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自我提升
蘋果橘子思考術: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
left
right
  •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全球熱銷400萬冊, 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揭露所有事物都有隱藏的一面。 現在,「全美最有趣的腦袋」李維特和杜伯納,帶著他們最具革命性的書回來了! 一樣銷魂、幽默怪誕、與眾不同的說故事和舉例方式, 不一樣的是,這次兩位作者要教我們如何擁有才智過人的思考。 有「全美最有趣的腦袋」美稱的李維特和杜伯納,在超級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裡顛覆了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並剝解所有事物隱藏的一面。這次,他們提供一套重新訓練大腦的創意思考術,幫助你我超越自我,想出更精彩的解方。 從商界、運動、政治到人道慈善領域,書內所有討論只有一個主要目標:幫助你跳脫傳統思維所導致的謬誤,採用「蘋果橘子思考術」,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富創意、更理性思考。 在這趟重塑大腦的過程中,你會了解斯文、瘦小的日本人如何打敗美國大塊頭,連續6年成為吃熱狗大賽的冠軍,也能開始體會澳洲醫生吞下危險細菌的用心良苦,更能欣賞奈及利亞詐騙信強調自己遠從奈及利亞寫信求助的聰明之處。 什麼是「蘋果橘子思考術」?先來看看幾項重要的小技巧: ◎首先,面對問題時,你得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因為如果你已經決定要怎麼做的話,就很難看清楚問題的真面貌。 ◎學會說「我不知道」──除非你承認自己真的不知道,否則幾乎不可能學會該做的事。 ◎像孩子般思考──這能讓你問出更好的問題、想出更好的點子。 ◎成為精通誘因的大師──無論如何,誘因都是主宰這個世界的根本要素。 ◎學會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只因為你是「對的」,不代表別人就得聽你的。 ◎了解放棄的好處──如果你不願意放棄今天的死局,怎麼解決明天的問題? 兩位鬼才作者看世界的方式,明顯與眾不同,現在你也可以培養這種態度。 從來沒有這類卓越的思想家如此挑戰我們的思維,而且還這麼有趣! 【名家推薦】 「精彩絕倫的一本書,充滿不可思議但引人入勝的歷史細節,讓兩位作者不同於一般的流行社會科學家。」 ──《紐約時報》 「真是太天才了……令人驚奇、拍手叫好。」 ──《華爾街日報》 「我們現在全都是『蘋果橘子思考術』的一員。」 ──《華盛頓郵報》 「歡樂無窮的閱讀時光……真是令人銷魂的一本書。」 ──麥爾坎‧葛拉威爾(暢銷書《引爆趨勢》、《以小勝大》作者) 「用華麗風格說出……好觀念。」 ──《金融時報》 「花一個下午讀李維特與杜伯納的書,你將成為當晚滿屋子裡最有趣的人。」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一本書,普羅大眾的速成經濟學應用。」 ──影音俱樂部 「引人入勝,趣味十足。」 ──《紐約郵報》 「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 ──倫敦《每日快報》 「這是兩位作者目前為止影響最重大的一本書,有著招牌的迷人故事,以及跳脫傳統的分析,帶大家進入他們的思考過程,教所有人以更具生產力、更有創意、更理性的方式思考,也就是『蘋果橘子思考術』。」 ──Bookreporter.com

目錄

導 讀 作者出書的速度,居然快到讓寫導讀的人沒梗可鋪? 林明仁 第1章 什麼是「蘋果橘子思考術」? 第2章 最難說出口的三個字 第3章 你究竟有什麼問題? 第4章 真相就像髮根沒染的布丁頭,藏在根源裡 第5章 像個孩子般思考 第6章 就像給小朋友巧克力 第7章 所羅門王和搖滾樂手大衛‧李‧羅斯有什麼共通之處? 第8章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 第9章 放棄的好處 謝辭 注釋

序跋

作者出書的速度,居然快到讓寫導讀的人沒梗可鋪?
  ◎文/林明仁(台大經濟系教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本書作者李維特為其指導教授)   四年前,我為《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所寫的導讀,篇名就叫做〈他竟然這麼快就回來了!〉內文提到:「幾年之後,第三部(就會出版)……。」大部分的讀者可能都覺得這只是場面話罷了,但當時的我,心中其實是充滿擔心與矛盾的。   擔心的是,如果他們就此停筆,那這個世界上不但又少了一個能同時滿足挖掘真相與嘲諷偽君子雙重願望的人,搞不好還順道落了不喜歡李維特才氣者所言的「果然這麼快就江郎才盡!」的口實。矛盾的是,如果他和杜伯納這麼快又寫出一本書,那早已抖盡所有包袱的我,恐怕會面臨無梗可用的窘境!不過,身為一個「蘋果橘子」門徒,既然一語成讖,只好再努力導讀一番囉!   李維特和杜伯納的前兩本作品《蘋果橘子經濟學》與《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主要是以李維特與其他新銳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而貫穿這些研究的中心思想,可歸納為「理解誘因結構的影響」與「如何以統計方法區分虛假相關與因果」兩個面向。當時書中介紹的學者,這幾年也都大放異彩,更凸顯了李維特的慧眼獨具──或者,這也是同時性的「虛假相關」?   舉例來說,約翰‧李斯特(John List)已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田野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的開山祖師,而且絕對是15年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候選人。研究電視對女性地位影響的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她的文章也激起許多後續研究。我自己與台大幾位學生的研究就發現,電視的普及的確和印度女性「較不容易遭受家暴」、「較能掌控家中財務」有強烈的正相關。   來自義大利的伊蓮娜‧費拉拉(Eliana La Ferrara)教授也發現,巴西肥皂劇的播出,居然也有讓女性生育數目下降的效果!而李維特在前一本書中所提到的,哥倫比亞大學道格拉斯‧阿蒙德(Douglas Almond)教授有關1918年流感長期影響的研究,現在也變成了「胚胎起源假說」(fetal origin hypothesis)這個文獻的經典之作。我和其他幾位共同作者的研究,也發現在台灣胚胎時期遭受流感或瘧疾侵襲的人,日後不管在健康或教育程度上,都顯著低於前後期出生的人。   最後,當時李維特所介紹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馬修‧根茨科(Matthew Gentzkow)與傑西‧夏皮洛(Jessie Sharpiro)兩人,對於媒體與閱聽大眾互動的多項研究,這幾年也早已成為研究媒體影響的必讀論文,更開創了「媒體經濟學」(Media Economics)這個領域!其中偏頗的媒體立場,可能並非用來影響閱聽人,而單純只是迎合大眾口味的結論,更是大家沒有預料到的。    台大經濟系江淳芳副教授與博士生施琇涵,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台灣的有線電視新聞市場時,也發現當特殊政治事件發生,泛藍與泛綠民眾會比平時更常收看與自己意識型態相近的電視台!而根茨科教授今年更獲得了克拉克獎的殊榮,李維特提攜後進的精準眼光,可見一斑。   那這第三本書的寫作動機是什麼?   其實,在李維特成名之後,許多人都問:「他是怎麼找到這麼多有趣的問題,與聰明解決因果關係的方法?」每年,他在芝大經濟系博士班所開設的「如何做實證經濟學研究」(How to do Empirical Research)課程,也總是吸引爆滿的學生──我就是其中之一。彷彿大家都相信,只要如沐春風十週,自然任督二脈貫通,現實世界信手拈來皆是經濟學題目。然而,現實是能得其真傳者鳳毛麟角,這可從自他手下畢業的博士生人數不多看出來。   最近,李維特也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約翰‧李斯特、查德‧西維爾森(Chad Syverson)和哈佛大學的羅蘭‧佛萊爾(Roland Fryer),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TGG(The Greatest Good)的顧問諮詢公司。TGG在芝加哥、紐約、倫敦都有設點,標榜使用「行為科學與田野實驗」的方式,來替顧客解決商業上的難題。而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分辨什麼推論的確是因果,哪些又只是相關?   讀者或許很難相信,在他們諮詢過的許多知名大企業中,白花幾億美金卻毫無功效的荒謬商業決定比比皆是,其中許多都是應用簡單經濟學原理,就可以發現的錯誤決策!兩位作者在這本書裡,也舉了一些例子,就留給各位去發掘。這也難怪李維特會覺得自己每小時700美金的諮詢費,一點也不高!   應該也就是這些來自學生與商界的反饋,讓李維特恍然大悟:「原來,以正確的方法思考,並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自然啊!」那麼,或許仔細把心法寫下來,應該會對大家有所幫助?至於書名呢?嗯,既然我們以怪咖自稱,那原文書名就叫「像怪咖般思考」(Think Like a Freak)囉!反正,之前的書名那麼怪都大賣了,應該跟銷量沒因果關係吧?   那麼,本書的內容到底在講什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吧!有個從沒見過的問題需要解決,你該怎麼辦?首先,承認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咦?),接著要像孩子般思考(啥!),不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所有文獻與已知的解決方法?因為太多前人的智慧,反而會讓你無法跳出窠臼,重新定義問題。不過,如果你只能參考一句先人智慧,那當然是「人們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囉!   除了介紹較為抽象的思考心法外,本書也依循前例,介紹了許多最近的經濟學研究。與兩本前著著重於大樣本數個體資料的分析結果相較,本書花了較多篇幅討論跨國或地區的資料分析結果。相較於個體資料,跨國資料通常樣本點較少、蒐集不易、容易碰上殘缺不全的歷史資料,而且也很難應用複雜的計量方法。但好處是,可以回答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上,因果關係可能橫跨數百年的重要大哉問!   舉例來說,內文提及,西北大學的史班庫教授發現,德國新教地區的人賺得比舊教多,而唯一可以解釋的因素是宗教本身。不過,數年前有兩位德國學者薩沙‧歐‧貝克(Sascha O Becker)與盧德格爾‧烏斯曼(Ludger Woessmann)發現,若以居住地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95條論綱〉所在地的距離做為工具變數的話,那新教徒所得較舊教徒為高,其實都是因為新教徒教育水準高的關係。以歷史資料與計量方法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類假說進行檢驗,正是現今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潮流。   另外,內文也介紹了哈佛大學經濟系羅蘭‧佛萊爾教授,對非裔美國人為何較白人容易得心臟病的原因,做了分析與解釋。因為當初飄洋過海的黑奴,若對鹽的耐受性較好,就比較不容易在長途旅程中脫水死亡。但是,這個當初的人擇特性,現在卻成了詛咒!那麼,佛萊爾是如何突發奇想,形成這個瘋狂的假說?原來,是因為在偶然間,看到一本奴隸貿易書中,有個人口販子正在舔一個西非奴隸的臉,以確定他是否能夠平安撐過艱苦航程!   其實,這張插圖也是人們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的最好例證。要不是有利可圖,誰會幹舔別人臭臉這種噁心的事?最後,瑪莉莎‧戴爾(Melissa Dell)以迴歸不連續法(Regression Discontinuity),發現西班牙在祕魯境內強迫勞動制度(mita)邊界兩邊,一直到現在生活條件還是有顯著的不同,這也是書中所提的例子。跨國長期歷史研究,在這15年來方興未艾,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這個領域開山祖師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   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有趣!   本書花了許多篇幅討論田野實驗的應用,這也是過去20年來,經濟學界的一大突破。過去,社會科學家常用的統計方法,由於使用的都是人們選擇過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所以都會面臨內生性問題的挑戰,而選擇性偏誤便是其中之一。理論上,在醫學研究中所使用的隨機實驗法是唯一的解方。只是要對人們做隨機分配,無論在倫理與執行上,都是一大挑戰。   幸好,李斯特教授在過去20年來,已經將田野隨機實驗的應用與執行,展示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讓我們可以用更有趣、更精確的方法來確認因果關係。李維特與李斯特兩人的顧問諮詢公司,也採取在顧客公司裡做實驗的方式,以找出真正的問題。   除了在商業與學術界的研究外,政策效果的估計,也是這個方法的重要應用之處。舉例來說,本書第3章就提到李斯特與李維特兩人,對芝加哥高中生所進行的大規模田野實驗。他們的問題是,從學生、家長到老師的誘因結構改變(當然是隨機分派),究竟會對學生的表現造成什麼影響?這恐怕是史上第一次以科學方法,來研究不同教育方法的影響效果。而這項計劃所需的1000萬美金的經費來源,則是來自華爾街避險基金大亨的慷慨捐贈──是的!有些事沒有夠力的那1%,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教育政策外,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使用這個方法,對印度與非洲的發展計劃進行政策評估。個中翹楚當數創辦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也是目前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與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兩位學者合著的《貧窮經濟學》(Poor Economics),可說是這個領域的聖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最後,讓我以一個我現在正與李維特合作的研究,做為這篇導讀的總結。   有位在世界頂尖大學任教的朋友(恕我無法透露校名),發現他的學生考試作弊。首先,他進行道德勸說,希望學生自首,結果當然是沒人理他。於是,他又寄出第二封Email,說道:「我認識《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李維特……的學生,這些人很會抓作弊,你們最好坦白從寬!」結果還是沒人理。   求助無門的他,只好將資料去除個人隱私後,請我幫忙。我用了《蘋果橘子經濟學》第一章提到的,抓芝加哥小學老師作弊的方法(當然,老師和學生的誘因結構大不相同),幫他在兩百多個學生中,找出七組作弊的學生。其中,有四組一叫來問就馬上認罪!現在,我與李維特正在將這些方法做更嚴謹的整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協助老師們更輕易抓出作弊的學生。   誰說經濟學不有趣,而且與現實世界無關?

內文試閱

第1章 什麼是「蘋果橘子思考術」?
  我們倆合寫《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與《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兩本書之後,讀者開始問我們各式各樣的問題,像是「上大學是否依舊『值得』?」──長話短說的答案是「是的」;長一點的答案「也是是的」。「把家族事業交給下一代是件好事嗎?」──當然是,如果你的目標是毀掉那間企業的話;數據顯示,一般來說,最好引進外頭的管理者。「很多人得到『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也就是俗稱的『滑鼠手』,然後呢?」──記者如果不再深入了解就會停止報導,但是這個問題依舊存在,特別是在藍領工人之間。   讀者問的某些問題,還挺「存在主義」的:「什麼令人真正快樂?」「收入不平等真的很危險嗎?」「富含omega-3的飲食,會帶來世界和平嗎?」   大眾想知道每件事的優缺點:無人駕駛的汽車、餵母乳、化療、遺產稅、開採天然氣的水力壓裂法(fracking)、彩券、「有療效」的祈禱、網路交友、專利法改革、犀牛盜獵、高爾夫鐵桿發球、虛擬貨幣……。我們上一分鐘才收到要我們「解決流行性肥胖」的電子郵件;五分鐘後,又會收到催促我們「現在就掃除饑荒!」的請求。   讀者似乎認為世上沒有過於難解的謎題,也沒有太過艱澀的問題,萬事萬物都能找出辦法解決,就好像我們擁有某種獨門工具。大家可能想像我們有一把「蘋果橘子鑷子」,只要小心探進國家人群之中,就能拔出某些深藏的智慧。   天下有這等好事就好了!   事實上,解決問題並不容易,如果某個問題目前依舊存在,你可以打賭許多人早已努力過,但還是找不出解決之道。簡單的問題會消失,困難的問題則會一直存在。除此之外,即使只是好好解決一個小問題,都得花上許多時間追蹤、整理與分析資料。   因此,與其冒著很高的失敗率,試圖回答大家要求我們解決的每個問題,我們兩個開始想,是否比較好的做法,其實是寫一本書教大家如何施展「蘋果橘子思考術」?   這個點子聽起來如何?   足球罰球時,踢哪個方位最可能進球?   想像一下你是足球員,一位非常優秀的足球員,你帶領國家隊即將奪得世界盃(World Cup)冠軍,只要你現在能夠踢進一顆罰球。機率站在你這邊:頂尖足球員的罰球成功率,大約是75%。   你把球放在白色罰球線上,觀眾正在吶喊。球門就在12碼外,那個寬8碼、高8尺的地方。   守門員凝視著你。一旦球從你腳下飛出去,將以時速80英里前進。以那樣的速度,守門員不能好整以暇待在原地,等著看你從哪個角度進球。他必須猜一個方向,讓自己的身體撲向那裡。如果他猜錯,你成功的機率將提高到90%左右。   最好的進球,是球以充足力道被踢進球門角落。如果是那個位置,守門員即使猜對,也無法救下那一球。然而,那樣的進球容許不了多少失誤範圍,只要稍微踢歪一點,球就會完全落不到球門。所以,你可能不想挑壓力那麼大的位置,改而瞄準稍微偏離角落的位置;雖然那樣一來,如果守門員猜對,他攔下球的機率比較高。   此外,你也必須選擇要踢左邊的角落,還是要踢右邊的角落。如果你和大部分的球員一樣慣用右腳,那麼左邊是你的「強邊」,選擇踢那邊的話,你會更有力、更準確。不過,守門員當然也知道這點,那就是為什麼57%的時間,守門員會撲到踢球者的左邊,只有41%的時間會撲到右邊的原因。   所以,你站在那裡,觀眾聲嘶力竭,你心跳過速,準備踢進改變一生的一球。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你的身上,你的國家正在祈禱。如果罰球進了,你的名字將青史流芳。如果你失敗了,嗯,最好還是不要去想那件事。   選項在你的腦海裡打轉──強邊,還是弱邊?要強行踢角落,還是採取安全策略?以前罰球時,你是否碰過這個守門員?如果碰過,之前你瞄準哪裡?他往哪裡撲?你想著這些事的時候,也在想守門員正在想什麼,甚至可能在想守門員在猜你正在想什麼。   你知道成為英雄的機率,大約是75%──還滿不錯的比率。但如果可以提高那個數字,不是很好嗎?會不會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思考這個問題?要是你可以智取敵手,想出一個超越常規的選項?你知道守門員正在思考「右邊,還是左邊?左邊,還是右邊?」但如果……如果……如果你不踢右邊,也不踢左邊呢?如果你做全世界最愚蠢的事,把球踢向球門正中央?   是的,那就是守門員現在站的地方,但你很確定你大腳一踢,他就會離開那個位置。不要忘了數據是怎麼說的:57%的時間,守門員會撲到左邊;41%的時間會撲到右邊。也就是說,在100次裡,他們只有2次會待在中間。一個已經跳起來的守門員,當然還是可能守住瞄準中間的球,但那樣的機率有多高?要是知道所有踢向球門中央的罰球進球率就好了!   好吧,我們剛好有那個數據:踢向中間的罰球,雖然實際上就像聽起來那樣冒險,相較於瞄準球門角落的罰球,成功機率多了7個百分點。   你願意冒這個險嗎?   假設你願意。你小碎步跑向球,左腳立好,右腳預備,球飛了出去。你立刻被震天價響的「進──了──!」聲響包圍。你被蜂擁而上的高興隊友壓住,群眾欣喜若狂,那一刻將永遠流傳。你這輩子剩下的人生,都會是一場歡樂的盛大派對;你的孩子將成為強壯、成功、仁慈的人。恭喜!   不過,瞄準球門中央的罰球,成功機率遠遠高出許多,卻只有17%的踢球瞄準那裡。為什麼這麼少?   一個原因是乍看之下,瞄準中間似乎是很糟糕的點子。直接把球踢向守門員?好像不合常理嘛!明顯有悖常識,但靠著注射病菌讓人們免疫的點子,聽起來也是如此。   此外,罰球者還擁有的一項優勢是「捉摸不定」:守門員不知道他會瞄準哪裡。如果踢球的人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成功率將直線下降;如果他們開始更常瞄準中間,守門員也會跟著改變策略。   踢球者通常不會瞄準中間,特別是像世界盃這種高賭注的球賽。原因除了前述兩點以外,還牽涉到第三個重要的理由;不過,沒有一個心智正常的球員會承認這點:他們害怕丟臉。   再次想像一下,你是那個即將罰球的足球員。在這個最千鈞一髮的時刻,你真正的行為誘因是什麼?答案似乎很明顯:你想得分,想替你的隊伍贏得比賽。如果真是那樣,那麼統計數據明白指出,你應該把球踢向球門正中央。然而,贏得比賽是你最真實的誘因嗎?   假設你現在站在球的前面,心裡頭剛決定要瞄準中間,但等一下:萬一守門員「沒有」往旁邊撲怎麼辦?萬一為了某種原因,他待在原地,而你直接把球踢到他的肚子上,他連動都不用動,就救了他的國家!你看起來會有多可悲?這下好了,換成守門員變成英雄,你則必須全家搬到國外,以免被暗殺。   所以,你重新考慮了一下。   你想:還是採取傳統策略好了!還是踢角落吧。如果守門員猜對了、攔下球,嗯,雖然你還有「更勇敢」的做法,但踢角落已經是很英勇的努力。不,你不會成為英雄,但也不用逃到國外。   如果你遵從這個自私的誘因,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不做可能會變成蠢事的舉動,你比較可能選擇踢角落。如果你遵從為全體利益考量的誘因,也就是試著替國家贏得這場比賽,雖然得冒著讓自己看起來很愚蠢的風險,你會選擇踢往球門中間。   有時,選擇正中央,是人生最勇敢的舉動。   歡迎進入怪咖世界!   在某些私益對抗公益的情境當中,當我們被問及會怎麼做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承認想選擇對自己有好處的做法。然而,歷史清楚顯示,無論是天性或後天養成,大部分的人一般會將私益置於他人利益之前。那並不會令他們淪為壞人,只顯示出他們是人。   然而,如果你的志向不只是個人的小成就──這種自私自利的事,真是令人感覺沮喪。也許你想遏止貧窮,或者你想讓政府運作得更好,可能你想說服公司不要製造那麼多污染,也可能你只是想叫孩子們不要再打架了。如果每個人的優先要務,都是為自己著想,要如何讓每個人都朝著同一方向努力?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那樣的問題。我們發現,近年來出現一種看法:大家覺得解決特定問題時,有「正確」的思考方式,也有「錯誤」的思考方式。不可避免,這導致了許多爭論與叫囂,並且可悲地留下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情況有可能改善嗎?我們希望可以。   我們希望終結所謂「世界上有『正確』與『錯誤』的方式,有『聰明』與『愚蠢』的方式,有『A派』與『B派』的方式」。現代世界要求我們以更具生產力、更有創意、更理性的方式思考,我們得從不同角度、不同施力點、不同期待來看世界。我們不能帶著恐懼,也不能帶著偏好來思考事情。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整天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我們得──清喉嚨──運用「蘋果橘子思考術」。   我們的前兩本書,主要是依據一套簡單的概念:   ◎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了解誘因(通常是破解它們),是了解問題、找出解決之道的關鍵。   ◎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數字是強大的東西,可以剝去層層困惑與矛盾,尤其是會讓人情緒化、高度敏感的主題。   ◎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不假思索便接受傳統看法,可能導致馬虎、浪費,甚至是危險的結果。   ◎「相關」不等同「因果關係」。當兩件事並行時,我們很容易假設A導致B,例如證據顯示已婚人士比單身者快樂,這表示婚姻使人快樂嗎?不一定。數據顯示,快樂的人原本就比較可能結婚,如同一位研究人員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釋:「如果你每天心情都很差,到底有誰想跟你結婚?」   本書也依據這套基本的概念,不過有一點不同。我們前兩本書很少建議方向,主要是利用數據,告訴大家我們覺得很有趣的故事,讓這個通常帶了些許陰暗的社會照進一點陽光。這本書則要跨出陰影,試圖提供一些或許偶爾會有用的建議──無論你是對生活小智慧有興趣,或是關心重大的全球改革。   不過,要澄清一下,這不是一本傳統定義的自助書。老實說,我們大概不是你一般會想求助的對象,而且我們有的建議通常使人陷入麻煩,不是解決麻煩。   我們的思考方式,源自所謂的經濟學方式;不過,那並不代表我們專注於「經濟」,差遠了!經濟學的方式比那更廣,也更簡單。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轉、認識誘因如何導致成敗、了解資源如何分配、明白什麼障礙使人無法取得資源,無論是具體資源(如食物與交通),或是較為理念式的資源(如教育與愛),經濟學的方式倚賴數據,而非直覺或意識型態。   這樣的思考方式,沒什麼神奇之處,通常顯而易見,高度重視常識。所以,壞消息來了!如果你被這本書吸引,希望找到透露獨門絕技的魔術師,不好意思,你大概會大失所望。不過,也是有好消息的!運用「蘋果橘子思考術」是件很簡單的事,每個人都做得到。只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這麼少人這麼做?   為什麼會那樣?   一個理由是,我們很容易讓自己的偏見,如政黨偏見、自以為聰明的偏見等,扭曲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會尋求證據證實他們原本的看法,而不是尋求讓他們更了解真相的新資訊。   此外,從眾也是一件很誘人的事。即便是今日最重要的議題,我們也通常會採取朋友、家人、同事的看法──第6章將進一步討論這件事。從某方面來說,這很合乎邏輯:和親朋好友站在同一陣線,會比找到新家人和新朋友容易!然而,從眾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容易擁抱現況,改變看法的速度不夠快,樂意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   另外,大多數人太忙,忙到無法重新思考他們的思考方式,甚至根本不會花太多時間思考。上次你坐下來好好思考一個小時、完全不做其他事,是什麼時候?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那大概有好一陣子。難道說,我們的高速年代就是這樣?大概不是。天才洋溢的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是世界級作家,也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共同創辦人。非常多年以前,他就注意到人們思慮不足的情況,據說他曾經說過:「很少人一年思考超過兩、三次,我則靠著一週思考一、兩次而享譽國際。」有鑑於此,我們倆也試著一週思考一、兩次──當然我們沒蕭伯納那麼聰明,我們鼓勵大家也這麼做。   這並不是說,你自然就會想要運用「蘋果橘子思考術」,因為它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缺點。比方說,你可能發現自己離潮流離得非常遠,有時還可能說出令旁人坐立難安的話。也許,你碰到一對帶著三個孩子的認真、親切夫妻,然後脫口說出車上的兒童安全座椅,不但浪費時間又浪費錢──至少撞擊測試的數據是這麼說的。也或者,你和新女友的家人共進佳節晚餐時,你會在那邊胡說八道什麼,支持在地食材運動其實可能破壞環境等,然後發現對方的父親是死忠的在地食材運動支持者,桌上每樣東西都來自方圓50英里內──唉呀!   你將必須習慣人們叫你怪咖,或是準備好面對別人氣急敗壞,甚至起身離開的場面。關於這些,我們倆都有第一手經驗。   與英倫首相的短暫會晤    在我們的前著《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出版後不久,我們前往英國宣傳,受邀和當時即將成為英國首相的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會面。   雖然他那樣的人士,尋求我們這種人的意見,並非什麼不尋常的事,但那次邀請嚇了我們一跳。因為在《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的開場白,我們已經開誠布公表示,自己對總體經濟因子知之甚微,像是通貨膨脹、失業率等,也就是政治人物試著左右調整、硬是想控制的東西。   此外,政治人物通常迴避爭議,而我們的書已經在英國引發不少波瀾。我們因為其中一章的內容,在全國性電視被拷問過。那一章描述我們與一間英國銀行合作,運用演算法找出可能的恐怖分子。電視主持人問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揭曉祕訣,幫助恐怖分子避開偵查?我們在現場無法回答那個問題,但本書的第7章將有解答。提示:那次揭露不是一場意外。   我們也因為提出打擊全球暖化的標準做法不會有用而飽受抨擊;事實上,卡麥隆派羅翰‧席爾瓦(Rohan Silva)到警衛室接我們時,這名銳利的年輕政策顧問告訴我們,他家附近的書店拒售《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因為老闆太討厭我們全球暖化那一章。   席爾瓦帶我們到會議室,那裡大約等著兩打卡麥隆的顧問。他們的老闆尚未抵達,大部分的人是20、30多歲的年紀,其中一位紳士(過去及未來的內閣大臣)的年齡,比其他人大上許多。這位資深紳士代表發言,告訴我們卡麥隆政府上台後,將竭盡所能打擊全球暖化。他說,要是由他決定,英國人將一夕之間成為零碳社會。他表示:「這是最高的道德義務。」   這讓我們豎起耳朵,因為我們學到的一件事是,當人們(尤其是政治人物)開始依據道德羅盤的讀數做決定,第一個被犧牲的通常是事實。我們問大臣,他說的「道德義務」是什麼意思?   他解釋:「要不是英國,這個世界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他的手不停揮舞,他說的「這一切」,指的是這間會議室、這棟建築、倫敦市,以及所有文明。   我們想必看來一頭霧水,因為他繼續解釋。他說,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帶著世界其他地方走向污染、環境惡化與全球暖化的道路,所以帶頭解決這個傷害,也是英國的責任。   就在此時,卡麥隆先生闖了進來。「好了,」他以宏亮的聲音說道:「聰明人士在哪?」   他穿著乾淨俐落的白襯衫、繫著招牌紫領帶,身上散發一股源源不絕的樂觀氣息。我們聊天時,他被預測為下任首相的原因頓時豁然開朗。他渾身散發著幹練與自信,看來就像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學監第一次見到新生時,心中想像男孩長大後將成為的那種人。   卡麥隆表示,當上首相後,他將接手的最大問題,就是病入膏肓的經濟。英國及全球其他地方,依舊處於嚴重經濟衰退的魔掌之中。無論是領退休金的人,或是學生、產業龍頭,大家都悶悶不樂。英國國債數目龐大,而且依舊在上升。卡麥隆告訴我們,他上任後必須大幅刪減預算。   然而他又說,有幾項珍貴、不能割捨的權益,他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像是什麼?我們問。   「嗯,健保。」他的眼睛閃爍著驕傲光芒。那很合理,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提供每位英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健康照護,大多可免費使用。在同類型的照護體系中,英國擁有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健保,那是這個國家文化的一部分,就像足球還有英國人最愛吃的乾果布丁(spotted dick)一樣。一位前財政大臣,稱健保為「英國最接近宗教的東西」。這句話耐人尋味,因為英國的確有真正的宗教。   只有一個問題:英國的健康照護成本,在過去10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預期還會繼續攀升。   雖然我們在當下並不知情,但卡麥隆如此投入英國健保,其實是因為切身經歷。他的長子伊凡(Ivan Cameron)出生時,即罹患罕見的神經性失調「大田原綜合症」(Ohtahara syndrome),特徵是不斷劇烈癲癇。卡麥隆一家人因此非常熟悉健保體系的護士、醫生、救護車與醫院。他曾在保守黨的年會上說過:「當你的家人一刻都離不開健保,日復一日,夜復一夜,你真的會知道那有多珍貴。」伊凡在2009年初告別人世,距離他7歲生日還有幾個月。   所以,即使卡麥隆是擁抱財政撙節措施的政黨領袖,也認為英國國家健康服務神聖不可侵犯,就不令人訝異了。即使身處經濟危機,要是敢動這個體系,在政治上來說,就好像一腳把女王的柯基犬當球給踢出去一樣。   不過,那並不代表「實務上」可行。自由、不受限、終生的健康照護,是值得歌頌的目標,但其中牽涉的經濟問題十分棘手。我們以最大的敬意,向當時即將成為英國首相的卡麥隆指出這點。   由於健保牽涉太多情緒議題,人們基本上很難用看待其他經濟層面的方式,來同等看待健保問題。然而,依據英國這類醫療照護體系的設定,健保實際上可說是整個經濟體制中,唯一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取得自己所需的幾乎任何服務,而且幾乎不必付錢──無論實際的治療成本是100美元,還是10萬美元。問題在哪?當人們不必支付某事物的真正成本時,通常會用無效率的方式來使用那樣東西。   回想一下,你上次坐在吃到飽餐廳,吃得比平常多的機率是多少?當健康照護的資源用類似方式分配時,就會發生同樣的事:相較於單盤計價,大家通常會多吃一點。這表示「沒病找大夫」(worried-well)的大眾,排擠了真正生病的人,導致每個人的候診時間都拉長。此外,有很高的成本比率,都花費在年長病患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通常實質醫療效益不大。   如果健康照護只占經濟的一小部分,這類過度消耗還能被輕易容忍。然而,健康照護成本占了英國GDP近10%,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認真重新思考健康照護的提供方式,以及人們要支付的錢。   當時,我們試著利用思考實驗來申明重點。我們建議卡麥隆先生思考不同領域的類似政策,比方說,如果每個英國人都可以免費、無限次、終生得到交通供給?也就是說,要是每個人都可以隨時跑到車商那兒,挑選任何最新車款,然後免費把車子開回家,那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期待卡麥隆先生會靈光一閃,然後說:「嗯,沒錯,那太荒謬了!這樣就沒有必要留著舊車,每個人的誘因都會被扭曲。我懂你們說的,我們正在發放免費的健康照護!」   但他沒有說這些話,一語不發,臉上依舊保持著笑容,但眼裡不再有笑意。或許,我們的故事沒有發揮我們想要的效用;也或者有,而那正是問題所在。無論究竟有沒有,卡麥隆很快跟我們握了一下手,匆匆走開,去和沒那麼荒謬的別組人馬見面。   你無法怪他。要處理失控的健康照護成本這麼巨大的問題,比思考如何處理罰球等問題困難千百倍──那就是我們為什麼在第5章提到,你應該盡量專注在小問題上。此外,要是我們當時已經和現在一樣,知道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我們會提出更有力的建言──第8章將討論這個主題。   儘管如此,我們熱情相信重新訓練腦袋思考大大小小的問題,將會帶來莫大好處。我們將在本書分享過去幾年學到的事,其中一些帶來的結果,好過我們與元首的短暫相會。   你願意嘗試嗎?太好了!第一步就是,不要為了你還有多少不知道的事而感到尷尬……。

作者資料

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哈佛學會( 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年輕學者,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Alvin H. Baum 講座教授,以及「芝加哥價格理論中心」(Initiative on Chicago Price Theory)執行長。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青年學者獎」(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美國藝術及科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以及所有經濟學者第二夢寐以求、學術界譽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搖籃的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很少人像李維特一樣,四十歲不到的年紀就能成為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講座教授。芝大經濟系是經濟學的重鎮、諾貝爾獎的搖籃,能在此任教都是頂尖的學術菁英。讓人稱奇的不只是他的年紀與學術成就,而是他對於經濟學的詮釋方式。他對經濟學的研究絕非謹守正統方式。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像是一個聰明而好奇的探險家。

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

  居住於美國紐約市,定期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紐約客》﹝New York Yorker﹞等知名刊物撰寫文章,另著有暢銷作品Turbulent Souls和Confessions of a Hero-Worshiper。

基本資料

作者:李維特(Steven D. Levitt)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from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9862135426 城邦書號:A140021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