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文試閱
楔子
六、七歲前,我大多住在外婆位於千里達小鄉間的房子裡,後來我們搬到首都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外婆在木溪區(Woodbrook)的房子。我立刻愛上了眼中所見的街道生活,也愛上了這兒屬於市區的秩序、大清早街道兩邊水溝的清洗以及每天堆積的垃圾被收入藍色的市府馬車中。外婆的房子矗立在有點高度的水泥柱子上,前陽台垂懸著羊齒蕨類,這些植物全長在開放式的鐵籃中,籃子裡襯著鐵網或從椰子樹頂剝下來的新生樹皮。蕨類隔出了前陽台的隱密性,而早晚的澆水成了家裡例行儀式的一部分。在一小片補綴的波浪鐵皮屋頂遮掩之下,水泥階梯朝下通往屋前的大門與人行道。站在階梯的欄杆邊,街道與人群盡收眼底。後來我認識了這兒的人,雖然彼此從未交談一語,卻很熟悉他們的穿著、樣子與聲音。
十六年後,身在倫敦,日子灰黯,就在我逐漸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成為作家之際,我記起了外婆門前的那條街和那些人,他們成就了我的第一本書。
那是「貧乏」的街景,因為我寫出來的,是以我童年的眼光盡可能去看,不相關的事則全被摒除在外。儘管如此,即使在那個時候,我仍然知道觀看事物有許多種方式:如果我後退一步或兩三步,看到的街景更多,就需要不同的寫作方式;假設更複雜些,如果我想要探索自己和街上那些人是誰(我們是個移民小島,在文化與種族上相當多元),那麼又需要另外一種寫作方式。我的寫作,事實上,就是領著我朝那樣的複雜性而去。我這輩子的寫作生涯都在英國度過,這個不容小覷的事實注定形塑我部分的世界觀。我一直是個嚴肅的旅者,這個事實也不容小覷。身為作家,我無法假裝自己只知道一個地方。儘管有壓力,但對我來說,那樣的世界觀是欺騙。
我將終其一生思考觀察的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如何改變世界的形狀。
作者資料
V.S.奈波爾(V.S.Naipail)
V. S. 奈波爾(V. S. Naipaul)堪稱是當今英語世界重量級作家,《紐約時報》書評稱譽他是「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 1932年,奈波爾出生在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一九五○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的大學院攻讀英國文學。一九五三年取得學位後,他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開始寫作。一九五七年以《神祕按摩師》展開寫作生涯。此後,奈波爾致力於寫作,生平未嘗從事過別的行業。 奈波爾的小說與非小說類著作已超過二十本。《浮生》(Half a Life)、《畢斯華士先生的屋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與一本信函選集《父子之間:奈波爾倫敦家書》)(Between Father and Son)均為奈波爾作品。二○○一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奈波爾的作品以小說與旅行文學為主,兩者皆獲得高度評價,得過無數獎項,包括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文學獎、毛姆小說獎、萊斯紀念獎、霍桑登獎。他在一九九○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士。 一九九三年,奈波爾榮獲第一屆「大衛.柯衡英國文學獎」;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多年來,奈波爾幾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終於在二○○一年摘下這頂代表文學界最高榮譽的桂冠。 馬可孛羅已出版的作品有其「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以及《在信徒的國度》等書。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