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強調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是臺灣地區歷史學訓練的普遍現象。本書作者從音樂與文學的角度,論析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並探討五四史學方法與方法論的優先性,如何影響現代中國史學與當代臺灣史學。
國族建構是晚清學者的重要論題,後五四時代民族主義史學的興起,繼承了國族論述的脈絡,本書作者提出考據與經世雙主題變奏的觀點,論析後五四到抗戰時期民族主義史學興起的緣由及其影響。
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是作者近年關切的主題;本書以計量方式客觀呈現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趨勢,並論析臺灣中、小學歷史教育的種種面向;對國民中學認識臺灣課程所引發的教科書風波與論戰,歷史教育的國家立場主體性,九年一貫課程面臨的挑戰等論題,均有深入分析。
本書論題環繞現代中國史學與當代臺灣史學,書中各篇所論,具有與時代同呼吸、共脈搏的特色,史料翔實,見解新穎,允為相關論著之佳構。
作者資料
彭明輝
筆名吳鳴,台灣花蓮人,原籍客家,1959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1981),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1993),現任政治大學歷史系專任副教授;研究範圍主要為近、現代中國史學史,近年亦投注心力於當代臺灣史學研究與臺灣歷史教育;著有《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歷史花蓮》等;並撰寫國中教科書《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與林富士合寫)。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內容主要以成長歷程的農村經驗,及歷史情境的思維為主題,1990年代以後漸轉向學院式思考;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長堤向晚》、《結愛》、《晚香玉的淨土》、《素描的留白》、《我們在這裡分手》、《浮生逆旅》等。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