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其他
第一本黴菌全書:微觀黴菌世界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即使是微小的生物,也能撼動世界。」 在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世界,它們不僅參與改寫過人類史,也曾帶來驚天動地的醫學革命。 打破你以為的「黴菌」印象,重新認識無所不在的黴菌危害與創新科研,全球防霉權威YCM優克美黴菌研究中心首度大公開── 一窺顯微鏡下的黴菌王國。 黴菌跟你想的不一樣 提起黴菌,你的第一印象是噁心、黑黑髒髒、毛毛的? 問起黴菌到底是植物、動物?卻不一定有人搞得清楚。甚至我們至今所認識的黴菌,僅5%! 話說從頭,黴菌在分類學上屬「真菌界」,早就與人類共存已久。餐桌上香噴噴的麵包是酵母菌發酵而來;聚餐美酒、茭白筍、紅糟肉,都有它的蹤影;甚至在醫院診間常聽到的抗生素,都與黴菌有關。 但不可否認,黴菌造成的「發霉」也深深影響著人類健康、動植物生長與環境造成農損,卻常被忽略;更有甚者影響企業產品、產線,造成嚴重損失。 重新認識黴菌的重要性,為時不晚。 從基礎到應用,全面解構黴菌世界 ● 黴菌是什麼→認識黴菌與其他生物的關聯與區別。 ● 黴菌的多種樣貌→探索不同類型的黴菌,包含其生長方式、繁殖特性及極端特徵。 ● 打破黴菌負面印象→解密黴菌在食品、醫療、環保等領域的實際應用,顛覆「黴菌=壞」的成見。 ● 黴菌的風險與防範→黴菌對人體健康與生活環境的潛在威脅,建立防霉觀念。 ● 黴菌就在你身邊→教導讀者如何在家中或學校環境中辨認與處理黴菌入侵問題。 ● 黴菌3D圖鑑→近百種常見黴菌的彩圖與解說,兼具觀察、學習與分類實用價值。 接軌教育現場,教你做中學 每章末皆設計延伸提問與概念討論,從知識延伸至思考與應用,加上動手實作活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蒐集黴菌樣本、設計小型實驗,到觀察與紀錄分析,讓讀者可以跟著進行一場「黴菌」的科學旅程。 防霉科技的隱形冠軍「YCM優克美科技暨黴菌研究中心」帶你透過本書,不僅長知識,還長見識,透過一堂學校、課本沒有的生物課,拉近我們與「黴菌」的距離! 本書特色 ◆一本看懂!第一本最完整黴菌百科:第一本針對「黴菌」的百科全書,打破對黴菌的一知半解,從認識黴菌到日常防霉知識應用,透過本書重新認識「黴菌」。 ◆一次公開!近百種顯微鏡下黴菌圖鑑:研究室中高倍數顯微鏡下,一窺黴菌的真正樣貌,並從平面變立體,輔以3D模型六種角度完全呈現。 ◆最接地氣!最佳課外補充教材讀本:教學現場第一線,北一女生物老師親自撰文指導,為中學生物課補充教材提供概念探究與探究實作,參加科展必備。 ◆AI應用!最新Emma AI導讀服務:掃描每章專屬QR code,即可啟動 Emma AI 導讀服務,快速掌握章節重點,即時回應延伸提問,提供更深度的閱讀體驗。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文元民 禾百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 石之琦 台美法商顧問,前紐約州執業律師 李鎮宜 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 邱奕嘉 商周CEO學院院長 張佳欽 台灣大學GMBA兼任教授 郭奕伶 商周集團執行長 郭章信 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特聘教授 陳怡君 高雄長庚感染科醫師 陳福增 ZDHC基金會全球鞋業總監╱前Nike可持續發展總監 楊崑山 SGS前東亞區營運長暨台灣區總裁 廖曉柔 月眉國小校長 蔡任圃 北一女中生物老師 盧建璋 台中仁愛-長庚醫療聯盟醫院外科部主任

目錄

公司簡介|全球防霉權威「優克美科技」掌控看不見的風險 推薦序 從利基深耕,到全球布局 重新認識黴菌,打開真菌世界的大門 向「探索黴菌的尖兵,防霉科技的先鋒」說讚! 從法律顧問到策略顧問,見證優克美的成長之路 前言|看不見的敵人,看得見的使命 導讀|黴菌世界知多少? 序章|看不見卻無法忽視的存在──微生物 第一章|揭開黴菌的奧祕 1-1 揭開黴菌的身世之謎 1-2 黴菌構造大解析 1-3 認識黴菌的一生 第二章|歡迎來到真菌王國 2-1 真菌大觀園 2-2 黴菌奧斯卡,得獎的是 第三章|不用怕!黴菌其實對人類超重要 3-1 有了黴菌加味,食物更美味 3-2 黴菌醫生,救人一命 3-3 黴菌清道夫,大自然的清潔隊 3-4 黴菌新革命,未來新勢力 第四章|快走開!專門搞破壞的黴菌 4-1 黴菌病魔,會讓人生病的黴菌 4-2 植物界噩夢,專門獵殺綠色生命的黴菌 4-3 揮之不去、甩不掉的黴煩惱 第五章|黴菌不要來!搶救你的食物、房子和鼻子 5-1 居家抗黴大作戰 5-2 工廠抗黴大作戰 第六章|黴菌的多重樣貌 黴菌Q&A 附錄1.實作探究-以黴菌作為研究對象,訓練科學探究能力 附錄2.概念探究參考答案 附錄3.索引

序跋

看不見的敵人,看得見的使命 《第一本黴菌全書:微觀黴菌世界》出版了!這本書從籌備規劃到製作面市,過程中難免有同業或合作夥伴不免好奇,像我們以防霉起家的企業公司,為何要花時間製作這樣一本科普又小眾的書籍?甚至在書中分享許多自家研究中心所做的許多黴菌資料與照片? 起心動念很簡單,就是讓黴菌的相關知識傳播出去,不只讓相關科學知識更普及,還有身為企業回饋社會的一份心意。 投入防霉產業多年來,我們透過大量收集資料、實地檢測、分析案例,逐步理解黴菌的生態與行為。正因如此,我們深知防霉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處理,而必須從源頭理解、預防,與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展開真正的對抗。這就像對於黴菌的認識一樣,我們必須從「教育」根源著手。 第一步,就是要對黴菌有正確的認知,而透過書籍的知識傳播,就是一個起點。 想想我們從小學到的「黴菌知識」,寥寥無幾,甚至到了中學的教材中更是逐年刪減,一語帶過。但明明黴菌無所不在,卻常被忽略;它能製酒、也是美食良伴;同時也可能危害一般人的生活健康,甚至企業生產製程。 有鑑於此,我們想打破大家對於黴菌的一知半解,好好的透過本書來重新認識黴菌的微觀世界。 其次,我們決定把這些年來在防霉領域所累積的經驗,結合研究團隊在黴菌基礎科學上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能讓更多人看懂、學會和應用的知識工具。這不只是為了解決製造業的實務問題,更希望能為教育現場提供一份更豐富、深入的資源,同時也獻給所有對「看不見的風險」抱持責任感的人們。 其中鑽研黴菌領域的基礎研究人員是我們公司重要資源,攬才與育才更是重中之重,人才的難得與培養,除了投入相關教育是我們找到的第一個切口,我們特別邀請了在中學教育現場的蔡任圃老師加入共同撰文,一起讓科研能夠向下扎根,讓更多研究人員的努力心血被看見,甚至更多人願意投入,也是我們的期待。 再者,推動防霉產業的過程中,我們曾像是布道師一般,到處舉辦說明會、進行現場模擬實驗、建立防霉履歷,一遍遍用科學與數據說服客戶。但是行動過後,如何持續推廣,不只是活動曇花一現?我們想,書籍的傳播與留存也是最佳管道,猶如一本黴菌百科,讓大家能夠隨時翻閱。 這些想法,落實成了《第一本黴菌全書》,這本書不是為了告訴你黴菌有多可怕,而是希望讓你明白:「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往往才是真正決定成敗的力量。」唯有認識它,才能真正的掌控風險、守護品質和生活環境。只有讓人們真正「看見風險」,行動才會隨之改變。而這種價值的認知轉變,才是防霉產業真正的突破。 回想當初踏入防霉這個領域,源自曾經親眼目睹鞋廠因為黴菌問題導致整批產品報廢,損失慘重,看著老闆因無法對抗一個看不見的敵人而憤怒又無奈。那一刻,也讓人深刻體認到:黴菌不只是觀感或衛生問題,更是隱藏在每個角落的重大風險,能悄無聲息地摧毀產品、品牌,甚至企業的未來。 這份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們創業與投入防霉產業,創立優克美科技。然而,真正投入防霉產業後,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巨大挑戰,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來自前述的「認知落差」。普遍認為「黴菌只是小事,頂多影響外觀與衛生」,很少有人意識到它會帶來龐大的財損、品牌信任的崩潰,甚至引發跨境法律訴訟。甚至把黴菌的發生視為偶發事件,選擇被動因應,導致問題一再重演。而在這樣的現實中,我們也慶幸聽見另一種聲音──有一群人,早已敏銳察覺到黴菌的威脅,持續與我們合作,投入系統性的預防與管理,用行動守護品質與信任。 在氣候變遷與全球衛生議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防霉已經不只是品質控制的一部分,而是企業營運韌性的關鍵。極端氣候帶來濕度變化的不穩定性,全球運輸鏈的拉長,也讓黴菌問題無所不在。尤其在疫後時代,消費者對「潔淨、健康、安全」的期待,已經成為品牌信任的基本門檻。 未來,我們也持續探索防霉技術的新方向。例如我們開發了Mold AI,只需拍攝疑似發霉的區域,即可快速辨識是黴菌還是髒汙,讓品檢流程更快速、精準。除此之外,我們也在推動GMPP(Good Mold Prevention Practice)認證標章,針對人員、環境與顧問設立標準認證,讓「無黴的健康環境」成為商品製造的新標準,讓消費者可以安心使用每一件產品,不用擔心黴菌從商品進入家庭。 此外,我們也推廣「世界防霉日」,希望喚起更多人對黴菌議題的重視,讓防霉從小眾技術,成為全民意識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企業經營者,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學會預測與管理風險;如果你是第一線的工作者,希望你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影響力;如果你是對環境有責任感的人,希望你能透過這本書,了解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也能撼動世界。 看不見的敵人,值得被正視。 看得見的改變,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執行長 陳冠杰 營運長 陳裕華

內文試閱

1-1〈揭開黴菌的身世之謎〉 黴菌(mold)一詞,並不是正式的分類學名詞,而是指菌絲體(mycelium)發達的絲狀真菌之俗稱,分類學上屬「真菌界」。因此,在探討黴菌之前,必須先了解「真菌」(fungi)。真菌和動物、植物、原生生物一樣自成一界,都是真核生物域的主要成員,但卻是目前所知最少的一界。真菌因為不會動,在過去長期被當成植物來研究。 自16世紀顯微鏡被發明以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許多微生物,也開啟了真菌形態學和分類學的研究。雖然透過顯微鏡的觀察,人們逐漸認識真菌的結構與特性。然而直到17世紀,當時的主流觀念仍認為,真菌是從腐敗的物質中,透過自然發生(spontaneous generation)而產生的生物,並非具有生命週期與繁殖機制的獨立生物體。這種「錯誤觀念」在後來的實驗與研究證實下,才逐漸被推翻。 比起植物,真菌更接近動物早期的生物分類很簡單,就是將生物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兩界,直到微生物被發現後,也曾長時間被分入動物界或植物界,至於分類的定義與方式也很有趣,像是好動的微生物被分入動物界,有色素的細菌(藻類)被分為植物,有些甚至被同時放入兩界。 當然隨著科學研究的發達,沒有細胞核的細菌,終被獨立為一界;直到發現真菌沒有葉綠體,被踢出植物界,也成為獨立的一界;至於最後自成一界的則是古細菌。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其實真菌和動物的親緣關係比較近,反而和植物的關係比較遠!除了科學家透過分子鑑定確認這一點外,從幾個特徵也能看出端倪。 首先,真菌的細胞壁是由「幾丁質」構成,這種物質也存在於蝦蟹的殼和昆蟲的外骨骼中,類似人類毛髮和皮膚中的角蛋白。而植物的細胞壁則是由纖維素組成,兩者完全不同。 其次,真菌和動物一樣,沒有葉綠素,無法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養分,而是必須從外界獲得養分。這點也和植物完全不同,因為植物能夠靠太陽能「自給自足」。 再者,動物吃東西時,會先將食物吞進肚子裡,再透過胃來消化;真菌進食的方式更像是「先把食物溶解,再吸收進身體裡」。它們會先分泌酵素,把周圍的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再將養分吸收回來,等於是在進行「體外消化」。 最後,動物會透過移動去找尋食物;真菌雖然不會動,但會朝著食物的方向生長,像是發霉麵包上的黴菌總是會一路擴散開來,因為它們在「追著食物跑」。 從以上幾點來看,真菌和動物的相似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高,說它們是動物的「遠房親戚」,好像也不算太誇張。 黴菌不一定都有「菇」 事實上,「真菌」只是統稱,包含我們熟悉的菇類和菌絲體。所謂的「菇」,是指真菌長出的特殊構造,例如:孢子柄(sporophore)、產孢體(sporing body)和子實體(fruiting body)等。這些構造負責繁殖,就像植物的花一樣,之後會產生含有許多「種子」的果實。 因為過去真菌曾被當作植物研究,所以很多專業術語、構造名稱都是從植物學借來用的。不過,並非所有真菌都會長出「菇」,約只有10%會產生菇。像是我們熟悉的酵母菌(yeast),還有黴菌,它們也都是一種真菌,但大多數肉眼看不見,也不會長出菇。 依據外觀和結構的不同,真菌可大致分成主要的三大類: 1. 蕈菇(mushroom):會長出菇的真菌,通常比較大型,也算是真菌中的「高等生物」。 2. 黴菌:由多細胞構成菌絲體,但不會長菇,例如我們在發霉的食物上看到的那些「毛茸茸」的東西。 3. 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菌,肉眼看不見,但在發酵食品(如麵包、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這三種類別的真菌各有不同的特性,而本書主要要介紹的「黴菌」,就是這些真菌中的一個廣大族群。 黴菌約達300 萬種,卻只發現5%我們一般說的「黴菌」,指的是真菌中那些長滿菌絲,但不會長出「菇」的種類。這些黴菌通常是絲狀的,看起來像是一層毛茸茸的東西。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的黴菌種類可能多達300 萬種,但目前被發現並命名的還不到5%。也就是說,高達95%的黴菌仍是個謎,等待被探索和發現! 能長出「菇」的大型真菌,大多來自子囊菌門或擔子菌門,但這並不代表這兩類的真菌都會產生菇。事實上,它們當中也有許多屬於「黴菌」的微型真菌。 舉例來說,擔子菌門中的鏽菌(rust fungi,柄鏽菌目Pucciniales)和黑粉菌(Ustilago)都不會長出大型子實體(也就是「菇」),但也不是單細胞的酵母菌,因此可以被歸類為黴菌。而在子囊菌門中,而在子囊菌門中,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 )更是個特別的例子―它在一般環境溫度下是絲狀的黴菌,但被人類吸入體內後,在體內的高溫環境下,竟然會轉變成單細胞酵母菌來並進行繁殖! 由此可見,酵母菌、黴菌和蕈菇之間的界線,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還滿曖昧的! 2-1 〈真菌大觀園〉 在森林裡、草地上,甚至城市角落,你可能都見過菇類的身影。它們外型多變,有的可口美味,有的奇形怪狀,還有些帶著神祕的毒性。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認識幾種特別又有趣的菇類。 網狀紗裙上身—黃裙竹蓀 生長在竹林之下, 像是穿著網狀長裙的黃裙竹蓀(Phallus multicolor),彷彿是跳著圓舞曲的小精靈。 黃裙竹蓀的網狀長裙,是稱為「菌幕」的結構,在菌傘未開前,用來保護菌傘。模樣可愛的它,和美味佳餚中出現有著白色裙襬長裙竹蓀(或稱竹笙)是近親,但有微毒,不可食用。靠近它時,還會聞到一股腐臭味,來自它頭部包裹孢子的黏液,用來吸引昆蟲前來傳播孢子。 在夜裡發光的真菌—發光小菇 你一定沒想過,蕈類也會發光吧!這是螢光蕈的一種,叫發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在春夏季的雨後,會從低海拔闊葉林的樹皮或竹葉堆中冒出來,並在夜晚來臨時展開蕈傘,發出淡淡的綠色光芒,不知道的人還誤以為是鬼火呢! 其實,發光蕈不是永遠都在發光,不同組織及發育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光程度。有些只在菌絲發光,有些則在成熟子實體的柄或蕈蓋發光。因為它對於環境的要求很高,在臺灣只有零星幾個地點曾發現。 會抓蟲、吃葷的真菌—寡孢節叢真菌&杏鮑菇 看似構造簡單的真菌異想世界中,最令人出乎意表的,莫過於有真菌不僅會設陷阱、下毒,還是吃葷的! 寡孢節叢真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是一種線蟲捕捉菌,和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一樣是會吃線蟲的真菌,但它只有在缺氮的環境中餓到了,才會需要補食線蟲來攝取所需的養分。 只是這兩種真菌「殺害」線蟲的手段可不一樣,寡孢節叢真菌擅長布「陷阱」,而杏鮑菇則擅長「下毒」。不管在環境中有沒有線蟲,杏鮑菇只要餓了就會分泌毒素,如果線蟲不小心碰到毒素,就會被麻痺並慢慢消化掉。而寡孢節叢真菌則是比較有針對性,當它偵測到環境中有線蟲時,才會形成黏黏的菌絲陷阱,像蜘蛛網般等待線蟲自投羅網,直到線蟲被菌絲陷阱黏住後,就會漸漸氣絕死亡,再被消化掉。 3-2〈黴菌醫生,救人一命〉 改變人類文明的藥品中,竟然也少不了黴菌的存在!現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真菌,希望能從種類豐富的廣大真菌中,找到下一個救命仙丹。 挽救最多人命的青黴菌 你有過把買回家的吐司或柳丁放置一陣子後,它的表面長出一塊塊青綠色霉斑的經驗嗎?這就是「青黴菌」。青黴菌是青黴屬(Penicillium)中的黴菌總稱,大概有超過300 種,除了常見的綠色,其實還有藍色、紫色、橘色等種類。 1928 年,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偶然發現受青黴菌汙染的培養皿中,青黴菌的周圍竟然沒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顯示青黴菌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並於1938 年,由錢恩(Earnest Chain,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1898 ~ 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1911~2004)領導的團隊成功提煉出青黴素(又稱盤尼西林,penicillins),成為世界第一種抗生素,從此改寫人類與細菌傳染病間的搏鬥史。 此外,有一種擁有獨特風味、表面具有藍色斑紋的藍紋起司,就是由青黴菌發酵製成的。據說最早的藍紋起司,是儲藏於洞穴中的起司因潮濕長出黴菌而意外發現。青黴菌分泌的酵素確實可以幫助起司熟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青黴菌種都可以食用,所以一定要特別小心。尤其長了青黴菌的吐司或柳橙,就絕對不可以吃! 使器官移植技術大躍進的膨大彎頸霉 器官移植手術中令人最擔心的,是發生所謂「移植排斥」現象,也就是說移植後的器官不被受移植者的身體所接受,甚至被身體視為入侵的外來者而遭到拒絕。因此,為了能成功移植器官,勢必抑制或減弱免疫系統至不會對移植器官產生排斥的現象。 1970 年代,一種會產生環孢素(cyclosporin), 名為膨大彎頸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的真菌被發現後,便為免疫藥理學展開新頁。環孢素是一種能抑制免疫系統的化學物質,便在這時派上用場,也徹底提升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即使至今,環孢素仍是最暢銷的免疫抑制劑,不只用在器官移植上,也可用來治療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延伸內容

【專業推薦】 《第一本黴菌全書》表面上是一本關於黴菌的科普書,背後卻是一段企業「從微觀出發、在全球落實」的成長故事。 ——商周CEO學院院長 邱奕嘉 如何讓研究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能走進生活、走進教育現場,讓更多人看見與理解,正是這本書特別珍貴的價值所在──讓大眾重新認識黴菌,理解其在自然、生態、健康、產業乃至科研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特聘教授 郭章信 黴菌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蘊藏無窮奧祕。透過本書的學習與探究,讓我們有機會開啟一段認識微觀世界的奇妙旅程,並從中發掘科學的方法與樂趣。 ——北一女生物教師 蔡任圃 推薦序1 從利基深耕,到全球布局 邱奕嘉|商周CEO學院 院長 認識優克美的創辦人陳冠杰與營運長陳裕華,是在商周CEO學院「CEO50失敗學」的課堂上。這對夫妻檔既是事業夥伴、也是學習夥伴,總是熱烈提問、勤於實踐。後來,他們更加入了百億CEO課程,持續將策略思維轉化為成長行動。《黴菌大全》這本書,正是優克美十五年來專注深耕的成果,也是他們對知識、專業與事業使命的體現。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揭示黴菌這個微觀世界的奇妙與威脅,更在於它真實呈現出一家台灣企業,如何憑藉科學精神與實驗能力,從無到有打造出世界級的利基市場地位。從企業成長策略的角度來看,優克美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典範級的「聚焦創新與邊界突破」案例,值得每一位經營者細細體會。 回顧這段成長軌跡,優克美可以說是跨越了四層策略邊界: 第一層,從供應鏈現場發現痛點 2010年,陳冠杰還是鞋盒供應商業務,卻在一次次與國際品牌接觸中,發現一個大家都頭痛卻無解的問題──鞋子發霉。這看似不起眼的瑕疵,卻隱含著高額賠償與品牌風險。他敏銳察覺「高損失、低關注」的特性背後,藏著一個尚未被有效解決的市場縫隙,於是毅然創業,專注投入。 第二層,以差異化產品切入成熟市場 當時市面上的防黴產品多半為化學製劑,雖然有效,但對人體與環境有害。優克美反其道而行,以天然植物精油為基底,開發出安全、好用、可廣泛應用的防黴貼紙。這樣的定位,不只打開製鞋供應鏈的大門,更讓他們有機會延伸產品線至噴劑、吊牌、防黴塗層,逐步滲透整條供應鏈上下游。 第三層,跨界擴展應用場景 疫情之後,優克美更進一步進軍B2C市場,推出自有品牌進入居家市場,防黴技術也從鞋子延伸到食品包裝、藝術品保存、電子出貨、家具出口等全新場景,成功擴大應用領域。 第四層,打造資料庫與顧問模式,升級為解決方案公司 自2015年起,優克美便開始建立亞洲最大的黴菌資料庫,累積大量菌種圖譜與實驗數據,並結合物聯網監控,提供企業從動線設計、濕度控制到品質驗證的整體解決方案,從單一產品供應商,轉型為數據驅動的全方面問題解決公司。 這四層邊界的跨越,不僅展現出策略佈局的推演,也說明了真正的競爭優勢,來自對利基的長期專注、技術的深度開發,以及應用場景的持續延伸。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若想突圍,不能只想擴大規模,而要回到核心:我看見了別人沒看見的問題嗎?我能用什麼方法與資源持續解決它?唯有不斷辨識痛點、解決問題,並在過程中建立不可取代的價值,才能真正築起屬於自己的護城河。 《黴菌大全》表面上是一本關於黴菌的科普書,背後卻是一段企業「從微觀出發、在全球落實」的成長故事。我曾在百億CEO班的開學典禮上說過:「每一次偉大的改變,始於一個勇敢的決定。」優克美的故事與這本書,正是最好的證明。 推薦序2. 重新認識黴菌,打開真菌世界的大門 郭章信|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特聘教授 在教學與研究現場耕耘數十年,從課堂、實驗室到田野第一線,個人長期專注於真菌領域的探究與推廣,欣聞《第一本黴菌全書》的出版面世,深感欣慰。此書的問世,無論對學生、教師或研究人員,甚或一般民眾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知識推動與學習鼓舞。 在學術領域,我們稱「黴菌」為「真菌」;真菌的世界與人類息息相關,卻長期缺乏更多人的參與探究。還記得我的高中生物課本,以短短幾頁篇幅介紹真菌與黴菌,直到大學、進入專業學科後,才逐步認識到這個微生物王國的複雜與奧妙。如今中學教材對於此領域僅以幾句帶過,篇幅縮減的隱憂,更讓我深刻體認到,若是沒有適當的教材與引導,我們可能會錯過另一個值得探索的世界。 《第一本黴菌全書》猶如一本小百科,除了介紹完整的真菌領域到黴菌相關知識、資訊,還從宏觀的生物界、人類史到微觀的顯微鏡下,讓人重新認識黴菌的前世今生,還提供不少防霉常識,讓科學知識不只是知識,更能成為日常中的一部分,拉近我們與黴菌的距離。 這本書的價值,特別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真菌教育與展示的創新地位 優克美透過實驗室高倍數顯微鏡,並透過3D 黴菌模型的輸出方式,讓外界得以一窺近百種黴菌檔案的真實樣貌。以新科技展現研究成果,把平面變為立體,無疑是真菌研究的創新作法。 其次,打破實驗設備門檻的教育革新 以往真菌研究,必須透過高倍數顯微鏡才得以一窺究竟,如今以3D 立體黴菌模型輸出,一支支活靈活現的黴菌模型,對於一般民眾在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危害風險,或者學生與學界在理解與認識真菌的結構,都不再受限於實驗室場地與器材,更為具象且立體。 第三,補足學研端的視覺教材缺口 目前在學研領域,真菌分類與功能多依賴DNA 定序與分子系統學方法。具體模型得以替代平面照片圖鑑、不用抽取分析,提供專業學生視覺化可立刻學習的範本,大幅降低學習成本,對學研推動與發展不啻為一大福音。 最後,專業職能需求輔助工具 現今個人協助推動「植物診療師」、「植物醫師」,更凸顯真菌教育的急迫性。相較人類(或動物)醫學中細菌與病毒占學習重心七、八成;植物病害中,真菌往往是首要病原,因此食品、農業、生技相關學科之學生,更需具備真菌的基本知識與辨識能力。 樂見優克美科技的研究中心樂於分享這些資訊,也樂於為本書撰文推薦。知識的普及與應用,是教育與研究的雙重目標--如何讓研究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能走進生活、走進教育現場,讓更多人看見與理解,正是這本書特別珍貴的價值所在──讓大眾重新認識黴菌,理解其在自然、生態、健康、產業乃至科研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真菌王國之大,如同本書所揭示,我們所識不過其中5%,如此浩瀚的微生物世界,值得更多學子與研究人員的投入--說不定,下一個以你命名的黴菌,就藏在某個未被發現的角落。 推薦序3. 向「探索黴菌的尖兵,防霉科技的先鋒」說讚! 楊崑山|SGS前東亞區營運長暨台灣區總裁 很驚喜也很欣慰,看到優克美科技出版這本《第一本黴菌全書》! 在我服務SGS 滿42 年退休的前一個月,因緣際會,認識了優克美科技創辦人陳冠杰(David)和陳裕華(Novia)夫婦倆及他們的菁英團隊,因而延續了我在SGS檢驗世界的另一旅途。 這將近10 年和優克美,亦師亦友的相識、相知、相處,我見證了他們對品質的堅持,和創新科技的追求與投入。從一間專注防霉的顧問公司,發展至今成為運用AIoT及AI數據分析辨識和風險預測的技術領航者,堪稱是台灣防霉科技的「隱形冠軍」,響譽國際,深感敬佩,也引以為榮。 這本書不只是揭開微小生命的神秘面紗,也是優克美履行企業ESG的一小步,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和專業的詮釋,帶領讀者深入黴菌的微觀世界,從科學、醫學到生活應用,全面解析這些「微小巨人」的奧秘。而且根據科學基礎,生態多樣性,應用創新到風險管控,書中呈現的多層次與不同視野,正是多種產業急需的實務指引。 感佩優克美將十餘年來的現場經驗和科研知識的結晶,無私地在這本書揭露黴菌的生物知識、產業應用、防治策略,轉化為人人可懂、可用的工具書,讓讀者不只是「知道」,更能「做到」,這是優克美的核心價值,也是實踐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真諦。 作為一位長年投入檢測與風險安全的守衛者,我誠摯推薦這本兼具科學性與應用性的著作,相信會為微生物學、環境科學、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學者,以及各種產業帶來新的視角和啟發,也為下一代建立更健康的環境基礎。 推薦序4. 從法律顧問到策略顧問,見證優克美的成長之路 石之琦|台美法商顧問,前紐約州執業律師 我與優克美科技的緣分,始於兩起棘手的國際爭訟案件。當時優克美才起步不久,卻遭遇國外商廠發起法律戰。我認定那是對優克美在國際發展的嚴厲挑戰,全力協助團隊釐清事實與策略,最終成功解除了這些法律威脅,也開啟了我與優克美多年的合作。 這些年來,我與執行長陳冠杰、營運長陳裕華共同經歷了許多重要決策與轉型過程,從早期的產品導入、市場布局;後來我的角色轉型為策略深化與系統建置。在我們不斷的討論中,我深刻理解到黴菌問題不僅是產品質量的挑戰,更關乎環境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風險。這也正是優克美堅持以數據、科學與教育為基礎,不斷推動防霉知識的普及與落地的理由。 如今優克美已成為國際級防霉專家,協助多國企業及學界規劃解決黴菌相關問題。在我的眼裡,他們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非常榮幸能夠為《第一本黴菌全書》撰寫推薦序,這本書不僅凝聚了優克美多年來在防霉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將這些珍貴的資訊系統化地呈現給教育界與社會大眾。對於未來希望將防霉觀念導入教學、研究或生活應用的導師與學生而言,這是一本既實用又前瞻的工具書。 作為法律人出身,我堅信知識的傳遞是改變制度與社會的關鍵。《第一本黴菌全書》正是這樣一部具有改變力的作品。它象徵著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也讓我再一次見證:當一家公司將專業深耕與社會價值並行,它的成就,便不只是商業上的成功,而是對整個環境與下一代的深遠貢獻。

作者資料

YCM優克美科技暨黴菌研究中心 自2015年成立以來,YCM 黴菌研究中心以科學為基礎,專注於黴菌檢測、鑑定與防治研究。2019年取得國際ISO/IEC 17025 與17020雙認證,為亞洲唯一通過雙認證的黴菌專業機構,累積超過千件跨產業實務經驗,並建立數百萬筆黴菌行為與風險資料庫。 作為GMPP防霉認證標準的制定者,中心引領黴菌防治走向數據化與精準化。透過本書,「讓黴菌科學走進教室,從理解開始守護環境與健康。」YCM希望將最新黴菌知識普及至國中、高中教育現場,提供教師與學生一套可依循的科學理解框架,培育未來面對環境與健康挑戰的核心素養。 謝宜珊(撰文整理)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所碩士,從事科普出版十餘年,曾任高中教科書編輯、童書出版編輯、《科學少年》雜誌&叢書副主編,現為自由工作者,以科普類採訪寫作、編輯等工作為主。熱愛生物和大自然,從在山林間走跳,進展到海裡泅潛,希望透過編製科普好書,將大自然的美妙與趣味傳遞給更多的讀者。著有《好聰明漫畫醫學:生病了該怎麼辦?》、《好聰明漫畫醫學:原來身體這樣運作!》(合著)。 蔡任圃(共同撰文) 現任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人稱艦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碩士,獲教育部師鐸獎、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科展優良指導老師等榮譽,曾擔任臺北市高中生物科輔導團、中山女高數理資優班召集人。 創立蟑螂實驗室(動物行為與生理學實驗室),帶領學生從事昆蟲研究;開發與推廣跨科科學探究活動,與發起「生物學學理解碼運動」;培育科學人才,以「培養科學素養,訓練科學技能,累積科學知識,建立科學態度」為使命。 相關著作:《生物學學理解碼》系列1.2、《動手做科學研究》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YCM優克美科技暨黴菌研究中心謝宜珊(撰文整理)蔡任圃(共同撰文)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25-10-02 ISBN:9786267678381 城邦書號:WEBN02002B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2頁 / 21cm×28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