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轉身遇見佛:弘一大師修心錄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轉身遇見佛:弘一大師修心錄

  • 作者:弘一大師
  • 出版社:橡實出版
  • 出版日期:2014-10-3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心是佛, 佛住自心千迴百轉,只差一個轉身。 ◎林子青、林語堂、夏丏尊、張愛玲、豐子愷 聯合推薦 ◎收錄了十六幅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作品 〔他精彩的一生,以卓爾不凡起〕 弘一大師天生就是一個才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戲劇藝文,金石篆刻樣樣精通;是一位戲劇家、音樂家、書法家、教育家,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梁實秋、林語堂等人說他「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他反觀自性,瞥繁華如一夢〕 弘一大師自幼慈心柔軟,十五歲就寫出了「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一生經歷了國破山河在、風雨正飄搖的年代,他透徹人間事,轉身與佛相遇又是一位高僧。繼承了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不但深入研究,而且言傳身教,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本書主要收錄了弘一大師出家後所寫的近五十篇作品,內容包括日記、書信、散文、講演、贊文、題詞等。全書以樸拙、簡潔、真摯的語言,表現他對世界、生命的思考和體悟,以及他對世間無常、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書中有關「佛法學習初步」、「佛教之簡易修持法」、「敬三寶」、「改過實驗談」、「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等等開示,可以略窺大師對於佛教、佛學的真知灼見。究竟佛教、佛學是什麼,是不是迷信?是不是高深莫測?關於佛教的基本問題和疑惑,以及參悟佛法的過程與修持,他都以親身的經驗和切實的體會,清楚明白地指出正知正見之路,同時又對時下年輕人表露了殷切的希望。 此外,全書收錄了十六幅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作品,在「尊重生命」的觀念中,不僅能欣賞到弘一大師平淡稚樸、溫婉清拔、自成一體的書法,還能浸淫在意境深邃、經久不衰的詩詞及豐子愷漫畫風格的代表作品,領略生命中躁動後的返璞歸真。 【名家推薦】 「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夏丏尊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林語堂 「我們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問題而做和尚。他只是『有感於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 ──豐子愷 「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 ──林子青 「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張愛玲

目錄

序 悲欣交集李叔同 第一輯 身心靈化 斷食日誌:虎跑寺閉關二十天 西湖出家:還是趕緊剃度的好 十年夢影:僧人不被當人看了 弘一啟事:閉門謝客修習靜養 第二輯 喚起佛性 初發心者:起心動念自淨其意 三皈大意:善神佑護自求多福 禮敬三寶:佛不茹血何必用殺 常隨佛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源流宗派:佛入滅後根分十脈 佛法要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十種誤會:佛法正見非想當然 第三輯 悲行深運 改過自新:三大步驟與十項注意 痛斷惡習:律宗九條戒對症下藥 過午不食:日中之時需準確勘定 三種修持:因果、菩提以及淨土 深省吾身:光陰易逝不堪多應酬 人生最後:彌留之際的安心祕訣 憶苦思甜:佛陀是怎麼熬過來的 勸年輕人:德薄福淺何苦不愛惜 第四輯 智能高蹈 法憑器傳:普勸發心印經造像 慈心柔軟:修德修福先戒殺心 淨土關隘:唯求自利不能往生 續佛慧命:高樹律幢廣傳世間 律宗之難:二十年來剛剛入門 心經大意:智慧不虛通達彼岸 苦樂對覽:娑婆極樂兩種世界 高僧楷模:印光法師四種盛德 第五輯 慈心感懷 北征淚墨:樽前殤斷悵望山河 華嚴集聯:割裂經文開權通變 圖贊地藏:東海菩薩垂跡九華 義疏擷錄:最優版小本彌陀經 草庵遺囑:命終前後一切從簡 墓道題記:唐朝韓偓沒寫豔詩 第六輯 慧眼清淡 印光文鈔:其文其德日月當空 護生題贊:意在導俗不尚文詞 悲智之間:凡夫離菩薩有多遠 若風畫空:書法佛法異曲同工 悟徹禪機:由儒入釋的李卓吾 無上醫王:念佛安心增強免疫 靈岩二老:印光與真達的功德 藝事惟新:題與漳州印友共勉 三即是一:馬冬涵三異圖題偈 紅菊花贊:殉教流血高矗晚節 辭世二偈: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詩如鏡像:字裡行間顯大光明 夢幻空花:繪畫與賞畫的要訣 石刻華嚴:深心隨喜功德難思 附錄 故友追憶 子愷懷師:法味雋永言說不盡│豐子愷 印象弘一:清臒如鶴語似銀鈴│內山完造 大師一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林子青

序跋

序言 悲欣交集李叔同
  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七十一年了。歲月並沒有使人們將他遺忘,他樸素而高貴的品格與精神,不斷地被重新發現,給一代又一代人以驚喜。 特別是他的「認真」二字令我們終身受用。李叔同青年時期才華橫溢,出家後以律弘教、以戒為師、現種種身,以種種方便而作佛事。   有些人天生佛緣深厚,比如李叔同。佛緣深厚的人都有慧根,至少在李叔同的確如此。他天生就是一個才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戲劇藝文,金石篆刻就沒有他不精通的。然而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李叔同自幼慈心柔軟,十五歲就寫出了「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詩句。後來有一次夏丏尊對他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好的。」夏只是隨便一說,李叔同卻聽進了心裡。再後來,他自己跑到杭州虎跑寺去進行斷食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堅定了皈依佛法的信念。一切都似乎是順理成章,早有安排。   李叔同是一個寫不盡的人物。他出家前是一位戲劇家、音樂家、書法家、教育家,為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留下了很多藝術珍品;出家後又是一位高僧,繼承了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精研律著,編寫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著作,被譽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一生所處的是一個國破山河在、風雨正飄搖的時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全球範圍內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值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沒落的中華內憂外患不斷,只能輪番被各方列強蹂躪。仁人志士奮臂而起,奔走呼號,欲挽民族于危亡。李叔同先生為祖國的沉淪沉痛不已,他身分以及職業的數次嬗變,正是他在不斷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嘗試。最終他認定挽救民族危亡,必須從「世道人心」這個根本處著手,於是出家做了和尚,而且是做了最難做的律宗和尚。南山律因為戒律精嚴,極少有人可以承受得了,因此湮滅八百年無人問津。李叔同以最嚴苛的態度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然後言傳身教、推己及人,以期達到改善世道人心的效果。李叔同真正做到了。他的後半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消耗自己、反哺眾生的過程。當他肉身荼毗,靈魂往生,化身消耗得一乾二淨,他的道德修養也已臻至爐火純青。   雖然我們無緣親聆大師的教導,但大師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豐厚的佛學著作,我們讀他的文字,就好像他在面對面為我們開示,令我們備感親切。本書收錄的多是李叔同生前親筆所寫的文章,都是大師的親身經驗和切實體會。其中一些文章涉及像「佛法學習初步」、「佛教之簡易修持法」、「敬三寶」、「改過實驗談」、「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等等開示,契理契機,都是用非常 樸素的語言,清楚明白地指明了正知正見之路。大師針對人們對於佛法、佛教 的偏見,一一予以釐清,還給佛法、佛教一個本來的乾淨面目。每一個仔細品 讀過這些文字的人,都必定會受益匪淺。   學佛是為了成佛,學習弘一大師,就是希冀自己可以在人生境界上向他看齊。 我們以平常心、清淨心,拜讀大師的嘉言懿行,以大師為楷模,見賢思齊,「發心求正覺,忘己度群生」,時時不忘檢點自己的言行思維,可以使我們的學識更充實,人格更圓滿。   另,本書所選弘一法師的文章,一部分是法師用文言寫成,一部分是根據法師的演講整理而成的白話文。為了便於現代讀者的理解,文言文部分配置了白話譯文,以供參考。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2013 年 5 月 14 日

內文試閱

第二輯 喚起佛性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念癡迷,佛是眾生;一念解脫,眾生是佛。   眾生的佛性,都在五濁惡世之中被塵垢遮掩了。於是需要喚醒。既然世法多濁,法性蒙塵,喚醒的第一步自然是去蕪存菁。 ■初發心者─起心動念自淨其意   【編按】……本文是弘一大師一九二六年八月(丙寅年七月前後)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的開示記錄,後刊於一九二七年四月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之《林刊》。大師在這次的開示中,闡明初發心學習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重要細節。這些細節,對於每個人在人格上的自我修養同樣大有助益。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巧犯。   惟有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屋,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因數人合夥,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   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 皆結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淨其心;即微而至於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後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常隨佛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編按】……本文是弘一大師一九三三年八月三十一日(癸酉年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年學僧們做的演講。大師從經典中列舉了佛陀平常的行為舉止,體現了佛陀人格之美的事蹟,旨在鼓勵大家以佛為師、常隨佛學,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舉止,以期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絕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 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 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   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佛自舁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毘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復為浣衣曬乾。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湣而告曰:善男子 !我今看汝。   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佛自為老比丘穿針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捨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余所希願者耳 !   【白話文譯讀】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種是常隨佛學。如果按照《華嚴經》所記載的佛學種種神通妙用之處,絕不是凡夫俗子能隨學即會的。但是其他經律所記載的佛學行事,有我輩凡夫可以作為模範的,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學,這些事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在列舉七事。   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中說:佛住在逝多林。見地面不乾淨,就自己拿起掃帚,想把林子掃了。當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弟子,聽到了這件事,都拿起掃帚共同打掃園林。不一會兒佛與弟子們就把園林掃除乾淨了。 大家進到屋中坐下吃飯,佛陀對弟子們說:「掃地有五個好處,一是可以讓自己心境清淨。二是可以讓別人心境清淨。三是上天看著歡喜高興。四是可以端正自己的品 行、做正事。五是生命結束後會升天。」   佛自舁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上記載,佛制定飲酒戒條的緣起是這樣的:婆伽陀比丘因為降龍取勝, 一高興喝醉了酒,弄得渾身上下髒乎乎、亂糟糟。佛與弟子阿難把他抬到井邊,佛親自用桶從井裡汲水,阿難為婆伽陀比丘擦洗乾淨身體。   佛自修房   《十誦律》上記載說:佛在阿羅毘國,見寺門楣損壞了,於是自己修理。   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說:佛扶起病中的比丘,給他擦拭身體,又給他洗浴,衣服清洗好了曬乾。佛把病比丘床上破爛了的草席扔掉,打掃其住處,以泥漿塗灑牆壁,收拾得極為清淨。又給床上換上新草席,並鋪上一件衣服,再重新把病比丘安頓在床上,又把自己的衣服蓋在他的身上。   《西域記》上記載說:「桓東北有塔,就是如來佛為病比丘洗浴的地方。」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比丘生病,獨自一人忍受痛苦的煎熬。佛陀問他:「你因何痛苦,因何獨自一人忍受折磨??」那個比丘回答:「我這人天性懶散不習慣拘束,別人有病也不願意去探視,所以得病沒人來探望。佛憂傷地對他說:「善男子,我來看你吧??」   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上記載說:佛親自為弟子阿那律裁剪三件衣裳。諸比丘同時一起積極配合,衣服就裁剪成功了。   佛自乞僧舉過   知道這事的人很多,今天忘記了故事出自哪部經律,來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的大概意思記錄下來。佛在世時,有一個老比丘縫補衣裳。因為老眼昏花,不能把線穿到針孔中,就歎息道:「誰願意為我穿針??」佛聽到了,立即起身說:「我為你穿針。」   佛自乞僧舉過   佛陀和眾弟子夏季三個月期間集結在一起修行,把這作為一同自我反省的時間。《增一阿含經》上記載:佛陀坐在草座(就是離開平常的座位,把草蓆鋪在地上,席地而坐。這樣的目的,就是放下傲慢的態度,便於別人批評)上對眾比丘說:「我在眾人中沒犯過什麼過錯嗎,有沒有犯過身、口、意三種惡業??」連著問了三次。   靈芝律師感歎道:「佛陀自我反省,如同一個凡人一樣,這是為了垂範後世,讓眾人都懂得自我反省,不生傲慢之心。」   像這樣七件事,希望大家努力學習領會,一定摒棄驕縱傲慢的人生態度,增長慈悲心懷,多做好事善事,早日求得智慧。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啊??   【十種誤會】   佛法正見非想當然   【編按】……此文為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戊寅年十月六日)在福建安海金墩宗祠的演講。大師鑒於世人對於佛法的誤解、疑慮很多,於是重點澄清了世人對佛法誤會最深的十個方面,向人們說明了佛法的真實面目。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 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致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 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 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 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現,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絕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宏願, 不惟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白話文譯讀】佛法正見非想當然   想挽救當今的世道人心,人人都知道應當推崇佛法。但是對佛法有疑問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先對這種疑問解釋清楚,然後才能著手學習佛法。以下所列舉的十種疑惑及其解釋,大半是採取近現代人的說法來敘述的,不是我的創論。雖然對佛教的疑惑還不限於這些,現在就僅僅只說十種。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的知識份子,大多愛批評佛教就是迷信。我們詳細觀察一下各地的寺廟,確實有些特別的習慣和通俗的儀式,將神仙鬼怪等東西混入佛法之中,並且還說是正宗佛法。既然有這種奇特現象,也難怪別人說佛法是迷信。   然而佛法的本來面目卻不是這樣,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確實超出於其他宗教之上。另外佛法還能以正信破除世間一切迷信,哪有佛法就是迷信的道理。   因此認為佛法是迷信的人,純屬誤會。如果能仔細考察,就不會有這種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也有人疑惑佛法是一種宗教。這種說法也不正確。佛法與宗教不同,近現代人的著作中常常提到,我在這裡就不詳述了。應該知道佛法確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   三、佛法非哲學   也有人疑惑佛法是一種哲學。這種說法也不正確。哲學的目的,在於求真理,用人類理智推測得到某種條件就是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等種種說法。就如甲以為真理在此,而乙以為真理在彼,往往互相矛盾,紛紜駁雜。但是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是在錯覺的道路上。就像盲人摸象,他生平從未見過大象的形狀,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就以為摸到的是大象的全體。因此有的摸到象尾就說大象像麻繩,有的摸到了象背就說大象像木床,有的摸到了象的胸脯就說大象像大地。雖然因為所摸到的部位不同因而感覺就不相同,但總的來說,都是些迷惑顛倒的見識而已。   佛法就不同。就像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上面說的盲人摸象完全不同。因為佛法必須親證「真如」,不能有半點疑問,和哲學家的虛妄推測是絕不相同的。   「真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世間事物都是平等的,人心不能有妄情,不能有偏執,放棄意想出來的區別,這就是哲學家所想知曉的宇宙萬有之真相和本體。哲學家想發明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志向可嘉。但太無方法,最後往往費盡心力而終達不到目的。   以上所說的佛法既非宗教也非哲學,僅僅簡略說了它的大概。如果欲知詳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以自己詳細研究,就能透徹瞭解其中的奧義。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平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因此說佛法違背科學。這種說法不正確。   近代科學家秉持實驗主義,有兩種意義。一是根據眼前的經驗,是怎樣就是怎樣,毫不加以深思。二是為了防止經驗的不足,就用人力來加以實驗改進,以彌補一般經驗的不足。佛家的態度也是這樣,佛家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都是改進一般的經驗。   但科學改進經驗重在客觀的物件上,佛法改進經驗重在主觀的認識上。比如有人患有眼疾,視力不好,科學只知道用移植器官的方法來求得視力的恢復,佛法則是通過努力醫治眼睛來使視力重見光明。這兩者雖然都是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關於佛法與科學的比較,如果想瞭解詳情,還望閱讀上海開明書店代售的《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經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多有創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來他以研究理工的方法,創立新的理論解釋佛學,因此寫了這本書。   五、佛法非厭世   平常人看見學佛法的人,多居住在山林,與世俗之人少有往來,便疑心佛法是消極厭世的。這種說法不正確。   學佛法的人,固然不迷戀塵世的榮華富貴,但也絕不是冷漠厭世的人。因為學佛法的人必須懷有「大菩提心」,以一般人的苦樂為苦樂,抱有熱心救世的宏願,不僅不消極,而且是積極中的積極者。即使居住在山林之中,也不是貪戀山林的清福,而是勤奮修習「戒」、「定」、「慧」三學作為將來出山救濟世人的準備,與世俗的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在社會上謀職做準備是相似的。   因此可知說佛法是消極厭世的人實在是誤會了。……

作者資料

弘一大師

俗名李叔同(一八八○~一九四二年),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的才子,一九○五年留學日本,專修音樂與西洋繪畫,返國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浙江兩級師範,與夏丏尊、豐子愷、劉質平等人以師、友相交。所創作的《送別》歌,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其書法質樸無華,但獨具一格。 一九一六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嘗試斷食,決定了日後皈依佛門的信念。一九一八年出家,法名弘一,繼承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以奉持、宣揚戒律為修道根本,刻苦修行、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編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著作,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享譽海內外。一九四二年圓寂於泉州。

基本資料

作者:弘一大師 繪者:豐子愷 其他: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監製 出版社:橡實出版 書系:觀自在系列 出版日期:2014-10-30 ISBN:9789866362965 城邦書號:A970015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