與不喜歡的細節。她笑著說:「春,你真的很有趣,肯定是個抽屜很多的人!我們家三個男生,每天都在期待你又說了什麼新話題呢。」 情人節那天,我送了她小兒子一顆巧克力,據說他開心得不得了。
杉田總是爽朗得像個大姐。同部門的米德因為迷糊挨罵時,她會在事後悄悄安慰;或是和我年紀相仿、從沒想過出國的德井,也在我和杉田的勸說下終於去辦了護照。她總是簡單、乾脆地鼓勵著身邊的人。偶爾講起自己年輕時犯的那些傻事(像是騎車時搞錯油門和煞車),不管聽幾次,我還是覺得好好笑。她讓我知道「美好的大人」的樣子,不一定是完美地把每件事都做好,而是能夠一邊活著,一邊不吝嗇地給出笑聲與善意。
在攝影棚工作時,看著杉田一邊指揮現場、一邊打著電話四處聯繫的模樣,也讓我第一次具象地想像起自己成為那個年紀時的模樣。我婚後來到東京,總是有人問:「那妳先生怎麼想?」「不覺得結婚後應該留在台灣嗎?」「他支持妳來東京嗎?」這些話,大都來自女性。我知道她們未必有惡意,但那些提問就像一道道無形的牆,默默提醒著我:身為女性,許多選擇至今仍需解釋。
我也常想,為什麼我們總是聽見女性傷害女性的故事,而不是女性彼此扶持的故事?但也正因為遇見了這些女性,我才明白,答案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可以更有底氣與勇氣,去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模式。
即使到了三十歲,我也仍然在摸索「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希望自己是一個能看見別人優點、帶來勇氣,甚至能成為他人最好例證的女性。
上升負荷
近年有部我很喜歡的漫畫作品叫《來自深淵》。主角居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上,島上有個超巨大的洞穴名「深淵(Abyss)」。整部故事,是在講述主角從地表深入深淵的探險奇幻故事。洞穴中有個神奇的設定,叫作「上升負荷」。那是我在整部作品裡最喜愛的設定之一。當人進入深淵並想向上返回,超過十公尺高時,會因為「上升負荷」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僅從深度約幾百公尺,返回地表時,會感到頭痛不舒適。但隨著下潛越深,上升負荷就越大,牙齒掉落、身體扭曲……。
當我們一走得深,就無法再以原來的樣子走回原位。隨著時間進程,人會因為接觸到的人、事、物而產生變化。當我回到台北,打開家中衣櫃時,發現幾乎所有的衣服明明都穿得下,卻全都不想穿了。並不是時尚變化快速,而是「這樣的衣服,和現在的自己格格不入」。和朋友的話題,沒辦法再耐著性子。去討論誰認識了哪個男生、談了什麼樣的戀愛;買了什麼車、要學投資賺錢……,這些語言,對現在的我而言,顯得遙遠。曾經親密的友誼,讓我無言以對。
我確實失去了某些交友圈、失去一年在台灣生活,與他人或社會的共同回憶,也失去了帳戶裡的錢。但我隱隱知道,在這一年裡,我好像找到了一種獨特、無法明說的感受。人的改變,察覺的時候是一瞬間的。一瞬間的力量是很大的,像電光石火。有的人說「我擔心,回台灣後一切『恢復正常』的樣子」,但我總會想「你已經變得不同,只是還沒有察覺」。人失去了安穩且喜愛的日子,換來一場神奇的冒險,又怎麼可能會是相同的?只是沒有那麼多人告訴你,代價是在回頭時出現,而不是當下。
二十三歲時,我在故宮博物院見到一位女性。我並不知道她是誰,她有著微彎的瀏海,看起來相當可愛。帶著光澤的黑髮,綁著隨性自然的低包頭。橢圓形的細銀框眼鏡後方的眼眸,則帶著沉靜安穩的氣質與氣場。她自然切換著中文、英文、法文和前來博物館的觀光客說明的樣子,一直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的心裡,忽然響起了「我想要成爲這樣的人」的直覺。那種感覺很神奇、很難忘,三十歲了,我還是記得那個人的樣子。但其實當年的我,並不知道「該如何」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只是一直記得很深,而那是種很曖昧又痛苦的心境。我的心裡有強烈渴望「成為某種樣子」的自我想像,同時也一直在想著「要去接觸那群我覺得厲害的人。」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瘋狂地閱讀和進修,和大學或高中時的朋友,再也說不上話。當時的男友曾覺得我像「住在火星」一樣遙遠。我的身邊沒有任何人,尤其是長者或是前輩,或是值得尊敬的智者。人際關係切換時,我感覺到非常孤獨。就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一直到這兩年,開始出現了一兩位可以聊深刻的話題、而不進入二元對立的選擇之中的人。也只有少數人願意和我談論並深究本質,而不批判我,讓我感覺安心。這些人出現時,沒有發出聲響。他們的出現不是為了拯救我,也不帶任何鼓勵性的話語。只是靜靜地,在我需要沉默的時候,理解這種時刻存在之必要。或在我講出某個太過抽象的形容詞時,他們能點頭表示理解。像是在長久的宇宙通訊裡,第一次在黑暗中聽見回音。
我也才慢慢明白,自己早已悄悄走近了曾經想成為的樣子,只是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變得更容易專注、更沉靜、更少被外界干擾,開始能夠真正聽見他人的說話,也更懂得什麼時候該閉嘴。甚至有時,會有年紀比我小的人私訊問我一些關於創作、感受或職涯的問題,他們說:「我覺得你好像會懂。」我讀完那些訊息時,有點驚訝,原來我已經被看見。而那個我,是我努力了好久、想靠近的那種人。
生命再度顯示了祂的神奇,並向我證明了萬有引力。
當我找尋時,我同時在接近。而他們,也正朝我襲來。
延伸內容
作者資料
春小姐 Haru 1995年生。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拿你沒轍」。 十歲時熱衷於寫言情小說,長大後一度覺得自己無法寫作,卻又被文字重新帶回。 現透過IG上的書寫與影像,記錄台灣與日本之間的生活故事。 著有《勇敢踏上日文學習之路!》一書。 Instagram @haru_jplife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