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內容簡介
★長銷近10年,近200,000萬讀者好評推薦!
★當當圖書成功勵志暢銷榜10名
人生很長,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這個世界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那些曾經義無反顧的執著,最終都將成為浮雲。
放下使你遍體鱗傷的堅持,將是你為自己做過最好的事。
關於人生的53個體悟,讓弘一法師陪你走出困住你的情境。
○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評價,感到心累時……
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人說閒話是不可避免的。不必理睬造謠生非者,也無須懼怕那些閒話,當你不為閒話所左右,閒話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了。
○ 因為過往經驗而失去勇氣、舉足不前時……
在人生的旅途中,想要走得更遠,就要學會放下遭遇過的各種不幸、挫折、失敗、痛苦……只有這樣,你的心才能騰出更多空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 朝目標努力的路上跌跌撞撞,撐不下去時……
挫折只是人生路上的某一個瞬間、某一種狀態。你在路上碰到一塊石頭,跨過去了,你還是你,依然繼續前進。那麼暫時遇到困難,又有什麼好過不去的呢?
○ 朋友好像都過得比自己好,內心不平衡時……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別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適合你。世上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的」,找到適合的,就是找到最好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放下焦慮不安,找回淡定從容的心,就能重遇未知的自己。
內心浮現各種煩惱時,別忘了提醒自己──
只要心靈能夠消除雜念,無論在哪裡,都能得到真正的寧靜。
寬容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諒解,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解脫。
放下也許會有遺憾,卻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淡定和安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只要保持本心不變,人生的那些得失、苦惱,都不會影響你。
目錄
Part1 放下欲念:修一顆清淨心
1.恬淡是養心的第一法
2.無它求,無奢望,所以生命強大
3.捨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4.安禪何必須山水
5.內心寧靜,才能認清事情的根本
Part2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1.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2.知足的人生最富足
3.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4.鹹有鹹的滋味,淡有淡的好處
5.一米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6.勞動是上天賜予的生活方式
Part3 心平氣和,才能內心強大
1.忍耐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2.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3.拈花前行,無懼流言譏諷
4.不抱怨,心中無嗔便是淨土
5.少一份爭執,多一份從容
Part4 放下放下,越放下,才能越快樂
1.別讓欲望綁架了你的心
2.放下包袱,讓心靈輕裝前行
3.心被外物所牽你才會受煎熬
4.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5.把生命最重要的時刻過好,不錯過當下的美景
6.順其自然,便能萬事遂心
Part5 修好這顆心,人生更從容
1.掃地亦是修行
2.學會自省,清掃內心塵埃
3.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4.慎獨,不自欺
5.心安即是福
6.勸人改過必先美其長
7.好說話,說好話
8.通過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壞習慣
Part6 看淡紅塵紛擾,內心自在安閒
1.安好你的心,從容生活
2.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驟時立得定
3.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4.告別那些沒有意義的應酬
5.珍惜生活,學會認真對待每一天
6.悅納苦難,將心事交付清風浮雲
Part7 放下執念,才能等到幸福來敲門
1.人生不過是路過,沒什麼不可放下
2.富貴終如草上霜
3.不能捨,只好泥裡團團轉
4.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
5.虛名竟如何,總是一南柯
6.學會專注做事,能讓你更快樂
Part8 與人為善,心靈才會真正安寧
1.一隻螞蟻的生命也是寶貴的
2.常懷感恩心,增加正能量
3.若要世人愛你,你當先愛世人
4.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5.吃虧是福:最樸素的幸福哲學
Part9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1.懂得謙虛學習,便能不斷成長
2.所有面向苦難的修行,都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3.多情至極是無情
4.追求不圓滿的人生
5.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6.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序跋
前言
說起弘一法師,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另一個名字——李叔同。他出身富商之家,年輕時錦衣玉食;他愛好廣泛,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領域,均有不凡造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首《送別》更是感動著許多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絕世才子,中年時卻突然棄絕紅塵、遁入空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甘淡泊、守枯寂。
從法師出家到圓寂的二十四年中,潛心修行,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復興。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弘一法師為什麼出家,是厭倦了塵世,還是參破了人生?很多人不解。法師生前有一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可以作為他出家的一個最好注解。而說到出家的因緣,大師自己曾這樣說:「有很多人猜測我出家的原因,而且爭議頗多。我並不想去昭告天下我為何出家,因為每個人做事,有每個人的原則、興趣、方式、方法和對事物的理解,這些本就永遠不會相同,就是說了他人也不會理解,所以乾脆不說,慢慢他人就會淡忘的。至於我當時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一種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過得轟轟烈烈,一切自己所愛的事情,都一件件做來;一切自己應該承受的苦痛,亦一件件承受。他從小失去父親,長大後失去母親。在日本,遇到了心儀女子,他大膽追求;身為人師,他亦做到最好,甚至甘為學生的學費而放棄修行,努力工作賺錢來幫助他完成學業。有人會不解,大師為什麼要放下這一切出家修行,只有大師知道,如果不放下,他就沒有辦法實現教化自己和世人的理想。就好比我們手裡拿了太多的東西,如果不懂得放下,就會越來越重,而如果遇到更喜歡的東西,卻發現已經騰不出手來去接納它們。這時候,唯有放下手中的東西,才能夠得到新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既想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又捨不得放下家庭和塵世的一切,就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
出家之後,大師放下塵世的一切,甘願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清苦生活,身體力行地參悟人生。我們常說,不是我想有這麼多的煩惱,只是人生有太多的牽掛和無奈。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大到生死,你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其結局並沒有什麼改變。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穫了一份輕鬆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輩子背著包袱過日子,不得快樂。那麼,就讓大師來教我們如何放下吧!
內文試閱
Part1
放下欲念:修一顆清淨心
1.恬淡是養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恬淡,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恬靜淡泊。古人認為:「恬靜養神,弗役於物。」意思就是說,恬靜可以養神,使人不拘於外物。恬靜講的就是一種「退」的處世態度,萬事不縈於懷,保持這種心境的人,在養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養生」,養生包括養心、養性和養身。但很多人只熱衷於養身之法,認為只要身體養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長久地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養心。
有一個朋友的媽媽非常注重養生,每次見到她,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向別人宣講養生的道理,告訴別人每天要吃什麼東西,吃多少、怎樣吃,每天要運動多長時間,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申明:只有這樣,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聽到這些卻很奇怪,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都為如何給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而忙個不停,害怕自己一頓飯吃得不好就會生病。一邊養生卻一邊為身體而焦慮,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夠長壽。每天都這樣擔心,怎麼能開心?
如果我們不從養心和養性開始養生,心中有諸多煩惱,有萬般欲念,就算身體再健康,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我們所能體驗到的幸福,也無非是吃穿玩樂這些享受,人生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昇華。
弘一法師認為恬淡是「養心第一法」。他所講的「恬淡」,歸根到底就是要人靜心。世間的事紛紛擾擾,容易擾亂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認為自己心不靜,是因為有太多事情在干擾。其實,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而是不靜的心。當我們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剝離的時候,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閒適的生活。
有一次,法師到寧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雲水堂裡住了不少的雲遊僧人,住的地方很簡陋,床鋪分上下兩層,他住在下層。
他對夏居士說:「到寧波已經三天了,前兩天住在一個小旅館裡。」
夏居士問:「那家旅館好不好?」
「很好!臭蟲也不多,只有兩三隻。主人待我很客氣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馬湖小住幾日。法師的行李太簡陋了,鋪蓋是用破舊的草席包著的。到了白馬湖,法師打開鋪蓋,把破草席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子,用衣服當枕頭,然後拿出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洗臉。
夏居士說:「這毛巾太破了,幫你換一條新的好嗎?」
「哪裡!還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說著,他把那條毛巾打開給夏居士看。
「臭蟲不多,主人待我很客氣」,法師就覺得很開心,這就是恬淡的表現。
如果換作我們,哪怕只有一隻臭蟲,也會大叫起來,立即找老闆投訴臭蟲影響了自己的心情。店主人若有一語為自己辯護,我們馬上便會認為,店主真是太黑心了!第二天,還要打電話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說自己旅途中的經歷,說這地方的人如何如何不好!真是越說越鬱悶,越說越憤怒。其實,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一隻臭蟲罷了,卻能令你生氣好幾天。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吃虧的感覺?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何止一隻臭蟲,有很多事情會使得我們「動」。當我們看到社會的種種弊端時,往往會義憤填膺。
當一個人每天賺十元,僅僅能吃飽飯的時候他很輕鬆,但是幻想著每天賺一百元的生活;當他終於過上了每天賺一百元的生活,比原來累了一些,卻不太滿足了,因為有人過著每天賺一千元的生活;他工作更加努力,終於過上了每天能賺一千元的生活,他開始買車子、房子,過上了曾經嚮往的好生活,但他又開始嚮往一天賺一萬元的生活……我們往往進入這樣一個奇怪的循環。我們總以為得到了某些嚮往已久的東西,心就會安定了、滿足了,從此就可以幸福了。可是,得到之後,卻覺得不過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來,目標不斷提高,我們也越來越累了。因此往往一個人在有了別墅、汽車之後,會變得更不幸福,因為他害怕有一天會失去這樣的生活,於是只能更加拚命地工作。逼迫自己每天要賺一百萬,賺八十萬就唉聲嘆氣,每天生活在害怕失去名利的恐懼中。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生活,怎麼能不生病?當然,不是說人絕對不能過這樣的日子,有錢也不是什麼壞事,而是說,如果這樣的日子令我們感到壓力倍增、煩惱不斷,毫無幸福感可言時,完全可以考慮換一種思路。不一定非得拋棄別墅、汽車這些東西,只要放下固守這些東西的執著心,就算每天賺一百萬也不覺得得意,每天賺十元也不覺得失意,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不要逼迫自己,就能立刻感覺到幸福感的提升。
內心恬淡的人,即使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也仍能悠然自得,沒有一絲不適和不快的感覺。即使面對煩惱和生死,也能安然對待,心中不生一絲痛苦的波瀾,這樣的人生,並不需要吃穿玩樂這樣的感觀享受進行配合,一樣會感到寧靜和幸福。
Part9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6.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敝於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於惑也。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人只有明明白白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知道自己人生本來的樣子,才能夠真正獲得幸福。
弘一法師有一次到泉州承天寺與好友性願法師相聚談法。當時正值抗戰之時,有一位省府參議廳的官員聞訊來到了寺裡,他是受參議廳之託來邀請大師出山參政的,而且許諾只要大師出山,立即會委以重任。面對如此送上門來的好事,弘一法師是這樣回答的:「老僧一心向佛,已不宜參與國事,何況國土破碎、日寇入侵。和尚乃以勸善為己任,對於日寇在國土上犯下的滔天罪行,靠一個老和尚有何作用,請居士不妨到別的廟裡看看。」就這樣,弘一法師婉言謝絕了這位政府大員的盛情之邀。
弘一法師前半生富貴榮華,但他毅然放下這一切,成為一名苦行僧人。因為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所以,很多人對弘一法師放著好日子不過的出家行為很不理解。但其實,大師自己是很明白的,自己這樣子是很幸福的。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必按著別人的標準去決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或者因外在的評價和壓力而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干擾、意志被動搖。一個有主見的人,知道哪個是真正的自己,哪個自己是真正幸福的。一旦看清了自己,就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影響到我們。
河的南岸住著一個和尚,河的北岸住著一個農夫。和尚每天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意思,不像自己這樣每天除了敲鐘就是念經,令他非常羡慕;而農夫呢,看到和尚每天都是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鐘,不用像自己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令他非常嚮往。
如果能夠換一下位置,過一過那樣的生活,該有多好。
有一天,他們在橋上相遇,互相訴說了自己對對方的羡慕之情,於是,二人決定互換身份,農夫變成和尚,而和尚則變成農夫。於是,農夫來到廟裡念經,和尚來到農夫家裡種地。
可是,沒幾天農夫就發現,其實和尚的日子一點兒也不好過。那種敲鐘、誦經的工作,看起來很悠閒,事實上每天重複著單調而瑣碎的步驟,既枯燥又乏味,於是,他開始懷念當農夫的生活。種田雖然辛苦,但是每天都有收穫,還能和其他農夫一起唱歌聊天。更重要的是,家裡還有妻子兒女,雖然不免吵吵鬧鬧,但樂趣無窮。他異常懷念當農夫時的快樂時光。
而做了農夫的和尚,重返塵世後,痛苦比農夫還要多,面對俗世的煩擾、辛勞與困惑,他非常懷念當和尚的日子。當和尚雖然枯燥,但清心寡欲,沒有那麼多煩惱。敲完了鐘、念完了經,吹吹風、賞賞月,人生自有一番清雅樂趣。於是,他每天坐在岸邊,羡慕地看著對岸步履緩慢的師兄弟,靜靜地聆聽彼岸傳來的誦經聲。
這時,他們才明白,從前的日子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於是,他們又換回了屬於自己的身分,過起了快樂幸福的日子。這時候,和尚看農夫,覺得別人的日子雖然有滋有味,但吵吵鬧鬧的,哪像自己這樣悠閒自在;農夫看和尚,雖然悠閒自在,但枯燥乏味,哪像自己這般有滋有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也許羡慕別人的生活比你快樂,也許認為別人的日子過得比你有趣,然而,別人的生活再好、再有趣,未必就適合你。
生活中,我們在選擇專業、工作、生活方式的時候都會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最好的呢?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只要最適合你的,找到適合你的,就是找到了最好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一個人很苦惱地向一位智者請教:「幾十年來,我一直在追求真正的幸福,我非常努力,可為什麼我得到的永遠都是痛苦呢?」
「你是怎樣追求幸福的呢?」智者問。
「年輕時,我住在一個小鎮上,我努力讓自己成為小鎮上最幸福的人;後來,我搬到了一個小城,我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城裡最幸福的人;再後來,我移居到大都市,我又努力讓自己成為這個都市裡最幸福的人。我一直在追求著幸福,可是幸福就像天邊的雲彩,總是離我那麼遠。」中年人愁眉苦臉地說。
「你並沒有在追求幸福,又怎麼會幸福呢?」
「我一直在追求世上最好的幸福,你怎麼能這樣說呢?」
「你追求的只是『比別人幸福』,而不是在追求屬你自己的幸福!」智者說。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別人比我們更幸福,當我們總是追求「最幸福」時,便永遠無法得到幸福,所以我們便會在煩惱、嫉妒、焦慮和不安的折磨中,產生了一種深深的痛苦。事實上,幸福不是同別人比出來的,而是自己感覺出來的。
有位大師說過:「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的確,別人的優秀和出色,固然可以為我們所借鑑,但自己就是自己,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本色。
作家勞倫斯.彼德曾經這樣評價一些著名歌手:「為什麼許多名噪一時的歌手最後以悲劇結束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舞臺上他們永遠需要觀眾的掌聲來肯定自己。但是由於他們從來不曾聽到過自己的掌聲,所以一旦下臺,進入自己的臥室時,便會覺得特別淒涼,覺得聽眾把自己拋棄了。」
我們常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的眼裡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為了給他人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我們總是揣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儘量讓自己符合別人喜歡的那個自己的形象。其實,一個人是否成功,並不在於自己比他人優秀多少,而在於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和滿足。所以,淡定的人,永遠不會在乎別人怎樣評價自己,是得是失、是癡是愚、是成是敗,這些都不能成為干擾我們幸福的因素。贏又如何,輸又如何,我只做我自己,過我自己的日子。我的幸福與任何人無關,只與我自己的心有關。
作者資料
宋默
心理學碩士畢業,豆瓣紅人、暢銷書作家。
弘一大師
俗名李叔同(一八八○~一九四二年),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的才子,一九○五年留學日本,專修音樂與西洋繪畫,返國後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浙江兩級師範,與夏丏尊、豐子愷、劉質平等人以師、友相交。所創作的《送別》歌,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其書法質樸無華,但獨具一格。 一九一六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嘗試斷食,決定了日後皈依佛門的信念。一九一八年出家,法名弘一,繼承失傳近八百年的佛教南山四分律宗,以奉持、宣揚戒律為修道根本,刻苦修行、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編寫《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著作,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享譽海內外。一九四二年圓寂於泉州。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