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其他
普魯斯特與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在敘述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的故事,並同時揭露智力演化的奧秘,而其實此故事不斷地在我們眼前更迭、在我們指間流轉。隱藏在學習閱讀過程的背後,腦部構造及迴路相互之間不斷建立新的連結,簡而言之,我們之所以能夠學會閱讀,仰賴的全是腦部可塑性的設計;反之,由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我們正在閱讀時,我們的腦無論是在生理或智力層面,都永遠地改變了。若是語言是一種本能,另一方面作者則大膽立論:人腦並非為了閱讀文字而設計。書寫文字花了兩千年的時間才發展出來,新生兒更是需要兩千個日子才能學會閱讀,簡直就是要大腦全面改造才能適應文字。 作者以受世人推崇的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為象徵性的例子,並與相對而言無比單純的烏賊作對照,探索關於「閱讀」兩種截然不同的層面。普魯斯特的閱讀聖殿帶領讀者進入遙遠而美好的年代,科學家的烏賊實驗開啟了神經科學的大門、讓我們一探大腦如何閱讀的究竟,而這兩者恰巧提供互補的角度,幫助我們瞭解「閱讀」本質的繁複之美,還有其複雜奧妙的生物學基礎。 瑪莉安.沃夫博士的《普魯斯特與烏賊》在書寫語言的研究上貢獻良多,身為閱讀愛好者的她更殫精竭慮,在書中詳細分析了孩童大腦學習閱讀過程中的各種轉變,更深入探討「閱讀障礙者」的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讓身為讀者的我們,驚嘆於人類得以識字讀書的奇蹟。

序跋

致我的中文讀者:

  我很榮幸以英文撰寫這本書並得知這本書將有中文翻譯。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重新了解到地球上竟有如此驚奇豐富的書寫系統,各個書寫系統擁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及組織大腦閱讀的特殊方式。中文的書寫系統代表著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且流傳至今的組字法。就其本身而論,它是人類所擁有最珍貴的發明之一。了解且使用這種語文的你們或許對於中文字體卓越的書寫與表意方式習以為常。我不懂中文,僅能藉由語言學者的放大鏡看懂幾個中文字的特徵,不過我能告訴你,即使僅靠著這些有限的知識,我對發明中文漢字系統的人還是嘖嘖稱奇,十分佩服那些具有高知識性及藝術般外型的字體。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德國人文學者歌德,曾說過唯有當我們學習一種不同於我們所用的語言時,我們才會真正了解自己的語言。我最大的希望是中文讀者可以藉由閱讀這本主要是針對拼音文字的書來豐富自己對中文書寫系統的讚賞。在這之前,我從未想過這本書會被翻譯,在數個章節中,我曾比較過數個漢字及其他亞洲書寫系統。在中文翻譯版中,我多加了幾個比較的例子。畢竟,這最終都算是集體性的知識範疇,是關於我們語言間獨特的差異與更深層的相似性,由此人類都將瞭解這份難以形容的世界性禮物──藉由文字的書寫建構人類的心智。

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內文試閱

前言


  我這輩子都靠文字過活:尋找它們隱藏在腦中迴旋深處的位置,研究它們在各個層面的意義與形式,然後教導年輕人這份奧祕。在這本書裡,我想請你一同遨遊文字閱讀中最深奧的創造特質。我們正加速進入數位文化,在這個轉移的時期,沒有一件關於智能發展的事不值得我們仔細思量。

  情況的確是如此,尤其是從未有一個時代像目前這般明瞭過閱讀歷程的繁複之美。透過科學研究,我們對閱讀的益處愈來愈清楚,然而這些益處似乎又有被新型態傳播方式所取代的疑慮。檢視目前的現況並且反映我們想要積極留存的閱讀習慣,這是這本書從頭到尾不斷談論的主題。

  很久以前愛德蒙‧休伊(Edmund Huey)爵士寫過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他認為真正瞭解閱讀時大腦是如何運作,會是「心理學家最大的成就,因為這將得以描述人類心靈中諸多錯綜複雜的運作,解開此一糾結的故事,揭露出整個文明在歷史中最了不起的成就。」當代演化史與認知神經科學等諸多學門的成果,所累積關於「閱讀腦」(the reading brain)的知識想必會震攝休伊。我們知道每一種新型態的書寫系統都是發展自人類千年的歷史,需要人類大腦的不同適應方式;我們知道閱讀發展的諸多面向,從嬰兒一直到日益深入的專家級閱讀;我們發現難以學習閱讀的大腦,混合著閱讀障礙帶來的挑戰與天賦的神奇組合,這轉變了我們對閱讀的瞭解。綜合起來,這些領域的知識彰顯出大腦近乎神奇的能力,它可重組自身結構以學習閱讀,並且在這過程中形成新想法。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逐漸帶領你重新思考長久以來你可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比方說兒童自然而然地學會閱讀。在我們大腦學習能力的演化中,閱讀的行為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在許多人身上,特別是兒童,可能會產生奇蹟或是悲劇性後果。

  構思這本書需要一整套的觀點,這花了我好幾年的時間來準備。我是一個兒童發展與認知神經學的老師;是語言、閱讀與閱讀障礙的研究者,也是一個熱愛文字的人。我是波士頓塔夫茲大學閱讀與語言研究中心的主持人,在那裡我的同儕和我一同進行各種年齡層的閱讀研究,特別是閱障者。綜合起來,我們研究全世界各語系中的閱讀障礙,從和英文有相同起源的德文、西班牙文、希臘文與荷蘭文等,一直到關連較薄弱的希伯來文、日文與中文。我們知道學不會閱讀的孩童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不論他們的母語為何,不論是身在辛苦維生的菲律賓社區,還是美國原住民保留區,抑或是富裕的波士頓郊區。我們投入許多心力在設計新的療癒計畫,並且探討這些計畫對學生行為與大腦的效應。多虧有大腦造影技術的協助,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大腦閱讀時的狀況,比較進行療癒計畫前後之差別。

  這些經驗、目前累積的研究與社會對轉移到傳播新模式的認可,促使我動筆寫下我的第一本通俗作品。有一點必須在此說明,這本書的絕大部分都來自許多學者的研究,但我正漸漸習慣不直接提供這些參考文獻的寫作形式,我誠摯地希望讀者能利用本書最後每章的注釋與參考文獻。

  這本書以頌讚書寫起源的美好、多樣與變化性開始;然後進入閱讀腦發展戲劇性的新領域,以及種種習得新技能的途徑;最後以前方潛藏的美好與危機等困難問題作結。

  詭異的是,作者在完成一本書時通常會在前言中將自己的最後想法傳達給讀者。這本書也不例外。不過與其用我自己的想法,倒不如引用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在將她最好的作品《遺愛基列》(Gilead)送給我小孩時所說的:「我以最深沈的希望與信念來寫出我所想寫的一切。在我的想法中遊移,選擇用字遣詞。嘗試表達出真實的部分。而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你,這真的很棒。」

第一部 大腦究竟是如何學會閱讀的


文字與音樂乃人類演化過程的軌跡。── 約翰‧杜恩(John S. Dunne)

欲瞭解事物運作的方式,最佳的線索莫過於瞭解它的起源。── 泰倫斯‧狄肯(Terrence Deacon)


第一章

我相信就其本質而言,閱讀是一個在全然的孤獨之中,仍令人心滿意足的溝通奇蹟。──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學習本身包含了天性的培育。── 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


  我們並非生來就會閱讀,人類也不過是數千年之前才發明閱讀的;這個發明使大腦精密的結構重新排列組合,思維方式得以延伸,進而改變整個人類物種的智力演化。在人類歷來的發明中,閱讀堪稱是最卓越的一項;人類記錄歷史的能力便是由此而來。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能夠發展出這項技能,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能夠受到經驗的塑造而改變,得以在舊有構造上建立起新的連結,並且正是由於大腦的可塑性,現在的人類才會思考我們是誰與我們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本書要講的這個故事,是關於「閱讀腦」,同時揭開智力演化的奧祕,而此故事其實一直不斷在我們眼前更迭、在我們指間流轉。未來數十年內,腦部還會持續建立新連結,驅使人類的智力發展朝著嶄新且多元的方向前進,我們將見證人類溝通能力的轉變。除此之外,對逐步從「閱讀腦」轉換到「數位腦」的現代人而言,瞭解腦部在閱讀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促進我們的思維能力、感受能力、推理能力與理解他人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另外,瞭解「閱讀能力的演化」、「孩童如何學會閱讀」,以及「腦部生物基本架構的重整方式」,將有助於領會我們這種具有讀寫能力的物種,究竟蘊含何等驚人的複雜程度。如此更能彰顯,人類智力演化的下一步可能發生之種種情況,以及在不斷改變的未來所必須面對的各式選擇。

  本書將討論三大領域──人類早期祖先是如何學習閱讀的:從蘇美人(Sumerians)時代一直介紹到蘇格拉底(Socrates);人類生命發展週期中日益複雜的閱讀學習方式;以及腦部學不會閱讀的原因,包含科學解說及案例介紹。這些長年累積的閱讀相關知識,不僅顯示出人類這個物種能讀、能寫、能超越自我的豐功偉業,還進一步指引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值得保存的事物上。

  雖然採取歷史或演化觀點來探討「閱讀腦」,會因此模糊掉一些主題。但是這其實提供了融合前衛與傳統的方法,來看待我們如何教導閱讀過程中最關鍵的基礎層面;包括那些天生就準備好學習閱讀的大腦,以及另一些因為構造特殊而無法閱讀的大腦;即一般所謂的「閱讀障礙」(dyslexia)。大腦這套硬體設備,即是由代代相傳的基因事先規畫好的,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增進我們處於摸索階段的知識。

  我將以大腦如何學習新事物的觀點來貫穿本書三大主題。除了閱讀,大概沒剩幾個例子可彰顯大腦在獲得新的智能時,所表現出令人訝異的重組能力。大腦之所以能夠學習閱讀在於其變動力,能夠在腦部原本的構造及迴路間不斷建立新的連結,這都多虧了其中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能力。這些構造於人類演化史中存在的時間頗為久遠,原本是負責一些較為基礎的功能,例如視覺或口語能力。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知道,每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一群神經元彼此之間會建立新的連結及傳遞途徑。電腦學家稱此為「開放式結構」(open architecture);指的是一種多功能系統,無論需求如何變動,皆可藉著改變或重組自身達到適應的目的。在人類有限的遺傳資產中,大腦發展成一種完美的開放式結構。我們何其幸運擁有這樣設計巧妙的大腦,一生下來就具備改變的天賦,能不斷超越自身。也許就在最初的那一刻,基因已經為我們鋪設好自我突破的路。

  因此,「閱讀腦」是一項極成功的「雙向動態」(two-way dynamics)實例。我們之所以能夠學會閱讀,仰賴的全是腦部可塑性的設計;閱讀時,我們的腦無論是在生理層面,或智力層面,都產生了永久性的變化。以腦神經的層面來看,當一個人在學習閱讀中文時,使用的連結是非常特殊的,這套神經元的傳導途徑與閱讀英文所使用的傳導途徑大不相同。因此中文為母語的讀者初次閱讀英文時,他們的大腦仍會企圖使用閱讀中文時的神經傳導途徑;也就是說學習閱讀中文這個行為確實已經塑造一個「中文閱讀腦」(Chinese reading brain)。而我們的思考方式及思考內容,取決於我們由讀物之中產生的一些看法與聯想。如作家約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所言:「在許多文學家的傳記中,都必須有相當的篇幅來描述他們的讀物及其閱讀年代,因為就某種層面來說,我們所閱讀的成就了我們自身」(We are what we read)。

  一般來說,可由兩個方向切入閱讀腦的發展及演化:一為個體智力、一為生物學,但只有極少數人會將兩者相提並論。若將個體智力與生物學並行 討論,勢必能夠從中看出許多關鍵性且出色的發現。本書將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為例,與相對而言無比單純的烏賊作對照,從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探索閱讀。普魯斯特視閱讀為一種智力的「聖殿」,在這個聖殿中,人類對於成千上萬從未親身遇過的情境,或是不曾瞭解的狀況,皆能獲得身歷其境般的體驗。而其妙處在於讀者完全不需要離開他們舒適的搖椅,就可以感受到每一個新體驗,及新體驗所造成心智狀態之提升。

  在1950年代,科學家們便開始利用中央神經軸突(central axon)較長的烏賊,作為探究神經元啟動、傳導方式的研究材料;同時在另外一些實驗當中,我們由此生性害羞卻又狡黠的物種身上,得以瞭解神經元出錯時,腦部採取的修復或補償機制。現代的認知神經學家則致力於另一層面的研究,將重心放在大腦中各式各樣認知過程(或稱心智過程)的運作方式。而閱讀堪稱此研究範疇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因為這項近代才剛由人類發明出的文化產物,背後所需要的,正是由大腦現有構造所發展出的新元素。目前科學家探索人類大腦的方法,包括閱讀時所擔任的職責,以及出錯時巧妙的功能重建機制,其實與早期神經學家對於烏賊的研究十分相似。

  普魯斯特的閱讀聖殿與科學家的烏賊實驗,在幫助我們瞭解「閱讀腦」的個體智力與生物學上,恰巧提供互補的角度。為使讀者對本書所採用的策略有更具體的理解,在此提供普魯斯特在《談閱讀》(On Reading)一書中令人屏息的一段文字。請以最快的速度閱讀它:

  「恐怕不會再有如童年一般充實的歲月……一本喜愛的書陪伴我們度過許多時光。彷彿其他一切皆為了閱讀而存在,因此我們將所有打擾閱讀的種種,鄙視為對此神聖享受的粗俗妨礙,其中包括:在讀到最有趣的片段時,有朋友找我們出去玩遊戲、害我們不得不抬起頭或更換姿勢的惱人蜜蜂及陽光、即便到了黃昏天空由藍轉暗時擱在長椅上碰都沒碰的下午茶、到了得回家吃晚餐的時間;遇到這些事時,滿腦子只想著待會兒一定要立刻繼續未讀完的章節。儘管以上說的例子在那時只讓我們覺得煩人,但是它們卻也深深烙印在甜美的記憶之中(現在想來,其實遠較當時深愛的書籍本身更為珍貴)。而若是改天我又重新拾起那時讀過的書本瀏覽,唯一的原因正是對於那些已經逝去的日子,深深緬懷所致;在書本的字裡行間,多希望能夠再次看見孩童時代陪伴我讀書、如今卻不復存在的池塘與家園。」

  在讀普魯斯特這段文字時,各位想到了什麼?再試著分析一下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是如何以普魯斯特為起點進行各式聯想的,並且另外還做了哪些事?若你的經驗與我雷同,或許剛剛那段文字喚起你長久以來對於書本的記憶,比如為了躲避兄弟姊妹或朋友的打擾,祕密發現的讀書場所;由珍‧奧斯汀(Jane Austen)、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帶來的悸動;或是你暗自祈求不會被父母發現手電筒在被單下發出的微光等等。這些不但構成了普魯斯特的閱讀聖殿,也同樣構成了我們的閱讀聖殿;那是我們第一次學會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暢遊中土、小人國及納尼亞,也是我們第一次試著揣想各式各樣從未遇過的角色:乞丐與王子、閨女與龍、功夫戰士,以及跟著家人四處躲避納粹士兵的荷蘭籍猶太女孩。

  傳聞馬基維利(Machiavelli)在閱讀某本著作之前,會先精心穿上相當此書作者年代的服飾,並且準備好一席兩人座的桌子。由此可見他對作家們的才華有多重視,抑或是他與普魯斯特對於「閱讀境界」一事,可謂默契十足。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暫時拋下本身擁有的觀感,進入另一個個體、另一個年代或另一個文化。「進入」(passing over)這個名詞是由神學家約翰‧鄧恩(Jonn Dunne)所提出的,旨在描述透過閱讀,我們得以嘗試、融入,最後甚至得以暫時進到另一個與我們自身截然不同個體的觀感世界。換句話說,當我們「進入」了一個騎士的思想、一個奴隸的感覺、一個英雌的作為,以及一個惡棍面對所犯下的過錯並產生懊悔或否認的感受時,我們不再是過去的我們。有時因此受到啟發、有時因此感到傷悲,但無論如何,我們的世界的確變得更加豐富;而從這段歷程中,我們同時理解到思想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明白我們雖然各自身為獨立的個體,卻不孤獨。

  在「進入」發生的瞬間,我們便不再受限於自身的思想範疇;因此無論何時,一旦啟動「進入」的模式,個體既有的思想界線即受到質疑或嘲弄,進而一步步地改變。如此一來,延伸的感知會改變對自我的認知;這點對孩童尤其重要,因為它改變的是對未來自我的想像。

  現在我們試著回顧一下,剛才我請你將注意力由本書內容,跳到普魯斯特的那段文字,並以最快速度閱讀理解它時,你做了什麼事。事實上,為了執行我的要求,你的心智認知系統已經從事了一系列包含注意力、記憶力、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與語言能力的活動。大腦的專注功能與執行系統,幾乎在瞬間,已準備好一套能夠達成快速閱讀並理解普魯斯特文字的計畫。接著,你的視覺系統開始跟上腳步,快速掃瞄過字裡行間後,將搜集到的文字資訊如字母形狀、單字組成及片語等,傳達到正在等候訊息的語言系統;這些系統立刻將僅有些微差異的符號,與包含於文字語言的重要意涵做適當連結。於是,在意識幾乎無法察覺到的短時間內,你已經自動化地運用了書寫系統中的字母發音規則,而這需要動用到大量的語言處理能力。此過程正是拼音學的原理,這一切皆憑藉大腦驚人的能力,以一觸即發的效率將我們的所見所聞,與我們已知的相連結,共同整合出意義。

延伸內容

最寶貴的閱讀時光


◎文/洪蘭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一個孩子放在自然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孩子放在自然的環境中,沒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人會閱讀可以說是一個奇蹟(miracle),因為大腦中並沒有一個閱讀中心來專司閱讀,但是在左腦前區卻有一個語言中心,當這個地方受損,我們會有失語症。從腦造影的圖片中我們看到大腦在閱讀時徵召了很多不同的區域來「共襄盛舉」,這是為什麼「失讀症」(dyslexia),在不同文字中都佔了人口比例的6%左右。會閱讀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父母親若是了解了大腦內部運作的繁複,或許以後對他的孩子讀得慢可以有多一點的寬容之心。

  閱讀使人類透過文字的媒介將前人的智慧納為已用。中國以前一直積弱不振,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都是文盲,使他們的智慧停留在原始的階段,無法更上一層樓的開發他天賦的能力。我們常聽到大人惋惜某個人事業只能做到某個程度,因為「受限於他讀的書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閱讀使訊息傳遞超越時空的限制,古人窮一生之力寫一本書,我們花兩個禮拜把它讀完,他一生的智慧就被我們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了,我們不需要代代去發明輪子(輪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發明),我們就站上了過往今來無數偉人的肩膀上,高瞻遠顧了,我們現在能夠享受這樣進步的文明,全拜文字傳承之賜。

  閱讀的重要性在「美國二十一世紀策略聯盟」在全國性大調查「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中名列前茅,有79%的美國人認為閱讀能力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全世界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最應該大量投資的一項。我們知道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人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李光耀在本世紀初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的資源,他們最大的財富在他們人民的腦力上,因此新加坡大力推廣閱讀,使他們快速的躍上亞洲的排行榜。回想我們台灣又何嘗不是小國小民,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我們國民的腦力,所以我們也應該大力推廣閱讀以增強國家的競爭力。但是在推動閱讀時,老師碰到閱讀遲緩者、失讀症者、不喜歡閱讀者常常束手無策,像失讀症者,他根本是基因上的關係使他不能閱讀,縱使打到手心出血,他還是不能讀,只是可憐了有這個基因的孩子。

  當我們不知道閱讀的神經機制時,老師很難對症下藥找出補救的方法,而且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對甲生有效的方式,對乙生可能無效,因此一本大腦閱讀神經機制的科普書在現在就有迫切的需要了。這本書的作者在閱讀領域浸淫很久,對文獻知道的很詳細,對實驗的解釋也很清楚,書中提到同一村的老人、文盲與識字者在大腦的差異發人深省,文字是個鑰匙,打開千古人類智慧的秘門,每個會閱讀的人都要心存感激,感激啟蒙我們的人,給了我們一個人生最大的禮物。閱讀使我們可以跟任何心儀的古人神交,從此不寂寞,從此人生不一樣!

  對一個影響我們一生禍福這麼大的工具,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大腦是如何在運作它,使自己得到大腦運作範圍內,閱讀的最大好處。

(推薦人簡介)

  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三十三本認知神經科學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作者資料

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是塔夫茲(Tufts)大學兒童發展系教授,並擔任閱讀與語言研究中心主任,曾獲頒該校約翰‧狄比亞久(John DiBiaggio)公共服務獎。她目前和丈夫與兩個兒子住在麻州劍橋。

基本資料

作者: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譯者:楊仕音王惟芬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09-06-08 ISBN:9789866472848 城邦書號:BU0090 規格:膠裝 / 單色 / 38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