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當AI改寫世界,台灣下一步怎麼走? Google台灣區前董事總經理、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學者──簡立峰 為台灣撰寫第一本AI時代的使用說明書,讓台灣人看懂AI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世界每十年就歷經一次數位革命: ● 1990年,個人電腦開啟電腦世代 ● 2000年,網際網路造就網路世代 ● 2010年,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引領行動世代 ● 2020年,生成式AI如ChatGPT震撼登場…… 如今正是AI世代,遊戲規則全面改寫,差距正在1:99間急遽擴大。 你會落後被淘汰,還是把握機遇、成為1%的贏家? 本書帶你洞悉AI格局,掌握關鍵轉型之鑰! 【地緣政治下的AI發展】 當全球正經歷一場由AI驅動的典範轉移,美國將AI視為其重返霸權的關鍵,這不僅預示著AI產品化將徹底顛覆世界的運行規則,更開啟了未來AI演變的無限可能。從「曼哈頓計畫」到「星際之門」的深遠布局,本書將深入剖析美中關稅戰下的全球局勢,洞察AI如何重塑國際秩序。 ●1:99的挑戰,抓住機會的國家、企業、個人,都有可能會成為獨一無二、遠超他人的「1」,其他人則成了遠遠落後的「99」。 ●DeepSeek的出現,顛覆了美國壟斷的現象,帶來AI世界的「再平衡」,等於發明了窮人的原子彈。 ●如果不加快晶片國產化的腳步,不具生產力的美國就沒有明天,直接在AI戰役中喪失競爭力,台積電因而成了美中對抗的X因子。 【放眼世界的台灣】 AI浪潮席捲全球,這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國家發展的關鍵轉捩點。身處這股巨浪中,台灣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更在AI挑戰與機會並存之際,看到成為「世界的台灣」的黃金十年。本書帶你一窺台灣製造業的未來潛能,以及新舊企業如何重新定調「台灣製造」。 ●面對地緣政治變局,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企業要順勢而為,透過海外生產,在台研發打造「台灣+N(外國)」模式,協助台灣去除紅色供應鏈、加入美系供應鏈的一環。 ●海島的市場永遠在外面,你飛去日本、飛去美國旅遊、出差幾天不等於國際化,國際化是每天的生活受不同文化衝擊。 【百工百業的AI實踐】 AI時代是企業轉型、人才再造的關鍵時刻,敢於轉向的企業才有競爭機會。本書例舉許多不同業種企業如何因應AI的案例,並提供實用的對策方向,引導台灣企業轉型搶占AI市場,邁向成長與創新。 ●AI的影響可比喻成「大風吹」,從科技巨擘到中小企業,不論是騰籠換鳥,還是為員工賦能,風往哪裡吹,新的機會就在那裡。 ●「老創+新創」從軟體整合轉向軟硬整合,結合二者優勢,AI應用才有可能。 ●發展主權AI並非外包出去就結束了,不論是自建模型、請科技巨頭幫忙,要把策略規畫得清清楚楚,否則恐怕只是白花錢。 【掌握個人學習、職涯的黃金鑰匙】 身為AI世代的一分子,如何利用AI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清晰辨識AI的極限,是AI時代的重要課題。本書建議如何善用AI工具的同時,也點出人類的差異化經驗將成為無可取代的稀世珍寶,因此聰明地累積個人獨特價值,才能讓自己在AI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AI喜歡用某些特定句型,究其原因在於AI是機率概念,自然有些規律在裡頭,但反過來說,正因為它資料量夠大,才能試出各種人類沒見過的組合。 ●AI將許多工作的「及格線」從60分一舉提高到80分,迫使各行各業必須重新定義人力的核心職能和價值。 ● AI時代,具備專業基礎的資深人才學AI最快,因為他們長期累積的知識能判斷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這次AI的典範轉移,反過來將老一世代的優勢給放大了。 這是一本專為台灣量身打造的AI生存指南,幫助你全面掌握AI變革的脈絡,找到國家、企業與個人在變局中的成長之道。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權威的AI生存指南: 本書一大特色是其全面且總體的分析,不僅從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高度,探討美中分流下的台灣機遇,還深入台灣企業各層面的變革,討論AI轉型中的實務議題,讓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AI帶來的影響。 2.不艱澀,大白話分析理論與實務: 這是一本簡明易懂的AI趨勢書。書中以生活化的案例來說明AI對社會、經濟、教育的長期影響,以及可能緩解高齡化、少子化的對策,不僅有助讀者思考,也有助將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3.AI 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潛藏風險: 書中闡明AI發展趨勢中潛在的危機,無論是AI技術集中化、數位化落差,還是企業應用AI的速度快慢,書中都明確指出各種挑戰,同時鼓勵讀者抱持開放心態,積極使用AI。 4.台灣在地化視角來凸顯獨特優勢與在地困境: 不同於一般歐美為主的AI書籍,本書緊密結合了台灣在地脈絡,以及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的戰略地位,強調台灣企業的組織特性、數位轉型困境。這種深度結合在地優勢與困境的分析,讓本書的解決方案更貼近台灣實際情況。

目錄

前言 1:99 的挑戰 PART I AI時代 第 1 章 電腦開始說人話,AI 化身副駕 第 2 章 AI 應用落地,最大戰場從電商開始 第 3 章 技術應用轉向情感需求, AI 療癒、陪伴商機大爆發 第 4 章 技術持續發展, AI 代理成為下一波浪尖 第 5 章 AI 入場券太昂貴,發展高度集中 第 6 章 窮人的原子彈 DeepSeek, AI 世界的再平衡 第 7 章 美中新冷戰,AI 重中之重 第8 章 護國神山台積電,AI 大戰的 X 因子 第 9 章 網路開放性面臨挑戰, 要 open,才有 AI 小結 AI 是機會也是風險 PART II 台灣未來 台灣篇 第 10 章 美中分流,做「世界的台灣」 第 11 章 從雲到端、由硬到軟, 讓台灣黑熊變獨角獸 第 12 章 小心國家級數位落差, 軟體強才有主權 AI 第 13 章 投入智慧製造,加速 AI 轉型 第 14 章 應對高齡化、少子化衝擊, 發展永續 AI 小結 把握黃金十年,突破數位孤島 企業篇 第 15 章 敢轉向的有競爭機會, 快快讓員工賦能 第 16 章 百工百業先用再說 第 17 章 當 AI 變員工、同事,一人企業當道 第 18 章 資料工程是核心, 從記錄聲音、影像開始 第 19 章 在巨人肩膀上堆積木, 尋求垂直整合機會 第 20 章 用魔法打敗魔法,以 AI 對抗 AI 小結 從知識經濟進化到創新經濟, 加緊培育 GDP 人才 個人篇 第 21 章 向 AI 學習前,先了解它的能與不能 第 22 章 80 分才及格的年代, 要做「π」型人才 第 23 章 寫程式不等於懂 AI 第 24 章 薑是老的辣, 老一輩第一次有了優勢 第 25 章 語言模型是文字接龍, 用「問問題」代替解題 第 26 章 如何問一個好問題? 第 27 章 AI 可以當老師,但要小心大腦外包 第 28 章 師法 AI 超級使用者 第 29 章 AI 時代,軟實力無可替代 小結 讓 AI 來翻轉個人學習與國家教育 結語 我們都是 AI 世代

內文試閱

【摘錄一、第 10 章 美中分流,做「世界的台灣」】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為了糾正多年貿易逆差、打破持續的不平等貿易障礙,對所有輸美商品徵收 10%的關稅。另外,再對部分貿易逆差大、障礙多的國家, 額外徵收 15%至 50%不等的關稅。這場無預警的「關稅大 戰」,引發全球貿易體系劇烈震盪。 7 月,美國與歐盟、日本、越南等世界各國經過數度協商、調整後,關稅結果一一揭曉,跨國企業紛紛忙著重新布 局全球發展策略,以因應未來的變局。 川普發起這場關稅大戰,看似為無差別攻擊,但真正的 意圖是劍指「去中國化」,除了降低對中國的製造依賴,鼓 勵製造業回流美國,也計畫去除「中國+ N」的供應鏈,削 弱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確保關鍵產業的安全。 美國製造是台灣的唯一選項嗎? 失去中國生產製造、代工的美國,現在最需要的,便 是日本、韓國、台灣的補位。美國的算盤是,日本負責汽 車業,韓國是造船業,台灣要補上的,則是 AI 時代最重要 的半導體資通訊產業。因此,美國一定會扶植「台灣+ N (外國)」,協助台灣去除紅色供應鏈、納入美系供應鏈的 一環。 近來,中國憑藉著政策扶植、龐大內需市場與成本優 勢,積極發展本土供應鏈,導致台灣許多中低階產業,面臨 訂單流失、技術被取代的壓力,台灣一旦加入美國製造,扮 演的角色會日益重要,也符合總統賴清德提倡的「民主供應 鏈」的核心精神。 以我在達發科技擔任獨立董事來看,達發科技來自美國 市場的營收占比約為 24%,另外還與歐洲、日本、中國、 東南亞與新興市場積極合作,在關稅戰中受到的影響不大。 這件事帶來的啟示是,儘管美國製造是必然,但低階製造不 可能落地美國,我們要關注的,是從「台灣+ N」的角度出 發,重新尋找合適地點──台灣企業一旦脫離中國,應該去 哪裡? 我建議,台灣的下一步是積極「擁抱全世界」。不要將 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可以逐水草而居,認知到在美 國之外,還有歐洲、亞洲市場,並從中找到每個據點的不同定位。 如同台積電在日本建廠、計畫在德國投資時,考量到 日本在半導體材料與設備方面的優勢,以及汽車是德國的重 要產業,因此以發展成熟製程為主。至於到美國設廠,考慮 的則是美系客戶需求集中在先進晶片,加上成本、投報率均高,所以著重先進製程。 近年來,中國內捲嚴重、人才大量外溢,海外華裔人口 數已達二億。我始終認為,台灣應該善用東歐、土耳其等地 的人才,在不講中文的地方講中文,以創造優勢,因為光是 在大城市針對內需推出中文服務,就可以做很多事。 儘管,這二億人未必都說中文,但也無妨!台灣企業人 才策略的核心應該先鎖定海外台灣人,再往外擴展是海外華 人,最外圈則是當地優秀人才。而且,AI 技術的精進還會加 快我們成為「世界台灣」的速度。台積電視在工廠裡導入客 製化的 AI 翻譯工具為資訊技術的優先發展項目,日後語言 不再是問題,文化差異也會隨著時間消弭。 值得注意的是,中東是 AI 時代裡,我們亟需關注的市場。 中東在美中關係中的角色 中東本來就是中國積極布局、頻繁合作的區域。2024年,美國曾針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等 國祭出出口限制,必須取得特殊許可,先進 AI 晶片才能出 口至當地。但是,2025 年 5 月後,美方陸續放寬政策,開放 中東使用 GPU、解除 AI 晶片銷售到中國的禁令,實質上等 同默許中國繞道獲取晶片,這將顯著提升中東的影響力。 中東除了有錢,還有能源,能源正是美國現在最匱乏的 資源。美國並非缺乏興建 AI 資料中心的資金,也不是買不 起 GPU,他們缺的是電。蓋一座電廠要四年,因此電力成為 美國目前的最大瓶頸。如今,美國願意讓中東買 GPU,正是 希望中東能趕緊蓋出一批資料中心供美國使用,中東等於幫 美國「承接」全球訓練的算力需求。 未來,中東在全球 AI 發展中,很可能扮演「訓練中 心」的要角,這也顛覆了中東過往的發展戰略。早期阿拉伯 是丟錢到世界各國去投資,新冠肺炎疫情後,他們選擇回防 自家、建立基礎建設,以吸引產業和人才移居。 終端的服務與運算將會轉移中東,台灣必須重新認識這 個市場,思考自己在這裡有什麼機會、能做些什麼事。 另外,最適合台灣的「新全球化」模式,可能是「海外 生產、研發在台」的策略。 【摘錄二、第13 章 投入智慧製造,加速 AI 轉型】 在新一輪的美中關稅戰下,一切充滿不確定性。以日 本來說,川普先是在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要徵收 24%關 稅,經過兩個多月的協商,由於日本堅不退讓,關稅微升至 25%,後來又降到 15%,好不容易才拍板定案;歐盟亦經歷 30%到 15%的關稅調整。策略如此反反覆覆、難以預測,成為企業經營最大的挑戰。 目前來看,唯一能確定的是,在美國極力想要去除「中 國+ N」供應鏈的情況下,台灣從中國製造轉為美國製造勢 在必行,「台灣+ N」供應鏈的動態調整能力,將成為重中 之重。 在此情形下,「智慧製造」可謂空前重要,一旦台廠具 備這項能力,效益將不只是在美國落地,更會提高全球生產 的彈性,達成做「世界的台灣」的目標。 智慧製造為什麼如此重要? 首先,台灣企業長期缺乏競爭力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自動化程度不足。 以供應鏈管理為例,整個供應鏈就是一個小小世界, 裡頭有產品良率、生產效率等製造現場的數據,還有訂單 狀態、庫存量、交貨時間等各種資訊。傳統上,與供應商溝 通、協調主要依賴人工作業,容易導致資訊傳遞不即時、溝 通效率低下、數據經常出錯,甚至延誤生產、斷鏈等困境。 如果 AI 導入管理,升級成智慧製造,供應鏈就不再是各自 獨立的環節,而是緊密相連的資料生態系,能藉由管理和預 測,讓數據在供應鏈中順暢流動、分享,大幅提升企業競爭 力。 其次,AI 能為半導體產業注入轉型能量,帶動創新。 過去幾十年來,半導體的議題並非緊扣 AI,但近來隨著 生成式 AI 的需求擴大,從 AI 晶片、伺服器、資料中心到邊 緣 AI 的快速發展,都讓半導體的成長項目圍繞著 AI 改變。 人們說,21 世紀的石油是數據,現在我們可以更進一 步地說,半導體也等同於未來石油。原因在於,有人認為 Nvidia 的產品賣得太貴,導致 AI 產業無法規模化,畢竟很 多應用是買不到 GPU 就沒辦法擴展。AI 模型的訓練、推論 太耗算力,因此 AI 要想規模化,有賴於半導體技術與設備 持續突破、壓低成本。 反過來看,在半導體協助 AI 規模化前,AI 可以先挹注 半導體產業轉型的能量。半導體的生產製程、能源和供應鏈 管理,以及 IC 設計自動化軟體的升級,很大部分都能靠 AI 降低難度與成本,加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再者,對於「海外生產、在台研發」的「台灣+ N」目標,如果將 AI、數位孿生技術(digital twin)應用在「海外 生產」,也就是工廠的整體設計在台灣做完,用 AI 進行模 擬之後,再到海外蓋出一座一樣的工廠,不僅能加快落地海 外的速度,還能將一定程度的研發能量,留在台灣。 導入數位孿生技術,近似於餐廳中央工廠的概念,主要 原料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就不會有問題。假如某企業在美國導 入智慧製造,有效運用 AI、機器人,可以避免當地匱乏且 成本高昂的人力問題;善用數位孿生、自動化等技術,方便 台灣的研發遠端控制,讓美國廠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落 地。這會是決定各家業者競爭力的關鍵。 最後,若台灣本地的工廠升級成智慧製造,同樣能解決五缺中的缺工問題,讓產業結構更符合未來高齡化、少子化 的趨勢。 以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他們已經將自己定義為 「軟體驅動」的公司,正積極朝智慧製造、AI 轉型升級。 在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中,FAB(Fabrication Plant)意 指「晶圓製造廠」。現在台積電對內的口號,是「FAB Runs on Code」(軟體定義半導體生產製造),強調以後不管到 哪裡拓點、建廠都是彈性製造,所有數據都收回到雲端裡管 理、調教,因此任何據點的人力可以減到最少。 如今,台積電在台灣研發,做出每一代製程,亦導入數 位孿生技術,展開數位管理,讓工程師能遠距操作。疫情期 間,台積電便透過遠距管理,維持南京廠的營運,在順暢生 產之餘,還提升了良率。 對台積電來說,有了 AI,未來在台灣建好一座工廠後, 可以在美國、日本依樣畫葫蘆複製另一座工廠,台灣的工程 師只要遠距操作便能完成工作,長期而言,世界各國的據點 不需要聘僱太多人力,能夠降本增效。至於外界最擔心赴美 生產會大量增加的成本,其實增幅僅約 1 成,而且多為設備 支出,其他部分的成本則可以藉由優化流程來控制。

作者資料

簡立峰 博士Chien Lee-feng 台灣在人工智慧(AI)和網路科技領域影響力人物,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國立台灣大學教授、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等職務。 他為Google台灣第1號員工,是推動Google台灣成為Google亞太區最大研發基地的重要推手。 從Google退休後,他轉而成為獨立的科技產業觀察者與推動者,擔任Appier、iKala等AI新創與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持續參與台灣新創國際化與大企業AI 轉型的發展。 他經常受邀於各大論壇、講座分享他對AI趨勢、數位轉型以及台灣科技未來的見解,並積極倡導少子化的台灣應把握AI帶來的契機,加速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 蕭玉品 曾任《遠見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小鴨把拔向前衝:賴瑞隆報到》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簡立峰博士(Chien Lee-feng)蕭玉品/採訪整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25-09-09 ISBN:9786267678565 城邦書號:WBBB0234A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