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寂寞收據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她,相信幸福來自愛情,但是她要以溫柔卻堅定的文字,捍衛女人的自我愛情意志!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 在本書中,鄧惠文醫師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的筆調,描寫愛人、親人、情感與自我之間的微妙糾結。 不存在的父親、離去的慈祥阿嬤、互相取暖卻無法填補空虛的伴侶……如何牽絆一個渴望幸福的人?親密與自由、家庭與熱情、愛的獲得與失落,為什麼充滿矛盾? 鄧醫師以女性的思維角度,詮釋女人最珍視但卻不被瞭解的心情,看見女人在層層疊疊的角色中,試圖把持自我的掙扎。 獻給所有受過心傷的讀者──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本書特色】 1.鄧醫師個人第一本文學創作:對於鄧惠文醫師,第一印象就是知名的精神科醫師,但除了專業醫學背景之外,她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鄧惠文醫師擅長描寫有關女人細膩複雜的心思,讓讀者從書中找到每一個階段的自己和自我。 2.以感人故事帶出本書內容:本書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描寫敘述母女、情人、阿嬤、女人與男人之間的微妙情感,不管是愛情小故事、小散文,鄧醫師的文筆皆吸引人細細閱讀。 3.以獨到的見解,引起都會女子的感情共鳴:以評論性的文章來探討台灣現今的台灣女人內心壓抑和捨棄自我的感受。

序跋

書寫的療癒

◎文/鄧惠文

  兩年前開始寫專欄的時候,我並未預料自己能持續下來。

  對於一個長年攜帶紙筆、隨處塗塗寫寫的人,書寫本來是愉悅的。令我猶疑的是公開。當文字不再屬於自己,獨白變成分享,振筆時無法不去想像隱身的讀者,加上精神科醫師的身分,甚麼該說、不該說、能說、不能說等等,很難解釋那種彆扭,但就是感覺書寫將面臨挑戰。

  預期的挑戰果真發生了。寫出?寂寞的收據?之後,我接到不算客氣的批評:「寂寞?如果妳也有一般人的情緒,憑甚麼當精神科醫師!」 若要簡單地回應這種質疑,我可以說「內科醫師也會感冒」、「美容師也會長痘痘」之類的。再者,誰是「一般人」?誰又不是「一般人」呢? 然而,我深知這個提問所逼視的不只如此,它挑戰的是:關於情感,關於人生,妳相信甚麼?專家所說的東西,真的可以執行嗎?

  不同於許多人的想像,我不是一個天生沒有情緒的人,甚至還過於敏感。童年和青春,不管在家庭、人際和戀愛上,都曾耗費龐大的力氣去安頓情緒。至 於別人的心思,即使他們以為表露得非常隱約,我還是會感覺到。這種特質是在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就有的,而且與其說是特質,不如說是困擾。在人際世界中,那 就像每天戴著顯微眼鏡走路,會看到、接到太多訊息,必須耗費額外的力氣去過濾與消化。當別人有點情緒,只要不去反應,隔天就沒事了,但情緒敏感的人總要看 見別人試圖隱藏的端倪,結果把問題攬到自己身上。

  經過多年在精神心理和社會領域的歷練,我學會更清楚地分析情緒的因果層疊,決定處理困擾或與之共存的方法,但這並不意味我對情緒的感受力會隨之減少。相反地,因為研究過各種人在各種情境下的心思,還變得更加敏感。

  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在於,我擁有較好的保持平衡與平靜的能力。面對紛擾的情緒訊息,漸漸能確信自己,因此不被吞噬。

  對我而言,愛戀、因緣、失落、榮寵、人間流轉的種種情感,其中的掙扎和其中的瞭悟都是同等珍貴。看不懂前因後果而陷溺情感,是傻;看懂了仍甘心流連,是癡。誰沒有幾分癡傻,只是不敢正眼視之。就算自知,也不願人知。於是大家都心慌地以為世間只有我傻,只有我癡。

  所以,如果有人不怕分享,那些深刻體會的故事,就會具有撫慰人心的效力。對自己或對他人皆然。

  書寫的我,不只是醫師,而是一個分享和共修的都會女子。因為這樣想著,就一直寫到現在。

獻給所有曾受心傷和纖細敏感的讀者:
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鄧惠文 2008/3/16

內文試閱


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時,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

  不論如何專注於當下的事物,拚命告訴自己「我很好」,還是會在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被各種意想不到的東西刺傷,感嘆「根本無法忘記寂寞的事實」。

  我開始想這個問題是因為手機帳單。

  這個月的帳單除了「月租費抵通話費」、「區內通話」、「區外通話」、「市話」、「簡訊」等熟悉的費用之外,多列了一項「大量發放訊息或投票」,從不回應手機投票的我為什麼會有46元這種費用呢?

  聲音甜美的客服小姐說:「為了讓客戶更清楚消費項目,這個月開始帳單分類更詳細了。本項除了投票,也可能是撥打如查號台、氣象之類的。」

  「我並沒有用手機查號,而且只有颱風季節才會撥氣象台,五月還太早。」我說。

  客服小姐很有禮貌:「那一類的都有可能歐,您要不要回想看看,一般提供訊息的,通常是三碼的哪種電話?」

  我思索著,客服小姐也繼續協助:「沒有查號……沒有問氣象……國道高速公路路況?海巡署海上狀況?」

  「我不開車。也不航海。」

  「不好意思。」電話裡傳來她輕笑的氣息聲,「或是查時間?」

  查時間?我心裡一震:「妳是說像117嗎?」

  「是啊,這也算。如果您需要,可以調閱通話明細,三天內就可以收到。」

  如果是117就沒錯了。我忙說「不用」,在被她發現我打了46塊的117之前,趕快把電話掛掉。

  我的確會打117。最近因為空閒,有時整天坐在露天咖啡,無聊起來卻不能找朋友,因為她們都辛苦地上著班,總不能打電話去說:「天氣好好,我在喝咖啡。」之類欠打的話。

  這種時候我就可能撥117。不是為了查時間,而是一種始自童年的習慣。無意中發現,在感覺孤單卻不能找誰的時刻,只要撥這三個號碼,就可以聽到人的聲音,而且可以無限制地聽到自己平靜為止。

  以前帳單沒這麼詳細,也不曾特別思考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一旦帳單顯示細目,這習慣就像被刻意記錄一般地彰顯出來了。

  小時候躲在被子裡、緊握話筒傾聽「下面音響……一點五十九分零秒……」的記憶仍舊清晰。長大脫離童年的不安全感之後,就比較少打了。

  後來有段時期,常想找一個人,但卻知道他不想說話,為了轉移撥他號碼的衝動,117又回到我的生活中。在無數思念與寂寞啃噬的日夜,幸好有這來者不拒的專線,我才得以維持不打擾別人的一點自尊。

  「自尊」有時聽來愚蠢。但對於一個寂寞的人來說,卻總是非常重要。寂寞得很深,感覺不到愛,感覺不到關懷,獨自管理著醒與睡、吃喝拉撒的無言身體時,只剩下自尊做為最後的堡壘。

  因為如此,真正寂寞的人從不輕易承認寂寞。而那些鉅細靡遺的帳單卻毫不留情地揭示這種秘密。

  除了電話帳單,發票也會忠實地呈現寂寞的面貌。

  「從錢包裡掏出塞滿的發票,對獎時一張張翻著,赫然發現全部來自7-11,還真是『統一』的統一發票啊。」

  從一疊收據看到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伴侶,沒有朋友,沒有娛樂,沒有出門的慾望,沒有需要打扮的場合,消費範圍僅限於便利商店。

  「發票上列印的購買物品,每種都是孤單的一件:一包菸,一瓶綠茶,一碗泡麵,一包洋芋片。看了心突然會痛。」

  「理智說著一個人生活有一個人的自在,但內心卻渴望像擁有家庭的人,能到大型超市買整車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一個人住的時候,發票會告訴你,上次購買沐浴乳、牙膏、衛生紙的日期距離現在已經兩個月了。」

  沒錯。偶爾為了滿足超市慾望而買的東西,都在冰箱裡放到壞掉。過期的罐湯,過期的火腿,乾癟的瘦瘦胡蘿蔔,皺巴巴的老婆婆蘋果。

  連米都會過期。許多小小蟲子忙碌地鑽動,好不熱鬧。寂寞人看了不禁悲傷:「這麼孤單的生活還不如做蟲算了,起碼有伴。」

  「我打開櫥櫃,才發現整包沒用過的義大利麵發酸生水。真好笑,沒煮的乾麵竟然自己變成湯麵了,哈哈哈。」一個曾經寂寞的朋友結婚後談起她的回憶,當時她存放義大利麵的櫥櫃臭到一整個月都要不斷地噴「來舒」(殺菌空氣清淨劑)。

  這就是一種寂寞的氣味吧。

  還有,電影票也是。

  如果是兩個人結伴看電影,進場時工作人員把票疊在一起撕,日後看到兩張票根緊緊相依,有著一模一樣的缺角,想起分享爆米花的親密,不禁幸福微笑。但一個人去看的電影只留下單張票根,看在寂寞人的眼中,缺角的票根彷彿反映著自己失落一角的心:「屬於我的一角到底在哪裡呢?」

  顯示寂寞的收據果然不少吧。

  其實,讓人面對寂寞的還不只這種「一個人消費」的收據。如果在情人的口袋中發現兩個人消費的收據,但另一個人不是自己,或許才是最可怕的寂寞。咖啡店收據印著下午茶兩份?五星級飯店套餐兩份?來回火車票兩張?雙人房一夜?鴛鴦湯屋?

  跟這種收據比起來,一個人的收據好像也沒那麼糟糕?

  寂寞的滋味,的確只有自己瞭解。

延伸內容

讓曾經存在的愛延續下去

◎文/于美人(名主持人)

  2007 年超視「新聞挖挖哇」的MVP來賓非鄧醫師莫屬,很多觀眾反應喜歡看鄧醫師分析事情,最重要的是她的專業夠,而且遣詞用字讓一般人也聽得懂,改變精神科醫師給人的刻版印象。

  我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就認識鄧醫師了,當時我在公視主持一個探討女性議題的節目「台灣查某人」。第一次看到鄧醫師有驚艷的感覺,誰說搞女性主義的 女人長得都像男人?那時對鄧醫師捍衛女性權益的不卑不亢的態度留下深刻印象。事隔多年,她依維持從容不迫的說話風格,對恨鐵不成鋼的女性有更多的同理心。

  拿到「寂寞收據」書稿時,我正好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做「天堂邊緣」,電影中有一段情節是土耳其的一個革命份子,因案逃到德國尋母未成,意外碰到 一個對她伸出援手的德國籍女孩,兩人迅速結成生死之交,後來土耳其女孩尋求政治庇護失敗,遣送回國立即被捕,德籍女孩不顧母親反對,千里相隨,想方設法要 營救好友,後來卻陰錯陽差被誤殺而客死異鄉。悲傷的母親,來到土耳其處理善後,整理好自己後,竟然到獄中探望間接害死女兒的這位土耳其女孩,並提出營救她 的計劃,因為這是死去女兒的心願,她要幫女兒完成,看到這裡我內心暗中驚呼「怎麼做得到」?

後來看到鄧醫師這本新書中的一段話,我得到了解答-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剩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只有這樣,才能再現曾經獲得的愛。」

  德國母親的悲痛在救援成功的那一刻得到安慰,女兒是回不來了,但母親的慈悲再一次展現母女間曾經存在的愛。

  精神科醫生寫的書,難免令人擔心有太多學術理論,精神分析或專有名詞,但這本書您不用擔心,感覺不到精神科的冰冷,就像一個老朋友將她的心事對你娓娓道來,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投射的對象,謝謝鄧醫師的分享。在此大力推薦給所有的讀者。

作者資料

鄧惠文

如果按照正規的資歷介紹,她是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作家、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她參與戲劇演出和製作,還有一張舞踊的師範證照。私下她視自己為一種譯者與橋梁,為不同的對象譯解深層心理。這種譯解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有時是戲劇或舞蹈,更多時候是無法形容的,心的靠近感。 從小唯一感興趣的一件事就是愛。愛很美麗但總讓人挫折困惑,為了能一直愛下去,不得不努力了解自己與他人,結果變成了志業。她與治療室、講堂上、生活中的有緣人們共修療癒,並持續書寫分享這些探索,目前已出版十二本書和兩本繪本。 她常描繪女性的感受和思考,因為「這世界總是割裂女人的角色和自我」,女人活在「是這樣,就不可能那樣」,「要這樣,就沒有那樣」的掙扎中。從年輕女孩的迷惘、人妻人母的蛻變,一路寫來,這次看她如何撫觸熟年心境,為讀者再次展現,人與人之間,必有情,才有理。明晰的看清心理,不是為了超脫,而是為了承載人情的濃重。唯有心靈能不蒼老,永遠為愛溫柔細語。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 曾任台大醫院、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師。於英國榮格分析心理學會、塔維史托克中心及伴侶關係研究中心、美國國際心理治療機構等,進修榮格分析、精神分析與婚姻治療。 著作: 《媽媽變成鴨》、《我不想說對不起》、《婚內失戀》、《愛情非童話》、《不夠好也可以》、《有你,更能做自己》、《學習。在一起的幸福》、《直說無妨:非常關係2》、《別來無恙》、《非常關係》、《還想遇到我嗎》、《寂寞收據》、《寫給妳的愛情床邊故事》、《解開愛情的鈕扣》。 Podcast:〈鄧惠文 不想說〉

基本資料

作者:鄧惠文 繪者:劉彤渲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08-04-02 ISBN:9789866716492 城邦書號:A2000316 規格:平裝 / 全彩 / 19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