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地球科學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 作者:廖振順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5-09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2013年金石堂自然科普暢銷百大TOP41 ◆2012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2012年博客來「年度百大」人文TOP9 ◆2012年台北市立圖書館第62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 ◆201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2013年金石堂自然科普暢銷百大TOP43 ◆2013年台北市立圖書館第64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劇烈地震、新島嶼生成、冰河退縮、海平面上升 地球活跳跳得令人無法掌握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 更要瞭解、關懷你我共生的地球 繼大開眼界、穿越古今之後,「地理課沒教的事」這次要告訴讀者世界變動的事實與現象:一座島因為大自然的地震變動而誕生,一處湖泊因為人為掠奪水資源而消失;氣候雖是無形,卻可以具體呈現徵兆,如大洋環流的變化、火燒山的肆虐…… 從萬里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書蒐集了多種你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百態,將帶給你超乎想像的視覺與知識饗宴。 【名人推薦】 「廖振順老師以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地球的美麗與殘酷,淺顯易懂地讓我們知道關懷地球變動以及環境與生態巧妙互動的重要性。」 --楊萬賀(臺北市立萬芳高中校長) 「相信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定能從中獲益,領悟到尊重大自然環境、與青山綠水和諧相處的真諦。」 --盧光輝(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與地理系主任)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楊萬賀(臺北市立萬芳高中校長) ◎劉寶傑(東森新聞關鍵時刻主持人) ◎盧光輝(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與地理系主任) 依姓氏筆劃排列

內文試閱


  

05 消失的湖泊


  .烏爾米耶湖(Lake Urmia)
  
  烏爾米耶湖是大多數人都很陌生的湖,它是中東地區的最大湖泊,也是世界第三大鹽水湖,位置在伊朗的西北部,面積達到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相當於花蓮縣的面積。可惜湖水超級鹹,所以水裡沒有魚,但有一種耐鹽的豐年蝦(鹵蟲屬)大量生存在湖中。豐年蝦誘惑著超過兩百一十種鳥類、四十一種爬蟲與兩棲動物,以及二十七種哺乳動物到此覓食,使得湖區的生物多樣性極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特將此區註冊為生物圈保護區。
  
  烏爾米耶湖的周遭都是乾燥的沙漠,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古老的人類定居點。大約在七千年前,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居住,留下不少遺址。考古證據顯示,這裡有農業和世界最古老的葡萄農場與酒廠。如今,烏爾米耶湖半徑五百公里的範圍內,估計居住著七千六百萬人,而且生活上與烏爾米耶湖直接或間接相關;然而棘手的是,因為烏爾米耶湖逐漸乾涸,許多人相信此湖即將消失。運用Google Earth的歷史衛星影像,可以清楚發現烏爾米耶湖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急劇縮小,二○一二年直接量測湖水剩餘面積時,縮減為大約一千七百二十平方公里,也就是只剩下原來湖面的三八%,短短十三年間,湖面平均每年消失了兩個新竹市的面積,非常驚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湖泊消失呢?有研究認為六五%的原因是氣候改變以及河流上游的引水灌溉,使得進入湖水的水源減少,另外二五%的原因在於水壩的攔阻,最後一○%的原因則是湖泊地區的降水量減少。
  
  烏爾米耶湖的名字來自湖畔的烏爾米耶市(Urmia),「烏爾米耶」的原意就是水邊的城市,如今沒水了,人們只好被迫離開家園。該地目前已經有五十個村莊被遺棄,未來估計會有六到八個城市被「鹽風暴」摧毀,若果真如此,那麼將會有四十四萬人流離失所。鹽風暴是來自於逐漸乾涸的湖面所積累的厚厚鹽層,估計達到八百億噸,大約相當於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吃七十一年稻米的總重量。大風捲起鹽粒吹送到遠方,會使周遭土壤逐漸鹽化,鹽化再使得農業慘遭摧殘,而且民眾的呼吸道疾病因此快速增加。
  
  為什麼該地的天氣會逐漸轉為乾旱呢?或許一開始確實是湖區的降水量減少以及上游的引水灌溉,進一步則是由於湖面縮小導致蒸發量減少,使得此區能獲得降水的機會更加艱難,而變得比過去更為乾旱。
  
  居住在湖區的居民幾乎都是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疆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庫德族人等,這些少數族裔長期遭受法律上的不平等對待,使湖區一直是伊朗的不穩定地區。對於如今烏爾米耶湖乾涸,不但伊朗議會拒絕通過整治烏爾米耶湖的緊急方案,伊朗政府也未對整治做出任何積極作為。湖區附近少數民族亦認為伊朗政府不但沒有意願拯救烏爾米耶湖,而是企圖藉著湖泊乾涸來實行種族清洗行動,讓此區有如定時炸彈般潛伏著各種危險因素。湖泊乾涸牽扯的不僅是人類不當作為導致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改變,還糾結著不同族群之間利益與文化衝突的地緣政治難題。
  
  .鹹海(Aral Sea)
  
  消逝的湖泊中,最知名的當屬曾是世界第四大鹹水湖的鹹海。鹹海位處內陸,距地中海最近直線距離達兩千多公里,到波斯灣也要一千五百多公里。直覺上,這種離海遙遠的內陸湖泊,湖面上應該是除了虛無還是虛無,然而真實的狀況卻是一八四七年俄羅斯曾在此建立海軍,漁船數量更是不在話下,不過,這些都已經是歷史畫面了。
  
  在上個世紀六○年代,當時的蘇聯政府為了提高棉花和稻米的產量,將注入鹹海的阿姆河(AmuDarya)和錫爾河(Syr Darya)加以修建水圳,擴大兩條河川灌溉到農田的用水量。效果非常好,烏茲別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國之一(二○○六年為世界第六大棉花生產國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國)。
  
  說到底,從大自然取得的,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然而這一次的代價顯然超過了預期。隨著鹹海水位從平均水深五十三公尺降到平均二十公尺,部分湖岸退到離原有岸邊一百多公里,裸露湖床的鹽分以及鹽度日益升高的湖水,殺死了湖邊眾多的野生動物。此外,湖區的氣候也跟著改變,冬天變得更酷寒,夏天變得更炎熱,湖區周遭降水量則變得更少,甚至影響到遠方山上的降雪量,進而導致冰川退縮、夏季融雪量減少等一連串環境循環因素的連鎖反饋。當強風捲起鹽分(包括化肥汙染)甚高的沙塵,使周遭數百公里範圍內的牧草產量下降,畜牧業也遭受到嚴重打擊。鹹海的萎縮,已然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
  鹹海本來是哺育當地居民的泉源,當鹹海死了、消逝了,當地居民想健康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只有離開。蘇聯政府曾經用飛機空運活魚投入鹹海,希望能增加漁獲量,但是過鹹的湖水讓所有魚都死絕了,只有一種長相奇怪的比目魚例外。說牠長相奇怪,是因為當地人沒見過這種兩隻眼睛長在同一邊的魚,還以為是受到輻射或化學汙染的畸形魚,所以不太有人敢吃,當地漁夫也不會捕這種底棲型魚種。直到一個丹麥遊客輾轉協助當地漁夫取得專捕底棲魚的拖網漁具,並教會當地漁夫操作拖網的方法,北鹹海畔的漁村才如奇蹟般開始復甦。
  
  為了不讓鹹海繼續乾涸,各國緊隨而來的救援計畫,包括世界銀行貸款資助哈薩克政府六千五百萬美元,在二○○五年完成十三公里的長堤來拯救北鹹海,長堤的功能主要是為了阻擋錫爾河注入北鹹海的水不要流到烏茲別克,現在北鹹海的水位已經上升到四十二公尺,湖水表面積的增加則更為顯著,湖水鹹度也不斷降低。如今價錢較好的石斑魚、鯉魚等高級魚種逐漸出現在湖中,原本十室九空的人口也開始回流,新房子開始增加,學校開始開課,很顯然北鹹海成功地回復了生機。
  
  至於南鹹海恐怕會繼續乾涸下去,南鹹海隸屬於烏茲別克,其四周鄰國全部都是內陸國,這種被內陸國包圍的內陸國,叫做雙重內陸國,屬於稀世珍品,全世界只有兩個這樣的國家,另一個是全國人口只有三萬六千人的列支敦斯登(夾在瑞士和奧地利之間)。屬於雙重內陸國的烏茲別克,極度仰賴阿姆河(Amu Darya)的哺育,因而沿著河岸建設大量水圳設施,不斷引水灌溉農田,使得接近南鹹海的河道已經完全乾涸,若要拯救南鹹海,就必須減少阿姆河的農業灌溉用水,也就是要捨棄大面積的農業耕地,這是目前烏茲別克政府無法接受的方案。

  .查德湖(Lake Chad)
  
  如要比賽湖面萎縮第一名,當屬非洲的查德湖。今日的查德湖已經萎縮到原有最大湖面的五%!也就是從大約臺灣本島面積七○%大小的湖面,變成雲林縣般大小。
  
  查德湖位於北緯一二.五度到一四.五度之間,這個位置剛好落入撒赫爾地區(Sahel)的範圍內,這個區域有什麼特別呢?一句話,是放牧牛羊的遊牧地區。在過去,撒赫爾曾經是一個龐大的貿易區域,貿易使得這個地區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遊牧民族甚至在農業區進行投資,如手工藝品、商業中介等經濟活動,整體景象雖然達不到威尼斯(Venice)般遍地黃金,至少能生活滿足且充滿奮鬥希望。
  
  今日的撒赫爾看了令人鼻酸心疼,舉目望去,貧困而絕望是唯一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裡的改變?若說是氣候變得乾燥,歷史上這裡亦曾遭遇嚴重的大乾旱,當時撒赫爾人民還是能夠對未來充滿期待地挺過去。長期來看,真正改變的不是氣候因素,而是社會制度。
  撒赫爾是一個半乾燥氣候區,有著明顯的乾季和雨季,雨季來臨時,隨著降水範圍往北移動,遊牧民族跟著往北放牧,不但牛群可以吃到剛長出來的綠草,其產生的糞便還可以增加土地的能量和品質。隨著秋冬來臨,降雨範圍向南移動,南方的農民秋收完畢,牧民帶著大批牛群啃食收割後的殘餘農作物,同樣也回饋糞便改善土壤品質。
  
  牧民的移動是為了逐水草,既然必須移動,那就順便做點甲地到乙地的買賣。於是,牧民提供貿易商品的同時,也獲取農產品,而且在大旱之年,農業區也是一個暫時安身之地。有些精明者甚至還購買農業區的土地累積財富,很有市場頭腦。遊牧民族有著不同的部落,部落有各自的首領,首領嚴格管制族民的生活準則,首領間協調水井用水分配,一切關鍵性資源均受到有效控制,這種遊戲規則可以確保大家都能生活下去。
  
  但是這一切,從法國人開始殖民之後就不一樣了,法國人用槍桿子說服了大家一件事,那就是法國人比較厲害,不只是打仗厲害,其他的事情也都高人一等。既然法國人當家做主了,遊牧民族的部落首領當然就失業了,撒赫爾區少了首領的管轄和協調,古老的遊戲規則也就蕩然無存了。新的遊戲規則很簡單:通通別亂跑。牧民在不同的國家之間跑來跑去,對統治者來說是很難管理的,於是新的遊戲規則讓遊牧範圍遭到限縮,土地放牧的壓力增加,人與環境間的平衡逐漸被破壞。面對著撒赫爾地區的困境,法國的辦法是挖更多的井。當然實際實踐之後的事實告訴我們: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位在撒赫爾地區的查德湖,其湖面萎縮的主因就是周圍地區不當地放牧、農業不合理地開發、上游大修水庫以灌溉農業,而灌溉用水卻又效率低下。湖面萎縮之後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難,首先是當地魚類滅絕,周遭乾旱程度愈演愈烈,降水周期改變,農業收成和漁業產出持續減少,湖區大約有兩千萬人面臨饑荒威脅。
  走在查德湖北邊的尼日境內(北邊最先乾涸),體會到的是普遍的絕望氣氛,空氣中塵土飛揚,無情燥熱的強風吹在枯乾的植物上,居民難以接受多年前的一片綠意、汪洋,今日竟然變成一片起伏的沙丘。
  
  .米爾湖(Lake Milh)
  
  米爾湖位在伊拉克卡爾巴拉市(Karbala)西方不到十公里的一片黃沙之中,從阿拉伯語字面上來看是「鹽海」的意思,一般也稱作Razazah湖。米爾湖之於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就像是洞庭湖之於長江的意義,夏季雨季會導致長江水位暴漲,暴增的水就可以流到洞庭湖,以緩解洪災發生的機率。幼發拉底河淵遠流長,全長可達兩千三百公里,源頭起於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夏季時高加索山(Caucasus Mountains)和亞美尼亞高原上的融雪,以及冬季時西風帶來的雨水,都會為幼發拉底河帶來豐沛的水量,這個時候位在幼發拉底河下游河畔的米爾湖,就可以吸納暴漲的河水,水深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起伏,一般來說,米爾湖的深度大多相當淺。水深雖淺,米爾湖還是能夠生產一種拳頭般大小的小銀魚,在極盛時期,湖畔的漁夫工作一年可以買一棟房子,可是如今漁夫的收入連給孩子溫飽、衣穿都成了問題。
  
  米爾湖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西班牙承包商為了防止伊拉克南部發生洪災,在一九六九年開挖了一條排水渠道,以疏導幼發拉底河的洪水進入沙漠,因而積水形成湖泊。接下來的二十年是米爾湖的鼎盛期,湖面寬廣、侯鳥成群,但當一九九○年的波斯灣戰爭開打後,此區的什葉派和當時屬於遜尼派的統治者海珊(Saddam Hussein)的衝突開始白熱化,海珊下令切斷幼發拉底河進入米爾湖的進水渠道,米爾湖的面積開始急劇地縮小。
  
  最根本且徹底摧毀米爾湖的原因,則是源於土耳其在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大張旗鼓地實施「安納托利亞工程」計畫,計畫中要在幼發拉底河沿岸修建二十二座大壩和十九座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發出的電力占了土耳其全國總發電量的一半,不但可以自用,還可以外銷。大壩中最壯觀的當屬阿塔圖爾克水壩,此壩最大壩高一百八十四公尺(石門水庫壩高一百三十三公尺)。一九九○年土耳其為使阿塔圖爾克大壩建成後迅速蓄滿水,曾完全截斷幼發拉底河流向敘利亞、伊拉克的水流達一個月之久,看到家園的生命之河突然斷流、乾涸,這可是嚇壞了沿岸的居民,此事當然引起敘利亞政府和伊拉克政府的強烈抗議。
  
  米爾湖達到最大面積時,湖面面積廣達一千四百平方公里,大約是兩百○三個日月潭的大小,到了二○一三年四月,只剩下三百五十平方公里,縮減了七五%,等於有一百五十二個日月潭不見了。這樣的情況所凸顯的,正是中東地區所共同面對的「水資源」分配問題。許多人預測中東地區早晚會為水而戰,至今此一狀況尚未發生,倒不是因為水資源的分配問題解決了,而是近二十多年來,兩伊戰爭打了八年,沒多久伊拉克又攻打科威特,緊接著美國聯軍攻打伊拉克,休息十二年,美國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再次攻打伊拉克。最近則是敘利亞內戰不休,從二○一一年開始打到現在,已經死亡近十萬人,更造成了一百六十多萬的難民。這麼多的紛爭、政爭、戰爭,讓各國忙得不可開交,水資源是個問題沒錯,但是還要排隊等等。
  
  .托西加湖(Toshka Lake)
  
  一九九八年,一位太空人從地球軌道上看到埃及沙漠中出現一個不曾見過的湖泊,於是這位太空人就成為發現托西加湖的第一人。托西加湖散布在沙漠之中,整個湖區的水體覆蓋面積大約是一千三百平方公里,相當於一百九十四個日月潭的大小。這麼巨大的湖泊是從哪裡掉下來的呢?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在乾燥的沙漠氣候地區,湖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地下蹦出來的。自從一九七○年亞斯文大壩建成之後,壩後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納賽爾湖(Lake Nasser),納賽爾湖長約五百五十公里,而臺灣本島最大縱長只有三百八十多公里,由此可見納賽爾湖之巨大。
  
  歷史上總是不乏看到統治者想要建立偉大標誌的建設,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就在任內打造「新谷」計畫,目的是為了將水引導到納賽爾湖西側石灰岩質高原南方的凹地,並以凹地蓄水來提供該區域發展所需的民生與農業用水。於是,一九七八年埃及政府開始建造一條薩達特運河,政府允許當納賽爾湖水位超過一百七十八公尺以上時,可以流溢進入運河(納賽爾湖面最高水位可達一百八十三公尺)。另外也在納賽爾湖中的小島上建造一個世界最大的抽水站,將超過納賽爾湖一百七十八公尺以上「多餘」的水,抽到薩達特運河中。
  
  計畫初期的效果非常好,「新谷」預計會增加埃及耕地的一○%,並可以在二○二○年容納一千六百萬公民(埃及二○一二年人口八千萬)。計畫憧憬總是如此的美好,工程也確實相當偉大,讓人相信美好家園必將實現,只不過自然的力量更加無敵。
  
  二○○六年,托西加湖群東側的湖泊率先萎縮乾涸,除了因薩達特運河的供水減少有所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蒸發強烈、湖水損失太快有關,反倒是湖水地下滲漏的水量比例相對微小。如果我們把一樣多的水倒到馬克杯和淺碟子裡,哪一個容器的水會先蒸發掉呢?顯然是水淺、水體表面積大的碟子會先乾涸,托西加湖群的消逝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尼羅河水的洪水氾濫是仰賴上游的熱帶莽原氣候,其雨量集中在夏季,且雨季具有周期性。新谷計畫的水源依賴這種周期性的洪水,一方面是有自然條件風險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雨季周期很短,而托西加湖這個「碟子」很淺,且只能在每年的雨季短周期中好好地加一次水,碟子中的水量變化肯定劇烈。
  
  運用Google Earth探索新谷地區,可以看到許多農場沒有妥善地維持,有些農場似乎根本廢棄了。而那些看來似乎欣欣向榮的農場,多採取機械化、大規模、資金密集的運作方式。新谷地區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只要花時間減低土壤鹽分,並且保證灌溉用水充足,農作物的栽培大致不是問題,像是棉花、黃瓜、番茄、西瓜、香蕉、葡萄和小麥作物等,都已經成功地在這裡種植。然而運作良好的農場,其農產要如何輸送到市場也是一大問題,蔬果多為不耐久運、不耐久藏的產品,但埃及缺乏快捷的交通系統將新谷地區的農產品輸送到主要市場。在如此的條件限制之下,將使新谷地區的農業大面積地選擇較耐儲存的棉花和小麥等作物。

作者資料

廖振順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1987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地理系,1989年取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曾獲2005年優良教師獎(臺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學卓越金質獎(教育部)、2014年師鐸獎、2014年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2014年臺北特殊優良教師、2018年星雲教育典範教師獎。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自製海嘯教學影片,榮獲馬英九總統致電鼓勵及各家媒體專訪、引用。擅長多媒體教學,近年來融入Google Earth,多次製作高中地理課程輔助教材,對於地理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著有《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分別獲得2012、2013、2014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及推薦,以及《教育這種病》。

基本資料

作者:廖振順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LEARN 出版日期:2014-05-09 ISBN:9789571359557 城邦書號:A2200527 規格:平裝 / 全彩 / 192頁 / 19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