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燕巢出身的楊秋興,是個道地的「農家子弟」,除了對高雄這塊土地有無法割捨的情感,對於南台灣的未來發展,更有著「捨我其誰」的強烈使命感。
面對高雄的經濟發展,楊秋興一直秉持「為民興利」這個看似簡單,在現行政治環境中,卻很難達成的觀點;從「城市多元化經營」的理念出發,他希望為高雄人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楊秋興不只要讓在地的產業與經濟發光發熱,躍上國際舞台,更希望發揮高雄的優勢利基,提升城市競爭力,並與世界接軌,讓大港高雄重新找回往日的榮耀,成為明日台灣經濟新亮點。
二○○一至二○一○年,擔任高雄縣長的楊秋興,獲得《遠見雜誌》施政滿意度最高評價五顆星多達四次,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二○一○年離職前夕,更獲得《天下雜誌》施政滿意度調查第一名的榮譽。他是如何做到的?
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是台灣的第二大都市,擁有接近兩百八十萬的人口,有港口也有農田,曾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典範,但近年來的經貿發展,卻逐漸落後於其他城市。從「城市多元化經營」理念出發,楊秋興希望把「興利觀點」再度帶回高雄,他提出了全方位再造的想法,這不僅是他對高雄未來的想像,也是對城市發展的一個願景。
透過《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我們不只可以了解楊秋興的成長經歷與從政歷程,更能體會他對大高雄市民的關懷與疼惜。楊秋興相信,用愛可以改變高雄,更能為高雄市民,找回過往的榮耀。
【專序推薦】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
◎孫翠鳳(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當家台柱)
目錄
推薦序 看見無我的力量 星雲大師
推薦序 從在地到全球的五星縣長 孫翠鳳
第一部 高雄,我一生的牽掛
第一章 阮厝在高雄
第二章 政治讓高雄縣成為發展遲緩兒
第三章 我的政治啟蒙
第四章 從庄腳到政壇
第二部 我的五星縣政成績單
第五章 興利為先的施政
第六章 勇於承擔,不怕非議
第七章 打造高雄縣新亮點
第八章 創造高雄縣的農業奇蹟
第九章 重新擦亮高雄縣經濟門窗
第十章 用愛改變高雄縣
第十一章 八八水災的考驗
第三部 高雄值得更好的對待
第十二章 大高雄應不只如此
第十三章 本末倒置的施政
第十四章 大高雄需要什麼樣的市長
第十五章 穿越藍綠,視野更寬廣
第十六章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附錄 媒體評比績效與高雄縣縣長任內得獎獎項
推薦序 從在地到全球的五星縣長 孫翠鳳
第一部 高雄,我一生的牽掛
第一章 阮厝在高雄
第二章 政治讓高雄縣成為發展遲緩兒
第三章 我的政治啟蒙
第四章 從庄腳到政壇
第二部 我的五星縣政成績單
第五章 興利為先的施政
第六章 勇於承擔,不怕非議
第七章 打造高雄縣新亮點
第八章 創造高雄縣的農業奇蹟
第九章 重新擦亮高雄縣經濟門窗
第十章 用愛改變高雄縣
第十一章 八八水災的考驗
第三部 高雄值得更好的對待
第十二章 大高雄應不只如此
第十三章 本末倒置的施政
第十四章 大高雄需要什麼樣的市長
第十五章 穿越藍綠,視野更寬廣
第十六章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附錄 媒體評比績效與高雄縣縣長任內得獎獎項
延伸內容
看見無我的力量
◎文/星雲大師我和楊秋興政委的結緣,始於他擔任高雄縣縣長任內。在這之前,我只知道他曾多次參選,有當選,也有落選,是一位百折不撓、應世無畏的政壇小巨人。他在省議員、立委期間的表現,風評極佳;在縣長任內,勤政清廉、視民如親、招商有成,並連續多年榮獲五星榮耀,政績輝煌。
楊秋興出生於高雄縣燕巢鄉角宿村滾水部落的清困家庭,小時候就必須半工半讀,幫忙務農,或到市場賣水果貼補家用。他曾說過,小時候有一次生病,父親帶他去看醫生,但是因為沒有錢領藥,當櫃台的護士小姐叫了好幾次「楊秋興」,楊爸爸都裝作沒聽到,一直等到他的爺爺借到錢趕來醫院才去領藥。自幼感受清貧的困頓,他力爭上游,念到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家中的經濟狀況逐步改善,逆轉人生。
幼年的辛苦磨練,養成他節儉的性格,在縣長任內,他堅持要把錢花在刀口上。擔任公職期間,他發現有許多優秀的孩子,家境並不富裕,但努力向學,想到自己幼年的清苦,於是把選舉的補助經費捐出,成立「南方文慈基金會」,每年發放獎學金。受到獎掖的孩子們,有人考上律師,或在大學任教,或自行創業,這種「慈悲喜捨」的精神,令人尊敬與欣慰。
楊秋興曾多次提到,他小時候很喜歡看歌仔戲,因為劇中有許多忠孝節義與因果的故事。我與他往來發現,他是一位具有「因果觀」的人,他認為公職人員若懂因果,就會更加勤快清廉。
印象最深刻的是二○○九年莫拉克風災,當時高雄縣災情慘重,身為第一線的指揮官,當時的楊縣長不眠不休,到處奔走,嘴角破皮,搭乘老舊的救難直升機,生命隨時都有危險。我於心不忍,指示佛光山協助收容兩、三千位災民,協辦祈福法會,出動醫療隊,還在佛光山福慧家園設立臨時祈禱室,請來神父、牧師、修女撫慰原住民的心靈。此外,也把受到土石流侵襲的那瑪夏國中師生接到普門中學上課。面臨重大的災難,他指揮若定,勇於承擔,全力配合中央救災,讓台灣早日脫離八八水災的陰霾。
楊秋興早年皈依三寶,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說最喜歡看我寫的《佛光菜根譚》,愧不敢當。其實,他質樸忠厚,我們之間可說是亦師亦友。此外,楊秋興和各宗教領袖之間也都有很好的交情,例如與單國璽樞機主教、道教、一貫道,以及各友寺住持、當家等都有深交,做了許多「不住相的布施」,讓寺廟教堂點滴在心頭。他常說「人在公門好修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防弊更要興利,要多行三好,遵行佛光人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尤其佛陀紀念館當年若無他的大力協助,恐怕沒有今天為高雄帶來一年千萬遊客的佳績。
我們曾一起討論,佛光山願意提供土地與建築物,為世界各國佛教界設立辦事處,歡迎全球佛教徒來高雄朝聖;我們也曾研究要如何把高屏溪大樹河段整治成「生態威尼斯」;把佛光山下的興田村打造成「國際宗教村」,讓村民販售紀念品,家家有淨財,人人有工作;讓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一生最少到高雄一次。在每年五、六月,大樹最有名的玉荷包荔枝收成期間,為了協助荔農,佛光山推動「國際水果節」,經過多年努力,現在荔農放心的種植荔枝,再也不怕中間商剝削,不怕價格低落的問題,他非常支持這項活動,並且積極協助促銷。
他常說,「為人要中道」,做事要追求「公平正義」,一路走來,牛背上的小巨人服膺真理,忠於人民,有奮鬥,有心酸,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楊秋興已然寫下輝煌的一頁,功在地方,不愧是當代政壇的典範人物之一。
雖然已經累積了許多工作與行政經驗,但楊秋興卸任後仍遊學四方,前往北美、香港、中國大陸考察,向專家、學者、官員請益;也曾到日本高知工業大學博士班深造,並且在高雄應用科大博班進修,非常精進。
好人才不會寂寞,馬總統延攬楊秋興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南部服務中心主任,賦予重任,得悉天下文化為他出書,記錄他的成長、就學、就業、參政點滴,以及見證台灣民主化的發展過程。藉序一隅,與大家一起見證他的宏觀、無畏、慈悲與務實。並祝福大家「駿程萬里、奮起飛揚」。
二○一四年二月
於佛光山開山寮
從在地到全球的五星縣長
◎文/孫翠鳳歌仔戲百餘年成長歲月中,源自庶民生活,隨著歷史跌宕,社會流變,吸納傳統戲曲精華,並融合民俗、戲劇、音樂、舞蹈、電影、現代劇場等多元素材,歷經落地掃、野台、內台、廣播、電視以及劇場等階段,不僅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也是最具台灣特色,貼近人民生活的表演藝術形式。
明華園創團超過八十年,以旺盛的創造力,兼容並蓄地融合各種藝術領域,不斷在表演內容與風格上求新求變,展現台灣人千變萬化的藝術想像。
八○年代以來,隨著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度提高,及本土化風氣盛行,歌仔戲以最親切、貼近民眾生活的表演方式,成為社會大眾最普遍接觸的藝術,當然也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推廣。而明華園長期以來,也致力於歌仔戲這項台灣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延續,秉持著只要有一片空地,就可以搭起舞台盡力完成表演,也因為這樣的堅持,明華園才會受到觀眾的肯定,近年來和各級政府與首長也有很多合作互動的機會。
其中,楊縣長無疑最讓人印象深刻,不只是與他互動的過程中,他樸實親切的態度,尤其可以深刻感受他對歌仔戲藝術發自內心真誠的喜愛。他常親自捧場大小演出,隨著劇情時而歡喜鼓掌時而感動拭淚,他也對劇碼如數家珍,也因此,他非常用心推廣台灣各類的傳統藝術。像是歌仔戲、布袋戲、陣頭等等,不僅給予自己故鄉高雄在地的團隊,提供很多演出機會,並予以扶植,甚至擴大到全國各地的優秀本土藝術領域,也藉由傳統藝術下鄉巡演的機會,培養藝文觀眾。他常說,歌仔戲是台灣的國寶,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欣賞,也希望把歌仔戲藝術推廣到全世界。投身歌仔戲藝術這麼多年,聽到這樣的話,真的非常感動。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楊縣長之所以如此熱愛歌仔戲,是源自童年的經歷,更看到一位田庄囝仔的成長經歷,如何從一無所有到打出一片天,尤其可以感受他對在地與人民的深厚的情感,頁頁篇篇,正恰似一齣精彩動人的戲碼。
二○一四年三月
作者資料
邱淑宜/採訪整理
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聯合晚報》多年,現為自由撰稿人。 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台灣大崩壞》、《善的循環》、《張心湜醫者之心》、《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天下文化)等書。
楊秋興/口述
高雄燕巢人,民國45年生,台大土木系、土木研究所畢業。曾任工程師、基層公務員、省議員及立法委員。擔任過兩屆高雄縣縣長,現為行政院政務委員。 貧寒農家出身,體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來自基層,更能照顧弱勢,堅持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締造「遠見雜誌全國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四度五顆星評價佳績。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