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雙11|開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大愛一家:從臺灣到土耳其的慈善路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大愛一家:從臺灣到土耳其的慈善路

  • 出版社:布克文化
  • 出版日期:2025-11-13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書虫VIP價:315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本書為慈濟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胡光中的口述歷史。全書記述胡光中前半生不凡的經歷,以及後來因緣際會與慈濟攜手合作,共同於土國當地推展慈善、醫療等志業,其後並援助流徙土國的敘利亞難民及孩童的生活及教育,以及接濟因戰亂出逃的烏克蘭難民的種種慈善歷程。 胡光中生長於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十六歲的莽撞少年,因緣際會留學利比亞,因此經歷戰火的洗禮。十七歲時與小他一歲的周如意相識,多年利比亞與臺灣近八千公里的遠距戀情幸得以維繫,有情人最終成為美眷,並在土耳其定居、經商。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歷經一場驚天動地的世紀強震,胡光中以臺商身分挺身投書《聯合報》,質疑「救援土耳其 台灣在哪?」因而與前往土耳其勘災的慈濟志工有了接觸,從此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以穆斯林身分受證成為慈濟志工,並擔任慈濟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在當地推展慈善賑濟、醫療救助等慈濟的志業。 二○一一年敘利亞爆發內戰,流亡至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達數百萬。不捨難民孩童為負擔家計淪為童工而失學,胡光中與周如意夫妻誓言要讓難民孩童重新揹上書包就學。在異國環境落地生根的外國人,要幫助淪為戰爭難民的外國人,其間勢必要經歷諸多挫折與挑戰,所幸他們排除萬難在伊斯坦堡創建了滿納海學校(Manahal)。Menahal的阿拉伯文原意是「沙漠中的泉源」,寓意期盼這群因躲避內戰而淪落異國的難民孩童,能憑藉這所學校從教育的沙漠中找到知識的泉源。 二十多年來,胡光中偕同妻子周如意及慈濟志工余自成,以及土耳其當地志工,及時為苦難的人伸出援手,齊心協力為慈濟的志業奔走。

目錄

【推薦序】 證嚴上人的穆斯林弟子──顏博文 跨越信仰的慈悲見證──鄭泰祥 【編者序】 真主信徒 菩薩行者──郭慧娟 【自序】 愛是共通的語言──胡光中 序幕 第一幕 潛藏涵養─戰火的考驗 第二幕 利見茁壯─異鄉是家鄉 第三幕 驚變見機─震災的因緣 第四幕 念轉境轉─病苦的體悟 第五幕 愛灑敘民─悲智的運用 第六幕 永不落幕 附錄一:佛教精舍中的古蘭經 附錄二:土國鐵三角─余自成師兄眼中的胡光中

延伸內容

【推薦序】證嚴上人的穆斯林弟子 二○二三年二月六日,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邊境接壤一帶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八的強震,共造成土、敘兩國計五萬九千二百五十九人死亡、十二萬一千七百零四人受傷,以及二百九十七人失蹤,是該區域百年來遭遇最強烈的地震。 地震發生後,土耳其當地慈濟志工協助各項賑災發放,其中「物資卡」發放逾四萬一千戶,受益人數達二十萬人,累計賑災投入金額已超過新臺幣七億元。 慈濟基金會於同年七月率團赴土耳其,實地了解當地災民的生活現況,並訪視敘利亞難民家庭。在深入了解難民的需求後,慈濟將規劃興建學校,擴大招收敘國難民孩童,並照顧難民家庭。 慈濟與土耳其的因緣,早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就結下,而其中的關鍵人物,正是本書的主角——胡光中師兄。 就在當地時間八月十七日凌晨三點,土耳其西北部科賈埃利省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的強震,造成一萬七千一百二十七人死亡、四萬三千九百五十九人受傷,超過五十萬人無家可歸。當地臺商胡光中投書媒體質疑臺灣未伸援手,報端標題是:「救援土耳其,台灣在哪裡?」但當時的他並不知情,其實慈濟早已派人前往勘災預備援助。後來慈濟與信仰阿拉的虔誠穆斯林胡光中聯繫上,從此開啟他往後與慈濟這個佛教慈善團體分不開的因緣。 二○○○年一月,慈濟於伊斯坦堡設聯絡點,由胡光中師兄任負責人。二○○一年五月,光中與妻子周如意同時返臺接受證嚴上人授證,成為首例伊斯蘭教徒的慈濟委員。二○一一年,敘利亞爆發內戰,難民四處奔逃,國境南部與敘國接壤的土耳其,三年內湧入的敘國難民人數已達百萬,街頭可見難民在路邊乞討。光中師兄眼見不忍,透過臺灣慈濟基金會的支援,開始發放物資給難民。因為大批難民湧入,當地無良商家遂以低價聘僱黑工乃至童工,難民為求生活亦不得不從,在各取所需情況下,當地生活環境更趨惡劣! 為了挽救難民孩童的就學權利,避免他們淪為街童或童工,光中師兄殫精竭慮,在躲避戰火的敘利亞籍大學教授主麻(Cuma)協助、以及慈濟基金會的奧援之 下,開辦了土耳其全境第一所難民學校——滿納海(Manahal)國際學校。「滿納海」在阿拉伯語意思是「沙漠中的泉源」,象徵為戰火下的孩童帶來希望。 記得光中師兄曾分享一段真實經歷:在學校開辦初期,土耳其志工們主動邀請敘利亞難民孩童來上學,但當地雇主為了留住難民童工,以加薪二百里拉(約合新臺幣一百八十八元)為誘因,當時志工們擔心難民孩童恐怕不會來註冊上學,意外的是,難民孩童最後居然決定來上學。志工們好奇詢問為何難民孩童願意來上學,結果有孩子說,「我願意用二百里拉買一個希望」。志工們當時聽到這句話,他們當下心情是激動的,而內心更有著滿滿地感動。為了幫助孩童安心就學,光中師兄也向慈濟基金會爭取,同時補助難民孩童的家庭,以減輕因少了孩童打工收入的生活負擔。這個作法是相當細膩而且體己的。 後來滿納海國際學校招收了三千名敘利亞難民孩童,同時照顧了六千多戶難民家庭。但由於學校的校地活動空間稍嫌不足,依土耳其政府規定只能提供一千個學籍,因此慈濟基金會另外購置了一塊面積約九千多平方公尺的土地,要再興建三所學校,預估可以擴大招收六千名以上的敘利亞難民孩童。 光中師兄生長於臺灣的穆斯林家庭,年少時因緣際會到利比亞留學,也因此直接經驗到戰火的逼近與無情。後來與如意師姊的臺灣和土耳其遠距戀情修成正果,夫妻倆在土耳其經商打拚。二○一三年還曾擔任中華民國回教朝覲團團長,率團至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朝覲。因緣際會下,光中師兄接觸到慈濟,並走入慈濟、深入慈濟,如意師姊夫唱婦隨,也加入慈濟這大家庭,加上余自成師兄,三人成為土耳其慈濟鐵三角,在當地深耕慈濟志業多年,在他們的帶動,以及當地志工和臺商推動下,從二○一四年到二○二○年間,有二百二十多萬人次的敘利亞難民得到援助。至今也已培訓上千名敘利亞難民志工,不僅照顧敘利亞難民家庭,同時也照顧土耳其當地弱勢家庭。 本書巨細靡遺記述了光中師兄的不凡經歷與慈悲大愛。趁率團親赴土耳其之便,得以近距離接觸,除了深刻感受光中師兄與如意師姊同修同心,協同慈濟人援助當地弱勢苦難人,並發揮智慧願力,帶動當地與難民投入志工,擴大善與愛的漣漪,影響更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 上人說「大愛無國界」,這句話在胡光中師兄身上得到充分印證,因為慈悲與大愛,信仰阿拉的虔誠穆斯林,可以授證成為慈濟人,並且成為慈濟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他的不凡作為,令人折服;他的愛與包容,無邊無界。有幸得識其人、拜讀其書,樂為之序。 顏博文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跨越信仰的慈悲見證 我認識光中的時間,其實比他認識我還早。我比他年長幾歲,當光中還在利比亞留學時,我已經完成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學業並返臺。我們原本應該是兩條平行線,幾乎沒有交集的可能。 轉捩點是一九八八年——我在沙烏地皈信伊斯蘭,成為穆斯林。從此,我在親友眼中變成了所謂的「基本教義派」,生活與信仰緊密結合。由於臺灣穆斯林社群規模極小,我熱心參與各地的伊斯蘭活動,因而認識不少本地穆斯林,也自然會在不同場合接觸到那些赴利比亞學習《古蘭經》的「經生」。當時那群留學生中,不乏陽光、高大、俊朗之輩,光中就是其中之一,這便是我對光中最初的印象。不過當年我們並沒有留下任何具體的互動記憶。 一九九二年我進入外交部,之後陸續派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及比利時。期間,偶爾從媒體等不同管道聽說光中在為慈濟工作。當時的我對伊斯蘭教義了解尚淺,對他擔任慈濟志工一事感到不解——心中不免嘀咕:「為什麼不來為我們伊斯蘭社群服務呢?」這個問號,在我心中懸了多年。 我與光中「正式」認識,是在我成為穆斯林的第二十五年——二○一三年底,我被外交部派任為駐土耳其代表,光中則是土耳其的僑領,雙方自然有接觸的需要。我們在臺北一間印度餐廳會面,談的卻是一件即將發生在沙烏地的重大活動——伊斯蘭朝覲。那一年,光中被指派為臺灣朝覲團團長,而我曾六度參加朝覲,自認可提供一些經驗參考。 那次見面的尾聲,光中講了一個被我錯誤解讀的笑話。他說自己平常幾乎不穿西裝,為了擔任團長才特地訂做了一套。我問花了多少,他張開五指,我脫口說:「五千?」他笑著答:「五萬。」事實上,擔任朝覲團長是一項只有責任、沒有實質報酬的工作。那套西裝,可能只為一項任務而穿,卻代表著光中對使命的重視與付出。二○一四至二○二一年,我與他密切合作多年,屢次見證他一貫的認真、無私、甚至近乎苛求自己的奉獻精神。 我在土耳其的七年,是與光中人生最緊密並行的時期,我在安卡拉推動提升臺土雙邊實質關係,他則以慈濟人身分,在伊斯坦堡默默耕耘。毫無疑問,他的努力為我的外交工作注入了重要力量。 我與光中,各自是臺灣官方與民間首次在土耳其援助敘利亞難民的推手。土耳其身為敘利亞難民的最大接收國,亦是難民進入歐洲的前哨,歐盟對其角色極為重視。我從雙邊關係戰略角度提出建議,促成臺北外交部同意對土國南部難民營進行若干援助計畫。 而光中則從教育著手,協助難民青少年重返學習正軌。我清楚記得,他一開始規劃在伊斯坦堡租屋接納難民學生,後來一步步成功說服當地公立學校,開放上下午分段課程中的一半時段與空間予難民學童使用。從一間學校,到兩間,最終擴展至六所與慈濟合作的學校。這是他一步一腳印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光中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他的夫人如意,始終是他最堅定的同行者與後盾。無論是日常行政支援,還是照顧滿納海的難民孩子們,如意不曾缺席。她那溫柔堅毅的身影,正是許多關鍵工作得以持續推動的安定力量。 光中做事的性格,是典型的「追求盡善盡美」。這恰是伊斯蘭教所推崇的精神——Ihsan,凡事追求卓越。我親眼見證他如何把慈濟在伊斯坦堡的善行,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來:從打下深層地基、灌入抗震混凝土、安裝阻尼系統、打造具韌性的彈性結構,最終蓋起一座能抵禦風雨與地震的人道堡壘——一棟立於苦難之地,卻不為苦難所擊倒的慈悲建築。 從二○一四年起,我努力推介慈濟滿納海學校給土耳其的政府部會、國會、學界與NGO,也介紹給臺灣前來訪問的官產學界代表。記憶中陸續來訪的包括外交部林永樂部長、柯森耀次長、史亞平次長、曹立傑次長、僑務委員會吳新興委員長、審計部林慶隆審計長、嘉義縣長張花冠、臺北市長柯文哲等政要。這些安排並非為慈濟宣傳,而是出於一種驕傲——我真心相信,滿納海學校是臺灣軟實力的具體展現。它不只展現臺灣人無私的愛心,更展現我們對良善與價值的追求。我也參訪過許多在土耳其援助敘利亞難民的國際機構,我可以拍胸脯說:滿納海的師資與教育理念,是我所見中最優質的。 光中能夠推動如此規模的人道行動,絕非偶然。最根本的力量,來自證嚴上人長年如一的信任與託付。這份信任,讓光中得以在遙遠異鄉做出最貼近人心的決定;這份託付,也讓慈濟在土耳其能扎下最穩固的根。 與光中共事,是我外交與信仰旅程中的一份福分。過去我曾疑惑他為何與慈濟合作,後來我明白,他與慈濟其實都在實踐伊斯蘭的博愛精神。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願主賜他平安)一生中,與非穆斯林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先知從麥加遷徙至麥地那的旅程,就是由一位非穆斯林帶路;當他遭麥加多神教徒迫害時,始終保護他的,是他的伯父——一位堅持原教信仰的異教徒。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合作推動人道行動,正是伊斯蘭的傳統與美德。慈濟對敘利亞難民的援助,不就是博愛精神的最好體現嗎? 光中的故事,值得被記錄,也值得被銘記。因為他的奉獻與付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見證——一位臺灣穆斯林,如何篳路藍縷,在世界舞臺上踐行信仰、實踐善行、承擔責任。願這本傳記,成為未來世代心中的模範。 鄭泰祥 前臺灣駐土耳其代表 臺北清真寺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資料

胡光中

胡光中、周如意口述 郭慧娟撰文 本書的口述者胡光中,是一位在土耳其經商的虔誠穆斯林,也是第一位經證嚴上人授證為慈濟委員的穆斯林、慈濟土耳其聯絡點的負責人。胡光中認同證嚴上人所說,宗教其實是大同小異,心大就同,心小就異;他更感謝真主,讓自己有機會接觸慈濟,從慈善行動中,認識到比別人更寬廣的世界。心大世界也隨之開闊,跨越不同宗教間的鴻溝,努力化解隔閡,追求其間共通的價值,胡光中正在其生命歷程中戮力實踐著。 負責採訪與整理的郭慧娟,是臺北輔仁大學助理教授,也是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過去的郭慧娟,專注在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而在參與志工活動後,佛法漸漸地走入她的生命中,讓她領悟到生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郭慧娟發揮她的文學專長,走入受訪者的生命,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美善的篇章。

基本資料

出版社:布克文化 書系:學習館 出版日期:2025-11-13 ISBN:9786267518786 城邦書號:1BE387 規格:膠裝 / 全彩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