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金融
日圓王子:從日本失落到國際金融危機,你不知道的真相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日圓王子:從日本失落到國際金融危機,你不知道的真相

  • 作者:理察.韋納(Richard A. Werner)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8-02
  • 定價:850元
  • 優惠價:79折 672元
  • 書虫VIP價:672元,贈紅利3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國際金融界的禁忌之書,終於有臺灣版 為什麼日本經濟的泡沫化是他們央行刻意操縱的結果?為什麼從東亞金融風暴到歐債危機,背後都有同樣的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希望這本書不要被出版? 日本經濟衰退是由驅動景氣週期的主要力量──貨幣──造成的 而主張日本經濟結構改革的人,恰好就是那些掌控日本貨幣之人 泡沫經濟的興衰,竟是日本銀行「十年計畫」的一部分! 當政府拚命救經濟,日銀卻故意拖延復甦…… 作者如偵探般追查,探究背後不易察覺的脈絡。 這不是日本獨有的危機,而是全球都該重視的警訊。 《日圓王子》最早於2001年推出日文版,上市即登上日本暢銷榜第一名,連續六週領先《哈利波特》。然而,本書英文版的出版過程曾一度遭到打壓;儘管如此,此書仍成為探討日本戰後經濟與全球央行運作等議題時,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 本書揭露了日本乃至全球中央銀行家在幕後的運作與祕密規畫。日本銀行幕後的重要人物,被同儕稱為「王子」,如同日本傳統偶戲「文樂」中身穿黑衣、在背後操縱的操偶師一樣,這些鮮為人知的央行家推動了日本戰後經濟史的關鍵轉變。 作者以嚴謹數據與第一手見證,揭示央行如何透過貨幣政策工具左右景氣循環。並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央銀行權力過度集中將帶來何種隱憂。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出書以來的最新觀察,也提醒讀者:這不只是日本的問題,而是全球都該警醒的金融真相。 王宏仁(中華民國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理事長兼會長) 吳嘉隆(總體經濟學家、資深政經評論家) 阮慕驊(財經專家) 許繼元(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陳威臣(媒體駐日特派、日本政經文史觀察家)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 福澤喬(Joel來談日本、日本社會觀察家)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魏聰哲(九州大學經濟學博士、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合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序)

目錄

臺灣版編輯部說明 圖表清單 縮略語列表 臺灣版序 二○一六年英文版序 二○○三年英文版序 第一章 日本的課題 第二章 總動員戰時經濟 第三章 贏得和平:戰時的經濟體 第四章 銀行的鍊金術 第五章 信用:經濟的最高司令部 第六章 央行首次嘗試爭取獨立 第七章 日本第一次泡沫經濟 第八章 神祕的貨幣:日圓的起與落 第九章 大日圓幻象:信用泡沫與崩毀 第十章 如何延長經濟衰退 第十一章 日圓之戰 第十二章 誰手握著扳機? 第十三章 日圓王子 第十四章 貨幣政策的目標 第十五章 回到未來:美式資本主義的回歸 第十六章 通貨再膨脹:再創奇蹟 第十七章 亞洲金融危機和各國央行家 第十八章 王子的權力擴張 第十九章 德意志帝國銀行的復甦 第二十章 葛林斯潘的祕密 後記 附錄:日本一九九○年代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謝辭 注釋 參考書目 關於作者

序跋

臺灣版編輯部說明 《日圓王子》最先於二〇〇一年在日本以日文版上市,日文版的書名為《円の支配者──誰が日本経済を崩壊させたのか》。當時引起美日政經人士的注目,轟動一時,並且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六週領先當年暢銷書《哈利波特》。後來,日文版在原出版社被其他出版社併購之後,即已絕版。 英文版的出版另遭遇出乎意料的難關。屢經波折之後,終於因為作者同意刪節有一章名為〈葛林斯潘的祕密〉的內容,才得以在二〇〇三年出版。這一版英文版並新加了有關歐洲中央銀行的一章。 二〇一六年,作者取回版權,自己成立出版社,出版了新的英文版。二〇一六年英文版本也終於把〈葛林斯潘的祕密〉那一章加回到第二十章。(中間過程詳見作者二〇一六年版序言。) 臺灣版為作者今年重新審訂內容,並在全書二十章之後新加〈後記〉,也寫了給臺灣讀者的新序。 臺灣版序 《日圓王子》的中文版得以問世,我深感榮幸。此書於二〇〇一年首次以日文出版、二〇〇三年出版英文版,並在二〇〇九年出版韓文版。本書所傳達的資訊對華人讀者很重要,尤其是對居住在臺灣的讀者。 我曾多次走訪臺灣這座瑰麗非凡的島嶼,結識了許多優秀、有學問又善良的人士,我認為可以信賴他們,並將此書的訊息託付於其手。 雖然本書著重探討日本的金融體系,以及日本央行家在一九九〇年代所掌握的巨大權力,但書中蘊含的訊息舉世皆通。早在日文版中,就已收錄關於「央行是亞洲金融危機幕後黑手」的章節。在英文版中,我增加關於歐洲央行的章節:歐洲央行正在複製日本銀行的作法,從創立之際就持續製造由銀行信用推動的榮枯循環,在未來還會發生更多危機(這次是在德國)。在最新的中文版,我新加入一篇內容豐富的〈後記〉,將分析的範圍擴及今日。 本書蘊含的訊息對當今的中國具有迫切意義,而對臺灣更是如此。《日圓王子》的核心是要警告社會,如果央行家持續累積不受制衡的權力、其運作又不透明,也不和民選政府實質合作,這是很危險的。以日本為例,這種情況促成拖緩經濟復甦、加劇不平等的政策。 當然,中國和臺灣的經濟模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體制上的優勢。然而最關鍵的教訓仍然適用:任何機構的運作,都不應該成為不受問責的「國中之國」,像央行這種有影響力的機構更是如此。想要達成金融穩定與公平成長,須仰賴各方協調合作、民主監督,以及需與公共利益明確保持一致。 如今隨著中文版的問世,我很高興本書對經濟真實運作方式的解釋可以傳播到更多地方。書中一些觀點對所有讀者都有用處,尤其能幫助大家保護個人財富、讓讀者學會觀察該留意的信號,並理解未來可能的發展動向。 本書揭露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蹟,並不只是企業經營或市場機制的自然結果,而是有一隻「看得見的手」──日本銀行(央行)扮演著關鍵角色。但是,這隻「手」並非總是在協助政府推動國家發展。實情正好相反,本書詳細分析日本銀行如何利用不受民主監督的權力,在歷史上的許多時間點干預甚至左右的國家經濟政策,最終導致一九九〇年代和二〇〇〇年代的泡沫經濟和長期衰退:這是央行反抗政府和人民的結果。 為什麼日本和西方世界的央行權力如此龐大?因為它們不用受到民主選舉機制的制衡,卻擁有決定金融環境、信用配置和貨幣供應的工具。在日本的例子中,央行與政府之間的「遊戲」並非合作,而是權力鬥爭。本書的一個核心論點是,如果央行不和政府合作協調,甚至與民選機構作對,那麼它的政策可能不會為國家整體的利益服務,反而可能會損害經濟穩定和社會福祉。 此一教訓對今日的華人讀者尤其重要。在現代全球化的脈絡下,很多國家都跟隨西方的腳步,想要賦予央行「獨立性」,把金融決策交給技術官僚負責。不過,獨立是一回事,公開透明和問責制度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一個組織握有龐大的權力,卻不用對社會和民意負責,那它的政策決策就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社會後果。 如何在推動專業的金融管理同時,又能確保政策方向與國家發展目標一致,並避免出現「技術官僚治國」的情況,是一個值得持續思考的課題。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原本是想為西方讀者揭露日本經濟奇蹟背後所隱藏的結構。然而,在本書出版之後,我收到諸多國家的讀者回饋,其中包含華語世界的學者與學生。他們對本書採用的結構分析方法論、貨幣權力的論述,以及體制的批判都展現濃厚興趣。這些回饋讓我意識到,本書的主題──金錢、權力和責任──不分國界,是世界各國在建立經濟治理體系時都會遇到的共同問題。 本書蘊含幾則重要訊息,其中一則訊息是,正確的銀行和銀行信用政策,能使我們都享有強勁、穩定、公平的經濟成長,而無需承受危機和通膨的代價。這代表我們都能過著豐足富裕的生活。日本、臺灣以及中國都證明了這一點,但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令人遺憾的是,央行規畫人員經常阻礙經濟繁榮。 這是因為在某些國家,他們似乎有其他的盤算。數十年來,英國和美國特別熱衷於挑起戰端,而經濟危機正是他們達成這些負面目標的手段。 考慮到央行規畫人員在日本和許多西方國家的歷史紀錄和實際作為,我也要對央行數位貨幣政策的普及提出警告,因為西方領導人似乎想把它當成中央極權的控制工具來使用。 我們反而應該支持權力分散,以及那些深入參與當地社區事務的地區性小型銀行。決策權力與經濟成果越分散、越能分配到底層的社會,對大多數人就有越多好處。小型企業提供了超過七成的就業機會。這些小企業仰賴銀行的貸款,但只有小型銀行願意借錢給它們。但是,日本和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央行規畫人員卻積極減少銀行的數量,最極端的情況下只留下幾家大銀行,而這些大銀行完全不借錢給小型企業──這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經驗。 最後,我要感謝中文版的出版團隊,還有所有參與翻譯和編輯的工作人員,讓這本書能夠與廣大的華人讀者見面。我誠摯希望《日圓王子》能夠為華人讀者帶來新的思考角度,在面對國家治理、金融權力分配和政策綜效等問題時,能夠促進更有意義的討論和深度思考。 二〇二五年夏天,寫於瑞士聖加倫 二○一六年英文版序 我很高興向各位宣布,我的首部著作《日圓王子》現已推出英文新版。有些讀者可能已知道,根據本書拍攝的同名紀錄片已能在Youtube 上免費觀看。 原書於二○○一年五月出版日文版時(在福井俊彥被任命為日本銀行總裁的兩年前),立即在日本成為暢銷書榜首,並在暢銷書排行榜連續六週領先《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儘管如此,要找到願意出版英文版的出版社卻相當困難。數家原本有興趣的美英出版社突然決定退出。我曾寄望於某家特別知名的美國出版社會願意出版這本書,因為其執行長在紐約與我會面時曾親切地說:「我已讀完這本書。這是我讀過最優秀的商業書籍。」並向我保證:「我們當然會出版。」 我警告他,可能會有特定人士與他聯繫並要求他別出版此書,因為某些美國人似乎認為這本書的內容或作者「很危險」(我是從幾位駐東京外國記者俱樂部的成員那邊聽說的,他們說那些和情報機構有關係的美國記者,用這個形容詞來形容我和我的書)。這名資深的美國出版商自信地回答我:「沒有人能阻止我出版你的書。」可惜的是,在我們會面不久且當我回到東京之後,我收到他的電子郵件,表示他們最後無法出版《日圓王子》。 某個美國的重要政府機關也曾經拜訪過我,這似乎暗示某些有影響力的人士對於我的書出版一事感到不滿。顯然美國的出版社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不敢接手這本書。幾個月過去了,眼見《日圓王子》的英文版很可能要在日文版發行兩年後才能問世,為了不再延遲在美國的出版時程,我覺得必須做出某種妥協。因此,我抽掉本書的最後一章,內容描述我與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會面過程以及我的預測:他將在未來幾年內製造出更大的股市泡沫、這個泡沫將會崩毀,而且「民間部門的大部分財富將會化為烏有」、「破產數字將會攀升。銀行的呆帳將會增加。銀行的信用將會萎縮。通縮的程度將會擴大。將可能再度發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等級的事件」。 拿掉這篇關於美國金融體制的簡短章節,並轉而與行銷能力較弱的小型學術出版社簽約後,《日圓王子》終於在二○○三年於美國出版,正好是福井俊彥就任日本銀行總裁之時。 在這個新版本中,除了重現二○○三年英文版的內容外,這篇失蹤已久的最後一章也首次以英文呈現(當然,日文版自二○○一年起就有收錄)。如今,二○○八年所謂的「全球金融危機」已如我預期那般,因為葛林斯潘的政策而引發,我希望這一章的內容不會像二○○一年時那般備受爭議。 同時,我也在第十九章曾警告過,權力過大且缺乏問責制度的歐洲中央銀行(ECB)可能會在歐元區導致信用泡沫、資產價格飆升、銀行危機與大型經濟衰退,以上的內容跟本書的其他章節一樣在二○○三年就已發表。令人遺憾的是,這項預言很快就成真了,在歐洲央行的監管下,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銀行的信用年增率從二○○四年起為二十%至四十%。接著發生在歐元區的大規模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和大規模失業的後果—希臘和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約為五十%—現在仍能在歐洲強烈體會到。 從《日圓王子》英文版出版的二○○三年至今,雖然世界已有許多變化,但本書的價值仍歷久彌新。本書揭發銀行家的鍊金術:有超過九成的貨幣供給,是銀行透過授信所憑空創造而成(第四章)。這個看法在當時可說是領先時代,而直到二○一四年才首度有實際證據證實,銀行並非金融的中介機構,而是確實能夠憑空創造貨幣的機構(參見韋納,2014a, 2015)。我最近也證實了為何銀行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其他公司(即便是所謂的「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卻做不到(參見韋納,2014b)。我即將發表的實證證據似乎又讓銀行權貴圈感到不安,這或許促使了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在二○一四年承認銀行確實能夠憑空創造出貨幣供給。 隨著銀行能創造貨幣供給的議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如今有許多組織和個人開始公開批評這個體制(這是健康的事),並且要求將創造貨幣的特權從銀行手中收回,改由單一的中央機構掌控(這不是個好主意)。從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經濟評論員沃夫(MartinWolf)到「正向貨幣」(Positive Money)等倡議組織及業餘寫作者都在關注這個議題。這個組成複雜的陣營似乎有個共通點:他們經常與英格蘭銀行和索羅斯(George Soros)資助的組織一同現身活動,且似乎對這件事採取某種偏頗的分析視角。例如我注意到他們都認為,若能夠廢除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權力,並將這權力移轉給英格蘭銀行的話會更好。這至少能解釋為何英格蘭銀行支持像這樣的批評。 然而我作品的核心論點(在本書中已詳盡說明),正是央行及其決策者擁有過度且不受監督的權力,才是問題的核心。正如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所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較鮮為人知的是,這位葬於德國特根湖的巴伐利亞公主之子,似乎也察覺到過度強大的大型銀行與銀行世家所扮演的角色。) 有人可能認為央行家應該會盡可能避免發生銀行危機,因為這可能損及他們的聲譽。但恰恰相反的是,我一直預測央行家會利用每一次的銀行危機,來進一步擴張他們的權力。這項預測從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在經歷危機後,大幅擴張權力的結果中得到印證。這種監管上的道德危機代表央行家有製造更多榮枯循環的動機。如本書所示,危機也可用來推行重大變革,甚至是經濟和政治上的「轉型」。歐洲央行似乎正在試圖摧毀德國銀行業的生態,其中包括一千五百家支持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的社區銀行—這些銀行在過去兩百年來一直是德國經濟成功的支柱。歐洲央行的政策是要在五年內將社區銀行的數量減半,而它的最終目標似乎是透過這政策引發因德國房地產價格飆升而發生的銀行危機,進而將社區銀行的數量縮減到只剩兩家,而這兩家銀行可以被國有化、私有化、並變成另一家採取不擇手段而受大眾厭惡、平庸的「大到不能倒」的銀行。 鑑於央行已擁有過度且不受制衡的權力,更令人不安的是,央行家目前正公開宣傳要廢除現金,並發展自家的數位替代品。若銀行創造信用的能力也被廢除,將使央行的權力提升至另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這將創造出實行極權控制的工具。央行將可以直接控制經濟體中的所有貨幣與交易,不被銀行分散其權力,且民眾也無法透過使用現金來規避其監控與控制。異議人士取得商品和服務的管道可以從中央輕易切斷。 二十世紀最重要且最令人不安的趨勢,就是權力更加集中。這種現象在二十一世紀還加速發展。因此,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唯一解方,就是打破貨幣的中央集權,而非強化之。央行不應被賦予貨幣創造與分配的獨占權力。如我在本書中所揭示的,央行的歷史已證明他們不斷在濫用既有的權力。英國亟需推動銀行業的去中心化,因為該國的五大銀行掌控超過九十%的存款。引入由地方政府發行區域型貨幣,再加上能創造信用的社區銀行的政策,似乎比讓我們更加受制於擁有過大權力的央行規畫人員的政策來得有吸引力;已有充分紀錄顯示出這些央行規畫人員所犯下的嚴重政策錯誤,尤其是在本書中。我希望這個新版能持續促進各界對於我們使用的貨幣,以及是誰透過貨幣控制經濟的重要議題之辯論。 溫徹斯特,二○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二○○三年英文版序(節錄) 二○○一年一月,某個歐洲國家的駐日本大使向我分享他在東京官邸舉辦跨年派對時的趣事。賓客之中有位來自日本大藏省的高階官員。大多數賓客都興高采烈。他們期待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人人暢飲著香檳,派對氣氛十分熱烈。但並非所有人都開心。 「我注意到,」這位大使告訴我,「當午夜時分漸近,這位男士看起來越來越憂愁。他來自大藏省,神情相當沮喪。我很納悶發生了什麼事。我認為這情況很不尋常。最後,當午夜鐘聲響起,他走向我,以極為哀傷的語氣說: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您是什麼意思?』我問他。 『我們失去了名字,』他回答道。『結束了⋯⋯從二○○一年一月起,大藏省就不復存在了。』 我試著安慰他:『但是,那不過只是個名字而已。您不必太在意一個名字。這個部門依然存在。你們仍有權力與影響力。』 但他說:『他們要是至少留下我們的名字也好⋯⋯他們已經奪走了我們的權力。如今一切都沒了⋯⋯可他們竟然連我們的名字也要奪走⋯⋯』他無奈地搖著頭。」 對許多英語人士而言,舊有的大藏省就只是財務省的代稱,他們並未察覺到在二○○一年一月,一段悠久輝煌的歷史就此驟然落幕。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至少就法律上來說,大藏省一直是日本最具權力的機構。這個隆重而古老的名稱,更精確的翻譯應該是「大倉庫省」或「大寶庫省」,因為其歷史可追溯到仍是以實物賦稅的時代,當時該部門確實是負責儲存來自全國各地稻米的倉庫。

內文試閱

結構改革 民眾對大藏省的沒落並不感到惋惜。人們普遍認為,大藏省應為日本現代承平時期中最嚴重的經濟管理疏失負責:他們造就了一九八○年代的泡沫經濟,以及隨之而來在一九九○年代的長期衰退。 這場經濟衰退使得社會大眾認定,由當今官僚體制所領導的日本舊有經濟體制已不再有用,因此必須徹底改革。現在大多數的評論家都主張政府「迫切需要」推行結構改革。首相小泉純一郎最常重複的口號就是:「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景氣復甦。」日行的資深官員幾乎每天都在呼籲對結構進行意義深遠的改革。這些聲音認為,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民營化,也就是說引進美式資本主義,是日本經濟復甦的必要條件。 但真的有必要放棄日式資本主義嗎?若只考量一九九○年代日本經濟的慘澹表現,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奇怪的是,一九八○年代的日本經濟體制更為封閉、有更多的卡特爾(cartel)且有更多管制,但當時卻沒有人抱怨經濟成長太慢。一九五○年代或一九六○年代也是同樣如此,當時幾乎完全遭受聯合壟斷的經濟體制實現了兩位數的成長。此外,美國經濟本身仍會遭受景氣週期與衰退的影響。因此,相同的經濟結構似乎可能帶來高成長或低成長的結果,而成長的表現也得取決於其他因素。本書的看法是,日本的衰退確實是由驅動景氣週期的主要力量—貨幣所造成。而主張結構改革的人士恰好就是那些掌控日本貨幣的人,這絕非純屬巧合。 抗命的日本銀行 日本央行一直公然反抗政府、大藏大臣和首相的呼籲:他們要求創造更多貨幣來刺激經濟並結束長期的衰退。在幾個關鍵時刻,如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五年初,以及一九九九年的大多數時間裡,日本銀行甚至主動減少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這個作法使得購買力萎縮、國內需求降低,讓政府干預貨幣的政策失效,並使日圓走強,進而使原先可能的復甦胎死腹中。由於沒有獲得足夠的貨幣政策支持,政府不得不仰賴財政政策。這些財政政策不僅沒效,反而形成工業國家中規模最龐大的國債。 一九九○年代的最大謎團就在於,儘管有創紀錄的失業率和通縮程度,日本銀行為何未能進一步擴大貨幣數量,從而創造經濟復甦、降低通縮並穩定就業。有時候,懼怕通膨被視為這個謎團的答案。但日本在一九九○年代前半期歷經了通膨率的急遽下降,後半期則出現明顯的通縮。當物價上漲且出現通膨時,我們會知道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且創造了太多貨幣。此時央行會需要收緊貨幣政策。當物價下跌且出現通縮時,央行有責任創造更大的購買力。一般而言,央行的職責是創造足夠的貨幣,使實際成長率接近潛在成長率,從而避免通膨和通縮。 既然通膨的問題顯而易見,日本銀行早已承認對通膨的恐懼,並非他們採取謹慎立場的原因。反而是日本銀行多年來持續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刺激經濟,並指出自己已將利率降至零。但它宣稱,問題一直是市場缺乏對貨幣的需求。可是,顯然全世界貨幣需求最大的國家正是日本。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創紀錄的貨幣數量來資助其財政支出。其次,身為日本民眾主要僱主的眾多中小企業也希望借入貨幣。但背負呆帳的銀行只願意借款給規模較大、風險較低的借款人。這就是為何央行需要介入並替代這些銀行放款。 有時日本銀行聲稱它已向經濟體注入大量資金。但它主要是將資金注入只有銀行才能進入的極狹義貨幣市場。在其他時候,央行發言人以「通縮是因為合意的結構改革所致,因此是好事」,來回應社會對通縮的擔憂。但如果這些結構改革確實提高了日本經濟的生產力,這將提高日本的潛在成長率,並加大與實際成長率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將需要創造更多的貨幣以減少通縮缺口。 央行官員的最新論點(顯然這看法也得到首相和經濟與財政大臣的支持)是日本的「過剩產能」太多。事實的確如此,有另一種說法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但他們卻未從中得出應該刺激需求的合理結論—這是央行可以輕易做到的—而是建議透過讓公司倒閉來限制供給。這讓人想起日本、德國和美國某些大蕭條時期政治家的失敗政策:這種「過剩產能」據說導致了「過度競爭」,必須透過使公司破產來處理這問題。諷刺的是,提出這般論點的評論家也正是那些主張日本需要更大力解除管制的人,因為他們認為日本「缺乏競爭」。 他們的手法很明確:雖然日本銀行的論點不斷變化(且在遭到反駁時很快就改變),但它們總是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央行的貨幣政策是恰當的,問題出在日本的經濟結構。 日本銀行本可伸出援手,卻未曾出手 一般而言,貨幣是由銀行所創造。正因為銀行不願放款,央行才需要直接向經濟體注入更多資金。央行因此將扮演國家銀行的角色—其他央行過去曾這麼做,事實上,日本銀行在一九四五年後也是如此,當時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狀況比一九九○年代更加嚴峻。這項政策在一九四五年後相當成功,信用很快就恢復成長,經濟也蓬勃發展。但在一九九○年代的大多數時間裡,日本銀行卻未採取這些經過驗證的政策,也未能創造足夠的貨幣來支持經濟持續復甦。此外,它也拒絕向最需要資金的政府和中小企業放款。日本銀行其實有能力在不造成自身、納稅人或整體社會任何成本的情況下,消除銀行體制裡山一般高的呆帳。然而它卻選擇袖手旁觀。為什麼? 人們很自然會先提出「無能假說」。「無能」確實能夠解釋這場戲的部分參與者的作為。舉例來說,大藏省和一九九○年代的政府高層其實只要改變籌措財政支出的方式就能創造復甦。他們本可以不用發行債券向民眾借款—這樣做會從經濟體抽走資金—而是利用向銀行的直接貸款契約來籌措公部門的借款需求。當銀行放款時,它們可以憑空創造出貨幣,不需要從經濟體的其他部分抽走資金。如此一來,財政政策就不會如實際發生的那樣,對民間部門的活動造成等量的排擠效應。如果他們能完全理解這概念,我相信他們會採用這個方法來創造經濟復甦。然而,日本、歐洲或美國的經濟學家卻少有人知道這套機制。 更明顯且廣為人知的機制是那種連初階經濟學課本都會提到的:即使在銀行破產的情況下,央行也可以透過增加購買資產(包括政府債券),直接向經濟體注入資金。然而日本央行多年來一直忽視這套機制的存在—難道真的只是因為無能?我越深入研究這些議題及其歷史,就越清楚地發現日本銀行的高層其實非常熟悉日本的困境以及對應的解方。在過去幾次因信用緊縮而導致的衰退中(例如一九六○年代的景氣低迷),央行就增加了對公司部門和政府的放款。即使在今天,央行仍有許多工具可用來達成這個目標。舉幾個例子來說,它可以購買公司發行的債券、借款給政府、購買更多債券、買入不動產並將其改建為公園,或者直接印鈔票分給每位國民。在所有情境裡,購買力都會增加,需求也會受到刺激。印鈔可能也會使日圓貶值,這對出口有利。 這麼做並不會導致通膨:因為衰退的問題和原因正是缺乏貨幣,進而導致通縮。 在一九九○年代的任何時候,政府只要擴張央行的信用,就能促成經濟復甦。如果日本銀行願意,日本在整個一九九○年代都可以維持高度成長。 這些都不是什麼太深奧的學問。而且,如今央行官員可以回顧日本銀行或其他處理過相同議題的央行(如德國央行或美國聯準會)的豐富歷史和經驗。因此謎團依然存在:那為什麼日本銀行不創造更多貨幣? 就有關人士的動機來看,一九九○年代的大藏省和來來去去的眾多政府機構,毫無疑問都有創造經濟復甦的動機。承受猛烈批評砲火的大藏省,痛切地意識到長期衰退不僅危及自己位居主導地位的正當性,而這也正是戰後日本經濟架構的根基。而經過仔細審視過後,央行的動機似乎就不那麼明確。 一九九二年,當我在日本銀行擔任訪問研究員時,我發現到信用擴張及信用配置的重要性。我意識到如果央行的施政方向錯誤,日本的衰退會惡化,失業率也會飆升。光靠降息和財政政策是不夠的。真正需要的是央行創造更多貨幣。但當時央行卻在做相反的事,積極地從經濟體中收回資金。我無法理解這麼做的原因,因而持續詢問好幾名日本銀行的官員,希望得到解答。最後,其中一名央行官員向我解釋:「如果我們印更多鈔票,我們的經濟就能復甦。但那樣做的話什麼都不會改變。日本的結構問題不會獲得解決。」當時我無法相信他的話。日本央行會為了改變經濟結構而刻意延長經濟衰退嗎?推動經濟和社會改革(尤其是規模如此浩大、經濟和人力成本如此龐大,且作法也如此不透明)是否該是央行的工作?到了一九九八年,自殺人數達到戰後新高,許多都是因經濟衰退所致。 日本銀行對於其政策的官方聲明一直充滿矛盾。一方面,央行堅持認為衰退不是因為其政策,而是因為經濟結構所致。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結構改革而不是貨幣刺激,正如其官員一再表示的。然而央行職員(包括總裁)也表示他們不想刺激經濟(這也間接承認他們有能力這麼做),因為這會推遲「急需的」結構改革。央行職員甚至主張,大規模的貨幣寬鬆「可能會造成傷害」,因為「更加延遲結構調整的進展」。因此,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波森(Adam Posen)得出結論:「透過消去法和仔細閱讀日銀政策委員會成員的聲明後,我得出的結論是:促進日本經濟結構改革的願望,是該行表面消極但實則刻意地容忍通縮的主要動機。」 如果讀者和我在一九九○年代初一樣對日本經濟充滿懷疑,那麼確實會很難接受這個結論……

延伸內容

一本意義深遠的著作。 ──榊原英資,《週刊經濟學家》,日圓先生,前日本大藏省財務官 這是一本不平凡的經濟學書籍。它將揭開蒙蔽著讀者雙眼的簾幕。這本書所涵蓋的時間跨度(整個二十世紀)和內容深度(全球央行的行動),將使你對經濟學的真實面貌感到驚嘆。韋納能看穿日本銀行的煙幕。他逐步揭露各項事實的發展過程,讀來有如驚悚小說般驚心動魄。他的分析在國際間備受推崇,不僅獲得《經濟學人》雜誌重點報導,更受到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關注。 ──立花隆,《週刊文春》 這本發人深省的著作揭露日本經濟政策背後的決策者。作者揭露日銀的少數菁英為了改革國家的經濟結構,而去扭曲國家金融政策的種種作為。 ──《朝日新聞》 本書不僅探討經濟問題,更揭露了這些問題背後真正的成因與權力關係。書中描繪日銀的王子如何祕密地試圖復興(曾存在於一九二○年代日本的)「美式的自由經濟體制」,並試圖瓦解促成戰後高度成長的戰時管制經濟體。 ──《每日新聞》 對日本銀行的公允批判。 ──井尻千男,《Voice 雜誌》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韋納表示日銀聲稱他們竭盡所能透過降息來刺激復甦的說法「根本不是事實」。他甚至列出一串如黑幫般盤根交錯的人名,並提供證據說明佐佐木直、前川春雄、三重野康及福井俊彥如何一脈相承,試圖控制日本。在十一年前,我與寫了這本發人深省著作的作者初次見面。他當時已是以精準預測出名的分析師,運用其高度精準的分析手段預測股市走向。 ──今井澂,經濟學教授 我們都對日本經濟為何持續衰退超過十年感到困惑。無數學者提出各種衰退的原因與對策。我們應該認真留心這位作者的警告。 ──舛添要一,《電氣新聞》,第十九任東京都知事,前厚生勞動大臣、日本國會參議院議員 在過去四十年間,我讀過數百本相關書籍──而這本是我讀過對日本金融體制討論最精闢的著作。 身為日本金融體制專家的我,雖然已與卡林頓(John Carrington)合著兩本書,也自己寫過另兩本書,但這本書幫我對這套體制的理解又提升了好幾個層次。這是一本令人驚嘆、切合時宜且文筆流暢的著作。韋納的觀察內容放到歐洲和美國的情況一樣管用。如果您是經濟系的學生,一定要買這本書。您遇到的老師和講者受限於新古典主義的思維,不大可能傳授書中這些與時俱進的內容。不妨就此挑戰他們的自滿。若您是經濟學教授,不妨透過購買、閱讀並理解這本書來重新學習。若您是一般民眾、公務員,或是對經濟政策及如何促進經濟繁榮感興趣的人,也請購買這本書──您能從中獲得解答。最後,如果您是政治人物,請務必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所提出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比西方世界目前所傳授、報導或推行的都來得優異,您應該理解這些政策,並知道如何運用。 這是一本傑出的作品,也為韋納同樣精彩的《宏觀經濟學新典範》一書開啟先聲。 ──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Tait Edwards),下村總體經濟學家、二○一五年《倫敦進步期刊》(London Progressive Journal)編輯

作者資料

理察.韋納(Richard A. Werner) 一九六七年生於德國,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曾在東京大學就讀。他是牛津大學林納克爾學院成員,現任英國溫徹斯特大學銀行與經濟學教授。曾任復旦大學財務學教授、法蘭克福歌德大學貨幣與發展經濟學教授、南安普敦大學國際銀行學教授,及東京上智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他也曾於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發展金融與永續性。 他是全球首個專注於金融與永續發展關聯性的研究中心──「銀行、金融與永續發展中心」的創始主任,亦曾任歐洲央行影子理事會成員十年,並創立推廣非營利社區銀行與美國州立銀行的機構 Local First。他也管理資產並為政府(如匈牙利)提供高成長政策建議。他推薦的慈善機構是「銀行與經濟研究協會」(www.arbe.org.uk)。 曾任亞洲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美國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高級常務董事與投資組合經理、亞洲開發銀行資深顧問,及日本大藏省與日本銀行的訪問研究員。他也是日本開發銀行首位「下村研究員」。 一九九二年於牛津大學擔任歐盟研究員期間,提出「信用數量理論」,區分不同類型信貸並探討其對資產市場與經濟成長的影響,擴充了傳統貨幣數量理論。一九九五年,他在《日經新聞》提出「量化寬鬆」的概念,定義為擴大信貸創造。二○○一年出版的《日圓王子》在日本暢銷六週,超越《哈利波特》。二○○三年英文版中預警歐元區將出現信貸泡沫與銀行危機。二○○五年出版的《宏觀經濟新典範》(New Paradigm in Macroeconomics)也表達相同警告。 二○一四年,他首次以實證研究證明「銀行在放貸時能無中生有創造貨幣」,並稱其方法為「科學經濟學」,採用自然科學中常見的歸納研究法。 二○○三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選他為「明日全球領袖」(GLT),但因他對論壇菁英提出嚴厲批評,該計畫於他第二次參與後(二○○四年)被取消,改為較溫和的「青年全球領袖」計畫。 可透過以下網站追蹤他的研究與觀點: www.professorwerner.org www.richardwerner.org 訂閱: rwerner.substack.com YouTube 頻道:Werner Economics X:@scientificecon、@professorwerner、@drrichardwerner

基本資料

作者:理察.韋納(Richard A. Werner) 譯者:余韋達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from 出版日期:2025-08-02 ISBN:9786264330237 城邦書號:A1400975 規格:平裝 / 單色 / 63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